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义探讨序言——关于净土本愿法门与二力法门(1)
2014/9/3   热度:3052
净土宗义探讨序言——关于净土本愿法门与二力法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释圣苏
近来,教界对于净土法义的理解出现一些争议。有所谓本愿念佛法门,自称专承善导大师一流他力本愿思想:一切善恶凡夫一向专凭弥陀本愿,专称弥陀名号,决定往生极乐报土,此是净土真实义;而判自他二力回向求生净土为方便。但亦有人认为净土法门只是自他二务,否认他力本愿念佛,甚至斥责专仗佛力之本愿念佛法门为‘教内邪魔’,违背佛教因果道理。其言辞激烈,引起修学净土者普遍观注。孰是孰非,一般信众一时难辨,不知何从。
由于众生根机各有不同,对佛陀所说教法产生不同的理解是完全正常的,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由于不同的理解而产生一些争议也是完全正常的。只要是站在探讨教理、护持佛法、爱护众生之立场,以大度虚怀心量,抱着严肃、严谨、公平、公正的态度,依佛经祖释展开讨论,甚至争议,对于激扬宗义,教契时机,弘扬佛法,都是健康有利的。纵观中外佛教史,不论是印度的部派佛教之争,大小乘佛教之争,唯识中观之争,还是中土大乘八宗,各别教义的创立阐扬,都大大地促进了佛教顺时契机的发展。如果自以为是佛教真理的评判者,不肯听不同的声音,不愿虚心探讨宗义,甚至对不同己见者简单粗暴地恶意评击,无中生有,无事生事,如俗人一般扣帽子、打棍子,不仅暴露自己的夫知浅薄,对于整个佛教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有害的,甚至纵身口意三业诽谤佛法,误导众生,其罪责实不可思量。每一个佛教徒皆应慎思慎为!
因本愿念佛法门之弘传,引起强烈反响。现流传于教内的几篇语文章与信件,各自表露了自己对净土宗义的理解与认识。简介于下,供大家明判(以时间先后排):
1. 郑颂英居士:《摧邪显正除三害》等。
2. 圣苏法师:《本愿念佛自律规范》
3. 圣苏法师:《关于本愿念佛致昌臻老法师、惟贤老法师公开信》
4. 昌臻法师:《本愿法门与净土法门的三不相应》
5. 重庆市佛协:《佛教界应予重视这一股潮流》
6. 隆盎居士:《从善导大师的行持评日本本愿法门》等几篇
7. 念佛人随笔:《净土法门有关问题的探究》(阅隆盎居士赠寄有关资料后之回信)
8. 净宗法师:《从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判谈本愿法门与净土二力法门》
---兼评《本愿法门与净土法门的三不相应》
9. 净德居士:《对本愿法门的探讨》
10. 初长吉居士:《对本愿法门的管窥》
凡有见闻者,欢迎大家参加讨论,各抒已见,阐扬净土宗义。凡所著文,请纯就净土教义展开讨论,不涉入世间政事,不以个人情感及人间是非为盼。
来文请寄:安徽省宣州市501信箱。邮编:242000 释圣苏 收
关于本愿法门致昌臻老法师、惟贤老法师公开信
昌臻老法师、惟贤老法师慈鉴:
此次入川,由成都而至重庆,见佛法兴盛,念佛人甚多,知为老法师不浅劝化之功,深为随喜赞叹,为川地众生祝福。
但也有人由于不了解净土教法之整体,不知弥陀誓愿有方便和真实,以方便接引,导归真实之意趣,又复执盲人摸象之局见,谤破真实本愿,造下极重谤法恶业而不知;更有极少数人,违背事实,违背天良,纯以个人憎恨情绪,肆意上纲上线,造谣中伤,先把本愿念佛说为日本佛教,进而说为日本军国主义,甚至说为法轮功,到处散布谣言,在广大信众中造成极大的混乱。如此祸害佛教,祸害众生,令人十分痛心。
老法师德高望重,行持为众生之规范,出语有千鼎之权威,是故后学在此虔敬顶礼,泣血哀求,为佛法请命,为众生请命,望老法师能登高振臂,奋破迷雾,力挽狂澜,匡护正法,慈爱众生,是则佛教之幸,一切众生之幸也。
良以佛法延及现代,巳虚弱至极,末法五浊增盛,众生烦恼尤加,一切圣道不堪修持,是以诸宗悉皆导归净土,上贤莫不求生极乐,是净土一门实诸宗存续之大本,念佛一法乃众生解脱之希望。佛法慧命,悬如微丝,若净土念佛一法被破坏,诸宗悉灭,众生绝望。
而净土之根本则在弥陀本愿名号。名号者佛身,本愿者佛心。历代大德倡专持名号,此亦由善导大师影响所及,果然专持名号而不疑,则必万修万人去,所谓暗合道妙,潜通佛智,冥契佛心也。以佛身佛心冥然一体,不可分离故。有人念佛而疑本愿救度,谓功夫不成片不能往生,无清净心不能往生,等等,巳由凡夫有碍知见,将佛身佛心隔别,今更憎嫉“本愿”二字,必欲灭没而快,何异于手执利剑,挖却佛心也!
历代祖师,或专倡他力本愿,唯信为入,如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或注重他力本愿,兼顾自力行持,如莲池、藕益、印光等,然莫不叫人专注信愿,剿绝疑情,贵乎专持,杜斥杂修,今日后学,敢不循祖规乎!
印光大师言:“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巳失其要,而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有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益加信愿,信愿之极,自成一心。一心者,不可思议之大信心也,全佛智所赐,名号所成,岂凡夫不成之迷心耶!
