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理想世界——净土
2015/5/23   热度:327
一、几种主要净土思想的介绍 净土思想,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佛教各宗派,如天台、贤首、唯识、三论、律、密及禅宗的一部人,都兼修净土行,宏扬净土教义,并以净土为归宿。 “净”以无染污、无垢秽为义。佛教所说的染污、垢秽指的是烦恼,与此相反的是清净功德。清净功德,即是我法二空的智慧和功用。“土”,梵语叫刹,指的是世界或地方。净土”,就是清净的地方。佛教讲清净,主要是指人们思想的净化。小乘佛教着重个人的身心清净,离缠解缚,所谓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佛教为了利益众生,从自身清净而求刹土清净,所谓心净则国土净。菩萨修学,无不从两方面着手。修学六度、四摄,成就福德、庄严清净世界;学修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成就智德,使身心清净。达到净土圆满,法身圆满的果位。所以说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教的基石,凡有志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行人,对此不可不求。 依严格定义说,佛的国土,既然是法身圆满,净土圆满,则应一切佛土都是净土(释迦于娑婆秽土成佛,出于深悲大愿,行难行道,应是属于菩萨行的性质)。十方佛土,即是十方净土。汉文佛经对净土的介绍主要有四: 一是弥勒的兜率净土:据说兜率内院,为最后身菩萨所依止的地方。最后身菩萨在这里经常为圣者和天人说法。释迦成佛前如此,将来成佛的弥勒也如此。但弥勒净土的着眼处,是实现人间净土,兜率内院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弥勒下生经》里,说到弥勒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教化众生,实现人们身心净化和国土净化。 二是东方妙喜世界阿閦净土: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表示菩萨从因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直至成佛。阿閦译为不动,说明从初发心,重视慧学,照见一切法皆空,依般若智,证真如理,见如来道。 三是东方琉璃光净土:琉璃亦译毗琉璃,汉译为远山宝,或青山宝。印度人传说须弥山四面是四宝所成。南面是毗琉璃宝所成,所以南阎浮提的众生仰视天空为青色。这里表示佛的德性,像青色宝光那样一尘不染。琉璃光佛发十二大愿,都是针对人间的缺陷,使之净化。他主张人人平等,发展文化教育,成就一切事业,使生产丰富,医药具足,衣食如意,人民安乐。特别注意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要求人们的言行,都要合乎道德轨范。没有杀盗YIN妄种种罪恶,人人有健康的体格,高尚的精神。毗琉璃光佛的净土,充分体现菩萨安住大乘,不离世间、不着世间的火里莲花风格。 四是西方弥陀净土:西方是日落的地方。《观无量寿佛经》以日落观为根本曼荼罗。印度人认为日落是光明的归宿,西方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究极所依。明天太阳的东升,仍以此为本而显现。这与佛教毕竟空的理论有一致之处。一切法无自性故空;一切法空故而妙用无穷。“阿弥陀”译为无量,加“婆耶”(光)译为无量光,加“庾斯”(寿)译为无量寿。无量,是究竟,圆满,不可限量的意思,表示佛的果德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观无量寿佛经》说:“观阿弥陀佛成就时,即见一切佛”。表示佛佛道同,佛佛一体。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赞叹阿弥陀佛即等于赞叹一切佛,念阿弥陀佛即等于念一切佛。因此,弥陀净土与娑婆众生有着甚深的法缘,吸引了一切净业行人。 二、极乐世界概况 经中对诸佛净土的介绍,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最为详细。现依据“净土三经”,将极乐世界的概况介绍如下: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没有山陵、丘阜、大海、江、河、溪渠、井谷,没有荆棘、沙砾、泥泞、灰尘。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地以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 2.气候:气候温和,没有秋肃冬霜,不冷不热,常和调适。 3.物产:由于土地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各种树木和花草的生长。这里到处都是树,盛产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等树。在金树上,长满了银叶和花果;在银树上,长满了金叶和花果。在琉璃树上,长出玻璃叶和花果;在玻璃树上,长出琉璃叶和花果……。一眼望去,五彩缤纷,光彩夺目,极为绚丽壮观。这些树林的布局,排列整齐合理。是“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见《无量寿经》卷上)。 这里的土地,都被奇花异草所覆盖,散发着芬芳的香气。 这里还盛产各种羽毛美丽的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等鸟。