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70
2014/9/4   热度:27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70 子三、理破(分三科) 丑一、总徵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从前坏劫以来,为更有世间生起?为无起耶? 这个「不如理作意」的第九科「边无边论」,这一大段裡分三科,第一科是「标计」,第二科是「叙因」,现在是第三科「理破」,就是根据佛法的真理破他的「边无边论」。这一科裡面分三段,第一科是「总徵」。 「今应问彼」,现在这个论主说「今应问彼」边无边论者,「汝何所欲?」你想怎麽的,「从前坏劫以来,为更有世间生起?为不起耶?」从前坏劫以来,就是以前这个成劫、住劫、坏劫。从坏劫以后,是不是还有世间的生起呢?「为无起耶?」是没有世间生起呢? 这是「总徵」,就是总问。第二科是「别诘」,就是一条条的再问,也分两科,第一科是「世间有难」。 丑二、别诘(分二科) 寅一、世间有难 若言有者,世间有边,不应道理。 「若言有者」,假设你说这个广大的世间都破坏没有了,以后又有世间的出现,又有世间的成就。「世间有边,不应道理」,你执着这个广大的世间是有边际的,到此为止了,没有世间了,那就不合道理了。因为还继续有世间,你说没有是不对的。 寅二、世间无难 若言无者,非世间住,念世间边,不应道理。 「若言无者」,如果说是没有世间的生起,世间破坏了以后,再没有世间生起了。如果你主张这样子的话,「非世间住」,那就没有世间可居住了。那麽没有世间可居住了,也就是世间是所居住的,有能居住的众生;没有世间可居住,也就没有居住的众生了。这样说,「念世间边,不应道理」,那麽谁来念世间的有边无边呢?也是没有了。那你又执着有边无边就是不应道理,这段文是这样意思。 又一个意思呢,若是有世间的存在,然后去观察此世间的有边或者无边。既然没有世间的存在了,怎麽还去观察它是有边无边呢?所以你硬执着有边无边不应道理。 丑三、结斥 如是彼来有故,彼来无故,皆不应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如是彼来有故,彼来无故,皆不应理」,这是第三科「结斥」。第一科「总徵」,第二科「别诘」,第三科「结斥」,就是结束这一段文,诃斥他的不对。 「如是」,像前面文所说的,「彼来」就从彼坏劫以来,如果又有世间的出现,说世间有边不合道理。「若从彼来无」,从彼坏劫以来就没有世间出现了,那就「非世间住,念世间边,皆不应理」,也不合道理。「是故此论非如理说」,所以这个「边无边论」不是合道理的说法。这样子把这个「边无边论」破了。 前面是十六科裡面的第九科,这以下是第十科「不死矫乱论」。 癸十、不死矫乱论(分四科) 子一、出能计等 不死矫乱论者:谓四种不死矫乱外道,如经广说应知。 这一科分四段,第一段「出能计等」,说出来有这种思想的人,有其他的意思。这个「不死矫乱论」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这个外道他主张、他的思想,认为他们是永久也不死的,一共有四种差别。但是你若问他:为什麽不死?你讲给我听听呢!他就是「矫乱」,他不正面的、分明的回答你的问题,他心裡面就要欺骗你。 「矫」者,诈也。这个「矫」是指他的内心,他不说老实话,他内心裡面就是存心的欺骗你。这个「乱」,就是说出来的话溷乱不分明。这「矫」指他内心,「乱」是他的回答你的话,就是诡辩这种人。有四种不死的矫乱的外道的这种人,所以叫做「不死矫乱论者」。 「如经广说」,这四种不矫乱的外道的思想,在《长阿含经》裡面有《梵网经》还有《沙门果经》,这两种经汉文的《长阿含经》裡面也有,现在有南传翻译过来的,有《南传大藏经》里也是有。我们可随时可以参考,我们这里已经有这种藏经了。像经裡面广说四种「不实矫乱」外道的思想,你应该注意可以去看一看。 子二、叙彼问论(分二科) 丑一、略辨相 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便自称言不死乱者。随于处所,依不死淨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或託馀事方便避之,或但随问者言辞而转。 「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便自称言不死乱者。」