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十二因缘》
2014/9/3   热度:237
略谈《十二因缘》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张秉全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六道轮回,都受这十二因缘因果法则的支配,无一例外。此十二因缘,也有称做《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的。
什么叫十二因缘呢?世尊在《缘起经》中说:“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
十二因缘可分为三世二因缘;二世十二因缘;一念十二因缘。分述如下:
一, 三世十二因缘。
一, 无明。无明即过去世一切根本烦恼。体即是痴。
以迷暗为性,能覆盖真性,对实相及善恶业果,愚昧无知,无所明了,故称无明。约三道,,属烦恼道所摄。乃无始以来贪,嗔,痴等烦恼妄惑。
二, 行。行即是造作。乃过去世所造一切善或恶身口
意三业。体即是第六意识相应思心所。行本具善,恶,无记三性。由于无记不感果报,此处所说的行,唯指能招感善恶果报的行。约三道,属业道所摄。即能依烦恼而引发善恶之业。
三,识。即是最初初投胎之识,此即第八阿赖耶识。由
于过去世惑业的牵引,致使此识在父母交媾时产生 爱染之想,吸入母胎,一刹那间,有了别作用产生,故称为识。
四, 名色。名即是心。乃指仅有心之名而无有形质,
故不称心而称名,。色即色身。从托胎后到三十五日,生长成诸根形状,四肢差别,此时虽有身根及意根,但没有眼耳鼻舌四根,所以不叫身而叫色,合称名色。此为形位。
五, 六入。又称六处。从名色过四十二日,称发毛爪
齿位,生长起毛发指甲与牙齿。再经过四十九日,称具足五根位。复经一百三十日,六根开始具备,称六根具足的胎中位。到此时节六根产生眼等诸识,有入尘之用,故称六入。
六, 触。触乃指从出胎后到三,四岁时,器官接触外
境,六根,六尘,六识产生和合作用。但对顺境,逆境,中庸境,还没有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之感受,故称为触。意为接触而已。
七, 受。受以领纳为性。领衲现前六尘境界,产生好
与不好感受。此指从五,六岁至十三岁阶段,六根与六尘境触对时,能清楚纳受前境,对顺境产生好感,对逆境产生恶感,对不苦不乐之中庸境,产生不苦不乐感。虽能清楚了别,但仍未能产生贪爱之心,故称为受,意指接受而已。识至受五支,乃现在世五果,约三道,属苦道所摄。
八, 爱。爱以贪为本,贪有二种:(一)自体爱,爱
著己身;(二)境界爱,贪爱五欲尘境。此指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爱男女色相,金银财物等种种胜妙生活资具及YIN欲等境,但仍未能广泛追求。故称为爱。意指嗜爱而已。
九, 取。爱增为取。由爱为缘,贪心发展增盛,生起
取著之心,体全是贪。此指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广泛追求,必欲取之而后快。故称为取。
十, 有。有即有业成就之意。由爱取滋润,增长,能
引生后有之苦果。换言之,由于贪爱取著转深,驰求五欲尘境,造成未来世生死种子,必定招感三界二十五有果报,故称为有。爱至有三支,乃现在世之三因。约三道,爱取二支属惑道摄。有支属业道摄。
十一, 生。生指现在世所造善恶之业,必定在四生,
六道中受生。体即五蕴果报色身,由依现在爱取有三支为因,又引起未来世四生六道中受生,故称为生。
十二, 老死。老死乃指此五蕴色身,业果灭时,身
体变坏及至命终,故称老死。生老二支,乃未来世二果。约三道,属苦道所摄。
此十二因缘,如约三界四谛分配,则无明,行,爱,
取,有五支,为集谛。集者,积集招感之义,谓积集此五支,能招感后世苦果,乃三界之苦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乃集谛所招之三界苦果。此即通于三世二重之十二因缘。
(二)二世十二因缘
二世十二因缘,即现在与未来二世因果缘起关系,引
起生死相续过程。无明与行,是能引现世业因二支;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之五支;爱,取,有,是能生来世果报之三支;生与老死,是所生二支。
无明至有前十支,概括为现世因,生与老死二支,属
于未来果。构成三界二世十二因缘生死轮回。
(一念十二因缘)
现前一念心起,必涉因缘,所谓如是因,如是缘,如
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由于一念顿具十二因缘生灭过程。故称为一念十二因缘。此理微细难晓。姑举一则见他美色,起心贪爱为喻:
有一人,见女姝好,萌生爱心,即是无明,不了境界
本虚故。爱心滋长,引起业种,即是行。对彼美色,专心注想,即是识。与识俱起之色想行三蕴,即是名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贪,即是六入。因六入生求爱心,即是触。领受触心,即是受。贪之不已,即是爱。因爱而必欲取得之,即是取。因取引生身口二业,即是有。因此生起种种烦恼相续不断,即是生。爱心转移,变化,即是老。念头幻灭,即是死。
修十二因缘,有顺,逆二种观法:
一,顺观。观察因生死果,复起无明。依于无明,生起行。依于行,生起识。依于识,生起名色。依于名色,生起六入,依于六入,生起触。依于触,生起受。依于受,生起爱。依于爱,生起取。依于取,生起有。依于有,引起生。依于生,而有老死。依此顺序修观,称为顺观门。
