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密的实践哲学


2014/9/3    热度:295   

  华严宗密的实践哲学

  作者:许智香

  一、前言

  二、“理”、“行”关系

  三、顿/渐之别

  (一)渐修顿悟

  (二)顿修渐悟

  (三)顿修顿悟

  (四)渐修渐悟

  四、绝对真心

  五、“顿悟渐修”的实践

  六、结论

  --------------------------------------------------------------------------------

  华严宗密的实践哲学

  ◎许智香

  一、前言

  身处俗世社会的忙碌众生,往往认为宗教是属于出世、消极和不活动的。事实上,佛教哲学不同于西洋宗教较著重逻辑推动,欲从知识理论上来验证上帝的存在,反之,从佛陀本人说法开始,就对纯粹抽象的思想不甚推崇,除非是与宗教实践有关(1)。从这点说来,佛教哲学自始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宗教思想,其从宇宙万物的生活和生命中汲取意义。经验先于理论,解脱为要。当然,我们知道佛经中有浩瀚无穷的知识,其对哲学问题的讨论有系统性的思辩,但是仍需以修道为终极目标。

  宗密曾就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然”和“天命”两大概念提出批判,认为其缺乏个人独立自主的动力,容易陷于“宿命论”的窠臼中-如果一切都是自然变化而生,不靠因缘,那么成神仙就可以不靠丹药,致太平不需贤人了,仁义之道不用教习;那何需任何努力呢?(2)宗密说佛教哲学中比“自然”和“天命”说法高明的地方就是其有因果之论。他说:“无明为因,生一切染;悟修为因,生一切净。故无明如梦中人,醒不可得。修证无别,如觉之异,皆是无常。”(3)“悟修为因,生一切净”,只有从因著手,才能得果。其中悟是指哲学思维,修则著重宗教实践。只有两者双管齐下,才能达成宗教解脱。

  因果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无所遁逃。因为,“因”的发动,不是靠无以名之的力量或其他生命,而是来自我们自身,不论是善或恶的力量。因此,“果”的回报,也将应验在我们自身。这样的论点同时符合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法则。在此理解下,悟道修行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就宗密的实践哲学提出一些简要说明和评述。主要是以修行为主体,说明“理”/“行”,“顿悟”/“渐修”的关系,以及十重实践的方法等重要概念。

  二、“理”、“行”关系

  西哲苏格拉底曾提出“知即德”(knowledge is virtue)的名言,认为知识等同于德行,人只要是知道明了了,就一定能够行善。这是以“理”为基础的道德观。西方科学文明的发达,确实彰显了“理性”的可能性和成就,但却在内在心灵和伦理道德的探求和完成上遇到挫折。事实上,在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学者做更周延的解释和补充,例如,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不仅想在知识哲学上调和唯心和唯物主义,而且在道德理论上化解“理”和“行”的对立,认为心理和生理的活动是一种连续、适应的交互作用,道德应由日常生活情境的经验建构所展现。这种不分内在与外在,心理与物质,而直接由生活经验体现的哲学算是为二元论找出一条出路。

  而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行”重于“理”,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将仁义道德摆在首位,且重视社会人伦关系的次序安排和遵守。以孔子来说,君子是教育的目标,而如何成为君子,则首在修养心性和礼节。中国人受限于人伦关系的维护下,造成了“礼多人不怪”的形式化缺失,使人心口不一了。同样地,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也有欲求调和的思想家,例如王阳明先生就提出“知行合一”的说法,强调“致良知”和“即知即行”的重要。不过,相较于西方哲学,还是较偏重道德伦理的部分,在实践上也遇到困境。

