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五)
2014/9/4   热度:177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五) (三)广说修空之理 空,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两个部份,现在我们先从「人无我」开始说: 1、广说人无我 (1)破俱生我执之境 「我执」分为「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两部份。 什么是「俱生我执」呢? * 不用别人教导、无始以来我们自自然然就认为「我」的存在。 * 「我」是...「我」要...不只我们人,就连地上的蚂蚁、空中的飞蚊、水里的所有动物都存在着「我」的观念。 * 这是与生俱来的我执。 * 那么,「我」在哪里呢? * 除了身体的五蕴之外,我们不会承认其他的地方还有「我」的存在, * 譬如我「堪布久美」存在的话,就是指我这个肉体还活着,除了这个五蕴身之外,谁会承认另外还有一个我呢? * 「我」就是这个五蕴身,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这个五蕴身的「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56.实我若稍存 于物则有惧 既无少分我 谁复生畏惧 57.齿发甲非我 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 非脓非胆汁 58.非脂亦非汗 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 亦非屎与尿 59.肉与皮非我 脉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 六识皆非我 只要有少许真实存在的「我」,那么当然会害怕被某些外物所伤害,既无真实存在的「我」,那么害怕者又是谁呢? * 是身?是心? * 或是四肢百骸、五脏六腑? * 如果真实地追究起来,那么牙齿、头发和指甲并不是「我」。 * 「我」也不是骨头、血液、鼻涕或唾涎。 * 不是脓、也不是胆汁。 * 「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 * 也不是肺、脏、也不是肝脏。 * 乃至不是其他任何的内脏,更不是大便和小便,肌肉和皮肤都不是「我」。 * 体温和运行于脉中的气也不是「我」。 * 百窍不是「我」。 * 无论如何,眼等六根和识都不是「我」。 当我们认为有一个五蕴身的「我」存在时,我们当然就会害怕外来的伤害,如果没有一个实存的「我」,那么害怕的人又是谁呢?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不是「我」,为什么呢? 举例说: 如果牙齿是「我」的话... * 那么牙齿有三十二颗「我」。 * 是不是也有「三十二」个呢? 如果牙齿是「我」的话... * 那么「我」是不是就成为一个「无常的物体」呢? * 既然不是这样,那么「我」是不是和牙齿分开的呢? * 不是,因为如果我们和牙齿是分开的话,那么牙痛时「我」怎么会有感觉呢?「我」并不是和牙齿分开的。但,也不是完全一起的。 * 那么,什么是「我」呢? * 我们会说:『「我」虽然不是牙齿、头发、指甲、眼睛或耳朵...,但「合起来」它们就是「我」啊!』 * 不是这样!它们合起来之后,并没有一个实存的「我」,它是一种假合,假相存在! 就像「军队」和「念珠」一样。同理,两万一千根头发、二十片指甲、三百六十块骨头、流动的血液...都不是「我」。 那么「气」是不是「我」呢? 众生死的时候,唯一没有的就是「气」。「气」总该是「我」了吧?不对!四大都不是「我」,「我」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我」是「俱生的我执」产生的。 譬如: * 有一个人进入暗室,因为没有「灯光」。 * 所以在黑暗中,把放在那里的一条「花绳子」误认为「毒蛇」。 * 因而感到非常地恐惧。 同理, * 由于我们的无明,所以我们误将假合的「五蕴身」执着为实有而堕入莫名的恐惧和痛苦。 * 就如:在黑暗中我们「错将绳子误为毒蛇,而感到害怕」一样。 * 「黑暗」表示我们的「无明」。 * 「绳子」是「五蕴身」。 * 「毒蛇」就是「我执」。 虽然几经摸索寻找之后,我们找不到「毒蛇」存在。但我们还是害怕它什么时候会出来伤害我们。同样地,我们透过「五蕴身」的寻思,找不到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但如果有人骂我们,我们还是会生气,有人打我们,我们还是有恐惧,为什么呢? 我们对空性不够了解,我们还有「我执」的贪欲存在!那么要如何才能真正的理解空性呢?需要有一个外力介入,譬如:暗室中必须有一盏灯来照明,当灯光照破黑暗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了解「喔!原来没有所谓的毒蛇存在」。这时恐惧自自然然就会消失。 同理,我们经过长时间对空性的修行, 当「我」消失时, 我们对外在的事物自然不会产生欲望。 当我们没有欲望时,当然就没有恐惧和痛苦; 所有的烦恼都是「我」找的! 我常常说:「世间法和佛法是背道而驰的!」世间法的来源是我执,「我」是什么、什么...「我」要怎样、怎样... 而佛法则要「去除这个执着」,认为它是「痛苦的来源」。 在金刚乘中,一直在探讨「心(我)」从哪里来?住在哪里?去了哪里?不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它,当我们找不到它时,「心」自自然然就会安静下来。 「修」有两种,一种是「静修」,另外一种是「动修」。 所谓「静修」就是让心安静下来的意思。 而「动修」呢?这个「动」不是指「身体的动」,而是「思想的动」,思惟、探讨「我」存不存在,就是「动修」。 「静修」和「动修」要平衡,要轮流着做,当经过寻思之后却找不到「我」时,心就安静下来。经过一段安静的修行之后,要再思惟,犹如股票指数的波浪图一样,起起伏伏循环不断。心沈寂一段时间之后,要再启发,思想活跃之后,要让它回复平静。 有人说:「静坐的时候很舒服!」可是,请你们不要贪着这个舒服的感觉!这样会让我们生在色界的无想定天之中。 (2)破遍计我执之境 我们大部份的众生都还未了解无我的空性,所以大家都还有「我」的观念存在。「俱生的我执」每个人都有,我吃东西、我走路、我讲话...等等。 「遍计的我执」有两种:1有心的我 2无心的我 那么你是属于哪一种「遍计我执」呢?假如你相信因果,相信每一个众生有一天都必须放弃现世的肉体往生来世,「我」是真实存在的永恒意识,那么就比较接近「数论派」的讲法。 而「无神论」者则认为「我就是这个身体!它是无心的」,他们认为无心的「我」只要附上暂时的心,就可以了知一切外境了。 A.破数论派 「执持有心的遍计我执」者以外道的「数论派」为主,他们认为: * 「我」和「主」是恒常的真实存在。 * 「主」是万物的创造者。 * 而「我」是享受者。 我们在「安忍品」时已经讲过了,这是外道的言论,在此不再赘述。 60.声识若是常 一切时应闻 若无所知声 何理谓识声 61.无识若能知 则树亦应知 是故定应解 无境则无知 62.若谓彼知色 彼时何不闻 若谓声不近 则知识亦无 【数论派】了别声音的「识」是恒常的! 【中观宗】「识」如果是恒常的,那么任何时刻都应该听到声音啊! 如果没有作为「认知对象」的声音,那么你凭什么道理说「识」听到了声音呢? 【数论派】如果没有「了知的识」而能有认知,那么,树木也应该有认知! 【中观宗】所以应该可以肯定:没有「识」就不能「了知」。反之,「没有认知的对象」也不会有「认知」。 【数论派】没有「声音」时,常我就了知「色」! 【中观宗】那么「了知色」的当下,为何听不到「声音」呢? 【数论派】「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不在附近」的原故! 【中观宗】可见「听不到声音」的当下,也没有「耳识」。所以「耳识」非恒常。 如果你想很清楚地了解「耳识」就要看《俱舍论》,《俱舍论》对「六识」「八识」都有充分的讲解。 那么,「耳识」是什么呢? 我们说「听到声音的」就叫「耳识」,那么,有「耳识」就能听到「声音」吗?不是。「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被认知的外境 --> 声音 2耳根 3耳识 --> 三个条件都具足时,才能「听到声音」。 63.闻声自性者 云何成眼识 一人成父子 假名非真实 64.