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65


2014/9/4    热度:361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65

 

  午四、智(分二科) 未一、释自性

  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淨妙智,当知名智波罗密多。

  有四种修行的法门:第一是「波罗密多行」,这一科里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十种波罗密多,第二科是解释后四波罗密多。在这一科里面又分二科,第一科是「第一义」,第二科是「第二义」,就是有二种解释。第一种的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方便善巧」,第二科是「愿」,第三科是「力」,这三科解释完了。现在是第四科解释「智」,「智」里面又分二科,第一科是「释自性」。

  「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淨妙智」:「自性」,就是自的体性,唯有它有这样的体性,所以叫做自性,是不共于其他法的自性的,所以「自性」实在说也就是别性。「别」,是特别,就是此法的体性不同于其他法的体性,所以叫做「自」,也叫做「别」。它的体性是什麽样子呢?「于一切法如实安立」:「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都包括在内,「如实安立」:如其真实的相貌,如其真实的体性假借名言把它安立出来。假借名言把它安立出来,也就是假借名言把它表示出来。你能通达这件事,那是谁呢?谁能通达这件事呢?就是「清淨妙智」。清淨的妙智,能通达一切法如实安立的假名字,都是假名安立。能这样通达的妙智,「当知名智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通达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的,那个通达者,就叫做「智波罗密多」。

  念佛是谁?念佛就是你的心,其他的法能知道念佛吗?就是你的心,我说的对不对?参禅的时候参念佛是谁?念佛就是心,别的不会念佛,其他的法不会念佛。觅心了不可得,是到第一义谛了。就是你不知道这件事,你自己想,看念佛是谁?这是说智波罗密多的体性,就是如实的通达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那就是智慧波罗密多。这是第一科,

  未二、简差别

  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淨妙慧,当知名慧波罗密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淨妙智,当知名智波罗密多。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第二科是「简差别」,就是智波罗密多还有一点差别。

  「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淨妙慧,当知名慧波罗密多。」现在在「智波罗密多」里还有一点差别的,有什麽差别呢?「能取胜义」,「取」当「缘」,能缘、所缘的缘字讲,或者是能够证悟;能够证悟胜义无分别转的智慧,那个清淨妙慧叫做慧波罗密多。胜义是所缘境,慧波罗密多是能缘,但是这裡「缘」的智慧有二种,一种是无分别,一种是有分别。「转」,就是分别,就是动。分别就是转,所以叫做分别转。现在「无分别转」,它没有分别,不动,智慧在那裡寂静住,不活动,那就是清淨妙慧,「当知名慧波罗密多」。

  「胜义」,也是个名字,安立胜义的名字来表达那件事,其实这样讲就是世俗谛了。真实胜义谛是没有名字的,怎麽知道没有名字呢?若有名字就有分别,因为无分别就是没有名字,胜义的名字也不可得,所以叫做「无分别转」。但是那个是智慧,是智慧的境界。

  我们初开始修止观的时候,修止、修观,修止的时候是无分别,修观的时候是有分别。有分别是智慧,无分别是止,止裡边有心,但是没有慧。修观的时候,有心也有慧,但是观裡边没有止。初开始是这样子,但是逐渐的修,到最后止观双运的时候,就不同了,止观双运的时候,止裡头有智慧,慧裡面也有止。所以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在表面上看,有时候止的时候得无生法忍,有的时候是观的时候得无生法忍。这在天台智者大师讲《大智度论》上,有讲这件事。

  现在这裡说无分别的时候,刚才说我们修止观的时候,有分别的时候是智慧,有分别时,我们分别一切法是缘起的,这是世俗谛的智慧。一切缘起法是毕竟空的,离一切名相的,这样去观第一义谛,可以这样观,第一义谛也是有分别,就是胜义谛也有分别,世俗谛也有分别。等到你逐渐进步的时候,就有点变化,就是观胜义谛是无分别的,因为没有名字嘛!没有名字,没有办法分别。这样时间久了,止和观是不二相,止里有观,观里有止。所以到这个时候,无分别是智慧,我们原来修止观时,无分别是止,不是智慧,到这时候无分别是智慧,所以是「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淨妙慧」,那就叫做慧波罗密多。这是佛教徒常时期的修止观时会这样的,不是佛教徒不行。不是佛教徒得了四禅八定还是止,那裡没有慧。所以你得了四禅八定,还不能见第一义谛,不能成为圣人,还是个凡夫。「当知名慧波罗密多。」

  「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淨妙智,当知名智波罗密多。」就是能够缘世俗谛的智慧是有分别的,那也是清淨妙智,也没有烦恼的染污,「当知名智波罗密多」。这样说「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淨妙智」,智慧分这麽二类,一个是属于「自性」,一个是「简差别」。「如是名为二种差别」,有二种智慧,在名字上的安立,一个叫「慧波罗密多」,一个叫「智波罗密多」。六波罗密多,最后的般若波罗蜜叫做慧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就是第十波罗密多,二个都是智慧,但是一个是根本智,一个后得智,还是有点差别的。