  华严宗是集大成的思想,本身成为具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哲学组织体(organism),展现本体和现象构成一个整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均展现和谐圆融的同一性和互赖性,从宗密对“理“(知)和“行”关系的阐释中即可得到验证。他解释道:“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此云理行。”又说:“顿渐相关,理行相参。递相解缚,自然心无所住。悟修之道既备,解行于是圆通。”(4)禅理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和道理,而与之相投合的展现就是禅行;两者无分先后、大小,同等重要。只有理、行相参才能得到心无所住,只有悟和修同时具备,才能无行圆通,缺一不可。

  从各种思想来说,可知综合的系统化是发展的趋势,但何者为优,何者为劣呢?又何者具有实践性呢?没错,中庸之道是讨好对立双方的办法,但是追求真理才是我们应贯彻的目标。不同的综合性思想其实在实质内容和方法上都很大差异,而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三、顿/渐之别

  在南北朝时,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就展开过一次“顿悟”和“渐悟”的争论。由竺道生首倡“顿悟成佛”,其他学者纷纷讨论。到了唐代,讨论的深度和范围超出前者,更达高潮(5)。宗密躬逢其会,对之有言简意骇的描述:“诸经论及诸禅门,或云:先因渐修功成,豁然顿悟。或云:先因顿悟,方可渐修。或云:顿修故渐悟;或云:悟修皆渐。或云皆顿。或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6)”可知除了平常所熟知的顿悟和渐悟外,还有其他的立场;由顿/渐和悟/修构成交叉的相互关系。宗密本身兼禅教两家之长,在此一题目上有丰富而独到的见解,下面将加以说明,以了解宗密的立场及所持的理由。

  (一)渐修顿悟

  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中提到:“初言渐修顿悟者,此有二意:一者即前解悟之渐修,修极故证;二则从初便渐,如者声闻因四十年渐,前修三乘教行。故灵山会中,闻《法华经》,疑网顿断,心安如海,受记成佛。”(7)其中对渐修顿悟有二层论述,一为解释渐修到了极致,自然可以豁然开朗,证悟得道,这是佛教传统的修道理论,二为用佛教史实说明渐修顿悟的典型。按照小乘佛教(即声闻)的说法,佛陀四十年的传教生活,就是渐修的过程。此外,三乘佛法中的“罗汉四果”、《般若经》内的“六波罗密”、《华严经》的“菩萨十地”亦是。

  宗密进一步说明渐修顿悟的过程:“如人伐木,千斧万斧渐研,倒即一树顿倒。又如从边远于京都,数月步步渐行;入大城门之日,一时顿到。”(8)这些譬喻说明修道是经过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过程,是长期奋斗的结果(“渐阶成圣”)。

  (二)顿修渐悟

  此仍指一个人一旦懂得顿教的道理,马上发大心,乐意立誓断绝种种牵挂,去除烦恼,这些都是立即付诸实现的行动,即为“顿修”,但要达到悟的境界,还需一步步地进修。所以是“故渐悟者,谓虽闻圆教、信圆教,而根性迟钝,不得顿悟。虽不得顿悟,而乐欲情殷,深宗顿理,顿发大心,顿绝者缘,顿伏烦恼。由此加行,渐渐得悟。”(9)

  宗密用“磨镜”和“学射”巧妙地说明顿修渐悟的实践方式,虽是一开始就看清目标,但限于资质有限,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缓进的程序,才能达到宗教证悟的目的-“如人磨镜,一时遍磨一面终,不从一分一寸致功。尘埃则微微而尽,明相渐渐而著。又如学射,初把弓失便注意在的。终不故作亲疏节级。然千百日射亿万箭,方渐渐亲近,乃至百发百中。”(10)

  (三)顿修顿悟

  这是荷泽神会一派的禅学,亦即澄观所说的心学。悟、修瞬间一体同得。宗密以“斩染綟丝”来形容这种禅法:“初标顿悟顿修,以斩染綟丝为喻者,斩如顿悟。顿悟烦恼本无,即名为断。如一綟之丝,不胜一剑而顿断故。染如顿修,顿称性上恒沙功德,念念无闻。而修如染一綟之丝,千条万条,一时成色。故清凉大师《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国而非佛国。”(11)这是只有具上上胜根者可得的“顿门”。