忧喜闻三德 非子亦非父 彼无闻声性 不见彼性故 65.如伎异状见 是识即非常 谓异样一体 彼一未曾有 【中观宗】如果「我」是恒常的,那么「本来具有听闻声音性质」的耳识,怎能又变成另一「有视觉作用」的眼识呢? 【数论派】这是因「观待而假名」,就好像:一个人因为同时拥有「儿子」和「父亲」,所以他一个人就同时俱有「父亲」和「儿子」的身份。同理,识别外境的「识」也是假名为「眼识」或「耳识」而已。 【中观宗】你这样的譬喻不能成立! * 因为假名的「父」和「子」并非你们所主张的真实啊! * 恒常的「我」如果是父亲的话,那么他永远先于儿子之前。 * 又,假如:恒常的「我」是儿子的话,那么「儿子」也永远无法超前于父亲啊! * 再说,「恒常的我」如何「被生」和「生人」? * 所以「常我」既不是「子」也不是「父」。 * 那么恒常的「我」要如何才能同时又是「父亲」又是「儿子」呢? * 这是永远无法成立的。因此一个恒常意识用「一人成父子」来比喻是不恰当的! * 况且你们所主张的「忧、喜和闻三德不平衡时的真实自性」,既非「子」也不是「父」。此外,眼识也不具有闻声识的性质,因为我找不到其中有闻声的性质。 【数论派】意识就像「艺人」一样,可以应剧情的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闻声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见色! 【中观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闻声识」就成为「非恒常」了。 【数论派】表现不同,但自性为一,所以是「常」! 【中观宗】然而这种「表现不同但自性为一」的常法,我却闻所未闻! 66.异样若非真 自性复为何 若谓即是识 众生将成一 67.心无心亦一 同为常有故 差殊成妄时 何为共同依 【数论派】意识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样,它随顺附着外物的颜色变化而显现不同的颜色,所以现在异样是不真实的! 【中观宗】那么你所说「异样的自性」又是什么呢? 【数论派】它就是意识本身! 【中观宗】那么不同心识的众生也将成为一体了,因为你的意识和我的意识都是意识啊!只是我们大家的想法不同罢了,假如你的说法成立,那么「有心的我」和「无心的主」也将合而为一,因为它们同样都是永恒普遍的存在。 【数论派】它们所变现的差别现象是假的! 【中观宗】那么假相共同的依据--> 忧喜闻三德怎么会是真的呢? B.破理论派 68.无心亦非我 无心则如瓶 谓合有心故 知成无知灭 69.若我无变异 心于彼何用 无知复无用 虚空亦成我 无心的「我」也不是我!因为它没有心,就像瓶子、桌子一样,你们认为:「虽然本质上无知,但附上暂时的心就有知了」。然而,「无知」可以成为「知」的话,那么「无知」就坏灭了。如果「我」是常恒不变之物,那么暂时的「心」对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当然没有作用!因为「我」是恒常的) 如果「我」没有作用,而且无知,那么毫无作用的虚空也可以成为「我」了。 C.断争 70.若我非实有 业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灭 谁复受业报 71.作者受者异 报时作者亡 汝我若共许 争此有何义 72.因时见有果 此见不可能 依一相续故 佛说作者受 73.过去未来心 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 彼灭则我亡 【实有宗】如果没有真实不变的「我」,那么,「业」和「果」之间的连系就不合理了,既然业完成的下一刹那「我」就消失了,那么,应该由谁去承受业报呢? 【中观宗】「今生造业和后世受报的生命体是不同的,受报时那个在造业时叫做「我」的造业者已经不存在了」,如果这是你我两人共同承认的看法,那么争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刚刚的问题对你们「实有宗」来说会有矛盾存在。但对我们「中观学者」来讲则没有任何问题,假如你们认为作者造业时,就应该受到报应,那就表示在「因位」的同时就可以看到「果」了,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好像:父子同时出生一样,佛经上说:「造业者受报是作、受二者都是同一个五蕴相续系列上的假名施设」,过去心和未来心都不是我!