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探微 第五章 弥勒菩萨与兜率净土
2015/5/23   热度:503
净土探微 第五章弥勒菩萨与兜率净土 第一节弥勒史话与本生谭 弥勒(梵名为 Maireya)菩萨、又称梅呾丽菩萨、未呾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为慈氏。据《贤愚经》载:“佛在王舍城,鹫头山中。尔时波罗奈王,名波罗摩达。王有辅相,生一男儿,三十二相,众好备满,身色紫金,姿容挺特。辅相见子倍生怡悦,即召相师占相之。相师披看,叹言:‘奇哉!相好毕满,功德殊备,智辩通达,出逾人表。’辅相益喜,因为立字。相师复问:‘自从生来,有何异事?’辅相答言:‘其怪异常,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已来,悲矜苦厄,慈润黎元,等心护养。’相师喜言:‘此是儿志!’因为立字,号曰弥勒。” 弥勒菩萨为成就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从此因缘而名慈氏。据《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讲述了一则弥勒的本事故事,阐述了弥勒菩萨不食肉的因缘。佛陀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时,有五百梵志见弥勒威仪光明无量,而向佛陀发问,佛陀回答说: ……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时,有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教化一切。彼佛说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若有闻者,即得超越百亿万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无有疑虑。时彼国中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聪慧多智广博众经,世间技艺六十四能无不综练。闻佛出世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即以世间一切义论难诘彼佛,尽其辞辩而不能屈,即便信伏为佛弟子。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心,而作是言:“我今于佛法中,诵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以此功德,愿于未来过算数劫,必得成佛而号弥勒!”于是舍家即入深山,长发为相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是经一心除乱。彼时世间有雨星现,国王YIN荒慧星横流,连雨不止洪水暴涨,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经历七日。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于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今此仙人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我今当为无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身命。”即告诸兔:“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众生爱身空生空死未曾为法,我今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令法久住供养法师。”尔时,兔王即为群兔,而说偈言: 若有畜生类,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生处常值佛。 信法无疑惑,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常受无上乐。 尔时兔王说此偈已,告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汝等宜当各各随喜。所以者何?我从多劫丧身无数,三毒所使为鸟兽形,唐生唐死未曾为法,吾今欲为无上法故弃舍身命供养法师。”时山树神即积香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围绕仙人足满七匝白言:“大师!我今为法供养尊者。”仙人告言:“汝是畜生,虽有慈心何缘能办?”兔白仙人:“我自以身供养仁者,为法久住令诸众生得饶益故。”作此语已即语其子:“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宝。”尔时兔子闻母所说,跪白母言:“如尊所说无上大法欲供养者,我亦愿乐。”作此语已,自投火中,母随后入。当于菩萨舍身之时天地大动,乃至色界及以诸天,皆雨天华持用供养。肉熟之后,时山树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时彼仙人闻树神语,悲不能言,以所诵经书置树叶。