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初探
2014/9/3   热度:440
念佛三昧初探 洪启嵩 美国《美佛慧讯》月刊 http://www.bauswj.org 念佛法门在初始时,只是为让修行人,在孤独无助时的安慰依靠之用,所以念佛在当时是遇到境界或在荒野无依时,用以安心的法门。到了部派佛教兴起时,也就是小乘佛教发达时,它被收录为五停心观之一。 五停心观就是五种让人妄念停止的禅法,像不净观对治贪欲,数息观对治妄念,因缘观(观察十二缘起)对治愚痴,慈心观对治瞋念,念佛观对治恶业;有些人将念佛观以界分别观取代。这几乎是小乘佛教中最根本的禅法,但这些禅法基本上是以对治众生无明烦恼为重心。但此处所讲的念佛三昧,已经超出传统上小乘的看法,它已变成大乘菩萨必修的要门。 念佛三昧的三种意义 修持念佛三昧,就必须先了解念佛三昧的三种意义: 第一、回向成佛菩提 第二、回向有情众生 第三、回向真如实际 有如此内容才能称为大乘禅学、大乘菩萨的三昧。 第一、回向成佛菩提,即是说在修持念佛三昧时,不仅是止於原始禅法——因心中充满恐惧,需要佛陀加持,所以穷极呼天,希望佛陀给予护佑;也不仅是止於修持禅学时,因很多境界难了,希望佛陀加持智慧,让自身智慧通达得到解脱而已。 整个念佛三昧的根本义就是——念佛是要成就与佛陀同样的果报,跟他同样具足慈悲与智慧的圆满,与他同样达到心灵上最高明的境界,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以念佛,第一必须对佛陀具足无限的向上和钦仰,是「悲仰同观上」,观佛是无上,他是法界中最圆满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与佛同等无二,所以回向成佛菩提,这是一个念佛者最根本在信愿上的成就。 第二、回向有情众生,佛陀有无边智慧,我们号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觉有情(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菩萨行者是佛跟众生之间的一个桥梁,上乞佛法,下化众生,他从佛陀那边得到无限威神的加持,依佛力加持,故广度无量众生,所以念佛三昧是为了回向一切有情,「悲」为根本,为众生的缘故,他粉身碎骨在所不辞,所以念佛是为了众生。 第三、回向真如实际,也就是念佛人了知佛性、众生和我是空,我所念也是空,但以悲悯故而念佛。他了知这些都是空是幻,而空如幻都是缘起所成,於缘起中起空花佛事。 所以在这个层次来讲,回向真如实际,也就是安住在大智慧——摩诃(义译为大)般若波罗蜜多。既然回向真如实际,是安住在智慧中,所以说念佛三昧在大乘菩萨三昧里,根本上是信愿、智慧、慈悲都要具足的,如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菩萨三昧。 念佛若具备这三者,可说是修学大乘菩萨的三昧。许多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我就是大乘菩萨。」此事有待商榷,因为在极乐世界里也有小乘人,所以念阿弥陀佛不一定只大乘才有。 因此,念佛若没具足这三个意义,即使念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还是小乘人,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念阿弥陀佛就是大乘菩萨,没发菩提心就不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萨。 念佛法门的起源与开展 在原始佛教中有所谓三念法门,三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僧是真理的实践者和团体;法是如实宇宙的真理。其实法是超越於佛的存在,《阿含经》明言:「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常住。」宇宙真理是永远不变的,佛陀不过是践履了法的真理而已,但在践履法的过程里,我们需要靠佛的教导,才能学习圆满。 念佛法门最早是在《阿含经》里出现的,当时有的在家居士从事经商,经常往来各处。在旷野时,因人烟少,心怀恐惧,这时佛陀为了让其安定,就教他们念佛,这念佛跟一般其他宗教的念天、念神本身内涵上并无二样。 此外有些比丘在阿兰若(远离聚落,适合修行的僻静处)修行,这些修头陀行、修苦行的人,在修行时有时会恐惧,恐惧时佛陀就教他们念佛。 所以念佛法门很早就出现了,在《阿含经》里就有记载,但这种念佛法门完全重信仰,这些重信仰的形式,在很多经典中都有记载,只要你很诚心念佛,你一定可以升天,到最後可以得到解脱,那时念的是「南无佛」——皈命佛。 我们在《法华经》里也看到「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偈颂,就是「南无佛、南无佛……」,这样子念,因为那时十方佛的信仰仍未普遍发展,大家还不清楚每一尊佛的愿力,所以那时强调称名念佛——称念南无佛而已,但是这个称名的方法,慢慢从信仰的层次到最後大家发觉念佛法门真好。 所有法门本身都是随著时代不断地变化,不但内容不断增广、升华。当我们发觉「念佛」它应不只是信仰而已,应该有其理智面,有可以再发展的地方时,便开始思索为什麼念佛?佛是什麼?故而发觉到佛陀赋有无边无量的内涵,他具足智慧与悲悯。 所以,念佛是学习佛陀的智慧与悲悯,因此要念佛就必须跟佛一样,发心度众生。因此从信到悲、智慧三者都被纳入念佛的内涵里,三者圆满的念佛思想,就变成一个菩萨所必须共学的。到最後菩萨念佛,是要在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念都必须与佛相应,否则就没有实践菩萨道的力量。 念佛法门变成大乘菩萨的共学,每一个菩萨都必须念佛,而且念佛已经超越了传统信仰的层次,变成了菩萨道实践的样态。 但是每个人的根本个性不同,所受的训练不同,因此产生各种不同的念佛样态;有些人从智慧契入,有些从悲心、从信愿契入。从信愿趋入者重视形式,他要持名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者观想这尊佛的佛像,观想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何他会如此光明巍巍呢?哦!原来他拥有伟大的福德智慧,所以相好具足,我希望得到他的加持,使我与其一样圆满,这是信愿上入手的方法。 