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2014/9/4   热度:158
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印度大乘佛教最主要分为二大系统:一为中观学派,二为瑜伽行派。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大约兴起于西元一世纪至六世纪间。溯源而观,原始佛教中,已含大乘思想;至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与上座部对于‘空’、‘有’看法的差异,更加明显;而且各部派之间都以重视学说的立论为主,佛教因此逐渐偏重于义理的研究,反而远离了人间佛教的实践。于是,大乘佛教行者重新思惟佛陀教化的本怀,提倡落实慈悲利他的菩萨道,大乘佛教的开展于焉大盛。 承继部派佛教时期对‘空’、‘有’思想的见解,归纳印度大乘佛教学派的发展,一者是破一切执着情见,以彰显诸法实性为主的‘空宗’--中观学派;一者则是剖析诸法相状,以了知身心万物为主的‘有宗’--瑜伽行派。唐朝义净大师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序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其思潮的兴盛,由此可见。 中观学派 西元一、二世纪间,印度大乘佛教盛行,大乘经典亦相继出现。另一方面,当时小乘有、无学说竞立,外道邪见纷沓。龙树菩萨出世后,以般若经典为根本,造《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倡导般若空观,‘遣荡诸执,破邪显正’,大树法幢,展现大乘佛教富丽宏伟的思想,衍成大乘空宗,成为西元三、四世纪间印度佛教的主流。 承龙树教学,门人提婆着《百论》、《四百论》、《百字论》,破斥外道思想及小乘教义;继之,罗睺罗跋陀罗注释‘八不’之说;笈多王朝初期,青目撰《中论本颂》注释本等,中观学派逐渐形成。 中观学派以《中论》为主,阐述‘性空、缘起’的思想,又有‘世俗、胜义’二谛论作为说明。前者以有名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揭橥‘缘起’的根本思想,以诸法万物皆起于因缘和合,故无自性,否定当时小乘、外道对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执着或戏论。二谛偈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说明宇宙万法若立足于世俗谛,则一切法皆为‘假名有’;若立足于胜义谛,则一切法皆为‘自性空’。意即佛陀为化导众生,以众生理解的事相,开示真理。因此,若离世俗谛,则无法了解胜义谛;若离胜义谛,亦无法证入法性真实义。此外,‘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的‘中道’观,不偏执‘有’或‘空’,而从‘真空妙有’中看待万象缘起性空的本质,亦成为中观学派重要的核心思想。 西元四、五世纪间,中观学派分成以佛护为代表的‘具缘派’,和以清辨为代表的‘依自起派’。前者强调‘缘起诸法毕竟空’,后者则强调‘自俗谛门观缘起法,皆无自性、不可得;若从真谛门看,则一切法皆有常住之本性存在’,两者对空性的看法相异。佛护、清辨、月称、寂护、莲华戒等人的中观思想传入西藏,对藏传佛教发展影响很大。 另外,中观思想传入中国,也深深影响中国佛教,除了衍成以弘扬《中论》、《百论》和《大智度论》为主的三论宗外,天台、禅宗等各宗派中亦含有甚深的中观思想。 瑜伽行派 西元四、五世纪,约佛陀入灭后九百年,无著、世亲二大论师出世,破斥当时印度偏执‘一切皆空’的流弊,独帜大乘‘有’义,以‘非有非空,真空妙有’,开创印度大乘‘有宗’--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以弥勒为开祖,相传曾为无著宣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及《金刚般若论》等五部大论。主要以般若空性为思想根本,采瑜伽为实践方法,建立包括精神与物质的万有存在,皆由心识所变现。无著造《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顺中论》等,演说瑜伽唯识、阿赖耶缘起、蕴、处、界诸法差别的理论,确立了瑜伽行派的思想体系。 约西元第五世纪初,无著的胞弟世亲在‘有部’出家,宣扬小乘。后来听从兄长之教,回小向大,广造论释,时人呼为‘千部论主’。在他的唯识教学里,以《百法明门论》为总纲,《大乘五蕴论》说明诸法名相,《唯识二十论颂》完成唯识组织,并阐明唯识‘无心外之境’的哲理,《摄大乘论释》则成立‘阿赖耶识’。另外,《佛性论》更肯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由此而大成。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晚期代表作品,由于十大论师相继造论诠释,使得瑜伽学派成为西元第五、六世纪间,印度佛教的主流。十大论师中,德慧善于定学,著有《随相论》、《中论注》等,曾在摩揭陀国与外道数论派论师辩论获胜,因而深受国王崇敬;安慧是一位博学高僧,兼通大、小乘,并且擅长因明学,著有《大乘广五蕴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宝积经论》等;护法论师以那烂陀寺为中心,力阐世亲学说,破小乘,伏外道,唯识大放异采,代表作有《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缘论释》等。戒贤曾依止护法为师,玄奘大师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时,曾向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对玄奘大师的思想产生极大影响。而在十大论师外,陈那擅唯识,却成就于因明,成为新因明的创始人,而被喻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 瑜伽行派主要的思想理论有‘八识论’、‘三性论’、‘四分论’、‘种子论’和‘五位百法’等,其理论的完备,令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近代许多学者如欧阳竟无、熊十力、梅光羲、王恩洋、周叔迦等,皆从唯识入门,而成为唯识大家。 综观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潮,中观与瑜伽学派有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相美,使得当时法海奔涌壮阔,亦如日月之争辉!
---------------------------------------------------------------------------------------------------------------- 更多星云法师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