又作偈曰: 宁当然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时彼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此语已,自投火坑与兔并命。是时天地六种震动,天神力故树放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国土。时彼国中诸人民等,见金色光从山树出,寻光来至,即见仙人及以二兔死在火中,见所说偈并得佛经。持还上王,王闻此法传告共宣,令闻此者皆发无上正真道心……。 最后,释加牟尼佛告诉大家,他就是当时的白兔王,兔子就是今罗喉罗;时诵经仙人,就是现在众中的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我涅槃后五十六亿万岁当于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轮。 关于弥勒菩萨的前生,还有多种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记载:“乃往过世,千无央数劫,尔时有佛,号炎光具晌作王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时梵志长者子,名曰贤行,从园观山,遥见如来经行,身色光明,无央数变。见已心念:‘甚善未曾有也!如来之身不可思议,巍巍如是;光明妙好,威神照照,吉祥之德,以为装饰。愿令我后当来之世,得身具足,如是光色,威神照照,吉祥之德,而是装饰。’作是愿已,便身伏地。心念言:‘审我当来之世得法身,若无来无所著正觉者,如来当过我身。’于时世尊炎光具晌作王如来,知贤行长者子梵志心之所念,便过其身上;过越其上已,便得不起法忍。”这个贤行,据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就是弥勒。《大宝积经》第四十二会,亦有相同的记载,而更说弥勒“以四事之故,不立即成佛。原来弥勒先我(指释迦牟尼佛)四十二劫发意,我以十事速得正觉。”《大宝积经》卷九《密迹金刚力士会》还说,过去世定为如来为勇郡转能圣王时,诸子中有名雨室者,即是弥勒。此外,尚有种种之说,故不赘述。 据《贤愚经》记载,父母因相师给儿子取名弥勒之后,欢喜之心无法可比。弥勒的特异,慢慢传遍全国,国王听说此事后,心中惊惧,暗想:“弥勒的名相显美,将来会夺取我的王位。现在趁他还未长大,应当先把他除掉。”于是命辅相将儿子抱进宫去见见,但宫中的人把国王的阴谋告诉了辅相,他们在万分着急之中,想到了弥勒的舅舅波婆梨在波婆弗多罗国当国师,于是便把弥勒送到舅舅那儿,由波婆梨将他抚养长大。 波婆梨是位聪明博识、智慧颖达,才德超群的学者,有五百弟子不离左右。他见弥勒容貌英俊,倍加疼爱,仔细抚养。弥勒慢慢长大,教其学问,一日所学,胜过别人一年。没有几年,便通达诸书。后来,经初禅天人告之佛陀之功德,使波婆梨自思维言:“必当有佛,我书所记,佛星下现,天地大动,当生圣人,今悉有此,似当是也。”即令弥勒等十六人去拜见佛陀,临行并叮嘱其说:“往见瞿昙,看其相好,众相若备,心念难之:‘我师波婆梨,为有几相?’如我今者,身有两相:一、发绀青,二、广长舌。若其识之,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今年几许?’如我年者,今百二十。若其知之,复更心念:‘我师波婆梨,是何种姓?’欲知我种,是婆罗门。若其答识,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有几弟子?’如我今者,有五百弟子,若答知数,斯必是佛,汝等必当为弟子,念遣一人,语我消息。” 弥勒等人遵循波婆梨的指示,向王舍城进发,当他们到达鹫头山附近,看到了佛的足迹,足迹上有千幅轮相,明亮如画,经路人告知是“佛的足迹”时,他们心中心充满了仰慕之情,在佛迹旁边徘徊瞻仰。此时有一名叫罗刹的比丘尼,手持一条死虫,放在佛迹前边,对弥勒等人说:“你们都来看吧!你们钦慕佛迹,却踩死了生灵,这算什么诚心?”弥勒等上前仔细一辨,是早已死了的虫子,于是便问比丘尼是谁的弟子?当知道是佛陀的弟子后,更是感叹不已。 当弥勒等人“渐进佛所,遥见世尊,光明显照,众相赫然。即数其相,不见其二。佛即为其出舌覆面,复以神力令见阴藏。见相数满,益以欢喜。即奉师敕,遥以心难。佛具如上答。……弥勒等闻佛答难,事事如实,一无差遗,深生敬仰。往至佛所,礼面礼讫,却坐一面,佛为说法。十五人得法眼净,各从座起,求索出家。佛言:善来!须发自堕,法衣在身,寻成沙门,重以方便,以其说法,其十五人成阿罗汉。时弥勒等,自共议言:‘波婆梨师在远邑迟,宜时遣人还白消息。’十六人中时有一人,字宾祈奇,是波婆梨弟子,众人即遣往白消息。还到本国波婆梨所,具以闻见广为说之。”这便是弥勒菩萨出家的因缘,从此,弥勒便在佛陀身边,接受佛陀之教化。 弥勒在佛陀的僧团里,还有受金缕衣的记载,《中阿含经》里有这个记载,《贤愚经》、《婆沙论》亦有此故事的记载。就是被认为有关弥勒最古的考证说法之斯塔•尼帕达的《彼岸趣品》,也有相同的记载,内容大同小异。据《巴利文大藏经》之《经集•彼岸道品》记载。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提织成了金色的衣服给佛穿。佛说:“不要为我弘福应,该施舍僧众。”佛终不受,于是她施给僧众,众僧没有一人接受。后来她到了弥勒菩萨的面前,奉送给弥勒。