前面是指出来有这样思想的人,这现在是第二段,叙述这个不死矫乱外道的一个裡面的情形,叙述他的内容,叫做「问论」。这个问答裡面有一些事情的,叫做「问论」,这里分两科「略辨相」,简单的说一说它的情况。 「彼诸外道」,不是一个人,他们很多的有这一思想的外道。「若有人来」,假设有人来到他的面前。「依最胜生道」来问,提出问题「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提出问题来问他苦集灭道。这个「最胜生道」和「决定胜道」,这是佛法裡面,佛法裡面虽然是广大无边的,就是分这个两类,一个是「最胜生道」,一个是「决定胜道」。 「最胜生道」是什麽呢?就是修学善法。他能在人间、天上获得最殊胜的生命、最理想的生命。在人间得到一个可爱的果报,在天上去又得到一个可爱的果报,所以叫做「最胜」。在人间也是最胜,到天上也是最胜。这就是要能够精微的学习五戒十善。有些好心肠去救济这个世界上苦难的人,就会得到这样的果报,那叫做「最胜生道」。这个「道」是道路,从这个道路可以到那儿去,你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最胜生的道路。从这条道路,从这一个立场来提…向这个不死矫乱外道提出这个问题,什麽叫做善?什麽叫做不善?来问他,提出这个问题。 「依决定胜道」,「决定胜道」就是出世间的三乘圣道:声闻、缘觉、菩萨。菩萨是因,佛是果。「决定胜」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最胜生」还不是「决定胜」。你在人间、天上你修学一些善法,可能有的时候有可能去做恶了,那麽又从人间、天上又退到三恶道去了,就不好了。那麽若是出世间的善法,那一定不会跌倒的,就是决定胜利了,不会再退到生死凡夫的境界,你胜利是决定胜利了,就不会再失败的了;那个「最胜生」还是要会失败的。世间的善法也是好,但是不是令人安心的事情,这出世间的善法才是最安稳的,所以叫做「决定胜道」,那就是能令你断除烦恼得涅槃的这一条道路。从这个立场来向他提出问题,问什麽呢?什麽叫做苦?什麽叫做集?什麽叫做灭?什麽叫做道?这样问他。「苦、集」是世间六道轮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圣人的因果。 那麽若有人来,这个人应该是佛教徒,佛教徒向这个「不死矫乱外道」提出这两个大问题,提出了问题以后,「便自称言」。那个「不死矫乱外道」,他就这样回答你了,就说不死…「我是不死乱者」。这金陵刻经处的这个《瑜伽师地论》的本子没有「我是」两个字,这个《披寻记》的本子是有的。「我是不死乱者」,你问他的问题,他不正面答覆,他说:我是永久也不死,永久也不乱的这麽一个人。乱,这个「不」字贯下来,不死不乱,我是这麽一个人,我是一个很非常…头脑思想非常清明的人,不溷乱的人。 「随于处所,依不死淨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随于处所」,随你在什麽地方,「依不死淨天,不乱诘问」,这个「不死淨天」怎麽讲呢?这个是指佛教徒,佛教徒得到四禅八定了,得到四禅八定,在四禅八定裡面修四念处,修了四念处在四禅裡面修四念处,非非想定裡面不能修四念处的。那麽我们就说是在四禅裡面修四念处,他能够调伏这个爱见慢的烦恼了,他真实的得到解脱了,心得解脱,解脱一切烦恼了。那麽这个人与这个法性理相应了,与这个诸法实相的我空、或者法空这个真理相应了。一相应了以后,「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灭」,这裡面没有生死可得,没有生死可得的。 这样的不死清淨,得清淨解脱的天人,这是就佛法中的圣人。那麽这个「不死矫乱」,如果他是得到世俗的四禅八定,不是无漏的四禅八定,他也自称他是「不死淨天」,他也是那样子的。那麽现在佛法中的「不死淨天,不乱诘问」,很分明的提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这样子提出的问题问他。 「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那个虚伪的「不死淨天」,就是这个四种「不死矫乱」外道。他呢?「即于彼所问」,即于彼不死淨天所问的问题,「以言矫乱」,就是说出来一些话,不分明的答覆你,心裡面就是来欺诳,这样子。