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吼音·开示集:龙树亲友书 第四堂课


2014/9/4    热度:154   

狮吼音·开示集:龙树亲友书 第四堂课

 

  国际弟子课程《龙树亲友书》第四堂课

  原谅自己,放下罪业往前走

  要放下,从心里释放自己,继续往前走,别因曾经犯错或失败,就关闭自己的解脱之门。

  时间:2009年12月21日下午3:00

  梵文三皈依

  藏文献曼达

  法王念诵藏文祈请文

  接下来这个偈文,谈到要断除「相违」、也可说「颠倒」的部分:

  第12偈

  悭谄诳贪怠,慢YIN嗔氏族,

  多闻年少娇,并视如怨贼。

  白话:

  吝啬、隐藏己过、装腔作势、贪求、怠惰,贪欲、嗔恨,

  以及对于美貌、年轻、身分、地位等各种的骄慢或吹嘘,

  这些都是颠倒,是我们需要断除的敌人。

  「悭」,即吝啬之意,不管佛法或财物,都不想分享而想自己留着,就是「悭吝」、「吝啬」。这是指无论佛法也好,或者是财物也好,你都不想分享给他人,只想自己留着使用,自己贪着而留着,这称为「悭吝」。

  「谄」,即隐藏、覆盖自己的过失。

  「诳」,是自己并无功德,却装腔作势,假装自己有功德。

  「怠」,指懈怠、怠惰之意。

  「慢」,是指自己并无功德却以为自己有功德、德行的慢心。这是说自己真的以为具有那样的功德。

  「贪」,是指贪求无形的名誉或有形的财物。另有「贪YIN」的心:是指对于「内」,还有有情众生的一种贪;对「外在」来说,是对于这些事物、财物的一种贪着。

  「嗔」,即对他人所拥有的起了嗔心。

  「氏族」、「多闻」、「年少」、「娇」:指各种骄慢,认为自己出身好、美貌、见多识广、年轻、有权势等各种不同的傲慢。这里的傲慢,是指「自以为是」,在藏文中有「虚胖」之意,明知没有却吹捧自己。

  同样地在「心」上来说,是你给自己很多相似的原因,然后吹捧自己,把自己越吹越大、越鼓越大,好象觉得自己真的是那个样子,变得很傲慢。

  另一种状况是,的确有一些功德,但表现得不可一世,导致和他人之间有着距离,这样彼此的关系也不会良好。

  以上十三种过患(注:本偈藏文中,有十三种应断除之过患:悭、谄、诳、贪、怠、慢、YIN、嗔,氏族之慢、色娇之慢、多闻之慢、青春之慢、权势之慢),是我们应断除的颠倒。

  放下自己,才能成为「众生仆人」

  过去在印度、藏地的祖师,都有一种谦虚的传统和习惯。这种习惯到了西方后,有些外国弟子会误解,以为:「哦,这个上师可能如他自己所说的,真的不懂,那我也可以不用去找他了。」

  这里讲到的谦虚,是真正从内心发出;但有些上师,虽然嘴里说「不懂、不懂」,但身体语言却表现得像什么都懂,好象身体里藏了一只狮子。真正的谦虚,是对自己所学觉得只是智慧大海的一滴,还有很多值得学习、有待学习,那种由内而发的自然谦虚。弟子对上师的谦虚,要如法的去观察,了解上师只是谦虚的说「不懂」,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懂,我们心里反而要生起虔敬;别以为他真的不懂而生起鄙视之意,觉得「那不如我自己爬上法座去说法算了。」那就错了!

