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与犯罪的唯识心理
2014/9/3   热度:237
烦恼与犯罪的唯识心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人生有种种烦恼,烦就是烦闷、烦搅的意思;恼是恼乱、热恼的意思。烦恼就是感到烦闷苦痛,心神高度不安的心理。烦恼不去除,人无法自在。但要断烦恼先得认识烦恼,看看烦恼究竟是什么性质,在身心中发生什么活动,然后针对它予以有效的扑灭,身心就可得到清净,精神就可得以安宁,所以对烦恼的认识,确实是极端的重要。烦恼如浑浊的水流,如得不到截流、疏导,任其顺势而下,必将变成汹涌的激流,其破坏力量是可怕的,导致危害社会与自己的犯罪后果。因此对烦恼引起的犯罪心理防微杜渐,尤为必要。
(一)贪心
贪心,简单说是对喜欢的东西的占有和执着的心理。明白的说,贪就是贪爱。“爱”总是不满足于固有而要求新的,欲求无限,一方面回恋过去旧的,一方面又拼命追求未来新的,俗话“贪得无厌”。有人说,人的爱以男女性爱为根本,其实不尽然,情爱的根本应为“自体爱”,自体爱又称我爱。有了我,我是主宰,是自由支配者,我爱的活动又必然爱著境界,即我所爱——境界爱。我的家庭、身体、衣物、事业、朋友、国家、名誉、意见……由于情爱的爱著,想自立,想主宰、控制他人,想使与自我有关的一切从属于我。
但是每个人都会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喜欢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于是这种贪心就可能引发出杀、盗、YIN、妄种种罪行。
由于贪心而相应的心理有以下几种。
1、憍。憍就是骄傲,自高自大,是贪爱自体的相应心理。如认为自己相貌好、体格强、富裕、尊贵、才学高……看不起别人。
2、悭。悭就是吝惜的心理,是贪我所爱相应的心理,认为自己的财富学识是独有自成的,绝不可施舍于他人。
3、诳。诳就是欺骗、欺诳,即骗子的心理。贪所爱而又未得时,眼见心谋而巧取、智取的心理。有人为名闻利养,有人沽名钓誉,诡诈虚伪诳惑于人,巧思诡辩造恶,邪命自活。在世风日下的今天,这种欺诈之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假烟、假酒、假奶粉、假药、假票、假证、假乞丐、假和尚、假医、假警、假官、假公文、假政绩、假婚姻、假公司、假股票……满天飞,从官员到商人,从学者到农民,从精神到物质,从官场到市场,盛刮普假风。以致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集体麻木和对生命尊严的漠视与践踏。道德沦丧的过错在谁?贪官污吏的伤害是纵深的,而民间的伤害则是广泛的;贪官可数,而民众无数。所以,人人都得为道德沦丧买单。
可是,我们是怎样走到这样一条没有诚信、没有声誉、没有畏惧、没有神圣,人人都要为道德的沦丧买单的绝路上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兽同性。财色名食睡,成为人们疯狂追逐的目的与载体,于是什么都不需要规矩,不再需要负责任,不再需要畏惧。当一个人什么都不怕了,就是最可怕的事。
4、谄。谄就是作伪的心理,以言行隐藏过失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如拍马屁、行贿等。诳与谄的不同是,诳以欺骗来争取名利;谄以奉承来保存与赚取名利。行谄者,行为不光明,但善巧言令色、奴颜婢膝、取悦于人,以迷惑他人,曲心掩饰隐匿,向人谄媚求荣,一味迎合他人心意欲望。谄具有贪与愚痴混合的心理。如矫设奇异的威仪,或财粗或色艳,以博人喜而谋私利;如伪装自己才德高超,谄媚于世。谄是专制下的一大特产。
(二)嗔恨心
嗔恨心就是对不喜欢的事物产生厌恶的心理。其相应的心理有多种,如忿、恨、恼、嫉、复、害。
1﹑忿。就是愤怒、暴恶。
2、恨。就是怨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怨结不解,耿耿于怀,甚至一辈子不忘。
3、恼。就是热恼,由忿恨为前导,种下嗔恨的种子,一触及现前违逆的情境,旧恨新仇,火起三千丈,欲恼乱对方使不得安宁。
4、嫉。就是嫉妒,嫌贫爱富,对于金钱、美女、名利、地位等等,为什么自己不如他人?心内愤愤不平。
5、复。就是报复心理,以牙还牙,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此仇不报非君子的心理。
6、害。就是损害。由于上述的忿、恨、恼、嫉、复的前因后进,有仇报仇,有恨解恨的极端前沿的心理,弯弓搭箭,一触即发。古今中外的人间灾变祸患就是因此而没完没了。
由此可见,贪心、嗔恨心的极端发展,就引发杀盗YIN妄种种的恶行。
(三)痴
痴,就是无明,即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心理。人们因为不了解因果,所以产生很多错误的观念,会不择手段去干一切事,自以为理所当然的好事,实际却完全是坏事。所以,痴是产生罪恶行为的根本。正因为痴迷,才有无惭无愧的表现,为什么面对罪恶会无惭无愧呢?就因为失念和不正知。
1、失念。就是掉失了善念,忘失善法。为什么失念呢?因为不正知。
