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正法妙音》正法明灯


2014/9/4    热度:911   

益西彭措堪布:《正法妙音》正法明灯

 

  缘起与祈祷

  进入圣教之门

  一、皈依的内涵

  二、皈依的利益

  三、认识皈依的对境

  四、生起归依心的不同方法

  五、皈依的分类

  六、授皈依的仪轨

  七、皈依的学处

  什么是传承

  一、传承的意义

  二、传承的分类

  三、传承的重要性

  关于弘法的几点忠告

  一、弘法必须发心纯净

  二、弘法应重视的三个基本条件

  三、弘法应注重的方法

  三主要道论浅释

  一、初义

  二、正义分三个部分

  三、末义

  放生开示

  一、为什么要放生

  二、放生有什么利益

  三、应当如何放生

  --------------------------------------------------------------------------------

  缘起与祈祷

  这本小册子是趁这次来到汉地,抽空和大家交流的一些学佛的体会。现在有很多人学佛的时间不算长,因此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和大家来谈了怎么样来认识“皈依”和“传承”这两个学佛的基本内容,以及弘法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再粗浅地解释了一下《三主要道论》,最后再谈了一些对放生的体会。虽然本人闻思和修行还很浅陋,但依止了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很多年,从他老人家那里得到了不少从诸佛菩萨和传承祖师那里传下来的清净传承。祈愿依靠上师三宝,以及智慧和世间护法神的加持,使这一点法供养能变成明灯,照亮大家的修行之路。

  益西彭措

  二零零七年神变月十五日

  祈祷

  图(略)

  一、皈依的内涵

  进入圣教之门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皈依这个法门。我们首先要知道,皈依是我们学佛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学佛的基础。皈依学得好不好,这个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我们以后学佛是否能学好,因此我们需要在皈依上下很大的功夫。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进入圣教之门——皈依”。

  一、皈依的内涵

  (一)什么是皈依

  什么是皈依呢?“皈”是皈投,“依”是依靠。简单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问题和痛苦需要得到解决,其中又有很多超出我们的能力之外,于是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有着巨大能力的对境,来求得其护佑与帮助。

  (二)为什么要寻求皈依的对境

  我们很多人的追求目标,是顺顺利利、幸福圆满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似乎很多人都感到自己的命运在和自己作对,生活中具有的更多的是坎坷和痛苦。

  对于成年人,至少有两个大的问题摆在每个人的眼前:一是老,二是死。

  老是一个每天都在我们身上发生着的事情。尽管佛陀说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老的进程,很多人还是要等过了三十后才能真正感觉到老的恐怖。脸上刚开始时出现的皱纹,是老给自己发出的第一个信号;然后皮肤粗糙、精力不济、牙齿松动,一个个接连出现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的现实。这是很多人所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状。再多的钱财,再多的化妆品,都无法阻挡这个“老人家”的光临,这个痛苦是人间的任何药物、势力所不能解决的。

  死更是我们所害怕的,死是那么的可怕,以至于虽然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是尽量不去提起。死意味着我们一生的所有财产、所有感情都将失去,自己之前的所有奋斗都不再有意义。这是对世俗的人生目标的一个彻底否定。因此当死亡降临时,很少有人能安然面对。

  而且我们只死这一次还不够,我们已经死过很多次,而且也将面临更多的死亡。也就是说,死不是我们生命的终点,而只是一个中转站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这样的痛苦,这就是佛陀所告诉我们的结生相续的痛苦。什么是“结生相续”呢?就是今生死了之后,还要再去投生,这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始终跳不出生死轮回的圈子。

  为什么说人死不是如灯灭,而是转而又投生在轮回中呢?很多再生人的例子,对此作出了确凿的证明。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同一父母所生,同样的生长环境中成长的小孩,性格却会有巨大的差异,这根本不是可以用后天因素所能解释得了的,具体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法称论师的《释量论》,这本巨著里对轮回存在的理由作出了清晰的回答。

  这个结生相续,上至梵天、无色界天,下至地狱,中间在人道,都同等地存在着。如果不去解决这个最基本的生死痛苦问题,那以这个行苦就会出现无量无边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僧会、求不得等等的痛苦,其中有上界堕落的苦、地狱寒热的苦、饿鬼饥饿的苦、修罗斗争的苦、旁生没有自由,被役使以及愚痴的苦。所以,轮回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

  在这个苦海当中,我们一方面天天是在三苦当中,没有一刹那间断过,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制造新的苦因。自己对于万法的真实相丝毫也不认识,那单凭这样一种无明的力量,可能解脱痛苦吗?不用说出离整个轮回,就连不堕入三恶道也不可能。如果轮回会自动停止,痛苦会自动消失,那我们早就应该解脱了。为什么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轮回,现在也正在感受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就连一个疾病也让我们难以摆脱,更何况其它更深更重更广的各种痛苦呢?

