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以“般若为导”之净土思想
2014/9/3   热度:431
黄念祖以“般若为导”之净土思想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定明
一、绪言
黄念祖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生于一九一三年三月初六日,圆寂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黄老居士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黄老在弘扬净土法门时以开示佛之知见,导群生悟入佛之知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使海内外佛子普沾法雨,深获真实利乐。其著作有《大经解》、《净土资粮》与《谷响集》、《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尚未完成的有《大经白话解》,在往生前,曾计划撰写《净修捷要报恩谈》、《禅净密三法一味论》与《随笔》等,惜黄老世缘已尽,未能实现。
集禅、密、净三法一身的黄念祖老居士,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净宗大德。黄老的净土思想是立足于净土法门之传承,以弘扬净土原典为宗旨,主张依戒律为净土行持之保障,依现实生活为修行净土之契机,并提出净密不二、禅净不二之思想,净土修行之进程等等。但在其净土法门中之思想特色,且非常重要的,有别他人之不同者,则是提出了弘扬与修持净土法门要以“般若为导”之思想。适逢黄老居士圆寂十五周年,本文试就黄老之以般若为导之净土思想略作叙述,以期能够引起今时以及未来之弘扬净土法门者的重视与提倡。
二、以“般若为导”之净土思想传承
“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任何宗派若离了般若,那就无法体现佛教的精神与特质。然在弘扬净土法门时,特别强调以“般若为导”的思想,则是黄老净土思想有别于他人之特色。虽然,在古德弘扬净土法门时,也融摄了般若正观的思想,但真正提出修持净土法门要以“般若为导”,应该说黄老则是弘扬净土法门史上的第一人。
黄老提出以“般若为导”之净土思想,是来自他学佛得法之传承。其思想传承也是比较多,众所周知黄老是集禅、密、净三法一身之净宗大德居士,其净土思想之渊源,主要是立足于净土法门的传承,以净土原典宣扬净宗之要旨。黄老的净土思想渊源可分为三方面:一、上直承释迦如来之宣扬净土法门之教语,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二、中承善导、藕益二大师之净土法门之思想,立推二师之净土思想,并且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常常引用二师之法语;三、近则亲承当代佛教诸大德之思想,其中尤为重要的老师就是夏莲居居士,根据《黄念祖老居士著作专集?善知识事迹简介》中说黄老:曾皈依于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嘎上师,后于一九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入室弟子,莲公大师出入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著作宏富,于宗净要旨,穷深极微,艰苦卓绝,会集《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称大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详作笔记,于禅净两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深蒙印可,并嘱托弘扬大经,命可直抒己见,随意发挥讲解。……四十岁时,于天津大学任教授,精诚修法读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大师鉴览,肯定真开悟,称其为唯一心许弟子。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
如上的简介中介绍了黄老的学佛师承,于禅宗是归依虚老,于密宗则是归依红教、白教之莲花正觉王与贡嘎二上师。并授正觉王上师之衣钵及遗嘱,继承金刚阿阇黎位。于净土则是受教于禅净大德之夏莲居居士之奖掖,成为入室弟子,而黄老经自己的修持,深得禅净密三宗之法要,也获得其师夏老之认可,并“称其为唯一心许弟子。”对于师承受学之事,黄老自己在《净语序》一文中也说到:
念祖幼承母训,及舅氏讲论,知向佛乘,幸受诺那贡噶两上师傅承之密法,然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稍窥要旨者,实由我师莲父多方策发启诲,有以育成之。此念祖所永服膺铭勒,莫敢少渝者也。
从黄老对自己学佛传承的述说中,可以得知,其舅梅光羲是他学佛了知佛乘之启蒙老师,“念祖幸由梅萧(黄老之岳父:龙友箫老先生)两公因缘,忝列门墙,备闻经论,”其中虽也得密宗红、白两教上师传承密法,然而使黄老对禅、净、密三宗,窥见其宗旨法要的却是夏老的教导,所以黄老说:“然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稍窥要旨者,实由我师莲父多方策发启诲,有以育成之。此念祖所永服膺铭勒,莫敢少渝者也。”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黄老得三宗法要,使真正得法于夏老,并且在弘法的过程中引用夏老的净土法语也比较多。
