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像造形研究


2014/9/3    热度:1179   

千手观音像造形研究
  陈清香
  空大人文学报第二期
  1993.04.20
  页51-70
  --------------------------------------------------------------------------------
  页51
  摘要
  在佛教艺术史的长流中,观音菩萨像的创作是最普遍的题材之一
  ,而观音像外形,又以变化丰富而著称,而诸多不同外形中,又以千
  手观音最为独特。
  千手观音是密教六观音之一,其仪轨的入华,可能在北周或初唐
  ,至于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在京洛地区,已鲜有唐以前的遗。但在
  四川石窟造像上,尚可寻获不少盛唐、晚唐的遗例。多半是以浮雕或
  高浮雕的方式表现之,有坐、立、及善跏坐三种姿势,其中手臂除了
  腹前、当胸肩上等数十双立体的表现之外,其余千手均以放射性的排
  成圆形,布列在观音像肩后四周,和观音的光轮结成一体。
  宋代以后,造形趋于立体化,更有千手均实际雕出,手中具各持
  物的遗例,明代的佳作尤多,到了清代,造形更有新的突破,除了以
  传统的正面观表现之外,又出现了四面千手观音像的式样,千手观音
  立于五百罗汉堂的字路口,四个方向都可看到千手观音的正面,手臂
  也真实的具千只以上。
  千手观音的创作在中国流行逾千年,在图像学上,始终秉持着面
  容圆满,姿势正面观,手臂呈放射状,由内而外,左右对称等安定均
  衡的美感。在宗教上,千手观音是密教修持法门的一种,如手印、趺
  坐姿势象征着「修定」。而眉心白毫,手上日月轮,千手环成的光轮
  等,则代表光明、智慧。从垂廉双目的神情,则又说明了慈悲、念容
  等。而千手的持物则更表现了救苦救难,满人所愿的誓愿。
  本文列举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千手观音造像遗例,以说明其时代
  的特征,宗教的含义,图象学的美感等等。
  页52
  一、前言
  佛教于东汉时代首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对中国的政教民心、社会
  风尚、学术思想、文艺创作等,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其中对于艺
  术方向的启发和贡献,更是广阔而久远。
  翻开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史,明显的看出佛教题材几乎囊括了所有
  雕塑和绘画,而其风貌则殆为印度式样。至于建筑与工艺,则亦时时
  现出西域色彩。直至隋唐,此种创作风潮,更因融合汉族传统作风而
  盛至极顶点。两宋以后,外来的题材与作风虽然逐渐式微,但佛教的
  思想与佛教形式的艺术却已根深蒂固的植于民心,是故宋、元、明、
  清以下,佛教或不若前朝之兴盛,而佛教艺术的创作却未中止,且式
  样翻新,有时代性的作品遗世。
  佛像是历代佛教艺术题材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广义的佛像
  ,包括诸尊佛像、诸菩萨像、罗汉像等等。自汉末至隋唐,佛像代表
  至尊至贵,是智慧圆满、光寿无量的象征。唐代以后,佛像以外,菩
  萨像的创作逐渐增加,宋明之际,菩萨像更有居殿堂之主尊,而改变
  了他原为佛的侍地位。在众多中国人所崇奉的菩萨之中,观音是最
  普遍最久远的一位。观音像的外形,则是变化最为丰富的一位,而在
  诸多变化的外形中,千手观音最繁复、最独特,本文便是以千手观音
  像为例,来深讨那图像外形的特征、含义,在中国流布的大要,从而
  了解佛教与中国艺术的深厚关系。
  要讨论千手观音,首先要从观音的名号、含义谈起。观音菩萨旧
  称光世音、观世音、新译观世自在、观自在。其义为「观世人称彼菩
  萨名之音而垂救。」所谓「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实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意。」(注1)至于称「观世自在」者,其含
  义为「观世界形相能自在无碍,对苦恼众生能自在拔苦与乐。」所谓
  「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应机往救,自在无关,
  故以为外,前释就智,后释就悲。」(注2)
  至于观音的形象,是依佛教的经典依据而创作,在近二千年的思
  想传承,显教有三大经典,直接影响到观音的造形:
