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持戒


2014/9/3    热度:400   

略论持戒

  弘扬
  内容提要:《楞严经》中的四种清净明诲,是佛教戒律的本意,也是三学中最根本基础的内容。本文从分析四种明诲的历史意义出发,探讨了持戒与不持戒的异熟与等流果的差别与联系。阐述了戒律的起缘与形成。界定了持戒与犯戒的基本标准和还净方法,通过对四根本戒的各别分析,揭示了众生法语解脱过程当中,戒律的独特作用,显示了戒律学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四根本、持戒、犯戒。

  作者弘扬,江西佛学院楞严班学僧

  佛教戒律是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根本戒统摄一切戒律学,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增上生为特色,历来为修行的教内人士珍视。然而对于戒相的开遮持犯问题,人们见解不一致,有人认为三千年前佛制的戒律,有冲突人间佛教思想而不现实的成份。也有人认为哪怕支分的戒律学处也必须遵守。除此以外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现实主义仅仅是流俗而已。
  本文回避过以上问题的直接争执。从戒律的起缘,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持戒功德与犯戒过失诸方面,以《楞严经》的四种明诲为线索进行分析。把根本戒作为重点,从侧面对戒律的意义和价值作了说明。给争执以上问题的人们,一个重新审视现代人持戒作用的机会。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戒的含义

  戒:一名为尸罗。《大乘义章》尸罗条说:

  “清凉;原因是三业烦恼火能烧众生,戒能转烦恼火为清凉乐的原故。”

  宗喀巴大量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云:

  “由此不忍诸烦恼,不生恶故。又由心中悦息海火,清凉性故是安乐因。为诸善士所习近矿名尸罗。”

  佛陀把戒取名称尸罗,意思是只要如法受持,一定能离烦恼火热,得清凉自在之乐。
  又名毗奈耶:译者作防护、灭。防护是说戒能防护六根,使他不产生黑业方面的作用。灭是戒能灭除一切烦恼,得寂灭之果。
  又名波罗提木叉:汉译别解脱。用波提木叉这个词,是偏指规范凡夫位的身口七支。它有别于入定者的定共戒,和圣者的道共戒。近代有人翻为帮解脱,或保解脱。意思是是能帮助众生解脱,保证众生走上解脱。
  
  第二节、戒的分类

  由于修行者根基与所求不同,因而受持的戒示亦不一样。虽然种类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七众所持的声闻戒和菩萨所持的三聚净戒。
  声闻戒:又名律仪戒,重在防恶止非,离种种杂污染法,他又分为别解脱、定共、道共三种。别解脱包括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十善业戒、出家众十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这些声都必须从受才得。它有具体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行者如能够如法受持,那一定得解脱。不是从受得,行者在定中相应时,其身语二业,任运自然发生防恶止非这用,出定后这种任运而起的作用立即失去,属色界尸罗,又称之为静虑律仪。道共戒:又称之为无漏律仪,非三界有漏业所属,行者断惑证真,安住于自性作妙戒。心不为顺逆所转,身不为外界的局。一行一住均无遗失。
  菩萨戒又称之为三聚净戒,在律仪上加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它必须以菩提心摄。持摄善法戒;菩萨广学一切佛法,即受菩萨后思维六度善法。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饶益有情戒,菩萨教化众生所行的四无量心。四摄,以种种方法利益众生。

  第三节、戒律在佛教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历史地位
  
  中土的律法在三国时,由于《僧祗律仪》及《四分羯磨》的译出。开始请梵僧立羯磨法传授比丘戒。时天下大兴佛教,人民逐渐安居乐业,比丘僧团迅速形成。到元魏教文帝时,五台山法聪律师开始弘扬《四分律》。社会稳定,人心匡正。铁萨罗比丘尼从期里兰卡几次往返,冒死将比丘尼戒传入中国,一时之间高僧辈出。到唐道宣律师已是《四分律》第九代。期间许多高僧大德著书立说,使佛法空前极盛,国家经济文化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局面。明代开始有莲池藕益大师著述弘扬,又一次呈现佛法兴盛、国泰民安的社会面貌。
  回头看几次法难,都跟戒律或多或少有关系。如第一次魏武帝灭佛。《史记》中记载:

  “帝本好佛,多次僧入宫讲经。公元四四五年长安城中骚动,有人带头发生暴动。帝领兵前去镇压,后于长安城中一寺见沙门种麦养马,寺中藏弓箭矛盾。后于寺发现酿酒器及大量财物,并发现内有藏匿坏人。帝大怒于是下令废佛杀沙门。”

  唐武宗灭佛的一般说缘于佛道之诤。而据上说,其原因主要是由僧团破落,僧侣素质降低、私度、伪装、冒滥。戒律学作为三学的重心,如果不振作,众生就没有依怙了。戒律泛散的时代,出家人屡遭世人讥嫌。世尊三大阿僧祗劫。无数头目脑髓,所换来的解脱法要。在现代人心目中,被看成是多余的事物。
  今天的佛法,看起来似乎很有生气,实际上也隐含着很多危机。许多高僧以种种方法欲把佛法传递出去,让世人能普沾法益。但没有稳固基础的法益不一家能长久。若要令正法久住则非戒律不可。十二世纪藏传承佛教的宗喀巴大师整顿教法。严持戒律,丝毫不犯,,给我们作出一个典型的示范。佛法兴衰关键在于戒法。离开戒法,任何的苦口婆心、代世导俗,都没有实际的解脱意义。离开戒法永远也调伏不了相续心中的烦恼,得不到不为八法所动的坚固心。今人把戒法抛到脑后,把庄严僧团的律仪生活世俗化。美其名曰:随应潮流,走向社会。实际上无论哪一个随波逐流的事物,都不可能永远长住不衰。佛教之所以能历三千所不变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不断坚固持戒的正见,而不随应潮流。世俗化的佛法与外道又有多大区别。若一味世俗化下去,不出十几年,人们就会淡忘佛教。但愿有识之士,注重戒法,弘扬戒律。愿在诸尊圣众加持下,戒法能重放光彩。

  二、在大小乘佛法中的地位

  大乘戒以菩提心为核心,小乘戒以出离心为核心,这两种心的基础正是戒的正因。这两种心的究竟境界,也只有通过奉持大小乘戒才能增上地得到圆满,增上生在这里最重要。而两种增上生,都只能依靠持戒得成。所以在五明当中,戒律属于内明,且是内明的基础和核心。
  一般说来,若不失坏四根本戒,暇满的人身,是可以得到的。四根本戒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从四根本戒开显出来的十善业戒为趣天道的正因。随行者所修的层次高低,感不同的果报。而八关斋戒,则哪怕仅行持一天,也能关闭恶趣之门。《恒水经》中云:

  “若人能如法受持具足戒,当生一定得解脱。”

  若行人对根本戒有所毁犯,人身是难以得到的。假若生人道中,一生中违缘也会特别多,烦恼重重。即使得以出家,也是无法断绝烦恼,超凡入圣的。失坏四根本戒,小乘佛法称之为弃佛法海外。
  有人说我是修学在乘佛法的,应该不必刻意守护小乘戒。我们要知道菩萨以化众为本。首先要有众生钦仰的模范。若自己戒行尚有亏损,又怎么能得到众人信任。再说无别解脱戒为基础,在凡夫位,心始终是没办法调伏的。调伏不了烦恼,也主不能远离世间八法。自己所修的功用永远也不会成为无漏的净业,化度众生和功德也是无法生起来的。《大智度论》中说:

