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1


2014/9/4    热度:331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1

 

  癸二、略三种(分二科) 子一、初三种(分二科) 丑一、标列

  此略有三种:谓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

  现在是「五识相应地」里边的「耳识」,说明「耳识」的五种事情。「耳识」的五科:第一科「自性」。第二科「所依」。第三科「所缘」。现在就是第三科,第三科里边说到耳识的「所缘」,耳识的「所缘」就是声音,声音里边是分多种的声音。这个「出体性」里边先说出来声音是「无见有对」,这是「出体性」。第二科就是「辨种类」,这声音有多少种类。

  「此复多种:谓如螺贝声,大小鼓声」,一直到「男声、女声、风林声、明了声,乃至到斗诤喧杂声、受持演说声、论义抉择声」,这是说出来种类有多种。「此略有三种」,这是第二科「略三种」,就是把前面说的那麽多的声音,把它归纳成三种,这是「略三种」。「略」者,要也,就是归纳成重要的几类,这样意思。这三种,那三种呢?

  「谓因执受大种声」,「因执受大种」而发出来的声音。「因」者,依也。缘,因缘所生法;因和缘都当个依讲,就是依赖「执受大种」而发出来的声音,所以叫做「执受大种声」。这个「执受」什麽意思呢?我们在《摄大乘论》裡面也学习过了,就是阿赖耶识执受,执着它,阿赖耶识这个识有这种力量,执持它,它就会生出来觉受,就是生出来感觉。若没有阿赖耶识的执,那就是无情物,就没有感觉了。「受」者,这个「受」字,是感觉的意思。这个阿赖耶识执受的大种,这个地、水、火、风是阿赖耶识执受了,这样的大种发出来的声音,就叫做「因执受大种声」。这个就是有情,有情发出来的声音。

  「因不执受大种声」,就是阿赖耶识没有执受它,那就是外面的无情的山河大地,它发出来的声音,就是「不执受大种」发出来的声音。「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这是第三种。也是「执受」、也是「不执受」,这样的地、水、火、风发出来的声音,那麽这合起来就是三种,这是标出来这三种声音。底下第二科,叫做「料简」。

  丑二、料简

  初唯内缘声、次唯外缘声、后内外缘声。

  这个「料简」,古代的大德分科,常好用这个字。用这个法,「料简」。这个「料」,就是思量的意思、估计的意思。「简」,就是简别,用我们这个白话来说就是挑一挑,这个是黑的放在一类,这是白的就放在一类;或者是大的一类,小的一类,简别一下,就是「料简」。合起来说,就是再观察想一想,它是怎麽回事情,也就等于是解释,把前面标列出来的三种声音,再加以解释,是这个意思。

  「初唯内缘声」,「初」,是第一个「因执受大种声」是什麽声音呢?「唯内缘声」,唯独是内声。「内」,指身体说,我们身体里面的因缘发出来的声音。「次唯外缘声」,第二个「因不执受大种声」,唯独是指身外之物里边的因缘,它们种种的关係发出来的声音,像风声、水声、火声、树林子里面发出的声音。

  「后内外缘声」,就是最后一个「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内身和外物合起来发出来的声音。譬如这个人奏乐、弹琴,这个琴是个无情物,但是人来弹、来奏,就发出声音,那麽就叫做「内外缘声」。这是「初三种」,略三种里边,有个「初三种」。

  子二、后三种

  此复三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

  现在下面以后,「此复三种」,就是后三种。「此复三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前面所发声的因缘不同,是分成三种。现在这个「后三种」呢?「谓可意声」,单独在有情这一方面的分别心上,来说明声音的不同。就是有的「可意」,令人欢喜的声音、有「不可意」的声音。「俱相违声」,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这三种。

