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一节课)
2014/9/4   热度:331
益西彭措堪布: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一节课) 周安士居士 汇辑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学习资料 尚未定稿 请勿翻印) 汇辑者周安士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居士,江苏昆山人,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他看到众生造罪无量,其中邪YIN、杀生这两种业占了大半,就写了戒杀的《万善先资》和戒YIN的《欲海回狂》,又写了《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合称为《安士全书》(本篇就是《西归直指》当中的第二卷)。 乾隆四年正月,他和家人诀别,说自己要往生西方。家人要给他用香汤沐浴,安士先生推却说:“我香汤沐浴久矣!”之后,在谈笑中往生,屋子里充满了浓郁的香气。 印光大师说:“如果能阅读《西归直指》,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不论根机利钝、罪业轻重、工夫深浅,只要能做到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在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往生之后,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明心性,证得佛果。”大师还赞叹说:“《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和寻常的善书不能同日而语,安士先生若不是菩萨乘愿再来,现居士身,说法度生,我是不会相信的。”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无信,便如焦芽败种,无药可施。何况念佛往生,尤为难信之法乎?】 这一段是强调信心的重要性。 《华严经》中说:信心是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的母亲,信心能长养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所以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以信心趣入。人如果没有信心,就像焦芽败种一样,没有什么药能救活它(意思是说,没有信心就不会生长种种白法,犹如烧焦了的苗芽或种子,不能开花结果。),何况念佛往生是尤其难信的法门,更需要设法建立起坚固的信心,以作为净土修行从始至终的基石。 【往昔禅宗长老,暨博学鸿儒,皆有阐扬净业,设为问答之词,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天如老人之《净土或问》,王侍郎之《决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论》。其外复有为集为文,目不胜赏,无非欲人坚固信根,同归安养耳。】 过去的禅宗长老和博学大儒,都有阐扬净土法门设立问答的文章,比如,天台智者大师所造的《净土十疑论》,天如老人撰述的《净土或问》,王侍郎撰写的《决疑集》,袁中郎撰述的《西方合论》。此外还有很多大德作种种净土集、净土文,妙义连篇,目不暇接,目的无非是想让人坚固信根,一同往生极乐世界。 【兹特统汇群编,撮其领要,间亦窃附管窥,补所未逮,总名之曰《疑问指南》。敢曰制锦以成章哉,聊云酿花而作蜜尔。】 (安士先生说:)现在我统汇各类著作,摄集其中的要领,其间也附上我个人的意见,弥补原文没有说到的方面,总的取名为《疑问指南》。我怎么敢说这是“织锦成章”呢?只能说是酿花作蜜罢了(“织锦成章”就是由自己著述一部大作。“酿花作蜜”就是采集百花的精华酿成淳蜜,表示自己只是采集古德著作中的精要,汇集成这篇文章,不算是自己的创作。)。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专为自利,舍离众生,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拔济苦海众生作为自己的事业。菩萨如果想救度众生,只应当发愿生在三界,在五浊恶世、三恶道中救拔苦海众生,为什么现在要求生净土,专门成办自利而舍弃无量众生呢?这不是丢失了大慈悲、障碍菩提道吗? 意思是说,菩提道以利他为主,菩萨应当专门投入到救拔众生的事业中去。现在为了自己一人的安乐和解脱求生净土,舍弃无量苦难众生,这是小乘的下劣发心,是菩提心的违品,严重障碍了成佛之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久修行菩萨,已曾亲近诸佛,证得无生法忍者;二、初发心菩萨,未尝亲近诸佛,未得无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提之心,犹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 答:菩萨有两种:一是已经亲近过诸佛、证得无生法忍的久修行菩萨;二是没有亲近过诸佛、没有证得无生法忍的初发心菩萨。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大威力,所以能在三界中做天人、做神仙、做皇帝、做国王、做鬼类、做旁生,在生死中自在地出入,现种种身,广度众生。