  (四)渐修渐悟

  宗密在《圆觉经大疏》以渐登高台来比喻这种“悟修皆渐”的学说(12),又在《圆觉经大疏钞》中提出勤拂镜尘之说(13),相当雷同于《六祖坛经》中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14)这是较保守的主张。

  至于宗密本身的主张,并不盲目服膺任何一家。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清楚地表示:这些渐顿之争,都是限制于“今生而论”。如果远推到前世,则只有顿而无渐。在提到“法无顿渐,顿渐在机”此种实践理论时,密宗赞曰“诚哉此理”!“机”字在主观上,是指一个修道者的“根基”,也就是“禀赋”或“资质”;在客观上,则代表了修道者所处的环境和情况,就是“机会”。如此说来,宗密深刻理解到“个别差异”的重要性。所以他提到“师资传授,须识药病”(15),这也是现代教育实践重要的理念。各种顿渐之争其实都是药,药无贵贱,只要合于病者就是好药。问题在于是否有对症下药。

  宗密除了主张调和各宗派,同时透过周详的解析,提出其“顿悟渐修”的观点。宗密认为“顿悟”一词有二个解释:“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16)“解悟”是对悟的理解,是思想上的认知,“证悟”是对悟的体验,“理”与“行”的结合;由“解悟”到“证悟”之间,需要长期的宗教修习,才能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境界。他解释道“唯云先顿悟后渐修,似违反也。欲绝疑者,岂不见日兀顿出,霜露渐消,孩子顿生,志气渐立;猛风顿息,波浪渐停;明良顿成,礼乐渐学,是知顿渐之义,甚为要矣!”(17)

  或许有人要怀疑若人人都有绝对真心,一切都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那在发现自己的真心与诸佛并无二致时,为何还要渐修。宗密提到一个凡人经过长期地薰染,“习气”与真性相混,因此,明知非真非净,但还是无法把一切外在习气一次完全排除。因此,必须经过一段修为的过程,慢慢回复与诸佛没有差别的真心状态。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宗密在调和各学派之际,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绝对真心

  宗密主张“渐修”是建筑在“顿悟”的基础上,而“顿悟”揭示人都具有“绝对真心”。真心有真妄两种,每种又分为两支,图解如下:(18)

  ┌ 不变

  |   ╲

  ┌ 真 ┤    ╲

  |  |     ↘

  |  └ 随缘    真如门 ┐

  |      ╲ ↗    |

  一心 ┤       ╳     ├ 一法界心

  |      ╱ ↘    |

  |  ┌ 体空    生灭门 ┘

  |  |     ↗

  └ 妄 ┤    ╱

  |   ╱

  └ 成事

  从图中得知,“生灭门”既有“真如门”中的“随缘”功能,亦有“生灭门”的“成事”力量。这种真妄合和形成了阿梨耶识。宗密说:“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在凡,本来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三乘圣贤之本;不觉是六道凡夫之本。”(19)如此一来,圣贤和凡夫同出一源,后果却相反。

  在本体论上,中国佛教哲学比印度佛教哲学更为大胆和直接了当,宗密思想的中心概念“绝对真心”即是一个典范,其直接承认一个本觉真心的存在,人人皆可成佛。但是,对于真心已沦落为凡心的俗子而言,回复真心和成佛,绝非一蹴可成。而必须经过种种的历练和修为。

  在方法上,中国佛教保存因缘论,有因缘有后果,以此解释一切世界现象。故而人人原本有一真心,因何沦落?又该如何回复?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恢复纯然的本性。下面先提出宗密对真心沦落的解释,至于“顿悟渐修”的实践过程和方法留待下节再说明。宗密认为真心沦落为凡心的过程,共有十个阶段(20):

