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七)


2014/9/4    热度:521   

益西彭措堪布: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七)

 

  【对方说:何以无破惑比丘?虽无空性,然有见四谛故。】

  对方质问:为什么说没有空性就没有破惑比丘呢?虽然没有空性,但有见四谛就能断烦恼,所以不会没有破惑比丘。

  从他的话里看出,他把四谛和空性看成无关的两个。

  【驳:对此,四谛中的无常等并非主要,道之主要——根除烦恼的正对治乃是证无我慧。如《释量论》云:“我彼从缘生,是无我见依,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

  对于“断烦恼”来说,四谛十六行相中的无常、苦等并非主要,要说道的主要也就是能直接从根断除烦恼的正对治,就只是现证无我的空慧了。这就像《释量论》里这一颂所说。

  “我彼从缘生,是无我见依”,“我”就是我承许的经典中;“彼从缘生”就是彼“从因缘生的刹那性”,也就是有漏法行苦的自性,由于有漏的蕴不是自在而转,实际只是从因缘生的刹那灭的体性,所以是行苦的自性(“行苦性”就是指这个蕴没有自在的苦,完全随惑业而转的苦)。“了达有漏蕴是行苦的自性”这是见到无我的所依。换句话说,你首先能见到五取蕴毫无自在,唯一随惑业因缘生灭的苦相,就会明白它是无我的。

  “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意思是见到没有“我”,就能退掉对“我”的执著,由此会从烦恼和业中得解脱。以“空见”是解脱根本因的缘故,作其它无常、苦等的观修,目的都是为了现见无我。所以修其它都是为了见无我,都是生起见无我的一种方便。

  【因此,离于空性心有所缘者,难以入涅槃,无彻断我执不得断烦恼故。彻断彼者,当如《四百论》所说:“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所以,如果心离开了照见空性,只是一味地耽著五蕴等实有,那是无法趣入涅槃的,因为耽著五蕴实有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会随着引生我执,而绝不可能断我执;没有断掉我执,贪嗔等烦恼就止息不了,因此再怎么也没办法趣入涅槃。要想彻底地断除我执,就只有像《四百论》开示的那样:通过在五蕴的境上见到无我,再安住在无我中修习,就能灭尽受生三有的种子。

  【如是唯见境之空性外,无法断根,因为:若未遣除著境习气,虽暂时以静虑等压伏,亦终当复生,如无想定。其义下文当述。】

  像上面所说这样,除了以瑜伽现量现见五蕴上没有我之外,用其它办法是不可能从根断除烦恼的。因为:如果没有去遣除耽著境的种子或习气,虽然暂时以静虑等伏住了烦恼,不使它现行,但定力终究有穷尽之时,定力一穷尽,烦恼就又会冒出来,就像无想定那样。这个法义会在下面阐述。

  【如是,《释量论》亦云:“断德失相连,贪及嗔恚等,由不见彼境,非由外道理。”】

  “如是”就是像这样“只有见境是空性才能断烦恼”的道理,在《释量论》里也说到:断除与功德相连的贪、与过失相连的嗔等,唯一依靠的是不见有彼境——功德、过失等的存在,而不是由外在的道理。

  “德”、“失”说的是两种境相。“德”是指功德相,就是好的方面,比如车子速度快、造型美观、驾驶方便等等,都是“德”。“失”是过失相,就是不好的方面,比如车子速度慢、不美观、乘坐不舒适等,都是“失”。心执著了功德相,就会生贪心;执著了过失相,又会生嗔恚,烦恼就是这样和心执著的境紧密相连。“相连”说的是烦恼不会独自生起,而是随着执取境相生起。心执取什么境,才生什么烦恼,或者说随着心这样执取境相,就引生这样的烦恼。就像两头拴在一起的牛,牵动一头,另一头也连着过来。“等”字包含高慢、嫉妒等,就是随着执取自己很了不起的相就起慢心,随着见别人的圆满就生嫉妒等,什么烦恼都是由境上见为实有而引发的。

  由此就知道断烦恼要靠见境的空性,也就是:不见有“功德”,就不生贪心;不见有“过失”,就不起嗔恚;不见有“圆满”,就不生嫉妒等。这不是脚上有刺,在外面拔除就能解决,只有见到没有德失,才断得了贪嗔。总之要靠内心生起见空的智慧,外在身、口的行持不是根本办法。

