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净双修讲记(净界法师)- 净土宗文集
2015/5/23   热度:1363
禅净双修讲记 净界法师
第一卷
《禅净双修》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佛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我们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我们在三天当中来跟大家讨论有关禅净双修这个课程。在讲禅净双修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为什么要禅净双修。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内涵当中,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都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刚开始要成就一个善业力;第二个,你进一步要成就一个正念力。不管你是修天台宗、唯识宗、净土宗,所有的法门都没有离开善业力跟正念力两种的修学。
我们刚开始归依三宝,我们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来修善业,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种种善法的造作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想我们刚开始让自己的身心离苦得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因为你只是成就善业,我们心中的颠倒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我们顶多在内心的烦恼当中创造一个暂时的善业,我们颠倒的本质并没有太大改变的。所以我们透过善业以后,我们进一步要开始修学止观来加强心中的观照,到底生命的真实相是什么?透过一种如理的观照来消灭我们无始的颠倒,而产生一种究竟的解脱,而不是一时的安乐而已。其实所有的修学,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这一部分,善业只是一个基础而已。
那么我们心中的正念,从净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别是要求临终的正念,临命终的时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从我们修学净土宗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临终的正念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祖师的正念,你看历代的祖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他临命终的时候正念现前,那么他那个正念已经修到业净情空,他那个正念是没有杂质的,所有的烦恼完全被消灭、被调伏了。这种我们叫作净业成就的,但是这种很少很少的。所以祖师型的正念,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顶多能够做到凡夫的正念,没办法做到祖师的正念。
什么叫作凡夫的正念呢?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保持一个忆佛念佛的正念,但是也夹带了很多很多烦恼的活动,因为我们没有断烦恼。所以我们一个临终正念,一个生死凡夫他肯定会夹杂很多的烦恼跟罪业在那个地方活动,所以我们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须做到不随妄转。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临命终的时候,遇到的是一个内忧外患:我内在的色身即将败坏,我平常所爱的色身要败坏;外在的环境的干扰,亲属的哭泣,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你的心不是一个很平静的状态往生的。那么在这样的烦恼干扰之下,我们断不了烦恼的,但是我们可以跟它保持距离,这一点可以做到。你可以透过智慧的观照,你可以不随妄转。
所以我们讲临终的正念,并不表示说我们没有烦恼,而是说我们能够真正地生起一种禅观的智慧来跟烦恼保持距离,而做到印光大师所强调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所以我们禅净双修,我们的主修还是忆佛念佛,但是你必须靠禅观来保护你的佛号。我们看到很多的同修在临终的时候失败了,因为他低估了烦恼的势力。因为烦恼毕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境界,我们平常对烦恼没有产生观照,没有跟它保持距离,你临命终的时候佛号现前,贪爱娑婆的烦恼也现前,结果你的佛号被烦恼所破坏,非常可惜了。所以我们必须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强你心中的观照。我再讲一次,我们断不了烦恼的,这是现实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这点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们希望透过三堂课,我们应该怎么样在心中,除了佛号以外,你必须另外要再出现一道的光明,让你自己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保护好你的佛号,做到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就成功了。断烦恼是到净土以后的事情。但是你要在临终的时候做到不随烦恼所转,那这个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所以说,我们为了能够达到禅观跟念佛的结合,其实主要的目的就是达到我们临终的正念,是这个意思。