  一是依观无量寿佛经所载,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教主阿弥陀佛的
  侍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共同襄赞阿弥陀佛的教化。其外形有花冠、
  璎珞等严饰之,庄严华丽。
  页53
  二是依妙法莲华经所载,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
  发大慈悲愿力,为救渡众生远离苦难,而方便显化,现三十二应化身
  。(注3)此一系统的观音外形,是可以变化万千的。
  三是依大方广华严经所载,观音住在南方光明山之西方,阿流泉
  浴池,林木郁茂之处。这一系统的观音像,有着清净雅洁的林泉之地
  为背景。
  除了显教的三大经典依据之外,另有密教观音像,早在隋唐之间
  ,已流行六观音(注4)、七观音、三十三观音(注5)等。属于密教
  的六观音,多是多臂多首,千手观音便是其中之一。
  观音何以要现多首多臂,千手观音便是其中之一。
  观音何以要现多首多臂,其思想来源,除依法华经所述,为方便
  渡众,而随机显现之外,唐中宗年间天竺沙门般刺密帝所译楞严经更
  为其确切之思想根源,经中叙述观世音菩萨,以修证圆通无上道故,
  能现众多妙容,由一首乃至一百八百、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灿迦罗
  首。由二臂、四臂、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毋陀罗臂
  ,由二目、三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注6)。
  由是可知,观音现众多之面貌,众多之手臂,众多之眼睛,都是
  为了方便渡众。
  有关观音菩萨像的系统、传承,以及历代遗下来的实例,其造形
  作风,笔者已曾在「观音菩萨的形像研究」及「观音造像系统溯源」
  (注7)等文中讨论过了。本文仅就其中之「千手观音像」,再作进一
  步的探讨。
  二、千手观音仪轨、经咒的输入
  千手观音,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省称,亦称千眼千臂观音菩萨
  ,是密教六观音中,形像最复杂、持物最繁琐的菩萨。密部观音一向
  以多臂多首的造形,有别于显教观音。而多首多臂的菩萨仪轨、修持
  法门,最早在北周时代天竺高僧耶舍崛多(阇那崌多)来华,译出「
  十一面观音神咒」时,便已流传中原的。细读「十一面观音神咒」的
  内容,虽然未提到「千手」之言、但同属密部,多臂之相,有可能已
  流布。
  阇那崛多后曾应邀入四川,任益州僧主,千手观音造像仪轨,有
  可能在当时已
  页54
  入蜀,因在四川乐至清凉山有一千手观音造像,造型较为特殊,相邻
  的一佛龛具有北周风格,或许此一千手观音同属北周时期的造像,如
  是,则将是中国培内最早的千手观音像。
  阇那崛多除了译出十一面观音神咒外,还有没有译出其它的千手
  经咒,则无法证实。而传世的千手经仪轨则译成于初唐,当高祖武德
  年间(618-627),有中天竺的婆罗门僧睢多提婆,携带图画经本手
  印至京师晋见皇帝,武德皇帝看了不甚重视,婆罗门僧人只得失望而
  返。到了贞观年间,另有北天竺僧人,携带了「千臂千眼陀罗尼梵本
  」,到长安进谒太宗,太宗命大总持寺的住持智通法师,共同译出经
  咒及手印等。智通虽译出,但未获流传。
  后来又有西来梵僧持一经夹请智通法师译出,但缺身咒一科。另
  有北天竺婆罗门僧「苏伽施」,每天都虔诚的结坛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且
  密不示人,虽屡经常州正勤寺住持慧琳咨询,才渐告知一二。
  后经过清信士李太一,将此梵本润色成章,且备书梵音,加上身
  咒。此梵本再配合智通的前译本(即缺身咒者),于是完成了有经文
  手印咒语的足本。
  佛授记寺的婆罗门僧「达摩战陀」奉制翻译梵本之余,又将千臂
  观音画成图像,进呈皇帝。皇帝看了之后,再命宫女将图绣成,也使
  匠人画出,以便于流布天下。
  以上是初唐之际,千手观音的经咒仪轨,初步流传的大要,事眼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序」(注8)所载。
  到了盛唐,西域高僧络驿不绝的来华,如菩提流志、伽梵达摩、
  三昧苏缚罗等人,以及开元年间相继入京的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
  不空金刚等密教阿阇黎,在传法之际,也各自译出了千手观音的念诵
  、修行仪轨等。(注9)
  虽然千手观音的形象仪轨、经咒等,屡次由梵僧携入京师,译本
  也逐渐流布中。但是真正将之图成法相,或雕成具象,以作成修法的