有些人从悲心下手:佛陀救度众生,他为一切众生实践成佛,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到究竟圆满,我要像他一样,所以说我希望念佛的时候,就是要跟他一样具足那种悲悯的力量。 有些则从智慧入手: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我心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时,我就是在念佛。 如此一来,念佛法门就无限无边的开展。 念佛在後世中所发展出来的法门,有些人可能比较不熟悉,因为现在称名念佛大量盛行,其他念佛法门几乎不流行。现在提出来让大家了解,原来念佛法门有那麼多,大家可依需要,选择一种作为修持的根本。 散心称名念佛 念佛方法中最常听到,也是我们最常接触的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可分两种,一是散心称名念佛,一是定心称名念佛。最早期称名念佛单念「南无佛」,佛本身就具有无量无边的意义。之後,十方佛才慢慢传诵出来。 很多人因为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念佛因缘。例如在西方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什麼成佛,他有他的愿力,有他的悲悯心;东方有阿?佛,为什麼成佛?原来他修忍波罗蜜,是不动佛,人家骂他,他都不生气,他是道德的实践者。又如药师佛,药师佛为什麼成佛?他具足大医王的成就,他能应病予药,能治疗众生一切身心的疾病,让众生得到抚平。 所以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特殊样态,和其成佛的特殊因缘和愿力。这些愿力和样态,就代表要救度无边的众生,而每一个众生,在他当下的每一念里,都是他实践菩萨道、发菩提心的对象。於是到最後,一个医生修持成就了,他就是药师佛,一个建筑师修持成就了,他就是阿弥陀佛。 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生命型态,所以各有其内在因缘,使其抉择不同的佛号来称受,从而开始努力修持,就会成就那尊佛的境界。 散心称名念佛是随时随地的念,念的时候要相信他的本愿,尤其菩萨行者念佛时,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念的那个佛的本愿,心要跟那个佛的本愿相应,如此,念才会特别有效力。 称名念,就是随时随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随时随地的念,念到最後就是《阿弥陀经》所谓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念佛。 一心不乱念佛要怎样才算初步及格? 随时随地於二六时中、一天二十四小时这样念佛,就跟阿弥陀佛相应。念到自己的八识田里,所以,老婆骂你的时候,「阿弥陀佛」,跟男朋友吵架「阿弥陀佛」,其至在睡觉、人家掐你脖子时,一掐就脱口念出「阿弥陀佛」。什麼时候心中都是「阿弥陀佛」,随时随地都是心念弥陀,这是一般的散心念佛。 定心称名念佛 所谓「定心称名念佛」一门,语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简称《文殊般若经》。 此念佛法门乃是要「端身静坐,随佛方所」,而「随佛方所」主要是建立在心理层次的范畴。我们所在的地球跟著太阳运转,因此我们的方位随时都在变化,所以西方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西方,而我们认定的西方,是有心理层次的;因为我们认为佛陀在西方,所以在心理上也建立一种方位的感受,因而产生了一些力量。 要念一尊佛的名号,我建议大家先研究他的愿文,你没研究他的愿文,在称名念佛的时候,虽然有效,但效果恐怕只有千百亿分之一。所以,在称名念佛时,不仅要发与那尊佛同等的愿力,甚至要发比他更大的愿心。 药师佛有十二大愿,最重要的是第一、第二愿。第一愿,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时——就是成佛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焰网庄严光明无比,我要使十方三世众生跟我一样,这是一切众生成佛愿。看到这句话,如果大家的妄想念头刹那断掉,完全与他相应,而彻彻底底相应时,就成就药师佛了。 因为凡夫见太重,大家总是不信,其实这愿很伟大,如能刹那证信,身心马上改变。可惜我们没这麼利的根器,老是怀疑:一念成佛怎麼可能?但《法华经》中明言,小龙女八岁就成佛。 第二愿是世界成就愿,就是完全成就无比清澈透明的药师佛净土。念药师佛,就要研究其本愿。念阿弥陀佛是希望往生西方净土,因此对其四十八愿要有深刻了解,之後,端身正坐,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能真正与佛相应。 定心念佛,是一种捷径念佛,一般来讲是修三个月九十天,坐著念佛九十天,九十天里一心不乱地一直念、一直念,除了上厕所、吃饭之外,都在端坐念佛,所以现在一般打佛七,也带点「定心」念佛的方式,但大部分还是散心的念佛型态。 以上所讲,还不是菩萨的念佛三昧,在《文殊般若经》里,讲的念佛三昧是——要系缘法界,法界一相,也就是说,你要认清整个法界是无我无他,整个法界现前是一味,是无内外的差异,我空、法空、诸佛皆空。所以念佛的时候,只是如实的念。念佛三昧,到最後端身静坐,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坐著现前了,他还可以跟你讲话,甚至你的身心还可以进到他的世界。 这样的境界现前时,若有些许执著产生,便会偏离,大家要明白:佛没有来,也没有去,这只不过是一法界的如实相而已。所以要了知一切如幻,不执著境界,不执著境界就不落入境界,因此这属於智慧的内容。而念一佛的功德,等於无量无边佛的功能,为的是一佛的功德跟法界的功德同等。 此处也让大家有个启示——修行不要贪多务得,虽说每个法都要学,但在实践时就要一门深入。念阿弥陀佛时,不要随随便便又加入其他法门;若修念佛法门,在这段时间就都念佛,当中要学其他法门也可以,但只是听闻而已,修持时还是要贯彻原本的方法。千万不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觉得好像一尊佛不够,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佛」、「南无观世音菩萨」……一起来,结果愈念愈多,而真的遇到事情时,却不知道要持念哪一尊佛来加护自己! 