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万法唯心”


2014/9/3    热度:458   

试论“万法唯心”
  作者:释慧雪,式叉摩尼,闽南佛学院98届本科毕业生,现为本院研究生。
  【内容提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万法唯心”。为了说明这一论点,首先在前言中交待了佛教唯心学说的特质;其次分四点详细阐述“万法唯心”的具体含义:第一,引经据典成立万法唯心。第二,举唯识、天台、净土、禅宗等各家对万法唯心的具体论述。第三,从“心与一切法”、“心为万法主导”以及“万法唯心”的重要性来探讨唯心之理。第四,举相、物、根身器界等皆随心转的实例以证明万法唯心。结语进一步强调万法唯心义理甚深,行者若能把握唯心之理,则可转凡成圣,离苦得乐,圆满无上佛道。
  【关键词】 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一念三千、十法界、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般若、中道、真如、法性、诸法实相、一真法界、楞严三昧、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前 言
  在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中,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宗教家都在共同关心着一个问题:宇宙万法是怎么来的?人间的吉凶祸福是由谁决定的?对于这样一个宇宙人生的本体问题,在中外哲学史上异说纷纭:有说本体是物质的,有说本体是精神的,有说本体唯神,有说本体唯我,尽管众说不一,总不出唯心与唯物两种宇宙观。其中唯神与唯我都是属于唯心的范畴。
  佛教义为,一切法总依心的转变而转变,无论是直接的、简捷的、显著的、隐微的。因此,佛教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绝对的唯心论。但佛教的唯心有与众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两者有如天壤之别。一般的唯心所要研究和所要说明的只限于人们散心和世俗染心的一般现象,对于定心和净心的一些现象则根本闻所未闻。而佛教的唯心则是定散双究,染净同诠。在心量作用方面,一般的唯心只看到或只谈到心理在寻常一些生活领域的适应能力,于心所有的特异功能及其不可思议的妙用,则根本没有涉及,而佛教的唯心对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都有着详明的论述。一般的唯心,不是说神,就是说我。佛教则主张破神我。佛教的唯心观点,是要我们认识一切法的本体,彻见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清除由主观妄执而起的无明烦恼,达到依正二报的净化,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如是这一切,就是佛教唯心学说最极圆满究竟,远远超过其它一切唯心学说之所在。同时,这也正是佛教“万法唯心”的特质。
  然而,“万法唯心”微妙甚深,不可思义。它是佛陀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顿成佛道时亲证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我等浅机初学所能了知。本文只是就佛法“唯心”之成理,拾古圣先贤之遗物,对此作些尝试性的探讨与浅述,意在作为佛学义理的一种学习,加强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现就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略述其义。其中不免挂一漏万,敬请诸大德不吝赐教。
  唯心学说建立的依据
  整个佛法,从佛陀设教的动机去看,佛陀既不能说是唯心,也不能说是唯物。佛陀只是随众生的根机,针对众生的弊病,随类普应,演说种种教法。然而,佛教毕竟是以有情为中心的,有情之所以异于无情者,盖是有无心识耳。因此,在佛陀的教义中,不得不倾向于唯心。仰览大小乘经典,唯心之文,随处可见。下面列举几种,以证明唯心的理论。
  1.《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使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此中所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即是说世间一切染法皆由心造。此中所说:“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即是说无为净法亦是唯心。如是两释虽有差别,然总为显示一切法皆由心造之久。此义乃佛教唯心学说的主干,是从真如缘起论说明三界唯心。
  2.《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言法界者,乃一心之总名,万法之归趣。十方法界,四圣六凡,不出一心之所造成作。若随颠倒迷染之缘,则有六凡法界生;若随不颠倒悟净之缘,则有四圣法界生。由是观之,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观。六凡心垢故,则观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观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这是从法界缘起论建立唯心。
