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法界止观


2014/9/3    热度:540   

试论法界止观
  天台山佛学院 超然
  天台宗的止观,可以统摄整个法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曾经说过:“止观亦尔,若开若合,开亦不多,合亦不少,一一皆是法界,摄一切法,悉名秘密藏。”1所谓开,指的是从分立的角度来探讨问题;所谓合,指的是从统一的立场来把握全体。所谓秘密藏,指的是诸佛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这里,智者大师告诉我们,无论从全体,还是从局部来看,止观都能代表整个法界,甚至能够代表佛的甚深不可思议境界。本文将尝试著从合、开两个方面论述并发挥这种思想。因义立名,权且称为法界止观。
  所谓法界,是总括一切的意思。整个世界,全体宇宙,一切物,一切生命,一切时间及空间,一切道理,一切可知的,一切不可知的,等等,统称为法界。法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法是指一切的共性,界是指局部之间的差别性。一切的共性也叫做法性。在佛法中,法性是纵贯三世,横遍十方,了无变异的,因此可以叫做止。而且法性不可以用分别心来了知,只能在妄念止息之际契合,从这一点来讲,也可以叫做止。而局部之间的差别性,则需用分别心来观察,因此可以叫做观。所以法界也可以叫做止观。湛然大师就曾经说过:“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2
  以上是从合的方面,简略地论述。以下将著重从开的角度,论述法界止观。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把整个法界分为四个较小一点的法界。一是时间和空间法界;二是无情法界;三是有情法界;四是佛法界。
  虽然分为四个法界,它们的法性是无二无别的。不尽如此,法性、心性和佛性三者之间也是无二无别的。这是为什么呢?《圆觉经》上说:“众生国土,同一法性。”3众生指的是有情法界,它们的法性也可以叫做心性。国土指的是时间和空间法界及无情法界,它们的法性仍然叫做法性。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则法性就是心性。其次,《涅槃经》上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4由此可知,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心性就是佛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法性即心性,心性即佛性,是三无差别。
  那么,当一个众生,通过修行,转凡心成佛境之后,它就亲证了心性即佛性。同时,它也应该亲证法性即佛性。这样一来,若一个众生成佛,则时间与空间,乃至山河大地,有情无情,将同成佛道。所以,如来的法身是无不周遍的,因此叫做毗卢遮那,译成华文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摩诃止观》上也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5这里的实相,指的就是法性,也可以称作如来的清净法身。在《圆觉经》上,还有更为清晰的表述:“有性无性,齐成佛道。”6有性指的是有情和无情法界,无性指的是时间和空间法界,因为时间和空间没有固定的形质,甚至其特性也无法准确描述,所以叫做无性。
  如上所说之境界,古德多有亲证,近世亦不乏人。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时,在扬州高旻寺打禅七开悟,说了一首偈子:“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7湛山倓虚大师六尘缘影偈也说:“六尘缘影本一心,谁将玄元作主宾?大地拈来无不是,沧桑转变一色新。”8
  也许有人会问:“有情无情,既然同成佛道,释迦如来成佛久矣,我等为何依旧流落生死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释迦如来眼中,娑婆即是净土,众生不异佛陀。吾等识心妄计,不能发诸真见而已。故曰,佛眼观众生,无非是佛;众生眼观佛,无非众生。心性无二,心眼不同。”
  法性、心性和佛性这三者不仅没有差别,而且都不离开止观。这是为什么呢?在佛性的含义当中,佛是常觉不昧的意思,性是如如不动的意思。常觉不昧就是观,如如不动就是止。智者大师曾经说过:“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9意思是一样的。因此佛性即止观。