所以最好不要自找麻烦,这不是说修学的法门一生不改,而是在修学某一法门的一段时间里,要专心在那个法门上,这样才容易成就。你修这个法门成就了,其他法门也很容易成就,你只要见到阿弥陀佛,也很容易见到药师佛。这是称名念佛的内涵。 在中国一般都围绕著称名念佛,尤其是散心称名念佛,这是三根普被,广大法门,但如果以为这是唯一的,则是一个法门的倒退、退堕。我们应该说,这个法门很好,可以学,但是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其他法门,不同根器的人可以抉择不同的方法,随顺方便即可。 观相念佛 观相念佛有二个层次,一是观相念佛,一是观想念佛。唐代圭峰宗密大师,他分念佛法门为「称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印顺导师则把它分成「称名念佛」、「观相念佛」、「功德法身念佛」、「实相念佛」。 观相念佛,基本上来自眼根,我们眼观佛像,植入心中,让「佛」的意念深住心中,了知他是空性的,故他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是凡夫,是如幻的,所以我们也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为什麼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因他具足无边功德与无边智慧,因此我们要像他一样。 所以,首先观相念佛需有佛像。现在佛像很多,但在古代佛像很不流行,尤其在原始佛教里,佛像几乎不存在,佛像都用莲花、足印来表示,佛陀走过之处就画一个脚,坐的地方就画一朵花。後来有一次佛陀到天上去,有个国王很思念佛陀,就徵求佛陀同意,塑了一尊佛陀金像,从此才有佛像。 早期佛像只在寺院里才有,所以观佛像没有现在这麼方便,只能到寺院去观察後回来忆念。有的是先看佛像,心里就念佛,一直看、一直看,结果整个身心与意识相结合,最後身心转换成佛的身心,所以早期这是一种很奢侈和难得的法门。常常只能按经典记载的去想像,去组合。慢慢地,佛像大流行每个人都可私自拥有,可从经典去画佛像。 观想念佛也有二途,一途是最高明的,如果功夫够,可入定看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看他,那就不用观想了,但这种人少之又少。没办法就依照佛像来观想他,观想佛像就如同频率一样,愈调愈接近、愈调愈清楚。虽然画出来的佛像与真正的佛有别,但却一定有部分共同点,还是能逐渐证得见佛陀。 修行没出离心,光是用功是没用的,用功若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此一来,修得愈好我执反而愈重。有些小孩子一下子就成就了,有些人却修了几十年,无所成就,因他一直在保护自己,不让佛把其妄心破掉。 一般说来,观想念佛有二种,一是观想佛陀的生身,一是观想佛陀的报身。 佛陀的生身一般称为应身或化身,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释迦牟尼佛,生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种种教化与种种功德。但观想他的生身,不要以为只观想不动的佛像,还要变成可移动的,好比先看幻灯片,再变成多媒体,接著可放电影。 至於应化身,起先观想:「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如何——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接著可观想:「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如何」,「涅盘的过程」,也可观想他悟道或说法时,或他八相成道整个一生。他是活动的,你可以跟他求法,但是求法还是要如幻,有些人不能了知如幻,以幻境当实境,那就麻烦了。以上是属於佛陀生身的观想法。 另一种是观想所谓的「报身」。报身、化身应如何区别?报身就像天空有一个太阳或月亮;化身就像地面上水所倒映的。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因缘成就时,佛陀就会现起。 我们常念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就是祈求他赶快来,在理论上他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後才下生人间,亦即在人间成为净土时,他下生人间,如果让人间早点成为净土,他就不得不来。 所以,如果你喜欢留在娑婆世界,这阶段的目的就是——把地球变成净土,使弥勒菩萨早日到达地球成佛。也就是说,请佛住世是彼此的责任,不是佛单一的责任。因弥勒佛不太喜欢污秽的地方(而释迦牟尼佛则常处於五浊恶世,两者个性不太一样),所以早点让人间成为净土,他才来。 如果你喜欢往生他方净土,有佛住世、没有三恶道、清净庄严无比的国土,那就要依那个净土的佛为观想对象,观想种种庄严境界,一心与之相应,配合愿力则能往生。 报身的身体跟人间示现的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所示现的身相不能超出人类所能接受的感官频率,否则我们的身心受不了。释迦牟尼佛所显现的身体,所谓「常光一丈」是用人类的形式来表达,但报身整个显现,就无量无边,如同《华严经》所讲的无量光明。我们也可那样观想,但必须加上自己的想像力。不管如何,一般次第修持是先观佛像,把佛像摄入脑子里再观想,到最後甚至加入自己,而进入念佛的境界。这就是观想念佛。 在《观无量寿经》中有所谓的「十六观法」,这亦属观想念佛,其中後三观——即第十四观指的是上品上、中、下生(上辈者)的观法,第十五观指的是中品上、中、下生(中辈者)的观法,第十六观指的是下品上、中、下生(下辈者)的观法。这里的「观」并不只是单纯的观想而已,它还有实践、相应的义涵,也就是说,如果能相应於第十四观的内容即是上品往生者,能相应於第十五观内容者即能往生中品。例如第十四观上品上生是要:「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足这些便是成就第十四观之上品上生者,也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至於前十三观实是一般的禅观法,十四、十五、十六观则是往生要具足的观法。上品、中品、下品的观法也都可以修前面十三种观法,因为这十三种观法都是配合西方净土的种种庄严及无量寿佛而设观: 「第一落日观。