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与唯识学——纪念玄奘法师圆寂1335年
2014/9/3   热度:478
玄奘法师与唯识学——纪念玄奘法师圆寂1335年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作者:惟贤长老
唐代玄奘法师的毕生成就,举世闻名,其学问和品德实属千古第一人,他是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是爱国主义者、国际和平主义者,本文拟将其生平特点和终生阐扬唯识学要旨作一概述。
一、玄奘法师的卓越成就
(一)博学求真
玄奘法师幼年出家,披剃以后,在国内各地参访善知识,学习经论。由于当时翻译不成系统,对教义解释各有异说,特别是瑜伽唯识的经论还不完备。为了得到正确的了解和进行系统的研究,玄奘法师发心西行求法。他经历各种艰辛到达印度,在那里游学佛法十七年,除了依止那烂陀寺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外,凡般若及小乘经论均用心研读,并参访印度各地,学习印度各派哲学。其博学多闻穷极真理的精神,在当时誉满中印,普受赞扬。
(二)艰苦奋斗
在西行求法路上,当时交通闭塞,行路困难,在广阔的沙漠中,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粮水缺乏,法师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西行求法,并发下猛利誓愿:“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到印度后,法师研习佛法孜孜不倦,禅灯夜月,手不释卷。回国以后,译出大批经典,白天译经,晚上讲学,培养后学,尤具苦心,共有三千门徒,其中有卓越成就者七十人,窥基、元测、慧沼、智周等法师特别著名。他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在求法、译经、讲学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三)品质高尚,不染世尘
唐太宗在三藏圣教序中,赞扬玄奘法师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精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唐太宗的这一段话,是对玄奘法师的真实写照和高度赞扬。他坚持清苦修学、讲学,坚持真理,不为世俗所染。回国之初,唐太宗钦佩他的学识,曾劝其还俗参政,玄奘法师婉言谢绝,专志弘法,在困苦危难中,仍保持正念,不忘三宝,直到临终还默诵《心经》,安详示寂。他志愿坚贞,始终如一,古今流芳。
(四)融会贯通,阐扬真义
在中印历史上,大小乘之争,空有之争,历来不绝。玄奘法师趣大舍小,以小归大,并融会般若瑜伽,宣示中道,特别提出瑜伽的三自性义,破遍计所执性以明真空,不落常见;立依他起性显妙有,不落断见,由此断除我、法二执,证得圆成实性。此三自性说,有立有破,合符中道。玄奘法师在印度曾著有《会中论》解释此义,在印度与小乘和空见论者均有辩论,全使对方折服,以至小乘论师赞扬其为“解脱天”,大乘论师赞扬其为“大乘天”。这说明玄奘法师洞察真理,精宣妙义,合符佛陀心印,熄灭了诸家争论。
(五)学绝千古,万代留芳
从唐代开始,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均派有留学生来中国学法,玄奘之学借此远播海外。至今日本、韩国、朝鲜等地,还保持有法相宗或慈恩宗,宣讲瑜伽唯识之学。现又由亚洲传播至欧美,世界各大学和学术团体均倾力研究之。瑜伽唯识之学精深博大,以“六经”、“十一论”为根据,以因明为体裁宣讲唯识。(因明即东方逻辑学,较西方逻辑完备)。在解释人体和生命方面,不研究唯识学,即不能探测人体和生命的奥秘。修学佛法者,在净化心灵、清净三业、转染成净方面不懂唯识学,就不能履行正道,达到转识成智的目的。玄奘法师从求法到译经讲学,均以弘扬瑜伽唯识为主,他终身的受用在此学,他辉煌的成就也在此学,堪称千古绝学,万代流芳,值得后人们探究并依止修为。
二、唯识学精华
(一)广阔的人生和宇宙观
佛学在分析世出世间的森罗万象时,小乘有75法,唯识发展为百法,其中有为法共94种,无为法为6种,将心法、色法等分类,详释其定义和作用。心法与色法统一,其中包括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包括胎、卵、湿、化等各种生命,器世间包括山河大地等各种环境。从宏观上讲涉及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的范围,以现代语讲就是整个四维以上的时空。这种根身器界都由心识所变现,心物不可分离,所谓心、物一元,心、境不二。《华严经》讲的法界观即理可摄事,事通于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多相摄,大小相融。如称芥子可以纳须弥,须弥可以入芥子,由微观到宏观的境界非常广大。
