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谈死亡教育


2014/9/3    热度:501   

临终关怀──谈死亡教育
  安慧学苑文教基金会制作“菩提树下”节目香光尼僧团 见融法师采访 85.4问:何谓死亡教育?是否能为此做一定义?答:所谓“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为主题,帮助个人了解死亡,例如:了解死亡在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何,对你有何影响等等。亦即以死亡为主题,使人改变自己想法、感受、价值观,乃至行动,而这改变的过程就是教育。简单说,死亡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个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内容大概有三方面:探讨死亡现象、死亡问题、生死的关系。
  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但是也会连带影响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它虽然是一生中最后发生的事情,但是,从时间先后的相对关系来看,它反过来会影响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我们会进一步思索:对于自己的一生应如何处理、如何看待?所以,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但是它可以增进我们对生命的看法,例如增加对生命的欣赏力;而且可以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换言之,虽然讨论的是未来的事,但是会影响目前的日常生活,你会将看法融入生活当中。问:是否可说认识死亡,可以使我们更深刻而有意义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答:是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遇上死亡这件事,一口气没进来,没出去,这就是死亡了。今天躺下去睡,明天是否保证还能爬得起来,很难说。看起来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但是有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例如:意外、重报等等,很难预料。所以这就是你生命的现实,你如何看待这种生命无常的现实,就会影响到你这一生的认知或行为,二者可说有很密切的关系。
  进一步来看,若对死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每分每秒、每一个你所遇到的人或事,就更能将它视为如同一生最后所面对的事物一般。若能用这种态度处事或待人,你会发觉很多事情自然就很好解决。譬如,当你想到:这件事是你一生中最后所要做的事,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自然会流露出真诚心;今天你遇到某个人,不论他是亲或冤,若能当成是最后一次的见面,就能自然显现出佛法的智慧与慈悲。你会觉得每件事对你而言都很有意义,因为你知道,这是最后一件事情,不会再有第二次了。人类为何有许多潜能无法发挥出来?或者用佛教的术语,为何“佛性”不能发挥出来?就是因为认为永远还有明天、还有下一秒、还有明年。
  把所遇到的人或事当成是最后一次,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无常”的体会。把无常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点的认识很重要。
  再换个角度来看,不但是最后一次,而且也是最新鲜的一次。我常说的:“把任何接触、遭遇,都当成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它当成是第一次,就不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例如,你昨天对我是好是坏,我都不会记在心里,而是用最新的态度来对待你,全部重新开始;而且我也会当成最后一次,非常珍惜而全力以赴。
  因为是最新鲜的一次,所以我不会受过去的影响;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所以也不会因循苟且,想要拖延到明天或下次再做。今天应该说道歉或感谢的话语,今天就说;应该要改进的,不要留到明天再做,而是今天就做。把任何人事或遭遇都当成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这是对无常很重要的体会。问:请法师再以简短的几句话,重新将死亡教育的定义做一个结论。答:简单说,“死亡教育”就是以死亡为主题,使人了解死亡,而且也能进一步使我们了解日常生活的现实。它有助于我们对生命意义的了解,进而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这是从时间先后的相对关系来说的,也就是从死亡反过来看生命的意义。