印光大师亦多有专说他力本愿之文,如言:“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需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巳了,烦恼不生,巳与在此地久用功,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本愿名号,唯以信心契入,是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佛凡一体,决定往生。《大经》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天亲言:“一心归命”。
兹将第十八真实本愿与余方便愿之关系,由圣道入第十九愿,由十九愿入二十愿,最后导归第十八愿之次第,先略说之,后列问答。望老法师慈眼忍看,不妥之处,虔祈赐教。弥陀弘誓虽多有四十八,独以第十八念主生愿为根本。善导言:“弘誓虽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所言根本者,与枝末相对。如树,根干为本,花果叶为末。根本立,则花果枝叶悉皆繁茂;根本断,则花果枝叶悉皆枯萎。第十八根本愿立,则净土法门蔚然卓立,硕果累累。余愿依第十八愿而存,又复为令欣慕入此第十八愿也。
古德将四十八愿他为三类,曰:摄法身、摄国土、摄众生。其摄法身者,则第十二、十三“光寿无量”是,法身光寿本为成就众生往生之能量故;其摄国土者,则第三十一“国土清净”等是,国土清净本为成就众生往生之处所故;其摄众生者,为令众生毕竟往生得种种益也,此则第十八愿之正意也。如图:
摄法身--往生之能量
四十八--摄国土--往生之处所--第十八愿念佛往生
摄众生--令毕竟往生
《大经》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龙树菩萨《易行品》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天亲菩萨《往生论》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善导大师《四帖疏》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是等诸文皆以第十八愿为本愿而解释之。
若单言本愿(根本之义),则是指第十八愿;若以四十八愿为本愿(因本之义),则第十八愿为本愿王,又称王本愿。
第十八愿所以有如此独尊之地位,实是弥陀建立极乐之因,成就正觉之由,一切众生永恒生命之来源,十方诸佛出生之处所,故得十方同赞,万法齐归。
第十八愿是弥陀主动、平等、无条件的绝对救度,是净土他力之极致,是佛心之真实,佛智之无极,佛慈之究竟;泯灭一切差别,绝诸一切对待,速顿速超,圆融圆满;十方诸佛光明所不及,一切凡圣唯以信为入;身子承命默然无语,弥勒受诲不敢有疑。诚然,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佛智:“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之“极难信法”也。
然有五逆谤法之徒,地狱相现,犹且速速信入,而久学深智之士,定慧功深,尚尔久久徘徊者,何也?正由缘有深浅,种有生熟也。彼逆谤之人,难信能信,岂自力之功哉,乃慈父调化之恩也;今智学之士,易行不行,岂弥陀之过哉,全自慢疑拒之失也。《大经》佛告弥勒:“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
何得令一切众生缘深种熟,普悉入此真实本愿,速往报土成佛?是以更发十九、二十愿方便诱导也。
其第十九愿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是摄一切圣道门人入于净土之方便也。若无此愿,圣道门人如何能入净土门?以圣道门以菩提心为因,万行庄严,自求佛果。然此为难行道,亿亿之中,无一得者,故劝其当舍圣道自力成佛之观念,发愿求生极乐净土,速成佛道也。然其原来所修圣道之行(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犹且保留者,正以此为接引之方便耳。
其第二十愿曰:“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名号)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由第十九愿方便诱导,圣道自力根性人,虽巳入净土门,然犹执向所修圣道万行(自力杂行)为往生因行,此与弥陀佛疏远,不得生报土,故更劝曰:既入净土地,何不舍少善根自力万行,而专持无上功德本愿名号以求生耶?此则二十愿之义也。
其十八愿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由第二十愿方便调化,其人巳专持名号(植诸德本),然犹执自力修为之心,称名作积功累德之回向(自他二力杂修),此与弥陀佛心虽稍亲而犹隔。故更劝其舍自力之心,直接信入名号本体,以完全仰凭之心,愿生极乐(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其称名全是信心的自然流露,母子相忆之一片天真,不计遍数,不作自力积功之想,唯是任运称名,报谢佛恩,此即为“乃至十念”之含义。至此,行人与弥陀全成一体,彼此三业,不相舍离,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更无隔别,入他力真实本愿,超言语思议境界。以凡夫身,入正定聚;处烦恼宅,得大自在。现前得安乐,命终生报土。
于行十九愿之机,佛为保证:临终现前围绕。虽有此益,要当能遂往生之志,否则佛圣现前亦成空景。此则十九愿为入二十愿“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也。
于行二十愿之机,佛为保证:“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虽有此益,要当能报土往生,方为圆满,若只遂化土往生,犹有缺憾。此则二十愿为入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是则普摄一切圣道机令入十九愿,十九更入二十,二十更入十八,三愿转入,次第分明。佛心之慈悲,多么令人感动;佛智不思议,唯有顶戴受持。如图:
净土有方便有真实,由方便而入真实,是佛心之慈悲,誓愿之善巧也。前有诸宗贤德大力倡导二力念佛,普摄一切人入净土门;今有慧净法师系统整理善导专仰本愿专修念佛著述流布海内外,正是一切众生得度缘熟之时,缘浅者暂入自力念佛,缘深者转入他力本愿。以自力念佛为方便,以他力本愿为真实。若无真实,即无归处;若无方便,难以入手。弘法者当善知方便和真实,只可方便接引,真实导归,不可执方便赤究竟,谤诽真实。
《大经》疑惑佛智(十九、二十愿行人),胎生边地,受五百岁苦厄,则是方便;明信佛智(十八愿行人),化生报土,顿契无生佛智,则是真实。若胎生人,“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亦得转生报土,则是方便转入真实。
龙树菩萨言:若人种善根 疑则花不开 (十九、二十愿之机)
信心清净者 花开即见佛 (十八愿之机)
由方便导入真实,于净土三部经中,尢为《观经》之特色。
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一开始<玄义分>序题门,即细判净土为要门与弘愿二门,而在《四帖疏》最后结束处依释迦付嘱阿难之文,废要门之方便,立弘愿之真实,此正是善导大师,卓拔诸师,楷定古今之处。
其“要弘二门判之文”曰: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观经一部在说此二门,然要门定(十三定观)散(三福九品)二善是自力难行之道,既非弥陀本愿,也非释迦本怀,更非十方众生所能;而弘愿(第十八本愿)念佛,是他力易行之道,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十方众生所能。在此《观经》之<流通分>释尊不付嘱要门之法,而付嘱念佛之法,释尊自己废要门立弘愿而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乃是“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本愿念佛。从“要弘二门”到“要弘废立”,从“念观二宗”到“念佛一宗”,有“从假入真”(由方便入真实)的隐显之意,亦即此是释尊为了引导圣道门的诸种机类进入净土门,再由净土中的要门导归弥陀本愿之弘愿念佛的施设。就行者之修学过程而言:便是“三重废立”(1、内外废立;2、圣净废立;3、真假废立),若以《大经》而言即是“三愿转入”,亦即不能直入十八愿之机,引导其先由十九愿到二十愿,最后由二十愿归入十八愿。
念观二宗: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念观废立: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圣道门般 般
定善:息虑凝心之十三定观
佛法 要门 自力回向
散善:废恶修善之三福九品
净土门
今择一般对本愿念佛不了解之人,所常怀有的疑惑,简要答之。
一、 问:本愿念佛只提倡临终十念一念,所以不保险吗?