(二)人体和生命的奥秘
有情身体的组合即是“五蕴”(又称:“五取蕴”,有情执受积集所感),即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此五种要素,概括起来就是色、息、心。色就是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息代表呼吸的气息;心指整个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色息以心摄持为主,一期的生命存在于业力,由业力决定寿命,有寿命即有呼吸和温度存在。假如人寿当尽,最后呼吸与温度就都随之消失了,色身虽坏而生命是不会消灭的。本识的种子存在,发挥着潜能,根据业力又有不同的根身器界变现。阿赖耶识受熏持种,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为种子;缺缘现行,种子即潜伏,此潜伏的能力,仍相续不断。以生灭故非常,由相续存在故非断,非断非常,空间宽,时间长,生命延续流转,成为有情和宇宙的基本原因。唯识学称此为阿赖耶缘起,此阿赖耶缘起就包括业感缘起,十二因缘的三世流转现象,就体现了业力不灭的道理。
(三)世出世间诸法真实相
唯识学家根据诸法三自性说明世、出世间诸法真实相。其中“遍计所执性”,指众生由于迷情,妄计主观、客观为我,生起我、法二执,实无我体、法体可得。此执以第七末那识为主,在意识上产生的虚妄分别执有实体成遍计所执性,此属染污性,为生死流转的根本。“依他起性”属于因缘生法,指有为法的一切现象,包括因缘果,由于是生灭法,如梦幻泡影,幻有而非实有。因缘生法通于三世,扩大其范围,充满空间时间,法法相望都有密切关系。此依他起性,带有六识妄见,属染污性的;若听闻正法,熏习善法种子,逐步增进,根据修行阶梯,由染转净,在转化过程中,净化生命,履行正道,逐步深化,成就福慧圆满的法身,即“圆成实性”。玄奘法师阐明中道了义之教,即根据此“三性”之正理。
(四)生命进化的阶梯
佛教提倡净化心灵,实现由恶转善,由邪转正,由染转净。心灵净化也引生语言和行动的净化。修学大乘菩萨行,据华严、楞严等经,需经历五十五位,唯识学概括为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核心在拔度众生,完成佛道。修学过程中,必须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发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勤修四摄六度之行等菩提因,以至圆证菩提之果。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净化自己和世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学佛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弘一大师说:“法相宗又名慈恩宗,此宗最重要,无论学何宗派,皆应先以此为根底。”南怀瑾先生曾说:“密宗修法的理论依据是以唯识学的理论依据为基础。”此宗既深湛又广博,全部佛学的显密二宗,都以法相唯识学为理论基础。玄奘法师所学、所阐扬的法相唯识学,对阿赖耶缘起,根据中观宗的俗谛,唯识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而建立。显明空有真谛,解决宇宙人生的大问题。玄奘法师依此修学,在译经过程中并为弟子们讲学,阐发此宗妙义,他的所学所行及所有成就,皆因根据此宗精神而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他的品格清高,艰苦卓绝、始终如一的精神,皆因从中得到了受用。今天我们举行玄奘法师圆寂1355周年纪念,并召开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是要追念玄奘法师的伟大人格,其丰功伟业,是以弥勒菩萨所创立的瑜伽唯识学为根本。唯识学广博精微,具有极强的系统性、逻辑性,且与时代思潮相合。在自然科学发展的今天,应发掘唯识宝藏,探索生命宇宙奥秘,使生命和宇宙都得到净化;人与人之间、人与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相处,消灭染污,净化世界,这是追求真理的人们应该共同荷担的任务。
1998年12月15日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