因为过去已灭而未来则还未生,这两者都不存在。 【实有宗】现在出生的心是我! 【中观宗】那么「现在的我」消逝时,「我」岂不就消失了吗? 佛经上说:「业力成熟在属于有感觉的五蕴身上,而不会成熟在没感觉的树木或石头上」。因果是很奥妙的,造业者虽然一刹那、一刹那地在变化消失,但是五蕴身犹如河流一般,它是延续的。业果会成熟在这个延续的五蕴身之上。 所以对中观来说,因果业报不会有矛盾的地方;那么五蕴身续流是不是真实存在呢?不是,它就好像「军队」一样,一群军人集合在一起我们称它为「军队」。但如果将这群军人分开的话,那么它就不叫军队了。 同理,我们「手中的念珠」是由一颗一颗珠子串起来的,如果你将这些珠子一颗一颗分开的话,那么它也不是叫「念珠」。 同样地,「五蕴身续流」也是假名施设而已。当我们认真去推究,依然找不到它的本质。我们常说:「缘起不虚!」因果对我们而言是非常奥妙的,犹如农人播种,种瓜会得瓜、种豆会得豆。同理,我们造善业会得善报、造恶业会得恶果,不会有稍许的差错。 * 但当你悟达空性时,你就能超越因果,而不受善恶的果报。 * 「色」的变化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 * 年轻时我们光鲜亮丽聪明活泼。 * 可是,年老时却变得鸡皮鹤发行动迟缓。 *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下一世的「我」和现在的「我」当然不一样。 但,如果我们再仔细地去分析的话,你就会赫然发现: * 过去心和未来心都不会是「我」,为什么呢? * 因为「过去心」已经消失了,而「未来心」则尚未出生。 * 「过去心」和「未来心」两者都不存在。 * 所以「过去心」和「未来心」都不是「我」! * 那么,「现在心」是不是「我」呢? * 也不是,因为如果现在心是「我」,那么下一刹那所谓的「现在的我」就消失了。 * 到时候「我」不就不存在了吗? * 这表示什么呢?它表示--> 其实所谓的「续流」也非真实存在! 74.犹如芭蕉树 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 觅我见非实 75.有情若非有 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 因痴虚设有 76.无人谁得果 许由痴心得 为息众生苦 不应除此痴 77.我慢痛苦因 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 修无我最胜 【中观宗】犹如:把芭蕉树的树干一层层地剥开,最后我们将会发现里面空无一物。同样地,如果以理性的智慧去找寻「我」,那么我们也将会发现:「我一样也是个空架子,并没有所谓的我真实存在!」 不要认为我们对空性迷迷糊糊的,本来空性就是这样子!为什么小乘人会害怕听到空性的教理呢?因为他们怕「没有」!我们一般人最怕的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努力地寻找爱情、追求名声、累积财富永不疲累,现在,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我们到头来是一场空啊!」 不论我们是如何认真地从事世间法的追求或欲求往生极乐世界,同样都没有真实存在,当我们找不到「我」时,外在万法怎会真实存在呢?只是我们宁愿像鸵鸟一样,宁可将自己的头埋进沙堆里也不愿意出来面对事实而已。 其实,不用害怕自己是个空架子!假如你真的见到自己是一个空架子的话,那么你就找不到「害怕者是谁了」。只要你还残存着些微实我的概念就会有害怕的情啊!了解空才能使你远离怖畏! 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这样努力地做大礼拜,怎么会是空呢?」「我修持了这么多咒语,怎么会没有意义呢?」「怎么会一场空呢?做这些修行不是很有功德吗?」 不用怀疑!我所说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实有! 「视一切皆非实有」才能永恒的拥有。永远不会流失的「拥有」,这就是了解空性!