  “若法大利,当坚持净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戒为一切善法住处,也是完成涅盘根本。五乘行人应共遵守。”

  《璎珞本业经》亦说:

  “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以戒为本。”

  正如世上动与不动之事物,都是依于大地而得生存。由于有大地才有一切生命果实在存在。若无大地一切万物都难以生成。同样的道理,一切功德只有在净戒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涅盘经》亦云:“戒为一切善法阶梯,亦为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总是树木所生之本……戒是生死险道的资粮,是度恶业的桥梁。”《入中论》也说:

  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与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从浅处来讲,戒律是人伦道德的基础。从深处来讲,奉行持戒这一善行,与得地菩萨所得希有安乐之果,绝对没任何高下差别与迁变。因为这是空性与缘起不相违背的真理。是无期缘起自性的显现。是如海一样多教海豹的无上特法,是塑造人格圆满佛果的必经之路。

  第二章、总说犯戒的过患

  第一节、不共过患

  一、破小乘戒过患

  《像法决疑经》说:“出家之人若求解脱,必须离罪,以戒为首。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诸根亦坏名为死人。”《福盖正行所集经》云:

  “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彼破车不能载货物。”

  毁破了戒法,根本无法积累资粮修持正法。《涅盘经》中亦云:

川 “不持净戒,失坏沙门功德,彼虽著袈裟,不生恭敬心。迦叶,损害沙门色相之众生,孤独地地狱,衣装燃火、钵盂燃火、卧具燃火,所用之物皆成损害皆成大火。破净戒是魔弟子。虽能诵经,诸佛亦不护念,我亦不听持诵是经。虽诵经如同摩尼丢弃于粪中”。

  每一条中戒都有受世尊嘱咐护持的戒禅。行人若能如法受持,护法善神会拼命捍卫你,消除一切违缘。一切魔鬼及无始来的冤魂宿殃、旧业陈债亦无法侵扰。若戒行亏损,护法善神不来守护,无有护法、大力魔王、妖邪、精魅来相恼害。或多病、或多灾、或现世违缘特别重。常常贫穷,破犯净戒,师长善友远离呵斥,无有闻法共熏修的机会,以前所闻的法也会慢慢忘记。假若有闻法的机会,也无法生胜解心。若闻空、无相、无愿就会生恐惧心。无法解如来秘意,心神散动无法得正定。无定慧澄清昏浊无明的妄心、五道功德也无法生起来。
  最关键的是,一坏小乘戒,出离心体便当下丧失,修行人会变行贪恋世俗,非梵 行,污他空,解脱是根本殆尽,无奈潦倒,即便在俗也是拉塌一生,甚至违背人格基础,作出重大恶业。由此所引的种种地狱果,可想而知。

  二、破大乘戒的过患

  大乘戒法是以菩提心为主,围绕菩提心去行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若菩提心遗失,就已经丧失菩萨的资格。《华严经》中说: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虽能勤行众善,若无菩提心摄持,所修功业,终究是有限的。加行位的菩萨,若无菩提心的愿力,亦不能示现八相成道。可见大乘行人菩提心的重要。也有人认为大乘的法化,既然是以菩提心摄受众生为主,若持戒反而显得与世格格不入,反而难以摄受众生。更何况祖师亦说:大象不行兔径。做大事不必拘泥小节。其实不然,在凡夫位任何一个起心动念,都是茫茫六道漂沦之因。而成就者一言一行都能合符净戒的标准。再说利益摄受众生,要有众生学习的榜样,必须戒行庄严。若自己戒行不清净,一定会遭世人的诽谤。从因果上自己必感恶趣之报。这样一来自身尚且难保,何谈利益众生。《广论》中云:

  “自未有清净尸罗,定堕恶趣,何能利他。”

  土美大师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云: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难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

  破净戒之人,能将往昔善根推毁,如同冰霜能毁一切。纵然精通一切法要,若以闻慢慢受,必入恶趣,多闻无法救度。《入菩萨行论》中亦云:

  是故具罪法,及菩提心者,
  间杂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第二节、共同过患

  一、毁戒为恶趣之因

  破戒有种种难以想象的过失。《戒经序》中说:

  “臂喻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亦不至菩提。”

  破戒的人,一定堕入三涂。尽管在人道中,修集了布施等功德。这果报也是难幸免的。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

  “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如果不持戒,任何的善行都可能仅是短暂的福。没有戒一定会堕落三涂或修罗。修罗一天次刀剑穿身,阎罗一天亦多次受大火煎烧。如大象挂一璎珞一样,现代很多人,家中所养的哈巴狗、波斯猫,这都是前世布施,而不持戒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布施不持戒如此,若无布施之福,戒行又毁破,那结果更是不敢想象。《入中论》又说:

  “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

  众生布施等功德,获得一点福报。没有净戒,三有中不漏的福报,终究有一天会享尽的,具有高度智商的人类,尚且不肯修积福慧。更何况三恶趣众生,没有智慧,无有能力,不明因果循环之理。也听闻不到佛法。也没有布施的机会。《俱舍论大疏》云:

  “诽谤净戒者,及苦行仙人。彼等倒截行,唯有堕地狱。”

  诽谤尚且如此。要是给人造违缘令其毁破,罪过更大。而且千万生中远离安乐于地狱受苦。

  二、为教团摒弃

  甲:出家者被僧团摒弃
  
  《入中论》说:

  犹如大海与死尸,亦如吉祥与黑耳,
  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

  僧团中如果有破戒人,全体都不得清净。必须把破戒之人逐出僧团。这并不是佛法不慈悲,而是为了捍卫佛法的纯洁。《婆罗门女所问经》中说:

  “一位戒律具足的比丘,给一明知破戒之人,一根齿木,则已犯堕入地狱九万年受罪业。一破戒者共住一晚,至黎明,则犯随落地狱一千四百四十万年受罪业。破戒人不能在僧团共住,不能享用僧物。破戒之人在遭摒弃时。如果他不肯走,死死抱抱着柱子,这个柱子也要砍掉”。
  佛在《呵责破戒经》中说:

  “舍利子,于身披着仙人法幢之破戒比丘,甚至跨进经堂一步亦不开许。何况使用水器,坐凳等。何以故?舍利子,彼非正士,为世间人天诸众之怨敌故,可称其为罪业之友。舍利子我开许为世间一切众生传法。舍利子,然于失戒、失命,坏见之诸破戒比丘。我以手势摒弃,见我亦不许。何况说于此教法中一日、一夜、一刹那共处。何以故?舍利子,譬喻污秽肮脏、腐烂、不堪之蛇尸、狗尸、人尸,臭气熏天。天人诸众根本不会与之共同嬉戏,且若见之便远远避开。舍利子,与此相同,诸智者亦应知。若见蛇尸般之破戒比丘,亦应远离舍去。不应与其一同进行吉祥长净(不定期布萨),定期长净,解制仪规。如是愚蠢者长期受苦,无有利益,不行安乐,恒遭痛苦,为同等者及其他人控制。堕入邪者道皆不吉祥故。彼等不恭敬具有净戒比丘。不是沙门而自称沙门,非物净行而自称持梵净行。彼等可毁坏羯磨,长净、解制等一切事。舍利子,我比圣教中恭敬持戒比丘。彼等若见破戒比丘,则定远离舍弃。何以故?舍利子,应当明知持戒比之钵盂、法衣若等与破戒之法衣入在一起,则如掺杂毒一般。舍利子,我四威仪,宁愿住于布满蛇尸、狗尸、人尸之处。舍利子,然我与破戒比丘失行、失命坏见者共住一日、一夜、一刹那,甚至弹指间亦不得欢喜。“

