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净 编辑:净土宗入门(1)


2014/9/3    热度:375   

释清净 编辑:净土宗入门
  
  山东佛教在线印经处 印赠
  目 录
  
  序
  一 净土宗的起源
  二 中国净土宗祖师
  三 净土宗经典:五经一论
  四 净土宗判教
  五 弥陀本愿
  六 西方极乐世界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八 往生品位
  前 言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一个时期以来,在居士中流行着一些介绍净土,导归念佛的初机读物,推动了净土法门的普及和弘传。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是这些小册子大多没有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甚至有的还有违净土宗义,用通途法门及自己的知见来诠释净土法门,不能信解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或对自性本自具足的功德力不了不信,随意加上许多往生净土的苛刻条件,声称往生净土禅定、苦行、明心见性等等为必需条件,都是凡夫不读净土经论,妄加揣测阿弥陀佛的愿力,认为佛力尚不足以救度我们,不能理解“众生往生”的真正含义是“弥陀接引”,把往生极乐世界当作靠“四禅八定”而成就某种果位来修,或者把横超法作竖超法用,通过念佛求清净心、求得入定功夫等等,着实令人痛惜。
  这一切对于大通家来说自然可以融会贯通,圆融无碍,但对于初机来说则是一种误导,过后要转过弯来,需费很大的周折。我们自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希望后来的人少走弯路,能够直入宝所,同归安乐家乡。
  净土法门有自己不共的殊胜,完备的经典,独立的法流。因此,越纯粹的净土思想就越接近圣意。站在凡夫层面,以它宗思想诠释净土法门,会造成偏见甚至曲解,就如同请皮肤病大夫做颅脑手术、让拖拉机手开直升飞机般不可靠。净土念佛法门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在研究净土宗义时,应树立用净土教义讲净土的思想,以净宗经典为依据,以净宗祖师著作为依止,以西方三圣为本尊,称弥陀为父,以释迦为师。应信知西方极乐世界是法界中最大的佛学院,不是天国而胜过一切天国,求生极乐世界无需证果、不断烦或、带业往生,而往生后自获果位、悟证无生、达到至善。在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积功累德所建立的这个佛学院中,师资力量最好,物质条件优越,教学设备先进,居住环境优雅,开放式、高效率运作,无条件、无门槛招生,凡发愿就读此处的,无论什么根基、因缘、出身,阿弥陀佛都会与诸圣众上门迎接。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愿愿摄受众生。极乐世界种种不可思议,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佐证。本师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向众生推介,慈父阿弥陀佛望眼欲穿盼游子回归。
  念佛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世尊在经中盛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知: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一句弥陀,是佛王,是法王,是咒王,是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念总持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十方诸佛自然护念,观世音、大势至及诸多菩萨欢喜影护。
  本书根据大安法师的《净土宗教程》、佛恩居士的《走近佛教》等著作编辑,其中仅有少许文字是编者添加的,作为承上启下之用。本书作为修学净土宗入门的小册子,对初机学佛或许能有帮助,但如想进一步研习净土法门宗义,仍建议读诵印光大师楷定的净土《五经一论》和十三代祖师著作。
  弥陀稚子:释清净
  2005年8月吉日
  一 净土宗的起源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作为大乘佛教中的胜异方便,由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一、净土经典的传布
  佛涅槃后五百年间,全印度所宏传者,唯小乘佛教为盛,大乘佛法未能昌达。佛灭度后七百年时,龙树菩萨于南天竺出兴,摧伏外道,广明大乘。于是大乘教典,光宣于五天竺。
  具有净土思想的经典,在龙树菩萨以前已经流行于印度与西域一带。《般舟三昧经》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便已流传于世,这从本经的悬记可以推断。《般舟三昧经》受决品有如是的悬记:“我般泥洹后,是三昧者,当现在四十岁,其后不复现,却后乱世佛经且欲断时,诸比丘不复承用佛教,然后乱世时,国国相伐。于是时,是三昧当复现阎浮提内。”本经同本异译的《大方等大集经》云:“世尊,我等当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末百年中,沙门颠倒时,正法欲灭时,非法扩增时,众生浊乱时,诸国相伐时,当此时际,此三昧经复当流行于阎浮提。”由此经文推知:《般舟三昧经》的流布当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
  大乘佛教初期的《华严经》与《法华经》,均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思想。《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南询五十三参中,首于功德云比丘处,闻说念佛三昧与定中见佛事。《法华经》中,也曾开示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事实。诸大乘经典中,亦多有称赞阿弥陀佛与指归西方极乐净土的文句。
  二、净宗在中国的弘传
  净宗念佛往生法门,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释尊于一代时教,常时多次宣说,梵筴亦甚丰。佛教东传震旦伊始,净宗经典便在我国迻译流布。佛教最初传入东土的年代,多有异说。而中国以政府行为方式恭请接纳佛教,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当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为始。
  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安世高曾翻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惜已佚。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般舟三昧经》,此即中国净宗经典传译之开端。继而又译出号称净宗第一经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到了三国时代。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公元222年)译出《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出《佛说无量寿经》(公元249年)。姚秦鸠摩罗什(公元401年来洛阳)译出《佛说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北凉昙无谶译出《悲华经》(公元419年),刘宋畺良耶舍译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公元424年),北魏菩提流志译出世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公元508年),唐玄奘重译《阿弥陀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公元650年),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支译出《无量寿如来会》(此本出《大宝积经》),赵宋西域沙门法贤译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无量寿经》自汉迄宋有十二译,上面所列乃存世之五种)。
