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为基、以禅为本,加强道风建设,彰显佛教本色


2014/9/3    热度:588   

  以戒为基、以禅为本,加强道风建设,彰显佛教本色

  ——出家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宝

  闽南佛学院女众部 真明法师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而众生的精神家园却渐渐荒芜。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三毒,借着经济大潮蔓延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着众生愚昧无知的心灵。永无满足的贪欲胁迫着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开发、索取,破坏了生态平衡: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臭氧层破坏、物种濒危、干旱、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人与自然之间失去了和谐。同样,人与人乃至国与国之间也由于贪欲、嗔恨、愚痴而无法和谐相处――紧张、压力、烦恼、忧虑困扰着现代人,地区冲突、局部战争、种族歧视、宗教纷争从未停息。

  以上一切的灾难、一切的不和谐,其根源即是人们心中的贪嗔痴三毒。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从心开始。 只有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依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而佛法正具有这种功用。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能让众生了知一切法无常、变异、缘起、性空,从而断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随顺缘起法而生活,遇顺境不贪、遇逆境不嗔,无我奉献,积极利他。佛法的这种特质,决定了作为实践佛法、传播佛法、护持佛法的僧人,必然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毕竟大多数僧人还是尚处于修行阶段的凡夫僧。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已进入寺院,一些僧人由于修行不上路,经不起五欲六尘的强大诱惑,被贪瞋痴所转,贪图享受、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的甚至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腐化堕落乃至违法犯罪,沦为阶下囚。更有一些在家人,见佛氏门中有利可图,假冒和尚进行种种骗取钱财的勾当。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佛教的社会公众形象。这些现象虽不能代表佛教的整体形象,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自身所存在的道风下滑问题。所谓“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 为了树立佛教社会公众形象,佛教界应防微杜渐、见微知著,以僧团内部个别腐化现象为逆增上缘,加强佛教自身的道风建设,提高僧人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让出家人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使佛教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是当前佛教界势在必行的任务。

  谈到道风建设,首先要了解何谓“道”。佛教的“道”即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核心,涵盖了全部的佛法。道风即修道的风气。“严谨持戒、精进禅修”是出家人的本分事,是佛教的优良道风。只有持戒、修定才能开启出世间的智慧,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才能出淤泥而不染,树立出家人清净庄严、超凡脱俗的形象,在充斥着贪欲、嗔恨、愚痴的、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给彷徨、迷茫、疲惫、热恼的众生带来一丝清凉。给这个失去和谐的社会带来和谐的天籁,起到启迪众生智慧,净化社会人生的作用。

  道风建设的基础是戒律。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戒律是佛法久住、僧团和合的依托与保障。叶小文同志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上也提出了“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的号召。然而目前全国持戒的风气并不很浓,除少数戒律道场持戒较严谨外,很多出家人害怕持戒,不愿持戒,闻戒生畏,感觉持戒如同被禁闭,会失去自由、失去乐趣。这正是道风下滑的直接原因。

  一些出家人之所以不乐于积极的行持戒律,是因为众生的本性就是长养欲望、增长自我。尚处于修行阶段的凡夫僧,还处在贪嗔痴的束缚中,面对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还没有力量与智慧不被其所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五欲如刀头蜜,乐少苦多,有无穷危险与过患。只要还未经禅定而体验到离欲的快乐(禅悦),未由禅定而获得了知一切发空的智慧,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随顺生死习气,贪爱五欲之乐而不愿持戒。若能在提倡持戒的同时,给予法的熏修、禅定的乐趣,则戒定可以互为增上。佛陀在世时,希望比丘常住于二禅境界,因为在二禅中的修行人,能够享受定生喜乐,此喜乐胜过世间包括YIN欲在内的一切快乐。在禅定中,修行人能清楚地认识到与贪嗔痴相应的五欲之乐是粗重的、变化的、无常的,是苦的,从而生起厌离。同时定共戒随同禅定一同生起,自然远离贪嗔痴而随顺戒律,亲身体验到戒律对我们出家人来说,实在是一种保护,而非束缚。可见禅修在修行中的重要性。禅修是提高僧人素质、完善僧格、的必要条件,可以帮助出家人从被动、压抑地持戒转变为主动、快乐地持戒。

  戒、定互相增上,具足正戒与正定,了知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的智慧便生起。依智慧认识到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又由于我执而引发贪、嗔、痴等无尽的烦恼。由烦恼而造作无量罪业。有了这样的认识,便能够真正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步入趣向解脱的光明大道。对大悲大智的佛陀,弥足珍贵的正法、清净和合的僧团,生起坚固的信心。这样,由于信仰坚固、三学增上,出家人便可以超越贪嗔痴等无量烦恼的控制,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出淤泥而不染,树立出家人清净、庄严、安详、宁静、慈悲、智慧的美好形象,彰显佛教的本色。

  由此可见,戒定慧三学是道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我国盛行大乘佛法,非常强调发菩提心与行菩萨行,这是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然而大乘佛教在流传过程中,淡化了持戒与禅定的基础地位,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缺乏戒定之基,则难免浮躁的弊端。大乘的菩提心与菩萨行也就难免流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在有些道场(并非全部)中,盖塔建庙、祈福 、超度、办法会,赶经忏,发展寺院经济,等成为出家人的日常“修行”。以上行为在某种层次及某种程度上对国家和人民有一定的利益,使佛教表面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这些多为俗事(如发展寺院经济)或在家居士的事(如盖庙建塔),并不能彰显佛教本色,也并非出家人的本分事。既不持戒律,又无暇修禅,没有法喜滋润,则难免身心散乱、粗重,整日向外攀缘五欲六尘,有些僧人经不起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而腐化堕落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道风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以戒为基、以禅为本,严持戒律、精进禅修,筑起一道防腐蚀的铜墙铁壁。

  持戒、修定是出家人的本份事,是道风建设的根本。要重新树立良好的道风,道场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充分重视持戒与修定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性,让出家人放下外缘,回归到持戒修定的本份事中来。有人认为出家人赶经忏、搞经济是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能改变在家人对出家人“不劳而食的”观念。这样做确实是“自食其力”,但我们在自食其力的同时,很可能将戒定慧的修行淡化了。戒定慧不修,贪嗔痴不断,有怎能称为真正的出家人呢?又怎么彰显佛教的本色呢?

  实际上,出家人并非“不劳而食”,我们不需为了别人说我们不劳而食就去劳动来证明我们自食其力。出家人也劳动,这种劳动即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它是普通的凡夫俗子或帝王将相所不能胜任的最艰苦卓绝的劳动。虽然这种劳动不能生产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其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及精神财富却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勤修戒定彗,熄灭贪嗔痴”的劳动,出家人收获的是心灵的安详、宁静与解脱,以及能把这种人人渴求的安详、宁静与解脱带给所有众生的慈悲与智慧。这慈悲与智慧正是出家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所能奉献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引导人们去恶向善、远离愚痴、开启智慧的明灯,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弘法利生是出家人对社会、对人类所作出的最伟大、最圆满、最真实、最究竟的贡献。而发展寺院经济虽然能为僧团、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然而社会及众生对僧团所期待的并非其他团体也同样能创造出的物质财富,而是佛教所特有的慈悲与智慧这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只要出家人能“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堪受人天供养,堪称人天师表。

  因此,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出家人持戒、修定的道风不能丢,唯有持戒、修定才能开发慈悲智慧的宝藏,才能彰显佛教的本色,树立佛教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持戒、修定是出家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中永不生锈的法宝!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