第二水想观。第三宝地观。第四宝树观。第五宝池观。第六宝楼阁观。第七华座观。第八像观。第九一切佛身观。第十观音观。第十一势至观。第十二杂想观。第十三普观。」 这些观法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所观的内容并非单独一项,在《观无量寿经》当中有清楚的说明。其中第八观,经中说: 「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於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第九观观无量寿佛即见诸佛,经中说: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念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上述成就念佛三昧的观法,正是念佛法门中观想念佛的正解。其馀的观法亦可纳入观想念佛的广义中。 这十三观有其阶次顺序:从初观的落日观,是顺应西方极乐世界、光明归藏之所在而起观,让你定心,让你跟西方产生因缘,以心为摄受,有弥陀摄受我们、我们入弥陀两个涵义。在心上趋向弥陀,在相上摄心一念、净念相续、生起三昧。 接下来是水观,建立如海水倒映的境界,并有清净之意。见水清净透明,无有污秽、滞碍。再来是建立七宝所成的土地观,宝树、宝池、宝楼阁观等等庄严境、各种诸鸟合鸣、乐器演奏、光明境界等等一直到第七观,这是从大观到细观,从静而动,有音有色的依报观。 第八观是观住在其中的佛菩萨,首先先建立弥陀自性,我们自心的自性与弥陀的自性如一,依据这个理则来建立佛身,来观佛身。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对身观佛,见无量寿佛即是诸佛,了了分明。在此很重要的一点是:无量寿佛即是诸佛,无量寿佛的体性就是一切诸佛的体性,见一佛即见无量佛。如此观佛、见佛後,再来就观眷属:观音与势至两大菩萨,以及无量的眷属众。他们加持汝等,摄受我们前往极乐世界。这是正报的部分。 其中第九观:见无量寿佛即是诸佛。见无量寿佛从法界出生,他就是一切诸佛的根本报身,一切诸佛都是其所化现,所以见无量寿佛即是诸佛则有两方面的观法:一是见无量寿佛流出一切诸佛,一是观一切诸佛即是无量寿佛的化现。如此一来,整个法界都是极乐世界,十方诸佛都在极乐世界里。从无量寿佛的毛孔光明示现五百亿化佛,一切诸佛都从其毛孔流出,一一化佛无量功德庄严,都在极乐世界发心成佛,这可以清清楚楚看见。这个观法是法性与缘起的相应,在法性上,因为诸佛体性如一;在缘起上,因为我们现在所修的是无量寿佛的观法,所以从无量寿佛流出,见一佛即是见无量诸佛。观东方佛即是无量诸佛,观无量寿佛即是无量诸佛,观释迦牟尼即是无量诸佛即是毗卢遮那佛,这是非一非异的。 从依报到正报的观法其实是一套完整的观法,所以十三观其实是一贯的,亦可说是一观,总名为极乐净土观。十四、十五、十六观是讲众生如何努力往生的阶位。第一观到十三观分别从心定从佛本愿,从依报到正报,从大到小到细到明,到有力到变动、法界起现、自身修与法界的过程,这是有顺序地从基础建立起,究竟让我们达到现证极乐,当下就在极乐世界中。 设十六个观法是一种方便,真正高明者是不用形象来观的,而是现前法界观、是无相的、无阶次的,直接入弥陀性海,实相念弥陀,直接进弥陀世界即可,何必观呢?我们现在之所以需要观,是想藉由这些相来与极乐世界接触,就好像调电波一样,慢慢调,慢慢调,从漫无目标地,慢慢缩小范围,先找出一个大方向,愈调愈细,愈调愈接近,终於调到极乐世界的频道。 你所观的心如幻所观,弥陀的世界亦是如幻的现起,两个就如实相应。这样才能真正看到,佛没来你也没去,而是在这个因缘相应相摄下生起。所以观想之根本意不是光在脑子里想来想去,那只是自己的幻想世界,与弥陀世界并不相干。「想」是要调整你的心念,调整到跟弥陀完全相应时,弥陀的频道就跟你完全相通了。你现在不一定就去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没来到你面前,你就是清楚地看到弥陀世界的庄严。你可以去,弥陀也可以来,只要你能了解这一切都是如幻,你就真的去,弥陀也真的来。如果你无法了知这一切皆如幻,那还是在演戏,了悟如幻时虽然亦是演戏,但却能演得真,才是所谓的实相。虚幻与如幻不同,虚幻是假,如幻是实的,不能了知如幻而以一般的事实为实,那就是虚幻,不是如幻、也不是实相,而是执著。 功德法身念佛 有些人不喜欢称名念佛,也不喜欢观想念佛,他喜欢思索或学习佛陀的智慧与悲悯,这是所谓的功德法身。功德法身跟一般的法身不一样,我们常讲法身无相,法身就像虚空,报身就像天空中的太阳,化身就像水面的倒影一样。 但在早期法身是指五分法身,这五分法身是怎麼来的?我们知道在早期舍利弗与目犍连是佛陀的二大弟子,但都先佛而走。由於舍利弗教导很多人,且受人尊敬,当他圆寂时,许多人都伤心的去找阿难,阿难也很难过,就去跟佛陀说:「唉!舍利弗一生修持得那麼好,但就这样走了,实在令人悲伤。」 释迦牟尼佛却向阿难说:「舍利弗尊者虽然走了,但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还是存在。戒是他的守戒清净,定是他的修学圆满,慧是他的智慧无双;解脱是由戒、定、慧的修持,达到解脱生命的缠缚,他已经自由了;解脱知见是要达到解脱所有历程的知见,而他都完全了知。」所以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成为五分法身。 在此,我们先对「解脱」与「解脱知见」作一简单说明。很多人不了解这二者,以为一个解脱的人,一定懂得解脱知见,这是不正确的,一个解脱的人不一定是好老师,很多阿罗汉根本不善於讲话,更遑论教学了,虽然他所证得是对的,但符号系统却有问题,所以有时才不得已,以神通来表达。 解脱与解脱知见,用我们最平常的话来讲,解脱就像从台北到高雄,若我们已经到了高雄,就解脱了,然而可以到高雄的人,不一定知道路,也不一定会指导别人怎麼走,可能某一方面很清楚,但不见得全程了知。而解脱知见就是他自己都曾走过,而且每一处是怎样,怎样调整,他都清楚,因此解脱知见比解脱难,解脱的人不一定有解脱知见,但有解脱知见的人必定能解脱。 所以思惟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与佛见足一切种智、伟大的十力、四无畏、大慈大悲种种功德,思惟这些内容,就是功德法身,这可使大家修持而有所成就。 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空即见真实的佛,《小品般若经》里说:「无忆故,是名念佛。」