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生净土 圣严法师著


2015/5/23    热度:888   

自序

我常念佛,也常教人念佛,劝人念佛。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便应邀于台湾南部屏东巿的东山寺主持了弥陀佛七。一九八○年代以来,我在台北北投农禅寺,每年主持一次清明报恩的佛七,并于农禅寺成立每週集会共修一次的福慧念佛会。所以我曾为大众做过不少次跟念佛法门有关的开示。我也在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担任了好多年净土学的课程,但我仅为《华冈佛学学报》写过一篇〈净土思想之考察〉(编案:现收录在《学术论考》一书中),却从未出版过类似这一本介绍念佛法门的作品。

这是由于我在东西两个半球,不论是演讲或撰稿,我被人家要求的,多是以禅的範围为主题,竟然从未遇到过被人要求开示念佛法门的机会。

直到今(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四日,我在农禅寺的清明报恩佛七期间,每天开示念佛生净土的法门,说明佛法重视知恩报恩,人们当以感恩的心情接受现实的人生,再以报恩的情怀奉献广大的众生。如何才能正确地表达感恩与报恩,应当修学念佛法门,因此法门,真俗全收,事理双圆,世出世法,不论现世福利或身后美景,无不包容。

至于如何修学念佛法门,我便逐日介绍了七个项目:1.孝亲报恩应当念佛。2.念佛应当具备四个心:信心、至诚心、深心,迴向发愿心。3.净土有四种:人间的、天国的、佛国的、自心的。4.超度有两类:对亡灵的、对生者的。5.要将忏悔业障的修行当作每日的恆课。6.带业、消业都生净土。7.往生西方净土当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基础。

当时的录音带被流传之后,很多人听了非常喜欢,有几位热心的弟子,又从录音带整理成了文稿,交给我审阅,我便将之带到美国。至本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我始抽空取出检阅,发现内容空泛,不知好在何处,行文的语气,也不像是我的。因此花了十天时间,将之删削补充,重写了一遍。也让我借此因缘再次熟读净土三经,重温净土诸大师的著述达三十多种七十多卷。

写完之后,觉得意犹未尽,所以增加了「佛七的根源」及「念佛的方法」两篇。使得这本五万余言的文章,在实用的价值之外,也富有参考的价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日释圣严自序于纽约东初禅寺#

▲清 长生佛会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

我们的清明佛七,又名报恩佛七,所以来谈谈报恩的意义。从佛教传统的观念来说,恩有四种:即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中国特别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其余三种就好像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从先秦时代开始,就倡导孝道,儒家的《孝经》就是从伦理的孝亲观点而讲立身行道德教治化等的道理,非仅孝亲,亦兼论君天下的準则。因在五伦之中,以亲子的关係为基点和起点,所以孝亲最重要。汉代曾提倡以孝立国,并举孝廉;孝子必定清廉,想找廉节的官员,就从孝子中选拔,所谓拔忠臣于孝子之门,若是孝子,则一定会对社会大众也能关怀。相反地,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关怀的人,或者是逆伦的人,要他们大公无私地去关怀人民的疾苦,必是很难的事。

可是到了近代的社会,自从西方所谓「工业革命」之后,家庭与社会的结构转型,伦理的观念破产,各自为政的小家庭制度,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便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东方的中国社会,也受到重大的冲击,渐渐对孝道的伦理观念视为迂腐保守,亲子关係渐渐淡薄。也就是亲子间的关係,只是维繫在儿女未成年之前的短短十多年时间,当儿女长大成人之后,各奔前程,对父母就不怎么关怀了。并且认为父母养育子女是责任,儿女关心父母是施恩。因为人是自私的,往往为了自己的前途,而不顾父母的死活及父母的需要了。

今天在台湾的社会,也不得不走小家庭制的这条路了。虽然尚有政府官员,正在鼓励大家族制度,若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者,可受到奖励优待,这种作法相当可取,但仅少数人能够做到,也只有少数的政府官员做如此想。因为整个世界的大环境,已演变到如此地步,我们希望普遍且永久恢复到从前农村社会时代的大家族制度,就相当不容易了。

不过,中国人尚保存着对祖先怀念的风俗习惯,慎终追远,在清明节扫墓,对祖坟祭拜一番,表示对于祖先或已故亲友的追思。我们对此风俗,应当讚歎,纪念祖先,便是饮水思源,便是孝道,便是念恩感恩。不过,此种风俗,除了形式而外,并无实质上的报恩意义,祖先们又能得到些什么功德?