【2】
好,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三。我们为了发明禅净双修的内涵,有三个主题:第一个,总标禅净的相互关系。我们先把禅观这个智慧的观照跟净土宗的念佛,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互关系先作一个笼总的说明,它们之间应该如何来配合?它们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第二个,别明禅净的个别修法,这一科我们就分别地来说明什么是禅观?什么是净土的念佛?它们之间是什么差异?第三个,结示禅净之双修法要。我们第二科是把禅净分开来个别说明它的内涵,到了第三段我们把这个禅跟净把它结合起来,应该怎么来双修。这三个主题。好,我们看第一个主题,甲一、总标禅净之相互关系,这一段是印光大师的开示,他把禅跟净它们所修的内涵作一个说明: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印光大师先把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土,这两个修学的重点先标出来。禅观它的所缘境是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简单地讲就叫作清净心;那么它相对的名词就叫攀缘心。我们一般人内心所安住的不是安住在清净心,是安住在向外攀缘五欲六尘的一种攀缘心。所以禅宗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清净心找回来,我们讲把心带回家,从宗门的角度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的内心不是本来面目,我们是在无始劫的生死轮回当中累积很多错误颠倒的想法。但是我们在没有轮回之前我们的面目是清净的,必须把这个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相貌把它找出来。在禅宗当中,当然它在发明清净心的时候它是不立文字的。你看祖师他在表达我们的清净心,你看我们说是德山棒、临济喝。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你问德山禅师,他打你一棒;那么临济禅师,他就严厉地呵责你。他透过棒喝的过程当中,把我们的妄想把它截断妄流,把妄想停下来。因为我们平常都活在表层意识,表层意识其实是把我们内在的本性给遮盖了,所以禅宗说我跟你讲道理也没用,干脆打你一棒。那么在痛的感觉当中把你整个妄想给截断了,在那一瞬间,让你自己回光返照,去感受你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在发明心性当中,他习惯性不用文字的,他们喜欢采取行动。他的重点就是让你自己去觉悟,让你去回光返照,参而自得。所以在整个禅宗的修学当中,就是在破除我们那种攀缘心的能所,(开显)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那种离念真实的心性。所以禅宗的重点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破除我们的攀缘。
那么净土宗,它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它的重点在忆念弥陀的圣号。当然它是包括了信心跟愿力来忆念弥陀的圣号,而依止这样的资粮力来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在净土宗它不是讲唯心净土,因为唯心净土它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土,西方净土所强调的是十万亿佛土外的净土,不是内心的净土,也不是内心的弥陀。那么我们从印光大师的这段定义,我们可以清楚禅净的内涵是有所差别的。你看禅宗是向内,净土宗是向外。禅宗是回光返照去看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一种理观;净土宗是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是向外去缘佛法界,它是一种事修。所以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再往下看:
【3】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前面是讲到禅跟净土,这个地方加一个有,有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这样的功德。所以禅宗是透过对内心的一种参究(这个参究简单讲就是一种思维观察),去消灭我们心中的妄想执着,而彻底地见到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叫作明心见性。而净土的修学是发起菩提心,生信发愿,忆念弥陀的圣号而求生净土。