  3.《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观……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旭是影像显现。”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由于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惯,往往以为离心而有。其实客观存在的境相是没有的。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是我们自心现起的影子。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就能知所知的关系,显示了唯心所现的道理。
  4.《十善业道经》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众生之所以在三界六道中,死此生彼,轮转不息,皆由于迷心起惑、造业而招感了生死之苦果。
  5.《正法眼藏都机篇》佛言:“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谓一切万有万识诸法皆心所现,除心之外无一切法。于一切法之外,亦无心可言。心唯是法,法唯是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6.《增一阿含经》中:“佛告比丘,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心开而为万法,万法总摄而为一心。以心法包括一切法,出生一切法,也正是显示了诸法唯心。
  此外还有如《六祖坛经》的“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楞严经》的“诸法皆不离心,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遗教经》“但制心一外,无事而不办”;《佛名经》“罪从心起,还从心灭”……故知宇宙人生,善恶一切,皆由心造。一切佛法无不阐述诸法唯以后真义。
  各家对“万法唯心”的阐述
  “万法唯心”是佛法的全体,大乘的要旨,是诸法因缘生、因果循环和无我性空的统一体现。佛教各宗派所阐述的原则,都是以此为总的归宿。如中观宗的“八不缘起”,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缘起”,天台宗的“三谛圆融、一念三千”,贤首宗的“四法界”与“十玄门”,净土宗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律宗的“佛戒唯心、摄心为戒”,密宗的“即身成佛”,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理论,各家立说的角度虽有不同,而所显示的谛理则是一致的。今列举几家,略加阐述。
  (一)、唯识宗——“万法唯识”
  唯识宗主张世界和人生是由人匀各自的心识缘变映现的,如《唯识三十颂》说:“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本宗将宇宙万有一切法总括为五位百法,从五位百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如《成唯识论》卷七说:“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列表如下:
  八识心王————————识的自体
  五十一位心所法—————识的相应 世间染法
  五位百法 十一种色法———————识的变现 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二十四不相应行法————识的分位
  六种无为法———————识的实性(无为净法)
  “唯识”又称“唯心”,“心”是集起义。佛说“万法唯心”是遮遣愚夫所执心外实有色等诸法,但并不否定依因得缘生起的宇宙差别现象。色心诸法,但不离识而已。这表明佛教在本体论上虽是唯心论者,但在认识论上却是尊重客观,主张缘起的。
  唯识学主张一切有情的善恶种子都含藏在阿赖耶识中。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错综复杂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事物……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功能所生起的影像,再加上第七末那识顽固的我执而成虚妄的外境。这个客观世界的存在,纯粹依靠第八识的体,加上前七转识的配合作用,才有事相(即相状)。
  再者,由于众生业力种子各自不同,从第八识心所表现出来的世界就不同。如《摄大乘论·增上慧分》说:“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此颂古人称为“一心应四境”,是说于同一处,如我们人类所见的江河流水,在福报具足的天人看来,是青色的琉璃世界;在罪业深重的饿鬼看来,成为一团猛烈的火球,或是一堆秽浊的浓血;在傍生界的鱼虾见了,则是一座美丽的水晶宫,为安身立命之所在。再如,人类的美食,天人视为是污秽的;而人类排泄的粪便,畜生却视为美食。这说明客观上是没有独立外境的,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随我们业识所变现的,所以各类有情所见不同。这就是《解深密经》中“诸识所缘、随心所现”的思想,也正是“唯识无境,万法唯心”的论证。
  (二)、天台宗——“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对宇宙本体——“万法唯心”的另一解释。此教义是根据旧译《华严经·夜摩天宫自在品》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来。
