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偈言集
2014/9/3   热度:780
临终偈言集 念佛行善,临终受益。看破放下,得大自在。 摘自《台州佛教》2006年第2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福 星
1.面对死亡毫无惧色,身心安宁绝对自由的高僧,在佛教史上实在是多不胜举。但最最令我刻骨铭心的,还是一位历尽艰辛的求道者,他在老病交加的临终之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感动!
据史料记载,有一位从小出家到处参方游学的和尚,在求学访道的艰辛困苦中渡过了一生,直到晚年还独自住在一个偏僻冷静的地方,静静地练习安心之法。他的茅草屋里就只有一个煮饭烧水用的炉子和打坐休息用的禅床,由于多年的苦行修道,他已经习惯于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了。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病倒了,病得很重,已经无法自己站立起来,就只好静静地躺在禅床上,好长时间没有人来看望他,他那茅屋的一扇小门半掩着,在北风中吱吱作响,原先还糊着一层纸的小窗,也被凛冽的寒风刮破。夜里,月光从窗孔照进来,洒落在他的草席上,单薄的被子根本就挡不住刺骨的寒风。何况他病体羸弱,几乎已经无法支撑到天明了。
他也知道,自己今夜真的是无法抵御内病痛、外寒冷的交煎了,这种汇集了人间极大之苦的时刻,他仍然镇定地回忆一生走过的路,想起自己拜访明师修学道业的一幕幕,想起现在将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世界,想起自己处境的凄凉哀绝,又想起自己内心对于解脱的受用和安然,各种矛盾汇聚在一起,使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了生命内在力量的伟大和庄严。于是,他就在床头的墙壁上留下了一首未竟的诗作,感人至深:
寻师访道事堪伤,今日独卧涅盘堂。
门无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
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又何妨!
这真是气贯长虹,感人涕下。我每每想到这首诗,无论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困难痛苦之中,所有的委屈伤感都会顿时消陨,全部化作生命的力量,在寻求觉悟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2.《续高僧传》记载:法泰大师住在扬都大寺。有一天生了一场重病,自己觉得已无药可救,于是就索纸题诗:
千秋本难满,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惟有夜松声。
他放下笔后,就与许多的大德法师握手辞别,而后端坐俨思,安祥逝去。这样的临终,真是令人肃然起敬。生死在他的眼里,也只是“一滴朝露”,而生命的永恒却是像“夜松声”那样天籁般自然的美好。
……真正做到面对死亡的来临时,心怀喜悦和洒脱,充满了生命彻底解放——绝对自由。犹如春天百花的芬芳,夏季微风的清凉,秋天明月的清莹,冬天白雪的纯净!
3.茗山高僧临终偈
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向何往,往生净域;
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劳悲泣?
4.弘一大师临终偈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5.赵朴初会长遗偈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6.《无常经》
待死如爱客,去如至大会;多积福德故,舍命时无畏。
诸乐速消灭,莫行于放逸,勿于临终时,而生于悔心。
按语:中国佛教禅宗泰斗,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家风,发扬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教导弟子“注重行持,勿尚空谈”的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在120岁临示寂时说:“养出大无畏的精神,救世救人!”现代茗山大和尚,把死亡看作是平常自然之事,劝人不要悲伤难过。他老往生“净域”,仍念念不忘众生苦难,发愿再回娑界,广度一切有情。很多的高僧大德,牺牲自己的一切,护国佑民,不遗余力,慈悲智慧,大仁大勇,临终都不忘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种无我利他伟大的佛教精神,真是人师世范,使人肃然起敬。
有首古诗说:“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你一生善恶做了多少,就得承担多少!巴金老人说:“我的愿望绝不‘欢度晚年。’,我只想把我的全部感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这对我是莫大的幸福。”敢说真话,问心无愧,为广大读者流尽最后一滴血。好人巴老,生命开花,懿德景行,使人由衷地敬佩。
有钱的、有权的、有名的都畏惧死亡,无论穷富,男女老少谁都害怕死亡的痛苦。怎么办呢?总之,人生不过百年,要抓紧时间,行些善事,做个好人,人活一辈子,要干点有益于国家与人民的事。待死亡来临时,你就会愉快安然地走向未来世界。
在世多行善,临终必安然。
欢悦返乡去,一路香满天。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