佛法就是这样子,我们现在一直不间断地学习,渐渐地我们看到「空」的真谛了,将来才可以作「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当你习惯了「什么都不做的修行」时,你就可以感受到什么是轻松自在-->内心中什么也没做,而现象上则随顺有情喜乐而教化,这是悲智双运。 我们常常说:「 释迦牟尼佛在三千世界度众生,但他从来未曾离开过他的法身(空性的智慧)!」所以他任运自在,如果他曾经离开过空慧的话,那么他就会有执着和失望。 就如一个传法者想要建立三十个讲堂来传法, * 只为因缘不顺,结果使他用尽浑身解数也才建成十五个道场,那么他就会沮丧。就好像业务员有业绩的压力一般。 * 假如:我讲解佛法一定要度多少个众生的话,那么我就被压力束缚住了,不自由。 * 我们所说的「任运」就是顺其自然,内心没有做的念头! 因此你们不用去可怜修行者们,他们有他们快乐的境界,如果我们为了面子而努力做事的话,这才是真可怜!假如我们不知言知,认为这样可以骗到众生,其实真正骗到的是自己! 【实有宗】如果所度的有情不是真实地存在,那么谁是菩萨悲愍的对象呢? 【中观宗】由于发愿想要利众成佛的有情还有无明存在的原故,所以由无明所虚构出来的有情众生宛然存在。 关于上面解释,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当我们了解一切都是空时,那么我们对众生就不用慈悲了吗?」 * 虽然菩萨了解空性,而没有任何地烦恼和无明。但,众生因为无明,所以还在轮回幻境之中为不必要的痛苦而受苦。因此,菩萨对众生生起慈悲心。 * 就好像:我和朋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朋友因为某个原故中邪了,一直生活在恐惧的幻境之中。这时,我当然会慈悲他啊!会想办法帮助他。 * 同样的道理,中邪者就如我们凡夫众生;未中邪者就是了解空性的菩萨,众生因执着而痛苦,菩萨因此对无明的众生心生慈愍。 【实有宗】若无真实的有情,谁能发心而成佛呢? 【中观宗】我的确主张「在胜义上无佛无众生」,但名言上,在无明所虚构的发心推动下,仍可证果。因此,为除如幻众生之苦而欲成佛的发心,虽然出自无明的虚妄分别,也不应该消除!「执着实我」而生的「我慢」是痛苦的根源,而它又因为理智看不透「自我」而得以增长,如果你认为「我慢」是无法根除的,那么修习「无我」正是最好的根治方法。 没错!在名言上,没有众生就无法成佛!我们发菩提心时说「为利众生而成佛」,那么最后一个众生没有其他的众生做对境,他要如何发菩提心呢?就胜义而言,无佛无众生! 轮、涅无别,佛与众生无二! 就好像:暗室中的毒蛇本来就不存在一样,所以本来就没有毒蛇的恐惧,那来消除毒蛇恐惧之后的安心呢? 本来就未曾有,何来消除呢?所以就胜义而言「无佛无众生!」佛是对应众生的假名施设,佛是遍一切知。众生则是无明,遍一切知是对应无明而设立的,这是二元对立的法,犹如长对短、热对冷、黑对白、高对低一样。 你们偶尔要思惟一下:「堪布为什么说无佛呢?这是不是邪见呢?」不是呐!「佛」和「众生」都是名言上的法,实相上我也无法表达。你们自己要去思惟,当你觉得「我」存在时,那么「佛」也存在。当你了解「无我」时,那么「佛」也不存在。 所以当你了达空性时, 那么即使释迦牟尼佛来到此地, 你也不会急着去拜见他。 因为你拜见的是佛的身体而已, 真正的佛和你无二无别地在一起, 真正的佛就是空性,大家要知道!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说「为利众生而成佛」是不是在一个空架子上辛苦运作呢?不是!众生在无明的摧动下,仍然有毒蛇的恐惧和去除毒蛇恐惧之后的安心,所以我们刚刚说「为利众生而成佛」虽然也是无明的分别心。但它犹如能「帮助我们渡过江河的船楫」一般,在我们尚未渡过江河之前,我们仍需保有它。因此当我们还未了解空性之前,一定要有「成佛」的愿! 我们必须有消除无明的想法! 因为这种想法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痛苦,当然,它也是暂时性的,当我们到达彼岸时,我们就再也不需要这艘船了。同理,在我们尚未了解空性之前,「为利众生而成佛」的心态是必要的! 但,这种「成佛」的心理到最后一样会消失,为什么呢?就好像我们钻木取火用的木材,最后这根木材一样会被火烧掉一样。