今天有三位居士从很远的南部来台北的农禅寺看我,我劝他们参加一天随喜念佛,用念佛的功德迴向给他们祖先更好,但他们并未留下,原因是老、中、少三代,各有自家和外家的祖墓,利用星期假日,赶到好几个地方扫墓祭祖,他们要奔走在不同的墓地与纳骨塔之间。我便劝告他们:「仅去扫一扫墓,意义不够大,最好能从农禅寺出发开始就念佛,到了墓前也念佛;在墓地上念佛,扫完墓回家的路上也要念佛;清明前后念佛,平常日子也念佛。一方面将功德迴向给祖先,另一方面希望他们在幽冥界中,听到佛号声也能信佛、学佛、念佛。」那三位居士听后很欢喜,我希望他们真的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就太好了。

诸位来参加清明报恩佛七,一方面是修行,一方面是为了报恩。多半的人会为了祖先及已故亲友立往生牌位、点往生灯,做何用呢?是希望他们能接受到念佛的功德,若未转生,以他们自己的灵体来到本寺,听我们念佛,也跟随我们一起共修,则更有意义。信不信呢?现在就有好多好多你们的先亡眷属在听我讲开示。一定要信!否则大家来做这些念佛的佛事,不是欺骗自己又是欺骗谁呢?

为什么我们念佛就算是报恩?就对祖先及先亡眷属有用呢?很简单,当我们为新亡的人助念之后,往往就会发现那些已断气的死者面部表情,现出微笑的感觉来,本来死者面部是暗青的、灰白的,但当我们为他助念虔诚恳切之时,死者的脸上、嘴唇便会泛起红晕,这表示人虽过世,他们的神识仍会听到我们的念佛声。只要听到念佛声,便会生起信仰心、欢喜心和清净心,就能离苦得乐,必定往生净土,所以唯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报恩。

我们已故的先亡亲友见我们念佛、供佛、拜佛,他们一定非常欢喜,因为念佛时不会说坏话、做坏事。因此使得先亡亲友,对你安心放心,且又觉得非常安慰,故以念佛来纪念和超度他们,乃是最好的方法。其实每年清明扫墓时,仅烧几炷香、燃一对烛、焚化一些冥纸冥库,献上一束鲜花等,倒不如也来参加一次念佛的共修。我们并不反对扫墓,但我更鼓励念佛。当在清明扫墓之外,也到寺院里来参加七天报恩念佛的修行,则对先亡更有意义、更有功德。就算是来随喜念佛一炷香或参加念佛一天也很好。

我很佩服我的先师东初老和尚,他在遗嘱上写明要我们别给他土葬,火葬后也不许留取骨灰或舍利来供养,而是将之和麵撒在海中与水族结缘,他在世时,曾对我说︰「做人不要那么愚蠢,既知活着时要这样、要那样,都是幻相,死了后还要一座坟墓,岂非可笑。」我就照他的遗嘱办了。可是,当先师火化后发现有很多舍利,我不敢要,很多信徒正在抢。当时有人便对我说:「圣严法师,有人在抢捡老和尚舍利,我们中华佛教文化馆要不要留下一些呢?」我说:「有人抢去供养不是很好吗?」不过,我还是不能免俗,留了一些先师老和尚的舍利,供养在祖堂里。可是,我能体会我们老和尚的意思,是不要我们以扫墓的风俗来纪念他,而是遵照他的遗志来弘扬佛法,修行佛法就是纪念他,就是报他老人家的恩,这比供养他的舍利或比用扫墓来纪念他更有意义。

我现在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用他留下的道场,除了自己修行,也在弘扬佛法,指导修行,以此种方式来代替扫墓,作为纪念,功德更大。这项功德,也不是出于我的,是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

