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10集
2015/5/23   热度:306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六面,最后一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弥勒。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 佛在这一部经上一开端,为我们说出末法时期四众弟子,不仅是在家,也包括出家,给我们说了十二种毛病。这十二种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内容,这一些毛病的病根都发生在业障深重。什么叫做业障?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每一位同修都希望着消业障,也不断的寻求种种方式来消业障,结果业障有没有消除,自己并不晓得。严格的讲,什么叫业障,恐怕都没有搞清楚,那个业障有没有消除,你怎么会知道? 业就是造作,造作的范围非常广泛。言语是造作,身体一举一动也是造作,心里面所有的念头还是造作,所以「身语意」就把所有一切的造作统统都包括了,这叫三业。一切造作大别可以分为善业、恶业与净业。善、恶业都是障!障什么?障碍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叫做障!我们仔细去想一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天天在做业障?无始劫以来业障就很重了,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说一直活到今天,依旧是天天在造业。 学佛了,佛教给我们离开一切善、恶业,修净业。我们真的修净业了吗?千万不要以为,我每天念几部《无量寿经》,念几遍《弥陀经》,念几声佛号,这就修净业了。净业是心清净。你的心不清净,念佛也是在造业,读经还是在造业,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非常难讲。仔细展开经卷比照比照,自己就知道了,这是根本的原因,业障深重。 业障从哪里消起,多少人没找出门道。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第一,不求他过;第二,不举人罪,从这里消起,真正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别人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第二句不要说别人的过失,我们想想对不对?非常正确!这个业障消不掉,第一是口业,口里面天天说人是非,第二是天天心里面专看别人毛病,你修的什么行?所以念佛、读经都不是净业。 《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修行三大纲领,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跟这个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我们真的想修行,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去作佛,你要从这个地方做起。要记住佛在这个经上的教训,句句都非常重要。世尊把这两句摆在最前端,说明这个最重要!还是看别人毛病,还是说别人是非,那就是世尊讲的你的罪业太重了,业障太重了,改不过来,老毛病时时犯,这还得了!全经里面,我们看到众务过失佛说的最多。昨天一天讲这一桩事情,今天这一段经文还是讲这一桩事情,才知道这个事情要紧,不能不知道! 请看经文,佛叫着弥勒菩萨,「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这三句是说修行的成绩,三种成就。 第一种「智断」。断是断烦恼!这是功夫浅的,总算他有成就了。诸位要晓得,智从哪里来的?智是从清净心来的。你的心不清净,哪里有智慧?心不清净说有智慧,经上讲这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因为你的智慧、辩才是从烦恼里面生的,这个烦恼就是从你的分别、执着里面生的。真正智慧是离妄想、分别、执着,那个生起来才是真智慧。 真智慧能断烦恼,「智断行者」。在宗门里面,这样的功夫叫「观照」,观照的功夫得力了。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这个功夫叫功夫成片,我们念佛的功夫初得力了。但是在其他法门功夫达到这个阶段,不能算成就,为什么?出不了三界。他的功夫这个地方断,不是真的断,是伏断,他不是灭断。伏断烦恼功夫浅,譬如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六道里面的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这个阶段,他能把烦恼伏住,但是出不了三界。如果是念佛法门,有这样的功夫就决定得生。这个净宗叫「易行道」,容易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门,这种功夫不能出三界。念佛法门有这个功夫就可以往生了,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就决定得生。 功夫更增一层,就是「智出生者」。这个智是般若智慧,出生了,智慧透出来了,这就是「照住」。前面是观照,这是照住。净宗里面称为事一心不乱,这是三昧现前,念佛法门里就称之为念佛三昧! 「智成就者」这是「照见」,这是高段的功夫了,也是理一心不乱。 「智出生」,见思烦恼断了,那不是伏,是断了。由此可知,照一般经上所讲,他的地位就是阿罗汉。「智成就」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修学三种成就浅深不同,总算是有了功夫了。 这种修行人必然是「不作世业营众务者」,他们不会做。即使去做,那是示现,是利益众生,不是自己喜欢去做。凡夫喜欢干这些事情,经营这一些世间的事业。所谓世间事业,这种事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叫做世间事业。 「我说是人,住如来教」。「住如来教」,就是心安住在如来教诲之中,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如教修行」。佛怎样教,我们就怎么做。如教修行的菩萨,这是诸佛所护念的、诸佛所赞叹的。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乐是爱好,喜欢作世间的事业,经营许许多多的事务。