  依据者,则是盛唐以后。其中最早将之塑成千手大慈像者,相传是杨
  惠之。
  杨惠之是唐开元中与吴道子同时学习张僧繇的笔法,后因吴道子
  的画艺名声独显,杨惠之便画移就塑,终成一代大师。(注10)
  杨惠之长于塑作道释人物像,曾塑过佛像、菩萨像、观音像、维
  摩像、罗汉像、天王像、护法神像等,因有「塑圣」之名,因之他塑
  作千手观音的手法,直到宋代,仍被人奉为宗师,黄庭坚金堂县庆善
  院大悲阁记云:
  页55
  「县南有僧坊曰天王院,天圣中赐名庆善,为金五百楹,成于僧
  化之师文纪,至化之乃度作千手眼大悲菩萨,积十五年而功乃成,用
  钱至一千万,然后圣相圆满,千手所持,多象犀珠金,闻见增出,无
  一臂不用,不以人功岁计所能办也。观者倾动,或至忏悔涕泣。按千
  手眼大悲菩萨者,观世音之化相也,唯观世音应物现形,或至八万四
  千手眼。昔杨惠之以塑工妙天下,为八万四千不可措手,故作千手眼
  相,曰『后世虽有善工,不能加也』已而果然,今之作者,皆祖惠之
  云。」(注11)
  千手观音虽然在盛唐时代已然创作,且在京师流传,但中原一带
  的唐代遗物甚鲜,或许是因受到会昌法难的摧残,而无存。今日欲稍
  作了解唐代中原的千手观音造形,只有自日本奈良寺院中的千手观音
  像去揣摩了,如奈良唐招提寺内的千手观音像是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督
  工监造,其造形应是去唐风不远。(注12)
  三、四川石窟中的唐代千手观音雕像
  虽然中原华北一带,不易寻获唐代所造的千手观音,但远在川西
  的石刻造像中,却仍可见到一些珍贵的遗例,前述的乐至清凉山千手
  观音像,是否是北周遗物,仍待进一步考证,其它如丹棱郑山、邛崃
  石笋山、资中北崖、大足北山等,都可见到那和观经变、天王像等栉
  比并排的千手观音龛像。
  若依密教经典所描绘的千手观音之形像,归纳之,有十一面四十
  二壁臂、一面千臂、二十七面千臂、五百面千臂等不同的造形。(注
  13)
  但若依李已生对四川石刻千手观音的归纳,则认为基本造形有三
  式,他说:
  「千手观音造像以法、报、应三身和所依经典轨不同,以及图像
  设计者和匠师采用画样有所增删,因此造像的内容和形式颇有差异。
  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立式,菩萨三面六臂立莲台,高浮雕形
  式,其余数百手以阴纹线刻,如安岳卧佛院造像;二、结跏趺坐式,
  菩萨坐多级莲台,顶有宝盖,四十手以高浮雕形式处理,其余手规整
  排列于多层同心圆弧形的身光中作辐射状,左右壁面浮雕云朵,或划
  分为三段,其中布置佛、菩萨及诸护法天神群像,如丹棱郑山、邛崃
  石笋山等处造像;三、善跏趺坐式,此类造像最为普遍,菩萨垂双脚
  踏两朵小莲花,左右壁面多雕刻云朵,其中分组排列佛、菩萨及二十
  八部众诸护法神像。菩萨座左右,分别跪一贫一富人物,接受菩萨手
  中的金钱或甘露,六臂大火头明王之下跪猪头人身遮文荼,象头人身
  毗那夜伽天,如资中北崖,大足北山等处造像。以上三种类型据造像
  页56
  题记和艺术形式推测,可能立式造于开元天宝时,结跏趺坐式出现于
  天宝、大历年间,善跏趺坐式多出现于晚唐,其中以丹棱郑山造像最
  为类美,人物众多,雕刻细致工整,乐山凌云寺,邛崃石笋山,大足
  北山造像较为庄严宏伟。」(注14)
  例如丹棱郑山第六四号千手观音龛,龛高一二五公分,内刻千手
  观音像,高一○○公分,是盛唐时代的遗作,观音菩萨作结跏趺坐式
  ,宝相面部已残,但高高突起的肉髻,下垂的眼帘和双手,仍是完好
  ,菩萨身披轻柔薄衣,衣折细致流畅,垂及宝座之下,从残存面相和
  体态,明显的看出那属盛唐的丰腴造形。(图1)
  菩萨身前两手当胸合十,腹前两手作禅定印,肩上两手上举小坐
  佛,身测约有二十手,有部分残缺,手中各持有日月法轮等宝物。菩
  萨的光背,是由密集的线刻小手排列成辐射状,既表示了千手之意,
  又有装饰作用,增加观音所具有的慈悲愿力和无边法力。在观音两侧
  上方,左右对称地安排了四尊六臂如意轮观音,其中有一尊作半跏思
  惟像,形象极为生动。
  观音宝相左右四周壁面浮雕着诸佛、菩萨、天人以及设法神众,
  在朵朵彩云围绕中,神态生动传神。
  至于安岳卧佛院第四五号窟左壁千手观音像,像高一三五公分,
  像作立姿,三面六臂为主体雕出,而千手是以阴刻线布满于岩面,成
  了菩萨光背的一部分。菩萨脚跟前有二庶民,身高不及菩萨的十分之
  一,仰首举臂,对着菩萨祈愿,此应是表现了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
  品中,菩萨应机施救于苦恼众生的情景。(图2)
  至于邛崃石笋山第三号千手观音龛,是为中唐所雕,龛高二八○
  公分,全龛呈方形,内有造像一百一十四,主尊千手观音结跏趺坐于