  真正衡量起来,如果我们心中不生起智慧,那就没有另外的办法,能消除我们心中的愚痴,也就无法停止制造新的苦因以及消除将要感受的痛苦。事实上,宇宙当中的万法没有一个不是按照缘起的规律而存在,苦有苦的因,乐有乐的因。假如对因和果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也就不能自觉地消去苦因、修集乐因,这样无因无缘,怎么可能达到离苦得乐呢?比如我们要种稻子,如果不播种,能不能得稻米呢?肯定得不到。从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必需要通过学习,生起了智慧才能解决这个离苦得乐的问题,单凭一种迷信是不可能办到的。

  (三)谁能作为我们的皈依处

  这位帮助我们生起智慧、解决这些生死问题的人首先必须具有智慧,也就是说他自己应该已经摆脱了这些问题的束缚;其次,如果他不乐意来管我们的事,即使找到了他也不可能得到利益。因此衡量这个皈依处,需要有两个因素,也就是智慧和慈悲。比如一个医生,如果他医术不高明,诊断不出病因,治疗不了疾病,这样即使我们完全依靠他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他没有治疗的热情,那即使他精通治疗的方法,我们去依靠他也没有利益。

  这个世间其他各类宗教家、政治家、各领域的专家,或者非人类的天仙、鬼神、山神、树神、水神等等,首先不符合第一个条件,因为从它们的论述来看,连他们自己也没有解决这个痛苦,没有寻找到痛苦的原因。虽然在外在物质规律上,他们已认识了一分道理,也具有不少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这和解决内在生死问题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比如在现在的数码高科技时代,声音通过数码技术处理可以完整地保存上亿年,但是这种高科技怎能使人们的痛苦减轻呢?再比如,电脑中病毒了,技术人员可以解决,但是人中了贪嗔痴的三毒,又有谁能提供解决办法呢。世间上这么多的大学、研究所、咨询公司里的专家教授,他们面对死亡时,同样只能撒手离去,连多留一分钟也做不到,又有什么能力来帮助我们呢?

  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能帮我们获得这种智慧的人呢?幸运的是,两千五百年前,有一位伟人,已经完全解决了生死的问题,他完全了解苦和苦因,了解对治苦和苦因的道,以及苦和苦因寂灭的果,也就是说,他已经获得了最高的智慧,这位伟人,就是至尊的释迦牟尼佛。

  而且,佛陀还是一位悲心深广的伟人,他在在处处关注的都是我们众生的疾苦。佛陀在成道之后,就向五位比丘传法,这样在娑婆世界就开始有了佛、法、僧三宝,之后他把解脱烦恼的方法传播到了世界很多地方,我们现在也就有了脱离痛苦的方法。

  所以,佛陀圆满具备了上述皈依处的两个条件。他的出世,是关系一切众生根本利益的大事,从此,我们就有了真正的皈依处。

  有人会想:你又没有见过佛陀,有什么根据说佛智悲具足呢,这会不会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呢?

  我们来举一个爱因斯坦的例子,虽然我们没有见过爱斯坦,但是通过他的相对论以及这个理论后来推动人类进程的巨大作用,可以相信他具有物理学上的深远智慧。同样的道理,通过学习认识到佛陀的教法能让人离苦得乐,是无误开示苦因和对治痛苦的正道,就能确信佛陀具有圆满的智悲力,是真正能为我们解除一切痛苦的导师,是我们要皈依、跟随的佛宝。

  通过我们对佛陀的教法不断深入、广泛的学习,这一点会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来。比如,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远离贫穷、疾病、灾难、战争等,这是人类始终在探索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很清晰、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佛法却早已给出了圆满的方法。佛陀揭示出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业果的问题,善业导致快乐,恶业导致痛苦,并且这两者之间丝毫不会混杂。

  基于这样的世间规律,如果致力于断除恶因,培植善因,就可以达到断除烦恼、消除痛苦的快乐境界,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也就能顺利实现。慈悲的佛陀,于是给我们传下了如何断除恶因、培植善因的方法。这些圣洁、尊贵的佛法,是我们应该学习、并且一步步实行的,是我们最最尊贵的宝中之宝,因此称为法宝。如理按照佛陀在法宝中要求的去出家一心一意修行的弟子,是我们断除烦恼、获得智慧的修行路上最好的伴侣,是人中最珍贵难得的,因此被称为僧宝。

  这样我们就知道,佛法僧三宝是我们脱离轮回的结生相续,获得终极的幸福所不可缺少的三个条件,是我们应该诚心皈依的对境。

  二、皈依的利益

  (一)皈依是进入佛法大门的钥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三宝诚心皈依的人,才可能会踏上断除烦恼的修行道路,从而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因此,皈依是进入佛法大门的一把钥匙。而对于三宝狐疑不信的人,必然不会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实践,这样也就不可能获得解脱烦恼的快乐。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内外道是以皈依来区分的。可见一个没有生起真正皈依心的人,还不具有佛弟子的身份。阿底峡尊者精通显密教法,但是他认为在一切法当中最开始是生起皈依非常重要,他在所有的法会中都主要强调皈依,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皈依班智达”。现在有些年轻人喜欢谈论佛法、研究佛法,认为不皈依也同样可以学佛,这样实际上没能进入佛法的大门,佛法的实际利益也就难以得到。

  (二)皈依是一切戒律的根本

  佛教当中,任何戒律都是以皈依作为基础的。比如别解脱戒方面,受持居士五戒、沙弥戒、比丘戒,首先需要皈依,才能得到戒体;在大乘当中,发菩提心、受密宗灌顶之前,也都必须具足真实的皈依,下至受一天的八关斋戒,一开始也是要先作皈依。

  藏传佛教当中有一个传统,就是不论修大小乘的哪个法,修正行前首先都要修三次皈依,而正行以及后行往往也只修一次。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修皈依。

