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8集
2015/5/23   热度:854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七页: 疏【今初明性,此经盖全彰自性,又诸经皆不离自性,故首标也。】 演【此经以自性为宗者,自性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而此经所谈行法,正为显此之觉体。盖以据乎心性,称彼名号,名号可彰,托彼名号,观于心性,心性易发也。】 这一段文是《疏钞》第一卷,序文玄义的部分是一部经幽深的妙理尽在其中。理太深当然就不容易讲,讲都不容易,当然也很不容易听懂。说、听都有方便,希望诸位要特别的留意。『自性』,首先要知道佛法里面所说「性」这个字的定义。通常来说,「性」是本体的代名词,「自性」就是本体,是自己的本体。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我。我们现在这个身与心是假我,有一个真我。自性不但是自己的真性,同时它也是宇宙万法的本体;换句话说,宇宙万法与自己是从这一个理体上发现(生起)的,这个境界确确实实很不容易体会。古大德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明,譬如作梦,每个人都有经验,都曾经做过梦,能作梦的是心,梦中的境界都是自己意识心变现的。能变现的是意识心,所变现的是梦中的境界。我们拿这个来作比喻,能发梦的那个心,就好比是自性。梦中的境界,有没有我们自己?有。梦里面没有自己,那不可能的事情,一定有自己。自己是自己作梦的心变现出来,除自己之外,梦中还有山河大地与一些人物,全是自己变现出来的。可见得自性只有一个,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说到自性就一个;说到一切法,那就太多太多,说之不尽,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这部经当然也不例外,经之体也是自性,明白这个意思,底下就容易懂,它是自己,也是宇宙万有的本体。 『自性谓众生性德之佛』,「众生」是讲一切众生,包括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所讲动物,动物是有感情的;还包括植物与矿物,《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众生」这两个字的本意是说:众缘和合而出生的现象。我们想想,哪一种现象不是许许多多的因缘才现前的?一切境界相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我们有情的这个身分,肉身是「地、水、火、风」四大聚合才有这个身形,我们的精神是「受、想、行、识」这四蕴组合的,身、心都是众缘和合的;我们再看一些植物、矿物,也是许许多多因缘聚会才现这个现象,这叫众生相。什么叫「众生性德之佛」?这就是《华严》、《圆觉》经上所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是讲「性德之佛」。在这地方我们要明白,什么叫性德,什么叫佛?性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本能。性是根本、是本体,德就是能力。本来就有的智慧、本来就有的能力,无量智慧、万德万能,总称之为性德。佛是觉的意思,性德之佛就是自性觉。自性觉而不迷,各个人,情与无情统统如是,这个不可思议。这是真实话,不是假的,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在在的理,确实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见不到?那是我们自己迷了,迷什么?迷自己性德之佛,迷众生性德之佛。迷了,就换一个名称叫凡夫;如果不迷,就叫佛。凡夫是自己,佛还是自己。这里头只有迷与悟,除迷悟之外,理如是、事也如是,没有一丝毫改变。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不是有意要赞叹我们,要把我们提高,不是的,本来如此! 『非自非他,非因非果』,自性里面没有自、他,就像我们刚才举的比喻,能作梦的那个心,现出来的梦境,从能现的心上说,没有自他、没有因果;自他、因果都属于第二义,梦境里面有,梦的现象里面有,能作梦那个体上没有。本体里面没有自他、没有因果;换句话说,没有相对的,自他、因果统统是相对的。没有大小、没有真妄、没有是非,什么都没有,正如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统统说的是自性。 自性『即是圆常大觉之体』,「大觉」就是佛,「体」就是本体,「圆」是圆满,「常」是永远都是这个样子,它不会有觉、有迷,不会的。既然是常觉、圆觉,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迷?这个事情不太容易体会,给你讲了,你也不相信,如果你要相信,那你马上就成佛,你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迷是虚妄的,不是真实。你的圆常大觉并没丧失,现在不能现前是有障碍,什么是障碍?不相信就是障碍。你要是相信,障碍就没有了,你不相信就是障碍。信是觉,不信就是迷。我不相信,不相信就迷!确确实实我们迷得太久,无始劫以来就不相信自己本来有圆常的觉性,一定要到哪一天自己觉悟了,那个时候就相信。六祖刚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他相信了,没想到自性这么清净,没想到自性一切都具足。具足圆常大觉,能生万法,它能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自己自性的德能。