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之真心与妄心辩


2014/9/3    热度:544   

念佛之真心与妄心辩
  净土法门乃如来彻底悲心的流露,是末法众生欲于现生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可谓是如来一代时教中之极谈,是众生成佛之捷径、诸佛度生之要道,教海之磁南,修行之关键。由是千经并阐,万论均宣,往圣前贤,人人趋向。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有明文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则说明,末法钝根众生舍此净土一法,欲于现生成办末后大事则无有是处。
  净土法门以其简单易行,用力少而得速效的特点,赢得了千百年来人们的青睐。然诸经论所示之净土行门则千差万别,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虽则一一行成皆生净土无疑,但如上之行法泛泛悠悠之人亦是难以胜任,惟有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世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藕益大师称赞曰:“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只要行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具足信愿,持佛名佛”,则定生西方,高预海会。可是时至今日,修净土者多如牛毛,而于临命能往生西方者却少如麟角。究其根本原因,不是信愿不真切,就是持名不力所致。信愿不真切,是因为没有体悟现前一念心性的缘故;持名不力,是因为不知念念回光返照自心,即便是散心称名亦成金刚不坏之种子。今就围绕这一问题,依我人现前介尔之一念心性,谈谈我人念佛到底是用真心念易成就三昧,还是用妄心念易成就三昧呢?
  这一问题,看似容易实则难以说得清楚。到底要用真心念佛呢?还是要用妄心念呢?为契合众生时机及撑持各自门庭的缘故,禅、净诸师各执一端,有的主张真心念,有的则主张妄心念,各有其各自的原由。因行人不识祖师的苦口婆心处,不知“一门深入、不杂用心”的意志,于是乱说纷纭,异端竟起。今就从我人现前一念心性的体用、三种念佛三昧的比况、念佛的原理与意义等三个方面说明这一论题。有不恰当处,还期诸达人斧正之。
  一、
  佛教其他诸宗皆主张以真心参禅、修观,可惟独天台宗主张以第六意识修止观,特别自宋以后至元清之时,传灯、藕益等人依据“一念三千”的理念,主张以妄心念佛,这样则把净土法门的思想体系与实践特征完全归功于我人现前介尔的一念忘心中完成,是有其深意的。如传灯大师的《生无生论》、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等著述中都相当地强调了以妄心念佛的意旨。这样的妄心念佛观,则是即妄而真的心佛、心土的当下统一,属于综合性的思想命题。既使净土法门在修持上有了简易性与方便性,以体现法门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点;又使净土法门真正成为普遍的宗教性、信仰性。
  修净土法门,应知有三种要力,以此三要力的相结合而成就念佛行人的往生。所谓的三要是,一本有功德力、二弥陀宏愿力、三持名奇勋力。本有功德力属性德,弥陀宏愿力与持名奇勋力属修德。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由来不二,始终一如。修德是性德所本具之潜能,修德是性得所显现的妙用与功能。所以,弥陀宏愿力与持名奇勋力全归本有功德力中。凡修净土法门者,若能体悟此人人本有功德力的不可思议,不但能深刻地体认到弥陀世尊昼夜舒臂接引念佛众生的慈悲宏愿力之不可思议,亦能如实了知妄心持名奇勋力的不可思议。而欲明悟此本有功德力的不可思议,则须先识取我人现前介尔之一念心性所赋予的意义。
  此现前一念心性,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有其二种意义的不同。所谓性者,不变之理体。故在在《楞严经》里称作“性净明体”,在《圆觉经》曰:“如来寂寞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维即旋复。”据此足以说明“性”则物物同源,不间无情与有情。此性乃万物本具,何故我等不得于自性中而得大受用呢?其原因就是因为最初的一念“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之所致。不知湛寂常然,体自如如。由是逐妄迷真,颠倒流转,随相起灭,迷失本真。好比迷路人一般,忘记本有之家乡,堕在荆棘坑井之中,来去不得,诚惶诚恐,便失主张,永无出头之日,如儿失母一般可怜。是故十方诸佛出现于世,无非欲人返妄归真。历代祖师大意西来,先须令人明心见性,然后依性起修,以免不走错路。
  所谓“心”者,乃随缘之能。在《楞严经》中称曰:“常住真心”,如文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在《圆觉经》中名为:“妙圆觉心”,如文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妙圆觉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当知道此心,实为十法界圣凡同赋共秉之心;亦此心故,而有十界之差别,圣凡之攸分。三世诸佛与十方菩萨,因了悟此心而自住其自心三摩地地中,故勿须再论。