这些鸟昼夜不停地唱着无比幽雅动听的曲调。 (二)居民和地理位置 这里的居民有声闻、菩萨、天人三种人。娑婆世界一大劫,相当这里一昼夜。这里有两个无量无边:一是人口无量无边;二是人的寿命无量无边。 极乐世界,位于我们世界的西方,相距有十万亿佛土那么远。这个世界的四周,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宝行树,重重围绕,类似我国古代的长城。但长城是抵御外患的入侵,极乐世界的栏楯等则是用来美化环境的,人们看到这一胜境,无不心向往之。 (三)极乐世界的创建 据说在无数劫以前,有一位世自在王佛出世。当时有一国王听佛说法,心生喜悦,弃国捐王,出家为沙门,名叫法藏。世自在王佛,看他志愿深广,即为说“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法藏闻之,即于佛前发四十八愿。经过长期修学,于距今十劫前,法藏终于建成了极乐世界,成佛号阿弥陀,还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当他们的助手。现将这个世界的情况概述如下。 1.社会情况:首先,极乐世界是没有阶级的社会。这里的人,都从莲花化生,没有女人。没有男女之间的互相占有,没有家庭,没有种族差别。因为没有阶级,也就没有国家机器。在《无量寿经》中弥陀四十八愿的第三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提出人们肤色相同的思想,可见其对种族制度是激烈反对的。印度种姓一词,原为色字,色由肤色的差别,分成不同的种姓。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罪恶的根源。这里反映了净土世界与种姓制度的尖锐对立,种姓制度不消灭,人间就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 其次,极乐世界人人平等,人人相亲。《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说:“其土庄严之事,悉皆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极乐世界”。说明这个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没有外敌侵略,更没有那种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不平等的现象。这里的人,都是与人为善,待人友好,互相帮助,相敬相亲。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虽然是这个世界的领导人,但他们不是统治者,而是人们尊敬的师长。《阿弥陀经》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以看出这里的人摒除了自私自利的思想,没有狭隘的家庭观念。非常欢喜集体生活,大家常在一起畅所欲言地讨论佛法,不断契证实相之理。 2.经济情况:极乐世界有没有生产呢?古今净土研究者,认为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和神通所变现出来的,用不着生产。如果对照《无量寿经》卷上所说“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的经文来看,不事生产的看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手常出”四个字,被研究净土教义的人们所忽略。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手是劳动的器官,一切物质财富都是人们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既然极乐世界的人“其手常出……”,就向人们透露了这里的居民忘我劳动的精神。他们的双手为社会创造出大量财富。当然,极乐世界的居民没有贪嗔痴的烦恼,不会把劳动当成负担,而是作为他们庄严福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德行修养。 从上述经文来看,极乐世界的生产也有社会分工,有服装行业、饮食行业、有种植花木的,有制缯盖、幢幡的。此外,《无量寿经》里还提到极乐世界有建筑、餐具、珠宝等行业。 极乐世界也重视对生活资料的分配,一切资生的物质,都是社会公有,任何私人不得据为己有。彻底铲除了巧取、豪夺、垄断等罪恶现象。正如《无量寿经》上所说: 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随意所欲,应念即至”,是说明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进而阐明了由于人们勤奋的劳动,社会物质财富极为丰富,使人们在物质享受方面可以做到随心所乐。 3.教育:极乐世界的教育事业非常发达。这里的人或集中于讲堂,听阿弥陀佛说法,或诸上善人聚会一起讨论问题,精勤修学,从不放逸。依据人民的文化(智慧)程度,教育分为上、中、下三辈。上辈的:出家作沙门,但能发菩提心,一心专念佛号,修诸功德。生净土后,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中辈的:虽然不是沙门,但能发菩提心专念佛号,勤修众善,奉持斋戒,立塔饭僧。生净土后,住不退转,具足功德智慧。下辈的:虽不能作功德,但能初发菩提心,一心专意,乃至十念,称号念佛。梦佛接引,往生极乐。生净土后,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观无量寿佛经》于上、中、下三辈中,又各分上、中、下三品,共称九品莲池。整个极乐世界,即是一个大学校。