本经就是以自性为经体,经体就是这部经理论的依据,换句话说;这部经是依什么理论来说?是依真如自性而说,我们才晓得这部经的理体不可思议。 『而此经所谈行法』,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在这部经里面明显的给我们举出来,三资粮,这三个条件,「信、愿、行」,这是本经所讲的行法。在这一段里面特别着重在行,信、愿、行三资粮里面单讲行法,「行」就是执持名号,就是念佛。这个行法『正为显此之觉体』,这句佛号是显现圆常大觉本体。我们要问:我们每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有没有显出自己的圆常大觉本体?天天念,愈念愈迷惑,没能显出来。这什么原因?不晓得这一句佛号的意思,显不出来!要知道我们的心在境界里面是念念迷,迷的相就是不觉,迷的相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迷了,分别、执着就迷了。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境的时候,眼见色,耳闻声,心里面才动一个念头,这一动念就迷了。如果你有警觉心,才起念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把你这个迷就打破了,与觉性就相应。「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都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皈依无量觉」,皈是回来,从迷那里回来,回来要依靠什么?依靠无量觉,我样样都要觉,样样都不迷。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界里面,样样都要如如不动,都要清清楚楚,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觉性,这里面就具足圆满的智慧,就具足圆满的德能。念佛人要是不懂这个道理,把这句佛号当作唱歌来唱,不懂意思那没用处,那就是古人所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与你圆常大觉本体不相关。殊不知这一句名号,声声把自己圆常大觉唤醒,恢复过来。这个修行的方法,执持名号,正为显此觉体,没错!这个佛号与自性相应,佛号就是自性。 这底下就说得清楚了,『盖以据乎心性,称彼名号』。「据乎心性」是理,是凭着这个理、「自性本体」这个道理来称名号,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古人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佛号从心里面生起来,这个『心』是什么?就是自性,自性觉就是这个佛号。从口里念出来,从耳朵再听进去,用这个方法来念佛。这个方法非常之妙,完全与自己的真如本性相应,用这个方法来恢复我们的自性。『托彼名号,观于心性』,观就是观照,『心性易发也』。这个名号从心性当中生,『名号可彰』,「彰」是明显。这一句佛名「阿弥陀佛」,就是真如本性的名字,就是自性的名称,念这个名号就是观照自性,心性易发,「发」就是发明、发现,就又恢复了。这是说明执持名号的旨趣,它的宗旨、归趣。 演【又复经中一切依正,皆彰我自心。】 『经中一切依正』,就是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依报是讲环境,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报是讲我们自己的身体;换句话说,自己的身心以及生活的环境,那是什么?就是『自心』。这句话要是诸位听不懂,就想想我刚才举的梦境。我们自性清净心就是能作梦的心,西方极乐世界就好比是梦境,这个时候要问你:你的心像什么样子?整个梦境就是心,心已经变成梦。心是真的,能变;梦是假的,是所变。全真就是妄,全妄就是真,真妄不二。因为整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心的相分,相分是假的,相分天天变,常常变。能变的心不变,所变的相常常变。你天天晚上作梦,从没有做过相同的梦,这就说明那个相是假的,常常在变化。能作梦的心就是一个,永远不会变。古人以金与器作比喻,金不变,器常常变。我今天喜欢镯子,把黄金做成镯子,明天我喜欢项炼,把镯子再改成项炼;样子常常在变,金不变。不变的叫「性」,会变的叫「相」,性跟相是一个,不是两个。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性就是相,相就是性。 要是问你:心像什么样子?作梦那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是你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就是自性,是你自己的清净心所现的清净世界,极乐世界。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哪来的?还是我们自己心里变现出来,这是心里头不清净的一部分变出不清净的世界,清净的部分变成一个清净的世界,没离开自性。正是经论里头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点都不错。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是本体,法是现象。你要问:怎么会变出这么多东西?那就得研究大经,《华严经》里面说得很详细,《唯识论》里面讲得很详细。你要想真正把它搞清楚,总得花个十年、二十年功夫,去研究这些经论,会把这些理事详详细细的给你说明。 演【无量光即自性照,无量寿即自性寂,观音即自性悲,势至即自性智,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种种庄严即自性万德万行。】 