这裡面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你譬如说是得初果的圣人,但是这个得四禅八定的人,他是凡夫,不是佛教徒,佛教徒的圣人,初果圣人、二果圣人还没得四禅八定,但是这个初果、二果的圣人,他若心裡面正念一提起来与法性相应的时候,这四禅八定的这些外道没有办法知道是怎麽回事,不知道这初果圣人是怎麽回事。这个初果圣人也不知道他怎麽回事,他一入定了,初果、二果、三果也是不知道,互不相知。但是若是三果得到四禅八定的三果圣人佛教徒、或者四果阿罗汉、或得无生法忍,得四禅八定的这种有神通的圣人,对于这个得四禅八定的外道就知道了。你一入定怎麽回事,他就知道你。而外道没办法知道佛教徒这个神通是什麽,不知道。所以这种情形他心裡面有一点顾虑,这个…这四种不死矫乱外道,就算是他得到四禅了,他一入定的时候,对前面和他谈话的人,他莫测高深,他就有点害怕了。害怕了,他就不敢说真实话,不敢正面答覆,所以「以言矫乱」,是这麽事情。 「或託馀事,方便避之」,或者是假说其他的事情,就是顾左右而言他了,做别的事情,避免这些问题,不答覆这些问题。「或但随问者言辞而转」,或者是不说别的话,你问的那个话,就随你问的那句话就应顺,同意你这麽说。你怎麽说,他就怎麽同意,就完了,这是「或但随问者的言辞而转」。你说是黑的,是啊!是黑的。你说是白的,他就是白的。他本身不说什麽,不提出他的看法的。 这是这个「不死矫乱论者」大概的意思,这是这个「略辨相」,简略的说出这个「不死矫乱论者」的这个态度。底下这个是第二科「释差别」,解释它裡面的不同的相貌,分两科,第一科是「第一差别」。 丑二、释差别(分二科) 寅一、第一差别 是中,第一、不死乱者,觉未开悟;第二、于所证法,起增上慢;第三、觉已开悟,而未决定;第四、羸劣愚钝。 「是中,第一、不死乱者,觉未开悟」,这裡面,前面这个「略辨相」裡面,若详细的说,是有四种不死矫乱论者的。 这个四种中的「第一」个是「不死乱者,觉未开悟」,就是对于最胜生道和决定胜道的苦集灭道,这些事情应该是觉悟的,但是未开悟,他都没有明白,他没有明白这个事情,他不明白,所以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于所证法,起增上慢」,第二种不死矫乱论外道是什麽呢?「于所证法」,对于他自己用功修行所成就的境界,「起增上慢」,他生起了一个错误的想法,就是什麽呢?他得到了世俗的四禅,他就认为是得了佛法中的圣道了,就是得涅槃了,其实不是。这样子心裡面生出来高慢心,对于这个殊胜的圣人的境界他没有得到,他就认为得到了,因此而生高慢心,那就叫做「增上慢」。这个「上」,上下这个「上」就是殊胜的善法,就是圣人的胜法。那麽他没有成就,他得到是世俗的禅定而已,他就认为他成就了,所以是多了,他自己的想法和那个事实对比起来是加多了,所以叫做「增上慢」,生高慢心。这种人他实在是没得解脱,他就认为得解脱了。这样人他对佛教徒真实得到无漏的禅定得大解脱了,对这个人,他也是莫测高深,他还是不能回答他的问题。 「第三、觉已开悟,而未决定」,第三种就是「觉已开悟」,就是对于应该觉悟的这个最胜生道的善不善,果决定胜道的苦集灭道的道理,他有多少明白的,「觉已开悟」。但是不是真实明白,所以「而未决定」,他还不是明白,明白多少而已。这样子还是没得到大解脱。 「第四、羸劣愚钝」,第四种不死矫乱论者,那对于…他是完全都不明白的,对于这个最胜生道、苦集灭道都是不明白,是特别愚钝的。特别愚钝的,就好像比那第一种还严重、比第一种还严重的。 这一段文在八十七卷,在本论八十七卷第三页、第四页那里,有说到、有解释这件事的。那地方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一件事,就是那个外道他修这个四禅的时候,多偏于止,多偏止的修行,所以他特别愚钝智慧不够。偏于止的修行智慧钝,偏于观的修行智慧高。修观增长智慧,修止增长定。有定而无慧,所以这裡面说的这「羸劣愚钝」,他完全不明了。这个四种不死矫乱外道,这是第一种,就是前面说的这四种差别。这底下第二科,又有第二种的差别。 寅二、第二差别(分二科) 卯一、假託馀事(分二科) 辰一、别释(分三科) 巳一、觉未开悟 又复第一、怖畏妄语,及怖畏他人知其无智,故不分明答言,我无所知。 这是又比较详细一点解释前面那个第一种差别裡面的第一个,就是「第一、不死乱者,觉未开悟」这个。 