  (三)皈依可以减轻或消尽业障

  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真诚皈依三宝,以三宝本身所具有的强力加持,过去所造的罪业,会得以减轻甚至消尽。而且从此以后,不会去造新的恶业,行为会变得越来越好。

  以前,未生怨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以这种五无间罪,本来他应该在阿鼻地狱感受一大劫的痛苦,后来他在佛前忏悔,发誓皈依三宝,结果罪业减轻,只在地狱中受了短暂的痛苦就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时时处处都要诚心诚意地皈依三宝,这样业障就会减轻,信心、出离心、慈悲心、清净心以及对因果的信心等等正道的功德会越来越增上,能早日获得真实的快乐。

  (四)皈依能积累广大福德

  从佛经中的一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皈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福德。有一次,阿难问佛一个问题:如果有人现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够得到多大的功德?

  佛说:比如南赡部洲当中充满了一果阿罗汉,有一个人在一百年当中供养他们一切娱乐的东西,而且还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在这些一果阿罗汉涅槃之后,又把他们的舍利收集起来,建造宝塔,再作前面一样的供养。另外有一个人以纯净的心发誓说:我现在皈依佛法僧,那么仅仅以此皈依的功德,就超过前面那人功德的一百倍、一千倍,乃至不可计数、无法比喻的倍数。

  佛陀进一步作比较:假如西牛货洲当中充满了二果阿罗汉,有人在二百年当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还是比不上三皈依的功德;假如东胜神洲当中充满了三果阿罗汉,有人在三百年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还是比不上三皈依的功德;假如北俱卢洲当中充满了四果阿罗汉,有人在四百年当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这也比不上三皈依的功德;假如四天下充满了缘觉阿罗汉,有人在一万年当中像前面一样供养,还是无法超过三皈依的功德;假如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充满了佛陀,有人在两万年当中如前一样供养,这样当然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大福德。但还是不如有人以纯净心发誓说:我现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后面这个人得到的功德胜过前者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乃至不可计数、无法言说的倍数。

  为什么皈依的功德这样广大呢?就是因为三宝的功德和作用实在不可思议,能对这样超胜的对境生起信心而皈依,产生的福德果报必然就不可思议。佛在《无死鼓声陀罗尼经》中开示说:“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颂》中说:“皈依功德若有形,超胜虚空无量倍。”就是说如果这样的福德有一种形相的话,连虚空也容纳不下。

  (五)皈依能使众生不堕恶趣

  如果能够虔诚地皈依三宝,就可以不堕恶趣,经中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

  《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中记载了一位三十三天名叫嗟袜曩法的天子,因福报享尽,要堕猪身,而悲痛万分,后来帝释天主教他皈依三宝,并念诵:“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以此因缘,这位天子不但没堕为猪身,反而生到了兜率天。并且佛陀还用一个偈子归纳了皈依三宝的功德:“归命佛法僧,定不堕恶道,弃舍人身已,当获得天身。”

  (六)皈依能远离人和非人的障碍

  《日藏经》上说:“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这里的俱胝是“百亿”的意思)。《灌顶经》说:“受三皈依之后,有三十部鬼神护卫。”

  玄奘大师有一段诵经免难的经历:

  玄奘大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遇到外道婆罗门正在河边祭祀,看到大师来了,就决定以这个外国人来祭他们的神。在他们用绳子把玄奘大师捆起来,准备往河里扔的时候,大师对他们说:我有一个要求,让我在临死之前念念经好不好。他们答应了,玄奘大师就开始念诵《心经》,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婆罗门看到,心里非常害怕,赶紧把玄奘大师放了,而且还给他磕头。

  这说明法的力量不可思议,以《般若经》的加持,外道无法制造违缘。

  (七)皈依能使一切愿望顺利实现

  虔诚皈依三宝之后,三宝就成为成就一切事业的助缘,比如同样做一件事,没有皈依三宝,实行起来可能会很困难,但是如果对三宝有信心,相信三宝具有无与伦比的加持力,在做之前首先供养、皈依,并祈祷三宝给予帮助,那就很容易成功。我们不论作哪种如法的事业,首先皈依、祈祷三宝,就能如意满愿。

  (八)皈依能令快速成佛

  皈依三宝不仅能成办一切事业,而且能够快速成佛。这个道理是因为:你能对三宝生起信心而皈依,就会远离八种无暇,可以得到暇满人身,再依止三宝学习殊胜的道,这样很快就会成佛。《涅槃经》说:“皈依三宝者,速得佛果位。”《集学论》也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对三宝恭敬、供养,没有疲厌之心,那他就能超越四魔,很快成就无上菩提。

  以前有个人,他在路上看到一尊小泥像,心想:这尊像这样放着会被雨淋坏,不能让他毁坏。他看到泥像前面有一个鞋垫,就把鞋垫放在佛像头上。另外一个人路过时,看到这样脏的鞋垫盖在佛像上很不恭敬,就把鞋垫扔掉。这样,最初造小泥像的人、中间盖鞋垫的和后来扔鞋垫的人,都以他们的贤善之心,后世得到王位,并播下究竟解脱的种子,最后都会逐渐成佛。

