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般舟赞讲记(一)


2014/9/4    热度:486   

益西彭措堪布:般舟赞讲记(一)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讲记

  比丘僧 善导 撰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篇赞文的依据是《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净土经论,所赞是般舟三昧行道往生的利益。

  全文分三:一、引言 二、正赞 三、结劝

  甲一、引言分四:一、惭谢佛恩 二、普行赞顺 三、净业因行 四、般舟乐义

  乙一、惭谢佛恩分二:一、起信 二、教行

  “惭谢佛恩”就是在惭愧心当中感谢佛的大恩德。佛恩体现在“起信”、“教行”两方面。“起信”是设法发起我们对净土的信心。“教行”是教我们修净土的方法。

  丙一、起信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善导大师恭敬一切修行人,对求往生的人都敬称为“善知识”。

  “大须惭愧”是因为自己还在轮回生死、烦恼深重。还有释迦佛大慈大悲为我们宣说出生死的妙法,自己竟然像石头一样无动于衷,不依教奉行,这也是惭愧之处。又比如,佛用心良苦,以种种方便劝导我们厌离娑婆、往生极乐,自己却仍然乐著生死,不精进修持,也是惭愧之处。

  释迦如来确实是慈悲父母,以种种方便来发起我们对净土的无上信心。比如,佛示现不同往常的容颜,佛放光显现极乐世界,佛无问自说,佛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建立极乐净土的缘起、极乐净土的庄严、往生的利益,佛用种种比喻、种种比较、说种种因缘果报、解答种种疑问,再三殷勤劝导,在多达几十部的经典中频频赞叹西方净土,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尊的用心是何等良苦,就因为只要发起真实信心,就能发愿求生,永超苦海,所以以种种方便劝导,引发我们的信心。想到这一点时,我们佛弟子怎么能不惭谢佛恩呢?佛的恩德一定要知道。

  丙二、教行

  【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

  不但引导我们起信,佛还宣说种种方便,施设种种教门,唯一就是为了度我们有颠倒见的凡夫。能按佛的教法真实修行,无论从哪一门进入,都能见佛,得生净土。

  释迦佛以无比的慈悲要把众生救出生死苦海,就像父母见到自己的儿女被淹在大水里,一心想把他救出来一样。而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有种种颠倒见,所以要说种种法门,破除他的颠倒见,让他真正见佛、往生净土。

  从大前提来说,佛说法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最终见佛得生净土。八万四千法门只是施设的方便不同,最终还归的是同一法性。一切法门最终都归入净土,也就是到初地时见本性,这时见自性佛、分证自性的净土,也就身居在报土、常常听报身佛说法;到八地时,无分别智自在、净土自在;最后成佛时,彻见本性佛,证常寂光净土。所以一切法门都以净土为归。法门之间本来没有什么矛盾,只不过随个人的根机、因缘,选择进入的途径不同。

  真正懂得佛法最终归元无二,最终都归入净土,就知道所有的佛弟子都是在这条路上走的同行道友,最终达到的目的都是同一个,而一切佛法也都是导引众生趋入净土的妙法。

  以这个原因,要对一切佛的教法普行称赞、普行随顺,对一切行持如来教法的人也都普行称赞、普行随顺。这是每个佛弟子应该做的,是最重要的一个行为。这就引出下面一科。

  乙二、普行赞顺分二:一、初劝 二、重劝

  “普行赞顺”就是凡是人依佛法修行,就都赞叹他、随顺他,“赞顺”当中还包括协助、随喜、成全、成就等等。

  丙一、初劝分二:一、示行 二、明理

  丁一、示行

  【若见闻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赞之[1];若闻人说行,即依行顺之;若闻人有悟,即依悟喜之。】

  如果见到或者听到别人在行持善法,就以善心去协助他。如果见到或听到别人在行持佛的圣教,就依着这个教诚心地赞叹他。如果听到别人在演说某种菩提行,就依着这种行随顺他。如果听到别人在佛法上有种种领悟,就依着他的领悟去随喜他。

  丁二、明理

  【何意然者?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都是佛的弟子,同样以诸佛为师、同样以圣法为母。各宗派的佛弟子都是以释迦佛为本师,所以“同以佛为师”;又都是以佛大智慧、大慈悲中流现的法乳来养育自己的慧命,所以“同以法为母”。

  每个佛弟子慧命的出生和长养都是共同的,生是佛生,养是佛养,或者生是法生,养是法养,这是“生养共同”。大家本来是很亲的佛门兄弟,并不是外人,这是“情亲非外”。既然是同一家人,就不能轻毁兄弟姊妹所修的有缘教法和修行,而赞叹自己有缘的法门。如果自赞毁他,就是佛家的人自己破坏诸佛的法眼。法眼已灭,怎么在菩提道上行进?又怎么能进入净土之门?

