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布施的真正意思叫你放下


2015/5/23    热度:1539   

『奉行六波罗密』,这一句是讲日常生活。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西方世界去,没去之前,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生活?我们俗话说过日子,这个日子怎么过法?要遵行佛的六度的原则。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意思要懂得,大家不要听到布施就赶快去捐钱,这是完全搞错了。布施不是叫你捐钱,布施的真正意思叫你放下。我们把世间一切法放下,出世间一切佛法也放下,就专精不杂了。你要真正想往生西方世界,你过去所念的许许多多经咒,今天都要放下。放下是布施,舍掉了,布施掉了,这才是对的。一定要专精,不能杂修,不可以乱修,要专修。所以布施是叫你放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七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07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做人?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处世?佛告诉我们,菩萨有六个守则,有六条纲领,这就叫「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真正意思就是放下。你能够放下,你就自在;你放不下,你就有无尽的烦恼。把你的忧虑、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自在了,这是真正的布施。布施到极处,把生死也放下,生死一放下,没有生死了。今天为什么有生死?你执着生死,你分别生死,所以你有生死。如果我们真正把生死、六道轮回统统布施掉,生死轮回就没有了,问题是你肯不肯把它放下,这些都是真实话。所以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是不是一切都不要了?不是的,如果这样看经论,你就错解意思。放下是心里放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释迦牟尼佛在世,他也穿衣吃饭,他每天也有正常的工作,一天也没有休息过,辛辛苦苦到处教学,真正尽到老师的职责,他做到了。放下是从心里放下,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而对于社会上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本分之内的事情,我会做得尽善尽美。

《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将大乘佛法的修学以五十三个人,加上善财童子,把它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表演给我们看。这些菩萨统统修的是大乘佛法,不但修大乘佛法,是修大乘里面最殊胜的佛法「普贤行法」。你去看看这些人,五十三位菩萨里面,出家的有五个人,其余统统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可见得佛法是生活的教育,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脱离现实、没有脱离社会,他跟大家不一样的就是他觉而不迷。世间人天天也干这些事情,迷而不觉;佛菩萨每天也做这个事情,是觉而不迷,他心里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所以,放下是讲从心地放下,这才能真正做到理事无碍、理事不二。这是布施。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大意 (第一集) 1988/8 台湾台北中山堂 档名:05-002-0001

第三愿是「广修供养」。供养是对上说的,对平辈讲布施。六度里头有布施,布施跟供养是一个意思。因为是普贤菩萨所修的,普贤菩萨眼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没有布施只有供养。对人、对事、对物统统供养,用最尊重的心,最虔诚的心来修这个法门,所以不叫广修布施,叫广修供养。供养就是放下、就是舍,能把一切放下,心就清净了。

我们想修清净平等,为什么得不到?这心里头有牵挂,放不下!佛教菩萨要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普贤菩萨修供养,也是教我们统统放下。从哪里放起?先从身外之物放起。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与这些外物不要有贪恋之心,放下是从心地上放下,没有牵挂,没有取舍,没有得失,你就自在了。一切法随缘,随缘就是正确的,所以菩萨自在。你命里面有财富,有财富偏偏把财富舍掉,不要了,这个对不对?这个也是不对的。为什么?你有心。没有财富的人一天到晚动脑筋想办法赚钱,这也错误的,为什么?都是你的妄念,起了妄念了。能够六根在六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就对了。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

佛法,本经里面也明白开示我们「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这是菩萨大慈大悲,众生没有请他,他就来了。来了干什么?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一切众生,开导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不请,菩萨就来了。可是菩萨也要观机,他不请是什么?看他机缘成熟了,他能够接受佛法,欢喜佛法,菩萨才来。如果菩萨来给他说法,他听了就讨厌,拒绝排斥,菩萨不会来。你欢喜,你愿意接受,肯依教修行,那菩萨怎么会不来?他当然要来,正是所谓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发心,菩萨都不会舍弃他。为什么?一个人真正要是信愿这部经典,依照这部经典修学,那是一尊佛,不是普通人!正是所谓这个众生现前成佛的机会成熟了,那菩萨要不帮助他,这是过失。这个机会正如彭二林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十方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机缘成熟,他怎么不来帮助?他要不来帮助,那对不起众生,那也就是他的迷惑颠倒。