「又复第一」种,这个「觉未开悟」的这个不死矫乱外道是「怖畏妄语」。他一入禅定了,他就知道向他提出问题这个人,他莫测高深,心裡面害怕。心里害怕的时候,他就不敢正面答覆,他一答覆就害怕对方会批评他妄语,你是胡说八道,就是有这种事情。是「怖畏妄语」,害怕对方说他妄语,一看见人家对他…他一入定观察对方,不知道这个人是什麽境界。我们一般没有禅定的人,人家有禅定一看就知道,他一入定就知道我们怎麽回事。但是这个人他入定了观察不知道怎麽回事,他心里害怕,不敢回答他的问题。因为什麽呢?害怕自己说错话了,对方说他是妄语,「及怖畏他人知其无智」,就害怕那个人知道他,你一说话就知道你没有智慧,你智慧不够。其实那个人,你不说话他也知道的,也还是知道他是没有智慧。但是他现在就认为是这样子,我不说我这个无智、这个愚蠢的境界没有露出来,是这麽意思。 「及怖畏他人知其无智,故不分明答言,我无所知」,不分明,不明明了了的说出这句话,「我无所知」,他不敢、他不坦白的说这句话。 巳二、于证起慢 第二、于自所证,未得无畏,惧他诘问,怖畏妄语,怖畏邪见,故不分明说,我有所证。 前面是第一种,现在第二种「于自所证」,对于他自己所成就的是世俗的禅定,世俗的禅定,是「未得无畏惧」,他没能成就无所恐惧的境界。这个佛法裡面那完全不同,他能够无我、无我所,就没有恐怖,无我、无我所的人没有恐怖,有我见的人都有恐怖,有我、我所的人都恐怖,这在《大般若经》上说到这件事。这外道得了四禅很高深的禅,结果心裡面还是有恐怖,所以「于自所证,未得无畏,惧他诘问」,还怕人家提出问题问他。他有什麽害怕的呢?这裡面说出了三个害怕 一个,人家一问他,他就是害怕。第二个,害怕人家说他是妄语。第三个,「怖畏邪见」,又害怕对方说他是邪知邪见。因为他自己得了色界四禅,也超过了一般的凡夫境界,四禅是上人法,超过人的境界的,也称为「上人法」,就是在人以上的事情,上人法。他是成就了,成就了,但是他不敢说,他不敢说。这个成就了色界四禅,这也是一种清淨的境界、清淨法,解脱了欲的烦恼,也是一种清淨高尚境界的。但是他不敢分明的解说,他若一说,就怕对方说他是邪知邪见,他有这种顾虑,邪知邪见。「故不分明说,我有所证」,他不明白告诉他,我证到什麽境界,他不说。 巳三、觉未决定 第三、怖畏邪见,怖畏妄语,惧他诘问,故不分明说,我不决定。 第三个把前面「总结」起来。第三个是…前面的第三个是「觉已开悟,而未决定」。现在说出第三个,他是怎麽个情形呢?这个人又怖畏邪见,又怖畏妄语,又害怕别人提出问题,所以「故不分明说,我不决定」,他「不分明说」这句话,「我不决定」,做这件事我不决定,他也不敢说这句话。 辰二、总结 如是三种,假託馀事,以言矫乱。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第一科是「别释」,这个第二「差别」裡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假託馀事」,第二科是「随言辞转」。现在第一科「假託馀事」,不正面答覆,你假託别的事情,以言矫乱,这样意思。这分两科,第一科是「别释」,就是这三科说完了。第一科也是「觉未开悟」,第二科「于证其慢」,第三「觉未决定」。 「如是三种」,这是「总结」这一段,如是三种不死矫乱外道,「假託馀事,以言矫乱」,他是假託别的事情,说一些欺骗人的话,不正面、不分明的答覆你的问题。 卯二、随言辞转 第四、唯惧他诘,于最胜生道及决定胜道,皆不了达;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钝,都无所了。但反问彼,随彼言辞而转,以矫乱彼。 「第四、唯惧他诘,于最胜生道及决定胜道,皆不了达;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钝,都无所了。」这是第二科「随言辞转」,前面是「假託馀事」,现在是「随言辞转」,就是第四个,这个不死矫乱外道。「唯惧他诘」,他就是怕别人提出问题问他,对于「最胜生道」的善不善法,「及决定胜道」的苦集灭道,「皆不了达」都不明白。 「于世」间的「文字」,也不是善知,这可见这个人读书太少了。「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钝」,他也不明明白白的向对方说,我这个人太笨了、太迟钝了,我什麽都不明白,他不说这句话。「但反问彼」,只是反过来,向对方提出问题。「随彼言辞而转」,随对方的话,去答覆问题。