  《披寻记》一六二九页:

  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淨妙智者:〈功德品〉说: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能正建立,非馀一切若天、若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唯除闻已。何等为四?一者、法施设建立,二者、谛施设建立,三者、理施设建立,四者、乘施设建立。(陵本四十六卷十三页)此说于一切法如实安立,如彼应释。

  「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淨妙智者:」《披寻记》要解释论文时,先把论文标出来,「〈功德品〉说: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施设」就是安立种种名字,用种种名字来建立一切法,是这个意思。是谁有智慧、有能力做这件事呢?「唯有如来及诸菩萨」才有这种能力,才能施设种种名字,建立一切法的。「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能正建立,非馀一切若天、若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不是天、人、沙门、婆罗门有这种智慧,有这种能力的,他们不能建立。因为这些流转生死的人,没有这种智慧,当然在生死的境界上,他们也会有一些虚妄分别的力量的。「唯除闻已」,但是天、人、沙门、婆罗门若是听佛说法以后,他们也会说出来,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也会这样分别,那是听佛说的。

  「何等为四?」有四种建立,〈功德品〉上说,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四种是:「一者、法施设建立」,就是十二部经,长行、重颂、并授记,一共有十二种,这就是佛为我们说法,有这十二种安立。「二者、谛施设建立」,在那裡的文一、二、三、四、五,一直到第十,叫做一谛、二谛、三谛、四谛、五谛、六谛、乃至第十谛,当然主要是苦集灭道四谛,叫「谛施设建立」。「法施设建立」实在来说是总说的;「谛施设建立」是别说,它不能超越法之外的,这是第二种谛施设建立。因为法施设建立太广了,若是谛施设建立,就是其中的一种要义,告诉你生死的流转就是「苦、集」;清淨法的缘起,那就是「灭、道」,出世间的缘起了,所以还需这样子解释。

  「三者、理施设建立」,就是四种道理: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观待道理」,也就是缘起法,所生法要待因缘才能现起,当然这也包括了四谛。「作用道理」,这样的安立有什麽作用呢?能觉悟迷惑的众生,叫他发道心、发菩提心,可以得圣道,有这个作用。「证成道理」,你这样子解释,这样安立,你说的话我不相信,要有佛菩萨的法语作证才可以。「法尔道理」,就是自然是这样子。这是四种道理,叫做「理施设建立」。

  「四者、乘施设建立」,「乘」就是能够运转,从甲地运你到乙地去,从苦恼的地方运你到安乐的地方去,那就是「乘」义。有声闻人的法门,有辟支佛的法门,有佛的法门,有三种法门,这三种法门是不一样,但是都有乘的作用。修人天的善法,也称之为人天乘,但是它不能运你到涅槃那裡去,还是在生死里流转,不能出离生死,所以「乘」义是不具足的。这是「乘施设建立」,在「(陵本四十六卷十三页)那裡,「此说于一切法如实安立」,这一段文的第一句话,「如彼应释。」应该这麽样了解。都是假名安立,有这麽多的不同。

  巳二、第二义(分四科) 午一、方便善巧

  复有异门,谓无量智,当知说名方便善巧波罗密多。

  前面是「第一义」的解释,现在是「第二义」的解释,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方便善巧」。

  「复有异门」,又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门,可以从这个门去理解,什麽不同呢?先解释方便善巧波罗密多。「谓无量智」,方便善巧实在来说就是指智慧说的,当然这智慧是属于后得智,后得智的智慧非常的广大,没有边际的,无量无边的智慧,那就是方便善巧波罗密多。「当知说名方便善巧波罗密多。」

  《披寻记》一六二九页:

  谓无量智者:此说五种无量应知,由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此五无量,如〈功德品〉别释其相。(陵本四十六卷十五页)

  「谓无量智者:此说五种无量应知」,这裡说的无量智就是五种无量,五种无量我们学习过了,就是「器世界无量」,「有情世界无量」,「法界无量」,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山河大地,「法」是很多的,。「所调伏界无量」,能够接受佛法的调伏,能够相信佛法的众生也是很多的。第五个无量是「调伏方便界无量」,那就是佛法,佛法能调伏一切众生。「无量智」在这一方面都表示出来佛的智慧是无量无边的,也就是方便善巧无量无边。这是解释「方便善巧」的波罗密。「由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此五无量,如〈功德品〉别释其相。(陵本四十六卷十五页)」

  午二、愿

  希求后后智殊胜性,当知名愿波罗蜜多。

  第二科「愿」。「希求后后智殊胜性,当知名愿波罗蜜多。」来到佛法里的人,希望智慧逐渐能够增长。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还不满足,还希求再增长,将来还要再进步,再进步,后后的智慧愈来愈殊胜,这样的愿望就叫做「愿波罗密多」。可见智慧的成就并不是一下子就具足了,要逐渐的逐渐的才能圆满。