  这个问题很重,确实不能随便轻毁其他教门。哪个法不是释迦佛的智慧眼观照、以大悲心顺应众生的根机宣说的?哪个法不是真正能让行持者离苦得乐的?如来以大悲心,为利益不同因缘、不同根机的众生,设立不同的教门,是要让众生依着他有缘的教法离苦得乐,如果我们轻毁这些教门,就是直接轻毁佛,破坏诸佛的法眼。

  佛教内要形成好的风气,不同教门之间要互相赞叹,而不是彼此轻毁,对人家有缘的法门要多随喜、多赞叹。他所修的是释迦佛传的法,既然是佛传的法,哪里有不好呢?如果自赞毁他,除了自己生傲慢、破坏别人的信心之外,其它有什么好处?和他有缘的法就是那个,真实让他得利益的法也就是那个。如果真正为他好,就应该赞叹他的法才对。而且你赞叹、随喜,实际就是在赞叹释迦佛的教法,在随喜释迦佛的功德。

  别人修他有缘的法门,应当支持他。有能力时,就护持他、成就他;没有能力,也发善愿,希望他修这个法成就,要有这样的存心。

  【伤叹曰:生盲信业走,随业堕深坑;

  纵此贪嗔火,自损损他人;

  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

  这是善导大师伤叹的话:“生盲信业走”,就是不知因果取舍的盲人,盲目地随着自己的业力走。“随业堕深坑”,就是随着所造的谤法、谤大德等的大恶业而堕入恶趣深坑。

  “纵此贪嗔火,自损损他人”:贪嗔就是贪著自宗、嗔恚他宗,以宗派偏执就引起对法门的贪嗔。佛教有禅、净、密、律等种种宗派、法门,如果随自己的心缘着各宗法门,起计较分别,说长短是非,这样放纵自己的心缘圣法起贪嗔的猛火,就会烧毁自己和他人。

  结果就是“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在无量劫中沉没在暗无光明的恶趣海中,无缘得人身。“遇木”是盲龟遇木轭孔的缩写,盲龟的头伸进木轭孔表示得到暇满人身。谤法业力非常深重,异熟果也就格外漫长,要长劫堕在地狱里受报,没有缘分再得人身。

  善导大师最为大家操心的就是造谤法重罪,自绝去路,自己给自己制造往生的大障碍。所以首先叮嘱大家千万不要诽谤佛法。这个一排除,甚至是五逆都可以往生。所以把这个最大的问题放在前面来讲。

  丙二、重劝分二:一、劝行 二、明理

  丁一、劝行

  【行者等必须于一切凡圣境上,常起赞顺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

  行者必须在一切凡夫和圣者境上,常常发一个赞叹的心、随顺的心,切切不可生起是非嫌恨。

  心不能想、口不能说“我是你非”,有“我是你非”就会生起贪嗔。和自方相同、满自己的意,会生贪著;和自方不同、不符合自己的执著,就会生嫌恨,由此造下无量的罪业。

  丁二、明理

  【何故然者?为自防身口意业,恐不善业起,复是流转,与前无异。】

  为什么要常常称赞、随顺呢?就是为了小心防护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害怕起不善业,造下生死的业因,将来又随这个不善业流转生死,变得跟以前一样,又落在轮回苦海里长劫难以出头。所以非常害怕因果,由害怕因果就战战兢兢地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让自己想是非、说是非、起贪嗔。

  【若自他境上,护得三业,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国之正因。】

  不论对自己或他人能管好身口意,让身保持清净、让口保持清净、让心保持清净,就是生佛国的正因。

  以上“重劝”这一部分是善导大师进一步教导,不但在佛法的境上不能自赞毁他,一定要普行赞顺,而且拓展到一切凡圣境上,都要常常修赞叹、修随顺,不能生是非嫌恨。为什么要这样?凡夫有人我分别,做什么都是维护自方,损害他方,这样一种心就是一切衰损的根源,是导致不能和清净境界相应的大障碍。如果能在一切境上普行赞叹、随顺,只看自己不对,不看别人不对,把别人都看成佛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凡是好的都赞叹随喜,这样做的话,自己的业就会清净,心会清净,就真正和净土相应,和阿弥陀佛相应。