就是真观生身、功德、缘起都是无自性,了知一切是无自性,整个法界无自性,法界无自性即是佛,这叫实相念佛。 要对实相念佛有深一层的了解,我建议大家看《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见一切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以了知一切诸相非相即是见佛的真实法身,这样即是实相念佛,因此观空即是见佛。 法界念佛 谈完了传统的四种念佛方式,在此再跟大家共同研究一个我自己研究出的法门,名之为「法界念佛」。这个法门融合了空无自性,融合了称名念佛,也融合了身体气脉的一个修法。 「法界念佛」的基本口诀是: 不假循诱,纯任自然,脱念而出。 这个法门的步骤:首先,於法界空无所有虚幻身中,寻一定点——这定点是虚幻身整个生命能量的发起处,在脐下四指处,在密宗称之为「海底轮」。 之後,寻找自己有缘的本尊,比如说念阿弥陀佛,心中相信他、称念他并与其愿力相结合,而与他具足同样的悲心。此时在定境中,於无所住时,突然间生起一念——阿弥陀佛,也就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时亦无所住」,念阿弥陀佛时无执著阿弥陀佛,而从海底轮,沿著中派,阿弥陀佛的佛号念念升起,缓缓而上。 因佛陀有大慈悲与大愿力,具足身、心两种力量,可以同时除掉身、心的结缚。因此,我们的身体,由内而外具足五个层次——心、气、脉、身、境,心在阿弥陀佛时,可除掉心的一切障碍;而阿弥陀佛这个念要使它活动,这活动的力量一定是气。由心而发,依气而动,从脉而走,安住身中,到境时则无边扩大。详细的说,就是现在心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里,自然念阿弥陀佛,使气开往上走,而脉是柔的,佛号充满其中,如此打开身体三脉七轮所有的脉结。 接著,佛号从整个中脉向外一直扩张到每一个器官、每条血管,乃至每个细胞,而使全身产生共鸣共念阿弥陀佛,然後佛号再从整个身体向外扩张到宇宙,到最後整个宇宙一起共念阿弥陀佛。这时已经不必定在一点,因为宇宙的一切都是在念阿弥陀佛,到最後要收摄时,将一切念、一切光明回归到自心心轮。 念佛的身语意 念佛,基础上心要完全忆念阿弥陀佛,语也要随时随地称诵阿弥陀佛,身则随时随地保持清净柔软来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要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除了清净外,还要专心一意把整个焦距集中在阿弥陀佛身上。所以身皈命、语皈命、心皈命,心称念、语称念、行回向,到最後念念都是无间的阿弥陀佛,随口所念皆融入念佛音声,身所行所为和阿弥佛相摄并受到加持,究竟至身语意和阿弥陀佛的身语意无二无别。你的身就是弥陀所入之身,语是弥陀所幻化出的言,心是弥陀所幻化出的意。你身语意所在即是弥陀所行,随时随地安住在念佛三昧的境界。 念佛要身、语、意与弥陀相应为一,以六根而言,即是都摄六根为一如。六根常是摄外六尘为六识,这是心意识不断执妄的很大原因,所以有人就称六根为六贼,非但没尽到守门护心、丰盛大力的作用,反而贼害自家主人,盗取真如一心而至门内浊乱、妄心纷起,所以,如何使六根清净呢?就是要了悟六根如幻,根既为幻,所摄六尘亦如幻,六识亦如幻,而根、尘、识皆如幻,即为三轮体空。如此都摄六根即是如幻六根,专忆弥陀、与弥陀相忆。 这里亦可分为三层意义:一者收摄六根——即顿断妄心,会归一如。二者都摄六根——体即一如,寂灭自住。三者圆摄六根——依如幻起大作用,全用在体、全体作用,寂昭如如。一者为离妄归真,二者为具体住真,三者为依真起用。 而所谓的「一心不乱,净念相续,念兹在兹」,亦是同样之意。从心中涌现、内心深刻对弥陀的信心,再加上发愿往生极乐、发愿行弥陀行,依此二种因缘,如实地忆念佛、忆念阿弥陀佛。而阿弥陀之愿力慈悲无量,亦同时如实地忆念你,两方如母子相忆,千里传心,融合无阂,即成是心作佛,即是一心不乱。 此一心即母子纯然相念无二,以其为一所以能相续无离无妄而具足清净,如此无间断地念佛,阿弥陀果德所示化的净土就能摄受我们,而我们将妄心息灭,皈命整个阿弥陀佛的身、语、意,自然安然不乱安住在佛心中。以其不乱而成一心,一一相续净念无断即是一心,如此以信为因,愿为缘、忆念一心为道,则能成就阿弥陀的本愿,亦成就我们自身弥陀之果德。 以此意总为偈颂: 一心不乱、净念相续诵: (一) 甚深仰信因,广大缘本愿,如实忆念佛,佛忆念如实 相忆子母光,是心能作佛,成一心不乱,相续如净念 无间忆念佛,佛果妙摄受,息妄心皈命,安住恒不动 安养佛心中,不乱成一心,相续现净念,本愿因道果 (二) 见佛生净因,信心成实相,愿力佛加持,本誓佛摄受 念佛修精进,不乱缘一心,净念无间断,相续佛心显 无住念佛心,广大力用如,无念忆念佛,现前佛妙境 果地如实佛,佛佛离修证,净土现圆成,法性如如证 自他力共圆,佛力一心故,相续相忆持,同生极乐国 念佛的信愿行 念佛法门是一切菩萨的共学,在《大智度论》中曾解说为何佛要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因增长菩萨念佛三昧的缘故。所以智慧之境证得愈大的人,其念佛三昧愈圆满。悲心愈大的人也是如此,像普贤菩萨三昧境界第一,随念即佛。所以菩萨所说皆是如来释迦志,至上善根得,相应於此因缘说法。而且若能细细密密到无间流水三摩地,则定能与法界性合一,与诸佛性合一,所以依持佛力加持,而随因缘起相应。 一切菩萨皆修净土行,只是易行道菩萨在净土中修持度众,而难行道菩萨在秽土中建立净土、在秽土中度众生成佛;其用心是一样的,只是一个身在净土中,另一个则开拓净土;一个是先遣部队创设环境,另一个是後续的技术工作者,维护庄严环境。只因工作性质不同而有所划分,其实,一切菩萨都是净土行者,没有一位菩萨是要离开净土的。菩萨的共同愿力一定都是要圆满众生成佛,并且庄严诸佛净土。而庄严净土又有不同景况:「一是在佛土中庄严净土,一是在秽土中建立净土。」两者都把功德回向诸佛净土,其用意都是一样的。 所以,净土行和念佛行是每一位菩萨的共行。只是在十方净土之中拈出一个弥陀净土,让众生有所依归,这是殊胜中的殊胜,让大家有个标的可循。从一切菩萨共行的念佛三昧,做为初、中、後善——最初的方便,中间的修持,最後从念佛三昧证得最究竟的金刚三昧(念佛三昧的极致是金刚三昧),而无一法可得,证得最究竟的实相,就成佛了。这是身在娑婆世间众生特别的福德,但千万不能因这特别的福德,反而障住了境界的升华。这是把菩萨所要证得的一切境界,变成三根普被,一切众生都可得,但不要有了普被却反而无法深入,这恐怕就不是净土法门的真义,也因此辜负弥陀的大慈大悲。 