如上的引文,特别是关于禅宗与密宗的传承到底与黄老弘扬净土法门以“般若为导”的思想有何种关系呢?这就涉及到般若与禅密净三宗的关系,在密宗法门中,最高之见地与境界,就是无上瑜伽,而无上瑜伽就是般若佛法中所讲的“实相般若”。在禅宗里是特别强调明心见性之见地问题,并且非常重视对《金刚经》般若佛法对禅人的修行指导,如六祖慧能就是闻《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得见道开悟。般若与禅密二种的关系是那么密切,那般若与净土法门又是何种的关系?首先要知道般若其实就是要指引众生悟入佛陀所开示之实相之理,——《观经》中所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无上般若胜义。黄老在弘扬净土法门时,也常常引用藕益大师之《弥陀要解》,并且认为藕益大师之注解与佛无二,藕益大师本是出身于禅门祖师,来弘扬净土,其中特别能体现出从事持达理持、心佛不二之般若思想。般若与禅净密三者的关系,是那么的密切,而黄老又是于禅净密三宗深得法要之人。其禅净密之得法传承又是在于以通禅净密三宗著称之夏莲居居士,夏莲居居士对般若也是非常的重视,说:“修行无论是哪一宗,都必须是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这是黄老亲自听夏老讲《心经》时说的,如此自然知道般若在大乘佛法中的地位,[1]所以黄老自说:“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2]而黄老本身也是因读《金刚经》之“无住生心”般若对佛法产生了坚实之信念。在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之漫谈中,黄老自己也说,“就我个人而言,也就是从《金刚经》到《阿弥陀经》,也就是到了净土念佛法门。正是通过《金刚经》才体会到了净土法门的道理。……通过对许多大德的论著、遗教学习,多少年后回顾起来,当年我思想上的这一转还是正确的!”[3]因此,由于如上的诸多因素,也就构成黄老弘扬净土法门以“般若为导”之思想,黄老一身的修持与弘法主要是以净土法门为主,所以以“般若为导”之思想也就贯穿他自身的修持与弘扬净土法门中,故自言:“念祖以为读净语,倘用此等眼光观之,方不负吾师之深心,与诸大德开示之要路耳。”
三、若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
为何要提出净土法门要以般若为导?是因为般若在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殊地位。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间,般若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就整整用了二十二年时间来宣说,可见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定位,般若思想的出现标志着大乘佛教的完成,虽然在大乘经典的发展史上,般若经是大乘佛教最早期的经典,但它所含的内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度的智慧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所欲表现的诸佛本质。般若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思想,在佛教经典中常称“般若”为佛母,大方便佛报恩经六曰: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大品般若经十六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中略)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
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
《大智度论》卷一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在《般若经》中:般若波罗蜜为生诸佛之母,故称佛母,故禅家称摩诃般若波罗蜜为摩诃佛母。因此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
般若是佛教之最重要最胜深之法门,“般若波罗蜜是法门,永断无明有所得见,教化愚痴暗蔽恶慧众生故。”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大乘佛教对修行解脱之方法,概括起来不外乎“六度”,所谓“六度万行”就是佛教修行法门的总称,大乘佛法之 “般若”对修行的重要性,常用 “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来说明;因此,我们也就知道,在弘扬与修持净土法门时若少了般若作为导向,那将会是如何的。
四、对般若重视态度
正是般若在整个佛法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性,黄老居士在对净土法门的宣扬中,一直贯穿着“以般若为导”的思想,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特别强调修行净土法门之行者要以“般若为导”。所以在《谷响集?小引》中说:
本集所答之问者:有初信、有未信,有初修、有久修,有禅、有净、有密,有专修、有兼修,种种不一。故所答亦随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若无般若,则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终难作饭。若不以净土为归,则于现世,决定难出轮回,再出头来,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呕心沥血以此为劝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老在接引教化学人时,不论是用何种方式,一直凭着一个宗旨——始终贯穿着“以般若为导”的思想宗旨,认为有无“般若”是分别佛教与外道的分界线,是能否成就转迷成悟的根本;学佛若无般若,一切“则成迷信,只是附佛外道,”没有般若的修行,犹如“煮砂终难作饭”一般。万行以般若为导,所以说:“修行无论哪一宗,都必须般若为导,才能直趋觉岸。”[4]而般若的导向则是以“净土为归”。
般若是如此的重要,那般若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般若就是佛教甚深之见地,一种洞察生命实相的智慧与能力,“般若”在密宗来讲就是无上大瑜伽之境界,(诺祖开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刚经的境界。”)在中观则为“无所得正观”之中道境界,在禅宗则称为明心见性之见地,在净土来说则是“依事达理”之以持佛名号而证弥陀如来果德、法身之圆满境界。我们修行,以黄老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真想于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还必须在您思想深处,痛闹一番革命”,[5]革除旧有的错误见解,以建立般若正观的智慧,当只有具备和拥有般若时,修行才能立杠见影,速证菩提;认为学佛修法之所以不得利益,就是因为没有般若,与及对般若重视不够的原故。因此,黄老在教化学人时,特别强调对般若的学习,在《谷响集》中黄老就劝学人要多读《金刚经》,以此获得般若之正见,还说:
只有老实学般若,使生起次第与大手印大圆满相结合,坚决求生西方,使习密与生西相结合。除此都是梦话,毫无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这里可以看出,黄老对般若的学习是何等的重视,将般若看成是修行而得解脱成佛之根本。黄老修持净土以般若为导的思想,可以从其《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一书中看出,并且在此书中对于如何修持净土以般若为导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五、如何以般若为导,指引净土之修行
我们修行需要指南针,以导航我们趋向我们解脱成佛之方向。那么修持净土以何为导?在《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一书中,黄老就告述我们说要:“般若为导,净土为归”,[6]有般若就如长了眼睛与脚一样,“入佛宝藏,智慧为目”。看清楚自己的终极目的在哪,并且知道如何实践到达,并且,这八个字就告述了修行净土的方法与归宿问题。
黄老认为佛法的核心是般若思想,而能体现般若思想的则是《般若经》,其中尤以《金刚经》特别能体现出佛教的般若思想,能全部体现《金刚经》般若思想与境界的,则是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认为“无住生心”是般若佛法的核心精神的体现,黄老本身也是读《金刚经》的“无住生心”而产生对佛法的真实信仰,并且举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顿悟一切万法不离自心佛性之理,而道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7]来说明“无住生心”对修行佛法的重要性,并且在五个何期自性中,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一切万物皆是由“自性”变现出来的。如何才能契入六祖的五个何期自性,以体验自性与我们解脱轮回、悟道成佛的关系呢?那就必须要用《金刚经》中“无住生心”之般若,才能契入“自心佛性”之理而证“自家本地”之风光。“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段话是黄老引自《六祖坛经》中五祖对六祖说的原话,[8]从这段引文中,我们知道黄老对般若对修行解脱、见性成佛的直接关系与重要性做了认同与说明。正是般若对我们修行能否成佛起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黄老对般若的重要性也作了特别的强调,在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的佛学漫谈中,就强调说:这部《金刚经》的殊胜,也就是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上,道理也在于此!关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讲过的“五度如盲,般若如导”。
