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心作佛”而“弥陀念弥陀”


2014/9/3    热度:495   

由“是心作佛”而“弥陀念弥陀”
  ——由纪念黄念祖居士而观净土法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周齊
  浏览黄念祖居士的著述,令人对这样一位殷勤于佛法的居士,肃然起敬。吾辈虽跻身于研究佛教队伍中,也受益于佛教道理颇多,亦关注佛教的发展,但终究是在局外把佛教作为研究对象,在与一个他者交流。因而,一旦涉及信仰体验之类话题,常常会言语隔膜。即如黄老居士一再告诫的,世智辩聪是学佛的障难,其实那也是学问的障难。不过,学问也即问学,真诚虚心地努力去了解,或许也能有助于更深入地接近所要研究的对象。即如此,就借着纪念黄老居士的因缘,巡迹老居士推重的净土法门,看看个中有些什么因由。
  由宗教历史的角度看,佛教净土说教,伴生于大乘佛教对于佛菩萨理想世界的构建,并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而内容不断丰富和广泛流行。回溯它在中国的流行历史,也几可谓是流行最为广泛和普及的佛教说教。不过,净土说教,既是在中国流行最为普遍的佛教说教,同样也是演变多端的一家说教。首先,因着相关经典的传译,在中国流行的净土法门落实在弥勒净土信仰和弥陀净土信仰,两种基本的净土信仰上。弥勒的兜率天,和阿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相关净土信仰者各自所欲往生的净土。但是,又由于宗派的不同,对于经典的解读不同,或不同时期所推崇的修行理念取向差异,因而有提倡唯心净土的,有推崇禅净合一的,或者抱着不同目的而提倡净土的,诸如此类,使得净土信仰的内容和形式多有不同,甚至良莠芜杂。既便对于其流行脉络,也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确有个净土宗;或认为此宗名色系统不明确,而净土实为各宗所崇尚之法门,遂指称其为净土法门。无论怎样,确实无疑的一点是,一声阿弥陀佛的佛号,即是佛教内部通行的,也是民间适用的,一个公认的佛教Logo。同样,净土思想的发展,也是有脉络可以探寻,从中也是能引发思考而有所受益的。
  推崇弥陀净土经典,崇信阿弥陀净土信仰,这是黄老居士相关著述反映出的一个特点。弥陀净土信仰的路线可追溯自东晋乃至更前。东晋高僧慧远所在的庐山,是当时缩居南方的东晋王朝的佛教中心,也是佛学研究的重镇。在其很多成就中,之一突出的表现,就是阐扬了净土思想,并具体落实有相关实践。僧传称,慧远与数同道,与“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廌而誓”“共期西方”。[1]这个结莲社活动,常常被作为是中国净土宗之肇始,成为一种标志。不过,或许应该说,这是弥陀净土信仰结社之始。
  不过,在慧远的那个时期,弥勒净土信仰也很流行。事实上,弥勒净土同样是有丰富流行历史的一种净土信仰,这一点由出土佛像即可见,隋唐之前的弥勒佛像非常之多。慧远法师的老师道安法师,也是有净土信仰的,只是这师徒二人的净土取向不同。道安所敬信的是弥勒净土信仰。僧传称“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2]而弥勒兜率净土信仰的内在理路,大致跟弥勒乃一生补处菩萨而将来出世成佛的思想脉络有些关联,因而弥勒净土信仰的经典有“上生经”和“下生经”,往生兜率的方式也是“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即得往生”。[3]“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4]上生兜率天和下生成佛是联系着的,其上生兜率弥勒净土,所为的则是跟随下生成佛的弥勒而来人间净土。明末清初时期广东鼎湖山的弘赞和尚有著作《兜率龟镜集》三卷,[5]汇集了有关弥勒信仰、兜率往生的一些事迹及经咒愿文等。玄奘大师及弟子窥基,近世的太虚、虚云大师等,也是崇尚弥勒净土信仰的高僧。
  比较而言,似乎弥陀净土比弥勒净土信仰更普遍流行,或者说是可见的宣扬和记录显得更多一些。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大概是与后来的弥勒信仰多为反抗社会者所用,弥勒信仰的群体往往成为朝廷特别要打压的对象等等,以致弥勒信仰也似乎成了形象混乱的一门。不过,在信仰之属,这两者的脉络还是清楚的。而且,对于不同净土法门的选择,可能还是与信仰取向自身有主要关系。
  可以说,佛教的净土思想及其具体解脱路的设计,集中体现着大乘佛教的普世精神理念。无论是那种净土信仰,实际上都非常充分地发挥了佛教以揭示人生之苦,谋求解脱之路的基本思想精神。