  戒行亏损,一定会遭世人讥嫌。出家众是诸佛神力加持过的,既住持佛法,又代表着佛。假如众生因为讥嫌出家众而堕三涂,此等众生虽非我直接伤害,罪恶业起因仍然归于僧人本身。《毗奈耶经》中说:

  “如析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何况销多种。如破戒后,接受大量供养,死后定随地狱恶趣。堕入畜生则为施主家马牛,若得人身则投身施主家为奴仆。”

  《佛藏经》中也说:

  “破戒比丘,当于百千亿劫数中割截身肉,生畜生,身常负重。”

  若不持戒,即使勉强住在僧团中,结果也地非是由受信施而堕落。

  乙:在家者为信众摒弃

  五戒、十善业戒是生善趣味解脱的正因,正因根本遗失,我们将失人身或得不美满人身,随业别处受生。三恶趣,或生边地下贱。无有机会再闻解脱法,再说居士作为如来在家弟子,除了护持僧众,亦有宣扬正法的责任。在家众相对来说,比出家众更方便。可以用爱语、利他、同事、布施等等宣扬正法摄受他人。虽能行四摄、四无量,但自身必须要有戒行,戒行亏损,定是他人讥嫌的对象。自己的恶行使众多本欲想亲近佛法的人,怖畏而去,诽谤如来正法。在家众学佛修行的目的与出家众是没有区别的,没有戒行,于世俗中违缘又多,念佛持咒,心总长期散动,很难得安定。修法久久得不到利益,从而退失学佛的信心。
  退失自己信心事小,假如同参朋友,一退都退。纵或有人不失修行,教团不利,也就转入其它信仰,或入外道去了。修行人小看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力是不行的。忽略细节,往往会给佛教的形象带来不可挽回的沾污。居士整日在世俗人群中,影响他人,是天天有、时时有、处处有,一人如此、多人则更不待言,能不警惕持戒,护持大众吗?若不然,对这沾污佛教的人士,正念的居士们,肯定群起而抛弃之。
  所以说在家众持戒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团速坏、断佛法种

  首先若无戒法,则能持教团的佛法是不会久住的。经云:

  “舍利弗尊者于闲静处思维,何者可使佛法久住?何者使佛法不久住?请问世尊。
  佛言:‘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不为弟子广说十二部经,不结戒,不说戒。尔时彼佛及诸声闻在世,佛法广泛流布。佛及声闻灭度后,世人种种名、种种性、种种在家出家,以是故疾灭使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依戒法摄故。
  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亦结戒,亦说戒。彼诸佛及声闻众生世,佛法流布。佛及声闻僧灭后,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性、种种在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戒法善摄故。如以线贯种种花,置案上,虽为风吹而不散。’”

  其次若无戒法,所持教团的僧本身就不能久住。
  第一是因为众人背离和不理解。因为不尊行戒地的修行人,会以各种方便的名义,将戒法世俗化。使修行人去行世间小善。行人既然奔忙于五欲粗重的人群中,那么自然被世间八法的缰绳越捆越紧,佛法无人弘扬。时间长了修行者习惯于杂务了,与世俗人无别,人们心中再出找不出人天师表的形象。再加之,出家人资格接受供养,经过概念上的冲击过后,若再有人提起僧,在家人心目中自然引生的概念就变成不劳而获,活一天算一天,念经吃饭,烧香求神、寄生、疏懒出家,低能、社会负担、反应迟钝。僧团便成为社会团体中值得下意怜愍的弱势团体。如此人们不光是会轻蔑和背离僧人与僧团,更会害怕这个团体。以为碰上出家人沾上倒霉气。堂堂人天师,成了人间的另类。
  第二是因为僧团体身腐坏。如前所说几次佛教劫难,一般说来缘于僧道之争。而通过很多法师学者的研究,史料给予的答案,寻找其原因是僧团清规戒律的焕散和僧人素质的低劣。既然修行乾已不持戒了,即使僧团败坏了。
  如上已知,能持教团的佛法已不久住,所持教团的僧也不久住。到了这个地步,佛教这个团体的不久住,势必成为定局。如此则正如能海上师在《比丘日诵》里所说:

  “僧中有人不持戒,当有的漏与现有漏无法断,惭愧者反不得安,难调者更不得调,信者退失,少信者无认,僧不安乐,僧不欢喜。无法摄取僧,僧团自然走向涣散。”

  第三章、从四根本戒分说不持戒的过失
   第一节、不持YIN戒的过失


  一、YIN戒为首的缘起

  佛成道几年,僧团清净。亦只是说法时,提起此等恶的过失。十十年说略教戒善护于口业,自净其意业,身莫作诸恶。《五分律》中:

  “佛告舍利弗,我此众中未有未曾有法。我此众中最小得须陀洹,诸佛如来不以未有漏法而为弟子结戒。”

  后来僧团影响增大,加入僧团的人数逐渐增多,口行不齐。外道恶人因僧团有供养,欲舍自宗而随佛去。这类人习气深重,三业不勤,时有出轨行为。依小乘戒律说,佛子最初犯YIN,故佛先制YIN戒。《僧祗律》说:“成道五所制YIN戒,成道六年制杀盗戒。”再说二乘人,唯一目的,是快速离三界轮回。《不可思议秘密经》云:他们行菩萨道常以出离轮回为原则,没有大乘志向,行菩萨道。数数舍身慈济众生,植众德本。”他们行菩萨道常以出离轮回为原则,解脱以出离心为根本,YIN欲最障出离心,断除YIN欲,则不再于六道中相续轮转。所以佛在声闻戒,把YIN戒放在首位。以示YIN欲过患第一,修行断欲第一。

  二、YIN欲为结缚三途的根本原因

  《大方修多罗圆觉义径》:

  “说一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由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首楞严》亦云:“众生在中阴身时。当与自己有缘,共同业力的众生在行YIN时,中阴身则会见到一点亮光。于是飞扑过去,投入其中。因为对行YIN者起憎爱之心,纳此爱憎之心,一腥臊的精血结合为胎,另一段的生死又重新开始。由有此情欲爱恋共同结缚,象磁石一样相吸不散。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生生死缠缚。有此爱恋,父母子孙相互转化,相生不断。”省庵大师说:

  “昔为母,今作归。旧之翁,今作失,有此爱恋永在结缚。”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中说:“YIN欲虽不杀害众生,系缚为大罪”。世间有形成的枷锁,尚且能够让犯者,无法逃离。假若被YIN欲无形的枷锁锁住了。三界牢笼始终是没办法冲破的。《大庄严经论》云:

  “色缚于凡夫,五阴悉羁系,生能缚于物,死缚亦复燃。今生至后世,未始不系缚。轮回羁缚中,数数受生死。”

  世人有种种的痛苦,多是由YIN欲感生的。五趣杂居地的众生,欲念深重,在生死的苦海中水车样的轮转。情欲越重堕得越深。《首楞严经》中云:

  “纯是情爱,则堕无间地狱。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常被梵烧,无食无饮经百千劫。六情四想身为畜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一念情欲牵引三涂受生。多YIN众生,YIN习交接,染心会合研磨不休,精血耗散积而成火。火旺水落石出竭,现生多感禅志委靡,畏风寒炎热,多病短命。命终感铁床铜柱之报。”