所以放下就是放下妄想,放下执着,放下忧虑,放下牵挂,放下烦恼,这叫真正的供养。《行愿品》里面,十大愿王讲到「广修供养」,这一段经文特别长。末后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里面第一个是依教修行供养。我们就明了怎样广修供养?依教修行就是广修供养。特别是这个法门,这部经典刚才说过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宣扬的一部经典,我们能够信愿受持,就是虔诚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必搞这些东西,这都是假的,这佛菩萨都不要的。我们讲「广修供养」怎么个修法,这都是性德的开显,这工具!把我们真如本性的宝藏开发出来,这三条是基本条件。

恭敬、赞叹,恭敬如果说得粗浅一点,对治傲慢。人都有傲慢的心,傲慢也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五个,贪瞋痴,底下就是慢,所以礼敬是对治傲慢,称赞是对治嫉妒。嫉妒心也是与生俱来的,不要学的。你看那个两、三岁的小孩,分糖果分得不均,他就会嫉妒,谁教他的?没人教他,他就会嫉妒,可见得嫉妒、烦恼是与生俱来的,这个不要学的。广修供养是断悭贪。我们晓得傲慢、嫉妒、悭贪都是真如本性里面根本的妨碍,根本的障碍。普贤菩萨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这些障碍去掉,使我们的真如本性能够重获透露出来。所以这三桩一定要修学,要认真的修学。

大乘无量寿经(当生成就第一法门) (第三集) 1990/7 香港 档名:02-008-0003

【发大心者,如是空有双离,以行布施。】

《金刚经》上所说的这些布施,意思都要很清楚、很明了。布施就是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一切一切都要贡献给一切众生,都要贡献给社会大众,决没有一丝毫为自己。像前面我说的,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都不是为自己。这是《金刚经》上所讲离相布施的真正意思。

【布施此空有双离之妙法。则自他皆得离相见性,断念证体,同归性海。其利益之大,不可思议。】

所以大家看布施,因为平常在佛教里面,对于这些法相名词似是而非的好像懂得一点。什么叫布施?到这个寺庙来捐一点钱叫布施;看到别人很可怜,乞丐给他一点钱,这叫布施。意思都错会了,不是这个意思。这样的布施,你怎么能够离相见性?你怎么能够自利利他?不可能的。布施是讲我们整个的生活行为,都要能够舍己为人,这叫布施;这样才能够离相,我们这样修久了,自自然然四相就没有了。四相不必要离,不必要破,久而久之化掉了。前面所谓,大乘法之妙,大而化之。我们起心动念,想到虚空、想到法界、想一切众生,不想自己,把自己忘掉了。这个方法比小乘、比权教高明太多。四相离了就见性,妄念断了就证体,同归性海。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不二,这是同归性海的现象。利益之大,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59