  上面所述乃净宗主要经典,带说净土的大乘经典尤多。诸如华严、法华、楞严、楞伽等大乘经典。随着净宗经典的次第译出,古印度净土思想在东土广泛传布,开花结果,汇成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
  晋末以后,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佛像亦相继造立。造立阿弥陀佛像有甚深功德。《般舟三昧经》云:“若欲疾得三昧,应作佛形象。”广造佛像能度无量众生,何以故?《观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人们礼拜瞻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便可感悟接纳阿弥陀佛的愿心。
  东晋慧远大师以其睿智卓识,启建白莲社,以缁白二众精英团体共修念佛三昧的实践,来应对这一挑战。莲社123人于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奉以香华,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据史料记载,莲社123人均有往生瑞相。诚为后世结社念佛之滥觞,流风余韵,影响至深且远。东林寺遂尔成为我国第一净土道场。以此德业故,慧远大师遂被推尊为中国净宗初祖。
  二 中国净土宗祖师
  祖师乃深契佛心,堪续慧命轨范后学之大德。纵观中国净土宗发展史,祖师的出现,是古印净土教本土化的成功典范,是念佛法门兴盛的表证。净土宗祖师不像他宗的法系那样有前后传承的关系,而是后人根据其修持成就以及弘扬净宗的贡献而推举的。祖师们的德操光耀古今,其净土思想上契佛法理则,下应众生根机,是众生修持的准范。
  一、慧远大师 (公元334—416年)
  二、善导大师 (公元613—681年)
  三、承远大师 (公元712—802年)
  四、法照大师 (公元747—821年)
  五、少康大师 (?—805年)
  六、永明大师 (公元904—975年)
  七、省常大师 (公元959—1020年)
  八、莲池大师 (公元1523—1615年)
  九、藕益大师 (公元1599—1655年)
  十、截流大师 (公元1628—1682年)
  十一、省庵大师 (公元1686—1734年)
  十二、彻悟大师 (公元1741—1810年)
  十三、印光大师(公元1861—1941年)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净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直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慧眼择取五经一论作为净宗根本经典:
  1、《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2、《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
  4、《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唐般若奉诏译)
  5、《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般刺密谛译)
  6、《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据。大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都非常详尽。其内容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为释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所以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
  (一)《佛说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现存五种原译本,虽有详略开合的差异,然内容大体相同。
  本经内容:本经内容详瞻,义理深邃,境界宏阔,自古以来,咸称净宗第一经。兹将本经主要内容略标为四:
  (1).因地发愿,圆成净土
  释尊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的经过。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五十三尊古佛应化之前,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卓超。取愿作佛,并令一切众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所摄净土,超胜无数诸佛国。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思维五劫,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圆成净土,自致作佛的,故与吾辈娑婆众生深有法缘。
  (2).西方胜境,最胜道场
  本经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诸如地平无山、河流妙声、楼观讲堂、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华光出佛,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现。意在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进德修业,圆断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西方净土诸往生者,诸根寂静,慧照明了,不闻恶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证果。西方极乐世界诚为法界最胜道场,阿弥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恩德,无量无边。
  (3).三辈因行果报,总示净业纲宗
  本经详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胜境,令人油生忻慕求生之心,于是,释尊便开示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边地疑城因果相状。十方世界的凡夫众生,随顺佛语,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浅深,致令有三辈往生的不同。诸如,往生时的景况有殊,或真佛来接引,或化佛来接引,往生后的功德证入亦有差异。另有一类往生边地疑城者。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后悔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于梦中令其见到。此人感悟,复续持名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边地疑城。最多不过五百年,亦得见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中,因行虽有优劣,然均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两句话,总示净业修持之纲宗。
  (4)娑婆浊恶,令知厌离。
  与西方净土严净乐善相对衬,本经痛示娑婆浊世的恶苦,历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五痛五烧之报。五恶是杀盗YIN妄酒,于现世造此五恶,遭法律惩治之厄难名为五痛,于未来世堕三途之苦报名五烧。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至有尫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指陈众生致苦得乐之原由,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并从深层次认知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令知厌离,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佛说无量寿经》。释尊殷勤诲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经还记载:参与法会的四众弟子,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普令见者获益,闻者生信。释尊悬记,末法最后时期,佛经将渐次灭尽。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以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