  午三、力

  一切魔怨不坏道性,当知名力波罗密多。

  第三科「力」。「一切魔怨不坏道性,当知名力波罗密多。」佛教徒在佛法里不断的用功,自利利他。你做好事时,还有人破坏,那就是魔王,魔王就是「怨」,是佛法的怨家。他来破坏你,但是「不坏道性」,你的道力特别强,他不能破坏你,那就叫做「力」,就是「道力」。清淨的戒定慧的力量特别的坚强,这些魔怨不能破坏,那就叫做「力波罗密多」。

  午四、智

  如实觉了所知境性,当知名智波罗密多。

  「如实觉了所知境性,当知名智波罗密多。」如其真实的通达无碍了,就叫做「智波罗密多」。「如实觉了」,也当然是包括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都包括在内的。

  这是第四科「智波罗密多」,十波罗密多后面的四个波罗密多是:方便善巧、愿、力、智,一共这四个解释完了。

  卯二、菩提分法行

  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四种寻思、四如实智,皆如前说,总名菩萨菩提分法行。

  前面第一科解释波罗密多,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解释菩提分法。

  什麽叫做「菩提分法」呢?「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在〈声闻地〉有解释过了,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加起来一共是有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菩提」,三种菩提,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分」,是因,菩提之因;菩提是果,三十七种是因,是菩提之因。按照这个去修学就叫做「行」,行实在就是乘的意思,就是从凡夫地逐渐逐渐的到圣人那裡去了,能够动那就叫做行。

  刚才解释过,三十七道品是通于三乘的,下面「四种寻思、四如实智」,这唯独大乘佛法里所修的圣道,在〈真实义品〉也说过了。从这上看出来,小乘佛法的三十七道品比较容易懂,大乘里说的四种寻思、四如实智就是难懂一点,深一点。「皆如前说」,三十七道品,四种寻思,四如实智,都如前文解释过了,这裡不再解释了,「总名菩萨菩提分法行」,总起来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修学圣道的法门。

  前面说六波罗密,这裡说菩提分法,菩萨都是应该这样学习。但是六波罗密范围应该是宽了一点,范围宽一点,实质上又不见得是宽。譬如说,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也可能有这种事情,但是那不是圣道。没有发菩提心,修六波罗密,修三十七道品,都不是佛法。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就是有愿,愿得涅槃,愿得无上菩提,有了愿以后,修六波罗密也好,修三十七道品也好,那这是圣道,就是以愿来决定是不是圣道。

  「四种寻思,四如实智」用这样的法门来修学的时候,应该有奢摩他、也有毗钵舍那,这样子修行时,那就是胜解行地,就是由外凡位到内凡位了,是这样境界。如果修六波罗密的话,只要相信佛法,发无上菩提心了,也可以布施,也可以持戒,那就是在外凡位也是可以,它是通于外凡位的。若是已经到了内凡位,有了奢摩他、毗钵舍那,也可以修学六波罗密。若得了无生法忍以后,还可以修六波罗密,所以六波罗密范围好像广一点。初发菩提心的外凡位、内凡位,入圣位都可以这麽修。若说三十七道品那就有了限制,就是要修止观。就是由外凡位开始到内凡去了,它似乎是位次稍高一点,小乘是这样,大乘也是这样子。这是「皆如前说,总名菩萨菩提分法」。

  从经论上佛菩萨的开示,去观察佛在世的时候那些出家人,我们可能会想到,佛在世的出家人和现在有一点不一样。就是佛在世的出家人,在家的时候就可能见佛闻法,或者你拜一个阿罗汉做师父出家了,这是什麽境界啊!这是非常殊胜啊,就看出那个时代的人善根深厚,他们很快的就由外凡到内凡,就是修学四念处了,就修学四寻思,四如实智了,就是这种境界。我们今天的出家人,可能出家了一千年,还不知道什麽是佛法,有可能是这样子,就是不学习佛法嘛!说出家人怎麽不学习佛法?我有我的自由。你能管我吗?就是这个境界。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神通行」。

  卯三、神通行

  如前所说〈威力品〉中,菩萨所有六种神通,是名神通行。

  「如前所说〈威力品〉中,菩萨所有六种神通,是名神通行。」当然这都是说佛教徒,这六种神通行,什麽叫做「神通行」?如前文〈威力品〉说的,菩萨所有的六种神通,那就叫做神通行。「神」,是不可思议,「通」,就是不障碍,这些事情在凡夫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不可能就是可能,就是不可思议这件事。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些事不可思议,你心裡想什麽我都知道,怎麽回事?不可思议。这也就是修四种寻思,修四如实智,修三十七道品有成就了。当然这上面还有一个漏尽通,那一定是入圣位以后的境界。若是在凡位的时候,有的人定的善根强,还没有入圣道,他就得了四禅八定。在四禅八定里面修神通,在禅定里面还要修神通,然后才得神通。这个时候还没得圣道,还是凡夫,但是他就有前五通,五种神通都有,若入圣道以后,那就有漏尽通了,是名「神通行」。