念佛法门,首先要有正确的见地,即是念佛要有愿、有信、有行。信,是指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净信」,不是杂染信。这净是来自佛法的清净,而佛法的清净是来自於正见,正见是远离世间的一切所生起的信。所以净信是建立在三法印之後的信,是要了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盘;是要了悟性空之後,而能在性空如幻中产生信念,而且是金刚不可坏,这才是真正的净信。 因此,净信不像一般的信仰天国、信仰他神,并非情绪上的信。当然净信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具足,但绝对是每一个净土行人要到的目标。因此,一个净土行者开始信仰阿弥陀佛,必须同时对三法印正信,了知一切性空、无我的正信,也对弥陀教法深信,这两者要同时证到。如果他不信三法印,那麼所信的阿弥陀佛又是什麼?如果只信三法印,并不信仰弥陀,那麼当然不是弥陀教法,这又不符合在缘起上弥陀的特别因缘。所以这是弥陀给众生的方便,使众生成就迅速的法门。因此修学净土法门者,必须要有1.深信三法印;2.深信阿弥陀佛之悲愿,才算具足净信、正信,即使初始无法圆满达成,也要向此迈进。 至於有些人因特别的因缘,在临终时受到善知识的教导而守住地得以临终十念,依弥陀愿力到达极乐世界,这是特别的方便,不应成为主要的方式。况且那些人到了极乐世界也仍是在莲苞中,无法花开见佛,只得在莲苞中训练真正的念佛三昧、真正的净信,经过这之後才能真正进入极乐世界,与诸大善人会聚一处。所以,我们不能只强调方便,现在能了悟佛法、了知净土的人已经很难得了,应该赶快再加油使自己的净土行更加提升,千万不能只让自己停留在最初的基础上。 修行净土要先基於佛法的正见,而信仰的特殊信心则是建立在弥陀的特殊方便上。但是,信仰弥陀的人要了悟性空,如果没有性空的体悟,则他的信心会随因随缘而动摇,因为其信仰弥陀也是因缘而成就的,所以信心要建立在佛法的正见上。从性空的体会对正见有所了悟,那麼你就会对自己产生无限的信心。基於如幻的基础,即使别有因缘生起使你在现法上有些摇动,但在体性上你已了悟一切虚幻,所以不会动摇,因而对自己产生信心,勇於做抉择,结果所生的信心就是对弥陀不坏的信心。因此,依性空而自信,依自信而信弥陀。信弥陀的依、正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是修学佛法行人的殊胜方便。 要修学殊胜方便,就要学习和弥陀同样伟大的愿力。因为弥陀的依、正报功德就是来自他不可思议的愿力。因弥陀伟大的愿力,造成念阿弥陀佛佛号和念其他佛号是不一样的。其实,体性上一样;只是在特殊的救度上,你念阿弥陀佛,他就会引导你去极乐净土。因为他方世界的佛土,某些条件很严格,除非是佛和菩萨才能去得。但阿弥陀佛三根普教,只要你忆念他,他就救度你。所以,念佛法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特别殊胜的德用。经典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念佛,甚至临终十念,弥陀都能摄受我们。所以了悟从对正法的信念到对弥陀殊胜的信愿,这是修习弥陀行的正行。 正见的建立到最後还要升华,升华到是法念佛、是心作佛的境界。因为弥陀是性空如幻,我也是性空如幻,弥陀愿力是不可思议、是大悲,我依性空如幻的缘故、依对弥陀信仰、弥陀力加持的缘故,我能够生起与弥陀同样广大的愿力,那麼弥陀能成佛,我也必能是心作佛。我依弥陀法念佛之後,我的心必能作佛,与弥陀同等无二,建立的依报世界与他同等无二,救度众生的方便与他同等无二。何以故?弥陀性空故,我性空故,一切法如幻故,弥陀力加持故,我之善根力故,依止念佛法门的加行力量,具足一切正见而产生念佛不可思议功用。 从净信不断的修持,我们有殊胜的信心,希望自身能像阿弥陀佛一样具备力量,而不只是永远都只要到极乐净土而已。基本上,修弥陀行的人只是要到弥陀净土,但真正对弥陀有信心的人,认为自己所发的愿必然和弥陀一样,正行人是会生起这样殊胜的信心。但别有方便,虽不是弥陀主流,却也不排除这种方便,例如在此土建立弥陀净土。但不论是把这秽土当成净土,或是到极乐世界去,都要了悟弥陀愿力的不可思议,这才是最殊胜的信心。我们要和弥陀有同样愿力,依止於弥陀的愿力、教化的殊胜,而和他同样成佛,也救度广大的众生。 所以,除了信之外还要有愿,愿自己和弥陀完全一样,甚至以他的愿为根本而发扬光大,救度更广大的众生;这才是真正学习阿弥陀佛,不单是信仰阿弥陀佛而已。信仰只是第一层,而信仰的提升一定会产生学习的力量,而且是完全学习的力量,否则你对他的信心是怎麼来的?信心到最後必然是所行所为,都自然而然流露出和弥陀一样的行为,这样就变成香光庄严里所谈的,如染香人。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到最後就和阿弥陀佛一样,你的心念和愿力一定和阿弥陀佛一样,悲心也是如此。起先只是小小的弥陀在你心中生起,但到最後是心作佛,整个变成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正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弥陀绝对不会舍弃在他方世界弘扬弥陀法的人,他一定也会加持那些人,因为那些人在他方世界当大使,专门办往弥陀净土的签证也很好啊!甚至也可以将自己的广大誓愿定为:我建立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像极乐世界一样,但也不需刻意要把重心转到他方世界。 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和阿弥陀佛一样。要往生弥陀净土得要有正行及所有的福德加行,再来如阿弥陀佛般行一切弥陀行,就宛如阿弥陀佛在观世音菩萨的顶上,随时随地依弥陀的加持在此土行弥陀道,若到净土,依然行弥陀道代表示现行化。 所以,念弥陀佛需有信、愿、行三大资粮。而信有二层:在究竟义上,要深信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在殊胜方便上,要深信阿弥陀佛之大愿大行,能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此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弥陀净土之净信。愿亦有二:一者依止弥陀之愿力,愿生极乐净土,与诸大善人会聚一处,接受弥陀的教化。