答:本愿文言:“乃至十念”此“乃至”二字意含甚广,不可局为“临终十念”解。“乃至”有乃至平生,乃至临终之意,包含平生,临终之机,若平生之机值遇本愿,一念信入,即得往生,住于不退转之位,此后尽其寿命,自然一向忆念佛恩,称念佛名,此善导释为“上尽一形”。往生决定之时刻在信心发起之时分,非谓称名积功,临终往生方决定也。
《大经》本原成就文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龙树菩萨《易行品》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天亲菩萨《往生论》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昙鸾祖师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若平生未信本愿之人,临终才闻信本愿,则成临终之十念、一念,此善导释言“下至一念”。
不可谓弥陀本愿只救临终之机,不救平生之机也。
《观经》下下品,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亦得往生。经言临终是显其恶业极重,曾无一善,直至临终方遇善知识为说念佛,“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人多误本愿“乃至十念”为此处之“临终十念”,更错会此五逆人,有大善根,阻碍平时念佛人之信心,实为错上加错,大错特错!岂有如此五逆十恶,临终遇法之人善根反大于平时行善,日日念佛之人也。
二、 问:本愿念佛道理虽对,依之修行怕落空吗?
答:此点亦由第一疑所生,总凡对弥陀本愿不了解,缺乏信心之故。今列有关经证,证明定得往生。
1、《大经》: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2、《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3、龙树: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4、天亲: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5、善导本愿四十八字释: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6、善导名号六字三义释: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7、善导《观念法门》: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8、善导《观经疏·玄义分》:
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9、善导《法事赞》: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10、善导《观经疏·散善义》: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1、善导《往生礼赞》: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12、善导《观经疏·玄义分》: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13、善导《往生礼赞》: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14、古德咸言:依本愿专修念佛,万修万人去。
若依本愿念佛而不得往生,则弥陀为虚愿,释迦为妄言。十方诸佛所舒证诚之舌,一出口后,永不得还,自然坏烂。有是事乎?!
今更出喻:
如浩浩长江,直赴东海,若投水入江,所投之水亦必随江流而达东海,此为必然之理。然有一人,提一桶水,来至江边。言:“倒水入江,能达大海,理虽如此,犹恐落空,不如亲自乘船顺江而下,将此一桶水送入大海为稳妥也”。此岂非愚之太甚!
长江者:弥陀之本愿力也。
大海者:极乐之宝国也。
投水入江者:本愿念佛人信心归投佛愿也。
乘船送水者:自力虚妄,毫无其功也。
船者:种种杂行杂修无益之事。
水者:吾人有限之身命。
忙于造船,命水速干,不入大海,永流于恶道,可悲可叹者也。投水入江,永不干涸,是“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一入大海,便与大海同一深广,一味大咸,本愿念佛人一生报土则与弥陀同体光寿,果德涅槃,有何事更喜于此事!敢不顶戴佛恩,归命投诚乎!
三、 问:本愿念佛叫人可以胡作妄为吗?
答:此是邪见。一切佛法,莫不叫人断恶修善。然如我辈,虽欲断恶而不能,虽欲行善力不及,若以断恶修善为往生因,则无善造罪之凡夫,漏于救度,故大悲弥陀超发别意弘愿:不论众生善恶,若一向信顺我真实救度者,必救至报土成佛。此教众生念佛往生,非教众生造恶堕落。若错领解,则住邪见。
如此处危险,有船主来救,呼喊:不论明眼人盲眼人,足健者足疾者,但乘我船,皆悉安度彼岸。此教一切人快上船,不是教人自损目足身体。若有愚者,本来眼明,闻说盲眼亦可安度彼岸,并不登船,反而自坏其眼,岂可怪罪于船主。
闻佛慈不嫌一切恶人,并不信入本愿,反而放纵为恶者,是自漏于本愿救度。
四、 问:本愿念佛不合佛法因果道理吗?
答:大乘佛法有圣道,有净土,其圣道皆仗自力,以自力修因,断烦恼,证涅槃,是圣道自力因果。净土乃仗佛力之特别法门,乘佛愿力,垢障凡夫得生报土,此净土他力因果。圣道、净土二重因果,皆佛所说,何得谓本愿念佛不合佛法因果道理?《观经》言“深信因果”,其信自力成佛因果犹浅,信他力成佛因果方为“深”也。印光大师亦言:“以仗自力通途法门,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 ‘难信’,盖即指此。”
五、 问:专提本愿,是否割裂诸愿?
答:本愿以根本持枝末,以真实摄方便,何谈割裂?
如禅宗唯指自性,天台悉归实相,今此净土宗悉归本愿。本愿名号,犹如大海,其余所有言说,皆大海之波澜耳。
六、 问:本愿念佛有何正依经典及祖师论释?
答:正依经典:
《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 康僧铠译
《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 刘宋 畺良耶舍译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 鸠摩罗什译
祖师论释:
龙树菩萨(西元二~三世纪) 《易行品》一卷 《十二礼》一卷
天亲菩萨(西元四~五世纪) 《往生论》二卷
昙鸾大师(四七六~五四二) 《往生论注》二卷 《赞阿弥陀佛偈》一卷
道绰禅师(五六二~六四五) 《安乐集》二卷
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 《观经疏》四卷 《法事赞》二卷 《观念法门》一卷
《往生礼赞》一卷 《般舟赞》一卷
七、 问:本愿念佛如何判释大乘佛教?
答:如图:
八、 问:依本愿念佛得何殊胜利益?
答:一念归命信心发起时,入弥陀摄取不舍心光中,住正定聚决定往生,不待临终,谓之平生业成。此后,一向念佛,忆念佛恩,不论何时、何地、何缘死去,决定速生报土成佛。
亦即:平时往生决定,命终速生报土。
九、 问:为何本愿念佛会中国只传至善导大师?
答:由武宗会昌法难之灭法,本愿念佛相承祖师著述在中国失而不传,法脉中断千余年。
十、 问:中国净土宗有哪些流派?
答:1、慧远流:即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一流,主修般舟三昧,观想念佛,自力色彩较浓。
2、慈愍流:即慈愍三藏一流,主诸宗融合,万善同归,导归净土,属半自力半他力。
3、善导流:即善导大师一流之本愿念佛思想,专倡他力本愿。此为中国净土宗之正脉,日本净土宗亦传续此流。
十一、问:自本愿教典传回中国,有哪些大德明显弘扬本愿念佛思想?