  卯四、成熟有情行

  如前所说二种无量。一、所调伏界无量。二、调伏方便界无量。及成熟品中所说一切成熟有情,总名菩萨成熟有情行。

  这是第四科「成熟有情行」。「如前所说二种无量。一、所调伏界无量」,佛教徒接受佛法的调伏,这样的佛教徒是很多的。「二、调伏方便界无量」,调伏要有方便,方便就是法门,调伏众生的烦恼有很多的法门,法门是很多很多的,所以叫「调伏方便界无量」。「及〈成熟品〉中所说一切成熟有情,总名菩萨成熟有情行。」成熟有情,指到〈成熟品〉上说有多少种的成熟,加起来就叫「成熟有情行」。修三十七道品,修四寻思,四如实智,这是通于自利,自己用功修行。修行成功的时候,有六种神通,然后可以成熟一切众生,众生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在〈出离品〉、〈成熟品〉都有说这件事。

  寅二、结

  如是四种菩萨妙行,当知普摄一切菩萨所行善行。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如是四种菩萨妙行,当知普摄一切菩萨所行善行。」这一共加起来有四种菩萨的妙行,我们应该知道这四种妙行,普遍的赅摄了一切菩萨所行的善行,圣道之行都包括在内了。这是前面「别辨四行」这一科讲完了,下面第二科「广明施等」,分二科,第一科「释其度名」。

  丑二、广明施等(分二科) 寅一、释其度名

  应知此中施等十法,经三大劫阿僧企耶,长时修习乃圆证故;自性清淨体殊胜故;

  分二科,第一科解释波罗密的名字。「应知此中施等十法」,应该知道这裡说的十种波罗密,第一是施波罗密,第二戒波罗密,一共有十波罗密的法门。这十种法门「经三大劫阿僧企耶」,经过三个大阿僧祇劫,三大无数劫,「长时修习乃圆证故」,三大无数劫的时间很长,所以说是「长时」的「修习」十波罗密,「乃圆证故」,到最后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的时候,才能圆满的证得了这十波罗密的功德。证得的时候「自性清淨体殊胜故」,十波罗密的体性都是清淨的,和我们凡夫的时候修学十波罗密,虽然肯发心已经很难得了,但是因为执着心还在,功德都不清淨。但是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的时候,十波罗密多的体性都是清淨的了。没有污染,没有烦恼障的污染,没有所知障的污染,它那时清淨的体性是特别殊胜的。

  《披寻记》一六三○页:

  自性清淨体殊胜者:前说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密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于彼一一波罗密多别释自性,应知彼体清淨殊胜。

  「自性清淨体殊胜者:前说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密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这十种波罗密多,次第圆满,初阿僧祇劫、第二阿僧祇劫、第三阿僧祇劫,次第功德圆满已,就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于彼一一波罗密多别释自性,应知彼体清淨殊胜。」一一波罗密多的体性都是不一样,戒波罗密多,施波罗密多体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叫「别释自性」。「应知彼体清淨殊胜」,总而言之,是因为六波罗密多里都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也就是与第一义相应了,所以是体性殊胜,体性清淨。

  过馀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善根,摄受最胜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极长时乃能圆证,自性最极清淨殊胜,能得最极菩提妙果;是故说名波罗密多。

  超过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善根,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超过其馀一切世间,其馀一切世间是什麽呢?有漏的善法当然是不如佛菩提,就是声闻独觉他们成就的善根也是超过了,佛的无上菩提超过了一切世间,超过了一切声闻、超过了一切独觉的善根,「摄受最胜菩提果故」,摄受就是成就,成就最殊胜的无上菩提的果报。「如是十法最极长时乃能圆证」,无上菩提果特别殊胜,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所以「如是十法最极长时」,就是要三大阿僧祇劫,「乃能圆证」,才能圆满的成就。「自性最极清淨殊胜」,成就的十种功德的自性都是特别清淨,特别殊胜,「能得最极菩提妙果」。前面那句话等于是「标」,下面就是解释,前面那句话就是「长时修习,乃圆证故,自性清淨体殊胜故。」这句话是标,下面这一段文是解释,「是故说名波罗密多。」所以叫做到彼岸了。这是解释「度」的名称。

  寅二、显建立义(分二科) 卯一、明因缘(分四科) 辰一、标

  应知如是波罗密多,由三因缘,次第建立。

  下面第二科「显建立义」,分二科,第一科「明因缘」,又分四科,第一科「标」。

  「应知如是波罗密多,由三因缘,次第建立。」显建立义,显示建立六波罗密多的所以、原因。「应知如是波罗密多」由三个理由,按照「次第建立」起来的。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徵」。

  辰二、徵

  何等为三?

  辰三、列

  一、由对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异熟果故。

  「一、由对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异熟果故」,这是第三科列出来,第一个理由是由对治而建立,第二个由生起,第三由异熟果故,由这三个理由建立的。这是第三科「列」。

  辰四、释(分三科) 巳一、由对治(分三科) 午一、徵

  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对治故,次第建立?