  所以,像三宝这样不可思议的对境,只要对其中的一种结上一点善缘,都会成为成佛的因缘,更何况认识到三宝功德之后以虔诚的信心皈依,一定能很快成就菩提。

  三、认识皈依的对境

  (一)为什么要认识皈依的对境

  认识皈依的对境很重要,皈依的对境认识清楚了,这样的皈依才会是真实的皈依,之后的闻思修才可以进入平稳的轨道。

  如果在最初皈依的时候没有认识清楚,名义上说是皈依了佛、法、僧,但心里仍然毁谤轻视佛法,或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僧伽;或皈依一部分的僧伽,排斥另一部分的僧伽,就会造成宗派争执、舍法谤法,以及佛教团体之间互相排斥等等让人痛心的现象。这种做法会导致失坏皈依戒,非但没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反而因这样的恶业而感受恶趣的痛苦。

  (二)皈依的对境是三宝的全体而不是部分

  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而不是其中某一个部分。

  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等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一切佛都是我们所应皈依的导师。并不是只皈依一部分佛而舍弃另一部分佛,也不是只皈依化身而不皈依法身和报身。

  所谓法宝,包括证法和教法两部分,证法是戒律、禅定和智慧,教法是三藏十二部教典。无论是大乘法、小乘法、显宗或密宗,只要是佛说的法都是我们同等皈依的对境,不能因为对一部分佛法很有信心,作了皈依,就把其余的法当作邪法一样看待。

  所谓僧宝,以大乘的角度来讲,一地以上的菩萨,只要一位就是僧宝,就象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以及维摩诘居士、鱼篮观音等;按大小乘共同具有的观点,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或比丘尼所组成的僧团都称为僧宝。不分时间、地域、何种教派、传承,只要是僧伽,都一样是皈依的对境,不能只皈依一部分的僧伽,而把修学不同法门的其他僧伽当成外道徒一样看待。

  因此我们皈依不是皈依一部分的佛宝、法宝和僧宝,而是对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三宝都普做皈依。另外要注意的是,授皈依戒的师父,他所起的主要作用只是帮助你们获得皈依的戒体,这一点务必要认识清楚。

  (三)需全面、同等皈依的理由

  1、不全面、同等地皈依会让诸佛菩萨痛心

  比如在一个世间大学当中有各类科系,有很多老师在传授各种学问,而且有无数的学子在求学。作为一个对知识向往的人,看到这么多的老师、教法和学生,心中必然产生一种喜悦与崇敬之情。而不会因为自己喜欢其中某一学科,而轻视、排斥其余的学科。

  而佛法的大学更是浩瀚无际,由于众生有无数种根性和意乐(也就是兴趣),所以佛陀示现出法报化三身,来作为众生的导师。这些导师们所传授的法门从浅到深,有无量无边,适合各个层次的众生进行学习,而学习不同法门的僧伽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境界。所有这一切都是三宝体性的表现,所以应当同等恭敬。我们的眼界不能太狭窄,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把本来就是一体,互相不可缺少的三宝割裂成自己的和别人的,随意进行取舍,这样只是毁坏佛教而已,我们不能做这种让诸佛如来痛心的事。

  2、不同等皈依会造下严重的罪业

  如果我们有分别,必定是落在一边,要么皈依要么不皈依,要么恭敬要么不恭敬,不是缘取就是舍弃。这样如果把佛法僧三宝全体分成两分,只对其中的一分皈依、恭敬、护持,那对另一分是什么态度呢?可以断定是不皈依、不恭敬、不护持,这是在造一种什么性质的业呢?是不是缘着尊贵无上的三宝对境,造下最深重的、堕落恶趣的业呢?

  比如对佛法的一部分执着是善妙,是成佛的助缘,而恭敬它、皈依它;对佛法的另一部分执着是不好的,是成佛的障碍,而轻视它、舍弃它,这种轻视、舍弃就是在造谤法业。同理,对佛宝、僧宝也这样贪执一方、嗔恚一方,就是谤佛、谤僧。一方面说自己皈依三宝,另一方面又谤佛、谤法、谤僧,这样有没有皈依戒呢?必定没有,反而是佛教的罪人。

  3、如果皈依境全面、圆满,就可以成为出生最殊胜功德的所依

  我们看,一尊佛一个毛孔的功德,即使以佛自己尽虚空际宣说也宣说不完;对四句的圣法听闻、读诵的功德也没办法以分别心做衡量;一位圣僧安住慈心三昧的善根也是无量无边。现在总集起来以十方三世所有的佛、法、僧作为皈依境,在这样的功德大海前皈依、祈祷、供养、随念功德,当然会产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所以有必要全面、同等地皈依,这是皈依时必须把握的关键。

  4、不全面、同等皈依和普贤行愿相违,不能成佛

  如果希求成佛,必须要生起并且实践普贤菩萨的大行和大愿。普贤行愿是怎么样的呢?其中说到“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这就是说要普遍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陀。又说:“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这是说要以十方的一切僧众作为菩提道上的道友。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这是说要护持、修习、弘扬一切诸佛的教法和证法。

  所以,假如不同等皈依十方三世的所有三宝,就会成为生起普贤大愿、修持普贤大愿的严重障碍,也因此无法现前浩瀚无边的佛果功德大海。

  5、一切皈依境同一体性的缘故,需要同等皈依

  从究竟上来说,皈依境就是圣众相续当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这三相无二无别的智慧。既然是同一体性,又怎么能够在这上面贪执一个,舍弃另一个呢?这不是自取迷乱吗?