  (二)《佛说阿弥陀经》
  本经乃佛门修持大乘经典中,最为普及。天下丛林寺院,晚课必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一不归心净土。是知念佛法门实乃济度九界众生之神宝,圆顿上乘之妙法。
  本经内容:释尊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参与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释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示: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着广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妙果以启信,诸如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雨华、化禽风树、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相信,如教信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所示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欢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缘。
  在本经中,罗什大师翻译的“一心不乱”,在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为“系念不乱”(把持目标不动摇),罗什大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为玄奘大师翻译为“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力加持,正念不乱)。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之后又对这部经的重新翻译,不知是否专就为了解决后人对此等章句的理解差异。个中密义,耐人寻味。
  (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本经境相胜妙,义理渊深,理事圆融。《观经》为利根与钝机二类众生,平分胜劣两门。又特开散善三福九品,指归称念佛名,忏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众生之慈航。
  本经内容:本经的主要内容是定散二善,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
  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戒善)。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观门的次第是:(1).日观(落日状如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处修日观,送想西方。);(2).水观(观水、冰、琉璃,显自性湛然);(3)地观(观净土地下地面庄严);(4).树观(观七宝林树);(5).宝池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6).宝楼观(观地面与虚空的宝楼宫阁);(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的莲华宝座);(8).像观(观西方三圣坐像);(9).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的报身);(10).观音观(观察观世音菩萨色相);(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色相);(12).普观(观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中);(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八尺的应化身。);(14).上辈观(大乘之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中辈观(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其中第八像观约心观佛,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理则。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极显阿弥陀佛与吾辈众生同体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内在关联。妙因妙果功德难思。
  《观经》阐述圆顿究竟之理事,圆发三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显阿弥陀佛之悲智神力。经云:“下品下生者,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即得往生。”
  十六观中,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到杂想观)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又称“随他意”之说)。散善三观(即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是释尊为未来世一切罪浊凡夫而开设(又称“随自意”之说)。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像念佛,后三观为下根业重恶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往生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没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唯一慈航。
  (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别行经,置于末后,总成八十一卷《华严经》。此卷经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者证入,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偈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贤首大师赞誉本卷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
  本经内容:本经主要内容,略标有三:
  (1).欲入如来性海,应修十大行愿
  华严经展示毗卢遮那如来无限深广的性德境界。《入法界品》三十九卷中,普贤菩萨广赞佛德,末后结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冲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本卷经中,普贤菩萨首先告诉大众,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种行愿,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胜功效(每愿内涵,容待后面净业助行章详述)。十大行愿为因行,如来境界为果觉,修因证果,同构对应。
  (2).读诵本经,利益殊胜