  现代人不懂内心的道,试图依靠外在的药物、锻炼,或者娱乐、旅游等来消除烦恼和苦,这是向外寻求除苦的途径,都是外在的道理,不能从根上断除,终究是徒劳无义的。

  【因此,于俱生我执境的“我”现见无自性空性,而能彻断烦恼,此外都不应理。】

  由上面说的道理就能下结论说:只有依靠见到俱生我执境的“我”无自性的空性,才能彻断烦恼,此外以其它非空性的道能断烦恼都是不合理的。这就否定了“成办解脱不用见空性”的说法。

  总之,轮回是由烦恼和业制造的,烦恼又是由执著我而生起,所以只有见“我”本来不存在,才能退去我执。没有了我执,贪、嗔等的烦恼就会断除,不再生起。相反,如果没有见到“我”这一法的空性,即使在亿万劫里勤奋用功,也无法从根断除烦恼。所以成办解脱就要见空性。

  【对此,对方说:我虽承许要见无我,然与空性义不同,因为空性是对实有色等法谤为无有的恶见,令人惊怖;而人我本无,也如是了知彼无,是符合实相的正见。】

  “对此”就是对中观师说的“没有见到‘我’无自性,就不能断烦恼”。对方说:我承许断烦恼需要见无我,但这和空性义不同。因为大乘所说的空性是无色、无受、无想等,把实有的法毁谤成没有,比如实际有桌子,说成没桌子;实际有瓶子,说成没瓶子,实际有因果、有轮回,说成没因果、没轮回,这样无理地毁谤一切存在,让人听了也心惊胆战;而人我本来没有,也像这样了知它没有,是符合实相的正见。因此,见空是本有见无的断见;见无我是本无见无的正见,怎么会相同呢?

  【答:此二于空之体性全无差别,因为:人我唯是依蕴假立,彼非自性有故,即人无我;依支等积聚假立的身、瓶等诸蕴,也各自为自性空,即法无我。因此,二者唯是空基有法有差别,换言之,法无我为总体,人无我是轮回之因的对治,故唯除单独分出外,于空相无有差别。】

  (“此二”,指声闻说的无人我和大乘说的色等万法的空性。“支”指支分或部分,比如身体的眼、耳、手、脚等,柱子的上部、中部等。“积聚”就是很多法聚在一起。蕴就是积聚。“空基有法”:基是所依的意思,空性这个法性所依的有法叫空基有法,比如瓶子、柱子就是空性所依的有法,好比热性所依的火、湿性所依的水。)

  中观师回答:人无我和空性这两者在空的体性上毫无差别。“因为”以下是说理由,也就是:人我只是依五蕴假立的法,而不是以自身的体性存在,所以实际没有“人我”。再看你认为不能空的身体、瓶子等蕴,也是依于支分等积聚而假立的。比如有头部、颈部、手、脚等聚在一起,就假立是一个“身体”;有盖子、底部、瓶壁等部分聚在一起,就假立是一个“瓶子”,“身体”也好,“瓶子”也好,都只是假立的法,不是有自性的法。如果这些法有自性,或者说有它独立的自体存在,就应当由观察得到它。但是在头上、颈上、手脚等上,见不到有身体,而合起来也没有。就像检查大楼里有没有小偷,在每间房屋里都没有发现小偷,合起来也没有小偷。像这样,只要是对支分积聚假立的法,在每个支分上就不会有它,而每个支分里没有它,合起来也不会有它。所以除了只是假立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了!打个比方,一个班是对五十个人的积聚假立的,在每个人身上肯定没有班,而合起来也没有班,所以“班”只是分别心对几十个人的积聚安立的一个名字或者代号,“班”的实体是丝毫也没有的。像这样,在根识前显现的万法,都只是依支分积聚假立的法,得不到自体,这就是法无我。

  所以“人无我”和“法无我”只是空基有法有差别。也就是:法无我说的是总体的空性,人无我是轮回之因——我执的对治,除了只是从总体空性里单独抽出“人我”这一法的空性之外,在空的体相上没有任何差别,就像全海的咸和一滴海水的咸只是一味。