  高平台上,宝冠高耸,面容丰腴,有圆雕十八双手臂,当胸合十一双
  ,腹前禅定印一双,另十四双自腰肩伸向四周,各持法器。身后线刻
  、裙裳上的花饰等,均十分华丽,呈现出四川一地特殊的风格。(图
  3)
  此窟龛内左右壁满刻造像,布局呈三层,有比丘、天人、命妇、
  老人、胡人、神将等等,饶有风味。
  唐代的千手观音,传世甚鲜,四川一地却独留不少稀世石雕,当
  会昌法难时,天下佛法皆禁,重视相教的密完,在中原受挫最大,但
  四川却幸免于难。除了千手观音外,其它属于密教题材的石雕,也所
  在多有,足证密宗在四川必有相当兴盛的传法,晚唐时柳本尊以修苦
  行开设道场,使佛法能永住在世,昭垂百代。
  页57
  四、宋代千手观音像
  宋代的观音信仰仍然盛行,北方在契丹统治的辽境,融合华严思
  想和密教系统而创作的「白衣观音」、「十一面观音」等,其作风沿
  袭了唐代造形,但遗至今日,「千手观音」却较鲜见。而位于宋国境
  内的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大悲阁内的本尊铜铸金装千手观音像,却是
  史所罕见的金铜巨像,是北宋开宝四年(971)由宋太祖赵匡胤敕命铸
  造的。(图4)
  本尊观音共有四十二臂,二主臂合十于胸前,左右各二十臂呈
  辐射状,手中分执日月、宝剑、净瓶、宝镜、宝杖、尘拂、金刚杵等
  物。观音像全身原是铜铸、高二二公尺。但手臂除当胸合十之外,其
  余四十手毁于清乾隆年间,现在的四十臂是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补加
  的木臂。全像分七段铸成:第一段铸莲花台座,第二段铸至膝部,第
  三段铸至脐轮,第四段铸至胸臆,第五段铸至腋下,第六段铸至肩部
  ,第七段铸至头顶。通身天衣无缝,比例合度,其形制之巨,雕工之
  精,实国内罕见,铸造过程中,赵匡胤三度审阅。菩萨表情静穆仁慈
  ,衣饰繁丽,自然熨贴。堪称北宋千手观音最佳之作。(注15)
  至于南方的千手观音遗例之中,还是以四川一地较为丰富,除了
  前述的丹棱、邛崃、安岳之外,大足尤多。大足北山石窟始创于唐末
  昌州刺史韦君靖,历经五代、两宋,现存窟数二九四。甚中第四、六
  ○、二一八、二三五、二四三、二七三、二八○等窟,均刻有千手观
  音(注16),而第二十二窟在民国34年(1945)杨家骆等人发现时,
  亦仍有千手观音,但1990年夏,笔者率团前往考察时,窟内雕像已毁
  ,但从所拍摄照片中,仍可见到唐风的浓厚。(注17)(图5)
  北山二四三窟及二七三窟内之千手观音,均为五代所刻,且都作
  倚坐善跏式,手臂为二十双。(注18)
  至于南宋时代的千手观音,则宝顶山第八摩崖的巨大石刻是石质
  崖雕中,最宏伟最具特色者,也是千手观音造像史上,创作技巧的一
  大突破。因菩萨的千手不再省略,不再仅以线刻代替,而是十足写实
  的千只手。
  第八摩崖通高七六○公分,宽一二五○公分。千手观音像端身趺
  坐于龛中,像高三公尺,观音首戴天冠,冠上雕化佛像八尊、自冠垂
  搁于膝上,其余无数手臂均由身后及身旁外申出,左右对称,通布崖
  壁。而千手中各具一眼,各持法物。(
  页58
  图6)杨家骆教授在民国三十四年调查后曰:
  「向来刻千手千眼观音者,只不过多刻数手,以示手多之意,而
  此则真有千手,且从一体伸,恍如自然天生,掌中一眼,每手各持一
  物,金碧辉煌,令人观之,心摇目眩。
  我曾站在像下仰视,各手如在摆动,鬼斧神工,真令人有观止之
  叹!」(注19)
  诚然,在高不过三公尺的主像左右上下,像孔雀开屏似的序列千
  手,分布在八十八平方公尺的崖面上,手持各种法器,姿态无一雷同
  ,加以敷金重彩,绚烂耀眼,益发显示出观音的无上的法力与悲愿,
  1990年笔者率团前往瞻仰时更再三的顶礼、瞻仰,仰回不忍离去。
  五、元代千手观音像
  蔡古人虽以强大的军队征服西藏,但却终而皈依西藏佛教,并且
  尊萨迦派的祖师「八思巴」(1235~1280)为国师(注20),赐玉印
  ,使掌理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事务,当时奉命参与造金塔的尼泊
  尔僧人「阿尼哥」,曾随同八思巴到达大都,在大都制作「梵像」。
  所谓「梵像」是指印度帕拉(Pala)王朝的造像式样它融合了印度佛
  教和兴都教(Hinduism)而成的特殊密教风格(注21)。此风格经尼
  泊尔僧人阿尼哥之手而传入大都。
  「大德九年,司徒阿尼哥奉皇后懿旨,以铜铸造阿弥陀等五佛,
  又塑造千手千眼大慈悲菩萨及左右菩萨等八尊像。」(注22)
  大德九年为1305年,约在十四世纪初,阿尼哥与其子阿僧哥父子
  二人在京师创作梵像,并传授其技法。数十年间,塑作道教像及梵相
  ,堪称绝艺,父子几乎是专造宫内佛像,因元代皇帝不许他为民间造
  像,他的作品几为皇室垄断。(注23)
