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对现实的意义


2014/9/3    热度:385   

佛教戒律对现实的意义
  --关于戒律与维护生态平衡的思考
  范正风
  站在人类历史的关键点上,二十世纪虽然带来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发展,却无法避免战争、贫穷与环境恶化等问题。当政治、经济、社会等力量试图予以解决却束手无策时,超越种族、国界与阶级立场的宗教信仰,此时成为联合国寄予希望的二十一世纪世界和平的新契机所在,面对大自然的疯狂报复,人类加深了对生存危机的忧虑。在人类必须面临的二十一世纪的重大课题中,无可否认的,生态环保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几年前,我就开始热衷于关注全球生态危机与解救之方,今借此机会尝试着运用佛教戒律精神对生态问题的贡献进行展开,我希望有缘的读者看后也能下决心一道来重建一个安乐的地球。
  在当今世界上,佛教对全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改善有着巨大的发言权。佛教是个深具环保意识的宗教,佛教中最有名的环保专家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大愿,为建设清净安乐的世界,历经久远时日,成就了无污染的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的公共设施,如:黄金铺地,是都市的规划;七宝楼阁是居家的规划;七重行树是公园的规划;八功德水是水源的规划;不但便利民众,而且美好庄严。尤其在净土世界里,没有三恶道的众生,都是持守净戒的善人,没有空气污染及水源、噪音、暴力、毒气、核能等各种污染,气候清爽宜人,人人身心健康,寿命无量,是彻底推行环境保护的最佳典范。其他如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以及三世诸佛的清净国土,无不是规划完善的美好居处。
  博大精深的佛教所蕴藏的深广智慧,对于促进文明自觉、挽救世道人心、维护生态平衡来说,有如一剂良药。从心灵环保、生态环保的角度观察佛法,其蕴含的明哲睿智,有以下四个方面最值得注意:
  一、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佛教全体的基本精神都奠定在缘起论的基础之上,都是缘起论思想的展开。佛教的环保思想也是起源于释迦牟尼佛对"缘起"的觉悟,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建立于"缘起"的相互依存之中。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资源,在《毗尼母经》卷五中,佛陀就明示: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佛陀也说道:圆果施清凉,桥梁度人民,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种植花果树木,净化空气、保护水源`、利人利物、自利利人,自然能增长功德。
  再反观当今已遭受严重破坏的地球村的实际情况。由于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的毒化,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破坏了自然的和谐,而且严重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情况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如何而有的,依佛教看?quot;缘起",地球的存在也不是独立、永恒的,而是由种种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既然地球是由种种因缘条件合和而成的"果",如果地球成为地球的"因"和"缘"消失了,那么地球的存在就成了问题。比如说,地球作为人类生息长养的场所,它全部的海洋都毒化了,人类还能生存吗?它的植物全部枯死了,人类还能生存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实际上只要其中的一个条件消失了,地球就不再是人类生息长养的地球了。所以佛教说?quot;一旦组合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是千真万确的道理。现代文明之所以走到破坏自然这一步,笔者认为,主要因为人类确认自然界和人类是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为了满足人本身的欲望而无所不为,佛教的缘起论,针对人类的实践而言,其第一宗旨是要人类抛弃"我执",跟宇庙生命中存在的"法"相一致,并从中指出人和自然走向融合协调的道路。(下面有详细分析)
  二、持戒
  戒律是为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而设。当你认识了戒律的功能,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你便不会拘泥于枝未小节,而著重于人类身、心、语言三种行为的净化。佛教的戒律虽然出家戒,在家戒,大乘戒,小乘戒的区别,但一切戒律是以五戒为根本。五戒虽然分别为五,其根本精神则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诸佛的本源。持戒就是一?quot;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慈悲心与菩萨道的具体表现,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根本之道。