  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经文,书写供养,读诵受持,当获殊胜法益。一者世间利益。速灭五无间业,消除现世身心病苦与无数劫一切恶业,远离魔恼,得佛菩萨称赞,诸多人天礼敬供养,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间法益。临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利益众生,直至究竟成佛。读诵本经的力用如此殊胜,一则是华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则缘于普贤菩萨大悲愿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普贤十大行愿行门广大,功德无量,得三世诸佛的称叹。普贤菩萨为华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以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誓:“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不仅自己愿生净土,并且以十大行愿无边胜福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
  以上从三方面略示本经主要内容。十大愿王的具体展开将在后文详作讨论,兹仅粗陈概况。
  (五)《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将净宗修持心要和盘托出,《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中,有两个圆通法门被特选,一是观音的耳根圆通,二是势至的根大圆通,二者互为表里显密,相得益彰。印祖将本品经文列为净宗根本经典,亦属手眼不凡。
  本经内容: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三昧的祖师,堪称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为十方世界念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本经义理甚深,略标有三:
  (1).心佛众生同体,亲友母子相忆
  恒河沙劫前,大势至菩萨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经文用两种比喻表明佛与众生的连体关系。其一,亲友喻:一方专心忆念此亲友,一人旁骛忘其亲友,比喻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众生不念佛,佛虽现在众生前,亦视而不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比喻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随佛学,如影之随形,不违不离。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上面二喻所示的义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从理体上说,母子一源,生佛同体。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专忘与逃逝导致同体一源的裂变与异化。因病投药,超日月光佛传授的念佛法门,仍从病根上下手,旋回众生颠倒的忆念,转到随顺法性的忆念。不走世间忆念的路子,而专门忆佛念佛,达到就路还家,母子会合的目的,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2).念佛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大势至菩萨契证圆通的奥诀。大势至菩萨直接从根修证,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别选择。外不择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专注佛号,不令六根攀缘六尘。识一精既摄,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摄住归一,心地渐臻清净。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3).香光庄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恳切心态忆佛念佛,根机利者,用功精纯,现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根机钝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力,于临命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净土,花开见佛,契证自性如来。
  念佛法门以佛之果觉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衣服,实无有香,若蒙香久久熏陶,则不期然染上香气。又如一块普通铁,放置在大磁场中,久久渐成磁铁。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弥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庄严自心,转垢为净,锻凡成圣,诚为不可思议之力用。
  (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本论简称《往生论》,或称《净土论》,天亲菩萨依据净土三经,尤其是《无量寿经》的经义为宗要,加以归纳摄要说明,属于宗经论,不属释经论。本论有二部分组成,一总说分,即五言偈颂是,二解义分,即后面长行文是。
  本论内容:本论文约义丰,备陈净业修行方法,果德相状,以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功德,理事圆融,净土与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补益。兹概述主要内容如次。
  (1).五念行门与五功德门
  天亲菩萨首先发愿往生安乐国。“释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继而阐述往生西方净土,应修五念门,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彼国),四者观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五者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门中,前四种属于入门(进入西方净土之门),第五回向门属于出门(由极乐国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众生)。
  此五念门渐次修行,能令净业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门(五果)。何者为五功德门?一者近门(初到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近于无上正等正觉),二者大会众门(既生净土,即是阿弥陀佛法眷,与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门(登极乐华丽之堂,安心于法界真如),四者屋门(登堂入室,得清净处,受用种种法乐),五者园林游戏门(不违本愿,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济度众生)。以上五功德门中,前四种成就入门功德(自利),第五门成就出门功德(利他),先入而后出,由自度而度人,法尔如是。
  五念门(与之相关的五功德门)是净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圣心,值得吾人遵奉。
  (2).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入一法句
  本论在阐述第四观察门时,依据净土三经(主要是《无量寿经》),详陈所应观察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凡十七种),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凡八种),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凡四种)。(上述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将在第六编详加讨论。)此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即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的愿心庄严成就。是故,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净土不思议功德即是体会阿弥陀佛不思议的果地功德。