2、不正知。就是知见不正当。对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境界知见不当,产生种种错误的谬解,是非颠倒,善恶错乱,成为邪恶的染污的智慧,障碍正知的生起,自不免就会做出毁坏人生、众生正当的道德行为,毁犯法纪、戒律,以至造成许多罪恶。
(四)慢
慢,就是傲慢的心理。自高陵人,老子天生第一,看不起别人。这是以我为中心的根本心理之一,具体表现有七种: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与之相应的心理是无惭。慢的七种表现可分为三类:
1、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卑慢合为一类,是人自己与他人不同差别的比较下,自以为是、自鸣得意,无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团结他人的障碍心理。
2、增上慢是指修行人稍有一点感应,但未有实证,就自以为出神通得圣果,就自立山头、开宗立派,妄自圣明的心理。
3、邪慢,是无德的人却要虚以包装,沽名钓誉,以掩盖其见不得人的丑行与恶行的心理。例如古今中外不少暴君、奸臣、贪官、奸商、邪教、暴发户、假明星,都有这一套掩人耳目的伪包装。
(五)疑
疑就是怀疑的心理。怀疑一切,包括他人、事实、真理。疑的表现就是不信。
1、不信人。就是好人也视作坏人,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天下的好人都失踪了。
2、不信事实。主观虚妄臆想,自以为是的心理,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例如:五十年代的“十五年超英赶美”、“天灾人祸却三七开”,六十年代的文革停产、武斗、大乱,却说是一遍莺歌燕舞。
3、不信真理。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种种真实的规律,人若能相信真理,就如顺水行舟而得心应手、一路平安。人若不相信真理,不依真实的规律办事,就如逆水行舟,必然艰难凶险,祸患连连。
诸种规律可概括为五大类,也称为五明:
①声明,就是语言声音的文化科学艺术。
②工巧明,就是物质生产的各种科学技术。
③医方明,就是人体治病保健的科学。
④因明,就是逻辑科学,是人类高级思维探索真理的思想武器。
⑤内明,就是佛教彻悟宇宙人生根本的科学真理。
五明可分为三种层次:①②③属基本层次,④属中等层次,⑤属高级层次。三层次架构相当于金字塔,基础不可缺,没有中层不可能发展到高层。五明分别适用于三类层次的人生之道,简称为三士道:声明、工巧明、医方明部分的通用于下士道,为求人天福报;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加上部分的因明和内明,适用于中士道,可求脱苦得乐,了生死。上士道则五明都相应,而且重在内明,是佛的大乘菩萨道,自度度众。
下士道者,若不信、不通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必然为自身与社会招受灾难。中士道者若不信不通因明与内明,将不得善果。上士道者不信不通因明与内明,枉修百劫不得佛果。
(六)不正见
不正见,就是对真理颠倒推度的心理。把正看作邪,把邪当作正的颠倒见解。与之相应的心理是无愧。不正见的具体表现有五种:
1、我见。就是与生俱来与后天形成的自我执着之见。
2、边执见。就是对人生与客观事物的只执单边片面见解。边执见有常见与断见二种。常见,就是执着认为人生与宇宙万物是恒常不变的固有的观点。断见,就是执着认为人生与万物的存在是独立自成的,个体与外界无什么关系,生是自体生成存在,死就永远消亡。边执见也有先天与后天形成的成分。
3、邪见。就是否定因果规律的见解,不承认宇宙人生万物的前因后果的自然规律,因而做事不会前瞻后顾,只看眼前,盲目行为,善与恶、苦与乐颠倒错位。
4、见取见。就是认为自己的观点相比其他种种观点是最好最正确的,但实际并非如此,仅仅是个人的一种主观虚拟而已。
5、戒禁见。就是一种不正确的不符合因果规律的戒律止禁,是一种错误的执着。
五种不正见的善恶性质分为二类:第一类包括我见和边执见,属于非善非恶性质,但有烦恼障碍。第二类包括邪见、见取见、戒禁见,属于不善性,依此见而行为就造成恶业。
这五种不正见,若属后天形成的,只要经过真善的教学,把颠倒的见解反转过来,就可消除。若属先天带来的我见与边执见,须切实修行才能断除。
(七)无惭无愧
1、无惭。就是对自己的罪恶行为,内心无半点悔意,甚至自鸣得意的心理。
2、无愧。就是对自己或他人损害他人或公益的罪行,不否定、无羞愧,反而赞赏的心理。
无惭表示一个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人格,就会做出一些犯罪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犯罪行为缺乏清醒的认识,不能自觉排斥与遣责,势必导致世风日下,祸患越多越烈。所以,无惭无愧的心理是产生犯罪行为的根本。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