  阿尼哥有弟子刘元,也善造「西天梵相」,但民间画造千手观音
  ,并不多见,传世的元代千手大悲像均仪轨繁琐,制作严谨。兹举敦
  煌莫高窟第三号窟壁画千手观音为例。
  元代敦煌莫高窟第三号窟北壁,纵二○○公分,横二四○公分,
  通壁画满了千手观音。(注24)
  此千手观音面有三眼,面相丰圆,头戴宝冠,斜披天衣,腰系长
  裙,胸饰璎珞,神态端庄,立于莲花之上,其千臂,作辐射状布满壁
  面,掌中各有一眼,形成光
  页59
  背,十分光灿,菩萨两侧配有吉祥天、婆薮天,上空飞天持花供养,
  均容貌俊秀,神采奕奕。其南壁亦会有千手观音像,造形亦同。(图
  7)
  元代的敦煌壁画,技法上仍因袭了初唐画家的铁线描法,勾出颜
  面、手臂、手指、双足等等,又有盛唐所用的兰叶描、折芦描,以及
  钉头鼠尾描等,以表现繁复的衣纹、飘带。运笔准确熟练,线条变化
  也体现出质感。尤其是手臂用铁线描不加昙饰,便能显出立体感,是
  充分发挥了线描造形的功能。
  六、明代的千手观音
  明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时代,不过自开国君主朱元璋起
  ,多数的皇帝都是保护佛教,礼遇僧侣,如太祖早年曾在皇觉寺出家
  为,僧成祖的得国得力于高僧道衍的帮助。太祖又废除唐宋以来鬻牒
  度僧的制度,对出家人开方便之门。因此佛教虽未如唐代以前的盛况
  ,但也没有毁佛的政治措施。
  在千手观音的造作上,大抵沿袭元例,一般说,明代前期帕拉作
  风余韵犹存,后期则中原显教式样较浓。
  明代的千手观音为例甚多,最有名者如山西太原崇善寺大悲殿内
  须弥座上的三尊泥塑菩萨立像,正立便是千手观音像,高八.三公尺
  ,是明初的作品。(图8)
  此千手观音像,像身高大,身姿秀美,比例适中,尤其相貌,一
  握宋代一般造像的纤细文弱作风,恢复唐代的丰满圆润造形,如宽广
  的额头、疏朗的眉宇、垂帘的双目等,处处表现出菩萨本具的慈悲和
  智慧。
  本尊像的千手塑成圆形放射状,形成光背,一如唐宋时代的千手
  观音壁画或雕像,而实际上立体的手臂,左右仅各二十臂。
  崇善寺建于明洪武年间,原是明太祖御批准建,晋王府官修的寺
  院,完成于洪武二十四年(1668),规模宏大,占地达二百四十五亩
  ,但重要院落如大雄宝殿等今已毁佚,只存大悲殿。而殿内的千手观
  音像,既是官修,则代表了明初,朝廷对佛教的推崇和保护,也遗留
  了明代继承元朝密教信仰的余绪。
  晋王朱棡斥资兴建崇善寺,原是为超荐其母亲马皇后。本尊千手
  观音的面容丰满,体躯福泰,身上饰物不多,却充满了雍容华贵的气
  息,在慈容中闪耀着一般女性的光辉,令人怀念起那自幼贫贱的马皇
  后,辅助朱元璋在坚苦卓绝中完成了帝业。此千手观音多少是反映马
  皇后的淑德懿行。(注25)整体式样而言,却是融合了元代梵
  页60
  像特征和传统显教作风而成。
  山西省气侯干燥,保持古代木造建筑较多,连带木造寺院内的佛
  像也因之得以存世,其中属于明代物者,比比皆是。除了太原崇善寺
  之外,平遥县双林寺内,大雄宝殿西侧庑的主尊,便是一尊彩塑千手
  观音。(图9)
  此观音像高三四五公分,作结跏趺坐式,四周布满了数百尊小型
  悬塑菩萨像。主尊菩萨头戴龛形额子宝冠,胸佩珠宝璎珞,衣带随体
  下垂,下身围红裙。此像面貌端庄圆满,五官与体躯比例适中,手臂
  计二十六只,只只各持法器,臂腕戴环钏,衬托出圆润而丰腴的肌肤
  。
  整体概括之,此尊菩萨除腰较纤细,遗有元代帕拉作风之外,其
  他如额上不画第三支眼,千手掌中亦未画眼目,也没有用千手掌环围
  而成的光背,宝冠之上未加多首,凡此种种,可知密教严密的仪轨已
  渐脱离,而走向人间化、生活化的造像趋势。细细瞻仰此尊观音,除
  了手臂「多」以外,其它各部分实已与皇室贵族中的妇女无异。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供奉文殊菩萨闻名,至明代
  已有百余间寺院,永乐十四年(1416),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
  的大弟子蒋全曲尔计至五台山圆照寺弘传密教,从此五台山也传入了
  黄教。在黄教浓厚的气氛下,塑像、铸像均笼罩在一片繁复而神秘的
  仪轨之下,文殊菩萨的造形,尤是。(注26)
  在南台之北有金阁寺,地势居高临下,殿宇巍峨,内供一尊千手
  观音,高十七.七公尺,是五台山第一大塑像。(图10)
  此尊泥塑像,全身贴金泊,像作立姿,宝冠高耸,耳大而长,面
  容端庄,左右手臂各二十,所持法器,各有千秋,据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八月立的「五台山重建金阁寺造立佛五丈三尺金身行实碑记
  」所记述:
  「此寺创建于唐代贞观元年......有释道义而来,悟入金阁寺..