  尤其是一个观修慈悲的人,更应以谦虚来对治傲慢。因为我们一想到众生无量的苦,只想去解除众生的痛苦,因此身口意集中一处,只是关注众生的需要,知道自己还有太多事还没做到,还有太多事要为众生做,那个时候你就已经完全没有所谓的「我」,这样就没空生起傲慢。

  对于一个观修慈悲的人来说,谦虚愈益重要!因为一个很傲慢的人,自我意识会很强烈,「我执」就会像一座坚硬的山一样不动摇,这样的人,很难生起:「为了众生,我愿意放下自己。」甚至「我愿意成为众生的仆人」,这样同理心地去服侍众生。

  傲慢是有损慈悲的修持,太傲慢、自我意识太强的人,很难放下自己,成为「众生的仆人」。

  换个角度来说,也不能「太谦虚」,《宝性论》中说:「众生皆具如来藏。」所以不可轻视自己,过度轻视自己,以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到,等于说是轻视自己的佛性,这是五种过患之一,也必须断除。

  因此我们真正要做到的「谦虚」,就像刚刚谈到:「即使过去学了这么多学问、做了这么多修持,但我知道这只是大海中的一粟而已,还有更多努力的空间,还应该多多学习!」这才是一种正确的谦虚,并不是轻视自己。

  接下来是「不放逸」:

  第13偈

  说无生由勤,有死因放逸,

  勤能长善法,尔可修谨慎。

  白话:

  要证得无生的解脱,要随时随地对自己不放逸,

  对自己放逸,是招致毁戒之途,

  精进不放逸,能增长善法,

  你可以修持谨慎之道。

  我们成为佛教徒之后,要随时观察自己的言行,不要空有佛教徒之名,所言所行却不如法。《修心七要》中说「二证己为首」,他人和自己这两种观察自己言行的证人,要以自己为主,因为只有自己能随时随地观察自己,要让自己成为自己言行的证人。

  无生,在藏文中有「甘露」的意思。「甘露」,是指可以消除魔障的法药,帮助我们净除生、老、病、死等各种烦恼,而消除这些魔的甘露是什么?就是「不放逸」,不放逸,是一切戒律的基础。即是这里所指的「勤」。

  南传佛法讲「别解脱戒」,强调身口七断(断除身口七种恶业)的不害他戒,需要不放逸;大乘讲的饶益众生、不舍弃任何众生的「菩提心戒」更细微,更需不放逸;密乘要断除「凡夫相」的执着,更需要于座上座下一切时,不放逸的修持本尊「净观」。

  第14偈

  先时离放逸,后若改勤修,

  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

  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

  达舍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白话:

  即使因放逸而造恶,

  只要能精勤修持,也能有所成就,

  就像云开雾散,就能看到清明的月光。

  有一些「翻恶成善」的例子,

  就像佛陀弟弟孙陀罗难陀,因为大贪心而造恶,

  央具理摩罗因为嗔心而杀1999人,

  达舍曾杀父,绮莫迦曾弒母,

  他们后来都因改过向善,

  不放逸精勤修持而有所成就。

  忏悔即「斩断」,要真正和罪业一刀两断

  关于「忏悔」,我有些想法特别想提醒。如果过去造恶业,想忏悔不再犯,我们可以向「忏悔境」,也就是三宝、上师、阿阇黎前发露忏悔,这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放下,自己要原谅自己。否则我们即使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但心里不放过自己,紧抱着过去的罪业不放,还是会觉得很痛苦,修持都提不起劲,这也不行。

  我们总是会做错事情,若因此觉得已经是一个被染污的人,甚至觉得自己十恶不赦,因而关闭解脱之门,这也没必要。我们可以这样想,在无数过去世的轮回中,心的相续所留下的罪业来看,今生造的恶业,跟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恶业比起来,实在很少,只是大海中的一滴,至少今生还知道做了什么,过去世连做了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不要太责怪自己,要放下,从心里释放自己,继续往前走,别因曾犯错就让自己不能前进、不能修持,不要这样。至于不相信轮回的人,也要劝他们,不必对今生犯的错,死劲抓住不肯放。不管你相不相信轮回,抱住过往的罪业,不肯原谅自己,这样忏悔不会发生作用。