「并舍亦舍即成佛」,这就是前面讲布施,自始至终就是这一个字。「舍亦舍」是舍得干净、舍得彻底,真如自性圆满现前,这叫成究竟佛果。由此可知,从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明白了,「祗要一面行去」,行就是做,刚才讲了就是修善,做一切利益众生之事。哪一桩事情是利益众生?样样事情都是利益众生,穿衣吃饭都是利益众生,要懂这个。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是布施、都是利益众生。利益哪些众生?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怎么利益法?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就像佛菩萨所表现的,样样事情认真负责努力的去做,心地清净一丝不挂。这底下讲,「一面不放在心里」,不放在心里就是应无所住,样样事情去做,那就是而生其心。我们今天与佛的教诲不相应,我们每天虽然做事,但是没有这个心量,不是样样都做为大众的榜样,没有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这就不是菩萨行。而且做了之后都挂在心上,不肯放下,我们的错就错在这里,要去做,又不放在心上,那就对了。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同时的,这才是布施的真实义,布施是舍法相也要舍非法相,法相、非法相二边都要放下。「即二边不着矣」,二边都不着,这二边通常讲空有二边,一面行去,不着空,不放在心上,不着有,这两个是同时的。「处事、待人、接物」,在世间人眼睛里面,「必然公而无私,国而忘家」。这是世间人心目当中,实际上你的功德世间人怎么会晓得,这个功德说之不尽,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这话句句都是真实的。「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下面再解释,看经文里面解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合起来就是六尘。「举色等六尘,摄尽一切法」,把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一切法总不外乎这六大类,这六大类包括尽了。「尘有众多义、有染污义」,所以佛法用这个字来做个比喻。尘,尘太多了,微尘,像微尘一样多,无量无边。这个六大类是归纳起来的总纲领,归纳成六大类,展开来无量无边,像微尘那么多,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是污染的意思,只要你心里面执着它,就染污了真性,本性是清净的、是光明的,一执着它,以为它真有,常常把这个放在心上,你的真心就被它污染。污染的现象,智慧没有了,显出来的是愚痴,光明不能现前,显出来的是黑暗,佛经里面叫作无明。诸位要是冷静细心的去观察一下,就不难想到佛在经上说我们凡夫是住在一个无明壳里面。我们现在的光,光从哪来的?太阳、月亮、星星、灯火,把这个东西统统都拿掉,那个环境是什么?一片黑暗。所以密宗里头有大黑天,大黑天是什么?无明。我们这个光是从这么来的,光的来源,这都是因缘生法。但是破了无明之后,自性本来是光明的,不需要藉这个因缘生法的这些现象、这个名相;我们讲名相就是包括太阳、月亮、星星、灯火,这都是因缘生法。破了无明是什么境界?大光明藏,你看这个世界一片光明,那是无明破了,只要破一品无明,四十一品只要破一品无明,你看的世界是光明的。我们把日月灯统统拿掉,看到还是漆黑的,无明没破,还在无明里面。证明自己无明有没有破,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修行有定功的人,定功到相当深度的时候,可以偶尔破无明,但是他一动念头就失掉了,这个境界马上就失掉。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记载着一段故事,虚老和尚有一天回到自己茅蓬里面去,走山路,大概是下午黄昏的时候回去,他的心很清净,虽然走着路,也在定中,不起妄念。大概路相当远,走到半路遇到两个熟人,也是出家人,这两个出家人,大概也是回去,他们是反方向,在路上碰到的。这两个出家人拿的是灯笼,遇到虚老和尚就向他打招呼。老和尚虽然一面走路,一面还在定中,他一打招呼,他说你们两个好久没见到了。这两个人说,老法师,天这么黑,你没有灯怎么走路?虚老和尚听了这句话之后,天马上黑掉。他在没有人提醒他的时候,一直都是光明的,看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在那个境界当中他无明破了,不需要用灯他看到是明亮的。可是人家这一打乱他,他的心一动,这个境界马上失掉了。老和尚记载这么一桩事情,证明我们的心性是大光明,这一点都没错。无明破了,不需要借用因缘生法的这种光源,本能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是大光明藏。这个污染是染污了我们的真性,使我们的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被尘垢所染。

「一有沾惹,即为所污」,一有沾惹是心里面有丝毫的执着就不行,就被它染污了。「不住,即不执着,一无所住,方为波罗蜜。」这就是菩萨修行真实的功夫,不执着,于一切法都不执着。六尘就是代表一切法,一切法皆不执着,不执着也不执着,那就叫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思是究竟圆满,你的功夫达到究竟、达到圆满。「财施即前五尘」,前面五尘在布施里面,财布施可以包括尽,「法施即法尘」,无论是财施或者是法施,「皆是缘生之法」。五尘是讲外境、讲现象,本经所谓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因为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因缘生法,缘生之法决定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句话说,相是假相,不是实在的。佛法里面讲真假,最简单的定义,真是永远不变,那是真的,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诸位想想,我们现代人将一切物分为三大类,动物、植物、矿物,我们仔细去想想,哪一物是永恒常住而不变的?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变,这个变不是一年一年变,不是一月一月变,刹那刹那在变,佛在经上说心心不住,刹那在迁流,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所以一切法当体即空,我们不要等到它已经灭了,我们才觉得它是假的、是空的,那太迟了。还没有灭之前,摆在眼前就晓得是空的,我们才不会执着它,才真的把它放下,不要把它放在心上。