所有的人,在这里听佛说法,决断疑网,心无畏惧,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 4.音乐:这里的人音乐修养很高,一切自然景物都是最上等的乐器。如七宝树,被微风吹动,出微妙音;各种鸟类的叫声,都是和雅的乐章;流水声,亦是绝妙的宫商。人们常常听到树声、鸟叫声、流水声、风吹声交织在一起,形成最美妙的交响曲。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它比天上、人间最好的音乐还要高超多少倍。这里的人音乐欣赏水平很高,他们听到音乐,能够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音乐的功能,亦大矣哉! 5.建筑:这个世界的建筑水平,也是无与伦比的。所有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等建筑物,都是用七宝为材料造成的。每个建筑物的外面,又以真珠、明月、摩尼等宝珠,以为交络,覆盖其上,每临深夜,光同白昼。 建筑物的内外左右,还有许多浴池。浴池所用的材料,黄金池用白银沙布地,白银池则用黄金沙布地,彩色调和,质地精美。而且浴池里的水似乎是“自动控制”:“意欲池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还有淋浴,“欲令灌身,水即灌身”。水的温度,亦是“自动控制”:“调和冷暖,自然随意”。(本段引文均见《无量寿经》卷上)浴池的四周岸上,有旃檀树,花叶垂布,散出浓郁的香气。 这里还建有许多巨大的七宝池。池内的水,有八大优点,(1)澄清,(2)清凉,(3)甘美,(4)清软,(5)润泽,(6)安和,(7)饮用能除饥喝,(8)含有丰富的营养,所以叫做“八功德水”。池内有各种颜色的莲花,大如车轮,放出青黄赤白四种颜色的光。池的四周,有四条阶道,也是用七宝造成的,供人们行走。池的四周,各种宝树排列成行,香气芬馥,扑鼻而来。 6.居民生活状况:极乐世界的“居民”,在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的教育下,人人都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他们在这里过着真正平等自由的生活。他们断除了一切烦恼,在无我、无我所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自由的社会关系。这里的黄金和七宝,就像我们世界里的泥土一样,举目皆是。所需要的物质,都能随意取给,就不会再有贪心。这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和乐融洽,志同道合,哪里会再有嗔心?这里的人智慧具足,有正见正行,当然不会再起邪见等痴心。由于产生烦恼的因缘不具足,人们也就不会再有烦恼。烦恼是产生一切众苦的因,因没有了,老病死等苦果自然也不存在了。所以《阿弥陀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这样好的环境里,随时可以见佛闻法,充满着无穷的法乐。 三、怎样到达净土? 到净土去,有信、愿、行三要,缺一不可。 1.信什么?首先要坚信佛教的基本原理,如三宝、四谛、因果、缘起等,然后再加上净土的特殊信念。主要是:(1)信弥陀依正庄严真实不虚。修净土的人,不仅要信西方实有,而且要坚信净土的清净庄严,是一个最理想的世界。还要坚信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功德,他的慈悲愿力极为深广。净土法门的修学,建立在坚信的基础上,如缺少坚定的信念,就谈不到什么往生净土。(2)信念佛法门的殊胜。要坚信陀弥的四十八愿。若人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一经往生,便永不退转。信净土在一切法门中,最为稳当。 2.愿什么?先要具备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弘愿,再加上“愿生彼国”的誓愿。净业行人,要仗阿弥陀佛的慈光摄受,因此一定要发愿,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本愿。众生愿与佛愿相应,往生才有可能。虽然说净土法门的修学是靠他力的,但他力要通过自力才能发挥作用。如太阳的光辉是普照大地的但不能照覆盆之下。佛愿是普度一切众生,但不度不愿接受教化的众生。所以说修学净土的人,在坚信的基础上还要发愿,自己的愿望与弥陀的悲愿一致起来,这就是愿的实质。 3.行什么?行有正行与助行。精神集中,一心念佛是正行。念佛的方法,印光法师总结为“三到”:口念、耳听、心想,三者同时相应系念,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容易达到一心不乱。否则,一边念佛,一边妄想纷飞,即使日念万声,也是枉然。修净土法门,正行当然是主要的,但助行也不可缺少。助行是指培植深厚的善根,增长种种功德,作为往生净土的资粮。《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清楚地告诉人们,往生净土不仅要有正行,而且助行少了也不行。《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被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里,第一条是共世间善行,第二条是共三乘善行,第三条是大乘菩萨行。这些内容,多为近代修净土者所忽视,殊为可惜。近代净土行者,多重视称名念佛。殊不知《观无量寿佛经》说的称名念佛一法,是专为善根浅薄的人临终施设的一种方便法门。一般人修学,不宜依此生搬硬套。应正行与助行兼修,以此功德,回向净土。永明禅师的万善同归的宗旨,是修净业者的慈航宝筏,应审思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