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手册:忏悔
2014/9/4   热度:421
禅修手册:忏悔 忏悔乃是悔过罪愆,请求谅解。「忏」为忏摩(巴Khama<ksam;梵ksama)之略称,原义是「安忍、原谅、包容」,请求他人忍罪;「悔」有自说罪状(说罪,deseti)之义,即犯了过失在个人或大众面前告白道歉,以达灭罪之目的。 在原始佛教教团中,为了维持清净和乐的僧团生活,佛陀及僧众制定了戒律,内容有道德的(如杀、盗、YIN、妄等)、生活的(如食、衣、住、利益等)、团体的(如受戒、布萨、安居等)规约,若比库或比库尼有所违犯,自行发露或经别人举发,依所犯罪行之轻重处置,犯了四重禁戒则逐出僧团,其他则依律忏悔除罪,恢复清净的身份,之后,别人不得再重提往日的罪过,来讽刺或歧视,那是犯过失的。 出家众可以在每半个月的定期布萨或夏安居的最终日「自恣日」进行忏悔所犯过失,「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但在家众受持五戒,甚至受持入关斋戒(过一日一夜出家生活),犯了戒又如何忏悔呢?经律中有记载一些在家人向佛陀或比库忏悔的例子,而似乎没有犯戒之后,完整的如法忏悔的定型句。 忏悔原是对自己这一生所作的过失或罪业,知道过错,并请求原谅,这是着重当生的,而发展中重信仰的大乘佛教,把过去无始劫来的恶业,都认为该忏悔,虽然我们每一生都可能造作恶业,但一般人并不清楚曾造了什么恶业,忏悔的内容就无法具体化,只能陈说往世可能「由贪瞋痴引发,依身语意造业」,犯了种种十不善业甚至五无间罪,一切皆求忏悔。大乘的忏法是观想在十方诸佛前忏悔,跟原始佛法着重当生的随犯随忏的修法不同。现行违犯的忏悔,能把所犯的罪相直接、具体地说出,当大众如法灭罪后,内心不安、忧恼即能排除掉,便不致于障碍修行,而能渐次地趣入圣道,就达到忏悔的目的了。 (明法比库撰,1993.8.《新雨月刊》第69期;2009.2.订正) 请求原谅 下座:大德!请原谅我对您所犯的身口意的一切过失。 上座:我原谅你;也请你原谅我。 下座:善哉!我原谅大德。 上座:祝你快乐。 1.本句有除罪作用,不一定有明显的过失才使用。 2.依佛陀所教诫,若有人表白忏悔,当事者一定要接受。 3.可以使用任何其他字句表达请求谅解、包容。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