  综上所述,法界本具之性即是法性,即是心性,即是佛性,即是止观之性。所以称作法界止观,也叫做性具止观。
  既然法界本具止观之性,在四法界中就必然有所表现。下面,我们就来略述一二。
  一、时间和空间法界的止观
  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特性就是空,所以能够容纳一切事物。这种空用止观来表现就是:止观俱隐。为什么呢?因为止可以表现事物的体和相,观可以表现事物的用和心。止观俱隐则无体无用,无相无心,当然就是空了。虽然说止观俱隐,一定不会破坏本具的止观之性。这样的话,就一定有个去处。止观俱隐,隐于止的,就是空间,因此空间好像是凝然不动的样子。止观俱隐,隐于观的,就是时间,因此时间给人一种流逝的感觉。这就是止观在时间和空间法界的表现。
  二、无情法界的止观
  无情法界用止观来表现就是:止痴观隐。为什么呢?因为止痴的缘故则体凝相显;因为观隐的缘故则无用无心。有体无用,有相无心,所以叫做无情。比如金属、石块、瓦砾等,就属于这一类。但是草木等植物就有所不同,它们用止观来表现叫做止痴观微。为什么呢?因为止痴的缘故,札根于一处,不能移动;因为观微的缘故,能够向空中生长,而且能够向著阳光生长。所以植物可以叫做有体少用,有相少心。只有一点轻微的感觉,依惯例,只能算做无情。如上所述即是止观在无情法界的表现。
  三、有情法界的止观
  止观在有情法界的表现是:止观俱显。因此有体有用,有相有心,所以叫做有情。此法界错综复杂,依佛法中的惯例,分为九个较小的法界,略述如下:
  (一)地狱法界
  地狱法界用止观来表现就是:止恶观毒。为什么呢?止恶的缘故,则心常住于凶恶之境,所以由因果而感生刀山火海,体相俱劣。观毒的缘故,则常起贪嗔痴心,由此而感得受用极苦,心无片刻安宁。所以叫做地狱法界。
  (二)饿鬼法界
  止观在饿鬼法界的表现是:止吝观贪。为什么呢?止吝的缘故,则心常住于狭隘之境,由此而感得肚大如鼓,咽细如针。观贪的缘故,则心不知厌足,故感得受用乏少,千年不得一食。所以叫做饿鬼法界。
  (三)畜生法界
  止观在畜生法界的表现是:止愚观痴。为什么呢?止愚的缘故,则其心常住朦昧之境,故感得身处荒野、冥空水域,居无定所。观痴的缘故,则其心常茫然无措,只知饮食肉欲,由此而感得弱肉强食,惶恐不安。所以叫做畜生法界。
  (四)修罗法界
  止观在阿修罗法界的表现是:止善观嗔。为什么呢?止善的缘故,其心能住修善之道,由此而感得身居天宫,出入仙境。观嗔的缘故,则嫉贤妒能,心狂好胜,由此而感得眷属不宁,恒相争斗。所以叫做阿修罗法界。也叫非天法界,虽居天界而不享天福的缘故。
  (五)人法界
  止观在人法界的表现是:止诚观仁。为什么呢?止诚的缘故,其心常住于信义和气,由此则感得体貌优雅,群居有序。观仁的缘故,则心念善良,常怀隐恻,由此而感得风雨随时,五谷应季,常得饱暖,眷属情亲。所以叫做人法界。
  (六)天法界
  止观在天法界的表现是:止观俱善。为什么呢?止善的缘故,感得依正二报美妙庄严;观善的缘故,感得受用庄严。所以叫做天。天界繁杂,通常分为三界:
  1、欲界天
  止观在欲界天的表现是:止于十善境,观于十善法,但止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专一,观的时候不能够持久。由于止于十善境,观于十善法的缘故,感得殿宇雄伟,身形相好,凡有所求,随想而至。由于止时不专,观时不久的缘故,不能得甚深禅定,对于五欲境界不能舍离。所以叫做欲界天。
  2、色界天
  止观在色界天的表现是:止于离欲善境,观于离欲善法,止时能够专一,观时能够长久,由此而入四禅定,所以叫做色界。由于止观俱离情欲的缘故,感得依正二报形色清净,微妙无比。由于止专观久的缘故,入四禅定,所以感得禅悦法喜,受用无穷。但是,色界天的止观二法还不能平等双运,所以不能得三昧正定,不能见诸法真性,于诸生死烦恼尚未得解脱。所以叫做色界天。其中有一层天叫做无想天,它们虽止于离欲境,而不观诸善法,堕于邪见外道。虽然叫做无想,实际上只断第六识的粗显分别,不断第七识的细微我执,福报一尽,必然堕落,终究尚未能出离三界生死。
  3、无色界天
  止观在无色界天的表现是:止于离色善境,观于离色善法,止深观久,兼习四无量心,由此而入四空定,所以叫做无色界。由于止观俱离色执的缘故,感生定中非色妙身。由于止深观久,兼习四无量心的缘故,得入四空定,由此而感得旷劫寿命,暂离烦恼。但是无色界的止观二法,也未能平等双运,所以不得三昧正定,不能见诸法真性,于诸生死烦恼也未得解脱,所以叫做无色界天。
  (七)声闻法界
  止观在声闻法界的表现是:止于析法空性,观于四谛善法,止力超胜,观力次之,得入无漏诸禅,超凡入圣,所以叫做声闻。由于厌离有法,止于空性的缘故,不于三界内受生,永离烦恼。由于虽观善法,止强观弱的缘故,定深慧浅,不见佛性,贪住无为,入于偏真涅槃。而且宿世习气未断,犹有变易生死,只入化城,不得究竟佛果。这就是声闻法界的止观。