诸位知道我今(一九九三)年已几岁了?(大众默默摇头)因为我从来不做生日,所以也忘记自己到底几岁了,从我传记资料的记载看,今年已是六十四岁,我还能有另一个六十四年可活吗?不能!你们认为有,可是我不相信,因此,我也在此宣布:我死之后,不准埋在土坑中,也不许为我起纳骨塔或舍利塔,不准捡舍利回去供养,我也要学我的先师老和尚一样,弟子们见我死了,将我火化,研细后的骨灰撒在法鼓山上。先师老和尚要我将他的骨灰撒在海里,也曾大费周章,尤其在海上私自去撒遗骨,是被禁止的。我也要节省我的弟子们的麻烦,撒在法鼓山的林间空地上,经过雨水沖洗,便进入溪涧,流往大海去了,我不要留下任何东西,仅希望留下二句话,是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若能实践这两句话,便等于给我扫墓纪念。你们现在已在替我扫活墓了,不是吗?释尊涅槃已二千五百数十年,我们做弟子的人,很难能到他的火化场去扫墓,都能用修行佛法、弘扬佛法来纪念佛陀,供养三宝。这才更具意义,也才是真正的佛子。

「报恩的最佳方法,是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来做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来说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话;想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念头,这才是真正的报恩。」诸位是否听过「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的两句话?实际上,一方面,我们要奉献自己来利益众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饮水思源,知恩报恩。出家的大德高僧以及在家的大善知识们,往往会说:「为了报答三宝恩,誓愿尽未来际献生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弘扬佛法,护持三宝。」这意思也就是说:三宝的恩我们无法报答,只好以自己所能、所有及所知,来做学法、弘法、护法的工作,以为报恩。

诸位来参加清明佛七,就是修学佛法,护持三宝,也就是报恩。诸位一定听说过「承先启后」这句话,我们继承了祖先的遗荫和福泽,包括我们的身体和生存的环境,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遗产,就有责任用来发挥自利利他的最大功能,使得祖先的遗泽不断地延续下去,才是最好的报恩方式。过去的许多中国人,只知传宗接代,为祖先留「香火」,却不知发扬光大祖先的遗德芳範,为祖先增光,为后代增福,才是最佳的薪传。绝对不是仅以烧香焚纸来纪念祖先,就算是承先启后的。我们佛教徒当以修学佛法、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来报答祖先的遗恩。

我在三年前回大陆探亲,见到我的三嫂,她一次又一次的说:「小阿叔,你看,我替你们张家生了五个孩子。」她的意思是说:我出了家没有生孩子,非常不孝顺,她帮我们张家生孩子,尽了孝道。我只好说:「妳辛苦了!」在此我要请问诸位,像我这样出了家的法师,终身修学佛法,关怀大众,服务人群,对我的父母来说,算不算是孝顺和报恩呢?(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一晚开示)

#

▲以信心、至诚心、深心及迴向发愿心来念佛。

今天为诸位讲修行念佛法门的四个心,那就是信心、至诚心、深心、迴向发愿心。信心的要求,遍于诸经,而尤见重于《阿弥陀经》,其余三心,出于《观无量寿经》。

一、信心

在佛法中,不管修任何法门,都得先要有信心,经说「信为能入」,学佛以信心为第一个重要条件。信心的对象是相信释迦牟尼佛在各经中所说之法,都是真语实语,句句有用,字字如金。站在凡夫的立场,不管是否能够做到,都应相信。这就是所谓「圣言量」,对于大圣佛陀之言,语语真实,不得怀疑、不须推敲。特别是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谓「法门无量」,每一法门,皆是针对不同的根性需要而说。不同种类的人有相同的根性和不同的根性,不同时代环境的人亦有相同的根性和不同的根性,需要以无量的法门来接引无边的众生。故当我们认定并跟随某一位善知识修行时,除了不得怀疑他这个人,也不要怀疑他所教的法门与其他法门是否相同?是否有矛盾?否则便无法产生坚固的信心,也得不到真正的受用。

