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2 二、智阶


2014/9/4    热度:180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2 二、智阶

 

  二、智阶

  佛陀透过三个阶段体证四圣谛。因为没有人可以教他,因此他靠自己体会这三个智阶。

  壹、谛智

  第一智阶,称为谛智,他体会到:

  1)苦谛有十一种形式:(五蕴的)生,(五蕴的)老,(五蕴的)死,哀伤,忧戚,(肉体的)疼痛,苦恼(心灵的苦),失望,关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所有的苦都是由于对五蕴的执取。

  2)苦之因(集谛):欲贪、色贪、无色贪(见1.4.5节「四圣谛」)。

  3)苦之灭(灭谛):涅槃是止息苦因(集谛)和果(苦谛)的法,因灭果便灭。

  4)灭苦之道(道谛):八圣道是中道,是唯一可以灭苦的修法。

  贰、作智

  这是以第一智阶为基础的实修。苦必须靠修行来认知。集(苦之因)必须靠修行来断除。灭(涅槃)必须靠修行来证得。道(八圣道)必须靠修行来发展。

  参、证智

  证智是成果,或认知所修的与四圣谛之关系的智见。这三智(谛智、作智、证智)被看成是「三层相关的智见和内观」-与四圣谛有关的三种直观智见。

  佛陀在悟道的当夜经历了四圣谛的三个智阶(他经历了4×3=12阶),然后他了解了三个智阶(谛智、作智、证智),每一智阶乘上四个圣谛。

  修行者想要像佛陀一样灭苦,必先了解第一智阶(谛智),然后了解修法并遵循修法(作智)。这两种智慧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要做的修行。

  如果你了解第一智阶(谛智),而修第二智阶(作智),然后乘上四个圣谛得到4×2=8,就是你现在的毗婆奢那修法。如果你了解结果(证智)就是4×3=12,亦即修行者已成就了出世间法。

  在佛陀悟道不久之后所做的说法(「初转*轮经」)之中,他用以下的词句描述三个智阶: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尚未为完全清净期间,诸比丘!

  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世界,不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诸比丘!然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已完全清净故,诸比丘!我于

  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世界,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又于我智生、见我心解脱不动。此我最后生,不更受后有。

  (南传律藏大品第一大犍度)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