  《观佛三昧经》云:

  “多YIN众生,命终感一高铜柱,状若火山。下有猛火焰炽,焚烧其身。惊怖下视,见铁床上有端正女。(女则见男)心生爱著从铜柱上下,至铁床上男女三根俱时火起。有铁嘴鸟从二根出入,一日一夜九百次生死。”

  地狱罪毕,生于鬼道又为魃鬼。心性YIN乱,所过之处,阴阳失调,能令风雨不成,多遭大旱。鬼业既尽,又为畜牲,依习所感多为雀鸽鸳鸯之类。复还入道,余报感妇不贞洁,妻妾相克,家庭失和。依业感生粪坑于泥等不净之处。《正法念处经》云:

  “若邪YIN人,不善视察犯非处YIN。若于浮图,或近浮图。恶业因缘,命终堕大地狱,逢铁刺穿透,火烧等大苦恼。常有人铁蚁恶虫食肉饮血,食其五脏。食已复生,经无量劫常被烧煮。罪业尽后,生人道中贫穷下贱。”

  《大宝积经》亦云:

  “堕于大怖睡,或吞热铁丸,或饮洋铜汁。复有热铁山,彼此而相会,受此苦殃时,都无救护者。”

  《楞严经》云:

  “宝莲香比丘尼,私行YIN欲。妄言行YIN,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燃烧,随无间地狱”。

  三、邪YIN为败坏道德祸国殃民之因

  欲界的众生,以五欲为本。人为万物之灵,灵是因为有非常发达的头脑,有种种的道德规范。与畜生不一样,能自知羞耻,俗人则因为需要,依男女情愿,建立了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的道德直接关系社会道德,家庭以外的各种关系,最能破坏道德。一个人一生,最重的是名节。古代有贞洁烈女临死不犯,流传千古。若人不知羞耻,必定失节坏名,伤风败俗,臭名远扬。成为他人谈笑辱骂指责的对象,知情者都远远避开,恐其破坏自己的生活。有些地方风俗纯正,不但指责,还可能赶出聚落。送入人不及处,任其自生逢灭。遭此恶果自取其辱。家庭六亲眷属都要蒙羞,人前人后难以抬头。再说人一生,随业而来,因缘成熟,可能有大富贵、大功名、大影响,如不注意自己的情操,那就会败德坏行,伤天在良心。一生中本有的富贵功名,随之丧失无遗。而且恶业果报波及到后代。后代中多出不肖子孙,深重者感子死孙折,穷困潦倒。欲火中烧,精神耗损。骨髓枯竭,或生恶疾或经毒疮。多遭横死意外。一生中福报尽丧,败坏家庭断绝后嗣。佛经中云:

  “无有子息,YIN人妻故,妻儿YIN乱,乱人儿女。”

  《僧祗律》云:“败坏正德,无不由此。不论正人君子有道高人,一旦染著,正人君子倾刻变为虚伪小人,有道之士,刹那成破戒之人。”《菩萨藏经》云:

  “习近欲时无恶不造”。

  YIN为万恶之首,世上那些贪赃枉法伤风败俗,没有几个不是由此引起的。邪YIN之人陷于泥溺,贪著YIN色0弃家庭亲人不顾。或蒙冤受屈,或怒杀伤命。或欲火中烧,或恋奸谋夫。也有反目成仇自相残杀。近来的报刊上这方面引起绑架、官司、凶杀之事时有所闻。
  从古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多毁在君王作色荒YIN。几千年前商纣王,就是把大好的江山葬送在妲妃手中。唐玄宗始当权,呈开元盛世。后迷酒色,不理朝政,不管天下百姓疾苦。禄山造反,势如破竹。天下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唐玄宗自己也只弄得狼狈西逃。李自成亦因贪著YIN色,激起了吴桂倒戈。一念贪著情欲。后患无穷。佛在《正法念处经》告诉我们:

  “世间男得苦,皆由于女妇,女人坏世间,令善悉皆尽。”

  若是女众,相反可知。

  四、YIN俗对修行者的危害 

  甲:欲对修行者的危害

  YIN为感受生死之因,生死为YIN欲之果。《俱舍论》亦云:“一切轮回的众生,莫不是由贪心烦恼所生。”若YIN习暂不起现行,则无感欲界受生之因。依禅定之因,感清净梵行。独行无交,得无量乐,虽然他们不来欲界受生,无有YIN欲之念。但是因为他们无有闻思之慧,无正知正见,不了YIN根未断。当有漏的福报享尽时,YIN欲的念头又会生起来,依然不免散入诸趣。依业再感数数的轮回。佛在《正法念处经》中说:“天中最大缚系,就是女色YIN欲。女色缘诸天,能够把人拉下来轮回,可把天人拖入三恶道。”经云YIN欲不但能毁诸天,也能乱世彰漏禅定。能够令一切咒术药合不成。《大毗婆娑论》云:“有众仙人,乘神通从上空过。或见彩女裸形而舞,或闻声或嗅香,一时YIN欲大发。皆失神通,从空坠地。时王恶其窥探,皆断其足。”经又云:

  “YIN欲女色,不但能坏世间有漏的福报,亦能乱出世三乘戒行禅定,解脱善根。”

  譬如,对一个证悟初果须陀洹的女众来说,已断除女人的有漏,如果不小心吃了助发YIN欲的五辛。身心马上就会起变化,复起有漏,所证初果亦会很快失去。

  乙:YIN欲对因中修行的危害

  修行是为快速的超出生死缠缚。若YIN心没断除,三界尘劳终究是不可以出的。纵然从有为的禅定中,获得一些世智。于有漏的禅定善于把握。亦能相似的通达法要,善说法要。YIN欲心未断,那所修的定就会滋助爱欲。若禅定的功夫超过YIN欲的念头。命终之后,随业感生为上品的魔王。有七宝宫殿,统领诸魔,调遣魔魅挠人正修。若禅定的功夫,与YIN欲念头均等。感生为魔子魔孙兵将一类。以嗔恚愤怒等给行者作违缘。若禅定的功夫,比不上YIN念。感为魔女,以美色挠乱行人,让行者多生念爱欲望。未逾年岁脑肝枯竭。本欲除妄,YIN心未断倍加虚伪。修习禅定若不断YIN欲,尚不生梵天。更何况断惑证真,证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YIN不断,想成就,那如同蒸水欲饭。纵经百千万大劫依然是沙,究终不会成饭。行者纵然以有漏有定力。得到一点神通。通达法义,伏住烦恼的现行。当逆缘现前时,仍然是毫无把握的。
  (我的一位朋友讲一个实事,有一位在家人蒙师嘱咐住山洞修法。三年中什么都没有,吃的是树叶树根。冬天下雪找不到。只好吃雪。雪吃下肚,肚子痛得很厉害,吃洞边的土。三年后烦恼得到降伏,观一切众生如同父母一样。下山来到一所寺庙。正碰上一位上师在传法,于是就在大殿坐下来听法。忽然发生了地震,整个大殿都摇晃起来。听法者都跑了,上师也跑了。唯有他安静不动。后有人问,你为什么不走?他说:“该死业办牵引逃也没有用。山洞中我天天面对如此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寺庙中呆上几年,就感觉自己慢慢不对劲了,于是跑到巴基斯坦,后来又跑到印度,之后很长时间没有消息。一次偶然机会我的朋友碰到了他,他已泯然于众,整天忙于生计。原来他在印度山洞中修行,后认识一位女人。时间一长,没有任何办法把握自己。只有舍弃修行),(还有一位出家人,自出家就一直信在山洞中,住了二十几年,修法得大威力。任何人生病,只要他加持就会好。后一女众病了。请他加持。加持一个月后,他们就还俗了。)试想他们修行是如此有成绩。YIN欲根未断,遭遇染缘,一切修行都付之东流,岂不是太可惜了。佛在《楞严经》中说:

  “不断YIN欲,欲得三摩正定。根本成YIN,轮转三涂,如来涅盘何路修证。”

  《正法念处经》说:“戒律清净之人,以污染看女人。其过失就象地狱铜汁,浇过眼睛。”

  修行者不断YIN,出三界无有是处。有识之士,当观YIN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第二节、杀生的过患

  一、杀生是生死轮回三YIN受生之因

  龙树菩萨说一切恶中以杀生为最重。每一位众生都是知道痛苦的。都知道保护自己生命,都知道贪生怕死。当有人用暴力将他杀害,他会带着怨恨之心,寻找报复的机会。从因果上讲,贪着众生的身肉去杀生,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轮转互为高下不可停寝。《首楞严经》中说:

  “是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仙,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常在生死。”

  《正法念处经》:

  “设使杀害一有情,一中劫于地狱受大苦刑。”

  以嗔心起杀,嗔怨交冲。心热发火,以心火电厂铸肺气成金。命终随业感力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地狱。省庵大师说:

  “杀气飞动登刀山举体无完肤。攀剑树,方寸皆割裂。利锯解之断而复苏。功风吹之死而还生。”

  以念心起杀,命终随业感寒冰地狱。积寒坚冰冽。冰冻始疑,如青莲蕊结。血肉既裂,状若红藕花开。地狱一夜,人间已是百年。地狱业从火烧干,生于火际。受气猛为自己以前所杀的一类众生。常常为人杀戳食用。或生于虎狼道,臭秽可厌,常常愚痴心妄想。畜生罪尽还复人道。《楞伽经》云:

  多为旃陀罗、猎师、谭婆、或柔弱无能一类,与原负人怨对相值。常常受生侮辱,谩骂捶打,而且多为短命横死,或遭严重疾病,于凄凉无助的困境中死去,或者妻离子散,子女多疾夭折,耗尽自己的心血。晚景孤独,或死于毒药,虎狼之口,或死于刀兵官司。

  《楞伽经》云:“猎师屠儿,捕鱼网鸟。诸恶人类,与狗见尺状,兽见奔走,空飞水陆一切见之,咸作息念,此人气息犹如罗刹,今来至此,必当杀我,为护命故,恶皆避之。”

  二、杀生是世间不安宁主要原因

  《楞严经》说,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以不同的方式杀生,业业共同,牵引生在一处。杀生太多,杀业太重,怨恨愈深。则召暴戾之气,便感战争厄难。慈寿禅师云:

  “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

  被杀的众生,怀此恨心反过来相杀。业障互相纠缠,反复杀戳无有休息。又偈云: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深。

  杀生是因,感生死是果,被杀害的众生由有怨恨。以此怨恨为罪,多生于鬼道,遇阴阳衰败四时不正之气,成形为疠鬼。复往人群聚落,散布瘟疫。往往战争之后,有各种瘟疫流行正是此因。

  三、杀生食肉断大慈悲种

  《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为树根,诸佛菩萨为华果。以大悲水益生,则成诸佛智华果。”《大智度论》说:“或有蚁子,在我前成佛蒙其济,其事难知。”《大般涅盘经》云:

  “一切畏刀杖,莫不爱寿命,自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杀生食肉人,断大慈悲种。”

  有人认为杀生固然是不对的。那我买肉总是问题吧?《楞枷经》云:“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无食,亦无杀业。是故食肉与生同。”《大智度论》亦说:

  “食肉得杀生罪。见杀可忍故,肉非自然生,皆由断命得。若人不断,肉,即亦为劫杀。生死不解脱,食肉者断大慈悲种,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心,永违圣表相。”

  食肉之人,有情悉皆畏惧。《涅盘经》云:

  “一切众生见食肉人,皆惊怖走。众生见食肉人,头上血光。皆云我身有肉,彼人食肉,彼若得我必食。遂惊走。”

  四、杀生对修行的危害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世俗的规矩。经说杀生人,现生为大罗刹,命终随业堕入鬼神之道。若禅定超过杀念,报得神通之人,福报亦大。为大力鬼王,统领一切鬼神,多为天神叉类。若禅定功夫与杀念均等。得中品之报,为各类鬼帅。如城隍土地、山林神之类。若禅定功夫逊于杀念。得福报亦劣,为地行罗刹。杀生食肉之人,纵得相似的正定,报尽必定散入三涂的若海。大乘行者,行菩萨道,本以自身肉骨血与众生布施,以此摄受众生教化众生,培养福慧资粮,从而成就无上的觉道。若还欲以众生的血肉为食,还欲杀害众生丧失悲心,如同有人断了头一样。不但大乘的妙果无法到达,就连小乘的功德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楞伽经》云:

  “杀生食肉之,于世不生厌离。慈悲之心不生,咒语术法不得成。”

  《楞严经》三种渐次中说:

  “不断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为不让众生痛苦,为护慈心,应持不杀戒。

  第三节、不持盗窃戒的过失
 
  一、盗为生死恶果相续之因

  《楞严经》第八卷中说:“一切众生皆以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五浊恶世的众生,全赖衣食财物而得维持。”如果有一人,没有物资资助生活,此人会马上丧失性命。一切众生拼命的操劳,无非就是想把色身延续下去。假若有一人把人家生活滋助品,抢夺盗取过来,那无异于剥夺他的生存权力。《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皆依物自活,若抢若劫则为劫命。”从表面上来看,偷盗他人财物,不象YIN欲害身,又不象杀生一样害命。可实际上,偷盗正是自己受生死缠缚的根本原因。《楞严经》中说: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从因果上来说只要欠过人家一分钱东西。在因缘成熟,哪怕百千万业力牵引,还会在生死长河中与原负人怨对相值。以各种方式酬偿先债。盗的分类很多,有以暴力抢夺或暗中偷取,使他人财产蒙受损失。有谄取诈习诈习惑他人得利。有妄现有德,诳惑他人得到财物……虽然很多,这都是贪心所使。《正法念处经》云:

  “贪心甚为恶,令人地狱。贪心火烧人,世间火烧木,火烧人得走,贪烧不可避。”

  以贪心作偷盗之人,现生中恶名流布,多受他人毁辱。命终随恶业,沉溺于三涂的苦海。现生中贪心所使,以诈习交诱取得他人财物。命终随业定入地狱,于中遭纽械枷锁固身,不得自由。且常常遭到棍木杖打,铁棒捶击等事。地狱业火烧毕,上出遇萤火虫,蚌蛛之光明而成形。听命于邪师的咒术。以诈福,成役使传送之鬼。鬼趣业力受尽,生于世间,又多为世间“休证”,一切异类。不出现已,出则必有大害大难的事发生。如大海中显现精耀,有经验人一见则知,将有洪水或大争斗的事发生,畜道业毕。生人道中,依余习参合精明一类。善于计算,精通世典。依此世智多为幕僚一类。如作恶业,瞬息则又入三途。若以矫现自己有德,蒙骗他人,诡诈获利益。命终感沸腾屎尿不净,没溺天地。各类夜叉,捉拿罪人,投入其内,于中煮烧漂沦。《正法念处经》中说:

  “贪心坏丈夫,为贪之所诳,于他物希望,此间如是煮。地狱业尽,上出遇狐狸野干一类为魅鬼,善于变化诳惑于人。鬼趣业毕,生于畜生,多为狐狸一类。后还不道,依余习多为卑鄙媚世求荣之类。若以偷盗抢夺他人之物,死后堕于地狱。猛火烧身,洋铜灌口,镬汤炉炭。若以偷盗抢夺他人之物,死后堕于地狱。猛火烧身,洋铜灌口,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酸楚痛苦,不可称计,百千万劫脱出无期,地狱罪毕生于饿鬼,饥渴苦恼于食无饮。鬼业尽又生畜牲中多为牛马猪羊一类,经百千岁以偿彼力。畜牲罪毕,复还人道。一者;贫穷下贱,衣不敝形,食不充口;二者;为人有财常为王臣恶贼劫夺,不得安宁。”

  《地藏经》中云:“遇窃盗,说贫穷下贱报,”则是说盗窃的后果乃贫穷下贱。

  二、盗窃常住物的果报

  常住物为十方信士血汗供养,为十方僧伽蓝管理。《大集经》云:

  “盗僧物罪同五逆”

  南山律主说:

  “盗窃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笔,则望十方圣贤一一结罪。”

  故诸部五分中多有人施佛物,佛告施僧,我在僧数福报大。可见僧物的尊重,随便窃取因果是非常大的。《方等经》中:

  “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我不能救。”
  
  用僧祗物过杀八万四千父母。《阿含经》中记载:

  “目连尊者告勒叉那比丘,我于路见一大身众生,有热铁丸从身出入,乘虚空行,痛苦异常,啼泣无限。又观一人有铁轮从其两胁下燃烧,旋转烧身。如前人哭泣空行。又观一人舌头长大,有利斧砍截。勒叉那比丘问佛,佛告僧众,身上出热铁的是迦涉佛时的沙弥。守僧果园,盗果七枚供师父,由此因感地狱果报,今依余业感余报。利斧截舌众生,亦是迦涉时沙弥,用刀砍石蜜,私尝粘在刀上小许石蜜。由此下地狱,今出感余报。胁下出铁轮,亦是迦涉佛时沙弥,拿饼供众,私藏两块。堕地狱,今受余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很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同参之间,一盒火柴,一块肥皂,一块布巾,一张信纸,用一下钢笔,后不交费用。打电话不给钱,都应谨慎。特别是发心为常住做事,有功德的更不能居功自傲。如果以自己有功德随意拿用。在为众服务同时,佛就种屯了地狱之因。《僧护经》中,僧护比丘,见一匹马火烧身体,苦痛异常。后问佛。佛告之,汝见马非是马,是地狱人。迦涉佛时僧净人,用僧供养过分食啖,或与眷属知识白衣。诸比丘喝斥。其人恶口,汝犹如马,我为僧作,甚大劳苦,功勋应得。以是因缘入地狱中受大苦恼。盗僧物之罪极为大。诸佛亦难救拔。《阿含经》云:“宁可断手不取非物。”

  三、盗窃对修行者的危害

  偷心不除,生死仍是难免的。虽然发了修习,于有漏禅定能把握。能有世智陪辨,通达妙法深义,仍不名免受恶业牵引堕入邪道中去。若禅定功夫超过偷盗之心。此人堕入精灵一类。盗日月精华,窃山林之润气。附山托水,惑人祭祀,多为山精海怪一类。若禅定功夫与偷盗之心均等。堕入妖邪魔魅一类,盗人津液,依附狐狸野干为形。若禅定功夫不及偷盗之心,一定堕成邪人,心性邪僻,妄言欺世,诡异惑俗,自称是禅是佛。此等邪妖大造生死恶业,怎么还会有机会出离三界。
  《正法念处经》云:

  “贪心甚可恶,令人到地狱。不灭贪心人,解脱不可得。”

  修习禅定之人,若不断除偷盗,如同有漏的器皿盛水,边灌边漏,永不得满。

  第四节、不持妄语戒的过失

  一、分类说明妄语的过失

  妄语,包括:恶口、两舌、妄言、绮语。

  甲:恶口:是指用粗言、毒语谩骂等攻击、讽刺、毁谤他人。古人把恶口譬喻为舌枪唇剑,杀人不见血之利器。恶语伤人最违慈悲。当一个人遭受到恶语谩骂时,心里是非常痛苦的,甚至很多有走向了绝路。以嗔心恶言之人,现生恶声流布,一切不情听其音声皆惊怖,感皆远离而去。生活中往往把事情弄得一蹋糊涂。命终随业堕地狱。《正法念处经》云:

  “其人生时,口中有大斧。如能自割舌。”

  地狱中受尽酸楚,业火烧干,上出为鬼。口中常常流出脓血蛆虫。鬼趣罪毕,为畜牲一类。多为恶狗,依余习见人则吠,食啖粪秽或恶兽。生人道中,为人面貌丑陋,口中常常有臭气。嘴唇缺裂,舌上生疮,或为哑音之疾,常常为人诽谤。《华严经十地品》云:

  “恶口之人,生人中常闻恶声,言语谈论多起诤讼。”

  依业感增上果,所处之和多砾石、荆棘枯槁,无润泽池沼,邱陵险峻,怖畏众多。
  乙:两舌:是指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使人相互产生矛盾斗争。《正法念处经》说:

  “两舌讼诉,是痴所集。恶业行之人常被地狱烧。”

  《轮回五道经》云:

  “为人喜传恶,死入地狱,洋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转生恶兽恶鸟,人闻其声,莫不惊怖,咒其早死。生人道中世世生得嗣恶,破坏眷属,亲人恶劣。”

  依业所感增上果所处之地,丘坑、隔除难行,常常孤独。
  丙:妄言: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言语,欺诳他人。自己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说自己已得三摩正定,已得圣贤果位,这种妄言因果是非常大的。《楞严经》中的无闻比丘,证得四禅,妄言已得四果阿罗汉。临命终时,天报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佛为诳惑,生身陷入阿鼻地狱。轻者:口 无遮拦、随意乱说,坏人正事。《大智度论》中说:

  “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作虚,以虚作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喻覆瓶,水不得入。心无惭愧,闭塞入道涅盘之门。”

  《三摩地王经》亦云:

  “妄结非梵行,求利堕恶趣。”

  妄语从表面上看,不会像杀、盗、YIN那样危害众生,而且说了人家也不一定知道。殊不知龙天鬼神悉能遍知。一个学法修行人,龙天本是拼命的护持你。你若妄语,龙天都背舍而去,这样在自己的修学上就有种种恶缘。无始的冤魂宿殃旧业陈债主有机可乘,违缘逆境频频现前。《法苑珠林》云:

  “妄语罪人堕入三涂,三涂罪毕,上出为人,多为他人诽谤,常为人诳惑。事情较多争端,得不和谐配偶。”

  丁:绮语:轻浮言语,靡离之音。能引起人的YIN念,荡人心志,乃至嗔恨杀斗。看起来极小的绮语,危害特别大,所感的恶果也特别大。
  绮者轻使人不稳重,无信用。重则长年累月沉溺在低级的色情当中,不能自拔。世风日下,绮语是主要原因。