为了引起世人修行佛法要对般若的重视,并且引用《金刚经》的原文来说明: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若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般若就是眼睛,有了眼睛才知道和看清楚自己如何趋向目的地,“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眼睛太重要了。”[9]正因为如此,黄老对如上四则经文解释说:《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中。既然般若是如此的重要,黄老提出修行要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的八字方针,那么如何以般若为修持净土之导,而归向净土解脱成佛之彼岸世界呢?对此,黄老在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的佛学漫谈一书中,告述我们要以三种般若与四种念佛相结合的修行方法,才能做到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的精神。
三般若者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大乘义章》卷十依据《大智度论》,立三种般若义,即:(一)文字虽非般若,但为诠解般若之方便,又能生起般若,故称文字般若。(二)观照,谓慧心鉴达之用,其体即为般若,故称观照般若。(三)实相,为观照所知之境界,其体虽非般若,而能生起般若,故称实相般若。[10]三般若中据碧岩录第九十六则载,实相般若即为真智,观照般若即为真境,文字般若即为能诠之文字。黄老认为实相般若是体,文字般若是相,观照般若是用,三者的关系是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三种般若是相互联系的,是不二的。为了使文字般若发挥观照而入实相之作用,黄老对《大经》的注释与及关于净宗要典之讲说就非常的重视。
四种念佛,分别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那么如何结合三种般若,来指导四种念佛呢?前三种念佛属于事,实相念佛才属于理。如何从事达理,这就需要般若正观之见的引导。“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就是需要般若贯穿在修行中的作用;若无般若,修持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相念佛时则不能升华到与果德之弥陀如来相应,不相因,也就不能获得阿弥陀佛果德的功德,那么将无法与实相发生关系,如此修行则不会有的大成就。因此在修净土法门要以般若之“无住生心”之见地与精神来修持名念佛,就能从持名念佛之事持,而证入“实相念佛”之理境。对于此点黄老说:
修行的方法,说到究竟处其实是一样的。禅宗谈到般若三种般若,最后一种般若就是“实相般若”。而念佛法门的念佛也有四种念佛,第四种念佛也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也就是“念实相佛”。念念入于实相,这就很难了。虽然法门分了二种,但到了最高究竟的境界其实都是一回事。当然还不仅仅就是一回事,因为净土法门之方便中,最方便之处就在于,可以使咱们凡夫甚至下愚的凡夫,也可以通过念佛,而不知不觉的符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实相般若”。在不知不觉的持名念佛过程中,相契了“实相念佛”,念佛法门最微妙的地方就在这!最方便之处也在这!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是“大愿之王”?原因也就在这。
不论是实相念佛,还是实相般若,都是佛法中之无上甚深之境界,也是修行者所要追究的最终极的目标。然而,这一伟大的目标,在我们一般看来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不管怎样的努力的修行,都很难达到似。但黄老却在如上的一段所说的话,则告述我们,“实相念佛”甚深境界并不是遥不可攀的,而是可以亲证到的,并且是通过持名念佛时,用《金刚经》之“无住生心”的般若见地与境界来念佛的这种方式就能证得净土法门之最殊胜微妙境界。若能结合般若思想来念佛,那么净土法门则更能显现出它究竟与圆满,所以,黄老强调说:“我们所以一切人都要懂得这般若的道理,我们要用这个‘念佛法’求生净土。以这个为归属,我们必定可以往生。”
为何以般若无住思想来持名念佛,就能现证实相念佛之境界?原来“持名念佛”可分为二种念法,一种叫作“事持”;一种叫作“理持”。得到“一心”之后,一种叫作“事一心”,一种叫“理一心”。何为“事持”、“理持”?黄老借用藕益大师的话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事持就是在事相上,信有西方净土,并持弥陀如来之名号而念,但未达《观经》中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这种殊胜般若见地,[11]只能像如子忆母似的,心系于境,无时无刻不忘地念佛。“理持”就是要了达所说心能成佛的道理,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正如天台宗所讲的“心具心造”。