事照做,刚才说了,做得更积极,做得更圆满,要做个好榜样给一切众生做样子,这是菩萨,这叫作下化众生。向佛学习,佛菩萨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向他学习,那叫上求佛道。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一开头,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那一套我们看清楚了,日常生活当中要这样来学习,这上求佛道;我们也像佛菩萨一样做出个样子给一切众生看,那就是下化众生,这就叫行菩萨道。菩萨道在哪里行?在生活里面行、在工作里面行、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行。成菩萨、成佛是这样成就的,没有离开你的工作,没有离开你的生活,你就成菩萨、成佛了。所以要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不应该执着。底下这段是这一小段的总结。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佛把这个道理说明了、说清楚了,因为你要执着你就被六尘污染,你就不能够见性。菩萨是个觉悟的人,不同凡夫,凡夫迷惑颠倒,也就是说执着这些尘相,为尘相所污染,轮回六道,那叫凡夫。菩萨已经觉悟了,明了事实真相,虽然不离开六尘,但是他不住六尘之相,不为所染,反而利用六尘来成就他无量的功德。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真正觉悟了,我们穿衣吃饭、生活工作都能够做得很好、做得很圆满,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就是修行六度,就是行菩萨道。可见得没有离开工作,没有离开生活,问题就在你会不会用,同样的以这个六尘成就无上菩提,只要你会用。不会用,《金刚经》里头世尊处处都教给我们怎样去用。小注里头说,「华严分舍为多种」,舍就是布施,「最后说究竟舍」,舍到究竟那就成佛了。《华严经》,仅仅在第六回向这段经文里面,就讲了六、七十种布施,说得非常详细,何况全经所说。即使我们看《华严》末后一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修的法门代表无量法门,善财童子统统都舍。每一段经的末后,就是最后一小段,清凉大师用的标题叫「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激善知识的教诲,礼是恭敬、礼敬,辞就是舍、就是放下。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四十一个菩萨阶级,他辞就是舍,舍初住他就升到二住,舍二住就升到三住,舍十住就升到十行,舍十行就升十回向,舍十回向他就升十地,舍十地他就升等觉,到最后遇普贤菩萨,等觉也舍了他就圆满成佛,舍到究竟。

「须心中些微不着,不落二边,方为究竟。」这里面所谓些微是指非法相,二乘人法相舍了,空他不舍,他住着空;一切相他舍了,舍了之后是空,那个空他不舍,他住在那里面,这叫小乘,这不能见性。虽然能够断烦恼,不能见性,他断的是见思烦恼,不能破无明,因为他舍了一边,还有一边他没舍,那边是空,那边叫非法相。所以二边都要舍,二边都舍的方法就是此地讲的如是布施,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如是布施。这个布施说实在的话就是讲生活,像诸佛菩萨一样的生活,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帮助众生,这是舍空,空舍了;虽然生活,帮助一切众生,心里头干干净净的,绝无执着,这是舍有,空有二边都舍了。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空有二边都舍,法相与非法相都不住,这才行。

「应无所住,是不住法相,行于布施,是不住非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空有二边都不着。「学佛者,六尘固不可住,然若断灭,即不能度众生,众生正住六尘境界,故应从此处度之。」众生包括自己,自己是众生之一,不能度众生,说实在话就不能度自己。二乘人有没有度自己?没有。佛法里面讲度自己,要圆满成佛才叫得度,纵然自己证到等觉菩萨位,自度还没有圆满,自度圆满一定要究竟佛果。所以诸位要晓得,度自己跟度众生是一桩事情,不能把它分作两桩事情来看,分作两桩事情来看那就难了。须知自他不二,度众就是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众生,是一桩事情。就像佛在本经开端所表现的,日常生活行为自己以佛做榜样,向佛学习,这是度自己;自己做得跟佛一模一样,给一切众生做榜样,这就是度众生。就日常生活当中,自度度他是合起来的,分不开的。现在人学佛他之所以不能成就,是把度自己跟度众生划得清清楚楚,两码事情,结果自己也度不好,也没能度众生,毛病出在这里。所以是二边不住。

12下一页
 

五明学佛网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