  壬三、释异名 (分二科) 癸一、约彼相辨

  又复声者:谓鸣、音、词、吼、表彰语等差别之名。

  这是第三段解「释」这个「异名」,解释不同的名字而已。这里边又分成二段:第一段,是「约彼相辨」,就是按声音的相貌来说明。「又复声者」,这个声音指什麽说的呢?「鸣、音、词、吼」:这个「鸣」,就是鸟鸣花笑,那个鸟发出来的声音叫做「鸣」。「吼」,或者是兽发出来声音叫做「吼」;或者人愤怒了大叫,叫做「吼」。这个「音」呢?或者音乐的声音,叫做「音」;或者说众多的声音同时的发作,那叫做「音」。单发出来的声音,叫做「声」;是一个人所发出来的声音,那麽叫做「声」。众多人说话,和合起来那麽多声音在一起,叫做「音」;或者一种音乐的声音,那麽叫做「声」。众多的音乐声音和合起来,那麽叫做「音」。各式各样的解释。

  「词」,这个「词」呢?或者说是人说话的声音,言词的声音,言词声音里边有义的,内里面有意,假藉音声表达出来,那麽叫做「词」,或者这样解释。这个「吼」,我刚才解释了。「表彰语等」,或者是人说话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他内心里面的事情,那麽叫做「语」。这个「语」这个字,他自己自言自语叫做「语」。若和别人共同谈话,那就叫做「言」。这就是随人分别了,各式各样的说法;或者是自己说话叫做「言」。和别人共同说话叫做「语」,各式各样解释了。

  「差别之名」,总而言之,这个耳识所缘的声音,就是可以有各别的,不同的这种名词,不同名字,来表示这个声音的不同,表示声音的相貌。

  癸二、约根识辨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识所行、耳识境界、耳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这是第二科「约根识辨」。前面约声音相貌来说,这是「约根识辨」。这个「根」,就是耳根、耳识;或者意识,这是约这个来说。「是耳所行」,不管是什麽声音,它只要是声音,它就是耳根的活动的范围,耳根能在那上活动。「耳境界」,为什麽是「耳所行」呢?因为耳和它相契合的,是相应的境界。它不是眼识的相应境界,唯独是耳。「耳识所行」,这是约根说。底下约识,「耳识所行」,耳根里面有个「耳识」,这个「耳识」以耳根为所依止,那麽去了别这个声音,在声音上活动。它能知道声音里面的差别,知道这个事情就是在声音上它有很多符号,它知道这是什麽声音,那个是什麽声音。我们一般人的人对于这个声音,尤其是音乐没有学习过,没有这知识,也就是没有符号,听出来种种的声音,不知道事情的。

  我们看那个佛图澄,那位大和尚,是石勒、石虎那个时候,佛图澄他对声音他知道很多事情。他一摇铃子,那个风吹那个铃子发出声音,哦!就知道,你这回出去作战是胜、是败,他能知道这件事。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个符号就不行,就不知道,所以这是一种境界。是「耳识所行、耳识」的「境界」,这样说同样是耳识境界,里面也有很多的差别,像那样的事情,就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耳识还是不懂那个事情。

  「耳识所缘」,这个耳识的了别性,在声音上能够缘虑,那麽有这个缘虑的作用,这是「耳根」和「耳识」。底下说「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这个「意识」只说「意识」而没说意根,这个地方就是有事情的。这个声音是耳根、耳识的「所行境界」、「耳识」的「所缘」,同时也是「意识」所活动的地方,「意识」也是与它相应的,也能去了别。「意识所缘」,前面说「意识境界」,和「意识所缘」。那个「意识境界」,只是了别而已,只是明瞭一下;等到知道这个声音的内容是怎麽一回事,就变成「意识所缘」了。也可以说「意识境界」,是无分别的;「意识所缘」,是有分别的。

