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正见与菩提心关系


2014/9/3    热度:3025   

  空正见与菩提心关系
  至于空正见与菩提心有何关系 ,则较难说明 。大体而言 ,要产生圆满的智慧 ,则要有圆满的方便。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 ,智力与道德是不相干的 ,或许是因我们的人生短暂 ,所以虽智力与福报有关系 ,有时候也有背道而驰之感 。但成佛之道并非如此 ,道德永远配合智慧 ,会说无前五度产生不了般若慧 ;无声闻 、独觉的无常 、苦等修持也产生不了缘觉 、声闻的空正见 。故以三乘修行的道来说 ,智慧与福报是紧连的 ,一定要有福报才能蕴育出智慧 ,也会因福报大小决定智慧的深入度 。所以缘觉 、声闻所修的空性与大乘所修的空性并无不同 ,而是福德不同而有大中小菩提之区分 。故有以小福德配合空正见会达声闻所修的果位—阿罗汉 ;以中等福德配合空正见会达缘觉所修的果位 ;以大福德配合空正见会就可以成佛的说法。所以并不是认为空正见很好,就可以忽视其他的方便法。
  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 ,从滋养的角度看 ,空正见有其优点 ,但在讲说菩提心时 ,也会说菩提心的好处 ,就如父母各有各的优点般 ,二者并不冲突 ,菩提心 、空正见皆有自身不共的优点 。难以回答的部份是 ,为何要有很大的福报才可产生空正见?若以浅显的解释可以透过暇满思考 ,要行十善才会得人身 ,要有人身才堪为修道的所依身 ,若投生为牛 ,智力不足就很难学法 。所以为了要让智慧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有人身 ,且要三大阿僧只劫不断培养智慧 ,皆要有人身 ,此是十善(福德)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但更详细的如无常、菩提心等,如何与空正见紧密配合就很难说明。

  佛陀三转法轮与空性的关系
  以大乘的立场来说 ,佛陀证悟后所说的第一句话即是空性方面的话语 。当佛陀证悟后 ,弟子请佛陀说法 ,但是佛陀说 :“我有甘露法,可让人起死回生 ,但是无人能懂”。所谓甘露法指的就是空性,而且佛陀为了显示空性的深奥,佛陀沉默了四十九天不说法。(“智者证知此慧时,说与他人莫能知 ,当安住于瑜伽中 ,从而精行仍安住 。深静光明无为境 ,此甘露法我证得 ,我虽欲说他不知 ,不如默然住林薮”)
  佛陀自己在说法时 ,虽然都以空的名相 ,但说了三次不同内容 ,在初转法轮所说的空与二转法轮不同 ,二转法轮所说的空亦与三转法轮不同 ;所以同样在说空 ,讲者也都是导师世尊 ,但是解释时,深度与界定都不一样 ,出现了三种情况 。因为如此 ,在历史上就有认为初转法轮是了义的 ,这样的想法间接否认二转 、三转法轮是了义的 ;或认为二转法轮是了义的 ,而否认三转 、初转法轮是了义的 ;或认为三转法轮是了义的 ,而否认初转 、二转法轮是了义的 。虽然有三种内容 ,讲者也都是佛陀 ,但是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一个 ,所以也只能选出一种说法认为其是了义的 ,而将其他二者视为不了义。
  以大乘自续派与应成派的立场 ,是以第二转法轮所说的内容为了义 ,所以我们会以第二转法轮为了义的观点来说 ,但也不是因此否定第一与第三转法轮 。在解释佛典时会以显意与隐意来说 :以中观说 ,第二转法轮在显意与隐意都是了义 ,第一与第三转法轮 ,虽也讲了这些内容 ,但这些内容是它们的隐意 ,不是显意 ,显意上是不了义 。也因为在显意上之不同 ,所以有很多部派或各人跟随此种教法来弘扬 。中观在解释第一 、三转法轮时 ,会以般若经来解释 。同样的 ,有部 、经部认为初转法轮是了义经 ,但以它们的立场来说 ,也不会否认第二 、三转法轮的存在 ,或是佛说 ,只是解释上会以初转法轮来解释第二、三转法轮。宗大师写了一本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就是在分析这些。
  第二转法轮内容上有很多 ,有般若八千颂 、般若二万五千颂 、般若十万颂 ,心经 、金刚经等 ,简略到一字经-- “阿”字也是 ,不管如何 ,它们在内容上是一样的 。在坊间有很多有关金刚经神奇的故等 ,会以此特别尊崇某一部经 ,但事实上它们都是相同的 ;如果认为般若经很好 ,金刚经 、心经也是一样好,不分轩轾。
  这些讲说空性的经典取名时 ,常用佛母之名 ,意指空正见是母亲 ,可以生出一尊佛 ,而菩提心即是佛父 ,所以一尊佛的产生要具有父—菩提心等方便法 ,与母—空正见 ,才得以出生 。如同小孩出生的过程中 ,父亲所扮演的角色是给予基因 ,决定子女的姓氏 ,虽然说没有父亲小孩无法生出 ,但母亲的角色与父亲就不相同 ,母亲孕育了子女的整个身体 ,也可以说将身体的一部份给了子女 ;又如种子生成参天巨木 ,真正让种子发芽 ,成长的是土壤等因素 ,而巨大的神木被称为杉木还是红木等 ,是取决于种子的品种 。与此相同 ,空正见滋养了行者 ,它可以导致成佛 、解脱 ;而行者会行菩萨道、 声闻道等 ,则是取决于有无菩提心的差别 ,这样的理解很重要 。所以要说明的是空性是给予解脱、成佛的因素 ,其他方便法只是帮助 ,此即佛母之名所要传达的讯息 。入行论也说“如是一切诸支分, 能仁悉为般若说”,指的就是其他法门皆是引导法门,为的是空正见。释量论也说无常、苦等的支分也是为了空正见才去修的,类似的描述很多,所以空正见是很重要的内容。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