初步修行的人无论智慧或方便,力量都很薄弱,虽然发了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但自己还住在凡夫地流转生死,连自身的烦恼病、生死病都救不了,怎么能救他人?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浊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具缚”就是自己的心还在烦恼和业的系缚中解脱不了。 由上面的道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被烦恼和业系缚的凡夫,说他自己有大悲心,发愿生在浊世救苦众生,这是没有道理的。 【何以故?】 为什么凡夫不能生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呢?道理如下: 【五浊世中,声色货利,刻刻纠缠;烦恼怨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堕落。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纵使有佛出世,难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转生若遇大富大贵,未免耽著尘缘,广造众恶。从此一失人身,何时更当解脱?】 在五浊炽盛的浊恶之世,时时处在声、色、财、利的缠绕中,内心有无数的烦恼怨家重重密布,随时等候现行,稍微不谨慎,生起了非理作意,就造下堕恶趣的业因而随之堕落。纵然不堕落而能生在人中,也难以遇到有佛出世的时代;纵然有佛出世,也难以对佛生起信心和趣向的心;即使万幸能信向佛道,修行出家,转世之后如果遇到大富大贵,免不了又耽著世间五欲的尘缘,造大量的恶业。从此一失人身,不知道何时再能解脱? 所以这叫做难行道。初发心的菩萨力量薄弱,身处在五浊恶世中,染缘强盛,内心遍满烦恼种子,因缘会和,不由自主就随业堕落。一旦堕进了恶趣深渊,不知道哪一天再能出头。所以先圣说:“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 【所以有智慧人,将欲度生,先求见佛,果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业已为金刚不坏之身,然后可行随类度生之愿。】 所以,有智慧的人为了度众生,首先求见阿弥陀佛,果然能做到一心不乱,念佛往生,就成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就永超生死,无病无恼,有无限的力量。这之后进入三界,就所向无碍,不会被业缘所牵,不会被外物所惑,就能真正履行随类度生的悲愿。(“随类度生”,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等,善巧地救度。) 【譬如救溺,须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从井救人,未有不与之俱溺者。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从上下文看,这一句的“从井”恐怕是刻板的错误。《净土十疑论》中说:“一个人心里着急,直接入水救人,没有方便力的缘故,彼此都沉溺水中。”所以,“从井”估计是“入水”二字的误刻。) 比如,营救落水的人,必须自己乘着船筏,才能把人从水里拉出。如果没有船筏,直接就跳进水里救人,没有不一起沉溺的。这不是缺少慈悲,反而是善用慈悲。(意思是说,他不直接跳入水中,而首先去找船,这不是缺少慈悲。慈悲也要由智慧抉择,正确地使用。智慧就像眼目,他能起到的作用是抉择清楚该怎么做。慈悲这个拔苦与乐的心,到底怎么使用,就要由智慧来决定、来指挥。) 又比如,消防队员去救人。他首先要穿好防火衣,戴上防毒面具,全副装备才能进去。如果什么装备都没有,就冒然冲进去,不但救不出人,自己还会被火烧死,或被毒烟熏死。“全副武装”表示菩萨自身得到无生忍力,这时入到乌烟弥漫、烈火熊熊的三界火宅中,才不会中烦恼毒、被业所烧,才能安然无恙地在火海里营救众生。 又比如一个人发愿以行医来解除世人的病苦,他不能立即就开始给人开方抓药,这样莽撞行医,会自误误他,非常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分成两步,首先拜访名师,多年当中潜心学习。学成之后,再悬壶济世,广利世人。这时他再不管病人就不对。他应当不计个人得失,不辞辛苦,一心一意地救治每一个患者。之前他的潜心学医,不轻易为人治病,并不是没有慈悲,反而是一种智慧的抉择。 小结: 我们心上,慈悲是与乐拔苦的心,智慧是拣择事、理的心,两种心要并运。没有智慧的抉择而使用慈悲,往往是错用慈悲、滥用慈悲,遭来自他俱损。有智慧的抉择,使用慈悲,就是善用慈悲,能真正做到与乐拔苦。所以,慈悲是动力,智慧是导航者。 修行者首先求生净土,成就无生法忍,正是以智慧抉择之后的选择。也就是要抉择:我有度众生的悲愿。这分慈悲怎么使用?是现在就入苦海救众生呢?还是首先往生净土成就了无生忍力之后再来?先入苦海,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他人?往生净土成就了无生忍力,再回入娑婆,就具有极广大的智慧、辩才、神通、方便、陀罗尼、三摩地,能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选择首先求生净土,正是善用慈悲。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何乃舍此求彼,欲生西方?