  这一点非常重要,怎么来和净土相应,就是要在这上面做好。这上面做不好,天天生是非嫌恨,今天我是你非,明天张三长、李四短,业不清净,就跟净土的气氛不相应。身口意不清净,就和净土的气氛不相接,和阿弥陀佛的愿海不相合,就又跑到生死里去了。

  上面这条“普行赞顺”,初劝和重劝的内容如果能真正做得到,然后有真信切愿求生净土,就能往生。这是非常关键、重要的条件。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所说就是阿弥陀佛所说。如果我们听阿弥陀佛的话,那就要重新开始,任何一种诽谤佛教其他法门、障碍其他法门、障碍其他修行人的事,一点都不能做。以前做过的要痛加忏悔,今后再不能做。一定要按照阿弥陀佛的教诲来作,断除是非嫌恨,普行赞顺。任何人修任何佛法,都去赞叹他、帮助他、成全他,他有任何一点成就、任何一点戒定慧的功德,都要随喜他。

  乙三、净业因行分二:一、问 二、答

  丙一、问

  【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正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

  问:上面已经讲了三业清净是生净土的正因,那么怎么作业才称得上清净呢?

  丙二、答分三:一、初说 二、续说 三、结劝

  丁一、初说分三:一、示清净 二、教随喜 三、结成因

  戊一、示清净

  【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

  回答:一切不善的法,不论是对自己对他人,以身、以口、以意造的,总的断掉不再做,叫做“清净”。

  戊二、教随喜

  【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

  (“身口意相应善”,就是身体行为上具有的善、口上具有的善、心上具有的善。)

  这一句是说:自己和他人身、口、意上面的善行,在见到听到的当时就要由衷地发起上上随喜心。要这样发心:诸佛菩萨如何随喜,我也如是随喜。

  《普贤行愿品》讲的普皆随喜大愿王,是对下至恶趣众生心中生起的一刹那善念,上至诸佛从因到果的一切善根,总之对法界一切凡圣的所有善根都在心里缘这个善根,像得到珍宝一样,发起欢喜心,这就是诸佛菩萨所作的随喜,对一切大小善根平等随喜。所以,对自己和其他众生身口意上具有的任何善根,都要像诸佛菩萨一样发上上的随喜心。

  戊三、结成因

  (“结”就是结行回向。用自己的心把善根回向净土,以此就转成往生的正因,叫做“成因”。)

  【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

  平常修的任何断恶和随喜的善根,因为用心把它回向到了往生净土上,所以叫往生正因。

  文中的“故”字要紧,就因为回向在往生上,因此就成了往生的真实的因。反之,不回向在往生上,善根就只会在其他方面成熟果报,不会变成往生的因。所以平时修的任何善根都要当天回向往生净土,选择一种合适的净土回向文按照它至心回向,非常重要。

  丁二、续说分二:一、双劝广赞 二、须知入出

  戊一、双劝广赞

  (“双劝”就是劝自己、劝别人。)

  【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

  而且,想往生净土,就必须劝自己、劝别人,广为赞叹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事相(依报和正报是指果报的两方面,正报是有情的根身,根身所依的器世界叫依报。)。

  为什么必须劝自己?我们凡夫身上有很多恶习,比如懈怠、愚痴、怀疑、退缩、刚强难化等等,因此要督促自己对净土的各方面广作闻思。也就是要多看、多闻净土教典,多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恩德、极乐世界的功德、往生的利益、娑婆世界的苦难等等,而且要劝别人在净土上面多下功夫闻思修行。

  为什么要广赞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之事?赞净土的庄严有很大的作用、很妙的作用,很广地赞叹净土的功德、庄严,能清净自己心里的业障,能发起对净土坚固的信心、欣慕心,能发起往生的誓愿。其实,赞是离不开观察的。赞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就是观察净土的依报和正报的种种功德庄严。《往生论》开成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来作观察。观察门是五念门中的核心,是积集往生资粮——信愿行的最重要前行,因此是净土修行的最初关要。