  阿弥陀佛的意译为无量寿、无量光,等,有多达十三个名号,所谓“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6]而且其国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国土”,“系念必生我国”,“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7]这样一种解脱往生之路,可谓是即方便又易行。所谓“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8]所以,阿弥陀净土信仰是由称名佛号,得他力引领,而得往生极乐佛国净土的“易行道”。在黄老居士的《净土资粮》书序中,正果法师即婆心拳拳地说,在末法时代,“一个学佛的人,要想聪从戒定慧三学,依靠自己修习止观和参禅得到成就,就比较困难,……但是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就比较容易,所以叫易行门。”
  这个易行的弥陀净土解脱之路,只要求起信发愿,系念佛号,即可借着阿弥陀佛的愿力,生其佛国净土。而且十念即可往生,虽然是带着业障的往生,但由于给出的是信誓旦旦的希望,业障的沉重似乎就在系念佛号中丢却了。显然这的确是极具吸引力的解脱之道。
  翻译为中文的专门讲弥陀净土的经典主要有三部,但是对于这种由慈悲普世的意旨引导的易行的他力的念佛解脱路,却有层层深入和详尽的设计和解释。如,弥陀净土的普世情怀即表现在阿弥陀佛的本愿上。所谓本愿亦即佛菩萨于往昔世时所发的救济众生的誓愿。《阿弥陀经》中计有弥陀佛的二十四愿;而被称为“大经”的《无量寿经》,则被称为“本愿经”,盖因此经计阿弥陀佛为法藏菩萨时发有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即为念佛往生愿,其愿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信心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9]此愿亦被弥陀净土信持者称为“本愿”之王,大概即是由于此愿最简明地表达了净土思想中的“念佛”之要旨,及大乘佛教要“普益众生”[10]的宗旨。
  而且,弥陀净土解脱之路的慈济宗旨,还体现在“往生”的周密设计上。为何要往生,如何往生,谁可以往生,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给出了答案。不仅净土被描绘得美轮美奂,而且净土中诸圣众亦皆俱“身相具足”“智慧殊胜”种种妙德,而世间的浊恶,则“无有解时”“无有出期”。如此鲜明对比下,佛教给出的解脱之路,门槛并不高。先是只要不是五逆和诽谤正法之属,欲往生者只需发愿和系念,临命终时,就可得到接引。而且对于众生因行业而有的差别,也有考虑。在《无量寿经》中,是分别为上中下“三辈”,而称“三辈往生”。而《观无量寿经》则有更细致的划分,即每一辈中再分上中下三品,而成“三辈九品”之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观经》中,在下辈往生者中,赦免了五逆者,只要其未谤正法,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说经,哪怕只是得闻是经名,而致回心转意,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便可除却五十亿劫生死大罪,受到化佛、化观音、化势至的迎接,亦可往生弥陀净土。
  关于往生解脱的无微不至的思量设计,也渗透在净土信仰的诸多诠释中。如太虚大师分析被称为净宗七祖的唐代道绰的《安乐集》时,就发现,《安乐集》针对人们担心西方净土遥远,是距离婆娑世界十万亿之遥的极净佛土,婆娑浊恶众生欲往生,岂非很难,“很巧妙的谓婆娑世界是秽土中的最末,而极乐世界则是净土中的最初,后初相接,往生不难。”[11]
  由此亦见,《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以及一些卓越的净土著作,既是净土法门所依凭的主要经典,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到弥陀净土思想逐步完善和丰富的发展线索,看到大乘普世救度解脱思想的具体勾画和体现。而且由阿弥陀佛的本愿,既可以看到这个众生可以攀缘往生的他力如何被发挥到了最大能量,同时也可看到大乘佛教菩萨道普世精神如何在净土法门发挥到极致。因而,观净土法门也是由一个途径了解了大乘佛教的发展。