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当先净心。”何乃不求净心,而求净土?】 问:诸法本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像幻化一样没有可得、可求的),为什么舍此求彼,要求生西方呢?经上说:自心清净,佛土就清净。要求得净土,首先应清净自心。为什么不求净心而求净土呢? 【答:欲生西方者,谓是舍此而求彼,则不欲生西方者,独非舍彼而求此耶?若云彼此两无所求,是执断见矣,若云彼此两无所舍,是执常见矣。】 答:如果认为“想生西方是舍这里求那里”,那不想生西方,难道不是舍那里求这里吗?如果说极乐和娑婆两处都无所求,那就是执著断见;如果说极乐和娑婆两处都无所舍,那就是执著常见。 我们要知道,如果认为两处都没有什么舍的,就堕在常的边上。如果认为两处都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取的,就又堕入相反的断的边上。其实,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才是第一义谛。比如,正当你从东往西去时,真有所谓“去”的实体吗?是谁去呢?分析到微细处,只有刹那刹那的生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从东往西边走?有的只是刹那刹那地显现。再往刹那上观察,连刹那也不可得,哪里有实有的“去”呢?所以,这是去而无去,生而无生,并不是以不去为无去,以不生为无生。 如果硬要执著这是无生,所以我不能去西方。那我问你:米饭也是无生的,你为什么要取来吃呢?衣服也是无生的,你为什么要取来穿呢?你为什么天天要从东边走到西边,从上边走到下边呢?是不是要像石头一样不动,才是无生呢?如果你认为两处我都不舍,硬要不舍,不是又堕另外一边上吗?实际上,尽管吃饭,而不著吃饭;尽管穿衣,而不著穿衣;尽管东行西走,而不著东行西走的相,才是从容中道,契合无生的妙体。硬压着一定不能取或者硬执著一定不能舍,不是自己没事找事地瞎执著吗? 【《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故虽炽然往生,不碍无生之理。】 《维摩诘经》上说:虽然知道诸佛的国土和众生都是自性空的,却常常修持净土、教化众生。(前一句是说空,后一句是说有,空和有本来是不二的。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才是中道。) 《华严经》也有一段说:“菩萨了达自身和众生本来寂灭,而勤修福德、智慧,无有厌足;于诸境界,永离贪欲,而时常乐于瞻视、供奉诸佛的色相;了知诸佛的国土都如虚空,而常庄严佛刹。以这个缘故,菩萨乐于修持净土。”这就是不落常边、也不落断边的中道妙行。所以尽管炽燃往生,也不障碍无生之理。只要了达生的体不可得,就是真无生,并不是离开生而说无生。 【至于“心净佛土净”之说,有理有事。若言乎理,何见求生者之心必非净,而不求生者之心反为净耶?若言乎事,与其净此心常居五浊恶世,何如净此心以居极乐莲邦耶?况居浊世者之求净而不净,在莲邦者之不求净而自净耶?】 至于“心净佛土净”的说法,有从理上解释,有从事上解释(理是理体,事是事相,理和事就是本体和现象)。从理体上说,何以见得求生者的心就不清净,而不求生者的心就反而清净呢?比如,坐着不动是清净,走动就不清净吗?从体上说,东行西走、语默动静,都是清净!不能说端坐沉默是清净,动作言谈就不清净。实际上,一切诸法本来远离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等的戏论边,理上本来清净。 如果说到事相,与其净此心常住在五浊恶世,不如净此心住在极乐世界。况且,住在浊世,求清净而不得清净(因为浊世都是染污的境缘,让心不由自主地颠倒、迷乱,堕在惑、业、苦的杂染当中。),而在极乐世界,不求清净而自得清净(因为净土都是清净的境缘,让心不起烦恼。)。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土,功德皆平等,何不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而乃偏求一佛净土耶?】 问:十方诸佛的净土,在功德上平等无别,为什么不普念一切佛土的功德,往生一切诸佛的净土,而专门求生阿弥陀一佛的净土呢? 回答分二:一、专心一处、易成三昧;二、念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土即生一切土。 一、专心一处、易成三昧 【答:诸佛净土,固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一处,三昧难成。故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 答:诸佛的净土固然是平等的,但众生的根性钝劣,心不清净、散乱的人占多数,如果不专心地缘念一处,三昧就难以成就。以此原因,专念阿弥陀一佛,就是所谓的“一相三昧”。 用“太阳光聚焦”的比喻来说明,当放大镜把太阳放射的光线集中聚焦在一个点上时,这个点的温度就会极剧上升,能把纸张点燃;如果不聚焦,光线发散地照在纸上,就没办法燃烧。原因是太阳的光线照在很多处,分散了能量,不能快速升温。类似地,集中心力缘在一处,就容易成就三昧;而缘很多境,心在散漫中,就难以成就三昧。 普通凡夫的心本来就很散乱,只有让他的心系在一个缘上,才能让心止住。这样集中心力,缘念一佛的净土,心就容易成熟。总的念一切佛,缘境宽了,心力分散了,就不容易成功。 《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即得三昧。”