你说是黑的,他就是黑的;你说白的,就是白的。「以矫乱彼」,就这样子,内心裡面还是欺骗的,也不真实是这个意思。 子三、广指经说 此四论发起因缘,及能计者,并破彼执,皆如经说。 这是第三科「广指经说」。是「此四论发起因缘」,这四个不死矫乱论,「发起的因缘」,他为什麽有这样的说法?「及能计者」,以及有这种思想的人。「并破彼执」,再加上破除他们的执着。「皆如经说」,都是像《长阿含经》所说。 子四、总结斥非 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见住。若有人来有所诘问,即以谄曲而行矫乱。当知此见是恶见摄,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见住。若有人来有所诘问」,这是第四科「总结斥非」,一共是分四科。现在是第四科「总诘斥非」。 「由彼外道」,由彼四种外道,他心裡面就是多怖畏故,「依此见住」,就是依此见为依止处,像个房子似的在裡面住,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裡面居住。「若有人来有所诘问」的话,「即以谄曲而行矫乱」,就是不老实、不诚实,表面上是一个样,内心裡面又一样,而来欺骗对方。「当知此见是恶见摄」,所以这样的人他的思想不是个善法,是「恶见」,是一个不好的思想,「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癸十一、无因见论(分四科) 子一、出二种 无因见论者:谓依止静虑,及依止寻思,应知二种如经广说。 前面是第十科,这底下是第十一「无因见论」。「见」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思想认为一切法都是没有因的,这种异论,分四科,第一科「出二种」。 「无因见论者:谓依止静虑,及依止寻思」,这个人也是成就了色界的四静虑,有这样殊胜的一个条件。第二个呢?「依止寻思」,这个人第六意根善于分别思惟,善于分别思惟。我有时读这个世间上学者写的文章,我有看,我就感觉到,他的第六意根、第六意识利,他会分别出来很多事情。我读过这个唐君毅,唐君毅是香港的中文大学(以前是新亚书院),他是那里的教授。他母亲死了,请在香港的乐果老法师,你们知道?乐果老法师念经超渡,就这件事,他写了一篇文章。哎呀!我说这个人的确是个学者,就是他有一点事想一大套,那就是意根利,分别心很强。所以你说他这个人没有禅定,但是他的意根很利,就这件事特别。就是有这两种条件,你其中有一个,那就这个人就会有特别的见谛,和一般人不一样,这两种情形呢?「如经广说」,也是如《长阿含经》所说「广说」。这是出两种,底下「叙因缘」。 子二、叙因缘(分二科) 丑一、问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依止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无因生?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依止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第二科是「叙因缘」,这是先「问」。什麽理由?什麽原因?「彼诸外道依止寻思」,依止他内心的寻伺能够生起这样的思想,建立这样的异论呢?「我及世间,皆无因生」,如是见、如是论,什麽见?什麽论?就是「我及世间皆无因生」。我和一切的世间都是没有理由的就生出来了,不能说出理由的。「无因而有」,说那个地方起火了,没有原因就起火了。「无因而有」,说那个地方为什麽有个房子,「无因而有」,这个都是无因的。 什麽因缘故,「彼诸外道,依止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无因生」?这是问。底下回答,分两科「明彼见」,明彼的思想,第一科先「标」出来个大意。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明彼见(分二科) 卯一、标义 答:略而言之,见不相续以为先故,诸内外事,无量差别,种种生起。或复有时,见诸因缘,空无果报。 「答:略而言之」,你提出个问题现在就是略而、要略的说一说,把这个要义对你说一说。「见不相续以为先故」,就是这个道理,就这一句话。他看见诸法、一切事物的生起,不能相续,就到此为止了。