  只因我等迷妄凡夫,误认缘尘分别影事为自心,即如《楞严经》所谓的“认悟中迷”,或执“昏扰扰相”以为自心。就此一迷为心,则惑为色身之内为真心。岂不知内自身心,外及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之所以不知我人之心乃能现之心,就是因为最初一念的错觉,直至今天仍然是一错到底。而不知六尘缘影乃是真心体上之所起虚妄,是因缘所生之法。而因迷妄凡夫不明因缘所生法即是空的道理,则依他所起便成遍计所执,于是一遍计则一一遍计,圆成实举体而成遍计所执。就这样因虚妄始有境界,由境界遂起分别、执着,因此则人我、是非、爱憎、取舍等纷纭而起,则颠倒自性起诸惑业,轮回六道,永无出头之日。灵跟一昧,尘境纷纭;宿业现前,遗忘本体。可谓是“一翳在目,空华乱坠。”既然迷真逐妄,定将妄作真。
  世人大多是误认胸腔之内的六尘分别缘影为自心,而不知此心不落方隅、不间时际。不落方隅则不在内外中间,而无处不在;不间时际则非过去现在未来,而无时不在。这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之圆明妙心,虚灵不昧,四圣出世则不增他一点灵光;六道轮转亦不减他一毫妙体。始终是湛寂常恒,任行任住。湛然处如日月之普光,寂然处似昼夜之交替。行时如风动波兴,住时如风恬浪静。这则说明此心,不受时空之限制而能任运随十法界染净诸缘,广造种种善恶业,酝酿种种差别之人生与世界。故古来宗门大得,主张在一念未动之先,一物未对之时,极力参寻。《楞严经》之“七处征心”即是此义。
  总之,不变之体本具随缘之能,随缘之能不离不变之体。设若有体无能,则犹如木石之无心。若有能无体,则好比旋火轮,永无休息之日。是故体之与能须臾不可离也。我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圆明,元无静动来去之昏扰扰相,体自如如。只因心能随染净诸缘故,导致六根攀缘六尘境界而起见闻尝嗅觉知之功能力用,但其本性亦未尝有所变动。此不变之体性,即是我人所具之本有功德力。欲会此体,则须北斗南面观。这势必要求行人正当念佛之时,应急急回光返照自心,收摄六根,照住当下的一念。若能照得当下一念,则自知六根随缘之功能皆从本体而发。于本体上现功能,还须从功能中见本体。故古德云“一念回光,即同本得”,诚然如是。我人六根虽则终日攀缘,而其本体终日不变。故此我人现前一念,既不落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亦不在内外中间诸处;既非青黄赤白,亦非长短方圆。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其有。要知六根攀缘六尘等种种随缘功能,皆是我人自性中本具之功德,非从外来。
  凡修净土法门者,须先信此本有功德力。若能当下彻底承当,则知所念弥陀乃自性弥陀,所生净土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即不变之理体,唯心净土即随缘之功能。我人自性虽为弥陀自性,但为无始之烦恼客尘所蔽不能亲得受用,故不得不以弥陀果地觉作我因地心,勤念弥陀圣号以复我清净本性。真佛自家屋里坐,不假外求,只须直究内心。净土乃我人自心随净缘所感,秽土乃我人自心随秽缘所感。极乐虽在西方,而又不离我人方寸。若如是真信我人本有功德力,则自能发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誓愿而勇猛精进地持佛名号,求生西方。藕祖云:“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实为千古不易之铁案。
  可见,往生之前导在于信愿,此为决定因素;往生之后盾在持名,此为必然条件。那行人念佛之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识呢?要知念佛之关键,贵在能念念回光返照自心,以保现生得证三昧,临终往声西方。当然初念佛之人是不可能以真心念佛的,其原因是我人之真心乃是自性中本地风光的彻底呈露,犹如一面镜子,虽则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而其心本有来去动静之相可得,始终虚灵洞彻,湛寂常恒。所以,念佛行人若不是见思烦恼任运先落,或分破无明者,则只能以八识心王中“动身发语独为最”的第六意识为所观之境,以随第六识而起的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而能观之智。又因我等凡迷从无始以来被无明覆盖本性,六根终日攀缘六尘境,时时处处分别执着。故就以我人妄动攀缘之弱点为胜用,令第六之强烈意识而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间断。心因境生,境因心现。恰恰以所执之佛号为所观境,以此境而促进随第六识心王所起之慧心所。久而久之,工夫纯熟,自然会达到能所之不二,智境之一如的地步,乃至任运断见思而证事一心不乱,分破无明而证理一心不乱。
  二、
  依据《楞严经》中二十五圣之圆通而谈,求证念佛三昧有三种方法的不同,各有其下手的工夫。所谓的一、念自佛法门;二、念他佛法门;三、自他俱念佛法门。凡修净土者,对此三重法门之难易程度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只有一重能所。以第六识相应而起之五别境中的慧心所为能观之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而所观之境。如阿律单的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明暗二相当下了然不生。观音菩萨之单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入所既寂,则动静二相当下了然不生。周利槃陀之单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通塞二相当下了然不生。憍梵钵提之单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甜淡二相当下了然不生。毕陵频伽婆蹉单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离合二相当下了然不生。须菩提单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则生灭二相当下了然不生。此种念佛法门,能观之智,所观之境,皆属于自,故名念自佛法门。若不是如上之见思任运先落二乘圣人,或破无明见法性的登地菩萨,其他人则难以契修。