  譬如「耳识境界、耳识所缘」,都是无分别的。但是「意识所缘」,就有分别了。那麽这是说的第三科就是「所缘」。

  辛四、助伴及业

  助伴及业,如眼识应知。

  这是第四科了,耳识的第四科。说到耳识在活动的时候,不是它单独的活动,它有帮助他,和为他作伴的那一些心所有法,和它活动的,这是「助伴」。「及业」,还有一个「业」,就是他们一同在一起所做的事情,有几种「业」。这「助伴」和「业」究竟指什麽说的呢?「如眼识应知」,和眼识是一样,眼识那个这裡,只是把那眼识,换成耳识就好了,其他的都是相同的。这个「助伴」里边,是《遁伦记》上说有三十六个心所有法,和它在一起活动,这是指有漏的。若是得成圣道,到佛的境界,只有遍行、别境、善十一,就是二十一个心所有法,同它在一起活动了,这样子。到了佛的境界是六根互用的,那又是更不可思议,那个「业」也是不可思议的了。

  庚三、鼻识摄(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鼻识自性?谓依鼻了别香。

  这个眼识、耳识这两科说完了。现在第三科,说鼻识的这个范围,「鼻识摄」。「鼻识摄」里面也是有这麽五科:「自性、所依、所缘、助伴」及「业」,也是分这麽五科。但「助伴」和「业」合起来,就变成四个了。现在说第一科是「自性」。「云何鼻识自性」,这是问。「谓依鼻了别香」,这就是鼻识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举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鼻。

  第二科说到它所依赖的「俱有依」,「俱有依」里面分成三科。第一科「举依」。第二科是「出体」。第一科「举依」里面分三科。第一个是「俱有依」。「彼所依者:俱有依」,最重要的就是「俱有依」,和它同时存在的,是它所依赖的,也就是它的住处。「谓鼻」,就是鼻根,这鼻根是鼻识的所依。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第二个,是「等无间依」是什麽呢?「谓意」,「意」是它的「等无间依」。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第三个是「种子依」。这个「种子依」是什麽呢?「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这是它的「种子依」。这是「举依」,举出来这三种依。以下是「出体」,这个「出体」等于说是在解释。

  壬二、出体 (分二科) 癸一、鼻

  鼻: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淨色,无见有对。

  这是解释这个「俱有依」这个「鼻」。「鼻」是指什麽说的呢?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创造的,它是鼻识的依止处。这个鼻识所依止的「四大种所造」的这个东西,是清淨的地、水、火、风,不是一般的、粗劣的,是精微的色法,它是「无见」而是「有对」。这是解释这个「鼻」的「俱有依」。

  癸二、意等

  意及种子,如前分别。

  这是等无间灭意,这个意和这个种子依,像前面的眼识、耳识是同样的说明的,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辛三、所缘(分三科) 壬一、出体性

  彼所缘者:谓香,无见有对。

  这是第三科是「所缘」。自性、所依这两科说完了。现在说第三科是「所缘」。这个鼻识所缘的是什麽呢?就是「香」。这个「香」,就是「无见有对」,你不能用眼识去见识,不可以的。而它也是有质碍的,是障碍有对。

  壬二、辨种类(分三科) 癸一、标

  此复多种。

  这个所缘也是很多种的,那几种呢?

  癸二、列

  谓好香、恶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茎、华、叶、果实之香。

  「谓好香、恶香」,这是按人的意识来分别了,意识分别有的是好、有的不好。有的是「平等香」,也不是好、也不是不好。「鼻所嗅知,根、茎、华、叶、果实之香」,总而言之,就是这个鼻根所嗅到的,鼻识所知道的,就是这些物质的「根」、物的「茎」、物的「华、叶、果实」的香就是了。