同理,当我们成佛时,没有要成佛的念头,那么我们要不要「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呢?当然要,但,这种成佛是超越一切念头的!这就是轮涅无别的境界。 这里所说的「涅盘」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梵语,意思是「圆寂」,一个安祥、平和、寂静的境界,弥勒菩萨在《庄严经论》中说:「错误的观念消失了,这就是涅盘!」 我们一般人以为高僧们往生就是涅盘,其实它真正的含义是「错误的念头不存在了!」 当错误的念头消失时,就表示我们已经找到真理了, * 当我们找到真理时,痛苦当然就会消失, * 当痛苦消失时,当然就可以处在一个安祥、平和、寂静的境界, * 这就是「圆寂」。 凡所有众生都存着「我」的想法,即使细微如蚁也是如此!世间法以扩大自我为尚。「我」一天一天的增长,「我」越来越红。傲慢心与日俱增,我常常说:「别人诽谤我,也不会让我变坏,别人逢迎我,也不会让我变好,这一些都不重要,所以不要去执着!」 假如有一个人说:「堪布你来扫厕所!」这时我如果有这样一个念头:「喂!我堂堂一个堪布喂!怎么可以要我扫厕所呢?」那么这就表示「我傲慢啦!」扫厕所又不会使我变坏!如果你觉得「这对上师的形象不好!」这是完全无意义的。在我认为「扫厕所是一件好事!为众生服务,把肮脏的东西清洗乾净,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只是我们平时懒惰不扫而已,是不是我扫了厕所以后智慧就会消失了呢? 一切都是傲慢心作祟! * 对一个随和的修行者而言,一切都是平等的。 * 和「总统」握手及和「清道夫」握手,没有两样! * 只有不了解自己的人,才会因为别人的赞叹而增长自己的傲慢心。 * 因为我们在乎自己的身份,所以我们也怕对别人喊错称呼。 * 我们对世间的一切都是畏首畏尾的,不得自在。 * 因此「自我执着」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 「对治我执」除了空性的教法之外,没有任何一个法门可以对治它! 以上是「人无我」的部份,接下来的课要讲解「法无我」。 经过这样的探讨,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那一个法最殊胜?」「什么是佛法的重点?」修空性是最好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会修「什么都不做」的修行,所以我们一天也只能拨出半小时或一小时来打坐而已。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什么都不做,那是最棒的修行者,令人羡慕! 现在无明的众生都认为这样的修行是最下等的修行者。就好像:以前寂天菩萨在「那兰陀佛学院」时,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什么都不做,大家都认为他在浪费施主们的供养,大家都排斥他一样。其实,无知的众生哪里会知道「 寂天菩萨正在做-->什么都不做的修行!」 如果他只是浪费施主们的粮食,那么他怎么可以说出这部论呢?不要误解!我不是叫你们现在开始什么都不做!现在你们如果什么都不做就只能睡觉打鼾而已。这种修行是需要接受教导的。不容易学得到,而且即使经过学习也不一定就会,虽然理论上了解,事实上还是很困难。 所以我们现在是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做,这样子才会「看破」,没有努力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中国有句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凡事皆需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想要做「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就必须努力!有些人也许会问:『「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和「懒惰」有何差别呢?』 不一样!