  在藏文,忏悔有「斩断」之意,就是和过去的罪业一刀两断,不再执着于心中无法忘怀。就像密勒日巴大师年轻时曾造重大恶业,杀死35人,但他不曾因此怀忧丧志,反而转忏悔之力为修持的动力,终致成就。所以忏悔完就要往前走,努力实修才有意义。

  底下这两偈谈到「忍辱」,或者称为「安忍」。当谈到「安忍」的时候,得延续之前「不放逸」、精进的基础,来修持「安忍」。

  第15偈

  勇进无同忍,勿使忿势行,

  终得不还位,佛证可除嗔。

  白话:

  勇进是指苦行,没有比安忍还要更殊胜的苦行,

  不要给嗔恨机会,不要让嗔恨有机可趁,

  如此精进不懈,终可得到不退果,

  这是佛陀亲口所说。

  这一偈是说,要在不放逸中修持安忍,不要给嗔心任何机会。藏文「勇进」,是指苦行,没有比对嗔恨修安忍更大的苦行,忍辱是最殊胜的苦行。就像赛车竞速,你的安忍速度要比嗔心更快;就像游戏,要能很善巧地控制嗔心。

  第16偈

  他人打骂我,欺凌夺我财,

  怀恨招怨诤,舍恨眠安乐。

  白话:

  如果有人骂我、打我、欺负我,甚至夺我钱财,

  我如果怀恨在心,只会惹来更多怨气,

  如果能放下怨恨,就可以在安乐中入眠。

  第16偈谈到「怀恨」的过患。如果有人辱骂你,甚至殴打你,你会耿耿于怀,一直想、一直想,终而怀恨在心,接着身心失去安宁。我自己也曾经生气,但总是很容易就忘了,所以对记恨的人有点好奇,我就算努力去记起恨意,但总是两三分钟、最多一两小时就忘了,但有人还写他的恨写了一本书,这真的很不容易──其实,这只是苦了自己,你若怀恨,首先受伤害的是自己,对你所恨的人可能一点都没影响。结果你自己饱尝记恨的后遗症:首先是睡不好,接着易怒,最后朋友也会远离你,仔细想想,记恨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呀。

  当我们嗔心生起时,就想给别人一点点颜色瞧瞧,有时想要打官司,或想有什么处罚对方的方式;但其实我们都没这么理性,你一生气,首先处罚到的是自己,总是自己先受伤害,简直把自己当敌人,给自己苦头吃。

  就像一个练武的人,心要很平静,才能使出功夫、命中目标;如果你真的要出拳,就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出手才能准确,才能一拳命中要害。重点是要你先冷静下来,平息自心,别生气,不是真的要你打人。接下来,要说个故事:

  有个主人买了一只鸡,放在地上,他的狗就跑来绕着鸡转,嗅嗅嗅,一付很馋、很想吃的样子。主人就很气的对那只狗说:「你敢对它做什么事,我就对你做同样的事!」结果那只狗想了一想,就舔了那只鸡的屁股一下!主人当场傻眼,因为他不是说:「狗做什么,他就对它做同样的事」吗?所以嗔恨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呀。

  问答时间

  问:根本上师只能有一位,还是可以有很多位?

  答:

  的确有些人有很多位根本上师,但也有人只有一位根本上师,有着很多不同的做法和说法。不过我们可以想想,分支可以有很多,但根只有一个,才会稳固,这需要去思考。

  问:顶礼上师,请问如何保持初发菩提心时的精进、勇猛,然后永不退转,直到成佛?

  答:

  精进: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善行,因欢喜而努力。当然具足方便善巧时,你自然就是在精进。

  勇猛:是要思维众生的苦,要打开自己的心、自己的眼,看见广大众生的苦,发愿承担众生的苦,所以充满勇气,自然能勇猛。

  不退转:是种坚定的誓言,是指身口意完全交给菩提心,也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没有犹疑的坚定走下去,自然能不退转。

  (如前一日,法王带领大众唱颂梵文回向文,结束第四堂课)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