  癸三、结

  如是等类,有众多香。

  这个根、茎、华、叶、果实之香,是有很多种类,「有众多香」的。

  壬三、释异名(分二科) 癸一、约彼相辨

  又香者:谓鼻所闻、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别之名。

  这底下解「释异名」。「香者」,就是「鼻」根「所闻」的香。「鼻所取」,这个就等于是那个境界。这个鼻组织它有这种功能,能取那个香去,能去取那个香。「鼻所嗅」,

  鼻根能去嗅这个香,它是好香、是坏香等等。「差别」的「名」字,不同的名字就是了。

  癸二、约根识辨

  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识所行、鼻识境界、鼻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辛四、助伴及业

  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前面是约香的名字,约不同名字来说是鼻所闻、鼻所取、鼻根所嗅等。这底下「约根识辨」,「约根识」来「辨」。前面约相貌,约香的相貌说,这里「约根识辨」。「是鼻所行」的境,所行的范围、鼻所嗅的「境界」,「鼻识所行」的范围,「鼻识所行」的「境界」、「鼻识所缘」,所明了的境界。这是「约根」,一个鼻根、一个鼻识,这底下意识。

  「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这个鼻根也说完了,鼻识说完了。

  庚四、舌识摄(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舌识自性?谓依舌了别味。

  这底下第四科「舌识摄」,那麽也是分成四科。第一科是「自性」。怎麽叫做「舌识自性」呢?「谓依舌了别味」,这是舌识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举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舌。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这是举这个舌识的三依。这以下是「出体」,也就是再解释一下,舌是什麽呢?

  壬二、出体(分二科) 癸一、舌

  舌: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淨色,无见有对。

  「舌」根「谓四大种所造」的,它是「舌识所依」的「淨色」,也是「无见有对」的。

  癸二、意等

  意及种子,如前分别。

  舌识的等无间灭的意,就是意和那个种子阿赖耶识的一切种子,如前面所分别的。

  辛三、所缘(分三科) 壬一、出体性

  彼所缘者:谓味,无见有对。

  这是第三科,又说到鼻识「所缘」。鼻识「所缘」,第一科是「出体性」。「谓味」,这个舌识所缘的就是「味」,这个「味」也是「无见有对」。

  壬二、辨种类(分二科) 癸一、标

  此复多种。

  癸二、列

  谓苦、酢、辛、甘、咸、澹,可意、不可意,若捨处所,舌所尝。

  它是这麽多的种类,这是「标」出来这个名字。「若捨处所,舌所尝」,这个「捨」,前面是「可意、不可意」。这个「捨」呢?就是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这就叫做「捨」。

  这个「处所」呢?就是这个境界,也就是这个「味」。「味」就是个处所。在处所上,弃捨了「可意、不可意」的,没有这种分别,那叫做「捨」。这个是约「味」来说「捨」。在心里上,在「味」上的感觉,不感觉到「可意」、也不感觉到「不可意」,叫做「捨」。不是有修行人的那个「捨」。总而言之,是「舌所尝」的。

  壬三、释异名(分二科) 癸一、约彼相辨

  又味者:谓应尝、应吞、应噉、应饮、应舐、应吮、应受用,如是等差别之名。

  这底下是「释异名」,解释味的不同名字,又分成两科。第一科「约彼相辨」。「又味者:谓应尝」,就是尝一尝它是什麽味道,那叫做「尝」。「应吞」,「吞」就是一下子不用嚼,一下子就嚥下去了,叫做「吞」。「应噉」,「噉」,就不能一下子嚥下去,要细细的嚼一嚼,叫做「噉」。「应饮」,就像饮水那麽饮。「应舐」,就是用舌头舔一下子,舔叫「应舐」。「应吮」,这个「应舐」,我查了字典,这个字唸ㄕㄨㄣˇ(三声)。这个「吮」,是用口来吸,像喝这个汽水的时候用吸,叫做「吮」。「应受用」,总而言之说,不管你「尝」也好、「吞」也好,总而言之是你领受了,你领受以后在你身体里面会发生作用,对你身体有益,有利益的;如果有损的,就不应该「尝」,也不应该「吞」了。「如是等差别」的「名」字。

