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净土法门的几则浅见
2014/9/3   热度:433
关于净土法门的几则浅见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释清净
净土法门彰显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笔者在修学净土宗殊胜教义中,对几则易起争议之处略有一点摸象浅见,斗胆在此列出供养给大家,以期与志同道合,归心净土的同修共同探讨。
一、“一心不乱”可理解为“一个目标不乱”
《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是令众多净业同修困扰的话题,莲池大师对此以“事一心,理一心”作了精辟的论断,“理一心不乱”是圣者的境界,我们姑且不谈。我们单从凡夫层面来探讨“事一心不乱”,笔者个人将此理解为“求生净土这一终极目标不乱”。 众生“往生”的真正含义是阿弥陀佛的“接引”,只要净业行人尽形寿真信切愿求生净土,至临终仍不改初衷,自然与佛愿力相应,蒙本尊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修行净土法门,最忌目标散乱,前日想求生极乐,昨日又发愿兜率,今日又想来生为男身出家,明日又可能发愿到药师佛国,这种心态即与“一心不乱”相违背。所谓“一心不乱”,应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形下,均保持求生极乐世界的愿望和信心,即使有朝一日豁然开悟,明心见性,登地证果,或者天塌地陷,利刃砍头,乃至臭名昭著,也至死不渝,决不改变信愿。如此,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大师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大师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由上可知罗什大师的“一心不乱”即为玄奘大师的“系念不乱”(把持目标不动摇),罗什大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为玄奘大师的“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力加持,正念不乱)。而“若一日至若七日”章句后面,应为省略号,以示可以无限延伸,不做片断想,遇到净土法门一日就行持一日,遇到一年就行持一年,尽形寿行持终生不辍,直至蒙佛接引。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之后又对《佛说阿弥陀经》的重新翻译,是否专就为了解决后人对此等章句的理解差异,个中密义,耐人寻味。
二、“三辈”和“九品”不能简单对等
《佛说无量寿经》之“三辈往生”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九品往生” 不能简单的会通,也不能机械的分开,所谓“不一不异”, 其中既有不共,也有开合。按照其基本内容来看,大经三辈是按照摄生三愿(第十八、十九、二十愿)建立的,而观经九品则是按照净业三福建立的,如大经三辈皆系善人,而观经下品破戒犯恶之人。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云:“《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1、《无量寿经》“摄生三愿”对应“三辈往生”
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信成就愿章)
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愿成就愿章)
第二十系念必得往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行成就愿章)
上辈往生章: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中辈往生章:佛语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下辈往生章: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我们要是对照三辈往生,可以看到愿成就愿中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临终亲来接引,而上辈往生也是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临终亲来接引。仔细比较不难发现,“愿成就愿章”与“上辈往生章”是完全吻合, “行成就愿章”和“中辈往生章”完全吻合,条件都是殖诸德本并且至心发愿。中国历代祖师教导的念佛法门,大多是依照“行成就愿”,因为这一愿相对更应娑婆众生根基,因为是“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真正的深信并不容易。
而能够真正发起深信,对阿弥陀佛的愿力绝对相信,并依此信念往生者,就是“信成就愿”所摄。我们对照“信成就愿章”和“下辈往生章”,可以看到都有乃至十念的说法,可见这两章也是相应的。信成就愿章非常的殊胜,因为,其他两愿自力的成分还很大,这一愿只要求信力坚固,再就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了。
2、观经“净业三福”对应“九品”
“九品往生”是依照“净业三福”开合而成的。
上三品是修行大乘佛法的凡夫所得品位,上品上生的条件:“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再对照“净业三福”,可知“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就是“菩提心”,而“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三类众生,其实就是“净业三福”语句上的重新组合,另外,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文字得到以下的信息,就是经中所列的三类众生可以往生,是只要俱足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的,而不是同时俱足。
上品中生条件是“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显然是第三福所摄。
至于“上品下生”,其条件是“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与上品中生相比,少了“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也就是说,对慧力的要求几乎没有。
而中品往生都是 “戒福” 和“世福” 所摄,上生是小乘行人终身持戒的功德,中生是小乘行人一日一夜清净持戒的功德,下品是世善凡夫行善的功德。
下品往生,都不俱足“净业三福”,但因为宿世善根现前,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开示,致使造恶、破戒之身,在最后刹那,而得解脱。现在教内奉行的临终助念就是考虑到这一层因素而特设的。临终助念,可以是浊恶众生有机会往生净土,也能助净业行人提高往生的品位。但净业行人应当学习上品、中品往生的行业,保证自己即使没有人助念也能往生,这样,才算稳妥。
三、“专修”与“杂修”的分界在实质而不在形式
佛法圆融无碍,判断一位净业兴人是“专修”还是“杂修”,是不能用念一部经或多部经作为尺度的。因为一部与多部是数量的概念,而专与杂是质量的概念。研读经典多少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以及文化的深浅、悟性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论。你主张少而精,可以专念一部经;你主张广学多闻,可以念多部经。但无论念一部经也好,念多部经也好,以所有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为唯一目标,便可以称为“专修”。反之,即使专念一部也不能算是专修。
《佛说无量寿经》“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都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也有“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一日一夜”等章句。如一个人发愿要赚钱买一套房子,定下既定目标后,他本职工作所赚的钱,开发副业所赚的钱,从事兼职所赚的钱,全部集中起来都用于买房子,就叫“专修”。如果他把赚的钱既用于买房,又用于买车,还挪用去搞投资,则称为“杂修”。如果净业行人把持戒、念佛、诵经、持咒、行善等种种功德回向于“求生极乐世界”,即使是日日诵《楞严经》、天天持大悲咒、广行六度四摄,都是“专修净业”,否则即为“杂修”。
(山东省阳谷海会寺佛教文化研究所 邮编:252321)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