「以为先故」,以为这是…主要就是这个理由,也是最主要的理由,主要的原因。从这个地方他就有这个「皆无因生」的这种看法。「诸内外事,无量差别,种种生起。或复有时,见诸因缘,空无果报」。这底下又把这句话就又多说几句。「见不相续以为先」,这句话的内容再多说几句。「诸内外事」,很多的生命体裡面的事情是内,其馀的一切事情都是外。这个内事、外事,「无量差别」,其中不同的情况是太多了。「种种生起」,这是人的生命的生起,乃至一枝花、一个鸟、一棵树、一个房子…什麽什麽的生起,种种情况的生起。 「或复有时,见诸因缘,空无果报」。他就看出…有的时候看见一种事情啊!这个事情是出现了,但是后来没有结果。「空无果报」,没有得到个结果,所以就是「见不相续」,后来应该有个结果而没有,就是这麽回事,所以他就主张,「皆无因生」,这样子。这是标出个大意来。 卯二、举事 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管尔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瀑河弥漫,于一时间顿则空竭;或时鬱尔果木敷荣,于一时间飒然衰蝁。 「谓见世间无有因缘」,这以下呢?举出一个例子。你有这样的意,究竟有没有这个事实呢?现在举出来。 「谓见世间」上,「无有因缘,或时管尔大风卒起」。看这世间有什麽事情会生出这种「无因生」的这种见解呢?「或时管尔」,也就是忽然间有大风,有大风忽然间就生起来了。「于一时间,寂然止息」,在一个时候忽然间大风又没有了,又停下来了。这件事我们现在的那个大气层、大气哲学、大气科学会说出个理由来,为什麽忽然间有风、忽然间风又停了,应该有个理由的。但是这个人他说这就是「无因而生」。「或时忽尔,瀑河弥漫」,你念「ㄅㄠˋ」也是可以,前面是说风,这里说水,或者有的时候,忽然间这个河里的水有波浪。「瀑」,就是有波浪,有起波。「弥漫」,水多起来,流出来了。「于一时间顿则空竭」,又到一个时间,忽然间水又没有了,他这样子,是什麽回事呢?这是「无因而有」,他的意思是这样子。 「或时鬱尔果木敷荣,于一时间飒然衰蝁」。这底下说这个树木,或时「鬱尔」,就是草木茂盛的样子,就是「鬱尔」。这个「木」是有果的,开花结果的也是树木。「敷荣」,分佈出来都很荣茂、很美丽的这个境界。「于一时间飒然衰蝁」,这个「飒」,也是枯竭的意思,凋敝的意思,就是衰悴了、「衰」枯,「衰」,枯悴了、憔悴了,不是荣茂的了,那麽就是这样子。那麽这就是前面那一句话「见不相续以为先故」。「或复有时,见诸因缘,空无果报」。举出这个实例来证明他的理论是对的。 寅二、结彼立 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 这是第二科「结彼立」,第一科「明彼见」,说明他的见解、他的见地、他的思想,现在把他的见地结束。「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 子三、理破(分二科) 丑一、别徵诘(分二科) 寅一、破依止静虑(分二科) 卯一、总徵 今应问彼,汝宿住念,为念无体?为念自我? 这底下是「理破」,破除他的思想。一共分四科,第一科「出二种」,第二科「叙因缘」。现在第三科是「理破」,理破分两科,第一科「别徵诘」,一样一样的问,分二科,第一科「破依止静虑」,先总问。 「今应问彼」,这是本论的主人、本论的作者,是现在应该提出问题来难问他。「汝宿住念,为念无体?为念自我?」这个「今应问彼,汝宿住念」,这个「宿住念」,就是过去生命的情况,以前久远以前生命的情况,生命存在的情况,他能知道,他能忆念自己的、他人的,过去生命存在的情况。 窥基大师解释这个意思,他说什麽呢?说这个人前一生得过无想定,就是在色界四禅天裡面,他得到了色界四禅,得到了四禅之后呢?在第四禅裡面修无想定成功了,把这个第六意识灭了,就是不动了、不分别了。这时候他的寿命五百大劫就死了,死了以后,经过五百大劫死了以后,又来到人间,来到人间因为以前是得的色界四禅的人,他来到人间的时候,自然是欲特别轻,就像没有欲似的。他呀!他会再修行又得到襌,又得到色界四襌。得到四襌的时候,他就很容易「宿住念」,就会忆念过去生命的情况。过去生命的情况呢,他能够知道,他那一念心从无想定出定的时候,那一念心的分别,他能知道。但是那一念分别心之前的境界,不能忆念,前一念心就不知道了。因为不知道了,那麽他说那一念分别心之前不知道,这一念心是怎麽生起的呢?「无因而有」,是这麽回事。