我们在打佛七期中,念的是阿弥陀佛,修的是净土法门。此在佛经之中共有六十多种,提到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重要的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为净土三经。在中国的魏晋时代(约西元第五世纪前后)开始,阿弥陀佛的造像,已经盛行。北魏的昙鸾、东晋的慧远、隋唐的道绰、唐初的善导,然后有慈愍、法照、少康等诸师,大事弘扬弥陀净土,俨然蔚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这次来本寺参加念佛打七的菩萨们,共有三百八十多位是精进组,另有四、五百位是随喜的,其中有好多位曾经修行过其他法门,也来参加念佛修行,即表示对弥陀法门也有信心。所谓条条马路通长安,殊途而同归,法门虽有无量,但同样是令我们离苦得乐,成菩提道。我们一定要相信目前正在修持的法门是最好的,所用的方法是最可靠的。

我们相信什么呢?信经典中所说有西方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要救济所有的众生,同登西方净土的九品莲位。先要对弥陀的本愿有信心,有求生西方的愿心,便可决定得到弥陀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不过净土三经所介绍的修行方法,也略有差异:《观无量寿经》主张以十六种观想法门,用观想三昧及念佛三昧等的修持,达成三阶九品的往生目的;《无量寿经》主张信仰弥陀四十八愿,依愿修行,纵然是惑业凡夫,也必定往生彼国;《阿弥陀经》主张以信愿行,执持弥陀名号,求愿往生彼国。《观无量寿经》也要求持戒修福发菩提心,《阿弥陀经》则要求持名至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主张乃至但能信乐,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求愿往生者,亦得如愿。因为中国佛教重视《阿弥陀经》,为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西方,因此而使许多念佛的人变成自私,不管世间事,但求专心念佛,就怕临命终时不得一心不乱而不能往生西方。日本的净土信仰则不然,他们重视《无量寿经》,所以法然派的净土宗、亲鸾派的净土真宗,特别强调弥陀的「他力本愿」,只要信仰弥陀本愿,就可藉着佛力得救,此似与基督教的信上帝即得救的思想相同,实际上不同,因为基督徒信神,自己不能成为神,佛教徒念佛,终究毕将成佛。我觉得这比近世中国佛教徒为了强调「一心不乱」的专门念佛而不管世事者较为可取。我现在也主张必须相信佛经佛语,若依《阿弥陀经》持佛名号,一至七日,一心不乱,临终见佛来迎,当然好,此可用打佛七等剋期修证的方式。若依《无量寿经》除了五逆之人,欲生彼国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念佛,也都决定得生。这就不必担心不得一心不乱便无往生佛国净土的希望了。若依《观无量寿经》则较繁複,要分三点进行弥陀净土的修持:1.修三福(含世间伦理、皈戒十善、发菩提心、诵大乘经),2.修十六种观想法,3.修九品往生法,故此经在中国及日本均少人修。古代中国及日本,重视《无量寿经》,近代中国重视《阿弥陀经》,毕竟净土法门,要在「信」字,能信弥陀的本愿,便可念佛往生,正如龙树菩萨所说,净土属于他力救济的易行道,若修禅观等如《观无量寿经》所说的那样,倒有点像是自力解脱的难行道了。

弥陀净土的修行法门,之所以能够受到中国及日本许多人的崇信,便在于弥陀的他力本愿,能予人以安慰的绝对信心,不必考虑自身所做功德的多寡,也不必担心自身修证的功力大小,只要信仰弥陀本愿,立誓往生就好,然后便可放心大胆地来做各种自利利人的事了。纵然持戒不严,烦恼不断,也总会有阿弥陀佛依其本誓愿力来接引。净土行者们可以放心安心。

诸位菩萨来参加清明报恩的弥陀佛七,执持弥陀圣号,就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相信念佛的人,临命终时,绝对可见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在七期中,能得一心念佛,当然很好,所以要念念用心念。倘若老在散心念而不得一心的效果,也不用着急,《观无量寿经》说到,纵係五逆十恶之人,若能于命终之时,遇善知识,教其称念阿弥陀佛,且足十念,至少亦得往生彼国的下品下生。

不过既来参加佛七念佛,不得心存懈怠侥倖,如你不能及时念佛,念成习惯,等到命欲终时,谁能保证你有善友的劝导,谁又能保证届时你还神智清明地知道以十念具足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呢?因此,要在佛七中精进念佛,如能持之以恆,便能随时随地皆可做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準备。

二、至诚心

1234567下一页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