  下面第四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由对治」,分三科,第一科「徵」。「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对治故,次第建立?」这句话是「徵」,就是问。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举前六

  谓悭恶行,于诸有情怨恨逼恼、懈怠、散乱、闇钝、愚痴,如是六法能障菩提;施等六法能为对治;如其所应,建立六种波罗密多。

  第一个是约对治来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举前六」。

  「谓悭恶行」,悭吝,「恶行」是杀盗YIN妄这些罪过的事情,「于诸有情怨恨逼恼」,这个人对其他人心裡面有恨,要逼恼其他的人,「懈怠」,不肯修学善法,第五个是「散乱」,第六个是「闇钝、愚痴」。「如是六法能障菩提」,这六种事情,一切众生都有。这六种法是能障碍得圣道的,障碍你不能得三乘菩提。「施等六法能为对治」,如果能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法,就能对治,就能消除前面那六种过失,消灭它。「如是所应,建立六种波罗密多。」这是一个所治,一个能治,建立这六种波罗密多。由对治而建立这六种波罗密多的,这是第一个理由。

  未二、摄所馀

  当知所馀波罗蜜多即此所摄。

  第二科「摄所馀」,摄所馀就是后面的四波罗密多,方便善巧波罗密多,愿波罗密多,力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其馀的四种波罗密多。「当知所馀波罗蜜多即此所摄。」也都摄属在这六波罗密多里,也是包括在里边的。修布施波罗密多也要有方便,要有方便善巧的智慧。要有愿,为什麽修布施波罗密多?愿得无上菩提。方便、愿、力,你要有力量,不然的话施波罗密多做不来,因为也会有一些障碍,你能排除障碍,能够修布施波罗密多。要有智,这四种波罗密多。前六波罗密多,每一波罗密多,都需要这四种波罗密多的帮助的。所以「即此所摄」。

  午三、结

  如是名为由对治故次第建立。

  「如是名为由对治故次第建立。」这是第三科。

  巳二、由生起(分三科) 午一、徵

  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第二科「由生起」,分三科,第一科「徵」。「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怎麽叫做波罗密多由生起的因缘故,而建立六波罗密多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就是回答了。

  午二、释

  谓诸菩萨先于财位无所顾恋弃家诸欲,受淨尸罗。敬重戒故;能忍他恼,不恼于他。受持淨戒修习忍已;戒淨无动,无间无断,于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习勤精进故;离诸放逸,能触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实了知,观见一切所知境界。

  「谓诸菩萨先于财位无所顾恋弃家诸欲」,就是六波罗密多的建立,六波罗密多的生起。「谓诸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先于财位」,初开始要对财富的境界「无所顾恋」,不爱着。他是大富贵的境界,有很多的财富,但是他不爱着这件事,他才能够生起布施波罗密多。第二是「弃家诸欲」,弃捨家,家是一个欲的地方,有很多的欲要弃捨,然后才能有戒波罗密多。「受淨尸罗」,肯弃家弃诸欲,才能秉受清淨的戒法。「敬重戒故」,对于戒非常的尊重、恭敬,这时候才能有戒波罗密多,这是戒波罗密多生起的因缘。「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肯受戒,不能到此为止的,还需要能忍受,能容忍别人的恼乱,别人来恼乱你时,心裡面安闲,而不忿怒,「能忍他恼」。「不恼于他」,你不去恼乱别人,别人来触恼你,你能忍受,这就是忍波罗密多。

  我看《解深密经.圆测疏》,在《藏经》里传到现在,《解深密经》只有这麽一部的注解,其他的没看见有第二部。圆测法师根本是玄奘法师弟子,他和窥基法师是同学。他解释《解深密经》的时候,引真谛三藏的《解深密经》的注解很多。真谛三藏有《解深密经》的注解,但是现在看不见,《藏经》里没有。真谛三藏解释「娑婆世界」,中国话翻个「忍」,忍是什麽意思呢?他说原来大梵天王在人间的时候,他的功德就是忍,他就叫这个名字。忍怎麽讲呢?他说,别人有名誉的事情,有殊胜的功德的事情,他能忍,他容许,他能讚歎别人的功德,不嫉妒,所以叫做忍。真谛三藏这麽解释娑婆世界的名字,和一般说的解释不一样,那正好是这裡说的意思,就是「能忍他恼,不恼于他」。

  我们应该也这麽学习,别人来恼乱我,我能忍,而我不去恼乱别人。这样做就是被人欺负嘛,就是看见人家好欺负,就欺负。说那个人的烦恼很大,你敢碰他吗?你不敢欺负他,就是看老实人好欺负。你肯不肯这样子?「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这样子忍波罗密就建立起来了。