  天亲菩萨从缘起性空,广略相入的圆教理念申言: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为代表的西方净土无尽庄严功德(广),“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从广入略,此略即一法句,一法句者即不二法,此不二法,即是清净的一心。此清净者,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是净心之相用(生灭门——无量光),无为法身是净心之理体(真如门——无量寿),一心二门,生灭门是广,真如门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异。所谓广者,即方便法身,随缘起用,能生万法;所谓略者,即法性法身,清净本然,一味空寂;此广略相入,即是缘起而性空,性空故缘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门,缘起性空,便证得无为法身,具有真实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进而论之,阿弥陀佛名号即是一心二门,无量寿即无为法身,无量光即真实智慧,故而,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执持一清净句,万德洪名含摄一切清净功德与庄严。阿弥陀佛名号乃实相身,含摄着法界深广的奥藏密髓,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同构对应。名号性具阿弥陀佛全体的自证功德,由阿弥陀佛一切为度众生的悲愿故,阿弥陀佛全体果德当下便成为饶益九界众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时,当下即成就佛身净土,心作心是,直截了当,至极圆顿。吾人宜应于斯深加体会。
  (3).开示违、顺菩提门法
  本论提示修行五念法门的纲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净业行人修行五念门,悲智具足,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净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远离与悲、智、愿三种大乘菩提心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
  何为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一者依智慧门,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何为顺菩提门?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违菩提。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欲得毕竟常乐,唯有往生西方净土。若不发愿与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
  (4).缘佛愿力,速证菩提
  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捷径法门。凡是往生彼安乐土,及彼土菩萨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诸大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得以成就。令十方众生速往净土,令净土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弥陀佛因地大愿之纲宗。
  净宗圆超速证的胜妙,全赖佛力为增上缘。这与通途自力法门有着本质的不同,天亲菩萨将净宗心要彻底圆彰,和盘托出,深契圣心。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又进一步将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加以敷陈,使净土奥义如中天杲日,普辉东土。
  四 净土宗判教
  佛教传入我国,至东晋晚期,传译尤盛,大小乘各种经典次第迻译。如果不把经典条分缕析,给以时教宗趣的合理辨析,势必给学人带来头绪纷繁,无从抉择的困惑。于是判教应运而生。古印与中国的净宗祖师,以净宗理念,审视释尊一代时教,建构出诸种颇具特色的判教系统,其中以龙树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判教较为突显,对后世影响较大,兹分述如次。
  一、难行道与易行道
  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效能方面,提出了判教的标准,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一者难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如陆道步行到达目的地,千辛万苦,是为难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如水道乘船,扬帆顺风疾抵彼岸。安隐快乐,是为易行道。
  昙鸾大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龙树菩萨的判教思想,依据《无量寿经》与《往生论》将古印净土教加以本土化、时代化。
  二、圣道门与净土门
  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鸾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根据佛法三期法运说,加以进一步的诠释,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分。
  何为圣道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何为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称为净土门。
  圣道与净土二门,同为释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时机与教法是否相应,弘学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时机,则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则难修难入。圣道门,去佛时遥,且理路深幽,今时末法钝根众生难以解悟。圣道门中有大、小二乘之别,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教人证悟,凡惑众生难以下手。小乘修入见道、修道位,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今时无问道俗,难得其人。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之殊胜教门。道绰大师广引经论,劝勉大众舍难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愿生净土之自力,仰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彼土,速疾出离生死轮回,三界火宅。
  由上可见,道绰的判教,继承了龙树、昙鸾判教的基本精神,加进了末法思想与时教相应的视界,强化了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必要性,为他力本愿的净宗理论注入更为强劲的活力。