  “一念”亦称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天台宗以阴妄刹那之心为一念。“三千”,指宇宙万有,表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善恶、性相等人、物差别之总和。“一念三千”即谓于凡夫当下一念心中,具足三千世间之诸法性相。盖天台宗思想,不论三征收之有漏、无漏,而谓介尔(一点点)一心即具三千世间之迷悟诸法而无欠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考诸众生于日夜所起一念心,必属于十法界中某一法界。若起杀生等嗔恚之心,造五逆十恶之罪业,是地狱界;若起愚痴贪欲之心,是畜生界;若起争胜嗔斗之心,是修罗界;若起纲常五戒之心,与人伦道德相应,是人间界;若起五戒十善之心,是天道界;若起厌苦入灭之心,是声闻界;若起因缘性空之心,是缘觉界;若起六度化人之心,是菩萨界;若起法界圆融无碍之心,与清净不思议性功德相应,是佛界。是故,一念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在某界。更且“此十法界,各各因果,不相混滥”。但十界又不是绝对对立的,它可由圆融之妙理互相转化。如饿鬼界的众生,通过修行可以转生成人,直至成佛等。其它九界也是这样。因其不是孤立的,故在一界必具十界,而成百界。此百界又具足十如是。如《法华经·方便品》中云:“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成千如。再配以五蕴、众生、国土三种世间,即成三千世间。此三千世间具足于一念心中,“一念三千”即由此出。
  天台宗提出“一念三千”说,这是“性具实相”说的核心。它说明众生一刹那之心中就具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宇宙万有本然具足于众生的一念心中。万有森然具备,无须另有本源。心就是一切现象,一切现象就是心。在介尔细心中,一念动处,便是宇宙全体。
  (三)、净土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净土宗从唯心理性方面来讲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净土宗之《观无量寿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者,一念心佛,是心是佛;众生者,一念心众生,是心是众生。所以阿难在楞严会上,因世尊开示而悟到五蕴、十八界了不可得,本如来藏,妙明真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后,就发愿说:“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愿今得果”即上求佛道,“度恒沙众”即下化众生,“深心”即佛之本心。将此本心奉献给尘尘刹刹,利益和广度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众生本来是未来诸佛,发心念佛,发愿往生,上求下化,即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清凉大师曾为净土宗立五种念佛法门:
  一缘想境界念佛门;二摄境唯心念佛门;三心境无碍念佛门;四心境俱泯念佛门;五重重无尽念佛门。
  一缘想境界念佛:是要行人用能观的心(智),观想所念佛境,心观佛,佛照心。心感佛,佛应心。观照感应非前非后,平等一如。行人观前感佛之心,是众生主即佛心。而所感之佛是佛应众生。随感随应,心佛众生,本同一体。众生一心周遍法界,弥陀法身亦遍法界。阿弥陀佛居法身地,与法界众生心地不隔分毫。
  二摄境唯心念佛:是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六凡四圣皆唯心造。心垢国土垢,心净国土净,心能作地狱,心也能作佛。若心不净,不生净土,故《维摩诘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三心境无碍念佛:是心通佛。观念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观弥陀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时,是心即阿弥陀佛净土庄严。这正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四心境俱泯念佛:是心空寂契佛。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泯绝无寄,心佛具空,十方依正色心凡圣等法,悉皆空寂。
  五重重无尽念佛:是心法界妙理,无穷无尽。心佛众生等法,相摄相入,圆融无碍。十方诸佛无不摄在现前一念心内,一念之心无不遍入十方诸佛之心,心佛众生,互摄互入,无内无外,非大非小。众生是弥陀心中的众生,弥陀是众生心中的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交融无间。阿弥陀佛,即无量光、无量寿。观佛光明横遍十方。念佛寿命竖穷三际,横竖交彻,重重无尽,即法界体。
  主张禅净双修的永明延寿大师亦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归结为:“总不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指出当下这心之作用之处——即心,就是真实圆满——即佛。当下心清净时,即是净土世界。故十方佛土,不出一心。若自心不清净,则西方净土远隔十万亿佛土,何期到达?若自心清净,则西方净土不隔毫端,举念即至。古德云:“念佛念心心念佛。”足见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是故“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此可知,净土宗修持的要旨,亦贵在于我们的一念之心。
  (四)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释尊的一代教法,如来出世的本怀,无非是令众生离生死之爱缠,达涅槃之彼岸。由于众生机宜有异,所以佛陀敷衍的教法也就不能千篇一律。禅宗是佛陀为上根利智的众生所开的“不立文字,直指心性”、“不历僧祗获法身”的顿教法门。