  「受持淨戒修习忍已,戒淨无动」,你受持清淨戒法的时候,同时也要修学忍波罗密,这样子戒就能保持清淨,就不会破戒,「无动」实在就是不破戒。如果受了戒也能持戒清淨,但是若不修习忍波罗密,戒很难清淨的。「无间无断,于诸善品勤修加行。」受律仪戒以后,还不间断。没有因缘自己就懈怠,不去修学善法,我不这样叫「无间」;有因缘来障碍,你就不学习善法,那叫做「断」。「间」是自己,「断」是另外有障碍因缘。就是自己也不会自动的懈怠,不修学善法,有因缘障碍的时候,也不会间断修学善法,是「无间无断」。

  「于诸善品勤修加行」,「于诸善品」主要是修止观;前面「戒淨无动」,戒波罗密成就,但是也还要修止观的,不是说持戒清淨就大事已毕了。我们这一回学〈戒品〉,〈戒品〉里说到:受了律仪戒以后,要修摄善法戒。受菩萨戒是三聚淨戒,就是律仪戒、摄善法戒、还有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是指什麽说的?就是修止观,当然还有其他的事情。不间断的「于诸善品」,就是修学止观。「勤修加行」,不懈怠一直努力,加行就是努力修行的意思。

  「如是修习勤精进故;离诸放逸」,这样修习止观勤精进故,不放逸的话,「能触妙善,心一境性。」就能接触到四禅八定,四禅八定的境界是离开了欲界的污染,所以叫做「妙善」。「心一境性」,心能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欲界的人都是在散乱的境界里面,所以是「能触妙善,心一境性」。什麽叫做心一境性?就是心得定。心得定,在开示修定方法的经论里面看,就是要有所缘境。修定静坐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所缘境。有所缘境,就是在所缘境里心裡面不散乱,专一的念所缘境,这样子可以得定的。

  「心得定故」,心得定就是禅波罗密现前了,「如实了知,观见一切所知境界。」如实了知,是要经过经、律、论的学习,成就了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然后你的心在得的禅定裡就能如实了知,才能如实了知。不是说我们不修学经律论,没有闻所成慧、没有思所成慧,只是得了禅定以后,就能「如实了知观见一切所知境界」,不是的,一定要另外去学习经律论。这时候有了闻慧和思慧,就能如实的了知。《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解释,我们学习经论时,会成就闻所成慧,也可能会得到一点思所成慧。这时候这点智慧的作用像什麽呢?就像在房子外面有个灯,风来了,灯光就飘浮不定。不定,不能照明周围大环境的相貌,恍惚不定。若是灯在房子裡,外面的风吹不到房子裡边来。屋子裡有灯光的时候,看屋子里各式各样的相貌,能看的清楚,灯光稳定,就看的清楚。

  若是这个灯在房子裡面呢,外面的风吹不到房子裡面来,屋子裡面有灯光的时候,你看屋子裡面各式各样的相貌,能看得清楚,这灯光稳定,就看得清楚,这表示说,若是得了禅定的时候,灯就表示是这一念心,房子裡面表示是禅定,心在禅定裡面观一切法的时候,就看得清楚,是这麽的意思。「如实了知」,什麽叫作「如实了知」呢?「观见一切所知境界」,就是真实地、看清楚了一切的所知境界,就看得很明瞭,这样子从经论上学习来的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在禅定裡面对一切法相看得清楚,这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是毕究空寂的,这是假名安立,没有真实相,会知道清楚,就能得圣道。所以「如实了知,观见一切所知境界」,这就是般若波罗密,可以生起了。

  午三、结

  当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这一段文所说的道理,就应该知道,由六波罗密生起的因缘,才能建立六波罗密。

  巳三、由异熟果(分三科) 午一、徵

  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异熟果次第建立?

  下面第三科由异熟果,就是学习六波罗密,不会徒劳地,会有这样的成就。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云何如是波罗密多由异熟果次第建立?」,由那个异熟果,次第建立、成就六波罗密多。这是徵,下面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外事圆满。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外事圆满

  谓诸菩萨于现法中,精勤修学施等善法;由是因缘,于当来世获得种种外妙珍财无不圆满,当知是施波罗密多因力所作。

  这是回答这个问题,约外事圆满来回答,「谓诸菩萨于现法中」,就是现在的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这个生命不懈怠,精勤地修学施等善法,各式各样的善法,它是先标出来「施」。「由是因缘,于当来世」,由于你现在有慈悲心,能够救护他人的困难,「由是因缘」,你做了清淨的福业,于当来世就得到福业所得果,种种外边的、妙的、很好的珍财无不圆满,就是衣服、饮食这些东西。

  「当知是施波罗密多因力所作」,现在也可能还要动作一点,那麽就会有如意的财富出现了。为什麽会这样子呢?就是前一生的施波罗密多的因力所造作的,你前生有施波罗密多的关係,这是由外事圆满说,现在第二科内事圆满 ,分三科,第一科标。

  未二、内事圆满(分三科) 申一、标

  获得内五自体圆满,是馀戒等波罗密多因力所作。

  不但是得到种种外妙珍财无不圆满,同时还获得内五种自体的圆满,这是馀戒等波罗密多因力所作。这是标,下面是徵。

  申二、徵

  云何内五自体圆满?