「什么都不做的修行者」在心态上没有压力,他不会在乎亲友们获得名利或财钱、不会受到外境的吸引、不会嫉妒或羡慕慕别人的成就,心理永远平静安乐。 而懒惰的人心态上则有负担和忧虑,他虽然不想做事情,但他同样向往五妙欲的快乐、同样三毒炽盛,所以他很难获得快乐!现在,你们不了解空性是很正常的! 我在佛学院也听过《入行论》好几遍,我还是觉得不够了解,现在我只是尽力将自己所明白的和大家分享而已。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断地探讨,将来对空性一定可以越来越清楚」。我们现在对它模糊不用太紧张,世间法本来就是虚假的,虚假的东西哪里能清清楚楚的呢? 只有真理才能清楚!我们正在破虚假的执着,世间一切法都经不起研究观察,所以模糊是应该的。回去以后,你们要好好地思惟:如果没有「我」的话,那么是谁在发菩提心呢?是谁在成佛呢?你们要好好地把这里的观念记在脑海里,这样对你们一定有好处!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听说:有一位师姐她长年持诵阿弥陀佛,几年之后,她的所见所闻皆如阿弥陀经所说--> 皆是念佛之音、念佛之相。请问 师父:这是「净观」还是「入魔」? 所谓「净观」是色相和音相吗?它是怎样的状态? 【答】这位居士所见到的是一个瑞相!如果对这个显现的瑞相执着的话,那就会变成障碍。所谓「净观」就是外在任何事物都不会让你产生担忧、不安、恐惧等痛苦,这才是「净观」。而所讲的「入魔」则是任何一个事物都让你及别人恐惧、不安的状况。 【请问堪布】我们说:「人身难得」却又说「一切法如幻」,请问 师父,我们该怎么修学呢?请问 师父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答】这里的「人身难得」是指具备十八暇满人身很难得的意思,但「难得」并不是表示永恒实有地存在。因为它只是如幻地存在而已,所以得到这样难得的人身就要好好地利用它。至于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我认为身体是父母的精卵和合而成的,然而它的因却是肮脏丑陋而无常,所以不应该那么执着,但它是很好用的东西。未来的快乐或痛苦都可以用这个身体造成,因此为了利用它,给我们未来快乐,所以还是要好好的爱护它。 【请问堪布】学员/问 请问 堪布,胜义上:连没有也没有,那么所谓的「空中妙有」是「有」什么? 【答】外在万物皆无实有,所以说本质「空」。但现象上,水是冷的、火是热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说「妙有」!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们:阿弥陀佛! 《入菩萨行》是一千多年来印、藏两地非常流行的文学作品。佛法传播以来,首先盛行的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法是后来才广传的。《入行论》在大乘佛法的众多经论当中流传非常广泛,在印度它有一百多本注义。后来传到西藏,同样地,它也有一百多本藏文注释,它是大乘佛教不可或缺的一本论著。四大教派的上师们都非常地推崇这部论,尤其是噶当派的修行者们更是以它为修行的蓝本。在噶当派的时代,僧团是非常少的,除了著名的善知识收纳学生求法以外,都是以各别苦修为主。 但在时间巨轮的驱动下,众生的业力越来越重,这种苦修方式无法适应环境的变迁,宗喀巴大师于是改革学法修行的方式,他将僧众集合在一起共修,从此以后藏地才有大型的僧团制度。噶当派的修行方式虽然无法广泛流行,然而,直至今日人们还是非常佩服噶当派行者们这种「欲少知足」的风范。 在台湾,我不知道以前是否也盛行过这样的修行方式,但不管如何,大家要知道「欲少知足」是佛法修行的重点!现在我们的佛法越来越接近世间法。大家都喜欢行世间善事,所以对「什么是佛法的胜义」了解的人越来越少。 佛法的精华正逐步走向消失当中!这不是外力介入的结果。这一切都是我们佛教徒自作自受!也许你听到这句话会说:「我怎么可能这样做!」有些著名的上师在传法时,为了一时的效果而广传方便法,渐渐地,佛法的胜义当然就会失传。 就好像:百兽之王--> 狮子,任何众生都无法接近而伤害它,所以能够伤害它的就只有寄生在它身上的宠物而已.