  禅宗以传佛心印为宗,又名佛心宗,本宗对“万法唯心”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中峰禅师语录》曰:“禅者何物?即吾心之异名也;心物者何?即禅之体也。”这样的“禅”是纯一绝对心的名称,是属于自证的境界,是不落任何言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门的宗指,宗师们指示学人就是直指心性,单刀直入。如《宗镜录》卷九十八引:“有檀越问安国和尚是南宗北宗?答云:‘我非南宗北宗,心为宗。’又问:‘和尚曾看教否?’答云:‘我不曾看教,若识心,一切教看竟。’”马祖道一禅师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可见,禅门修法,下手即在心念上用功,毫无迂回游移之地。若学人顿悟自心,举足便入如来宝所。
  所谓“直指“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妙明真心,因不悟此心当体是佛,背觉合尘,迷而不返,故“非众生”而成众生。若彻见此心虽万劫轮回,而本有之天然佛性从未损益,即可立地成佛也。故经云:“彼非众生。”众生与佛唯是一心,所差别者只是迷悟而已。佛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指此心体。此心是门传法之根本,是众生迷悟之根本;故佛佛唯传一心,祖师亦尔。悟是此心,不悟还是此心,十法界皆由心造,除一心之外更无余法。如《坛经》云:“一切诸法尽在自心中。”直示此心乃佛陀出世之一大事因缘。如永明延寿禅寿说:“释迦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众生中佛之知见。达磨西来,唯以心传心。今但悟心,自觉觉他,已谐本愿。”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无非劝化众生都要悟入此一心。一切经教所谓的最上乘、第一义、般若、中道、真如、法性、诸法实相、一真法界、乃至无上菩提、楞严三昧、以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等,皆是一心之异名,为化众生强立名字耳。
  众生由于不识自心,因此没有勇气承担此“心”即是佛之事实,于心外求法,如是纵经累劫,永无见道之日。因为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道一体,当下契悟本心,不用求法,不用修道,不用成佛,而一切本自圆成,本自具有,此心乃十方诸佛共修共证。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行、住、坐、卧亦都是用此心。众生一切行为之善恶都不离此一心。此心能上天堂,能下地狱,能成佛,能作祖。我们在修行当中,若能当下悟此一心,顿见真如本性,刹那间即可横超三界,竖遍十方,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正如五祖所说:“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是故,禅宗一法,不假方便,直指单传,直示心源,但明自心,见自本性而成佛。”
  从以上各家对“万法唯心”的阐述,显而易见:佛法虽广,总归一心;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恒沙妙德,总在心源。故一切修法,参禅打坐、持戒念佛、诵经持咒、礼拜供养、以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修心。若离自心,则学显学密、谈性谈相,皆属客尘影事。反之,则无量法门,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依之而修,必能断烦恼,了生死。趣向菩提。
  三、从理论认识上探讨唯心
  (一)心与一切法的关系
  现在,把一切法与心的含义先作简单的解说。“一切法”,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理,一切事物,以及事事物物的法则、条理。凡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凡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是我们所可了解到的一切。如器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报体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以及心、心所法等,总名一切法。什么叫“心”呢?佛法中,心也叫“意”,也叫“识”。三者的作用,如《俱舍论》说:“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心与一切法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应肯定地说:心与一切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没有心,就没有一切法。
  佛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就是原因、条件或关系。世间万事万物,依于各种因素关系才能现起和存在。随观任何事物,决无脱离了因缘而能成立的。而在这众因缘中,有一特别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心,如一座房子,必依砖瓦木石等众因缘才能建立。如房子从下地基到完工等,一系列的设施,建筑过程,都是由心作决定的。又如我们的身体,若无心识执持就会变坏,而不成为活人了。再如眼见色,必依眼识等因缘才能成为认识。由此推知:大如宇宙、星球,小如一沙、一尘,都依不同的因缘而得成立,都未离开心识。换句话说:一切法不离心的作用,缺了心识的因素,一切法将无从安立。