  这是徵,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五科,第一科寿等殊胜。

  申三、释(分五科) 酉一、寿等殊胜

  谓善趣摄若天若人,于馀有情寿等殊胜;当知是名第一圆满。

  「谓善趣摄若天若人」,这是寿等殊胜。什麽是内五自体圆满呢?「谓善趣摄」,不是到三恶道去,是在好的、令你满意的地方,或者是到天上去,或者是在人间。「于馀有情寿等殊胜」,和其他的有情对比的话,你的寿命长,比别人寿命长,能超过其他人的寿命,「当知是名第一圆满」,这个「寿」,就是不杀生嘛!有慈悲心,对别人有慈悲心、有爱心,不杀害别人,那这就是戒嘛!

  酉二、性能堪忍

  若有俱生于善加行常无厌倦,堪忍他恼,不乐恼他;当知是名第二圆满。

  这是第二科性能堪忍,「若有俱生」;「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别人教我的,不是,生来就欢喜这样子。「于善加行常无厌倦」,对于善法的努力,努力地做这种善事,「常无厌倦」,不怕辛苦,不厌烦这件事,我欢喜作这件事。这的确是感觉到这裡,有的人欢喜拜佛,有的人欢喜读经,就是所作的不一样,但是欢喜。「于善加行常无厌倦」,那这就是等流果嘛!前一生欢喜作这件事,今生也欢喜。

  若有俱生于善加行,常无厌倦,当然前一生欢喜希施,今生也可能欢喜希施,我前一生我是出家人,今生不出家不舒服,出了家,过出家人的生活才舒服,我父亲、母亲不同意,我偏要出家,这就是这麽回事!「于善加行,常无厌倦」。

  「堪忍他恼,不乐恼他」,也是能这样,前生修习忍波罗蜜,今生也是,堪者能也,能容忍他人的恼乱,而自己不欢喜恼乱别人,不欢喜。别人恼乱我,我不在乎,而我不愿意恼乱别人,也可以那样子,在佛前磕头的时候,跪下来向佛发愿:「我弟子某某,我今天发愿堪忍他恼,不乐恼他」,就说这二句话,在佛前发了愿,这件事就容易做。「当知是名第二圆满」,这是第二种圆满,这第二种圆满是内心的事情,前面第一种是约外事圆满,就是得了很多的财富,住的房子很好,穿的衣服很好,这些事情。这是第二种圆满。

  酉三、性勇相应

  若有俱生普于一切所作事业坚固勇勐;当知是名第三圆满。

  「性勇相应」;「性」,就是你的性格,也就是你的心,「若有俱生」,就是生来的,「普于一切所作事业」,做什麽事情!「坚固勇勐」,心情就是很固定,别人说:「你不要去做」,那偏要去做不可,就是说有什麽困难,他不怕,「坚固勇勐」。「当知是名第三圆满」,这是精进波罗蜜多的等流果。

  酉四、性薄烦恼

  若有俱生性薄尘秽,于其自心能自在转,心有堪能于一切义速证通慧;当知是名第四圆满。

  这是第四科性薄烦恼,「若有俱生」,就是生来的,他的心性,「薄尘秽」,尘秽染污的事情薄,不是说一点没有,但是很少,心裡面的这些欲事很少。「于其自心能自在转」,没有这些欲的事情,他心裡面也很自在,「能自在转」。「若有俱生性薄尘秽,于其自心能自在转」,这是禅波罗蜜容易现前。若是这样的人静坐,很容易就得定,这是前一生的栽培。「心有堪能于一切义速证通慧」,他心裡面还有一种堪能,有一种能力,什麽呢?「于一切义」,就是一切佛法的这些甚深的道理。「速证通慧」,他若是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就成就了通达无碍的智慧,而不会很难的,当知是名第四种圆满。

  酉五、性具聪敏

  若有俱生于一切义,其慧广大聪敏捷利;当知是名第五圆满。

  「心有堪能于一切义速证通慧」,属于禅,有了禅的时候,同时也容易开发智慧,在禅这方面说,「若有俱生于一切义,其慧广大聪敏捷利」,这个是属于般若,就是与生俱来,对于一切的道理,他的智慧广大,「聪敏捷利」,还是不迟钝;有的人有智慧,要慢慢地智慧才开发,有的人有智慧,智慧很快就出来了,「当知是名第五圆满」,第五种圆满。有的人因为前生对禅有熏习过,他今生他的欲就轻,也容易开发智慧,有的人前生并没有学习禅,但是学习过智慧,所以今生就是「于一切义,其慧广大聪敏捷利;当知是名第五圆满」。

