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今注今译》摘要


2014/9/3    热度:318   

《金刚经 今注今译》摘要
  ◆ 柳絮
  (一)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修行菩萨道,应当如教依法先修证理无碍境界,完成初步自度,然后乃得称性起用,方能圆满修证理事无碍乃至事事无碍境界。所谓理无碍境界,乃即“心清净”境界,但“心”之能否清净,则须“行”之能否清净作以考验,故经文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由此可知,菩萨于法,此一“法”字,指一切善法。行一切善法,心有取著,名为“世间法”;若心无取著,即名“佛法”。也就是说,世间法虽说即是佛法,但由于行者之心取著与否,则其意义便迥然不同。于此会通其义,便可以总括起来说:所言心有取著,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有“我相”。所言心无取著,即是“无所住”,无所住,即无我相。人之“觉心”,无形无象,本然“清净无我”;本然清净无我之觉心,即名“佛性”。由此称性起用之所谓“心”与“行”,便是菩萨道的“清净妙行”(或云无住妙行),便是菩萨所证悟的“无余涅槃”境界。反过来说,本然清净无我之觉心,由于妄执“我相”,所谓障蔽妙明之故,于是“心心行行”,而皆沉迷于六尘境相,此所以一切群迷的精神生活乃沦没于忧悲苦恼之中,是谓沦没生死海,是谓“住相”,亦谓“生死”。换一句话说,佛学所云“生死”与“涅槃”,都是指吾人的“心与行”:心有“我相”,行必住境,是名“生死”;心无我相,行必清净,是名“涅槃”。所以,证得涅槃,乃名“了生死”。此为佛学“了生死”一词之本旨。同时,心无我相是“空”义,行行清净而行行无尽是“有”义,故说:不住于空,亦不住于有;不住空有二边,是名“真空妙有”,是名“中道”,此即“应无所住”之义谛。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此处“布施”一词,则作广义解释,菩萨自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之终,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行一切善法而普利群生,行行清净,行行无尽,是谓“行于布施”。由此当知,心净则行净,行净则心愈净,至此境界,才得“定用无涯”境界!此便是上求佛道。诸发心菩萨乃至大菩萨,皆应首先降伏妄念心之所以然。故《大智度论》云:“行者必先自度,然后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
  (二)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亦云觉心;觉心圆明,乃即一心圆融自在境界,一心则赅摄“性意识”三义。是以修行佛法,必先了明个体生命的意义所在;了明生命的意义,则对于人生的认识,社会的了解,乃至人类共同幸福的趣向,便会有著深一层面的“自觉”。同时,由于得此深一层面的自觉,则能了知事事处处之所以迷于境相而取著于境相,皆由于意念中有种种贪求与得失的情想故;贪求与得失的情想,乃由于意念充满自私自利的欲念故;自私自利的欲念,则由于“私我”观念所引发故。因此,彻底认清“我执”人生的荒谬,彻底悟知“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的真理!如是心如虚空,念虑不生,于一切处皆无所著,亦不拒一切诸相发挥;至此,一心圆融,深契实相,对于“即心作佛”的奥义,以及所谓一心不乱、涅槃寂静、明心见性等等不同层面的“如来”境界,便有其亲切而落实的悟解。至此,对于平日未能尽解的若干经句,也一一有其“推门落日”而“熟路还家”的领受。再从深一层面说,觉心人人本然具足,本然圆明,众生一念无明,背觉合尘,由是性光隐没,不得圆明。菩萨行者降伏妄念,破除无明,性光复显,觉心依然圆明。譬如天空中云雾散尽,月轮复现,依然皓月当空!所谓云散月现,月本非来,云遮月隐,月亦非去。菩萨证见如来意义,亦复如是,意垢觉隐,觉亦非去,意净觉显,觉本非来。故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由是,菩萨行者一心自在,体用圆彰,历经十地,定用无涯;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行极道圆,疾得菩提!是名大日如来。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行行相应,而得成就佛果。
  摘自慧炬出版《金刚经今注今译》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