  (一)一切人都具有本觉真心。

  (二)没有遇到一位有宗教知识和修养的人士,所以不觉。

  (三)因为没有觉悟,所以生起妄念。

  (四)因为妄念,才看到现象世界。

  (五)因能看到世间的虚妄现象,才有所见闻。

  (六)不能理解那些现象,全由妄念而生,认为它们是真有,这就是“法执”。

  (七)既然认为客观事物存在,就会看见主观和客观事物对立,因而认为有自我存在,这就形成“我执”。

  (八)因为自我的出现,就会产生贪、嗔、痴等种种计较。

  (九)由于为我等计较,产生行动,造成善业或恶业。

  (十)业成难逃,沦落苦海。

  五、“顿悟渐修”的实践

  当绝对真心,不守本性,随缘而变,流入生死海中,受种种苦厄时,若想要恢复真心的本性,要如何达成呢?宗密在分析其先前因素后,提出一套相对的解脱之道,亦即由凡入圣的步骤(21):

  (一)遇到一位有宗教知识和修为的人士,指出人人具有绝对真心。唤醒本性,理解本体。

  (二)发心发愿,誓证菩提-发菩提心。发“悲心”,以度众生;发“智心”,以明真理;发“愿心”,以助悲智。

  (三)按照自己的能力,修习六波罗密。六波罗密,汉译六度,就是度越苦海的六种最完善的办法。

  (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

  (五)从此知道法性本身,原无烦恼:烦恼是指贪、嗔、懈怠、散乱、愚痴等。

  (六)由于修习六波罗密,除掉“法执”和“我执”,法我双亡。

  (七)对于物质世界,有新的理解:它们都是由自己的心识所变,所以物质事物,再不能牵动心怀,从而达到自在融通。

  (八)对于自己的心也有新的理解。用此观察一切,就会产生新而真实的体会。

  (九)心中再没有种种现象分别,思想差别。因此心就进入常住状态,达到绝对真心的本源,这就叫做“究竟觉”。

  (十)冥于根本、真净心源,成佛。常住世间,救济众生。

  古云:“佛法虽众,不出于信解行证”是也。“信”即是断疑生信,信心坚,信满成佛(道元);“解”则是除信受奉行外,尚须深入经藏,体解大道,始生无上智慧(一切知解);“行”即修持,方能实际受用,对于菩萨修道有一行中修一行、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三位,为圆融菩萨行,行无上大悲愿,广度众生(大菩萨行);“证”为证得圣果(证入法界)。如此看来,宗密建构的十重不觉至成佛的过程是更为周延和详实。

  六、结论

  宗密以“绝对真心”为不变的核心(本体界),辅以缘起说阐释一切的变动(现象界),进而提出“顿悟渐修”的方法,建构其系统化的实践哲学。其特色有三:第一,以“绝对真心”作主体,认为它是万法的根源。第二,虽然真心是永久性的,但是渐修的过程主要的是在今生。宗密的实践论以此时此地的今生为主,具有积极性。对于过去和未来,只是略为陈述。第三,相较于印度十二支因缘的著重抽象概念,宗密十渐修所用的名词较为具体可行。

  宗密的实践方法,广及对自身和万事万物的理解,必须同时发动“悲心”、“智心”、“愿心”,才能造就圆融的生命世界。举例而言,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就不言可喻,当我们思考最近的“复制羊”事件(或许“复制人”亦离此不远了),若只是自诩科技的发达,妄想取代造物者的全知全能,而不以慈悲心去包容和尊重生命时,反而会造成世界性的浩劫,受害的不单是其他的物种和生命,人类本身也在所难免。此外,人类为了生活上的舒适,发明了许多的东西,往往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和污染,而我们种下的因,自然会果报到我们自身。因此,如何破除迷妄,回复绝对真心,并广披德泽于万事万物,就必须切实修行。而宗密的实践哲学就提供了兼具理论和实质价值的渐修之路。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