  一切法依心识而安立,因众生的心识不同,所见到的外在世界也各个别异。如《大智度论》譬喻说:有个美丽的女孩,贪欲者见了,就觉得她如天使般可爱而心生染着;修不净观的人见了,认为她是一具行厕秽器,没有一点清净可爱;嫉妒心强的女子见了,不觉妒火中烧,嗔恨生起;漠不关心的人见了,犹如见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个女孩,如果确确实实是美丽的漂亮的,那么无论什么人见了后,都应觉得净妙可爱。反之,都应该认为是丑陋不净的。但事实却不然。这就说明各人所见的好恶、美丑、净秽、爱恨都是随各人心识所现,没有一个实在的外境。由此可以说:心识为因,事物为果,心与一切法有着因果不相离的关系。
  (二)心是善恶习行为的决定者
  行为,是指我们对人、对事的一切活动。依佛法说,包括了身体、语言用内心的活动。身、语的动作,有善的,有恶的,另有无所谓善恶的,叫做无记。如平常走路、吃饭、举杯这些动作,就是不可记别善恶的。在对人对事方面,有善与恶的差别。凡是对人有益的,受到国家奖励、社会称赞的,就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如与人有害的,则是恶的,不道德的。
  行为之所以成为善恶,必由内心来影响它,正所谓:“言者心之生,行者心之发,审心而善恶自见。”有时,同是一句话,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经善意或恶意的引发而出,听来便有好与坏的不同感觉。所以善与恶,不仅仅在这些语言文字可以表现,主要还是在人善意与恶意的引发下,将字、语连成句子而表达出来,就成为善的或恶的意思了。身体的动作也一样。如打人,大家公认为是不好的行为,但慈母望子成龙,不得已而打他,实在是打在孩子身上,痛在母亲心上。所以,以爱心为出发点的管教,父母打孩子不能说他是恶的。又如小孩子,模仿性很强,听见别人骂,他也学着骂,但毫无恶意,也不能说他是恶的,故法律对未成年的童犯不加处罚,若处罚也是教育性的。
  一切善恶行为都由心决定:故意去作的善事,定得善报;故意去做的坏事,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及来生的恶报。若无心作恶,虽有过失,受的惩罚也较轻;无心做的善事,道德价值也较低。所以,行为从内心引发,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审思虑:当境界现前时,意识首先对其进行一番计度、思量、思考、衡量它的利害、得失,以及考虑处理的次序方法。第二阶段是决定思:前审虑已定,对现前境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决定按筹量的方法云行。第三阶段为发动思:既已决定,然后发为动作——动身、动口或动笔去处理一切境界——或取、或舍、或避、或趋。一旦付诸于行动,便有善恶的价值。行为的善恶,主经取决于心,所以,法律对于犯法者,必审查其动机为预谋还是偶发。这与佛法的见解是一致的。
  可见,善心成善事,恶心成恶事。善恶在一念之间。当贪心、嗔心、痴心一起,就会指导身、口、去造杀、盗、YIN、妄等十恶业。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生起,就会去作救苦、救难、利益众生的事情。行为之善恶由心决定,所以要挽救世道,劝人行善,就要教人学佛,从改造心地做起。
  (三)认识“万法唯心”的重要意义
  “万法唯心”——心为一切法的主导者,说明在宇宙人生间的事事物物当中,心是占着主导地位的。
  佛法讲一切法都依心的关系而存在,特别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心作主宰,被心牵引,受心支配的。我们常把心看作一位领导、一位国王、所以,心又有“心君”、“心王”之美称。------若人以染污、嗔恚心说话、身行,则苦就跟着其人,如车跟随挽车牛一样;若人以柔和、善软心说话、身行,则安乐随着其人。善恶果报如影随形,正是:作善降祥,作恶降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又人心又好比一个工厂,好的工厂出好的产品,坏的工厂则制造不出好产品,且冒黑烟,排脏水,制造空气污染,破坏自然环境。我们的心也一样。有的人造慈悲喜舍、福慧双修的善业;有的人却造贪嗔邪见、嫉妒怨恨的染污恶业。每个人心中开了一个什么样的工厂,制造什么样的产品,各自心中有数,不需要“检验局”来“检验”产品,因为自己就是自己“检验局”的“局长”。所以,心是好的领导者,或是不好的领导者,对我们非常重要。人类如偏重于物质科学的发展,自然的驾驭,而忘却对于本身、对于自心的征服、改造,那结果一定是:物质科学的发展成就,反而成为增加痛苦的因素。如近代原子弹,核子武器的发明,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使人们精神上受到威胁,若不图挽救,终成苦海。
  而且要知道:世间不论什么东西,只要善于运用,无一不是好的。不但一般所知道的好东西是有用的,甚至人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如一根毒草,一片枯叶,实际上都是有用的。可是,如果不能善于运用,一切都可成为有害于我们的东西。“心”便是运用这一些的主导者。人类如果但求外物的发展,不从主宰事物的心识方面求改造,不能善用外物,必然没有好结果。这不是说不要物质的进步,而是说要我们善观自心,使心能善于用物。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物质现象前的浮光掠影所迷惑,才能得到解脱。故《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故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由上可知:一切善恶因果之源,皆由心念。念善作善,念恶作恶,念凡好凡,念圣即圣。所谓春种一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但需彻底净心,方能了生脱死。如是心与一切法的关系,心在宇宙人生中的主宰性及其重要意义,我们就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四、举实例证明唯心
