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得不到法喜,不能够领悟的原因在哪里?没有依教奉行
2015/5/23   热度:732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五到二十七这三愿,这是得利益之下者,怎么说是下者?念阿弥陀佛,学习净宗,往生的意愿不强,觉得这个世间还不错,还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修学佛法,念阿弥陀佛有没有好处?有!这三愿说的就是这个事情。这种人多,比发愿往生的人,不晓得多多少倍。这是说明念佛是真有好处,但是一定要依教奉行才行。如果不能够依教奉行,单单只靠口念,不行!经文上写得清楚,『闻我名字,欢喜信乐』,信乐这两个字意思很深,真信,真喜欢,但是又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就是这些人。娑婆世界里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特别是娑婆世界的富贵人,贫穷人他真的舍得,太苦了,还是到极乐世界去。富贵人,极乐世界是好,我还没见到,我现在眼前的好是我亲眼看见的,舍不得离开。 可是你要想得世间的富贵,不会失掉富贵,真干!怎么干法?『礼拜归命』。「欢喜信乐」是信解,「礼拜归命」是修行。礼拜不是字面上说的,你每天拜阿弥陀佛,那也是,那是意思之浅者。有人专修这个法门,每天拜三千拜,我也干过。不过我每天没有拜到三千拜,我过去每天拜八百拜,我拜了半年,这是形式。以后我们懂得了,礼拜这两个字,就是普贤十愿里面「礼敬诸佛」,就是这个意思。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像恭敬阿弥陀佛那样的恭敬,这叫礼拜。归命是什么?尽形寿,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叫归命。归是回头,依是依靠,真正回过头来依靠这一部经的教诲,经上教我们做的努力去做,经上教我们不能做的绝不违犯,这叫归命。绝对不是说,做一个形式上的皈依就完了,没用! 佛法的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心真的是佛心,佛的心是什么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五项十个字就是经上讲的菩提心。这十个字当中,每一个字里面都具足其他九个字,才是真的,不能分开。什么是真诚?清净是真诚,平等是真诚,觉悟是真诚,慈悲是真诚。什么是慈悲?真诚是慈悲,清净是慈悲,平等是慈悲,觉悟是慈悲。《华严》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我们的真心,真实的菩提心。表现在行为上叫菩萨行,菩萨行是什么?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同样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布施里面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这叫布施;持戒里面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那叫持戒。任何一法决定圆满具足一切法,这叫大乘佛法,六度不能分开,不能看成六桩事,一桩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二都不是佛法,你把它分六个,那哪里是佛法?六即是一,一即是六,这是佛法。你要不明了、要不懂得,你从哪里下手?我们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懂得经上「礼拜归命」是什么意思,这才能下手,知道自己怎么做。 底下两句具体给我们说明,怕我们在前面这一句话含糊笼统,不求甚解。底下是『以清净心,修菩萨行』。「清净心」,刚才说过,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叫清净心,清净心一定包括其他的四个心。「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修六度行。世尊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清净心就是离一切相,菩萨行就是一切善。我们要用六波罗蜜的心态,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所以离相是看破,这是看破,修行是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清净心是智慧,菩萨行是方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菩萨行。 我们今天的心不清净,如何修清净心?要在行当中去修清净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应酬,在这里面学不着相,心就清净了。「不着相」,这一句话还是很笼统,《金刚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具体,一切相是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用这四相概括世出世间一切相。所有一切现相总离不开这四个范围,出这四个范围就是离一切相,你的心清净了。这个话如果一下还体会不过来,我们再说白一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的妄想分别执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净。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门里面常讲明心见性,清净心现前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清净心一定从事相上修,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睁开眼睛看形形色色,耳朵听各种音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去修;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相有;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是性空;空有是一不是二,真修行,真用功。这是古大德常讲的观照,二十四小时一分一秒都没有失照。失照是功夫间断,功夫一间断,烦恼就起现行;什么烦恼?妄想分别执着起来了。所以我们要警觉到,妄想分别执着一起来,我们照的功夫失掉了;咱们念佛,念的功夫失掉了。古德也常说,特别是对我们初学,我们初学焉能不失照?能保持不失照,你已经不是凡人,你是圣人。凡人的功夫常常失掉,断断续续,这是凡人;功夫能够绵密不间断,圣人。一切时、一切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你遇到善人也好、恶人也好,功夫决定不间断,这个人就超凡入圣。看他功夫的浅深,他是大圣还是小圣,决定不是凡夫。我们要努力把自己从凡夫提升到圣人,人家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 我们每天在读经读的是什么?读到哪里去了?天天听经听到哪里去了?读经、听经不起作用,充其量阿赖耶里头种个善根,你的言行没有改变,功夫自然不得力。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说,你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消不了业障,转不过境界,这是自己不善于用功;换句话说,不知道怎样修行。修行两个字我们要认得很清楚,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叫做修行。修行在起心动念之处,修行在开口想说话之处,修行在身体动作之处,这叫真的会用功,真的会修。 ……我们学佛绝不可以得少为足,以为这个经我学过,我也会讲了,你就感到满足,你就止于这个境界,再不会提升,可惜了!一定要晓得经中境界深广无际,义理之深没有底限的,我们才不敢掉以轻心,才会认真努力去学习。所以只要你肯认真努力学习,天天有好境界,天天有悟处,这里头有真乐,法喜充满。这就是惠能法师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天天生智慧,时时生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悟处。不但经文每读一遍有悟处,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也天天有悟处,待人接物也天天有悟处,这个人怎么不欢喜?怎么不开心?《般若经》上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真的是如此,一点都不假。你得不到法喜,得不到欢喜心,是你愚痴,你迷惑。你在经教里头没有悟处,你在生活当中没有悟处,你要认真反省,要认真检讨,要回头,要改过。 你要问我,我得不到法喜,不能够领悟的原因在哪里?你没有依教奉行,我给你答覆就这一句话。佛在一切经上反覆叮咛,「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话佛说了多少遍?凡是说的遍数多,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话。一部经看完之后,其他的记不住,重覆次数太多了,印象很深,一定可以记住。我们有没有受持?有没有读诵?有没有演说?演是做到,表演给人看,做出来给人看。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七十四集)净土法门法师讲述 1999/12/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74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