  (四)同等皈依和专修并不矛盾

  打个比方,在学校读书,在某一阶段里,需要在某个班级当中,和几十个同学共同跟随几个老师,学习某些特定的课程,并且在学习内容、次序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能错乱、混杂,但是对于学校全部的老师、学生和有意义的课程还是都要同等恭敬。如果只重视自己班级的老师、同学和学科,而轻视,或者排斥另外的老师、同学和学科,这只能说明心量、智慧狭小,不具足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品德和素质。

  同样,我们修学佛法,在某一阶段,需要对某种法专门修学,依止有缘的上师、修持有缘的本尊,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但是从皈依方面来说,所有的三宝都同等是自己的皈依境。

  往往有的修行人把暂时的专修专学颠倒地变成宗派偏执,只皈依自己法脉的上师、教法、僧众,而轻视和排斥其他法脉的上师、教法、僧众。打个比方,比如修学净土,为了使自己的净业精纯,需要一心祈祷阿弥陀佛、读诵研习净土经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对于散乱难以摄心的凡夫来说,在最初阶段这是极有必要的。但这不是叫我们片面皈依,上师阿弥陀佛的心愿也不是这样的,我们看阿弥陀佛是怎么发愿的,他发愿:所有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都得到神通自在波罗蜜多,都能在一念顷前往百千佛刹当中,供养无量的诸佛,这条愿不成就,就不成佛。所以上师阿弥陀佛也是加持我们能做到同等供养恭敬十方诸佛。

  而且在“净土五经”之一的《普贤行愿品》当中说,往生获得授记之后,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遍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自己的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怎么利益呢?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宣说不同的法门,应当以小乘法度化就对他说小乘法,应当以大乘法度化就对他说大乘法,应当以密宗、显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唯识宗等等的圣法度化,都会相应地传授。比如一个人要立志做大医王,但是他不能包容一切医药而舍弃一部分医药,将来碰到需要以这些医药治疗的疾病,他以什么来医治呢?这样不是和他的愿望相违吗?所以我们现在一开始就要皈依一切法宝,将来才可以用一切正法来度化不同的众生。

  四、生起归依心的不同方法

  (一)由认识到三宝功德而皈依

  对于三宝的种种功德心里反复思惟,要使心里对皈依处生起猛利的信心。

  佛宝的功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就是智慧、慈悲和事业。佛陀以智慧没有任何障碍地通达了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的大悲普遍观照一切众生,没有一刹那的间断,佛陀的身语意的事业都是任运没有勤作,在相续不断地利益一切有情。对于机缘成熟能够接受引导的人,佛不会错过,都会让他们圆满,必定会行持一切应当作的事业。

  法宝的功德怎么体会呢?圣法是诸佛的母亲,意思是说佛所具有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没有一个不是从教法和证法这个源泉生起来的。换句话说:圣法的特性就是能够遣除过失、引生功德,是出生一切道果功德的源泉。

  僧宝的功德怎么体会呢?因为所有的圣僧都是圣法的如理修行者,所做的完全是宣说正法、受持正法、思惟正法、修习正法等的事业,当然他的相续具有极为殊胜的功德,超过了世间外道的学法者。

  要想具体地了解三宝的功德,需要学习《随念三宝经》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还有《宝性论》等的经论。这样结合起来思维三宝的功德非常重要,只有从这个地方努力才会生起和加深对三宝的信心。

  开启皈依之门的就是信心,而生起信心的途径就是要认识到三宝的不共功德。只有认识到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才会真正知道三宝是我们一切时处的皈依处,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的依靠。

  从皈依对境三宝的角度来说,救护或加持的能力已经圆满具足,但能获得多大的加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的程度。如果具有上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到三宝的加持也是上等;如果具有中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到的加持也是中等的;如果只具有下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的加持也是下等的;如果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就不可能得到三宝的加持,即使佛来到面前,也无法利益我们。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跟随佛很多年,因为没有信心和恭敬心,反而缘佛造罪堕落恶趣。所以知道三宝的功德,对三宝生起坚定的信心,这是皈依最主要的因,也是修皈依最关键的环节。

  在西藏的工部地方,有一个人叫觉沃奔,人不聪明,但非常地实在。有一次,他远道来到拉萨,朝拜觉沃佛像。(觉沃佛像是佛陀十二岁时,完全按照佛陀当时的样子做成的,而且还受到佛陀的亲自加持。因此前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像是藏地人们的一大心愿。)在觉沃奔的心中,觉沃佛并不是佛像,而是真正的佛陀。当时觉沃像前没有人,他看到供桌上有食品和酥油灯,他心里就想:“觉沃是用糌粑蘸上酥油来食用的,他想让酥油不凝固,才把它点燃,觉沃怎么吃,我也应该怎么吃。”他果然把糌粑蘸上酥油吃了起来。

  吃完之后,看着觉沃像说:“狗叼走食品,你是笑咪咪,酥油灯被风吹动,你还是笑咪咪的,你真是一个好上师,我的鞋子你帮我保管一下,我转绕你一圈再回来。”这样他把鞋子放在佛像前,自己去转绕了。恰好这时香灯师进来,看到那双鞋,准备扔出去,这时候觉沃佛开口说:“这是工部奔委托我保管的,你不要扔。”

  再说工部奔回来取鞋,又对佛像说:“你真是一个好上师,明年到我家乡来,我炖上猪肉、酿上青稞酒等着你。”觉沃佛像说:“可以。”

  工部奔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请觉沃仁波切到我们家作客,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你要常常去看他来没来。”

  到了第二年,有一天他妻子去提水的时候,水里面显出了很清楚的觉沃影像。妻子马上跑回去告诉他:“水里有个人,是不是你请的客人?”