  ....」
  知寺建于七世纪的627年,但今存建筑及塑像则为明代所立,千手
  观音像就外形而言,应属明代后期的作风,有显密合流的趋势。
  七、清代的千手观音
  明代佛教造像,原已逐渐脱除密教神秘的外衣,而表现出较人间
  相的造形,不过入清后,朝廷大力支持喇嘛教的措施下,凡属皇室所
  修的殿宇及佛像,均又覆盖
  页61
  住浓厚的色彩,承德市普宁寺大乘阁的千手观音,仅是一例而已。
  承德市普宁寺大乘阁内的千手观像,是现存中国境内最大的木雕
  彩漆观音像,高达二二.二八公尺,是立姿的观音像,其头戴宝冠,
  身佩璎珞,额头宽广,中有一眼,双目慈悲,面貌端庄。建于乾隆二
  十年(1755)(图11)
  此像左右各有二十只手,每只手心有一只眼,共四十只手,四十
  只眼,每手分别持有日、月、坤干带、宝轮、法螺、宝伞、、 、
  锡杖、金刚杵、宝瓶、权、剑、钵、如意珠、铎、铃、杵、红莲花、
  白莲花等法器。
  此像旁东侍「婆娑仙人」,西侍「功德天女」,均高十八公尺的
  木雕,成为一组壮观清式藏传佛教木雕像,由内廷专责主持,不同于
  五台山、大同等地的梵像。(注27)
  清代的千手观音像,或许为了表现那周遍法界,圆融无碍的华严
  境界,在二度空间表现的绘画中,已将千手画成布满周围的光环,此
  种造形进一步雕成立体后,已具三度空间的表现法。如今更进一步,
  将只有正面观的观音像雕成了四面观,成了四面千手观音像。开封相
  国寺的罗汉堂内,便有一尊。(图12)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经过几度荒废和翻修
  也几经繁华盛况,至今所遗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等相当有名。
  罗汉殿呈八角堂,周围有八角回廊回绕,原奉五百罗汉今已不见,但
  只见一尊由一捆公孙树所雕成的四面观音像立在高坛上。(注28)
  此尊四面观音像,造于乾隆年间(1736~1794)高五公尺。正面
  观之顶上戴七宝五佛冠,面容饱满宽广,其手壁除胸前合十、腹前禅
  定印,肩上化佛手等三双之外,其余千手放射状的自身后放射而出。
  身上衣纹与璎珞,在简洁的刻纹中,有细致流畅的表现。正面观如此
  ,其余三面亦复如是,总计手臂共一○四八只,比之南宋大足宝顶山
  的石刻千手观音的一千零七只更多。
  这是由一捆巨大的银杏树雕刻而成,弥足珍贵。
  另外在四川成都新都宝光寺内的五百罗汉堂内,也有一尊四面千
  手观音像,具十一面四十臂的造形,和大相国寺不同的是,手臂较为
  写实,手中分别持宝剑、日月轮、化佛、金刚杵、屈尺、宝塔等等,
  十分生动。(注29)(图13)
  明清以来的千手观音像,在民间已有显密合流之势,在台湾早期
  的寺院,绝大多数都供奉观音,千手观音也不在少数。但这些千手大
  悲像,既非承袭唐代中原密教的仪轨,也非元代帕拉式样的梵像,更
  不同于藏传的千手像。那是将密教部分的
  页62
  千手仪轨,加上显教所崇奉观音的行愿德容融会一体了。
  八、千手观音像在图像学上的美感
  综合以上所述,自盛唐经宋元迄明清等历代千手观音像遗例看来
  ,始于北周或初唐的密教观音像仪轨,奠定了千余年来多臂的千手观
  音的造像式样,此式样在基本上,均秉持着几个原则。
  (一)观音的面容,不管三面、九面、十一面、或五百面,其面恒
  是表现出端正圆满,眼目垂帘,露出慈悲神情。在中国的人物或佛像
  造像史上,唐代丰圆、宋代瘦长,明清则或宽广或沿袭宋代的人间相
  。但是千手观音像,自盛唐创作了丰腴的容貌后,千年以来,始终秉
  持着一贯的丰满、一贯的圆硕,即使是处于以椭圆瘦长形脸蛋为审美
  标准的宋代,千手观音的颜面依然不改初衷,这是与其它题材不同的
  一端。
  (二)若依千手经等所记载的仪轨而言,观音菩萨虽有一面千臂、
  十一面四十臂、二十七面手臂、五百面千臂等不同的造形,但实际上
  ,真正完全依经轨造作的观音像并不多。世传的千手大悲像,多半是
  二十手、二十六手、四十手、四十二手等,真正立体写实的具千手者
  仅一、二孤例而已。
  初期造画千手观音,是以具体的数十只代表之,而其它多手或以
  线刻或作画,排列成圆形若光环状。后期此种以小手排列成的光环逐
  渐省略去,只遗下具体写真的手臂而已。因此学者往往将之归纳成,
  实际千手和仅数十手者二大类。
  (三)就图像学的探讨,无论是数十手或实际千手,其姿态是依人
  体视觉上最圆满最安定者而设定,以「当胸合之」为起始,而「腹前
  禅定印」次之,「顶上化佛手」而三,此三双手的手印是千手观音最
  基本的手印。只有极少数的例外,一般千手大悲像均具之。由此三手
  印为基准,再衍出其它日月手、金刚手、或杨枝手等等,其手的排列
  方式,恒是放射状,且由内而外,具左右对称,使人视之,有着均衡
  的美感。
  而进而观之,数十只手臂整齐排列,金碧辉煌,有前有后,有上
  有下,在顶礼瞙拜之余,再注目瞻仰之余,似乎菩萨的每只手臂正在
  晃动,正在表现着一种动感之美,使人们的心灵不知不觉的产生了悸
  动。
  再者,由数十只具体的手臂之后,衬以千只直线放射状的小手,
  观音看到的是
  页63
  圆满无碍的光芒。因之,千手的排列,先由三手印以表安定之美,再
  进而有均衡之美,动感之美。手臂排列的图像予人的美感是无尽的。
  就时代的演进而言,初期的唐代千手观音,多作浮雕或高浮雕式
  样,将千手幻成光轮,千只手只是抽象的表现。到了宋明时期,逐渐
  演成真实的、具体的千只手臂,每只手臂都是活人肢体的再现。到了
  清代,此种单面视观,似乎不能满足人们对周遍法界,圆融美感的视
  觉要求,再加上罗汉堂的布局之需,因而有四面千手观音的创作在图
  像学上,似乎由三度空间走向四度空间。
  九、千手观音在宗教上的含义
  千手观音属于密教图像,密教修持方法,以三密相印为主,即口
  诵真言密咒,心作观想,手结法印。而且必须由上师单独面对着佛像
  前恭敬的传法,每一尊佛像,有每一种法门。是故不同威仪姿态的观
  音像,也代表着不同的修法,千手观音自是众多观世音菩萨法门之一种。
  自前述的千手观音像在图像学上的美感而言,千手观音像首先予
  人以安定感,也意味着教人修「定」,从双腿盘膝结跏趺坐,就是定
  的开始,一双手上下重迭于足心上或腹前,也就称之为「定」。定是
  三无漏学之一,要修定,必先修「戒」,由基本的五戒到菩萨戒是在
  家佛教徒所持。出家人则有沙弥戒、比丘戒等。由戒而定,由定生慧
  ,是三藏十二部诸经论之重心,也是佛法的总纲。而千手观音像,无
  论坐立姿,予人第一感觉,就是「定」。
  其次,千手观音像,在两眉之中,或额前正中,往往画上白亳,
  (也有画第三只眼者)白亳象征光明。千手中有持物为日轮、月轮,
  也象征光明,在具体手臂身后,由千手组成的图轮光环,是大悲像的
  光背,更象征光明,像身往往全身贴金,以增加亮光度,如此无非表
  现了千手观音通身上下一片光明,而光明就是智慧的象征,每一尊庄