众是众多,务是事务。他喜欢做这些,而这些都是如来所禁止的。 「为所不应」,佛说这是不应该做的。为什么不应该?前面长行讲了二十种过失,佛接着又说了二十种偈颂,重颂这些事情不应当做,他还是喜欢去做。 「我说是人,住于生死」。「住于生死」,依旧搞六道轮回,他出不了三界。 「是故菩萨不应亲近」。这个菩萨是讲初业菩萨,初发心的菩萨不应该去亲近他、不应该去效法他。换句话说,不能跟他学。 下面一段佛就说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我们再要听不懂,那就没法子了。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这个都是初业菩萨,喜欢经营许许多多世俗的事务。 哪些是世俗的事务?佛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造七宝塔」。你们仔细想想这个例子,造七宝塔,你说这是佛事还是世间事? 造多少个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个造得多!谚语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救人一个命,那个功德比造一座宝塔还要殊胜!这个地方造七宝塔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造这么多。 佛说:「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这是佛亲口说的。做这些事情佛并不喜欢,佛也不认为这对他恭敬供养,没有这回事情。 由此我们就联想到,古时候梁武帝曾经造寺四百八十所,度僧十多万人。达摩祖师那个时候到中国来,跟梁武帝见了面,梁武帝夸耀他的功德,给达摩祖师说:「我在佛门做了这么多事情,建了四百八十个寺庙,度僧几十万人,我的功德大不大?」你看就跟经里前面讲的,这个话要现在讲,就是值得骄傲!哪里晓得达摩祖师说的话,跟佛讲的没两样:「并无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就知道了。那是世间的众务,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充其量是修一点三界有漏的福报,他做的是这个事情。 我们再想一想,《无量寿经》上的世饶王,人家高明。世饶王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比梁武帝高明太多了。他听佛讲经说法,觉悟、明白了,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他的愿心不可思议、慈悲不可思议,修成证果之后,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最好的修学环境,以这个环境提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愿成佛的众生,他都欢迎到这个地方来修学。梁武帝四百八十所寺庙,度僧几十万人,怎么能跟他相比?不能跟阿弥陀佛比!你说弥陀度多少众生?诸佛如来合起来也算不清楚。一个是喜欢世间这些事务,夸耀自己的功德,其实并无功德。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这不是恭敬供养如来,这是在造业,造生死之业。 【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佛这个说法,我们在大乘经上读得太多了。中国人最喜欢读诵的无过于《金刚经》。不但学佛的人一定读过,不学佛的人,这个世间念书人也喜欢念《金刚经》。《金刚经》上这一句话重复了十几遍;重复这么多遍,这一句话就是非常要紧的话。佛怕你一遍、二遍记不住,一再重复,让你印象深刻,这个要紧!它的前提是「于波罗蜜相应之法」。 世尊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说了些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将它说出来?这不用我们去说,佛自己说出来了:《般若心经》最后一句,「无智亦无得」。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说「无智亦无得」。「无智」是说能空,「无得」是讲所空,能所皆空。《金刚经》上讲得透澈,「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是无智。这个心的作用是智,万法皆空,因缘所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是无所得。能所皆空,你的心是干净的,真正才到一尘不染,才是真正没事了。 《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破四见,果然契入能所皆空,那才是究竟圆满的境界。起心动念,还有我、还有人,你没空。没有空,就是于波罗蜜法不相应。所以大家常常怀疑,为什么受持一四句偈,那个功德超过人家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他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我们常常怀疑。没有想到佛说受持四句偈,前面有个大前提在,必须是事实真相完全看清楚、通达明了,契入能所俱不可得的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受持一四句偈,那个功德是无量无边,他称性。 「读诵修行为人演说」,读诵修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正是菩萨道,自行化他!这个人这样去做,这是真正供养佛、真正礼赞佛。佛接受! 下面佛为我们说出所以然的道理来,为什么?「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这个话说得够明白够清楚了。,诸位要记住,「多闻」就是受持一四句偈。由此可知,这个多闻不是广学多闻,是一四句偈不断去重复的多闻。我们在这里要看清楚,他讲的是受持一四句偈。 我们今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一天念几千遍、念几万遍,这叫多闻!为什么要念这么多遍?实在讲,还没懂!一天念几千遍、几万遍,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是不懂。读诵,是念了,有没有修行?没有修行。所以这个修行,还是口在修;除了口之外,心不相应,心里面还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应。 怎样与这一句佛号念得相应?