  癸二、约根识辨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识所行、舌识境界、舌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是舌所行,舌境界」,这底下「约根识辨」。是舌根所行的范围,它是「舌」的「境界」,是「舌识所行、舌识境界、舌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辛四、助伴及业

  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助伴及业,如前应知」,这五个识都是一样。

  庚五、身识摄(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身识自性?谓依身了别触。

  这是第五段「身识」。眼、耳、鼻、舌这四段解释完了。现在说是「身识」这一部分,也是分四科。第一科是「自性」。「自性」是什麽呢?「谓依身了别触」,这就是「身识」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举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身等。

  「彼所依者」,这个「自性」说完了,现在说是身识的「所依」,也是分二科。第一是「举」这个「依」,「举依」。第二科「出体」。「举依」是什麽呢?「彼所依者」,也是「俱有依,谓身」,身识的「俱有依」,就是「身」,身根。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等无间依」是什麽呢?「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这是「举依」。底下是「出体」,就是解释这以下「身」是什麽呢?

  壬二、出体(分二科) 癸一、身

  身: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的淨色,无见有对。

  这个「身」根:「谓四大种所造」,是「身识所依的淨色」,这叫做「身」根,也就是「俱有依」,它是「无见有对」的。

  癸二、意等

  意及种子,如前分别。

  这是和前面眼、耳、鼻、舌说的一样。

  辛三、所缘(分三科) 壬一、出体性

  彼所缘者:谓触,无见有对。

  「彼所缘者」是什麽呢?现在这个「自性」和「所依」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这个身识的「所缘」。身识都以什麽为「所缘」呢?「谓触」,这个「触」,是「无见有对」的。这是「出体性」。底下是「辨种类」。

  壬二、辨种类(分二科) 癸一、多种

  此复多种:谓地、水、火、风、轻性、重性、滑性、涩性、冷、飢、渴、饱、力、劣、缓、急、病、老、死、痒、闷、黏、疲、息、软、怯、勇,如是等类,有众多触。

  这个「触」,「无见有对」的这个「触」也有很多种不同。「谓地、水、火、风」,这不是眼见的,眼见的是色了。这是身识的触,「地」,坚、湿、软、动,这是身根、身识所触对的境界。还有「轻性」,有轻的、有「重」的,也是身识所触对的境界对相。还有「滑」、还有「涩」,「滑、涩」是相对的。还有「冷」,这个「冷」也是触尘。还有「飢」也是触。「渴」、「饱」都是触。这个「力」, 有力量这个力。「劣」,就是没有力量。或者「缓」、或者「急」这也是触所知道的。这个「急」,就是紧;「缓」,就是不紧。譬如说那条绳子拉的很紧,叫「紧」。若是拉的不那麽紧,就是「缓」了。或者「病」也是触所知道的。或者「老」也是触所知道的。「死 」也是。还有「痒」。或者「闷」,感觉到闷,在一个房子里边也不开窗户,也不开门,人就感觉到闷,有这个事情。但是不一定,有人不感觉到闷,有人感觉闷,不一样的。

  还有「粘」,「粘」也是触。还有「疲」,疲倦,也是触。还有「息 」,这个「息」,我没有看见,都没有看见注解怎麽解释。这个「息」,可能也就是我们的出、入息,出、入息也是触,你能感觉到有出、入息,我感觉到怎麽的。或者是「软」的,这个是「软」。或者是「怯」,就是害怕。「勇」勐,就是不害怕,这些也都是触所知道的事情。「如是等类,有众多触」尘的境界,我们一般说到触,或者冷热是触,这里说到很多触的境界。