同样地,能毁灭佛法的只有佛教徒本身,在这里我所说的「毁灭佛法」并不是指烧经毁坏、破坏塔庙等行为上的破坏,而是指「这些自称佛教徒的人,心态上充满着世间法!」 如果一位上师以「聚众、盖庙」「搏取善名」为导向,那么他能教出怎样的生徒呢? 我们的学校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出类拔萃」,如果我们的上师也有同样的心态的话,那么做为学生的我们如何可能不以他为楷模呢?也许上师要施行这样的教育也只是权宜之计,或许他知道「这是不究竟的!」 但当他殆没之后,谁会知道「佛法的精华到底是什么呢?」所以今天我们有机会探讨这部论是很荣幸的!一直以来我为学生讲解这部论,对我而言真是获益良多!不知道各位是否也有同样地感触?我们探讨《入行论》可以了解佛法的精华,尤其是「智慧品」所传达的法义更是直接了当。 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智慧就是空性」的意思,它和世间所说的智慧不同,世间的智慧是指机锋敏锐、精明干练的处事能力,而佛法所指的智慧是「了解万物的本质!」 我们常说:「智慧不起烦恼,慈悲没有敌人!」我刚到台湾时有人这样问我:「智慧和善巧如何分别?难道随宜权变、应机接物就不能算是智慧吗?」当时我真的被他问住了,事后我仔细想想,得到这样的结论: 1「有智慧而没善巧」的人是山洞中的修行者们,他有智慧--> 因为他没有烦恼。但他没有「善巧」,因为他一路平等。不管是乞丐、达官贵人或老或少,都平等相待。 2「有善巧而没有智慧」的是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份子,处事能力很好,但无法脱离压力、痛苦等等负面情绪。 3 「有智慧又有善巧」的是少数的优秀修行者。既能圆融于世间又没有烦恼。 4「没有智慧又没有善巧」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大众,既无法机敏地应付各种世务,又无法脱离烦恼。 现在,法师传法越来越不重视「智慧」的教授,因为它不符合民众的胃囗。其实,修行越好的人才能越了达它的益处!对于一般大众而言,「空」就是没有,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倒不如和他们谈些感应的东西比较适合一点,教他们持那一个咒语或者修那一个本尊对他们而言,反而受用,所以这部份现在很多人在教。 「空」,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是越研究越觉得它的奥妙的,要了解空性,首先我们要知道它的理论,然后才能接受它。智慧品分为「见地」和「修道」两大部份,首先我们谈「空性」的见地,我们知道它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之分,它是智慧品的纲要,接下来讲「修道」。 什么是「修」呢?「修」不是一般所认为的修什么仪轨或本尊,而是指「维持正确见地的状况」。 「修」分为两大部份: 1 人无我的空性 2 法无我的 「空性」,这是修行的究竟法门。我上堂课讲过:「在我们西藏被称为修行者的人是-->什么都不做的人」。他们以修空为主,那么,修什么「空」呢?「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 「什么都不做」并不是我们想像中那么容易,它必须先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成办。「人无我」上堂课已经讲解过了,世间人认为有「我」才会有快乐,它是创造的动力、繁荣的来源。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有我」的缺点,因此社会上都鼓励建立自我的信心。但,相反地,修行者们认为所有痛苦的来源是由「我执」产生的,因为有「我」的概念,所以「我」才会有自私、贪爱、傲慢、嗔恨种种烦恼。 因此我们必须断除这种妄念,当我们了解人无我时,自然就可以脱离痛苦而得到快乐。这和世间人的想法正好相反;接下来我们要讲解「法无我」。 现在我们从「四念处门」谈起。「四念处」是:1「身念处」2「受念处」3「心念处」4「法念处」。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