心跟阿弥陀佛的心是一样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是一样的,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弥陀佛的造作是一样,身语意果然与阿弥陀佛相应,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存的是什么心、发的是什么愿,都在《无量寿经》上,你去读诵。读了要明了、要解义,解了要照做。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弥陀佛。 说老实话,阿弥陀佛不是一个人,无量无边!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怎么能生到极乐世界?身语意三业像阿弥陀佛、如阿弥陀佛,这才行、这才可以! 所以从多闻,不从众务。这个众务里面说到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搞六道轮回,依旧不能了生死。佛在此地这说得太清楚太明显了。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是故弥勒。营事菩萨。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勤是很勤奋,营是经营,很勤奋的经营这一些世法的事务。建道场是世务,造七宝塔也是世务。 「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有一个这样的菩萨,喜欢干这些事情,他有福报,他有威德。再有一些菩萨可能是他的学生,可能是他的徒子徒孙,或者是依止于他的,这一些有读诵修行演说的这一些小菩萨,他也教这一些人营于众务。 「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是人」是有威德的,喜欢经营世务的菩萨,乃至于读诵演说的、依止的,都随着他一同去经营事务了。这一些人统统都是「增长业障无诸福利」。佛这一句说得是重了一些,这个福利是出世法的福利,他没有。如果是世间法的福利,他有一点。出世间的那个大福报、大利益,那他是一点都没有。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三种福业」就是读诵、修行、演说。这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换句话说,不从多营众务而生,不从这个生。 这一桩事情,理很深,境界很细,要很细心很冷静的去观察,你才能体会到。体会到佛的慈悲,体会到佛的真实教诲。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看了还不以为然。现代这个社会上,大家眼睛里面所看的是什么?慈善、救济、福利的事业高过一切,为举世人所赞叹、所恭敬。你要是读诵修行演说,没人理你,谁瞧得起你!认为你是自了汉。为什么会有这个错觉?这个理太深,事太微细,不是一般肉眼凡夫能够见得到。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清楚、他看得明白。没有真智慧的人,看不出来! 「是故弥勒」,叫弥勒,也是提醒我们。 「营事菩萨」,经营这些事务的菩萨。 「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事务再多,事务再忙,也不能拉他们来帮忙,也不能耽误他们的修行,这是正确的。不要去障碍他,不要去为难他,这就是功德的较量,比较!他们是做的正经事,办正道!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这个地方你就能看得出来,修禅定的菩萨比前面读诵、修行、演说要高一等了。读诵、修行、演说是初学的菩萨,这里讲的是依教修行的菩萨。修禅定的菩萨,他是功夫已经成就了。 你参禅,你还没得定。那个得定的,那比你参禅的要高!同样一个道理,你得定还没开智慧,智慧开了比得定的又要高!如果以天台大师的话来说,这两句他们的境界就非常明显、很清楚。天台大师说:「能说不能行」,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他这个阶段是能说不能行。他是修行,修行没有成绩;念佛没有得一心,修禅没有得定。他是真干,他不是不干,天天在干,但是成绩没有拿出来。他是在真干,没错,他的功夫还不到。修禅定的,人家这个功夫成就了。 修禅定是老修的,不应该障碍他,不应该为难他。不但不可以障碍、为难,而且要护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福德!如果自己勇猛精进的话,这个福德就转变成功德,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你要是障碍、为难,你造的罪业就跟经开端上讲的一样,堕到阿鼻地狱可有得受了! 我们再看后面,佛愈说愈清楚,愈说愈明白。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若于勤修智慧菩萨。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我们不说多,就把这个阎浮提当作咱们地球;我们整个地球上,这一些经营事务这些菩萨,「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我们有没有这样去做?有没有动这个念头?有没有发这个心?我们这个念头为什么生不起来,心为什么发不出来?要好好的去想想。 「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这是比自己高的。此地讲这个「修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你们一看修禅定,就是参禅的,那你这个看的范围太窄小,狭义的。他是广义的。 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原则相同。修什么?都是修戒定慧。什么叫戒?八万四千法门是戒,戒是方法、手段。所以不要一看到戒,大概是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那你就糟了,你不解如来所说义。戒定慧三学,戒是方法、手段,枢纽是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所以这个地方的禅定是戒定慧的定。怎么晓得?因为底下讲到慧。由此可知,前面讲的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那就是持戒的。你用戒定慧三学来看,这是戒,勤修禅定这是定,下面「若于勤修智慧菩萨」,这是慧。戒定慧三学非常明显。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