  癸二、三种

  此复三种:谓好触、恶触、捨处所触、身所触。

  「此复三种」这底下又把它归纳一下,有「三种:谓好触、恶触、捨处所触」:这个「捨处」和前面意思一样,「捨处所」那个意思一样。总而言之是「身所触」。

  壬三、释异名(分二科) 癸一、约彼相辨

  又触者:谓所摩所触、若硬、若软、若动、若暖,如是等差别之名。

  这是第三科「释异名」,「释异名」分二科。第一科是「约彼相辨」。「所摩所触」:「触」,只是触对了一下,碰一下。这个「摩」,大概是移动,移动叫做「摩」。「若硬、若软」,这个触的时候,有「硬」,或者是「软」。或者是「动」,也是感觉到动,或者是「暖」。「如是等差别」的「名」字,都叫做是「触」。

  癸二、约根识辨

  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识所行、身识境界、身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

  辛四、助伴及业

  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己二、总显相应(分二科) 庚一、料简识生(分二科) 辛一、生因缘(分二科) 壬一、举眼识(分二科) 癸一、简不生

  复次,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

  这底下是第二科「总显相应」。前边是第一科「辨五相」,辨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它们每一个识都是五相。每一个识都有五相,自性、所依、所缘、助伴、及业。辨这个五识的五相,这一大科前面说完了。这第二科「总显相应」,「五识身相应地」,把这「相应」这个字怎麽讲法呢?这底下是说这个「相应」。

  「复次,虽眼不坏」,这个前边把五识的五相说完了,但是意犹未尽,还有应该说的。所以叫「复次」。虽然这个人的眼根是正常活动,没有坏。「色现在前」,这眼所缘的色也出现在面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还有这麽一回事情。这是这个「总显相应」里边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料简识生」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生」的「因缘」。「生」的「因缘」里面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举眼识」,举这个眼识的前面说这一个「复次,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这一段是说眼识的事情。眼识分两科。第一科是「简不生」,就是单独说这个「不生」,眼识「不生」的这件事。怎麽会「不生」呢?我眼睛也没有坏,色也现在前,我眼识怎麽会「不生」呢?说出个道理来。

  「能生作意」,眼识要生,虽然眼根不坏,所依的眼根也不坏,所缘的色也现在前,但是能生眼识的是作意心所。这个作意心所去警觉它一下,现在有事情了,你不要睡觉了,你去看一看,这个作意心所就去警觉这个眼识。它不活动的时候,就叫做眠,就是在种子的时代,在种子就等于是眠。现在一警觉了它,醒了,它就去活动去,去与所缘境去认识,这个能生作意睡觉了,它没有起来活动,它不去通知它。说我打电话找某某人,这个接线,接电话的人就是不找,你就不能同他接触,就是这个意思一样。

  「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这个作意心所若不动,那个眼识它就不能生起。说是我有贪心很大,但是作意不作,不作意,不去通知这个贪心,贪心就不动。所以这个作意这个地方是一个关口,是一个关,你要通过这个关才行,不通过这个关这件事就不成。所以「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这是指出来,说这麽多的名相,原来就是这里面有一个关,把这个关告诉我们,这个作意若不生起来,这个识,心就不动,这里面有这麽一个特别的地方,「所生一眼识,必不得生」。所以我感觉到,我们是凡夫,我们能够成为圣人,这个可能性就在这里,就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若是能够如理作意,你就可以成为圣人。

  说我能成佛吗?你能成佛!就是你要如理作意。说我不能成佛,就是因为你有这个不如理作意长时活动,就不行,原因就在这里。说我能出家吗?能!我能出家吗?做出家人!我能!就是你要如理作意就可以,就这一点你能办到就行。说我这烦恼很重,我怎麽能够断烦恼。能!就是要如理作意。当然佛也是说了,你还是应该远离,远离一切烦恼的处所。烦恼的处所最明白的一句话,就是家,家就是烦恼的处所,所以要远离这个家,其实广一点说,就所有的尘劳的境界远离一点。你远离了,你再加上一个如理作意就成功了。说是你在烦恼里边,你说你如理作意,困难!是难的。