  “万法唯心”在道理上可以尽情地发挥,但怎样去证明呢?任何一条真理,都不是单凭口说就可令人信服的。记得我刚出家时就有人难问:你们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人皆知,可我认为不合理。我们讲唯物的,一定要拿出证据才相信。既然你们说一切唯心造,那你用事实从心中变出一个实物来证明。这可把我难住了。其实,那时我自己又何尝不在迷惑不解中呢?通过这几年在闽院的学习、熏陶,渐渐明白了佛教所说的“万法唯心”,非如幻师魔术,说变就变,说有就有。佛法是从缘起的角度建立万法唯心的理论。宇宙间的每一法:无论是善的、恶的、美的、丑的、大的、小的、抽象的、具体的,都需要众多的因缘条件方能生起。但在众缘中,心起着主导的作用,主宰着一切因缘。有心的功能作用,然后才能认识和改变物质世界。所谓一切唯心造,心外无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举一些实例,加以证明。
  (一)相随心转
  我们现在的身体、相貌,是由前生的业力所招感的。出世以后,受父母的抚育,饮食的滋养,长大而成熟。在这一生中,我们的报体,可能在业力的局限内,起着很大的变化,这就有随心识的变化而变化的成份。就拿相貌来说吧,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正所谓“心者,貌之根也”。俗语也说“心能修(补)相”、“面如其心”等之说法,此话实有道理。我们如果细心地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发现:各人的形象都是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且看下列实例。
  有位西洋画家,想画耶稣相,要找一位相貌顶好的,生得慈祥、高贵、刚强、坚毅、公正、纯洁,能表现耶稣美德的模特。后来居然找到了一位相貌非常庄严的青年,画家达到了目的。过了几年,那位画家又要画一副魔王相,魔王的相貌,自然是丑恶、凶暴、使人见而生畏的。于是,他到死囚牢中去找一位这样相貌的人做模特,但是他惊讶地发现,这个人竟然就是当年那位耶稣模特。同是一个人,相貌怎么变得如此天壤之别呢?原来,他上次当模特赚了钱后,便奢侈浪费、花天酒地,无所不为,因此渐渐堕落了。钱用完了,便沦为流氓、土匪、被捕又越狱,作恶又被捕,几次三番,他的心变得凶狠、险恶,相貌也跟着完全改变了。
  我国也有很多这类相由心转的故事。据说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画家赵子昂,为了画一匹仰卧的马,日思夜想,有一天在中午睡觉的时候,他的夫人进来,竟然看到一匹马仰卧在床上,把他的夫人吓了一大跳。他想马想得入神,形相也就变成一匹马了。
  又如女子越剧团,女子饰老人或小生,因为她心想自己是男角色,日日如此,她的男子之相就渐渐显现出来。又如京剧男子饰旦角,他的声音、动作学的都是女人腔调,久而久之,他的女子之相也就显出来了。
  以上活生生的事实,说明身体、相貌,随各人心思的不同而在不断转变。我曾经看报纸,有位美容专家告诉太太小姐们:不发脾气,内心和悦,笑颜常开,比什么美容方法都有效。反之,常发脾气、瞪眼睛,或忧郁悲伤,由于内心恶化,影响面部表情,久而久之,什么美容术都等于零。所以,与其美容,不如美化心灵。内在心灵之美,是永久的美。美化心灵,才是最有效的美容方法。
  (二)物随心转
  上面所说的相随心转,是心对于根身的影响力,着重在有情的组织方面。现在要说的物随心转,是心对身外事物的主宰力。如寺院的建筑,周围马路的设施,都市计划等,都依人的心力来决定。“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就象艺术家,艺术家可以画出种种山水人物、楼台殿阁,水榭山槎,苍茫支海,惊涛海浪……只要存乎于心,任他千态万状,也都能得心应手。可以说,心若想做什么,便有希望造出什么来,俗语也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说法。纵观人类文明史上,无论文学、科学、建筑、医学、教育、法律、音乐、工艺、美术……等等,哪一样不是人类经过悠长岁月的心志力量所累积而成的呢?
  外界存在的一切,看来是外物,似乎与心无关,可是研究起来,都是由于人心的需要。人心需要什么,心志力量就向那方面深入、钻研,就可以把它创造出来。从原始人的钻木取火,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到今天的原子武器、人造卫星、电子科学、宇宙飞船,无不是由于人心的要求才创造发明的。假若离开人心,历史将是一片空白。而且依于心理的不同要求,就会展开不同方面的知识与见解。如我们同看一本书,就往往所见不一。鲁迅研究《红楼梦》时说:“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YIN,才子看见缠绵,革命者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的,我们佛教经典,无神论者看来是迷信,是鸦片;佛弟子认为是真理,是圣言。良由认识不一,心境不同,所见各异。说明了由于各人心的欲求不同,于同样的事情会引发不同的反应,得出不同的效果。
  在《列子·说符》卷八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邻人的儿子偷去了。察看邻人的走路、语言、行动……,无一不象偷斧子的样子。不久他从山谷里捡回了所丢的斧子,再看邻人的动作、语言,一点也不象偷斧子的人了。
  又如我们在适意时,所见到的一切,无不是美好圆满,充满生机;但心境不悦时,所见到景象都全觉得暗淡无光,不期然地产生凄凉之感。同看一轮明月,有人欢喜赞叹、喜气洋洋;有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还有欢乐感日短,忧愁叹日长等等,这些不都是物随心转的有力证明吗?