二者,相应弥陀之愿力,愿与弥陀同愿,是心即是弥陀心,弥陀建立庄严净土教化众生,吾亦当如其行而有救度众生之愿,不管在净土与否,甚至以弥陀愿为根本,更发无上之悲愿。 行也有二:一是依弥陀之悲愿而行,行往生净土之道:忆念佛号、长养善根、福德,以为往生资粮。二是行弥陀之行,弥陀行即已行,弥陀因地所修、所具功德圆满,亦是己之行;成佛之道亦是己久道。 念弥陀佛便须具有如此三大资粮,才是圆满究竟。 念佛三阶 念佛的行序阶次可分为三阶层。积功累厚即为有力,层层进境有三阶;如果有顿然成家者,则三阶可为一阶,直趋佛地。 第一阶是:「惟佛世尊,是皈依处。」此阶全心在佛,只依止归敬佛,不依他教,心投入倚靠佛世尊。如果念阿弥陀佛即专心依止,视佛为母,是五浊恶世中的慈航,是众生最上的导师。念佛念佛愿生极乐,依佛加持而生信心,虔诚尊仰而趋入佛道。 第二阶是:「依佛行法,圆净菩提。」此阶段由心之敬仰开始依教奉行,由信进而发愿、修行,而所愿所修皆期与弥陀等佛同一行愿,皆以弥陀等佛同一大悲,也就是念佛之心,念佛之行,念佛之愿,念念与佛之行愿相应;滴水穿石,由模仿而渐渐近似,渐渐同一,渐渐如佛身、如佛行、如佛语、如佛心。如此行路即为菩萨大道,发大菩提心不断地成就众生,庄严净土,集佛功德,以圆净菩提之路。 第三阶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阶段乃上一阶段之圆满而成。菩萨行的完成就是从行如佛行、心如佛心之後,圆满而成是心即是佛心,是心即可作佛。念佛即念己,念弥陀即念自性,弥陀即我,我即弥陀,平等无二,不再有相应不相应之事,已是成佛作祖,与佛同体。 五方便念佛门 五方便念佛门传说为智顗大师所撰,主要在阐述五门念佛方便以及次第。在次第方便上先说明念佛人从浅入深的五个阶次,分别为:(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之後再叙说无深浅的五种念佛圆观:(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前述的五个阶次修习,主要依上天台三止法门变化而来,或许是融摄整理智顗大师的遗意而成。智顗大师在《释禅波罗蜜》卷三止门中立行法的三止:(一)系缘,(二)制心止,(三)体真止,与义理的三止:(一)随缘止,(二)入定止,(三)真性止行,义两者相对,系缘随缘,制心入定,真性体真,这三者应即是(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三者的滥觞;此外智顗大师在小止观证果章与摩诃止观卷三之中,成立了天台有名的三止三观,即(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此则为五次中的(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体真止二者义同,建立从假入空观;方便随缘止为菩萨的系缘止,建立从空入假观;息二边分别止为中观止智的建立,制心中道第一义谛中,可会通制心止。由此建立五种念佛禅的次第。 五念佛禅修法方便,是念佛真身为起修;首先行者念佛时,谛观如来的玉毫金相以为妙缘,心念渐次安住,而至心寂了然洞彻佛身为凝心禅。但由於我等心有妄习,常有纷乱心念,所以心驰散时,则令制止,还归谛观如来金相,名为「制心禅」。虽行者经前述修法能得定心佛身,然尚属事修,不能通达真空之义,并非理观;所以如实体悟一切本空,到底由谁制心?如此观察本来无佛亦无忆念与念佛者,现证本然空寂的境界,名为「体真禅」。当证得体真禅之後,犹滞於真谛空寂,不能生出菩萨的微妙智慧,了达法界众相,所应以无所得为方便,从空入假,回真会俗,了悟法界众相,不为空境所惑乱,名为「方便禅」。再者,无论体真或方便禅,皆属偏执,体真偏空,方便偏有,所以应当谛观现前中道,本无相貌的中道第一义谛,名为息二边分别禅。 从前五种念佛禅观之後,又别开五种圆观念佛方便。文中以念佛为第一义,所以佛陀为令菩萨增长念佛三昧,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而一切众生从发心修行历经一切修行次第,乃至十地菩萨,不离念佛;而证果成佛之後,又特别开启念佛法门成就众生,以为微妙清净第一禅。所以劝勉大家应当了知念佛是易入而深证的广大法门。 这五种圆观念佛是诸佛的方便开启;若众生乐称诸佛的名号而愿往生彼国,则示以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这可以《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为证,众生若能系心一佛、心称念此佛的名号,随佛的方所,端身正向,若能於一佛念念相续,则能在念中见三世一切诸佛,证得一行三昧。此为「定心称名念佛法门」。再者有众生乐观诸佛佛身,心惧有重障而不能见佛,则示以观相忏罪念佛三昧门;这可以《大宝积经》中的经证来教示,经中言道:大精进菩萨持著佛画毡像,进入深山寂静无人的荒野,展开佛像,在像前端身正坐,正念观如来相。谛观如来身相微妙不可思议,又思为何观佛;此时林神现身,告知若欲观佛,应当观於佛像,并观此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大精进相续观察中,了知此像为空,佛亦为空,一切法界并皆为空,如此观如来身,於三七日中成就五通,圆满不可思议功德,而大精进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若有众生心中迷惑执於外境,则示以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若众生妄计因缘心念实有,则示以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而如果众生是乐於住甚深寂定中趣向证入无生灭的涅盘境者,则示以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依不同众生示念佛三昧,以圆满佛果。 念佛之病 念佛法门虽然三根普被,功德弘深,但若不能具足信、愿、行、智,还是不能成就。念佛如果信不诚、愿不具、行不真、智不生,一味地趋易苟简,自然不能成就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是为念佛之病。 「信不诚」是念佛第一病。念佛的人要具足信心,而信心最主要的是,要信佛以及佛的圆满,与佛所成就的净土功德;但要建立这样的信心,必然先要具足自信。自信就根本而言,是对自己能善巧抉择的心决定生信,依此才能信自己所修持的净土法门。如果没有自信,对自己的信念生疑,如何对佛生决定的仰信,对净土法门净信不断?