智者大师说:“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 【《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易得往生。’”】 《随愿往生经》中,普广菩萨请问佛:十方都有净土,世尊为什么偏向于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专门送众生往生呢? 佛告诉普广:这里南赡部洲的众生,多数是内心污浊、散乱的,为此,我专门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让众生专心地缘一个境,容易得到往生。 二、念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土即生一切土 【《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 《华严经》中说:一切诸佛的身,就是一佛的身,就好像十五天上清净的满月,普遍地映现在一切水中。 这里,“天上的本月”比喻法身;“水里的月影”比喻众生心前显现的佛色身的影像;“天月应一切水而现影像”比喻法身应一切众生的心而现色身,像释迦、弥陀、观音、文殊等等;“一切水里映现的月影,实际是天上同一个月亮的影子,本月没有两个”,比喻一切众生心前显现的释迦、弥陀、观音、文殊等的种种色身,实际是同一法身的影子,法身没有两个。所以说“念一佛即念一切佛”,因为一切色身佛的本体就是法身,念一佛实际是念佛的法身,也就是念一切佛。通常说:“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法界藏身也就是一切佛的本体。 再者,西方一土是从阿弥陀佛的法身智慧中所流现的。《往生论》中说,一切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统统摄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周遍的常寂光土,一切土都是从此流现的,一切土都在其中,所以,生一土即是生一切土。比如,极乐世界的一尘一毛,举体就是佛的法身,在里面能现一切刹土。 【故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净土,无异生一切净土也。】 因此知道“念阿弥陀一佛,就是念一切佛”;“生西方一土,无异于生一切土”。 《文殊般若经》中,佛告诉文殊菩萨:“想入于‘一行三昧’的修行者,应当安住在空闲处,舍去种种杂念,不取相貌,心系在一佛上,专称佛的名号,端正身体,面向佛所在的方位。能对一佛的名号念念相续,就在这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和念无量佛的功德无二。” 小结: 偏求一佛净土的原因:普通凡夫的内心散乱、污浊,只有心系在一个所缘上,才容易成就三昧、容易往生。而按照这样进入,结果达到的是念一切佛、生一切土。由于方法契合根机,效果又彻底圆满,所以偏求阿弥陀佛的净土。 第四疑 【问:十方佛土,无量无边,随念一佛,皆得往生,何为偏念阿弥陀佛?】 问:十方世界有无量的佛土,随念其中的一佛都能往生,为什么偏念阿弥陀一佛呢? 【答:有三因缘:】 答:偏念有三个原因:一、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有缘;二、本师释迦如来殷勤指示;三、十方诸佛都作证明。 【一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有缘故。无量劫前,发四十八种誓愿,皆欲接引念佛众生故。今娑婆世界人,信口念佛,必称阿弥陀。】 第一个原因: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有缘。举两个现象来说明:第一、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就发了四十八种誓愿,每一愿都是想接引念佛众生。以这个缘故,如今娑婆世界的人,信口念佛,不念别的佛,必定念阿弥陀佛。 多数人开口念佛时,不会念阿弥陀佛以外的无量无边的佛。在生病做手术时,在坐飞机时,在车辆经过悬崖上时,在深夜独自走在偏僻处时,人们意识到有危险,信口就念出阿弥陀佛,心里就祈祷阿弥陀佛。 这时他不会想:“这么多的佛,我选择哪一尊来念?”不假思索,脱口就念“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名号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已经和自身浑然成为一体。这是弥陀信仰深深扎根在娑婆世界众生心里的证明,没有扎根,是不会信口而出的;而且,人们心里对阿弥陀佛有深深的信赖,不然即使知道名字也不会称念。 这就知道娑婆世界的无量众生都和阿弥陀佛有极深的因缘。在最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阿弥陀佛! 再看原文上说:“无量劫前,发四十八种誓愿,皆欲接引念佛众生故”,这是指示娑婆世界的众生和佛有非常久远、甚深的因缘。佛在无量劫前发四十八愿时,就从心里发出了慈悲之光,念念普照娑婆世界众生的心,众生的心也像向日葵朝向太阳一样,归投于佛,接受佛光的摄受。这样一世一世积累下来,积淀成深深的信赖,结成极深的缘分。所以关键时刻不必思索,随口就念“阿弥陀佛”。 【将来众生福薄,法欲灭时,诸经皆去,独有《阿弥陀佛经》,迟去百年,非其验何?】 二、未来众生福德浅薄、佛法快灭尽的时期,一切佛经都隐没不见,只有《阿弥陀经》还住在世上一百年,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不是与佛有缘的证明吗? 