  以上实例,都说明了物随心转,如果心起了变化,外境也就起了变化了。所以,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苦乐,世界的治乱与安危,都依心力而造,随心力而转。假使大家人心向善良、向智慧、向慈悲、向光明、向和平、重道德、守法令,便会引道行为向善道走,世界就会转成和乐、清净的世界。反之,若大家向恶,不重道德、不守法令,世界便会变成暴戾秽恶的世界。所以,我们的心力,不但能使身体起变化,也能转变身外之物,甚至使整个世界完全改观。
  (三)根身与器界随禅定心而转
  前面说的是一般人的心力对自身及外物的影响,现在从禅定方面来说明心对根身及器界前的主宰力。
  我们的身体动作,都是由心意的引发而使之动作的,但对于人体的呼吸、体内的血脉流通,内脏及内部的筋肉来说,却是一般心力所无能为力的,只有顺其自然而已。但是禅定功夫很好的人,就有能力来控制它。用什么方法呢?不外乎把心力集中起来。心力就象散射的光线,当它们集中时,就会发出强光。心力高度集中,便会使我们的身心发出超强的力量。连我们的身体,包括内部都可由心力来控制它。这正如一壶开水,若把壶盖打开,让蒸汽四散,那便毫无力量。若蒸汽不散,力量集中,水汽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把壶盖冲脱,蒸汽机的发明,就是应用这一原理的。通常我们的心,不是散乱,便是昏沉,所以心力小,有时连普通的道理都听不懂、记不住。如果能以定力集中心力,不昏沉、不散乱,便会产生无比的智慧和力量。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广钦上人等,他们禅定的功夫极深,一念便可入定,一入禅定可几个月不起于座。这禅定的功夫是以心力来影响生理。呼吸虽然停顿了,脉搏或温度都没有了,却并不会死。或有人怀疑:呼吸、脉搏都停止了,人都冷了,哪有不死之理?其实不足为奇。据科学实验,把人突然放到极冷的地方,全身冻僵了,与死人一样,可是取回放放到暖处,慢慢使他温暖起来,仍可恢复生机。可见,呼吸及脉搏的停止,不一定是死了。只要内部没有破坏,即只要“识”(第八识)不离身,人仍然是活着的。象外道的修精炼气,也不外乎心力集中,引起身心的变化。
  这些奇异的事实从禅定生,还有种种事例可举,但这些在佛法中估价并不高,佛教并不赞成神通,因为神通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亦具五通。无论禅定修到怎样深,仅仅有定、有神通是不能了脱生死的,唯有定慧均等,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所以,依修定而引发智慧,那就非常重要了。
  又我们一般能了解的心力,要通过我们身体手足才能改变环境,但修行功夫深,心力达到更高阶段的人,也可以不用手足劳动,只要念力便可以直接改变环境,甚至可以去杀人,乃至毁灭世界。《中阿含·优婆离经》云:“彼沙门、梵志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心得自在,若发一嗔念,能令一切国、一切人民烧使成灰,况一那难陀耶?是故世尊于三业之中,施设意业为最重。”在《唯识二十论》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印度,有一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仙人生起了嗔恨心,一怒之下,就把国王的城市给毁灭了。这个仙人靠的是什么力量呢?是心力。他用心的力量下了一场大冰雹,结果整个城市给毁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意念具有伤害的力量,因此修行人更不可起心动念去伤害别人,即使对怨家仇敌也应用佛家的慈悲心、感恩心、予乐拔苦心、以德报怨心来感化他。
  诸佛菩萨,依正二报,任运自在,随众生机,千百亿应化,于十方国土,游化无碍。如《法华经》云:“释迦牟尼佛,于一念倾,变娑婆为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移诸天人,置于他土。”《阿毗达磨大乘经》说菩萨有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一、得心自在菩萨,即八地以上菩萨,能随他的增上胜解力,使诸境显现,如变大地为黄金,揽长河为酥酪,变火为水,变水为火,随心所想,所变皆成。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随其所观苦、空、无常、青、白、赤、黄、不净、清净都能显现。三、得无分别智者,在无分别智现前时,一切境相都不显现。诸佛菩萨应化无方,变化无碍,那么自由自在,是靠什么力量呢?毫无疑问,是靠他们无比清净的尽力。
  《指月录》中记载的高僧佚事中,有观身成水,有观火而火烧的真人真事。即使是传说中达磨师的一苇渡江,也是完全可能的事——“万法唯心”,事在心为而已。
  (四)举譬喻显示唯心