  严的千手观音像,无不自眉宇间透露出无碍的光明、无量的智慧。这
  是千手观音像在宗教上的第二含义。
  再者,历代所遗的观音像,除了极少数,一般的五官均端正圆满
  ,而两眼恒是垂帘,此种眼帘下垂所表现的正是「慈悲」、「含容」
  的宗教意义,正如法华经所言:「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
  名号,菩萨即得施救。」
  页64
  菩萨发大慈悲的愿力,循声救苦,普遍接受一切庶民百姓的祈求
  ,满人所愿,因此,广大的受到亚洲人民的崇拜。
  至于千手的含义,观世音菩萨原曾发愿普渡,长出千手千眼,以
  千手表现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界。历代所造千手观音像,多数
  是只具四十手,以四十手配四十眼配「二十五有」即成千手千眼。所
  谓「二十五眼」之「有」,是指「有因有果」。包括欲界的十四有,
  色界的七有,无色界的四有,通三界而有二十五种果报,故名「二十
  五有」。
  依「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佛告阿难,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若为
  种种不安求安稳者,当于□索手。若为腹中诸病,当于宝钵手
  。若为降伏一切魍魉鬼神者,当于宝剑手。若为摧伏一切怨敌
  者,当于金刚杵手。若为一切处怖畏不安者。若为眼闇无光明
  者,当于日精摩尼手。若为热毒求清凉者,当于月精摩尼手。
  若为荣官益职者,当于宝弓手。若为诸善朋友早相逢者,当为
  宝箭手。若为身上种种病者,当于杨枝手。若为除身上恶障难
  者,当于白拂手。若为一切善和眷属者,当于胡瓶手。若为辟
  除一切虎狼豺豹诸恶兽者,当为旁牌手。若为一切时处好离官
  难者,当于斧钺手。若为男女仆役者,当于玉环手。若为种种
  功德者,当于白莲华手。若为欲得往生十方净土者,当于清莲
  华手。若为大智慧者,当于宝镜手,若为面见十方一切诸佛者
  ,当于紫莲华手。若为地中伏藏者,当于宝箧手。若为仙道者
  ,当于五色云手。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迟手。若为往生诸天
  宫者,当于红莲华手。若为辟除他方逆贼者,当于宝□手。若
  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若为使令一切鬼神者,
  当于髑髅杖手。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援手者,当于数珠手。若为
  成就一切上妙梵音声音,当于宝铎手。若为口业辞辩巧妙者,
  当于宝印手。若为善神龙王常来拥护者,当于俱尸铁钩手。若
  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者,当于锡杖手。若为一切众常相恭敬爱
  念者,当于合掌手。若为生生之众不离诸佛边者,当于化佛手
  。若为生生世世常在佛宫殿中,不处胎藏中受身者,当于化宫
  殿手。若为多闻广学者,当于宝经手。若为从今身至佛身菩提
  心常不退转者,当于不退金轮手。若为十方诸佛速摩顶授记者
  ,当于顶上化佛手。若为果蓏诸谷稼者,当于蒲萄手。如是可
  求之法有其千条,今粗略说少耳。」
  页65
  以上是唐代千手观音四十手臂持物的依据,主要是表现观音菩萨
  妙法无边,能满众人的愿望。而四十件物品都属八世纪时代们常用的
  器皿,宋代以后,千手的持物也逐渐有所变更,并非完全依经轨而造
  。
  元代以后千手的持物,或是受帕拉式样的影响,或是受到西藏蒙
  古游牧民族用品的影响,而有了很大的改变,其含义也不同,如额的
  那只眼睛,象征观音的修为已达「三摩」的境地,手持的法轮、法螺
  、宝伞、宝幢、莲花、鱼宝瓶、法结等八种法器,象征着吉祥如意,
  至于掌中所握的刀枪、剑、□是表示降服恶魔。而头侧两手高托的日
  月,则象征主宰宇宙的无量佛法。
  在藏传的法器中,不但造形不类中原,其象征的含义和唐代传承
  者,也有所相左。
  总之千手观音造像,自唐代开创以来,已历一千余年。最造立千
  手像,原是为了修持密教法门。一尊观音像加上经咒手印,就是一个
  法门。但随着时代的改变,造像的目的也就逐渐偏离原始的作用,或
  为了追荐先人,或为了宣传国威。在不是密宗传法的道场,也处处可
  见到那庄严而华丽的千手大悲像,他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也是千年
  以来中国人审美和信仰的表征。
  附注
  注1:见妙法莲华经。
  注2:见法藏之「心经略疏」。
  注3:三十二应化身,依法华经观音普门品所载,为佛身、辟支佛身、
  謦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
  、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
  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妇女身、童男身、童女
  身、天身、龙身、夜叉身、干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
  那罗身、罗喉罗身、人身、非人身、持金刚神身等。
  注4:六观音:依天台宗之立义,指大悲观音、师子无畏观音、大光普
  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等。此见摩诃止观及陀罗
  尼杂经。若依密教之说,指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
  面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轮观音等。
  注5:三十三观音,除依法华经所藏三十二应化身一说之外,若依密教
  说法,为杨柳
  页66
  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
  莲卧观音、泷见观音、施药观音、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
  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众宝观音、岩
  石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阿么提观音、叶衣观音、镏璃观
  音、多罗尊观音、哈蜊观音、六时观音、普慈观音、马郎妇观音
  、合掌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