  午三、结

  应知是名由异熟果,如是六种波罗密多次第建立。

  这是第三科结束,「应知是名由异熟果」,这「异熟果」,这裡面说的实在是等流果,但是等流果也一定有异熟果。「异熟果」是指什麽说呢?就是你这一念心,当然主要是阿赖耶识,那麽其他的果呢,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那就是「等流果」了,所以「应知是名由异熟果」,这异熟果就是这一念心,心是王,其他的定和慧都是心所法,都是他的臣,以心为主说心是「王」,心王是固定,但是心所法不决定,心所法就是前生的熏习有各式各样的差别。「如是六种波罗密多次第建立」,这是有三种,一种是对治、一种是生起、一种是约异熟果,由三种原因建立六波罗蜜多。

  卯二、唯六数(分二科) 辰一、别配三学

  由前四种波罗密多资粮、自性、眷属、守护,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戒学。

  这下面第二科唯六数,就是说这六个,第一科是别配三学。唯六数这科是第二科,第一科是明因缘,现在第二科唯六数。「由前四种波罗密多资粮」,由前四种波罗密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种波罗密多,布施波罗密多是属于资粮、戒波罗密多属于自性、忍波罗密多是眷属、精进波罗密多是守护;这上面意思是说,自性以戒为主,所以戒是自性,想要持戒呢,要以施波罗密多为资粮,才能够持戒,持戒也容易一点。忍波罗密多是戒波罗密多的眷属,由忍才能够持戒清淨。精进波罗密多就是守护你的戒,使令它能够清淨。「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戒学」,这四种波罗密多和合起来,能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戒学,如果你有所缺啊,戒波罗密多不容易圆满,这一段文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披寻记》一六三一页:

  资粮自性眷属守护者:谓施波罗密多是戒资粮。戒波罗密多是戒自性。忍波罗密多是戒眷属。精进波罗密多是戒守护。如是次第圆满戒学应知。

  别配三学,先说增上戒学。

  由其静虑波罗密多,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心学;由其般若波罗密多,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慧学。

  前四波罗密多能令戒学圆满,「由其静虑波罗密多」,能努力地、多多地静坐,「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心学」,这个定就会成就了。「由其般若波罗密多,当知圆满修诸菩萨增上慧学」,它这个意思呢,先要成就戒的时候,然后去修学静虑波罗密多,也会圆满地成就了,戒成就了、静虑也成就了,然后般若波罗密多也就圆满成就了,这个文应该这麽连结起来,是这样的意思。所以这一段文是别配三学,六波罗密多,主要的大意是戒、定、慧三学。

  辰二、结无过增

  过此三上,更无菩萨学道可得;是故此三,普摄一切菩萨学道。由此建立波罗密多,唯有六种。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这第一科别配三学,现在第二科结无过增。「过此三上」,过此三种增上学,「更无菩萨学道可得」,其他的没有,这主要的就是这三学。「是故此三,普摄一切菩萨学道」,所以这三种增上学是普摄了一切菩萨所学的圣道。「由此建立波罗密多,唯有六种」,所以就建立六种,「除此,无有若过若增」,这六种就是成就了戒定慧。前面是略举四行完了,下面是明四应作,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癸二、明四应作(分四科) 子一、标

  又诸菩萨略有四种所应作事,由此普摄一切所作。

  又诸菩萨略有四种所应作的事情,「由此普摄一切所作」,由这四种,可以包括一切所应作的事情。

  子二、徵

  何等为四?

  这是徵,下面第三科是列

  子三、列

  一者、为证菩提修诸善行。二者、由此为先达真实义。三者、圆证威力。四者、成熟有情。

  这四种,那四种呢?「一者、为证菩提修诸善行」,那就是六波罗密,为成就无上菩提,要修学六波罗密的善行,或者说十波罗密的善行。「二者、由此为先达真实义」,由于先要成就六波罗密,而后才能「达真实义」,才能通达第一义谛,如果完全不修学善法,一开始就到第一义谛那裡去,这是不够次第的。「三者、圆证威力」,第三个呢,达了真实义的时候,你的智慧成就了,戒定都成就了,智慧成就,就是一定要有戒、有定才能成就智慧,三增上学成就了,就「圆证威力」,很圆满地成就了六种神通的威力。「四者、成熟有情」,这个时候有了神通、戒定慧、还要有神通,这个时候度化众生的条件成就了,就可以去度化众生了,所以成熟一切有情的善根,也同得解脱。

  子四、配

  如是四种菩萨所作,当知是先所说四行,如其次第所为所立。是故过此,更不建立有诸馀行。

  这第四科是配,「如是四种菩萨所作,当知是先所说四行」,「如是」,就是前面这一段文,所说的四种,所作的事情,当知是先所说的四种菩萨行,如其次第所为成立,就是和前面的四种菩萨行的次第,是一样的。「是故过此,更不建立有诸馀行」,就不建立了。

  《披寻记》一六三一页:

  当知是先所说四行者:谓如前说四菩萨行:一者、波罗密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应知。

  「为证菩提修诸善行」,就是波罗蜜行。「由此为先达真实义」,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能见第一义谛行。「三者、圆证威力」,就是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就是成熟有情行,应知,就是这样子来配合。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