守持戒律时,要把握戒律的根本精神,才不会拘泥于戒条的形式,从而发挥安顿身心、净化社会的功能。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此外,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致富;不邪YIN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饮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佛教提倡不杀生而积极护生。《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并作是念?quot;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从佛教戒律出发,佛教自然地倾向保护森林、绿地、保护水资源……这在《四分律》及诸经典籍中,都有保持简朴生活和尊重自然生态的做法。其次,《业报差别经》中记裁?quot;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为十?一者以其杀生业故,令诸外报大地卤咸卤,药草无力;二者,以其偷盗业故,感外霜雪,蝗虫毒害等,令世饥馑;三者,以其邪YIN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以其妄语业故,感诸外物皆悉臭秽"。据此可知,世界的安危,纷乱,与人心息息相关,依缘起观点来看,如果人人能持守戒律,奉行十善,互助互信,关心自他,尊重生命,维护自然,做好生活教育,共同为我们居住的世界贡献心力,必能创造身心清净的家园,使社会大众免于痛苦和灾难,进而实践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
  三、惜福
  这是佛教对于"同体生"的认识。唯有珍惜大自然各种资源,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展开理想的新世纪。福报犹如银行存款,有储蓄才有支出,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垃圾分类,资源回收",让可用的资源再生,垃圾即是财富。如污泥可变成培养土,钢渣可变成道路填土材料,废电渡液转制氯化铁悬浮剂,废石膏成为土壤改革剂等,可化腐朽为神奇。像宝特瓶、废玻璃、废铁罐、废塑胶等,都可做分类回收,资源循环再利用。废余可作肥料,将厨房的剩余物,果皮、落叶等全部放入大垃圾桶内,最上层覆盖废弃的木屑或泥土,偶尔加以搅拌,数月后即是天然的有机肥。回收废纸制成再生纸,以循环利用,除可减少砍伐量,亦可间接节约水源。根据统计,种一棵树要花十年的时间,砍一棵树即只要几分钟,每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长八公尺、直经十四公分的原木二十棵,若能以再生纸代替模造纸,每月可以少砍约四十万棵原木。为防止污染,就避免使用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如塑料袋、含铅汽油等。塑料是一种化学合成物,用来装盛熟食时,聚合剂在高温下析出,易造成食物中毒,导致肝癌和昏睡等病症,以火焚烧,会产生氯化氢毒,用土掩埋则万年不腐。因此要积极?quot;防止污染"对于具有互性的废弃物,每一个人都应本着良心道德,做好安全的处理。这在《四分律》及《梵网经菩萨戒经》中都有讲述,有保持简朴生活和尊重自然生态的做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象,不会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普贤行愿品》曰?quot;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佛说十善戒经》曰:"啖肉者多病,当行大慈心,奉持不杀戒。"戒律具策励止恶行善的力量。"诸恶莫作"是消极的止恶,属于止持戒;"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行善,属于作持戒。佛法并不忽视物质文明的建设,大乘号召菩萨掌握工巧技术医方明,丰富和便利物质生活,以饶益众生,庄严国土。但物质生活的建设,需以净化人心为本,以令众生获得正受之利乐为本,防止逐物役心的弊端,反对自相残杀技术的发展,这当然离不开心灵的环保,因为心灵的贫穷衍生的祸害,远远超过物质贫穷造成的影响层次,尽管环保工作迫在眉睫,尽管人人皆知,可却仍然无法抵挡经济利益的诱惑,问题就在于心灵的麻木。因此应把净化人心的技术看得比发达物质的工巧技术更为重要。正如《金刚经》曰?quot;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以此为前提,科学界再积极发明出不破坏自然的器物、资源随用随收,作能源的重新组合,才是究竞之道。
  四、净化
  佛法从缘起论的立场分析人的存在,认为人的生命由五蕴--物质(包括身体)与精神、心理活动集成的动态结构、身心、境之缘和合,彼此不离,心色不二,依(国土),正(根身)不二。欲期依报清净庄严,生存环境富乐理想,关键在于人类能自净其心,自严其心,《维摩经》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教戒律提供给人类一套消除我执、体认真正自我的大道。教人修习三学六度四摄等诸善法,在自度度人中使人格高尚,智慧圆满,生命升华,社会国土也随之清净庄严。
  今天我们谈以戒律为依据的佛教与生态平衡的维护,并非主张全盘遵守佛世所制的戒律条文,而是希望循着因果和因缘的理念,根据戒律的精神实质,明白佛陀制戒的用心,用清凉的佛法,来净化人间大家的身、心、语言的三类行为。诚然,对于内心尘垢,固然应该要努力消除,转化;对于外在的污染,也应唤起群体意识,力行环保,则二十一世纪的人间世界,必定是身心净化的美好世纪。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