  “单独分出”的原因是见到轮回以我执为根,叫做“万祸一根”。“万祸”是指一切烦恼、一切有漏业和一切生死苦,“一根”就是一切惑、业、苦同以我执为根。能见到这个“我”没有,就会退掉我执,而根除一切惑、业、苦,因此针对一类众生首先求解脱,就特意从总体的空性中抽出“人我空”这一法来着重宣说,由此就见到在佛某个阶段的教法里,“人无我”成了其中的核心。

  总之,以上的答复是:人无我和空性虽然在空基有法上有差别,但空的相没有差别。虽然一者所空的是人我,另一者是万法总体,但空的相状都是无自性,所以人无我就是空性,见空性和见无我都是如实的正见。

  往下的内容是紧扣“唯一见人我空性才能得解脱”这一点,破斥“只见另外的遍计我没有,无法得解脱”。其中的关键点是俱生我执执著的境唯一是俱生我,而不是遍计我,因此除了直下见到没有人我之外,只是见其它遍计我没有,绝对断不了我执。所以只有这一条路。什么境上执著,就只有见这个境空才能退掉执著,另外见别的法空,是毫无作用的。

  还要特别提醒:这里说的“人我”唯一指俱生我。注意“我”前的“人”字,万法里,山河大地、微尘、刹那等不是人,除此之外,你、我、他,猪、马、羊,都是人。梵语“补特伽罗”,翻成数取趣,汉人的习性喜欢简略,用一个“人”字代表,其实就是数数在六道里转生的那个众生主体。遍计我是外道教主用分别心设立出来的“我”,比如有五种功德的神我等。要明察这两种“我”的差别。

  【因此,未通达人我唯是依蕴假立的空性,许蕴自身决定有,仅了知主宰或拥有蕴的常、一、自在我无有,以此断不了细分我执。】

  这里要分清两种我、两种见无我、两种断我执。(两种我是俱生我和遍计我;两种见无我是见到无俱生我和见到无遍计我;两种断我执是由见无俱生我断俱生我执,由见无遍计我断遍计我执,前者是断细分我执,后者是断粗分我执。但是见到无遍计我断不了细分我执。)

  其次要知道增上慢声闻的见解。他承许五蕴是真实有的,但五蕴的主宰不存在。也就是一般人眼里的五蕴,像一国的民众,主宰它的“我”,像一国的君王;或者五蕴就像物品,拥有它的“我”就像物品的主人;而且,这个主宰者的“我”是常住的,没有生灭变异;又是独一的,不能分成多个;又是自在的,不必观待其它。增上慢声闻说的见无我就是见到没有这样的“我”。

  到这里,有人会问:一般说俱生我是以常、一、自在为相,这里说的遍计我也以常、一、自在为相,两者怎么区分?关键要知道,俱生我是依五蕴的总体误认为有常、一、自在的“我”,就像天黑把花绳看成是蛇;这里说的遍计我是认为有个主宰蕴或拥有蕴的“我”,这是在蕴外控制蕴的“我”,就像控制或拥有东西的主人。

  又问:为什么以见没有这主宰蕴的“我”,就不能断细分我执?

  答:由于只是见到没有蕴外的主宰者“我”,而没有直下见到蕴的实有总体不存在。所以在没有明见蕴只是多体假合这一空性的期间,就有对蕴总体的执著,细分的我执也就随着生起(注意这里说的“蕴的总体执著”极其关键。)再借比喻来说,把五个手指握紧,当执著这是一个实有整体时,就起这是拳的执著,同样,对于色、受、想、行、识的积聚,在实执有个蕴的总体时,随着就会以无明生起有我的执著,就像执花绳为蛇一样。所以只要不通达“人我”只是依蕴假立的空性,单凭见到无遍计我,无从断细分我执。

  【因此,乃至未现见人我非自性成立的空性间,虽断常我,但对自相续蕴有执著时,不会断我执。如《宝鬘论》云:“乃至有蕴执,于彼起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宝鬘论》一颂是说:在世间,乃至有对总体蕴的执著之间,就一直对于蕴起我执;而有对我的执著,就会因为执著我,在随顺“我”时起贪,违逆“我”时起嗔,诸如此类,以我执起一切烦恼、造种种业,由业牵引又在后世受三界的生。