答:清末民初,杨仁山居士托日本友人传回《往生论注》等本愿教典。印光大师拜读过《四帖疏》、《往生论注》,故极口赞仰善导大师而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铁案也。”
印光大师文钞中处处显露本愿念佛思想,诚为善导大师之后千余年来第一人,如前引文钞所言。然一部文钞,应机说法,也多谈自他二力念佛方便诱导,不明眼人,遂障在此,虽读文钞,不知他力本愿。
巳故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亦根据善导大师意,力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现代则有台湾慧净法师系统研究、编译、校订、出版本愿教典达二十余种之多,遍赠海内外。弥陀本愿,如拔云见月,朗然独照,我辈见闻,犹如弥勒,耳目开明,长得度脱。思及深恩粉身难报。慧净法师确称当第一大善知识。
十二、问:本愿念佛是日本佛教吗?
答:日本佛教如何,我人不加评论。日本佛教全从中国继承,本愿教典在中国绝迹千余年,虽近代由日本传回,只可言回归我祖师教法,言为日本佛教,既不知历史,也不尊重昙鸾、道绰、善导诸祖师也。
至于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硬说为日本佛教,且与日本军国主义、中日战争联系起来,挑动民族仇恨,既违背中日佛教友好交流,损害国家利益,也严重损害我国佛教的尊严,损伤广大信众的感情。爱国爱教佛弟子当明知之。
十三、问:诽谤本愿念佛真实教法有何罪过?
答:如经言:千佛绕身,不能救拔,永在地狱,受无量苦。善导《法事赞》言:
世尊说法时将了 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嗔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 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 未可得离三涂身 大众同心皆惭悔 所有破法罪因缘
望老法师为众生慈父,作净土善导,示佛法正见,导极乐莲邦。至祈至祷!
后学 圣苏 顶礼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重庆
净土法门有关问题之探究
隆盎居士慧鉴:
来信己收到,如今始知几位法师及你等几位居士大德对净土教法的种种探讨,以及对佛教命运的忧虑关怀,甚为钦佩诸位爱国爱教爱众生的一片诚心。护法之热忱实令后学敬仰,但其中对净土法门的种种误解与偏见,亦甚感惊异,可谓闻所未闻。如今又想到藕益大师的一句法语:“净土一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几篇大作中均大量涉及到与佛法不甚相干的人间是非,而于佛法之义理却少有所谈,不知何意?大德既以弘法为己任,自当以显露佛法之真实利益为目的。观几篇文章,未见其利,反有一种“风雨满楼”的味道。幸好自己身在其外,只知有阳光的温暖,有弥陀的慈爱,甚感欣慰。自己乃一介生死凡夫,无心沾染是非,与其作无益之分辨,不如回心念佛。唯有“念佛者”,乃“人中芬陀利华。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最上人也!”南无阿弥陀佛!
佛法流传至今,屡遭劫难,今能幸闻佛法,实为可庆可贺,若无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之护念、摄受,如何得遇圣教?身为佛子,应以感恩戴德之心弘传佛法,爱护圣教,关怀众生,能如实而行,则其利无穷也。若于弘法之中,夹进个人的私心、情见,卷入世俗的人我、是非,则未免离题太远。若于净土之义理未能深入透彻地了解,而以国界、地域之界限人为地割裂佛法,以世态之一些不良现象而归罪于佛法,以一己之私见而欲匡正佛法,以人我是非之情见而评估佛法,如此而行,难免犯下破法、谤法之罪,大德既是倡导持戒修行之人,则自知所作所为过在何处也。
佛法唯有虚心潜入之人才能深受其益,唯有深明义理之人方知其深广。未知佛法之深广而欲弘扬佛法,未免横生是非,徒呈己见也。若大德真为生死大事着想,真为众生之法身慧命着想,不妨放下固有的成见,深入净宗妙典,以探究竟。切勿得少为足、自是非他。
净土一法,深遂莫测,而又方便至极。难信而易行,是故浅者言浅,深者言深。唯有深知者方能深入而浅出,左右而逢缘,往往浅知者而欲深言之,未免言不由衷、言之有误。欲得实益,尤当深思善导大师“两种深信”: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乃弥陀化现,亲证三昧,尚且以凡夫之态而归顺弥陀,无疑无虑,乘彼愿力,为净业学人树立了崇主的典范。修净业之人若不明了此义,以“弘法者态”自居,以“匡正是非”自任,高则高矣,只能令人仰而敬之、敬而远之而巳。唯善导大师虚怀若谷,于真切平实处引导我等凡夫,一心归命于弥陀本愿,劝勉净业行人“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萨等不相应教”。其高瞻远瞩之慧眼,为我等末法无眼分辨正邪之人指明了修学的宗旨:“深信佛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如是而行,则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修杂行而不至心者,则千中难得一二,万中难得三五。”《大经》言“易往而无人”,若与善导大师“专杂”二行比较,则知何以易往而无人也。善导大师乃净土教法之集大成者,被尊为中国净土宗之实际开创者,其所著《观经四贴疏》楷定古今谬说,详释净土正意,凡有见闻者,无不欢喜信受,我等行人,岂能违抗而不善入也?若自以为是,以凡夫之知见,图有所为,往往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望大德深思于此。
净土一法,博大精深,义理庞博,唯佛与佛乃能究竟,非思议所行境界,唯信能入。藕益大师云:“净土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则与一切法门浑同,横则与一切法汴迥异(诸经论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此“横”“竖”之义尤当留心。如今学人,只见竖与一切法门浑同之处(偏自力处),未知横与一切法门迥异之处(依他力处),往往混而不分,互较长短,如此修学、弘扬净土一法,未免节外生枝。欲明了其横、竖之义,可详参于善导大师“要义”二门之义。《观经疏》曰: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间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净土门自力(或言二力)与他力之分可从“要门”与“弘愿”门中看出端倪。藕益大师所言横、竖二义亦即他力、自力也。释迦如来广开净土自力之“要门”,意在显彰别意他力之“弘愿”,于《观经》流通文中,自舍定散二善,唯流通万德洪名。经曰:“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对此释曰:“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净土宗之宗旨因善导大师阐释而彻底明朗化,于其《观经疏》曰:“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一字一句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古德赞云:“善导《观经疏》者,西方指南,行者目足。”后学之人自当遵循依从!若违其旨而自专,则不知是否为净业之行人也。善导大师正杂二行得失之判(《见往生礼赞》),为净业行人匡正了修学上之大是大非,何须我等再作无益之分辨。善导大师将五正行分正、助二业(四助一正),唯口称佛名为正定之业。言曰:“一心专称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真为净业弟子,则自然顺从佛愿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
净土宗“废、立”之说即源于此,观几位大德之文,似乎对“废立”之义不甚明了,只是依文解义而生误解。现略作说明,释迦如来初说华严(实法)以被上根,然下根之人不得其益,故于真实之中权施方便而说三乘之法(权法)接引群机,开权显实,最后于法华会上又会三归一,废权立实,独唱一乘佛法。佛法“权实、废立”之义乃施设教化的方便,祖师大德承佛意旨,树立宗风,而高“废立”之说,毫无贬责之意,更无弃舍、诽谤之心,唯在明了往生之业因而巳。唯信心为往生之因,名号为正定之业。此业因之全体即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故名号即是往生唯一之正定业因,此业因之体现即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诸师名曰“念佛往生”)。莲池大师曰:“此经闻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因”。彻悟禅师曰:“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若海之慈航,无若不度。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应。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只将此信愿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圣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严命,忆念不忘,作为第一件要事。不论所处境界,静闹闲忙,多念少念,总皆为往生正因”。(或言信心为正因,或言信愿为正因。词虽不同,意义大略一致,略有深浅而巳。有纯他力处,有杂自力处,以“至心信乐”为至极)其余众善则非往生之因,若藉信愿善加回向,乘托佛力,亦能往生(诸师名曰“诸行回向往生”)。此种分辨,并无舍善、谤善之用心,史是明了有漏善(定散二善)与无漏善(名号)之别,望细体会之。如印光大师言:“功德之校量,乃令人发决定念佛心,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巳。若死执其语,不会其意,则成佛怨矣”。善导大师曰:“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如来既为我们选定了往生之要法,何不遵命信顺耶?