  “万法唯心”的道理,不仅从理论,认识上可以论证,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体验到,现不妨用譬喻来说明:
  梦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做梦,谁都知道梦境是不实的。可是,对于每一个进入梦乡的人,却会把梦当成真实的境界。譬如有人在梦中去春游,迎着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心旷神怡,醒来时内心依然充满喜悦;如果梦到战争,听到隆隆的炮声、飞机的轰炸、人马的嘶叫;或梦到老虎、毒蛇迎面扑来,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被吓得惊叫,醒了还会惶惶不安、汗流浃背。不实的梦境,在梦中却是那样的逼真,醒后才知道虚妄不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白天胡思乱想所致,假而不真。我们现在所缘的一切境界也和梦境一样,是我们虚妄心所变现的,是不真实的。
  既然外在的一切如梦不真,众生为什么还要认假为真呢?因为众生正处在无明大梦中,无始以来从未醒悟,所见到的一切都错误地执为实有。假使我们从无明大梦中清醒,证得无分别智时,自然通达外境是虚假不实的。
  不妨再以电影为例来加以说明。从电影影片的制造到放映,期间有几个程序:首先要制造某种影片必须先选择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安排好的人为环境,一些演员在这环境中用种种语言、种种动作乃至各方面的表情活动,来演出某一故事的各段情节,同是用摄影机和录音机把这些环境和表演摄录下来作为底片。这就好象前七转识特别是第六意识用名想分别取种种我相法进行熏习积集成种一样。其次,电影影片制造厂将底片进行加工制作,制造出可以放映的成功影片。这就好象第八赖耶,将其中受熏所成的种子加以受持,使之变异成熟,能为生起现法的因缘一样。再次,厂内将制好了的影片给放映工作者;用电光照射影片使之映现在银幕上,便会有种种似实的环境,似实的人和似实人的种种语言动作,完全逼真地展现,而使观众陶醉,根据剧情时啼时笑,执为真人真事,而忘记为虚构的现象。这就象第八阿赖耶识将其中所执受变异而成熟的诸法种子得现境为缘的引发而变现出种种极似客观实有的外境,可以令人迷惑,执为真实而于中起迷造业一样。这些就是由识变过程所形成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契经云:“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楞伽经》云:“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此二经语,恰是此中所说,——“万法唯心”义理和高度概括。以上二喻也显示了唯心无境的真理。
  结语
  综上所述,“万法唯心”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思想。佛法从唯心这个角度,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原理、原则作了高度的概括,充分说明了万有诸法都是唯心所现,离心之外无有少法可得。正所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佛法之所以建立唯心学说,是因为凡夫众生无始以来,执有心外的实我、实法。由我执起的烦恼障,依法执起所执障,由二障造作诸业,以致招感三界轮回苦果。故说唯心所现的道理,由通达缘起能证得我法二空,断除烦恼障,所执障,从而圆成菩提涅槃之果。
  这里,我想总结为二点:一、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在哪里?在我们心里。安乐清净的世界在哪里?也在我们心里。我们的心象大海,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宝藏;像太阳月亮,可照破黑暗;像田地,可滋长善根,种植功德;像明镜,可洞察万象,映现一切……。所以,如果我们专向物质求进步、求满足,不开发内心的宝藏,绝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乐。二、“万法唯心”的理论是真实不虚的,是如理如实的。因为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佛教的目的就是要从人们内心的净化,引发行为的清净,影响报体、趋向人类的和平,世界的清净。促使人生进入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领域。我们若能掌握这个中心,也就把握了净化人生、履行世界、转迷成、转凡成圣的关键了。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