  二、妄语对修行者的危害

  教化众生的佛子,如果长期在人前妄语,时间久了,众生了知是妄语,以后不管是真是假,都是无有人去相信的。无法积聚资浪,随业感恶趣之报。佛在世时,一比丘善说法要,本来功德很大,后有神通的人见他堕地狱中。从比丘来问,佛告之,此人虽有善心,因说法犯了妄语,而遭此恶报。可见讲经说法是不能随意相当然的。修行的人,虽然没有杀盗YIN。假若还有妄语,终究不会得清净正定。以妄言欺人定落爱见魔坑,遗失成佛的种子。佛说这种人是,是断了善根的。如刀断多罗木一样,无复正知正见,永沉三途苦海。不断妄语,求佛妙果。《楞严经》中佛说,如同把人粪晒干,刻成枮檀形欲求香气。人粪是不臭的,怎么也不会成香。大妄语的身心求佛妙果,永远也不能得成。

  第四章、劝修

  第一节、四种正念

  一、人身难得

  我等众生,从无始以来常常在生死。一时天上得大享用,一时地狱无量煎烧。一时饿鬼饥渴难忍,一时畜生,愚昧无知。未曾得到解脱,随顺杀盗YIN,沉溺三涂。业火烧干,暂离又入。朝出暮还。于恶趣中受尽大苦恼。三有中最为殊胜的,莫过于人道,有苦有乐能激发我们出离。人道中要是生在黄门。或有某些缺陷,闻法的机会也是很少的。《楞严经》中说:众生随顺恶业入地狱,于三涂中果报受尽,复还入道,犹带余习,不遇正法,循习又造恶业。围眼又堕落。
  人身今已得,千万能轻易失去。

  二、无常迅速  

  人道这渡生死长流的筏舟实在是太难得了。《梵纲经》中说:“壮色不停犹如狂奔马,人命无常犹如过山水。今日虽存明日亦难保。”虽然得瑕满人身,小时候东西不辨。稍大有知识,贪欲便生起来了,成人后又忙生计,奔腾不休。顷刻老病相逐,无常到来。虽艰难得到人身,无常迅速击碎幻梦。
  人生如此,财物如此,受用如此,亲朋如此,得到的一切都在不停在失去,如《缁门崇行录》观花诗: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三、中土难生

  在小千世界中,人类又分在四大部洲。北俱卢洲的人福报甚大,无人开示,拒绝佛法。其他三洲,唯有南瞻部能有佛法。而且也只是分布在几个有限的地方。就算是生在有佛法的时代,落入边地下贱,或遇恶和识,也是难以生起信心的。《法华经》云:

  “诸佛出世,悬远难遇。正使出世,说法亦难。其听法者,犹如优昙花。”

  释迦佛应化于世,也只是教化几十年,就入灭了。转眼又进入末法。法运衰微,邪见炽盛。众生根器低劣,虽以种种方式接触解脱正法。却又随顺业力走上解的反面。难以生起出离心。地轮回因果,诸尊教化,调伏相续烦恼,证入涅盘大乐,总是半信半疑。虽听法,难起信心。表面上听闻佛法,实际还是没有受用到佛法。故善导大师说: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四、轮回是苦
  
  《三主要道论》中说:

  暇满难得寿无常,业果不虚轮回苦。

  数数于三有中旋复,大千世界尘点,难以计算身死往返之量。四大海波涛,也难以形容无数别离的泪,无数恒河沙劫以来,数数丧生的尸骨,比大地微尘还多。我们轮回也实在太久太久了。得到人身,转眼又失去,三途漫长,痛苦煎熬……
  我们早已是疲惫不堪,哪里是我们歇息的宝洲?

  第二节、持戒无后顾之忧

  如来的弟子,放弃种种的舒适环境。独自居于深山,与蛇虫为伴,虎豹为邻。这一份勇气胆量,这全份冒生死危险,对解脱虔诚的追求。这一份忍耐之美德。都是值得每一个众生向他们顶礼恭敬的。行者叵戒行清净,众多戒神拥卫,精进修持妙法,亦有护定善神,他们会精心阴速,在关键时刻驱逐一切魔障,启发行者的智慧。
  真实的行者,不必为饮食担扰。《治罚犯戒经》中云:

  “佛告舍利,我的圣教不会因过失而斗争。我的弟子不会为饮食而辛苦。舍利弗,大家尽可以精进的修佛地的功德。用不着贪求世间的财利。舍利弗看吧,我说对瑜珈行的比丘们。有成千百俱胝的天众,在想用一要安乐,去努力精进的供养。这样承事供养,是人间做不到的。”

  因面行持者,完全用不着担心的饮食。只要不清净的戒行,都会象唐道宣律师一样,受天人供养,四天王太子护驾。即使为饮食所迫,只要能深心耐穷,坚持净戒,仍是广大人天供养处。
  《悲华经》中说:

  “往昔婆伽梵发心时说,在我的教法里,只要如法受持四指袈裟。若不如愿得到饮食,则我欺诳佛陀,誓不成佛。假使一切在家的士夫们,在拇指上耕田,我的出家弟子也不会饮食所困。“

  第三节、出家众须持戒

  出家两序大众责任重大。佛陀在世时,就把全部家业交付于出家两众。佛陀说世上只要还有一人穿袈裟,就还有众生得度。我的教法还可以利益众生。僧人一言一和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因而僧众的戒行直接关系佛法存亡。戒行若能清净,以戒定调伏自心,心无恶念,每一个众生都愿来亲近。(如《佛子行三十开颂》的作者,土美大师,四十三岁时,在额曲秋宗山洞闭关静修。以净戒修菩提心的力量,在他周围,出现诸如猛兽与野兔一同嬉戏等感人场)从而摄受众生,走上解脱。大弘如来妙汪,利益无边的众生。最低的标准,威仪具足。在人群中,让众生生起一念欢喜心。也种下解脱的远因。

  第四节、在家用众应持戒

  在家信众为四众弟子之一。为护持如来圣教不惜余力,省吃俭用,辛苦劳作。从捏出汗的口袋中捧出财物供养出家众,功德甚大。虽然已尽了佛子的责任。更重是注意自身的修法和戒行。在家众所受的五戒,是保证得人身的标准。八关斋戒哪怕一天也能恶趣之门。只要我们如法受持净戒,精进修法,命终自然心开,见十方佛,随愿往生。

  第五节、犯者可还净

  古人说受戒容易,守戒难。很多人受了戒以后,没有时间。没有机缘,研究学识。或处于恶劣环境中,也就很难持戒清净,守戒的功德很大,同样犯戒的过失很大。犯了戒如不能及进发露忏悔,那一定会遭可怕的恶果。说到这里,既然如此,我还是不受为好,受了戒一旦毁犯,那可真是太危险了。实际上佛陀制戒,并不是呆板的。有制止就有开缘,有犯罪,就有还净。如果一个人明知戒的严重与内容,故意毁犯,当然那是很难忏悔的。如果一个人受了戒,并不完全了知戒的内容,或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毁犯了,那就赶快忏悔。小乘戒法中犯罪,不要拖延。《涅盘经》云:

  “本所受戒,即当忏悔,忏已清净。”

  《菩萨戒经》云:

  “众中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得安乐。不忏悔罪益深。”

  忏悔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是事忏跟理忏。事忏:如《梵纲经》云:

  “若有毁犯十戒者,应教忏悔。要在诸佛菩萨形象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罪灭。若忏三年不得好相,中间未间断,也得清净。若犯四十八轻,对举忏悔罪得灭。若犯残罪等,纵无忏罪恶机会,发誓尽形寿不犯,临终时,亦属清净”

  事忏还有大忏悔文。当面举自罪,或诵 楞严神咒、或依金刚萨垛四依止忏悔法。理忏:《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哪霜,慧日消除’又说:“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之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六节、普劝奉持

  何等罪孽生于末法,何等幸运又得出家,何等障深不见真身,何等福报躬逢净戒。今生中有幸睹佛闻法,又获暇满人身,又值遇良师益友,又具殊胜因缘,又处清净道场,又值种种忏悔,该具备的都具备了。只是欠我们持戒的东风。我们不应再有任何犹豫。发心地菩萨,我们应该观察相续的心是否与四根本戒相应。不要以为恶小而为之,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当邪念生起,我们应恨恨加以喝斥,不要让烦恼伤害慧命。我们应以智慧洞察一切幻化与苦厄。发起坚固的出离防。《三摩地王经》中说:“何人数俱胝中,承待恒河佛,不如生起出离心,真正出家更殊胜。”以恐怖心出家,不难获胜菩提。宗喀巴大师以现量见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告诉大师,如果不首先发出离防,厌患整个生死。则闻、思、修任何所作,一切都不能解脱生死和恶趣。见必性、开悟等虽然离佛果很近,但也有必要暂时放下来,未生的出离防,应不惜任何努力使它生起来。“佛法的现实意义,就是看人能不能以出离行来奉持戒法。以坚固出离防来严持净戒,乘戒的舟筏,很快就登上涅盘的彼岸。

  第五章、持戒的功德

  第一节、总劝持戒

  佛经常宣讲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摄心为戒,由戒而定,由定发慧。如果没有勤劳作为基础,身心就会放逸,放逸则会散乱,散乱当然不会有正定。没有定,就无法断惑证菩提。欲得解脱。必须以戒作种种约束。使心不向外奔驰,逐渐获得内心安定,如同风停波止,获无漏慧。以般若慧剑斩断无明绳索,坐解脱的床座。《圆觉经》说:“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又云:

  “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

  释迦佛深明此点,从鹿野苑的四谛法轮,到裟罗双树间的涅盘前一夜。还是在反复叮咛,循循嘱咐:

  “汝等当尊重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戒则是汝等大师,与我住世无有异也。若人能持净戒,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当知戒为安隐功德之处。”

  《摄波罗密论》说:

  “可爱天物及人财,妙乐妙味天盛事。由戒田生有何奇,当观佛法由此生,不失戒恭敬三宝,即死即生天。”

  一、持大乘戒的功德

  《比丘亲爱经》云:

  “清净受戒之人,形色极殊妙。安住戒律中,诸信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无有量,终究获佛果。”

  意思是说只要清净受持净戒,就能获得佛具足的三十二相。对戒律不生退心,在短短一天,就能获无量的功德。持戒之人,鬼神人天恭敬。受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法戒神保护。持戒人还能逐渐降伏四魔。
  若具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若成口戒,得佛六十种清净美妙音声。若具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动解脱。禁戒成就,于世无有相生相杀之业,亦无负累,不需天眼,依所父母所生肉眼,便能睹十方佛闻法。戒行清净,则不为自己所做恶,内疚惭愧。就不会害怕恐惧的惩罚,无有沮丧之心。心境和平喜乐,常常为人所敬重。《略论》:

  “持戒能成就财富恭敬众多利益。能断一切恶种子,得清净成佛妙智。”

  六道众生都是知道怕死的。若能持戒,就与众生结下广大善缘。若能发起饶益之心,已胜过供养诸佛如来。有此饶益悲心,就能成就一切善法,六度万行,就能顺利完成。就象打开佛法和财富的宝藏,能够遣除一切违缘贫穷,直到圆满成佛的心愿。《广论》云:

  未曾出言未集力,能摄所需诸资具。
  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大。
  先天相识诸众生,皆礼持戒胜士夫。
  足覆吉祥诸土尘,顶戴接受诸人天。

  《戒香经》云:“世有众香,唯随风所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净戒成就的清净慈悲,能使一切烦恼忧愁消失。持净戒之人。常常为诸佛护念,迅速登入第二菩提心离垢地。临终之时身心无忧苦,得大欢喜,常于诸善同生一处。后世亦能成就清净禁戒。

  第二节、持小乘戒的功德

  小乘行者志在求出离,戒行不得有任何亏损。戒行无损,则一生中无有后悔。临命终时一生善恶顿现,以此善根获得安乐,安祥舍报。在现世生活中,如马胜比丘,以威仪摄受舍利弗尊者。能执持律仪净戒,神通多闻是不及的。往昔计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毒龙作崇。五百阿罗汉以神通驱之,未能凑效。后一凡夫僧,轻言两句,毒龙悄悄离开。后五百阿罗汉,问有何高妙。答云,仅持小乘小许净戒。持戒之人得三定加持,常安乐无有恶梦。以清净戒行功德,能消除宿怨,邪恶之人不能起恶。一切善愿都有能圆满实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守持清净戒律人,可圆满获得圣者七财(信、戒、惭、愧、闻、舍、慧)在相续中,生起梵天的安乐,正定就在眼前。”

  第三节、持戒令正法久住

  修学佛法的人,都希望法运昌盛。能让更多的众生普沾法雨,共证菩提。特别是大乘法化,都希望三宝不断,正法久住。这个任务不是哪一个行人,所能承担得起来的。关键在于僧团是否能持净戒。有净戒,就能令众生欢喜、恭敬、护持。法有人护持,有人生信,才能流传住世。《律藏》中云:

  “毗尼住世,正法久住,欲法久住,先学毗呢藏。何以故?有境行者故。何谓饶益,若善男子好学出家,律藏即为父母。何以故?与其出家令得具戒,教学威仪,依止律藏,自身持戒,断也疑。若入僧中,无所畏惧。若有犯罪。依律结判,令法久住。”

  每一位佛子若能持戒清净,行六和敬,就可以使三宝不断,正法久住。我们常常说,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不相互诽谤,相互赞叹弘法持戒的僧宝,佛法自能炽盛。《三摩地王经》中说:

  “若经俱胝恒沙劫,净心以诸妙饮食。伞盖幢幡及灯鬘,承事百亿俱胝佛。若于正法极失坏,善逝圣教将灭时。昼夜能行一学处,其福胜超俱胝劫。“

  参考书目:

  《菩萨戒讲记》演培法师著
  《大佛顶首楞严经》
  《戒学浅谈》圣严法师
  《放生功德甘露妙雨》索达吉堪布 
  《走上解脱》益西彭措堪布
  《大圆满引导文》华智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
  《比丘日诵》能海上师
  《入中论》月称菩萨
  《沙弥律仪要仪集注》广化法师
  《修菩提道次初修法门》
  《如何避免刀兵劫》李炳南
  《入中论中光疏》益西彭措堪布
  《赞戒论》托嘎如意宝造颂 索达吉堪布释译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禅师
  《入中论讲记》演培法师
  《遗教论》
  《史记》
  《生死全关集》
  《楞伽经亲闻记》印顺法师
  《入中论善解密意疏》宗喀大师
  《正法念处经》
  《略论》
  《摄波罗密多论》
  《三摩地王经》
  《大般涅盘经》
  《大智度论》
  《法苑珠林》
  《三主要道轮》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