佛法是借“方便”(权)而入“真实”(实),得“真实”自舍“方便”也(从心舍,非从行舍),如借船过河,过河当舍船也(“舍船”并非“毁船”)。后学之人执“方便”而不知“真实”,更难知从“方便”入“真实”、得“真实”舍“方便”之意,往往执“方便”而妄言“真实”,甚至以“方便”而谤“真实”,此乃学佛人之通病,大须反省于此。善导大师曰:“定散具回入宝国,即是如来异方便;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其所言之“要门”者,即净土法门之方便也。欲藉此方便而引入真实之弘愿,是故释迦佛于《观经》流通文中舍定散二善,唯独流通六字洪名,弥陀经承此意而独显万德之洪名,而洪名之根、万德之源则在四十八愿,是故大经中广言“成佛之因果”及众生“念佛往生”之因果。然下劣凡夫,未敢直下信受弥陀之宏深大愿,故于《观经》中以“定散二善”引诱好自力之人归入“弘愿”,如同法华“会三归一”之旨。如是而观,则三经之宗旨无非彰显弥陀之弘愿也,只是如来对机说法,隐显有异。善导大师承此“废立”之义而立“专杂”之行,意在我等舍“要门”入“弘愿”,舍“杂行”归“专修”以顺佛愿也。可谓深得佛心、大畅佛怀!凡夫之人往往执着于自己的小善小行,而“入于种类珍宝成就牢狱之中”不能自拔拔,佛说是人为“可怜悯者”。
《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善导大师答曰:
“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偈曰: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如今学人,不知“念佛众生蒙佛摄取不舍”之理,故于“念佛决定往生”之事不敢信受,忽信忽疑,心不安宁,能否往生,全无所知,以至于人人皆言“往生难”。诸多学人不知何因,以为是资粮不够,或是烦恼未断。是故尽皆劝人正助二行(与善导正助二业不同),一边劝人念佛求一心不乱,一边又劝人积资粮、修万行,众说纷纭,使念佛者,募衷一是。且多障之人,力不从心,顾此失彼,纵发清心,犹如画水;纵有小行,亦为杂毒之善。如是而行,至死亦不知资粮不够、往生有份无份?昙鸾祖师一言以蔽之:乃“信心不淳,信心不决定,信心不相续”也。如此行人,既未深信佛愿,自己又无力伏住烦恼,两头无靠,故使注重二力之行者多疑虑于往生之大事,能否往生全无所知。弘扬此法之人,亦未深究其根源,只是一味地叫人要伏住烦恼、要资粮具足,以不堪行之法引导下劣无力之机,机法难以相应,有“迫鸡入水”之嫌,故使行者难得其益,千中难得三五个往生,此即所谓“二力法门”欲救度下劣凡夫之无力也。是故释迦如来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引导我等归入绝对救度的他力弘愿。凡夫之人唯有仰靠弥陀之誓愿,无疑无虑,乘彼愿力而遂往生也。善导大师深劝吾等“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萨等不相应教”,今时凡夫无凭之言论又岂能信耶?大德若真心求往,尤当深信于此,若或随流乱语,未免自误误人。若能深究三经一论及善导一系之著作,则知往生之事唯凭佛愿,一念信受而专称佛名,无一不生。如《大经》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善导及相承诸师将易往易行之道彻底彰显出来,使罪障有情,无不欣欣向往而归顺弥陀之大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不明其义、未获其益之人,欲横加阻碍,障人往生,不知是何用心也?
诸师皆言“回心”,虽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之种种解说,不如善导及相承诸师“回心向佛”之说更为亲切、明快、直接。天亲菩萨言曰:“一心归命”,故修净业之人当“深凭佛愿 口称佛名”,亦即“一心靠佛 一向称名”也。如《论注》所说:“夫菩萨归佛,如孝子归父母,忠臣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也。
或许我们会执《弥陀经》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而生异议。经文对此未作任何说明,但接着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且一部弥陀经唯说执持名号,未言持戒行善之事。可知,此处所言之少善根福德即我们自己点滴之有漏善行,藉此杂善不能往生彼国。如藕益大师曰“声闻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有万德洪名,乃多善根,多福德。若闻名号之无量功德,闻名号之救度十方众生,深信无疑,一心归命,即是执持名号,即得往生彼国。莲池大师曰:“执持者,归命也。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如《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故知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藕益大师曰:“深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佛力与名号,一体无二也。称佛名号,即是乘彼愿力。又曰:“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彻悟禅师亦曰:“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可知,多善多福全在一句名号之中,“名以召德,罄无不尽”。道绰禅师曰:“修诸万行,但能回愿,募不皆生。然念佛一门,将为要路”。是故善导大师曰:“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也。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并述偈曰: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万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无念即生。
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净土教法,深不可测,而又易行疾至。凡夫我等,唯谛信而巳。藕益大师赞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佛力不可思议,岂可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大德若能低首称臣,欢喜信入,则弥陀摄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自遂往生之志。欲详明净宗要义,可自行深入宝典。《大经》言:“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现就几位作品中对净土法门的错解与偏见之处,引经论以正之,望自参酌。
(一)“自力、他力”之说
《往生论注》曰:“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龙树菩萨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何以净土一法称为易行疾至之道,有何因缘速证无上菩提?昙鸾祖师曰:“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从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心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论注》)
《圆中钞》曰:“得生净土,是假他力,弥陀愿摄 ,释迦劝赞,诸佛护念,如渡大海,既得巨舟,仍有良导,加以顺风,必能速到彼岸也。若其不肯登舟,迟留恶国者,谁之过与?”