  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净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释尊一代时教可以判分为渐教与顿教二种,在娑婆世界入圣得果法,称为渐教(即难行道,圣道门),往生西方净土入圣得果法,称为顿教(即易行道,净土门)。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正法像法的众生断惑证真而说;末法众生依之修学证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乃是释尊为五浊恶世的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鉴于末法时期,邪知异说纷呈。善导大师预警劝示: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者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殷勤劝勉,苦口婆心,吾人当依教奉行。
  五 弥陀本愿
  本愿是指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净土诸方面所发的预先誓愿。阿弥陀佛因地以大悲心肇建本愿,以本愿为蓝本启建西方极乐世界,以所证果德作大愿船,普度十方众生往生彼国,疾速成佛。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超绝,纯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致。
  在《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的四十八愿中,可类分为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三种。然核其实质,愿愿悉为济度众生疾速往生成佛。其中五愿:正定必至涅槃愿、光明遍照十方愿、诸佛称名赞叹愿、十念皆生我国愿与勤修我皆接引愿,乃阿弥陀佛大愿之眼目,亦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核心。吾辈净业行人如实领解这五愿,能体悟阿弥陀佛悲智愿心,由此能增上坚固信愿行,稳操往生左券。兹分述如下:
  一、正定必至涅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生到我刹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转位)、必定证得大涅槃的话,我终不成佛。
  二、光明遍照十方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光明焰照不可限量,最低限度也能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三、诸佛称名赞叹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悉皆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功德,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四、十念皆生我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闻到安乐净土弥陀名号功德,便生起至诚至信之心,欢喜踊跃,愿生我国,所念佛号乃至只有十声,即得往生。若信愿持名十声者不得往生的话,我终不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而又诽谤正法的众生,不为此愿所摄。
  五、勤修我皆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众生,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种种功德,以此功德至诚回向发愿欲生我国,此人临寿终时,我即与净土圣众,环绕此念佛人前,接引往生。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
  阿弥陀佛的核心五愿,对娑婆净业行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这五愿亦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正定必至涅槃愿是阿弥陀佛肇兴大愿、圆成净土的终极目标,欲令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安养,速疾成佛。为了实现普度众生的目标,阿弥陀佛广修福慧,庄严自身,以光明遍照十方愿令悲智愿力遍及法界,调熟摄护十方众生;以诸佛称名赞叹愿,提高安乐净土弥陀名号的知名度,俾令众生闻名生信。十方众生蒙光照触,知晓阿弥陀佛安乐世界,油生仰慕愿往生心。为了平等普度一切众生,阿弥陀佛以十念皆生我国愿普摄一切众生便捷稳当地往生净土。而勤修我皆接引愿护持念佛人,遮除凡夫众生临终之际可能出现的障难,预设救助方法为成就往生更加上一层保险。可见,阿弥陀佛以自证功德光明遍照十方、诸佛称名赞叹,垂以十方众生以至极善巧方便。十念必生,临终接引,而令诸往生者直趋至极圆满的目标——正定必至涅槃。此核心五愿乃阿弥陀佛大愿之精髓,吾辈净业行人应如是信解,用以作为吾人发愿的参照坐标。
  六 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梵语须摩提,亦名安乐、安养、清泰、妙意等;极乐即是至极之乐,是超越世间苦乐对待的绝待之乐,是妙明自性本具的无漏、无为、清净的法乐。
  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悲智愿力的结晶,是真善美慧的最高范本,是提升他方世界文明层次的理想坐标。
  法藏菩萨在佛前超发弘愿之后,用了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时间来修行,一向专志,勇猛精进,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众生,令所有众生功德成就。
  十劫之前,法藏菩萨达成了志愿,建立了庄严的极乐世界。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里的“西方”寓为回归,因为在我们看来,西方是太阳和月亮沉没的方位,以此比喻极乐世界是我们生命的归宿。
  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显现的世界,是没有生灭的无为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对极乐世界有详细的描述:
  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地势平坦,大地由柔软的黄金合成,又被无数宝物所装饰,香洁光明,微妙奇丽。
  极乐世界气候温和,没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适,令人心旷神怡。
  极乐世界随处可见宫殿、楼观、讲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众宝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宝珠和宝铃交络覆盖,富丽堂皇,穷微极妙。
  极乐世界处处分布着美丽的七宝池,大如湖泊,池底铺着金沙,池边是宝物所庄严的阶道,池中盈满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开着各色大如车轮的莲花,光艳夺目,微妙香洁。他方世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宝池中就会长出一朵莲花,其人往生极乐后,就会在此莲花中化生。
  阶道四周,有行行香气芬馥的宝树,树上弥覆着众宝罗网。人们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国景象,都能在宝树间映现,就像照镜子一样清晰。微风吹来,宝树及众宝罗网发出微妙之音,如百千天乐同时演奏,令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林间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儿,色彩斑斓,奇妙可爱,昼夜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声音宣讲人们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欢喜踊跃的念佛之心。
  极乐世界时常天乐鸣空,音曲和雅,人们听到这美妙的声音,一切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并生起无上的菩提之心。
  天空中徐徐飘下奇异的花朵,日夜不停,这些花朵色彩艳丽,香气扑鼻,使人增长不可思议殊胜功德。每天清晨,人们用衣襟兜着美丽的花瓣,顷刻间飞到他方无量世界,供养那里的佛陀。