  若从“网状”(周围)的关系来讲,死亡则可以使我们了解与死亡相关的文化、宗教、哲学背景。因为社会、文化是由单一的个人组合形成的,所以很多个人对于死亡的看法、做法、问题,组合起来就形成一种文化或宗教。举例来说,佛教的产生,就是由于佛陀从四个城门出游,看到老、病、死、解脱等现象,引发他想了解生死的问题,于是有佛教的起源与发展。这便是从死亡的问题而产生宗教的典型例子。
  所以,从死亡这件事可看出不同文化对死亡的处理方式,不同宗教对死亡的看法,乃至不同哲学对死亡的理论或观点。所以,在这网状的关系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问:听说法师在明年在艺术学院将要开设“死亡教育”的课程,请问法师的用意何在?答:可以分两点来说,第一、从死亡可以探讨什么是“人”,人的本质为何?死亡到底是在肉体?心理?感受?还是灵魂?死亡之后是什么东西留下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
  第二、在艺术方面,有很多作品是以死亡为题材。例如,从西洋的宗教音乐来看,如:弥撒曲、安魂曲等等,都是很美妙的主题。耶稣基督的十字像,也是用死亡为题材。美术、电影也是如此。例如有一位最近才过世的波兰名导演,在他所拍过一系列的电影中,有一部是探讨一对父子对生命的看法。他的小孩有一次出门时,看到一只小狗冻死了,回家后就问父亲:“人为什么会死?”他从小狗的死,发现人也会死。
  因此,死亡可说是艺术家很重要的素材。
  所以,想开这门课大概有以上两个原因:一、它是有关“人的本质”的普遍性问题,二、对艺术家或者对有心想学艺术的学生来说,有时间认真思考这问题,可以加深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了解。问:法师对这门课,是否有预设的教学目标?答:就教学目标来说,首先是希望在知识方面,对死亡问题有正确的了解。第二、帮助学生在了解死亡问题后,在自己内心建立对此问题的看法或态度。第三、帮忙学生,当遇到这问题时,是否是要做出什么行动?是否现在就可以写预立遗嘱?是否是有将死亡放进自己的生涯规划里?当自己面对死亡时,如何调适情绪?或者当亲友面对死亡时,如何帮助他们调适情绪?这是属于技能方面。
  所以不只是学习知识而已,还要向内建立自己的看法,进而想办法将它真正做出来、表现在行为方面。能达到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才能算是比较完整的教学。问:法师是否有什么教学方法能达到以上这些目标?答:首先是提供丰富的资料,使他们在知识方面能了解此问题。其次,在课堂中可能会增加小组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个人过去的经验、讨论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等等。或者实际参观“安宁病房”,真正去感受。这些都是可以设计的。问:在目前社会上,推行死亡教育有何困难之处?答:大概有二点,第一,当然死亡是大家十分忌讳,不想讲或不方便讲的事情,这是推行死亡教育的困难之一;其次,在宗教徒方面,因为对死亡已有宗教上的看法,认为只需在自己所知道的宗教领域里处理死亡,例如:“我知道临终时要助念就好了”,或者“我只要保持正念求往生就好了”,不需要死亡的教育,这也是要推行死亡教育另一项困难。所以,一般人不太想谈它,另外一些人又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不太需要再全面性了解其他的看法、问题或经验。问:那么要如何突破这两点的困难?答:现在社会上,对这个问题已经逐渐重视了。有一些基金会或机构会大力推行这方面的教育。在宗教方面,我建议身为宗教师的人,最好不要认为在自己的宗教领域中已经全面了解,应该抱著开放的心,多参考、了解各方面的经验、知识,并且教育信徒。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心胸一定要开放,随时调整、吸收新的观念、知识。所以,若想要突破推行的困难,这两个层次都很重要:一般大众观念应开放,宗教师本身也应开放。问:法师对于死亡教育的落实,不知是否乐观?答:目前在各单位的推展之下,加上社会、宗教或哲学的教育也逐渐重视此“教育的死角”──死亡教育的问题,我相信大家对死亡教育的接受度应该是可以逐渐提升的。问:如果一个人对死亡没有很正确的观念,法师认为可能会有什么问题产生?答:就像前面在谈“死亡教育的定义”所说过的,对生命的意义,以及其他相关层面都会了解不足而不够深刻。对宗教徒而言,若对这方面了解得不够完整,我觉得是很值得担忧的,因为如此并不能完整地完成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问:是否可以说,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无法发挥功能,因而无法突破许多问题?答:是的,而且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更不可能被突破。因为死亡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是理论上谈得很多就能够克服的,而是实际上看你如何面对、处理它。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