我们看这几句,这个非常重要,是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不然的话你就盲修瞎练,那你就是迷信。阿弥陀,在这个经上释迦牟尼佛自己举出两个名称,『无量光』、『无量寿』。其实阿弥陀,它的意思就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它的本意是无量觉。没有一样不觉,他在无量里面只举了两个名称:一个光、一个寿,这两个名称含义也很丰富,因为「光」可以代表十方,代表空间,「寿」可以代表三世,代表时间;我们今天讲时空,说了一个时空,那这里面全部都包括。佛用这两个名称来形容名号,也就是形容性德,说明我们自性的功德。这个地方再把它用在功夫上,这个光寿意思又非常之好。「光」是光明,代表智慧。修行用功最重要的就是观照,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我们修金刚般若的三个层次,从哪里下手?从「观照」,这是第一个层次,你有观照,功夫就得力。第二个层次是「照住」,照住就得禅定,就证得三昧,三昧现前就是正受现前。第三层的功夫是「照见」,照见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第三个层次。第一、第二个层次都是用意识心,第三个层次转识成智。 我们先讲第一个层次,因为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什么叫观照?凡是我们在日常待人接物,能够依理智去观察,就叫做观照;如果动感情就迷了,观照就失掉。什么是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佛法里面所讲贪、瞋、痴、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都是情,都是烦恼,这就是迷,迷的相。譬如我们眼见色,合自己意思起了贪心,迷了。理智里头不迷,理智里头没有贪心。不合自己意思起瞋恚心,也迷了。晓得自己迷了,这就叫观照,就是你自己晓得自己迷了,我在这个境界里面怎么又起贪瞋痴?一句佛号提起来就是观照,「阿弥陀佛」,回过头来把你的迷情转变成佛号,这是初步的观照功夫。如果我们佛号是这样念,得力了,一天到晚烦恼都没有。烦恼才起来,「阿弥陀佛」,烦恼就没有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把烦恼给化解,他怎么不自在?不懂得这个道理,「阿弥陀佛」愈念烦恼愈多,本来就很烦恼,再念愈念愈烦恼。有的人以为:你一天到晚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生气!譬如小孩一天到晚喊妈妈,妈妈气死了,这么烦!阿弥陀佛不生气吗?他不知道这个意思,阿弥陀佛是自性觉,念佛是唤醒自己圆常大觉。我们在迷的时候需要念佛,需要把觉性常常唤起来,就是要用观照功夫。觉悟的时候还要常常念,为什么?初初觉悟,这个力量薄弱,如果不念又容易迷。所以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在起心动念之处,提起佛号,把这个念头化解掉,这叫功夫得力。你能够保持你的清净心,二六时中身心清净,智慧增长。无论处什么事情,你都比别人看得清楚,比别人高明,你念佛才会有受用。念佛不迷信!这是「无量光」的意思,所以它有观照的功夫在里面。 「无量寿」就是『自性寂』,「寂」是禅定。这一句佛号同时又有禅定的功夫。观照是般若,是智慧。这一句佛号里面,有慧又有定。我们常讲用功,定慧等学。六祖大师《坛经》里面告诉我们,「定慧等持」。一句阿弥陀佛里头有慧又有定,岂不是定慧等持!能够把你的分别、执着、烦恼、妄想化解,这是慧,化解之后,心永远保持清净,清净心就是禅定,这一句名号里面真正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这个法门,它的本尊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前面介绍的是阿弥陀佛所含的意思。『观音菩萨』代表『自性悲』,慈悲。慈悲是一个动力,推动的力量。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慈悲就是爱心,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纯粹的理智。换句话说,基于理智的爱叫做慈悲,如果慈悲里头带着感情就叫爱,实在讲是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佛菩萨慈悲可以说是真爱,真爱永远不变。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它会变的,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可靠。可靠的爱,需要找佛菩萨才行,那是真的,决定不会变。所以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就是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换换名词而已,是一桩事情。观音菩萨代表自性里面的慈悲,我们称作大慈大悲,是清净的、不染的、平等的,没有偏爱。这种大慈悲是怎么发生?那你要去研究观世音菩萨的经典。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我们为什么不能现前?用什么方法把本来具足的大慈大悲显发出来,《观音三经》里面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三经》过去我们也讲过,没效果,为什么?我们大慈大悲没发出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