  极乐世界是一个远离黑暗的世界,大地、楼阁、众生、莲花……一切万物皆放光明,无需日月照耀;极乐世界还是一个远离污秽的世界,万物皆由无量宝香合成,散发着芬芳的气息,香气普熏十方世界。
  极乐世界处处可见巨大的宝莲花,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其上,为人们宣说微妙的佛法。人们为能够亲闻佛法而欢喜。
  极乐众生人人的身形样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真金色身,金刚不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智慧通达,辩才无碍,六通具足,“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随意闻法,随意观察他方世界,随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众。
  衣服、饮食、用具应念即至,想要穿衣则“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饭则“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一切美景虽然令人身心适悦,却不生起贪著之心。
  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事,连恶名都听不到。人们与菩萨、圣人时常聚会,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印祖称性赞誉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深契诸佛度生之本怀,乃千古不易之确论。
  净土念佛法门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就众生接受层面,净土法门的内涵可概述为信愿行三门。
  (一)信门
  密宗难行,禅宗难解,净宗难信。由于净宗超情离见,属佛的果觉境界,于此信入尤难。只要能透过信关,一切将迎刃而解,所以净宗被称为难信之法。
  一、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二种深信乃善导大师心灵体验的写照,同时亦表述着娑婆众生净宗起信的带有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善导大师将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众生的烦惑罪恶层面,予以深切的理性观照。众生虽具真如体性,无奈无明厚重,烦惑炽盛;业力幻身举心动念,无非罪恶;纵发清心,犹如画水。故而无量劫来,汩没于生死苦海,或于三恶道备受剧苦,或暂升三善道略作喘息,总不离三界六道,常没常流转。于中亦曾发心修道,然终因障深慧浅,自力怯弱,难以伏断浩浩见思烦恼,复又沉入生死湍流,永无出离之缘。在广阔的生命时空中观照罪恶生死凡夫的轮转惨况,是多么的悲痛哀戚呀!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慢心高的吾人来说,不啻当头一棒。回光返照解剖自己,自身不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罪恶生死凡夫吗?!生在末法娑婆秽土中的众生,悉是业障深重、根机陋劣之人。《悲华经》云:释迦本师于贤劫人寿百岁时,于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于时,烦恼具足的众生充满其中,受其卑陋。这些众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摈弃,善根深厚者之所远离。须知经中所述的业重众生,即是现实中的你我他。吾人应如是决定深信。
  这种深信自力断惑之难与深信佛力易成道业的思想,在中国净宗教理与实践中,源远流长,不绝如缕。近代印光大师一生专修净业,力赞念佛法门的殊胜超绝,曾云:“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二、蕅益大师的六信
  如果说善导二种深信简洁明快、直溯根源的话,那么蕅益六信则缜密详确、理事圆融,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总不失为亲见庐山真境。是故讨论蕅益六信,有助于加深对净宗信藏的理解,了达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六信分为三对范畴,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兹分述如下:
  1. 信自与信他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2. 信因与信果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3. 信事与信理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吾现前介尔一念之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净宗果教他力法门,信为能入;净业行人从初发心到往生成佛,唯信为本。信乃无尽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圆彰信藏功德。吾人应在尽形寿称念佛名的修持中,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对弥陀悲心愿力有一分领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领解,即有十分信心。清净信心,则生实相;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知净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劝勉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乃真报佛恩。寿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吾人应仰遵佛敕,发菩提心,真为生死,于难信法生决定信,仗佛慈力,成办往生大事。如是方不负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大悲垂救。
  (二)愿门
  蕅益大师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无不由信愿而得成就。世间商贾投资营利,农民春播秋收,对此信而无疑,愿而勤行,以习见习闻,所以,无须专谈信愿;净土往生,事非寻常,众生以未曾见闻而疑怪,所以,启信发愿,不可或缺。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蕅益大师语)。净宗启愿方式有二种,一者从事相上启愿,置身娑婆业海,为五欲缠缚,备受众苦,觉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发愿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是为厌离心。闻说西方净土种种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大愿功德,生大欢喜,欣心愿求生彼国,常行念佛及六度万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是为欣愿心。此厌欣心是从事相上生起的切愿。或有人质疑: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爱憎乃生死岸头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云: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若非厌离,何以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证知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
  (三)行门
  信愿行三资粮中,行门是将信愿具体地落实在念佛行持中。念佛行门简易便捷,然细究之,亦有难易浅深的不同。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种。四种念佛中,实相念佛专念自性天真佛,门庭高峻,非上根利智难以措手;观想念佛,凡夫众生心多散乱,难入微妙之观;观像念佛,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唯持名念佛,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众凡的根机与现代生活环境。所以,古今祖师大德特倡持名念佛一行,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一脉相承,殷殷劝化。