  工部奔马上跑出去,看到水里有觉沃仁波切。他以为觉沃佛掉到水里去了,就跳进河把觉沃的身体抓住提上来。他想把觉沃带回家,到了一块大石头前,觉沃说:“我不去俗人家里。”说完后,觉沃直接融入到那块石头。后来石头上自然显现出觉沃佛像,人们都叫他觉沃石,显现觉沃像的那条河也被叫作觉沃河。人们说这尊石像一直到今天都和拉萨的觉沃佛有同等的加持力。

  照一般人的看法,工部奔吃了佛像前的供品,还把鞋放在佛像前,这是有很大罪过的,但是他对佛的信心很纯净,自然得到佛的悲愍,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经上说:“谁虔诚地作意,佛一定现在他的心前赐予加持。”莲花生大师说:“具有信心的善男信女们,我莲花生不会离开你们,一直到我的寿量灭尽之前,我会在每个具信心者心前显现。”所以,自己具有信心的话,一定会得到佛的大悲加持。

  全知麦彭仁波切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直强调,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必需抓住两个要点,一个是对于轮回的六道众生应当生起、增上大悲心,从大悲心中生起菩提心,另一个就是对于解脱的三宝应当生起、增上信心,从信心中生起出世的智慧。现量证悟胜义谛,完全依靠信心,佛在经上也说:胜义谛唯依信心才能证悟。我们依靠不共的信心,就能使上师三宝的加持融入相续,这样就会生起真实的证悟。所以,忆念三宝的功德而皈依至关重要。

  (二)由认识到三宝各自的功德而皈依

  按体相来说,现前无上菩提是佛宝的相,佛所证的道谛和灭谛是法宝的体相,经过佛的教授而如理的修行是僧宝的体相。

  按作用来说,作为导师的佛陀,他的作用是通过转*轮,引导我们这些佛弟子成就佛果;作为正道的圣法,他的作用是成为我们断除烦恼与痛苦的所缘,换句话说,我们缘着圣法如理地闻思修,就能够断除烦恼和痛苦;作为修行伴侣的僧伽,他的作用是使修行的功德勇猛增长。

  按信解来说,对佛宝应当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对法宝应当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对僧宝应当树立同见同行等的信解。

  按修行来说,对佛宝应当修习供养承事的正行,对法宝应当作精进修习的正行,对僧宝应当修习共同受持圣法等的正行。

  按随念的角度来说,应当相应于三宝各自的功德,分别进行忆念。

  按出生福德来说,分别依靠佛法僧都能产生出最殊胜的福德。意思就是以佛陀作为所缘境,对佛顶礼、供养、承事、称赞等等,以圣法作为所缘境,对圣法听闻、读诵、受持、开演、思惟、修习等等,以及以僧伽作为所缘境,对僧伽顶礼、供养等等,都能产生出最殊胜的福德。

  (三)由自己发誓而受皈依

  以对三宝的信心,而在心中生起皈依的誓愿,即发誓依佛陀为导师,依涅槃为真正的修法,依僧伽为修行的助伴。

  皈依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誓愿,没有这种坚固的誓愿,即使参加皈依仪式、领取皈依证都不算是获得皈依戒。

  (四)由不寻求其余皈依处而皈依

  就是通过知道内道与外道的本师、教法以及学法者的优劣差别,心里把佛法僧三宝定为皈依处,从今以后不再把任何和三宝相违的外道本师、教法及其追随者作为皈依处。

  内外道在大师、教法和学法者方面确实有差别。内道的大师佛陀圆满了功德,远离一切过失,外道的大师没有解脱的功德,并且还被烦恼束缚;内道的教法是解脱的正道,完全可以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外道的教法不能走向解脱,了脱生死;内道的修法者具有如理修行的真实功德,外道徒都是行持邪道,不具有解脱道的功德。通过比较之后,我们就知道这两种是不可能同时作为皈依处的,我们要选择其中能给我们带来真实利益的一种,来作为我们的皈依处。

  打个比方,有两条路,朝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并且都有各自的向导和行人,我们要向上走,如果还去走向下的路,跟随向下的向导及行人,这样能不能达到目标呢?显然永远也不能达到。

  如果皈依三宝以后,还信奉外道的创始人、认为他的教法很殊胜,而且把学外道的人作为道友,三皈依就不得清净。即使我们天天都修行也很难获得真实利益,因为我们邪正不分,肯定没有解脱生死的希望。所以这一点不容含糊。我们的皈依处唯一是佛法僧三宝,再不允许夹杂其他。

  所以,我们在皈依之前就要思惟好,心里要想:我除了佛之外再不依止其他的导师,我要按佛所说真实修习佛说的一切圣法,而不寻求佛法之外的教法,一切如理修行的僧伽是我修道的助伴,除了僧伽以外我不去寻求其他的道友。有了这样的坚定的信念,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没有这种坚定的信念,以其他任何心念和行为,都不算是进入佛门。