  所以中台禅寺出家的事,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议论:『在家也能修行,何必要出家呢』!完全说的不对。在家也能修行,那就是都不需这些,佛又何必施设一个比丘、比丘尼呢?就完全是优婆塞、优婆夷好了嘛。「所生眼识,必不得生」。

  癸二、显得生

  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

  这是第二段「显得生」,表示出来这个识要这样子才能够出现的。眼识的活动,第一个条件,「要眼不坏」,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色现在前」,你所缘的这个色现在前。说我们一般的肉眼,你一百由旬之外不行。转轮圣王可以,转轮圣王在夜间,他的眼能看一百由旬内的物质,像看手掌似的,这可见转轮圣王这种果报的殊胜不得了。我们这个近视眼,就是面前还看不清楚。所以我们惭愧以前的栽培不够,我就是这个眼睛不好。

  「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这个「能生」的「作意」,这个「作意」心所又活动起来了。当然我们这个眼睛还要有明,有光明才可以,没有光明不行。大概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我在报纸上看见,是中国的四川有个大竹县,有个小孩子,他用手摸,就知道里边什麽东西,就知道。譬如这张纸里面写个字,把它包起来你眼睛看不见,他不用眼,他用手摸。或者就是知道,就看见里面是什麽。这个腰包里面是什麽,他用手一摸,就里面是什麽,知道。我心里面说我们用这个眼睛看要有明,你这个手去摸是不是也要有明,要有光明才知道呢?但是他没说。但是我心里面有这个疑惑,后来我一有这个消息,报纸有一天我就去看,后来忽然间有消息了,他那个人这小孩子用手摸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时候,忽然间他感觉这个,就有这个光明,就看见了,还是要有明。这个眼睛还是要有明,还是有这个事情。这就不说了。

  譬如说我们有的人,我们白天这眼睛看有明,我看什麽看得清楚;有的众生夜间看得清楚,那是怎麽回事呢?他这在这个《瑜伽师地论》的《遁伦记》上说,他还是要有明。说他在眼框那个地方有明,就是能看见物,还有这麽解释。当然这是众生的业力不同,果报不同,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情形,所以这个地方就不说了。

  说「眼」根「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也是「正复现起」了,「所生」之「眼识,方乃得生」,才能够生起的,这是因缘具足就生起了。前面这是说眼识。

  壬二、例馀识

  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像前面说这个眼识的生起,是这样子。那麽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它们情形怎麽样呢?「应知亦尔」,应知道也是这样子,和眼识一样,也需要有作意的心所。根不坏,所缘的境界现前了,那麽你就可以,这个识就现起了,「应知亦尔」。这是约这个「生因缘」。第一科「料简识生」,去思惟观察这个识的生起,怎麽样才能生起,这一大科。第一科是「生」的「因缘」,有这麽多的因缘才能生。现在底下第二科「生随转」,因缘所生,但是因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他也随之有转变,随顺因缘而生起,那麽叫「生随转」。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举眼识」。「举眼识」里边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初三心」。

  辛二、生随转(分二科) 壬一、举眼识(分二科) 癸一、初三心(分三科) 子一、标

  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

  这个「由眼识生」,我们去观察眼识的生起,从眼识的生起去观察,知道有「三」个「心」出现,可以知道,可以认识到有「三」种「心」生起。这是标出来这句话。底下那「三心」呢?就把它例出来。

  子二、列

  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

  「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这「三心可得」。这个「率尔」,就是突然间接触一种境界,不是预谋的,不是先有意的,那麽这是「率尔心」。第二个是「寻求」,「寻求」,接触了这个境界的时候,你这个「率尔心」接触了这个境界的时候,对这个境界不大明了,就去「寻求」去,去思惟、观察是怎麽一回事情,那麽叫做「寻求」。第三个是「决定心」,「决定心」,经过了「寻求」的认识,最后明白了,是这样子。这是一条蛇,原来不是绳子,是一条蛇;或者是说一枝花,或者一棵树,什麽什麽的,「决定」了,这是「列」出来,标出来这「三心」。这以下,就是解释这个「三心」。