  二者念他佛法门,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名念他佛法门。前之念自佛,则须凭自力了脱生死烦恼。要知我人无始以来其惑造业,所感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惑有一丝毫未断,则亦难了脱生死。因为念自佛,须依戒定慧而断贪嗔痴之惑业。而念他佛则全仗佛力兼自力,烦恼不必断,惑业不须除,只要信真愿切,便能以念佛名号之功勋力而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此为大势至菩萨所选之根大圆通,实为念佛法门之无上开示。适合一切根性的众生修持,为印光大师特别所推崇,更将此品经文纳入净土五经中。
  三者自他俱念佛,此一法门只为上根利智者所修。凡修此法门者,则须先大开圆解,或名心见性,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来不二。并且修此法门有二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指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得为所念。以此二重工夫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其眼所见者无非是佛像,耳所闻者无非是佛音,鼻所嗅者无非是佛香,舌所宣者无非是佛号,身所触者无非是佛觉,意所缘者无非是佛法,如是六根所对无非是佛之境界。此种法门实着高超,但唯永明延寿等诸大祖师方堪承当。当年永明禅师日诵《法华》一部,行百八佛事,夜往别峰念佛十万。此等行径,则非泛泛悠悠者所能成办。就莲池大师当年闻之,尚有疑虑。便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掐珠计数,直至夜间方可念满十万。中间不能稍有一息之昏散、间断,否则难满十万。足以说明此种法门,并非我等凡夫所能企及。我等当知自己根性,只好学大势至菩萨之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易行。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毋庸置疑,势至菩萨之单念他佛法门,则必须是以八识心王中之第六识都摄其余五根而念的,惟有以此最活泼之妄心念佛才能确保“净念相继”,得证三昧。因为第六识统领前五识,前五识无擅自行动的权限。
  三、
  持名念佛法门,其实是采用“以妄逐妄”的原则与方法,意谓将其妄念打成一片,即妄而真,以实现心佛、心土的当下统一。这既是即妄而真的止观法门,亦是以妄心熏习道种的过程。所谓的即妄而真,好比以泥土浆洗衣服垢染一般,第六意识所执一句佛号的妄境当下即是真心的彻底呈露,故我人能念佛之心无非是一心三观,所念之佛号无非是一境三谛,三观破三惑,三谛成三德。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念念相应念念佛。”藕祖特别强调以现前一念执持一句弥陀圣号,意在谓能念念回光返照自心。所谓的妄心熏习,即是以第六意识所执的一句佛号现行,反熏行人前六转识,播道种八识心田中;继以赖耶中所藏之弥陀道种而起念佛现行,如是周而复始,恒持不断。故即便是以散乱心称念佛名,亦成金刚不坏之道种,机缘成熟,亦能成证三昧,闻即往生。
  印光大师特别强调“摄心”念佛的方法,即是内以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摄心而念,外以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摄耳谛听,务须念得清楚,听得明白。从自心中所流出之一句佛号,经历耳根还流入自识心田中。如是以二种圆通而求证念佛三昧,久而久之,工夫深切,自然会有心佛相契之时。这里的“摄心”而念,分明是强调要以我人之第六妄识而念,这则是我人下手念佛的最亲切处,离此则无有是处。
  总之,净土法门是从有门而入,固须念佛行人要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阿弥陀佛的确实说法,乃至诸上善人的俱会一起。发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誓愿,真实恳切地持念弥陀圣号,方有往生西方的把握。念佛之行虽多,惟独持名一法最极简便易行,只须行人真信切愿,勤念一句弥陀圣号即可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而这一法门是特别法门,殊胜在要求行人以第六妄心而念,这则与天台依第六妄识修观之法同出一辙。但愿念佛行人且莫受他如禅宗之“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的影响,而强执真心念佛之说。这样不但违犯念佛法门之宗旨,亦辜负诸佛历祖之一番苦口婆心。因《弘化》杂志征文,胜情难却,故拾诸师之遗言而作自己阐述之资料,勉强成文,以塞聊耳。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