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第七课 法相宗


2014/9/4    热度:247   

星云法师: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第七课 法相宗

  本宗依据《解深密经·法相品》而立,主张一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故将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分析其性相和体性,并加以组织化、系统化,所以称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或有相宗。唯识学说建立种种‘法相’,以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理,力矫空宗末流断灭空的偏执,故名‘大乘有宗’。

  唯识思想的发展,在佛教教理史上是一大迈进,从阿含、般若、中观乃至瑜伽,逐渐开展,这是印度佛教思想愈趋缜密、圆融的过程。在西元四、五世纪,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为唯识思想的代表著作。主要说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意识,并非实存的‘境识俱空’,又称为‘真实唯识说’,由真谛三藏传到中国,形成摄论宗。另外,主张‘境空识有’的‘方便唯识说’由陈那、无性、护法等唯识论师的传承,经由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日本,才有现今的法相宗。

  西元七世纪间,我国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曾在那烂陀寺从瑜伽论师戒贤受学五年,传承《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的奥义,开创了中国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大师归国后,住持长安大慈恩寺,在弟子窥基的协助下,以护法的注释为主,融合印度十大论师之说,综合而成《成唯识论》,此论为唯识宗的百科辞典,加上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是研究法相宗不可缺少的重要典籍。窥基大弘法相唯识学于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本宗又名‘慈恩宗’。

  窥基慈恩宗一系由慧沼继承法脉,续传智周。智周传如理,其后中国唯识宗逐渐衰微,传承不明。直至清末民初,有太虚大师及欧阳竟无、王恩洋、梅光羲、韩清净、朱芾煌、周叔迦、唐大圆、熊十力等居士学者致力于法相的研究。台湾早年有慈航菩萨阐扬唯识,著作《相宗十讲》,后有印顺导师作《唯识学探源》、演培法师作《八识规矩颂讲记》、杨白衣居士作《唯识要义》等。近期也有不少法师学者致力于唯识教义的专研与著述。

  唯识教义分项略述如下:

  一、五位百法:‘百法’是万有的分类。研究唯识学,必须先了解诸法名相,这是进入唯识之门。世亲菩萨从无著菩萨学习大乘法相教义后,造《百法明门论》,乃将万法归纳为五位百法。

  二、万法唯识:宇宙森罗万象都是靠第八识--阿赖耶识无始以来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如果能够认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了解一切万法都是不实在,因而断除妄执,可以了生脱死,回归涅槃清净之体。

  三、种子现行:百法中,除了无为法以外,其余的有为诸法,皆从种子生起。第八阿赖耶识含藏着产生‘色’、‘心’诸法现行的作用,称为‘种子’。当‘种子’遇‘缘’起‘现行’时,就变现而成森罗万象,因此说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总体、万有的根源,此称‘阿赖耶缘起’。譬如喜舍心的种子现行时,见贫困者而心生欢喜,行布施,舍财物;看过巴黎铁塔的相片,再见到实物时,会产生熟悉感。

  四、四分说:唯识学者为论证‘唯识无境’的理论,说明主观精神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提出心所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所有心的作用,是由相分乃至证自证分四领域成立,且不离心识而存在,强调用心看心的原理。譬如照相,景物为‘相分’,相机为‘见分’,照相者为‘自证分’,照相者调整焦距镜头要将景物清晰摄入的作用为‘证自证分’。

  五、三类境:瑜伽学派将吾人所认知的尘境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六、三性与三无性:依‘有’的观点而言,一切诸法有三种自性(体性相状),即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依‘非有’的观点而言,‘识’有‘境’无,故立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由以上三性、三无性之说,而立‘非有非空’的中道,即三性、三无性具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七、五性各别:众生依据个别不同的阿赖耶识种子,具有五种不同性质,可分为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等五种种性,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说。

  本宗立三时教,以判释佛陀一代所说教法。三时即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前二时为方便未了义教,止于偏有、偏空,第三时所说为中道真实义的圆满教,属了义教。唯识宗是属第三时的中道教。

  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是佛性。一切的境界由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有美丑、好坏、优劣的种种差别。如果我们能够显发佛性,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则能如实地了悟世间的实相,不被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如果我们能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再痛苦的事,也能逆来顺受,甘之如饴。因此,如何转妄识为智慧,是解脱的重要途径。唯识宗说转八识成四智,即:第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二、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三、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四、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唯识学所立的名相为佛学名相的基础,说理缜密,分析心理过程透彻,虽有‘俱舍八年,唯识三年’之说,然其主张与实际生活多所相应,堪称为佛教的心理学。如果有心学习,可依《成唯识论》所记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讨、深入,必能臻于转凡入圣的境界。

----------------------------------------------------------------------------------------------------------------

更多星云法师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