我们可以这样讲,禅宗是在探讨我们生命的过去,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它整个思考模式在探讨我们生命的原点,把那个原点找出来。净土宗的特色,它所在乎的是未来,它不管你过去是什么业障凡夫,它不管你的,它强调的是你的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所以理论上这两个,禅净,方向不同。所以理论上禅净是不能双修的。但是我必须强调,禅净双修要有一个先决条件:你一定要有一个主修,还有一个助修。如果你是以净土宗为主修,以念佛来摄禅观,你主修还是念佛,只是用禅观来破除烦恼,那么这个是净土宗的禅净双修。你要问禅宗的话,他们的禅净双修就不一样了。他念阿弥陀佛(他也念阿弥陀佛),但是他重点不是求生净土。他在念佛当中,他在观察念佛是谁,他假借念佛的因缘,顺从这个佛号去找他最初的原点——念佛是谁?所以禅净双修,我们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你的主修是什么?另外一个只是一个助行。因为这两个方向不同,净土宗是规划未来,禅宗是探讨过去。好,大家把这两个思想体系弄清楚,我们再往下看:*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
我们讲禅跟净土,那是约着教理来说的,是从教理的角度。但是加一个有,有禅有净土,那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的。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理论这部分当然是恒然如是,它是一种人生的真理,所以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但是讲到个人的根机所产生的修行,那就是千差万别了。所以这个地方文字很相似,只差一个有字,但实际的内涵是大不相同的,应该好好地去分别清楚。这段就是讲禅、净土,跟有禅有净土,一个是教理,一个是实践。最后一段就非常重要了: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到这个地方印祖把参禅跟念佛它们的一个标準讲出来。什么叫作有禅呢?你要能够真实彻底地去开悟我们本来的面目,你真实能够破妄显真,把无始的攀缘妄想给破掉,把心带回家,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所以禅宗所强调的是一种内心的观照;念佛法门所强调的是对阿弥陀佛的归依。所以你看,我们再往下看:
【4】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佛法,普利众生。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这段对净土宗的开示是很重要的。念佛法门,它是一个他力的法门。在他力的解脱当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完全不是我们的力量,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只有产生一种强烈归依的心来忆念弥陀的圣号。所以说,在整个往生的关键当中,你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你的信心、你的愿力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他讲,信愿要很真切,决定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我想我们曾经有过念佛的人都知道,念佛是不一定能够往生的,因为念佛它是一种善业嘛!无量光、无量寿在你身口意活动的时候,它的确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善业力。但是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会决定这个佛号对你产生的救拔力。那么我们真正要把这句佛号的功德全部都把它启动出来,这关键就是你的信心跟愿力要很坚定。这个佛号才能够带你到净土去。
在美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小村庄发生了旱灾,好几个月都没下雨了。那么这个时候,因为美国都信基督教嘛,教堂就发动这个村庄的人民在礼拜天的早上,大家都到教堂来祈雨,向上帝祷告。那么礼拜天早上大家就都到教堂去了。有一个小女孩她也去参加祷告,那么这个小女孩有什么特别呢?她去祷告的时候,她带了一把雨伞去,其他的人都没有带雨伞。我们应该说这个人是信愿具足的,她相信她可以做到,她一定可以做到。因为为什么?你去祈雨,当然你就是会下雨嘛!
所以修净土宗的人,其实你的决心是很重要。我经常听到很多居士跟我讲说,他很想要往生,这个人大概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你很想要往生,表示你没有把所有的心力放进去嘛!你给自己很多的偷心嘛,偷心未死嘛!你给自己太多的活动空间。因为我们往生的人,诸位你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与否跟你业障深重没有关系,因为是佛力加被,跟你没有关系嘛!但是对你那个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是有关系的。你去看历代的往生成功的例子,都有一个特色,就是背水一战!你没有退路!就像韩信用兵一样,他面对项羽的军队,是他三倍以上的军队。但是他把军队带到整个黄河的前面,你看后面是黄河,你只有往前沖了。所以往生的人他所建立的愿力,如果你看看祖师的开示,他对佛号念得好不好这个标準不高,那临终十念嘛!相续称念,乃至十念,这个标準不高嘛!但是一个往生的人,他对你的愿力的要求是超高标準的,非常高的标準,不能有任何空隙。你佛号可以念得不够好,没关系,这个影响你品位嘛!但是你的决心,这一点的要求就非常非常高了。净土宗对这个是用超高标準的标準来要求所有净土宗的人,就是你对阿弥陀佛那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
【5】