所以他立这个「无因论」,有这样的意思。 「今应问彼,汝宿住念,为念无体?为念自我?」就这样问他,你向前忆念,依现在的一念心的前一刹那、前一刹那,一直向上念,那麽前一个生命、前一个生命,念多久。你这样念的时候,你念什麽。这裡说「为念无体?」我是念无因而有嘛!一切法都是「无因而有」。这个「无因而有」这句话,这个「无因」,比如说一念心,这一刹那间生起了,这一刹那之前是什麽也没有的,那个什麽也没有,叫做「无体」。 「为念无体?」你在忆念一切法现起的一刹那之前,是什麽也没有,你这麽念吗?你念这个「无体」。「为念自我?」你是念你内心的我。其实是两个念,是两个念。 这是「总徵」。第二科是「别诘」,一样一样问,一样一样问的,分两科,先念这个「无体难」,你若说是念「无体」,这还是有困难的。 卯二、别诘(分二科) 辰一、念无体难 若念无体,无体之法,未曾串习,未曾经识,而能随念,不应道理。 「若念无体」,如果说是一切法「无因而生」,这个「无因」,就是无体的意思。比如这个房子是「无因而有」,无因而有,它还是有时间性的,比如说是1995年7月1号开始造,那麽到96年7月1号,刚好经过一年就造好。那麽95年7月1号之前,六月三十号,以前这房子是完全没有什麽原因的,就有这个房子,那麽前一念是完全没有,你念这个无体是这样意思。 若是这样的话,「无体之法,未曾串习」,对于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在没有现起之前的时候都是无。都是无的话,「未曾串习」,你以前没曾经…你没有连续不断的熏习过这件事,你以前没有这麽熏习过这件事,你的思想,一切法都是无,你没有这麽…「串」是连贯、连续不断的熏习,叫「串习」,你没有这样子熏习过。 「未曾经识」,那麽这样讲这个「无」,在你的「识」上,没有经过、没有经验过这件事,你没有这件事。「而能随念,不应道理」,你现在忽然就念,念这个「无」,念一切法是「无」,这是不合道理。这的确是唯识的学者,会提出这样的理由破他,用这样的理由来破他。 说是「未曾串习,未曾经识,而能随念,不应道理」。所以你若是学习了这个阿赖耶识的熏习的道理,能回答很多的问题。说我为什麽做这个梦,就是你以前有过这个经验,所以你现在有这个梦。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事情都是那样。 后来我听有人说,他们去问这个喇嘛仁波切,提出一些问题。仁波切也是这麽回答:人都是不断地重複、不断地重複、不断的重複。说若这样讲呢,哎呀!我今天啊!说是做人,有的时候会做天,那久远以前怎麽回事,久远以前亦复如是,还就是六道轮迴,就是不断地重複。比如说心裡面有贪瞋痴,有的时候贪心做善事,有的时候贪心做恶事。有的瞋心做善事,瞋心做恶事。有时候做善、有时候做恶。反正就是善得善报,恶得恶报,就是不断地重複,这是这麽回事。 所以「若念无体,无体之法,未曾串习,未曾经识,而能随念,不应道理。」这是说你念一切法都是「无因而有」,这「无因」就是无,你没有曾经这样串习过,怎麽会有这种思想呢?这是不对的。 辰二、念自我难 若念自我,计我先无,后欻然生,不应道理。 「若念自我」,说我不是念无,我现在这个自我。念自我怎麽念法呢?「计我先无,后欻然生」,你的心裡面在思惟观察执着,在那一刹那之前,这个我是没有的,没有我。一刹那后,忽然间这个我就出来了,「后欻然生」。这样讲会有这个道理吗?是「不应道理」。在佛法上讲就是讲不过去的,不可能是「无因而有」的,那这麽破他,「念自我难」。 前面这是说「依止静虑」,说这个人得到了色界的四静虑,他有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我们从这个…从这个弥勒菩萨,这《瑜伽师地论》来说这个事。依止静虑的人,得到色界四静虑的人,他心裡面有各式各样的思想,现在佛教说这都是不如理作意,说是不对的。我们从这裡面得到了什麽消息?如果我们若不看见这样的文章,不看见这《瑜伽师地论》,说是来了一个外道,我们不说他究竟是…。 现在佛教徒杂志上有说:在喜马拉亚山有个大修行的人,他说个什麽什麽的法语,印出册子来,我们佛教徒就把他印出来,把他宣扬,怎麽怎麽…讲,怎麽修止、怎麽怎麽不分别,也就这麽宣传。那一定是认为这是说的好,不然怎麽会去宣传呢?若是我们,若是没有读过《瑜伽师地论》,或者其他的佛法也没学过,当然我说我是佛教徒,说是有一个得了四禅八定的人,有神通、有智慧,或者说出来种种的道理,这说得一定是对的,有这麽高深禅定的人,一定是对的,我们可能有这个想法。