  子三、释

  初是眼识。二、在意识。

  这「三心」里面,这个「率尔心」是什麽呢?它是「眼识」。「眼识」接触到那个境界,这是「眼识」。「二、在意识」,那个「寻求心」和「决定心」,就是第六意识了。不是眼识,眼识不能「寻求、决定」的,他不能。这个「意识」他才能够「寻求」,然后才能有「决定」。

  癸二、后二心(分二科) 子一、染淨心

  决定心后,方有染淨。

  前面的「三心」说完了,「初三心」说完了。一共有五心,这「三心」说完了。这是第二科,说「后二心」。后边还有两种心,后面二种心。第一种心,就是「染淨心」。「决定心后,方有染淨」,就是第六意识它「决定」了,这件事是可意的、这件事是不可意的,「决定」了。「决定」了以后,「方有染淨」,这时候或者有「染」污心生起、或者有清「淨」心生起。「决定」以后才有。那样知道「率尔、寻求、决定」都还是无记的。等到「染淨」这时候,就是在烦恼了,或者是贪烦恼、或者是瞋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活动了。这是说这个「染淨」。「后二心」先是说到「染淨心」,然后就说这个「等流心」。

  子二、等流心

  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馀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

  「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从「染淨心」以后,才有「等流」的眼识。「等流」,就是约前后说。后与前是相等的、是一样的叫做「等」。「流」,是相续的意思。前一刹那是染污的,后一刹那也是染污的,刹那刹那都是染污的,那麽这叫做「等流心」。前一刹那是清淨心,后一刹那也是清淨心,再后一刹那也是清淨心,那麽这也叫做「等流心」。这个染淨以后,「乃有等流转眼识,善不善转」,或者是善、是清淨,或者染污的眼识活动。这个「转」,就是活动,不断的生起活动,这是第二个「等流心」。

  「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馀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这个眼识,这个在第六意识的染淨以后,眼识才有「善不善转」,眼识也会有「善不善转」。眼识有「善」的眼识、有「不善」的眼识的生起,这个善、不善不是由「而彼」,「彼」,就是眼识。「而彼」(眼识),「不由自分别力」,不是由于他自己有这样的分别心,是善、是不善的,它本身不能;它是受到意识的的影响。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决定染淨以后有这个等流的善、或者不善。那麽前面这个眼识,也就随着意识的善、不善,也就善、不善了,它是不能自主的,他是随意识转。意识怎麽的,它就随着怎麽转;所以你若愤怒的时候,是第六意识,但是看那个眼睛就很凶;若是意识欢喜了,去看他的眼睛,就是笑了。就是这个眼根,眼识随着意识转,所以说「而彼不由自分别力」,因为这个眼识自己不能分别它他自己不能,没这个能力。

  「乃至此意不趣馀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这个「乃至」,就是这中间还有其他的事情,还有事情,就是这个意识,它决定染淨以后,它在这个境界里的时候,或者时间是长、是短都不一定。那麽假设它第六意识「不趣馀境」,没有去趣向别的境界,没有到。或者「趣」者,至也,不到别的境界上,不转移到别的境界上去分别。

  「经尔所时」,经过那麽多的时间,或长、或短不一定,经过那麽长的时间,一直是在同一个境界上染淨、等流这样的话,那麽多的时间内,这个眼识和意识这两个识,或者是「善」相续而转、或者是「染」污相续而转的,那麽这就叫做「等流心」,叫做「等流」。这样说就是这五心:「率尔、寻求、决定、染淨、等流」这里面有的是眼识,有的是意识,有的是眼识随着意识相续而转的「等流心」。那麽这是说到这个识,遇见所缘境的时候,活动的次第,活动的一个程序,表示这件事,这麽样讲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