  由黄老居士的著述,还可引起对净土信仰另一个重要理念线索关注,此即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强调凡等“是心”可“作佛”意义的唯心净土思想。《观无量寿经》有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12]相关于这种净土的思想,历来还纠集着禅净的关系,心与净土的关系,乃至人与境的关系,等等相关认识和调整。不惟《观经》等专门净土经典如是强调,还有《维摩诘所说经》“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3]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即破染著,又辨权实,一定意义说也更适意于缠弊文意的读书人。六祖慧能就有云:“凡愚不了自性,不知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14]
  又教导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15]
  明代著名文人袁宏道即推崇此唯心净土说亦具直指人心的作用,其曰:“如《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语,皆直指心宗,更无迂回。且如阿弥一声。是非俱划,何等直截。故古人谓之头则公案。镬汤波底岂贮寒氷,烈火焰中讵容寸草。达磨复起,不易吾说。更或踟蹰,万里千年。”[16]所谓能净其心,即一切净。愚夫愚妇“撒豆念佛,即豆是佛;画图卷念佛,即画卷是佛。无少闻见,无少知解,彼且不知心,何不净之?”“诸佛净土岂限方隅?”[17]此不惟沟通禅净,此亦与诸如华严“心外无法”“三界唯心”[18]的唯心主张相一致。
  晚明以来,由于云栖袾宏等高僧的特别提倡,不少士人“奉教于云栖,得唯心净土之旨”[19]。也有大乱余生者以净业为归者,如明清交替中苟活的著名文人钱谦益,即“余年修净业,以西方为大归”[20]当然还有乾隆时的著作《居士传》的知归子彭际清,亦以念佛净业为归。凡此等等。近世以来,不仅出家僧众,即是居士组织,亦多以净业为基本的凝聚因缘。
  或如章太炎所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唯心净土思想,突出心净土净,即心即土,由学理看也是一种强调内在超越而求解脱的理路,虽然佛教所为是出世向度,但一定程度也是很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意趣的一个方面,如果比附,或许可与传统儒道的内圣之功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否也可说,这也是弥陀净土信仰吸引一些知识阶层者青睐的一个因由。黄老居士著作中有夏莲居老居士文墨,其中“原来弥陀念弥陀”句,应可用得袁宏道赞语“何等直截”。此是否亦黄念祖老居士和老师夏莲居老居士所要弘扬之净土心路呢,应当是的吧。
  --------------------------------------------------------------------------------
  [1]
  梁·慧皎《高僧传》卷六。
  [2]
  同上书,卷五。
  [3]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14册。
  [4]
  同上。
  [5]
  收于《卍续藏》第149册。
  [6]《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
  [7]
  同上。
  [8]《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正藏》第26册。
  [9]《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第12册。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大正藏》第10册。
  [11]
  太虚:《中国净土宗之演变》。
  [12]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
  [13]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大正藏》第14册。
  [14]
  惠能:《六祖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
  [15]
  同上。
  [16]
  明袁宏道:《西方合论》卷四。
  [17]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第二十六卷。
  [1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四,《大正藏》第10册。
  [19]同上书,第三十四卷。
  [20]
  同上书,第二十六卷。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