从上可知,净土一法之甚深处乃他力之法门,如善导大师所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善恶凡夫,心随境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今遇“佛”缘,乘彼愿力,无一不生,出世殊胜之因缘岂可思议?如昙鸾祖师言:“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要解》曰:“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当知佛种从缘起。”人人虽本有佛性(亲因),若无强缘以引发,凡夫众生终难证知,净土一法乃借佛力之强缘(外缘)以显发本有之自性(亲因),借佛力为我力,借弥陀之“圆满修德”显我本具之“性德”。虽弥陀与我本性无二无别,若无此强缘之引发,则凡夫永沉苦海,而弥陀常居净土。如善导大师言:“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是以弥陀大悲,发大誓愿,接引无力自拔之人生彼净土,圆成佛道,易往易行,人人有份,不经多劫难行苦行,一生了办,易行疾至。自力佛力岂可同日而语耶?譬如欲从此岸到彼岸,须过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若自己漫游,其难度与进程可想而知;若乘船,其易往而快速岂是自力所能比也!乘船之时,似乎没有自力,但随着船的速度,安稳自然地便到了对岸,其中有自力吗?无自力吗?无非全借船速为我的速度而巳,言有自力也可,言无自力也可,自他巳自一体,他力巳成自力,岂可强加分割?净土一法亦复如是,仗全体之佛力显我自性本具之力,如水乳合,如此则自他不二,一体无碍也。认为全靠他力而不可靠、会落空,此正显出我们未能深信佛的愿力,未能完全归命于佛,自他未能一体相融,故有此忧虑也。然“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当你坐在船上时会害怕不到终点吗?会在船上想尽办法强加自力吗?《大经》言:“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此乃佛力自然之牵引,故称佛名号,佛力自然摄取不舍而往生彼国,如乘船之人自然被船运到终点。弥陀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一念信受,一生称名,则佛力常住心间,摄取不舍,佛力住持,即入必定。岂有不往生之理?如《观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印光大师曰:“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皆具不可思议之心力,由无佛力法力加持,则只能造业,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了无所益。一旦闻善知识开导,归命投诚,与佛慈誓,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回视六道往还,如轮上下者,不胜怜悯也。”
然业障凡夫因不知佛力之不可思议,不知名号之无量功德,不知称佛名号,即是他力之显现,反以伏烦恼之心、积功累德之心而称名号,把称名作为一种修行的方法,欲藉名号伏除烦恼,而非领受名号之功德,如此称名,种种造作,则佛力反隐而徒显造作之自力也,纵有修为,终难彻证,自性本具之力实难显发,如经言: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如此行者,固执于自我,未能归命于佛,自他未能相融,看似自他二力,实则只重自力而未重佛力也。佛力既未投靠,自力又显无力(自性本具之力未显现故),如此行去,看似稳当,而内心难安,能否往生一无所知,何有稳当可言?只是“稳稳当当”地安住在自己的造作、思惟、业力中以自慰而巳。心中没有佛的光明摄取,只感无明常在,便无可奈何地叹言“往生难”也!
太虚大师于其《佛教宗要论》中,归纳印中日三国大乘佛法为教理行果四门,其中分净土为“行门”与“果门”:一教门:…二理门…三行门:注重行持:律宗、莲宗(指偏重自力实修之净土宗)属之。四果门:依佛果德福智圆满之身土,加持自之身土,密宗、净土真宗等宗属之。净土真宗所凭,唯一个“信”字,纯依他力,唯以佛果德为依,与密宗相类。此“行门”与“果门”正如同善导大师之“要门”与“弘愿”。而我国净土宗之正脉承传正是果门,即善导一系“弘愿”门之念佛思想。若知此,则知净土宗原本有自力、他力之别,何须互生诽议?
净土法门有“行门”与“果门”之别,念佛自然即有“他力之念佛”与“自力之念佛”。
他力念佛者:亦名“信心念佛”,即念“佛之无量功德”,念“佛之光明摄取”。是对弥陀慈悲呼唤的一种回应,无有计度、疑虑的一种归命,以领受名号功德、任凭佛力救度之心而称名,以蒙佛救度满怀庆喜之心而念佛。佛号流注我心,欢喜踊跃,自然称其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是常在佛光摄取中,“自然之所牵,往生安乐国”。无有虚假之造作,直称名号,无有他思,乘佛愿力往生彼国乃法尔自然之事。善导大师曰:“从佛逍遥归自然,自然即是弥陀国。”故法照禅师曰:“念佛成佛是真宗”。此即以佛果地觉作我因地之心,果彻因源,因该果海,因心顿同果觉。以佛因为因,以佛果为果,此乃出世胜妙之因果也。因果同时,性修不二,果教他力之妙法,极圆极顿,岂可思议。彻悟禅师曰:“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巳办矣!”以佛大愿为因,以佛大行为缘,信心称念,自然感得佛之妙果,因净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如善导大师所说:“同因同行至菩提”。他力超世之因果岂是自力修因证果所能比也!一切善恶凡夫,乘佛愿力,往生成佛,何其妙也!《论注》曰:“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业系,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同一念佛,无别道故,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花之所化生。如《论》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然何以经中广言菩萨、声闻、人天耶?《大经》言:“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藕益大师亦曰:“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万德洪名),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巳!释迦如来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称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是为难中之难”。能信受此法尤为更难也,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以不知者难免横生是非也!