  五、皈依的分类

  因众生的发心不同,所作的皈依又有相应的很多分类,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三个大的种类。这三类是按三士道划分的:

  (一)心里畏惧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的安乐,以这种动机而作的皈依是下士道皈依。

  (二)认识到无论是受生在轮回的何处,都是痛苦的自性,为了自己解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是中士道皈依。

  (三)观察到一切母亲有情都沉溺在轮回的大苦海中,感受着无法想象的痛苦逼迫,为了把他们从苦海中救拔出来,安置在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而决心皈依,是上士道皈依。

  在这三种发心之中,第三种动机最为崇高,功德也最为殊胜。

  大乘修行人的皈依超胜小乘,比如大乘皈依是发誓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最后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因为要度化母亲众生的悲心,而发起了勇猛的皈依誓愿等等,具体可以学习弥勒菩萨所造的《大乘庄严经论》。

  我们要知道,将来证悟功德的大小跟现在因地皈依心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现在能努力生起大乘的皈依,那么在这个大乘皈依誓愿的推动下就会按照大乘深广的法来修学,这样从最初的资粮道一直到无学道成佛的一切道果功德都可以相续不断地产生。

  所以,大家皈依的时候应当发大乘的皈依心,要点就是:为了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我以三宝作为自己的皈依处。

  六、授皈依的仪轨

  获得皈依的方式有两种,就是世俗得粗皈依和法性得细皈依。什么是世俗得呢?就是通过我们心中立下誓愿,口中随仪轨宣说誓言,以及传授皈依的师父念诵仪轨的声音、弹指等表示方法所获得的的皈依。什么是法性得呢?就是通过现量证悟法性而获得的不会再失坏的皈依,这是在证得一地的时候获得的。对于我们来说,是按照世俗得的方式来接受皈依戒。受皈依戒必须完全按照圣者所制定的仪轨,在《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摩》中,皈依的仪轨是这样的:

  求皈依者顶礼三拜,在本师前,蹲踞(或长跪)合掌,跟随师父说受归依戒语:

  大德一心念我,我某甲(各称法名或俗名)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就是从受皈依的当天开始一直到这一生的结束,这是指我们受皈依的时间,在这个期间乃至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从心里舍弃皈依三宝。)

  皈依佛,两足尊;

  (我们皈依的导师佛陀,福德和智慧都圆满具足,是有情中最尊贵的,所以尊称为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我们皈依的圣法具有远离贪欲的清净自性,在一切法当中最稀有最尊贵,所以尊称为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我们皈依的僧伽都是按圣法如理修行,在一切团体当中是最殊胜的团体,所以尊称为众中尊。)

  请大德,始从今日,乃至命存,摄我为受三归戒居士。(重复三遍,在第三遍念到“摄我为受三归戒居士”的时候,授皈依师弹指。这个时候每个受归依的人一定要观想在听到弹指声的同时,自己获得了圆满的三归戒体。)此乃方便,(这是授皈依师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以圣教为方便,能趣入涅槃到达安稳之处。)善哉。(这是接受皈依的人说的。)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要获得圆满的皈依戒,需要具足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求皈依的愿望;二是知道以自己的皈依心愿,佛像、经书等三宝的所依,以及授戒师如理传授皈依等这些因缘的聚集,就可以获得圆满的皈依。

  七、皈依的学处

  受了皈依戒后,重要的不是去办个皈依证,而应该明了皈依的各种学处。佛陀在显密经典中也规定,从小乘直至顶乘无上大圆满,无论是传戒还是灌顶,之后都需要讲授相应的戒律学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皈依的学处。

  我们要知道,奉行皈依学处的目的,是在皈依后,防止失坏皈依戒,同时增长皈依心,使自己越来越与三宝相应。

  皈依的学处在应当制止和应当遵行的方面各有三条。

  (一)应当制止的三条学处

  1、皈依大师佛陀之后,不再皈依其余的诸天等,世间大自在天、遍入天、各种天仙、其它灵鬼、山神、河神、龙等,都不能再做为究竟的皈依处。假如是为了暂时成就世间如法的事业,请他们做为助伴,不会失坏皈依戒,关键是皈依佛陀后,不皈依外道的导师。

  2、皈依圣法之后,不应当损害有情,也就是一切损害有情的想法和行为都应当杜绝。因为佛陀宣说的圣法的自性(本质)是慈悲、是寂静,而损害有情与圣法的精神完全相违。

  3、皈依僧伽之后,不应和外道共住。凡是不以三宝为归宿,或诽谤三宝的人,都不应当作为一起修习的伴侣。这样规定的原因,是我们刚皈依的人,知见还没完全建立,信心还没有稳定,和他们接触,有可能会失坏我们的皈依。佛陀的这个规定,就象父母对子女关爱心切,在子女长大成人之前,告诫子女要远离社会上的坏人一样。

  (二)应当遵行的三条学处

  1、应当对佛像、佛塔象真正的佛陀一样恭敬,断除一切不恭敬、轻毁的想法和行为。佛像不论造型如何,我们都不能讥毁,最多只能说造佛像的人工艺不高;佛像不能放在低处,不能放在不清净的地方,我们世间的人对于自己的衣服,都要挂在干净、整洁的地方,不使粘了灰尘,更何况是对尊贵的佛像呢;也不能当作商品出售、抵押、典当等。