后来世尊到婆罗奈化导的时候,弥勒身着金色的毡衣,威仪端正。皆持敬心,但无人对他施舍。这时有一穿珠师对他起了敬慕之心,供养他饮食。但这时有大长者,欲嫁其女雇此穿珠师为他女儿穿珠,酬谢工价十万钱。而穿珠师热心听闻弥勒说法,长者数次遣人督促,穿珠师并不理会。穿珠师之妻子,恨丈夫不顾损失十万钱而只管听经。这时候憍陈如对她说:“如果请一持戒清净沙门与以供养,其利益比十万钱、百车珍宝还多。”舍利弗说:“比由一阎浮提中的珍宝还多。”目犍连说:“比两天下满中的七宝还多。”阿那律说:“比满四天下的宝还多。”穿珠师因此而得教化。 据《中阿含经•说本经》的记载,叙说尊者阿那律言宿世于波罗奈国饥馑之时,曾布施辟支佛一钵食,因而得受大福报。佛陀知后,为说未来有转轮圣王名螺之出世,众中有尊者名阿夷哆,即谓自己可得成为转轮圣王,佛诃责之。又说未来世有弥勒如来出世,弥勒尊者即谓自己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佛嘉许之,并令阿难取金缕织成之衣予之。 关于金缕衣的故事,《彼岸道品》、《贤愚经》等都说是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提直接送给弥勒的,而《中阿含经•说本经》、《婆沙论》则说是由佛把奉赠给教团的法衣亲手交给弥勒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从《阿含经》开始,从来都说弥勒是未来的佛,阿夷哆是未来的转轮圣王。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者混为了一谈,而误传了下来。阿夷哆(梵名Ajita)亦是佛陀弟子之一,又作阿氏多、阿持多、阿嗜多、阿逸多。意译无胜或者无三毒。立志要当来成儴佉(梵名Samkha,或译作蠰佉、螺)转轮圣王。古来有将阿夷哆误为弥勒,这在原始圣典中可以得证实。《彼岸道品》之序偈中则并举阿恃多与帝须弥勒之名,而且该品中又兼列《阿恃多问经》以及《帝须弥勒问经》二经;《中阿含经》卷十三《说本卷》及《贤愚经》卷十二《波婆离品》载,尊者阿夷哆,于未来久远人寿为八万岁时,愿成转轮圣王,名号为螺;尊者弥勒亦于未来久远人寿为八万岁时,愿成佛,号为弥勒如来。《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亦载,阿氏多比丘于有而起意乐,起胜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寻求,故佛呵责之。慈氏菩萨于有不起意乐,乃至寻求,故佛赞叹之。此等皆说阿夷哆与弥勒实为两人,同为佛陀时代受佛教化之弟子。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弥勒是姓,阿夷哆是名。例如《无量寿经》的下卷有弥勒出现,在梵本弥勒叫阿逸多,藏译本也是阿逸多。汉译虽都作阿逸多,唐译则除了阿逸多之外都是照例的译成弥勒,经中常有“佛告弥勒曰:阿逸多……”《妙法莲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中,也将其二者混为一人。鸠摩罗什的大弟子僧肇在《维摩经注》中说:“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这些记载都是把阿夷哆和弥勒理解成为一个人,如此在中国,阿逸多和弥勒就混在一起了。这在印度梵文中也是承认的。 弥勒菩萨还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为佛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始祖。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于《藏文大藏经》中,除上述诸论之外,尚有《现观庄严论》、 《法性性分别论》、《大乘究竞要议论》。相传弥勒为无菩菩萨之师,创倡瑜伽唯识之教理,后传授无著。另据《婆薮盘豆法师传》所载,无著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咨问大乘空观之理,而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之弥勒。这是将两个年代不同的弥勒混同为一了。然而,究竟历史上是否有弥勒论师之实在人物,至今未有定论。至于上记所举为弥勒之著作,实际上或为无著菩萨综合诸先贤之学说,而假托弥勒所作者。 俄国学者欧帕米勒(E•Obermiller)认为,传说龙树因文殊菩萨启发而作诸论,无著则蒙兜率天弥勒之神力而作诸论。日本学者山口益承此说,将弥勒所作之《中边分别论》、《大乘庄严经论》、《法性性分别论》等之注释者、论说者,均视为无著一人,而认为弥勒仅为灵感之启发者,乃是一生补处之将来佛。学者拉莫特(E•Lamotte)同意此说,并补充说明,认为成立时期稍迟的大乘经典,每每有借托圣言以为权威之倾向,故怀疑弥勒之历史真实性。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则反对此派之说,主张弥勒论师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创瑜伽大乘之教,造立上举诸论,由无著笔录下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