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要解》曰不可思议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自力念佛者:欲求一心不乱,欲求清净心,欲伏烦恼,欲贪静境,欲求瑞相……,唯独不求佛加,早将佛力抛之脑外,妄生如是二心、三心、四心、五心……不知名号自能止一切恶,生一切善;自能破一切无明,满一切志愿。于是自己种种造作,以积功累德、伏烦恼之心而称名,以为有烦恼则佛救不了自己,以为资粮不够,则佛想帮忙也帮不了忙,不知把佛视为何人?《观经》言:“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地藏经》亦言:“临命终人,闻一佛名、一辟支佛名,不论有罪无罪悉得解脱。”佛力岂有虚也!自己处处怀疑佛力,处处执着于自我,而不肯归顺。是故,能否往生,全然不知。只好企望临终之正念、他人之助念,企望佛陀慈悲别忘了我这可怜的人儿。然佛亦慈悲不舍,临终现前,慰导接引,若疑心未尽,《大经》言:“疑惑佛智,生彼边地”,莲池大师曰:“如是皆由信不切故”。纵有修为,亦只随自己断惑修证之浅深而生相应之土,品位由此而显。此即自力修因而证相应之果也。若完全信凭佛力者,《大经》言:“明信佛智,莲华化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唯此一法,圆超一切法门,自力与他力,天渊悬殊,岂可同日而语耶?
《要解》曰:“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善导大师则依《大经》、《观经》、《同性经》直判极乐国为‘报佛报土’。而此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善导大师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善导大师独言‘强缘’而不言‘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何以故?亲因者:佛性也,人人本具,勿容言也,其余诸缘,无不摄入佛力之强缘中(见前三缘),一称佛名,万德齐彰,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岂有不往生之理?”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今时修学之人,不信佛言,强作无益之分辨,徒以他宗几个名词而轻毁不可思议之佛力,不知是何用心也?尤望大德深入唯识,体会‘四缘’之真义,两宗如何会通,大德宜深思之。古有‘错下一转语,五百岁堕野狐身’之训,谁不惊心?印光大师曾屡言不可以通途之教理而判特别之净土法门,尤当值得我们深思。现引一经之事实以塞凡夫之世智辩聪。《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即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祈福,亡者则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念佛,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见《安乐集》)。若大德自具六通,可亲证此事,若一通不通,以四缘之说而横生是非,佛亦只好喊冤叫屈也。多亏佛心广大,能容得下我等无知凡愚之所为,而又慈悲不舍,以无碍之光明,照耀十方,放光加持,时时招唤我等早日回头归来。
‘诸大乘经所辨一切法,皆有自力、他务,自摄、他摄,是故菩提是一,修因有异。’望大德自寻圣教而详参之,是归依于‘他佛’,还是固执于‘自佛’,大德慧眼若明,则自有选择。
(二)‘信心’之说
净土他力易行之道,乃极难信之法,弥陀大愿摄取的力量,唯在具有信心者的胸怀中,漩流回荡,若不能信入,千言万语亦说不清、道不明。诸大德对净土‘他力之信心’未能深入了解,故多不明其义。他力之‘信心’,因他力之触动而生起,源于弥陀之誓愿、万德之名号。因闻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而生起无有丝毫疑虑之心、完全信顺之心、一心归命之心,如是一信永信,至心信乐,不他缘所动摇,此乃金刚不坏之信心。如此信心决定,则往生决定也。故《大经》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弥陀经》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由闻名而生信,信于心,而称于口,“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信心源于佛的愿力之摄取,故称“他力信心”。非自己所知所解所生之“自力信心”(犹如画水)所能比也。现略引经论以显信心之深义。《大经》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八愿)与此愿对应之成就文曰:“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故释迦佛于此经中特别流通名号,并显信受名号所获之利益,经曰:“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唯佛功德无上,今欢喜一念,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岂可思议!大德欲自利利人,于此必能生起欢喜踊跃之心吧!“无上功德”,人人渴仰,谁不欢喜信受?然此之无上功德,唯信能入,不涉理路,非思虑所能知也。如龙树菩萨所言:“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若视此为投机取巧而不信入,自失大利,佛祖亦无可奈何也!弥陀投众生之机设最善巧之法,自己不取巳失大利,而今又污他人,障人往生,实为可悲可叹!
莲池大师《疏钞》曰:“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又曰:“全以佛果为自信心,故众生心中,念念有佛成正觉,作如是信,祗园妙旨,千佛玄谈,一时受毕”。大师于净土法门有十难信之辨,请自参阅。
彻悟禅师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贤圣,但当遵信而巳,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以信心一法,为入道要门也。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即生净土。”
藕益大师曰:“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唯有深信佛愿,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今信愿持名一法,不设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也。”
《华严经》曰: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除爱流,开示涅 无上道。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骄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无上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
印光大师曰:“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善导大师于《观经疏》等五部九卷中,信心之阐释尤多,其中“二种深信”(见前)最为切实,又举水火二河之喻以守护行者之信心,言曰: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弥陀)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众生久沈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自己若能深入其文,详明其义,自会于净土“他力信心”之说不生疑毁也。
古德云:“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涅槃之城,以信为能入。”
此之一法,甚为难信。难信而能生信,实为希有也。故《大经》言:“人有信慧难。”若真为生死,于此横超三界、顿脱五趣难得之法,谁不欢喜信受!
(三)‘三不相应’之说
观‘三不相应’之文后,便想起了昙鸾祖师的‘三不相应’说,现供养大德能知相应之正义,以除邪迷。
《论注》曰:“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反之,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即信心)。”昙鸾祖师‘三信’之说,一言以蔽之,乃一决定无疑之信心:即对弥陀摄取不舍的愿力深信无疑,对自己的往生一事深信无疑。如此信心决定,一向称名,自然相应。若信心不定,千修万修,千言万语,亦难相应。
彻悟禅师曰:“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能一念信心,但可相应。”
《要解》曰:“问:‘未肯者,何得相应?’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欲往生之人,自应欢喜信受于此,佛言祖语岂欺我耶!若强言欲伏住烦恼乃为相应,不知出自何典?亦不知自己相应与否,若自己尚未伏住烦恼而强言相应,难免自失误他。黄念祖居士曰:‘若必一心不乱始能往生,试问苦海众生能有几许得度?则此持名方便门,亦将是难行道矣。’凡夫之人伏这伏那,伏过去伏过来,只如水上按球而巳,与其徒自辛苦,不如一心归命于佛,踏上愿力之白道,不顾水火二河,乘佛逍遥往西方也。如昙鸾祖师言:‘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业系,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要解》曰:‘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妙哉!妙哉!
上船之说勿容辨也。信者自知,疑者永迷,未上船者种种猜度:如何才叫上船?如何才叫相应?巳上船者,只好一笑,频频向吾等招手而巳。(六字名号即大愿船也,称佛名号即是上船,何须有疑。今念佛者,不信此理,反欲头上按头,何其愚也!)