  一、持名念佛
  在行持上,有定课念与散念;在方法上,有高声念,默念,金刚念,记十念等多种,分别介绍如下:
  (一)、定课念:定课念者,是将念佛一事,定为每日的功课,定的时间,多在早晚二时。亦有定出日诵佛号若干声(自数千声至数万声),不足不止者。我们初学佛的人,各有公务或工作缠身,日课佛号数万声,事实上无法做到。但如果把日课定为朝暮二时,每次念佛千声,五百声,或至于十念(十念法见后详述),只要持之以恒,始终不懈,也必有成就。
  (二)、散念:定课之外,时时刻刻,行住坐卧,只要不是集中精神做其他工作的时候,皆可将阿弥陀佛四字系在心头,默默的念下去。念佛的功用,在于薰习我们的心识,我们果能时时念佛,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正念分明了。
  (三)佛七共修:四众弟子,相约起精进佛七,专持六字洪名,用作往生资粮。佛七中须万缘放下,激切奋勇。规定的念佛时间内,不许外出闲游。佛七中须照护大众净念,不许高声乱众,不得动气发粗,彼此斗争。无论行住坐卧,饮食便利,一句洪名,绵密不断,不须私入寮舍坐卧。佛七中制止放逸。念佛的位单即如战士的阵地,应时刻坚守。不得托事在外延缓聊天、晒太阳等。凡抽解着衣等,事毕速还。佛七中应安详徐步,不得踉跄疾走。随班经行时,不得越班而出,不得混入他班绕念。念佛时,一句佛号迈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先迈右脚,前后间隔约1.5尺,不得过松或过紧。
  其次,在念佛的方法上,分为:
  (一)、高声念:声音发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 。声音洪大,字字分明,这种方法好处在全神贯注,可对治昏沉懈怠,然稍有耗 气暗哑之弊,故不能持久。
  (二)、默念:默念时只有唇动,并不出声。虽然不出声,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在念佛人的心中仍然字字分明。这样念念不停,正念相续,便于日常工作中,及随时随地默念。
  (三)、金刚念:金刚念者,念时声音不大,但须出声,一面念,一面听,念得绵绵密密,听得字字分明,使杂念没有萌起的空隙。这种方法,便于定课时行之。
  (四)、十口气念:初学佛的人,若把功课订得过多,往往会日久懈生,以致定的课程做不完。反不若初行之时,订的简短。以期持之有恒。所以十口气念,是初念佛者一种较为简便且能摄心的方法,所谓十念,并不是只念十声,而是以一口气为准,气念尽时,换一口气再念,这样念够十次,叫做十念,这种念法,一口气大约可念六字洪名七八声至十声,不宜念的过多,多时伤气,有碍身体。
  我们初学佛的人,日常功课不妨定为朝暮二次,每次“十念”,或念若干声亦可。念的时候,家中若有佛像,可对佛像行礼,然后合掌恭念。没有佛像,面对西方合掌恭念即可,佛号念毕,最好再念一段回向文,重申自己的愿望。回向文形式也有多种,较简便的有下列八句:“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二、净业助行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然是大乘特别法门,然而并不违背和区别于大乘通途的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人也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行菩萨道,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如顺风扬帆,再加橹浆,既稳且速。
  1、净业三福
  (一)、人天福(世善)
  1).孝养父母: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要知道世出世间,莫不是以孝为本。然而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2).奉事师长: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显我们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又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的人。要想获得法益,应该对师长具有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才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
  3).慈心不杀: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慈心的培植,要从戒杀放生入手。一切众生,都具有爱惜生命、趋乐避苦的本能。人与禽畜,都是血肉之躯,都具有相同的佛性。并且在无始劫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现在因为善业恶业的不同,升沉各异。有幸投生为人者,应该怜愍飞禽走兽,不加杀食。若论杀业,无论胎卵湿化诸类众生,都是罪业,障碍往生净土。如果能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隐之心,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也是最好的持戒。《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我们知道了众生冤冤相报的生命情状,就应戒杀放生,培植慈悲佛种。这样便能截断互杀互食的恶性因果循环,世间的天灾人祸也将随之减少。
  4).修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十善业相,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十恶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决定不虚。
  (二)、二乘福(戒善)
  1) .受持三皈:我们众生在无明长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宝才可能解脱困苦厄难,圆成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众生归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后受众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2).具足众戒: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世尊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成办道业。所以戒律是修行的先决前提,也是佛法住世的幢相。《观经》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随愿往生。佛戒的种类甚多,有五戒、八关戒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种类层次虽多,然而都是以五戒为基础,即杀盗YIN妄酒戒。祖师常说: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都与五戒法的持犯相关。
  3).不犯威仪:威仪制心调心,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都和戒律息息相关,如果轻重粗细,都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熏习成性。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尤其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相传宋代理学家程子,一日偶然来到寺院,见院内寂静无人,漫步到寺院饭堂,见里面数百位僧人用斋,竟没有一点声音。用斋完毕,众僧人唱赞回向,音声和雅嘹亮。程子看到这些情景,大为慨叹:“不意三代礼乐,于此复见。”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