请想一下:在正法欲灭的时期,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隐没了,唯独《阿弥陀经》最后住世百年,这是什么原因? 就是因为和众生还有因缘,才迟去一百年。佛出世,不论说哪部法,不论这部法将来弘传到哪里,在什么时期兴起,能住世多少年……,一切都是由因缘决定的,不是偶然的、无因的。 表面看来,只是一本不厚的经书,在末法的最后一百年里还留在世间,其它佛经一个字也看不到。内在的涵义是:末法最后阶段的众生还能信受、修持这个法,还能靠这个法得到度脱。 要知道,那时候的众生是非常浊恶的。尽管浊恶,他还能信受《阿弥陀经》、还能修持念佛法门,这就证明非常有缘。其他的法,已经信受不了、修持不了,没有了缘分,也就相继隐没了。就像传统的很多医学、方术,找不到能传的人、能掌握的人,逐渐就失传了。佛法也是类似的,没有因缘,就自然隐没。一切都是缘起,没有半点是偶然的、是凭个人意志能主宰的。 这就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特别有缘,和末法浊恶的众生尤其有缘。 【一因本师释迦如来指示故。三藏十二部经,所说甚广,独有持名一法,不念他佛,但念阿弥陀。苟非至切至要,胡为再四谆谆?】 第二个原因:本师释迦如来殷勤地指示我们偏念阿弥陀佛。 佛演说的三藏十二部经所说的法门非常广大,在广大的法门当中,唯独宣说持名这一法时,很多次一再地殷勤劝导但念阿弥陀佛,如果这不是最切合、最重要的,佛为什么殷勤地教导众生专念阿弥陀佛呢? 所谓“至切至要”,“切”是指切合众生的病情;“要”是指重要,没有它,无量众生就不能即生得解脱;“再四”就是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等几十部经里,不厌其烦地说;“谆谆”就是非常殷切地教导。比如,《阿弥陀经》上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说:我是现量见到了这个利益,才说这个话的。众生听到我这样说,就应当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又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又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就像一位大医王,在他的药铺里,有八万四千种药。他总是根据众生的病情施予不同的药。在众多的药物中,独独拈出一贴包治百病的阿伽陀药,一再嘱咐病人要服用。经常说:你们要吃这副药,吃了有大利益。这副药就是特异的西方净土法门。 为什么佛要经常这样强调呢?因为佛了解这副药适合这个世界众生的病情,能起到起死回生的疗效。 佛现量照见这个世界的人跟阿弥陀佛生生世世不知道结了多少因缘,佛也同样知道阿弥陀佛的愿海、名号和他所成就的净土有多么不可思议的功德。佛也一定知道这个世界的无数众生,应当在十方无量诸佛当中选择偏念阿弥陀佛,这样念一定有效,一定得到度脱。所以才一再地劝导指示。 我们是佛的弟子,相信佛一定是以遍知的智慧和最大的慈悲在为我们选择道路,相信这种选择是准确的、合适的,所以应该遵从本师的教导,偏念阿弥陀佛。 【一因十方诸佛,皆作证明故。盖净土法门,系难信之法,故世尊每说阿弥陀佛,即有十方如来,共作证明,以见不可不信。】 第三个原因:十方恒沙诸佛共同作证。 净土法门属于世间极难信的法门,所以世尊每当宣说阿弥陀佛的法门时,就有东、西、南、北、上、下、四隅这十方当中的恒河沙数诸佛,共同从口中吐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来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之力,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可见这是不可不信的。 净土法门有种种不可思议,比如:五逆十恶凭十念就能往生,顿超生死;凡夫往生,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分;往生之后就都得到不退转;在西方一土中,横具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四种净土;持一佛名,就为诸佛护念,不异于持一切佛名等等。这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所致,世间人没办法思维、测知,所以是世间难信之法。 因此,释迦佛在宣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时,十方恒沙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证明。一般人连续三生不说妄语,舌头吐出来能覆住脸部,而现在十方诸佛所吐出的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相,这就证明诸佛不会说半句妄语,诸佛可以作证:释迦佛所说的西方净土法门,绝对句句真实。由于诸佛都出广长舌证明“这样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我们应当偏念阿弥陀佛。 【然则欲修净业者,安得不专念弥陀哉?】 既然我们和阿弥陀佛特别有缘,本师释迦佛又一再殷勤地指示,十方如来又共同出广长舌相来作证明,我们想修净业的人,怎么能不专念阿弥陀佛呢?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