  【义为:于此,若舍离人我自相不成立之空性,虽见无常我等,但乃至有蕴执之间,无法彻断我执。此外一切说法均非龙树、月称密意。】

  那么,龙树菩萨写这一颂的密意是什么呢?密意是:声闻求阿罗汉果,一定要见人我自相不成立的空性,如果舍离这个人我自相不成立的空性,只是见到没有常我等,那在对蕴还有实执的期间,是无法断我执的。“乃至有蕴执,于彼起我执”这一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虽然见到没有常我等,但乃至对蕴还有实执,就一定会对蕴生起“人我”的执著。)

  “此外一切说法均非龙树、月称密意”:比如有这些说法:三乘在见上无高低,都是圆满见法无我;二乘丝毫没有证得法无我;二乘证得粗细五蕴离四边戏论的空性;二乘下至不必远离对蕴的粗分执著;二乘求阿罗汉果须要破除所有有边的实执,不但粗分五蕴,连安立蕴的色法、心法,细到微尘、刹那,都要证得无我,不然就断不了我执。像这些说法,都不是龙树、月称的密意。

  这里全知的金刚句极为殊胜,直接开显龙树、月称的密意。生死流转起于惑业,惑业发自我执,我执又是在有总体蕴的执著时,必定缘总体蕴而生起。因此二乘得解脱的关要是在“见人我自相不成立”上,这就断定了二乘的所证是哪一点。确实让人生定解!

  以下引《入中论》作证:

  【《入中论》亦云:“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此”指常我),故云了知无我义(这里“我”就是指常我等遍计我,不是指俱生我。),永断我执最希有,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若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

  数论外道所说具有五种功德相的神我(是常住、非作者、是受者、自在、周遍),“我执的所依”是这样的“我”吗?不是!常我根本不是众生轮回的所依。众生只是依于五蕴而起我执,此外没想过什么自在、周遍等的神我,他们没学过数论派的教义,怎么知道有神我呢?怎么会对神我起种种执著呢?请问:猪、马、牛、羊知道神我吗?它只会执著“我好饿!我要吃的!”或者:“你用石头打我!”它起我执的所依是俱生我,不是遍计我。它不会想:“我的神我好饿!”“你用石头打了我的神我!”你们说“了知没有神我就能永断我执”,真是很稀有啊!见到自家墙上有蛇在爬,就说“这里没象,不要害怕!”如果这也能除去对蛇的怖畏,那简直是笑话!

  这两颂总的是说:俱生我执的所依是俱生我,而不是神我等的遍计我,只知道没有神我等,一点断不了俱生我执。注意,比喻和意义要扣紧。墙上爬的蛇指俱生我,蛇以外的象指遍计我。“蛇执”所执著的是蛇,只有见到无蛇才能消掉蛇执,只见到无象对消除蛇执毫无作用,比喻众生执著的是俱生我,只见到无遍计我丝毫断不了俱生我执。

  这样对照《宝鬘论》和《入中论》,就看出龙树、月称的密意是这一句:“若舍离人我自相不成立之空性,虽见无常我等,但乃至有蕴执之间,无法彻断我执。”细细衡量才知道,“乃至有蕴执,于彼起我执”和“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希有”说的是同一密意。什么密意?就是仅仅见到无遍计我,而不见无俱生我,就会由蕴执发起我执,因此就讽刺他说:了知遍计我就能断我执的说法实在太稀有了!

  【因此,此处有者计法无我与人无我有极大差别后,承许不需法无我空性,唯以人无我便能得解脱。彼等想:凡是成为有的有事,定非空性;而毕竟无有的“我”则如兔角般,实际无有,因此,以法无我有何用?如是不明“人我也是依他假立”此真实性而起诤。】

  “此处”就是在“成办解脱是否要证空性”这个大问题上。增上慢声闻认为法无我和人无我有极大差别,“人无我”指苦谛四种相中的无我和空,在法无我和人无我当中,唯一以见人无我就能得解脱,不需要法无我。为什么不需要?因为:“法”是像瓶子、柱子那样真实存在的东西,根本不是空性;而“人我”是像兔角那样,名言谛中也没有。一个实有,一个一无所有,差别太大了!这样把本有的法想成没有而串习有什么用呢?只是坚固自己的断见而已。

  假使增上慢声闻知道“人我也是依他假立”,把人无我说成空性,就完全能接受“解脱需要见空性”的观点。而他不懂这一点,才发起无义的诤辩。所以诤辩的起因就是不明了“人我也是依他假立”。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