《弥陀圆中钞》(疏)曰:“夫求生净土者,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诸佛护念,三者备矣。苟有信心,往生极易,如渡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导,加以顺风,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迟留险道者,谁之过欤?(钞)曰:他力有三:一弥陀愿摄,喻如巨航;二释迦劝赞,喻如良导;三诸佛护念,喻如顺风。惟其如此,是以速到,慈航巳备而不肯登舟,甘心于罗刹鬼国,亦愚也哉!”
(四)‘信愿行’之说
净土法门既有自力、他力之别,行门、果门之异,故‘信愿行’亦有他力与自力之异也。
他力之‘信愿行’全显于万德之六字名号中。唐代摄论诸师言‘观经下品人十声称念,有愿无行不能往生’。善导大师曰:“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信),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愿),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此一句无量光、无量寿之名号,万德具足,资粮圆满,能令我等一心归命,至心信乐而称念,以阿弥陀佛之行为行,则何愿不成?何行不满?如藕益大师言以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圆转五浊。名号功德岂可思议?(此乃就法而言)
(就机而论)若闻名号之无量功德,能一念信受而归命于佛,则摄佛之愿行为我之愿行,‘信愿行’自然一体具足。古大德为诱引群机,从归命之信心中引申出‘信愿行’之三说,欲藉‘信愿行’之详释劝吾人一心归命于佛也。实则言一便周,言‘信者得生’则愿行在其中,言‘愿生即生’则信行在其中,言‘称名即生’则信愿在其中。非一非三,即三即一,不离一心。此乃佛力触动我心,自然圆满具足三资粮也,非次第而成。故藕益大师曰:“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圆转五浊,不涉施为,唯信乃入,非思议境界。”是自力耶?他力耶?以信愿之心,而称佛名号,即是他力之显现也,非于称名外别有他力也。
佛力原本圆满具足,因自己不敢信受,而妄加造作、徒呈己能,由此他力反隐而自力显,以自己的所知所能所修而显出自力修为渐次先后之‘信、愿、行’。纵有修为,总不出佛力之外,亦显徒劳之无功,如日光中的一点烛光而巳。如《大经》言:“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若言‘没有烛光便不能见日光,便无法与日光相应,终会落空’,有此理乎?善导大师曰:“从佛归家还本国,一切行愿自然成。”故藕益大师曰:“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今时之人,喜欢苦觅灯炬,喜欢那闪闪烁烁的一点烛光,而不敢仰望那“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无量光明,丢了西瓜拣芝麻,不亦愚乎?
(五)‘乃至十念’之说
《大经》第十八愿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昙鸾祖师曰:§所谓‘业事’者,即往生之大事也,信心决定之人,往生即巳决定,如是而尽形称名也。上至一形,下至一声,乘佛愿力无一不生。很多弘法之大德因未见闻昙鸾、善导一系之著作,于‘乃至十念’误解甚重,大多认为是临终之十念,且死限于‘十念’之数目,误认为此十八愿乃接引临终之人。因此对十八愿不敢提倡,甚而认为是一条险道。幸有善导大师慧眼明了,着眼于‘乃至’二字,而曰“不论时节久近,不论时处诸缘,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此乃通上彻下之圆满意义,含盖了平时(上尽一形)与临终(下至一声),十八愿之真义因此明了:信心称名,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易往易行之大道藉昙鸾祖师、善导大师之阐释而彰显无遗。
此十八愿之意义甚广,往生之大道全在此愿中,唯信乃入,称念必生。望能细细体会善导大师对此愿的种种解释。现录于下:
1.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3.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若能深深体会三种阐释之意义,则千言万语,不如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更实在也。第十八愿乃弥陀无缘大慈的彻底显现,亦为一切善恶凡夫往生彼国的唯一依靠,唯信乃入,称名即生。黄念祖居士于《大经解》中引《甄解》文曰:“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权大乘,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权大乘望实大乘(华严、法华等),实大真而权大假也;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十九愿真而华严、法华假也;何以故?华严、法华以往生为经益,彼犹不也十九愿故。以十九愿望二十愿,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以二十愿望十八愿,二十愿假而十八愿真也。今十八愿,真实之真实,圆顿中之圆顿也”。可知净土一法之眼目、心要即在十八愿,入得此愿,自然入于四十八愿,悠游于弥陀的大愿海中,故古大德称之为‘根本愿、愿王。’此愿乃弥陀之肝心、众生之眼目,欲修学净土者,大须着眼于此。
(六)‘当下往生不退’之说
净土一法,一念信受,当下往生,诸大德于此未能深入了解,疑惑甚重,现引诸师之言为证:
善导大师曰:“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
又曰:“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又曰:“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又曰:“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莲池大师曰:“举念欲生,便登彼国。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花;不出户庭,金池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云:“譬如壮士屈伸臂倾,即得往生,何待色身报满,然后得生?当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令离苦海,过于慈亲,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恋母,正慰所怀,则不逾当念,但得往生。”
印光大师曰:“苟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巳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佳宾。
龙树菩萨《易行品》曰:“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菩提,偈曰:
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弥陀经》曰:“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若有人,巳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念信受,往生不退,乃佛力住持不退也。愿云:“闻我名字,若不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七愿)。佛力不可思议,岂可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
藕益大师于往生分二义:(一)临终往生;(二)当下往生。《要解》曰:“巳愿巳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若自己当下不敢信入,只好悬着一颗不安之心,企盼临终之往生也!不过大须放心,无论修行之深浅,罪业之多少,烦恼伏住与否,临终之时,乘佛愿力,决定得生。《圆中钞》曰:“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乘大愿船,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要解》曰:“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
古德云:“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号。”
印光大师曰:“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玄奘法师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曰:“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由此可知,《弥陀经》中所言“一心不乱”是指闻佛名号功德,一念信受,疑虑全消,佛力住持而得“一心不乱”也。如是信受之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永不改变,彻至临终而往生。若当下信受归命,当下即住于弥陀摄取之光明中,蒙佛摄取而得“一心不乱”(非从自力修证言)。反之,若一日若七日,乃至临终之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乘愿而往生。(若以伏烦恼之心念佛,求事一心、理一心,则是自力之念佛也。)
可知净土一法,彻始彻终,无非佛力也。只是凡夫之人不知不信而巳,如藕益大师所言:“正信未开,如生牛皮。”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