我们敢反驳他的话吗?敢不敢?你敢不敢?因为我没有得到定,他得定了,我心裡面就有一点敬畏他,对他有敬畏的心情,他说出的话我敢反驳吗?现在我们读了这部论,现在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得了禅定的人不如理作意,那是不如理作意,是错误的,反驳他,这样的事情。 这是「计我先无,后欻然生,不应道理」,这是不合道理。这件事照理说我们容易明白,这个是《中观论颂讲记》,印顺老法师讲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也就提到这件事。说街上有一家失火了,这个消防车去救火,说这是「无因而生」,你同意吗?他失火了是「无因而生」,那麽那一家没有失火,也是「无因而生」啊!我们这里讲一定那个失火是有原因的,那一家没失火,也是有原因的,不能说是无因。所以说是「计我先无,后欻然生」,这是不合道理,不应该这麽解释,这是错误的。 寅二、破依止寻思(分二科) 卯一、总徵 又汝何所欲?一切世间,内外诸物,种种生起,或欻然生起,为无因耶?为有因耶? 这是第二科「破依止寻思」,前面是「破依止静虑」,这是破依止寻思,先「总徵」。 又你是何所欲?你欢喜什麽?你想怎麽地?「一切世间内外诸物」,生命体的物、生命体以外的诸物,「种种」情况的「生起」,种种情况的生起,你去注意观察的时候,「或欻然」间就「生起」了,昨天没有这件事,今天忽然间有这件事了,那麽你去观察这件事,「为无因耶?为有因耶?」你观察一下。 这是总问。底下「别诘」,别诘下面是「无因难」。 卯二、别诘(分二科) 辰一、无因难 若无因者,种种生起,欻然生起,有时不生,不应道理。 假设说「欻然生起」,是没有因由的,「欻然」的就有了。那麽你一观察这个「种种」法的「生起」,「欻然」间「生起」了,这一刹那间忽然生起了,可是这一刹那以前没有生起,还有其他事情也没有生起,「有时不生」,那麽这就不同了。你说这个不同,你这个不同的情况你说一说。那个是「欻然生起」,而这个没有生起。这个法没有生起,那个法生起,就是有起、有不起,为什麽?为什麽有起、有不起?你说我听听。 如果是「无因而生」,那麽都应该起,都应该起。为什麽有起、有不起呢?有不起、有起呢?就是有的地方失火,也有的地方没有失火呢?为什麽那个小孩读书聪明?这个小孩读书就笨呢?那麽就是你说这个差别,这生起有差别吗?若说都是「无因」,原因都是一样的,为什麽现象不同呢?所以你说「无因而生」,是「不应道理」,是不合道理的。这是「无因难」。 辰二、有因难 若有因者,我及世间无因而生,不应道理。 如果说是世间的现象它就是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个事情这样子,那个事情是那样子。那人生来年纪大了,他就是愿意出家当和尚,但是他不愿意出家,他愿意当律师,那人愿意做这个会计师,愿意做建筑师,他就是不一样嘛!这个不一样究竟怎麽一回事?若是有原因的话,他愿意做出家人他也是有原因,那人愿意做律师也是有原因,这样的话。 「我及世间,无因而生,不应道理」,你执着这个我是「无因而生」,执着一切世间是「无因而生」,就不合道理了,就不对了。那麽这个是和他原来的主张相反,前面那个是主张「无因而生」,无因而生结果世间上的现象有差别,原因是一样的都是「无因」,为什麽「有生、有不生」?你解释、解释,是「无因」是有因难。这是难问他的思想是不合道理。底下第二科「结略义」,前面是「别徵诘」,现在是结略义,就是把他要义显示出来。 丑二、结略义 如是念无体故,念自我故,内外诸物,不由因缘种种异故,由彼因缘种种异故,不应道理。 「如是念无体故」,前面说你这个「念无体」,也不合道理。是「念自我故」,也不合道理。「内外诸物」,是「不由因缘,种种异故」,也是不合道理。要是「无因而有」,就是不由因缘,「种种异」,这是…也是不合道理。「由彼因缘,种种异物」,若是你认为一切法是有因缘现起的,所以因缘不同,因缘所生法也就有差别了。若是这样的话,你执着「我及世间无因而生」,这是「不应道理」。 子四、结斥 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所以你说的「无因见论」,一切法「无因而有」的这种异论,是邪知邪见,是不合道理的说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