如此,上焉者,今日信一法门,明日又信另一法门,不能积久成功,犹豫不决;下焉者,今日信佛,明日信仰他教,飘疑不定空度一生。 信自己除了自信之外,还要信自己的心与佛心并无差别,都是性空如幻;所以,自己决定能生净土,最後并如同诸佛一般就佛果。如果没有自信,那麼信佛必然不诚,也不能决定自己能往生净土,对净土庄严也半信半疑,对於因、果也不能确认,那更不可能相信自己将来能成就佛果,并庄严净土。这种的信,只是一个阶段的心理安慰而已,不是往生净土的正因,当然以往生净土。念佛法门,虽然广大,但也是因果宛然,如果信不净诚,那应该生真实的忏悔,生决定信,必然能在佛陀的本愿摄受下往生。 「愿不具」是念佛第二病。有的人对佛的信心有了,但是不肯厌离世间而决定往生净土。其中有的是自惭形秽不敢往生,有的是三心二意不肯决定往生,这些实在都该检讨反省。如果当下因缘已具而不肯舍弃俗缘决定往生,就是愿不具。此外,有人信佛、念佛、往生心愿全部具足,但是不肯学佛发愿,这虽然往生不一定有障碍,但终究还是不能圆满诸佛愿;因为佛最希望我们能善学於他们。如果我们能与佛同发共愿,必能为佛摄受,为佛真子。信佛不敢学佛发愿,还是让人感觉愿不具足。 「行不真」是念佛第三病。有些人念佛像在比赛次数或交代公事,草草了事,实在不当。佛摄受我们,是佛的本愿;我们念佛,是心诚意敬;所以,我们念佛时并非向佛交代功课,而是为自己的慧命奋斗;少念一声佛,是我们最可怕的损失;念佛心不专注,是我们最要警惕策励的。有人与佛计较,念了多少佛,却没有感应,也没有佑护,这种念佛人实在可怜。念佛要相续不断,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在念佛而且要摄心专注一心不乱,莫要自欺欺人、自我安慰,一味地将往生的门槛放低;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往生与否不是我们心想即成的;佛陀虽然慈悲摄受我们,但我们毕竟不能替他决定谁能往生,只有鼓励自己与他人努力精进念佛,才是回报佛恩的无上法门。 「智不生」是念佛第四病。有些人念佛贪图感应,执境为实,不能了悟缘起性空的至理;结果将佛当成神一般,又与其他宗教何异?我们念佛要了悟一切现空如幻,所有境界的现起,都是缘生缘灭,净土也是佛的本愿,净业成就,其实都是如幻。因此,就如同《金刚经》所说「见一切诸相非相」,或如《般舟三昧经》所示「一切境界皆是如幻」,这样才能在念佛法门上增长。所以,念佛有感应我们应当欢喜,但不可以执著,一天到晚向人宣说,那样就失去了佛法的智慧了。 「趋易苟简」是念佛第五病。念佛是生死大事,绝对不可敷衍了事,如果念佛、事佛,能省则省,省简则简,能拖则拖,害死的是自己的法身慧命,跟佛可是无关;必须以至敬大诚,不起分别,以超过照顾父母与自己的心来承事诸佛,如幼儿在深渊念父母的心来念佛,才能免除滑溜、好易、苟简、交代、敷衍的心。 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 念佛三昧功德广大无边,具说如净土诸经中所示,实在都是不可思议。其实,简单而言,一切诸佛的本愿,如弥陀四十八愿、药师十二大愿等,都是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念佛三昧能成就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善法,使众生现世吉祥,安乐於菩提道上,未来总持佛法成就出世间的成就,最後终成佛果。以下简单列出念佛三昧的十二种功德利益: 一、 灭除众障:佛的智慧、福德功德无量,因此急念佛自能除灭一切重障,何况证得念佛三昧。就如在《观无量寿经》中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所以了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二、 佛力加被:念佛一声即摄入佛愿,为佛所忆念,如果能心心不乱相续念佛,就如母子相应,感通互忆,自然佛力时时加被。 三、 护法佑护:修习念佛三昧,能为一切天龙八部等佛教的共同护法所护佑,并将有所忆念佛的特别护法所吉祥拥护。护法都有各自的本愿誓向,像在每一部经典都有许多菩萨护法守护流通,就成了该经典的特别护法,而每一尊佛与其净土,除佛法共同护法外,也都有特别的护法拥护。 四、 智慧增长:念佛三昧能增长佛智的芽苗,而般若智也能增长念佛三昧;所以佛为增长菩萨的念佛三昧,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而念佛三昧能增长我们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智慧,到最後亦能圆满佛智。 五、 庄严巍巍:念佛三昧与佛相应,所以能得到佛陀大庄严身的相应加持。从心到身自然而然具足庄严,整个身、语、意如染香人身具香气一般,渐渐的转成如佛的身、语、意。 六、 决定往生:证得念佛三昧决定往生净土,除非行者有特殊的难行愿,否则必当摄入佛的本愿,与佛同住。 七、 能摄众法:念佛三昧成就如佛灌顶,一切智慧、善缘开展,所有未闻、当闻的佛法,必定随摄成就。 八、 集佛功德:念佛三昧成就不只会乐集诸佛功德,且会随念摄佛功德。因而佛无间相应的缘故,诸佛念念生起的妙德,能够自然感通,随顺佛愿教化众生、庄严净土。 九、 决定不退:现证成就念佛三昧,无生法忍无功用行,不行而到。於佛法中决定永不退转,此後当然直驱佛果,皆及佛地,成就无上菩提。 十、 无量光寿: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是阿弥陀佛的特德,以念阿弥陀佛法门者必能成就。但就广义而言,诸佛皆具无量光寿,只是缘起本愿不同,所以有了示现差异。而《文殊般若经》中说:念一佛功德即具无量诸佛功德;所以证得念佛三昧,当然具足无量光寿,只是有无随愿示现而已。 十一、成金刚身:佛具法、报、化三身,念佛三昧成证亦具三身妙因。《观无量寿经》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证得念佛三昧,念念心是佛,念念是佛心,是佛心作佛;必当成就佛的金刚心、金刚身。 十二、与佛同证:念佛三昧完全成就即是与佛同证,与所忆念佛,完全等同;这是因现空如幻而由本愿净业所成的缘故。所以,念佛三昧的圆满境界,即是与佛同愿、与愿同身、与佛同样的净土庄严,并具足与佛同等的大慈大悲、四无畏、十方、十八不共法等。 以上是简述少分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而这些利益只有如实修念佛法门的行人,才能亲切体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