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阿弥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有的,这叫“心具”。不在我心之外,我心里本来具有的。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是皆是我一心所造所现而已!《法华经》中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所谓:“开佛知见,示佛之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何为佛之知见?无外乎是要让我们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不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见而已。所以六祖慧能说:“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不二,故云开佛知见。” (见《六祖坛经》)若悟此法,一念心开,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也便能了解《观经》中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般若深义。如何以持名念佛而证实相念佛,黄老借藕益大师说: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行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佛,皆理一心。
在常人看来,要达“理一心”定需理持才行,而事持只能“事一心”,黄老借藕益大师的话,要表明事持、理持二种修持,皆有可能先到“事一心”。事持也能够“明心见性”,也能达到“理一心”之境界。可“从事持达理持”,在佛教有本觉、始觉、究竟觉之说,本觉就是我们本具之与弥陀不二之佛性,当“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所谓“始觉”就是开始的觉悟,始觉是不离本觉的,在念一句阿弥陀佛时就是“始本不二,直趋觉路”而证得“究竟觉”。这也是念佛法门所具有最方便之处,以般若“无住生心”来念一句佛号,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理持”,那就也趋向于“实相念佛”,或是完全了“实相念佛”了(实相般若),就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人无生”,证无生法忍而花开见佛悟无生。
六、结语
黄老以“般若为导”作为修持弘扬净土法门之根本,切实是抓住佛法的核心,同时也是深得净土法门之要领。本文只是就黄老以般若为导之净土思想,略作叙述而已,关于其的真正以般若为导之净土思想,远非笔者这篇短文所能含括详尽,还有待于日后和有志弘扬净土法门者继续研究。
般若的功德对净土法门的修行之不可思意的作用,这是我们当今乃至未来弘扬净土法门时所要注意提倡与的。当我们具足了般若甚深般若智慧,则即是“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若于般若一心妙谛,能圆信圆解圆修,即得超劫顿成之力,刹那成佛。有般若才能证达“清净一句万德严,禅密净土一而三;掩耳不闻末后句,无心犹隔一重关;六根齐摄当下是,三密相应刹那圆;持名即禅即持咒,且却即是祖师禅。”
[12]所说的那种以一句佛号就能即禅即密即净之不二圆融之见地与境界。至于初机,于此妙法,只要有缘“见闻随喜,一念发心”皆可顿消尘劳业障。般若妙力真是不可思议中之不可思议,有了般若就能“顿契本来心,清净无所住。”老实念佛修行,即暗合般若无住生心之道妙,[13]正如黄老所说的“死尽偷心,老实持念,绵密相继,直透玄关。一生成办,位齐诸圣;不务虚言,但当实证”[14]所言一般。
(作者: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培训部主任)
--------------------------------------------------------------------------------
[1]
《心声录?心经略说》218页,上海佛学书局。
[2]
《心声录?金刚经一滴》225页,上海佛学书局。
[3]
电子版《黄念祖老居士著作专集?净语序》。
[4]
《心声录?心经略说》218页,上海佛学书局。
[5] 电子版《黄念祖老居士著作专集?谷响集》。
[6]
《黄念祖居士佛学讲记》第3页,福建蒲田广化寺。
[7]
《黄念祖居士佛学讲记》第11页,福建蒲田广化寺。
[8]
《黄念祖居士佛学讲记》第12页,福建蒲田广化寺。
[9]
《黄念祖居士佛学讲记》第13页,福建蒲田广化寺。
[10]
一是文字般若:如理诠寂,寂诠即照,即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者是“如理而照,照不异寂。此实相者,既是般若波罗密体,体自寂照,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
[11]
《黄念祖居士佛学讲记》第60页,福建蒲田广化寺。
[12]
电子版《谷响集?赘语》
[13]
《心声录?金刚经一滴》256页~257页,上海佛学书局。
[14]
《心声录?附录二示女偈》330页,上海佛学书局。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