  “赞”可以广义地解释:自己再再观察净土庄严是赞净土,读诵、受持净土经典是赞净土,宣讲净土法门也是赞净土。总之要让心一直缘在净土上,这是要点。

  “广赞”的广是说,不能局限在只了解净土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功德庄严,只停留在很狭小、很浮浅的认识上,而是要广泛地了解、深入地了解,这才是广赞。《往生论》开了二十九门来观察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这是什么用意?就是引导学者的心从各方面去认识净土,只有看得全面、周到、深入,种种疑障才会被遣除,才能快速而有力地引发往生信愿。越是观察、越是熏习、了解,信愿就越会恒常、猛利,这是关要。

  如果对净土没有作过广泛、具体、细致的观察,对净土的认识会是很模糊、肤浅的。所谓的信心也非常表面。而通过学习净土有什么功德、往生有哪些利益、往生的条件是什么,方方面面都了解清楚了,真正依圣教用自己的心一个一个地方都观察过、认识过,就会形成心中非常坚固的定解。到一定程度,就凝结成猛利、坚固的信愿。推动着你坚定地求生净土,毫不犹豫、毫不退缩。

  戊二、须知入出

  【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

  而且,必须了解入净土依什么缘起?出娑婆,它的根本在哪里?支末又是什么?

  入净土的缘起是什么?从反面的违品上说,就是把一切跟往生净土不随顺的因缘全部遮掉,比如,断除恶业、断除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断除谤法的罪行等等。从正面来说,阿弥陀佛有悲愿接引众生生他的净土,又有大威神力,能入在一切有信心人的心里作加持,所以入净土的缘起就是自身对佛生起真实的信心,对净土发起求生的誓愿,以及修持持名等的净土修行,这样就和阿弥陀佛的大愿真正相应上,就被佛的悲愿摄持而接引到净土。这就是入净土的缘起。

  所谓出娑婆的本末,出娑婆的根本就是信、愿、行,末就是随分随力在世间行善积德。平常的重点要放在提高自己的信愿、修往生法门上,在此之外遇到有因缘时也随分随力地修善,而所修的善都回向往生,前者是主要,后者是次要;前者是正修,后者是助修。这个本和末的关系要搞清楚,在修持上要让信、愿、行这个重点突出,不能本末倒置。同时,所做的一切世间善行都往净土上回向。这样本和末都成了出娑婆的因。

  丁三、结劝

  【诸有智者应知。】

  有智者要了解以上的要点。

  上面的这些教言千万不可轻忽,句句都是净业行人必须要了知、奉行的,字字都是善导大师的慈悲叮咛,至关重要。

  这些就是修净土在行为上的重点。如果全部落实,往生净土就没有问题,一定会很顺,会减少违缘,不会犯业障。

  如果修净土总不进步,就要检查这些地方是不是有过错。凡是念佛不相应、往生有障难,甘露的法反而成了毒药,都是这上面出了问题。不懂方法,信愿起不来,修行不上路,也是没有真实按这几条去做。

  上面讲的这些重点,每个修净土的人都要了解,而且要了解透彻,了解清楚,在自己心里有深深的信解,铭记在心。而且铭记之后,平常要照这样实行。这些是最重要的方面,善导大师才放在引言里慈悲叮嘱。他老人家巴不得所有的人都没有障难,顺顺利利地全部往生,所以才说这些话。

  这些话几乎涵盖了可能会出现问题的所有方面。入门的要点就是这些,关要处、吃紧处就是这些。所以结劝时说“有智者应知”。这是非常重的一个强调。实际是叮嘱必须要知道,不知道不行,不按这么做也不行。

  乙四、般舟乐义分二:一、问 二、答

  丙一、问

  【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

  问:“般舟三昧乐”的意义如何?

  丙二、答分四:一、释般舟 二、释三昧 三、释乐义 四、出异名

  丁一、释般舟

  【答曰: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

  答:“般舟”是梵语,翻成汉语是“常行道”。或者七天,或者九十天,身体不坐不卧,修行不断,总的叫“三业无间”(就是身业、口业、意业常不间断),所以叫做“般舟”。

  丁二、释三昧

  【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

  三昧也是梵语,具足为“三摩地”,翻成定。

  丁三、释乐义

  【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

  由于身口意三种净业经久不断,因此由精诚感得诸佛现前。佛境现前时,身心充满喜悦,因此称为“乐”。

  丁四、出异名

  【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又叫“立定见诸佛”。不是坐着、躺着,而是立着而定。立定之时,现见诸佛,所以叫“立定见诸佛”。

  --------------------------------------------------------------------------------

  [1] 按前后文看,这里可能是刻板时遗漏。“赞之”可能是“即依教赞之”。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