  注6:依般刺密帝所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曰:「由我(指观世音
  菩萨)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
  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
  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
  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
  、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
  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
  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
  注7:「观音菩萨的形像研究」一文,载于华冈佛学学报第三期,民国
  六十二年五月三十日,台北。「观音造像系统溯源」一文,载于
  「佛教艺术」第二期,民国七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台北。
  注8:以上情节,见「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序」唐总持寺
  沙门智通译,文载大藏经第二十册,密教部三。
  注9:菩提流志译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伽梵达摩
  译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
  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金刚智译有「千手千眼观
  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及「千手千眼观世音
  菩萨大身咒本」等;善无畏译有「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三
  昧苏缚罗译有「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不空金刚译有「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及「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
  略仪」等。
  注10:此据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塑作门第六。有关杨惠之的其它生平
  、塑作等,见陈清香「杨惠之及保圣寺罗汉像考」简牍学报第八
  期,民国六十八年十一月,台北。
  注11:此处节录黄山谷集,另外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第五卷引太平清话
  亦曰:「杨惠之以塑工妙天下,为八万四千手观音,不可措手,
  故作千手眼,今之作者,皆祖惠之。」
  注12:鉴真和尚(668-763),唐扬州大明寺住持,八世纪中,受日本
  留学僧邀请,
  页67
  于天宝年间东渡传戒,但经五度航海失败失明,第六次才渡日成
  功,在奈良建唐招提寺,并将律宗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贡献至
  巨。
  注13:有关这些仪轨内容,见陈清香「大足唐宋佛教崖雕之研究」。民
  国六十五年,台湾风物杂志社。
  注14:见李已生「四川石窟雕塑艺术」,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第十二。
  注15:见「正定隆兴寺」,任荣对千手观音的描述。
  注16:见「大足石刻内容总录」,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注17:见杨家骆「大足唐宋石刻图」。
  注18:见陈清香「大足唐宋佛教崖雕之研究」,民国六十五年,台湾风
  物杂志。
  注19:同注一七。
  注20:西藏密教在十一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宁玛、噶当、萨迦、格
  举等四派、八思巴为萨迦派第五代祖师,1268年,他奉忽必烈之
  命创制「蒙古新字」,完成后被加封帝师,大宝法王,以后大宝
  法王成为元、明两代对西藏佛教领袖的最高封号。
  注21:印度帕拉王朝式样的佛像,吸收兴都教(Hinduism)的作风,佛
  菩萨像,宝冠高耸,细腰倾斜,夸张胸部,臂钏璎珞极其华丽。
  注22:见「元代画塑记」。
  注23:见杨伯达「秀丽多彩的元明清雕塑」,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六。
  注24:见中国石窟五「敦煌草高窟」,文物出版社,1990年8月。
  注25:见「太原崇善寺文物图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注26:见锺信、卫令文撰「五台山」,文物出版社,1984年。
  注27:见有马赖底撰「大相国寺」,中国佛教之旅三,1980年。
  注28:见成都新都宝光寺,中国佛教之旅三。
  页68
  附图
  图1:四川丹棱郑山第64号窟 千手观音坐像 盛唐
  图2:四川安岳石窟卧佛院第45号窟 千手观音立像 晚唐
  图3:四川邛崃石笋山石窟第3号 龛千手观音坐像 晚唐
  图4: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图主尊 千手观音铜像 宋代
  页69
  图5:四川大足石窟北山第22号 龛千手观音坐像 五代-宋
  图6:四川大足石窟宝顶山第八摩崖 千手观音巨像 南宋
  图7:敦煌莫高窟第3窟南壁 千手观音画像 元代
  图8:山西太原炭善寺千手观音塑像 明代
  图9:山西平遥双林寺千手观音塑像 明代
  图10:山西五台山金阁寺千手观音塑像 明代
  页70
  图11: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千手观音立像 清代,右图为菩萨头部宝相
  图12:开封大相国寺罗汉堂内四面千手观音像 清代
  图13:四川成都新都宝光寺罗汉堂内四面千手观音像 清代
  (本文承蒙蔡政立居士发心键档、校对,特此致谢。)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