二,逆观。观察最初由于一念不觉,生起无明,由业润生,导致生死轮回相续不断。若灭除此根本无明,则生死相续之锁链,即不断自断。犹如斫树,先断其根。如是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修此观法,称为逆观门。或称还灭门。《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六道轮回,都受这十二因缘因果法则的支配,无一例外。此十二因缘,也有称做《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的。
什么叫十二因缘呢?世尊在《缘起经》中说:“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
十二因缘可分为三世二因缘;二世十二因缘;一念十二因缘。分述如下:
一, 三世十二因缘。
一, 无明。无明即过去世一切根本烦恼。体即是痴。
以迷暗为性,能覆盖真性,对实相及善恶业果,愚昧无知,无所明了,故称无明。约三道,,属烦恼道所摄。乃无始以来贪,嗔,痴等烦恼妄惑。
二, 行。行即是造作。乃过去世所造一切善或恶身口
意三业。体即是第六意识相应思心所。行本具善,恶,无记三性。由于无记不感果报,此处所说的行,唯指能招感善恶果报的行。约三道,属业道所摄。即能依烦恼而引发善恶之业。
三,识。即是最初初投胎之识,此即第八阿赖耶识。由
于过去世惑业的牵引,致使此识在父母交媾时产生 爱染之想,吸入母胎,一刹那间,有了别作用产生,故称为识。
四, 名色。名即是心。乃指仅有心之名而无有形质,
故不称心而称名,。色即色身。从托胎后到三十五日,生长成诸根形状,四肢差别,此时虽有身根及意根,但没有眼耳鼻舌四根,所以不叫身而叫色,合称名色。此为形位。
五, 六入。又称六处。从名色过四十二日,称发毛爪
齿位,生长起毛发指甲与牙齿。再经过四十九日,称具足五根位。复经一百三十日,六根开始具备,称六根具足的胎中位。到此时节六根产生眼等诸识,有入尘之用,故称六入。
六, 触。触乃指从出胎后到三,四岁时,器官接触外
境,六根,六尘,六识产生和合作用。但对顺境,逆境,中庸境,还没有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之感受,故称为触。意为接触而已。
七, 受。受以领纳为性。领衲现前六尘境界,产生好
与不好感受。此指从五,六岁至十三岁阶段,六根与六尘境触对时,能清楚纳受前境,对顺境产生好感,对逆境产生恶感,对不苦不乐之中庸境,产生不苦不乐感。虽能清楚了别,但仍未能产生贪爱之心,故称为受,意指接受而已。识至受五支,乃现在世五果,约三道,属苦道所摄。
八, 爱。爱以贪为本,贪有二种:(一)自体爱,爱
著己身;(二)境界爱,贪爱五欲尘境。此指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爱男女色相,金银财物等种种胜妙生活资具及YIN欲等境,但仍未能广泛追求。故称为爱。意指嗜爱而已。
九, 取。爱增为取。由爱为缘,贪心发展增盛,生起
取著之心,体全是贪。此指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广泛追求,必欲取之而后快。故称为取。
十, 有。有即有业成就之意。由爱取滋润,增长,能
引生后有之苦果。换言之,由于贪爱取著转深,驰求五欲尘境,造成未来世生死种子,必定招感三界二十五有果报,故称为有。爱至有三支,乃现在世之三因。约三道,爱取二支属惑道摄。有支属业道摄。
十一, 生。生指现在世所造善恶之业,必定在四生,
六道中受生。体即五蕴果报色身,由依现在爱取有三支为因,又引起未来世四生六道中受生,故称为生。
十二, 老死。老死乃指此五蕴色身,业果灭时,身
体变坏及至命终,故称老死。生老二支,乃未来世二果。约三道,属苦道所摄。
此十二因缘,如约三界四谛分配,则无明,行,爱,
取,有五支,为集谛。集者,积集招感之义,谓积集此五支,能招感后世苦果,乃三界之苦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乃集谛所招之三界苦果。此即通于三世二重之十二因缘。
(二)二世十二因缘
二世十二因缘,即现在与未来二世因果缘起关系,引
起生死相续过程。无明与行,是能引现世业因二支;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之五支;爱,取,有,是能生来世果报之三支;生与老死,是所生二支。
无明至有前十支,概括为现世因,生与老死二支,属
于未来果。构成三界二世十二因缘生死轮回。
(一念十二因缘)
现前一念心起,必涉因缘,所谓如是因,如是缘,如
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由于一念顿具十二因缘生灭过程。故称为一念十二因缘。此理微细难晓。姑举一则见他美色,起心贪爱为喻:
有一人,见女姝好,萌生爱心,即是无明,不了境界
本虚故。爱心滋长,引起业种,即是行。对彼美色,专心注想,即是识。与识俱起之色想行三蕴,即是名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贪,即是六入。因六入生求爱心,即是触。领受触心,即是受。贪之不已,即是爱。因爱而必欲取得之,即是取。因取引生身口二业,即是有。因此生起种种烦恼相续不断,即是生。爱心转移,变化,即是老。念头幻灭,即是死。
修十二因缘,有顺,逆二种观法:
一,顺观。观察因生死果,复起无明。依于无明,生起行。依于行,生起识。依于识,生起名色。依于名色,生起六入,依于六入,生起触。依于触,生起受。依于受,生起爱。依于爱,生起取。依于取,生起有。依于有,引起生。依于生,而有老死。依此顺序修观,称为顺观门。
二,逆观。观察最初由于一念不觉,生起无明,由业润生,导致生死轮回相续不断。若灭除此根本无明,则生死相续之锁链,即不断自断。犹如斫树,先断其根。如是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修此观法,称为逆观门。或称还灭门。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