  (八)缘觉法界
  止观在缘觉法界的表现是:止于缘生空性,观于因缘善法,止力超胜,观力略次,速入无漏诸禅,复超声闻,所以叫做缘觉。止观之表现类同于声闻的缘故,与诸声闻同断见思惑,同得一切智,同出三界,同证偏真涅槃。虽然未见佛性,由于观力胜过声闻的缘故,稍断余习,尚有变易生死,亦入化城,未得究竟佛果。这就是缘觉法界的止观。
  (九)菩萨法界
  止观在菩萨法界的表现是:方便随缘而止,空假平等而观,观力超胜,止力次之,不住有余无余涅槃,乘愿度生,所以叫做菩萨。由于宿世曾发菩提大愿的缘故,虽通达空性,而不取证二乘小果。而且能够从空出假,随缘入世,示修一切佛法,度化一切众生。由于平等观照空、假二谛的缘故,如实通达一切法相义理,成就法眼,得道种智。但由于观强止弱的缘故,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这就是菩萨法界的止观。
  有情法界虽分为九,因界界互具的缘故,千差万别,不能详述。以上就是有情法界的止观。
  四、佛法界的止观
  止观在佛法界的表现是:止于诸法实相,观于实相诸法,止观平等,和融不二,所以叫做佛。为什么呢?由于止于诸法实相,观于实相诸法的缘故,止外无观,观外无止,止即是观,观即是止。这就叫做止观平等,定慧等持,寂照不二,明静一如。于一实谛中,泯绝一切对待,佛性了了现前,具足佛眼一切种智。由于止于诸法实相的缘故,不住于生死转回,一切善行,已究竟圆满。观于实相诸法的缘故,不住于涅槃境界,未动本际,能应现十方国土,随缘化度有情。这就是佛法界的止观。但是,虽说止观,却不可执著其名相;虽说佛法界,却不可妄生分别。因为“以决定性不可得故,”10随宜叫做佛法界的止观。
  如上所说四法界的止观,其隐显作用虽然各有差别,而本具止观之性则了无有异。无异之中,幻生四界,依诸因缘,互摄互化,是没有绝对固定之界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本性稍昧,止观俱隐,即落顽空,则时间和空间法界就随之幻化成就。所以《楞严经》上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11由于空性稍凝,止痴形显,则无情法界随之幻化成就。所以经上说:“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12若于一实谛中,妄立知见,此知见揽止为相,揽观为心,则有情法界随之幻化成就。所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13
  其它三个法界,都是依佛法界而幻化成就的。为什么呢?因为《圆觉经》上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14其中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包含三法界;如来圆觉妙心则指的是佛法界。
  从道理上讲,有情法界与无情法界,也应该是可以互相容摄,互相转化的。例如有情众生,因极度失望悲绝的缘故,一念痴绝,止痴观隐,则可能化作无情。因此古来多有望夫石、望儿山之类的传说。或者无情万物,依仗特殊因缘,如圣者之神通等,一念离痴,观照现前,则可能化作有情。因此,传说中老树、顽石、枯骨等年久也可以化成精魅。
  综上所述,法界是大而无其外,小而无其内,纯一实相,不坏不杂的。虽然能生起种种差别相,皆属幻化。所以《楞严经》上说:“无同异中,炽然成异。”15其中,无同异指的是法界本具之性,即法性,即佛性,即止观之性。炽然成异指的是由本具之性,所幻化成就的种种法界之间的差别性,这种差别性,可以用止观二法来描述。不仅如此,整个法界,都可以用止观来描述,由此可见天台宗止观法门的博大内涵。如果有人能够深入学习并实践止观法门,则必定能够通达法界,乃至通达一切佛法。这也正是本文探讨法界止观的目的所在。
  注释
  1《摩诃止观》卷三,释名。
  2《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卷第一之二
  3《圆觉经》卷上末。
  4《大般涅槃经》卷下。
  5《摩诃止观》卷一,缘起。
  6《圆觉经》卷上末。
  7《虚云法师年谱》
  8《影尘回忆录》
  9《摩诃止观》卷一,缘起。
  10《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证果第十。
  11《楞严经》卷六。
  12《楞严经》卷六。
  13《楞严经》卷五。
  14《圆觉经》卷上。
  15《楞严经》卷四。 卍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