看看印光大师他把这个信愿讲出什么条件。你看,他说:净土宗的人绝对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悠悠泛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可有可无。往生也很好,没有往生也无所谓。那么念佛虽然很精进,每天有定课,但是呢,心恋尘境,对我们熟悉的娑婆世界隐隐约约还有贪恋的心。比方说,他这个贪恋还不是贪恋杂染法,他贪恋善法,你看: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你想到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你曾经持过五戒,护持三宝,你对来生的安乐在念佛过程当中隐隐约约有所期待。或者,或求生天,受天福乐。这个人善业更加的精致,他不但是修五戒,修十善业,他连身口意都非常地严谨。但是不幸的是,他对这样的善业还是有所期待。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这个人所要求的是更清净了,他希望来生能够出家修梵行,有广大的智慧,能够摄持无量的法门,甚至于有大悲心来普利众生。当然,你不能说出家为僧、弘护正法不对,而是你站在净土的角度,你还有这个想法,你就不是叫作有净土了,你就不是叫作信愿具足了。所以什么叫作信愿具足?我们等到后面再详细说明,它有一定的标準的。
好,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禅净的思想画成一个表。最下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面貌,不是本来面目,就是你现在的面目。就是你这一念清净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每一次的生命从小到大,你接触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情,凡是你走过的人事都有留下一些痕迹,留下一个业力的种子、一个烦恼的种子。这个就是我们的杂染心,在佛法的角度叫作阿赖耶识,我们一般人修学佛法是依止阿赖耶识修学的。依止阿赖耶识修学,在《楞严经》就是依止生灭心来修学的。什么叫生灭心呢?就是你的心是随外境而动蕩的。你有时候修得不错,有时候修得不好。你风平浪静的时候修得很好,逆境现前的时候你就修不好了。因为你的心住在一个生灭心的角度,你太重视你眼前的感受。所以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念佛会错误?为什么念佛会失败?因为你佛号是建立在一个不坚固的生灭心。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佛号虽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临终的时候要保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要先改变我们的心态,不要用生灭心来修学,应该是把这个杂染的心提升到清净心。你要安住在你的本来面目,安住在你的清净本性来提起佛号。比方说你盖房子,你这个房子盖得很庄严,上面的建材很漂亮,里面的装潢也很庄严,但是你这个房子是盖在一个地震带,那就完了。你平常没有先调整你的心态就开始念佛,依止生灭心、依止攀缘心来建立佛号,就像一个美好的房子盖在地震带一样,你这个佛号不坚固的。
【6】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过去在中国的上海有一个姓林的居士,双木林。这个居士他的家族是做买卖的,所以他长大以后就继承家业,做一些生意的买卖,也赚了不少钱。这个林居士在中年以后听到了念佛法门,他就很虔诚地念佛,也发愿求生净土。他把他所赚的钱买下一个很大的花园,叫作颐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念佛堂了。他不但是提供给大家共修,他平常也参加念佛共修,所以他这个人也算是蛮虔诚的一个净土的修学者。到临命终的时候,很多的同修来帮他助念。那么他本身有念佛的善根,有内因力,又有这个外在佛号的牵动,内因外缘具足,所以他刚开始佛号念得不错。
后来念到一半的时候,他娶两个太太嘛,他大太太是学佛的,但是他小太太没有学佛。他平常对他的小太太心中是有所贪恋。那么他小太太来的时候就开始哭泣啊,说你走了以后我怎么办呢?那么他平常在念佛的时候并没有调整他的心态,他还是依止生灭心嘛,生灭心就是一个情感的心,一个带有情感跟业力的心。所以一个有情感的人,他听到他平常所爱的人的音声,内因外缘的碰撞,这个时候就触动他的烦恼。他的佛号就被破坏了。所以他的小太太在哭闹当中,他本来是很安详的脸色,马上就转成很不好看的脸色,当下就往生了。后来到了香港转世为一只小狗。这个公案大家都很清楚了,在倓虚老和尚的《开示录》里面有提到这个公案。后来这只小狗还托梦给他儿子,把他找回来,送到寺庙去抚养。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林先生本身,他在一念的心中建立很多的佛号都没有错,但是他的心态错了,他没有真正调整他的心态。他依止生灭心来念佛,依止攀缘心来念佛,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有一点风吹草动,这个时候就心随境转了。我们要求的佛号是要很坚固的,我们要求的佛号是能够不随外境而转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所以诸位要知道,你现在开始调整你的心态还来得及,在死亡到来之前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这件事很重要。一个是依止生灭心,一个是依止不生灭心,两种情况。
【7】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