  2、应当恭敬经书,就是对下至一颂以上的正法都应当远离不恭敬的想法和行为,譬如把经书当作商品出售、抵押,把经书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外出时把经书和脏物装在一起等等。还有不能跨越经书,我们不会去跨过自己父母的相片,也不会去跨过一位官员的头顶,更何况是对那么尊贵的经书呢。藏地有一个传统说法,就是甚至连佛像都不能放在经书之上。另外也不能在经书上写写划划,学习时要做笔记,可以写在别的笔记本上。

  当年阿底峡尊者来到一个地方,有一位密法修行者不知道尊者的功德,不愿去听尊者讲经,一次他正在念经,用手指粘了齿缝间残留的食物在翻经书,尊者看到后连呼“啊扎玛,不能这样!不能这样!”,这位修行者这时才知道遇到了善知识,立刻对尊者生起了恭敬心。

  3、应当恭敬出家僧人、袈裟、钵等沙门相,在一切情况下对于佛教各宗派的出家团体不能搞派别,对僧人应当尊重、礼敬,对袈裟、钵等也应恭敬。当年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中最优秀的是仲顿巴尊者,仲顿巴尊者是位居士,对于僧宝十分恭敬,路上见到僧衣上的一小布片他也要合掌,见到有出家僧人经过,则退在路边,恭敬下跪,给僧人让路。

  所以我们皈依佛以后,对于佛宝的身像,下至佛像的碎片都应当生起真实佛宝的观想,恭敬顶戴,安奉在干净的地方;皈依法以后,对于佛经上的每个字、每一句话都应当生起恭敬心,对于经书应当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的观想;皈依僧以后,对于僧宝的所依,下至僧衣上的补丁也应当生起真实僧宝的观想,对它恭敬供养、顶戴,放在干净的地方。

  而且对于三宝的共同学处有六条:

  1、反复思惟内道本师佛陀和外道创始人的区别,内道和外道的教法以及学法者之间的区别,也要反复思惟佛法僧三宝之间的不同功德。

  2、随念三宝的大恩德,恒时精勤地对三宝供养,就连自己受用饮食之前也应当首先供养三宝。

  3、(就是)自己以慈悲心随分随力地引导其他的有情,使他们受皈依。

  4、不管从事什么事业,满足什么愿望,都应当供养、启白三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禁止从事与三宝的精神相违背的事情,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最虔诚的心归仰、依靠三宝。

  5、通过学习三宝的利益,应该在一天的六时中每一时作一次皈依,一天总共作六次,这是按出家僧人的作息要求来定的。出家僧人晚上只在中夜分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用功修行,因此在六时中,也就是每隔四个钟头作一次皈依。现在的居士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是最好的事,如果做不到,可以这样安排:早上起来时,吃中饭、晚饭、睡觉前各诵一次,再加上在半上午时(大概十点钟)、半下午时(大概三点钟)各诵一次,加起来正好六次。作皈依的方法是心中对三宝生起信心,并生起皈依的誓愿,口诵皈依的偈子:“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陀对我们规定的一天修习六次皈依非常重要,我们凡夫的特点是分别念转动起来后便会把学佛的事抛到了脑后,每天六次的这样皈依,对我们是很好的提醒,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增上我们的修行很有好处。

  6、下至开玩笑,上至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舍弃三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生命以及财物等受用在这生命终时必定是要舍弃的,但如果破了皈依戒而远离了三宝,那就会在生生世世当中辗转不断地感受痛苦。所以这个皈依戒比生命还重要,要反复不断地下决心,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说舍弃皈依的话。

  一、传承的意义

  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传是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由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把清净的佛法传授给有缘弟子,弟子领纳继承,获得传承的加持力量。正是这样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传承,才使得佛法灯灯相续、源远流长。

  虽然佛法中各个法脉的传承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法脉,都可以归摄到密宗和显宗这两个大的法脉中,下面我们就从这两大法脉,来看佛法中传承的分类。

  二、传承的分类

  (一)密宗传承

  密宗总的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每一部都有其各自的传承体系,每一部之中,不同的法脉又承接了不同的传承。比如,以无上瑜伽部中,前译宁玛巴所传的法脉为例,其中就有内三续的三大传承。

  1、如来密意传:这是最殊胜的传授方式,分为对自相续的传授和对他相续传授两种。对自相续传授是如来在无勤任运大悲自觉智慧自相光明性中,对浩瀚如海不可思议的佛众眷属,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这些眷属现前实相密意;对他相续的传授是如来对已入金刚喻定的十地菩萨,进行意传,使其在第二刹那证得佛果。对于不能直接了悟的众生,如来就化身于无尽的世界中,进行度化。比如释迦牟尼佛,应化在南瞻部洲,为众生宣说了经、律、论、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的无上妙法。

  2、持明表示传:持明本来是指护持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的大修行者,相当于显宗登地以上的菩萨。这里“持明表示传”里的持明,则是指佛陀或至少已登八地的菩萨,弟子则至少需要自相续已经成熟,能够领纳上师的表示。持明者仅仅以表示,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获得登地的果位。佛灭度后,由金刚萨埵、密主金刚手将玛哈约嘎(生起次第)、阿讷约嘎(圆满次第)、阿底约嘎(大圆满)三类极密深法传授于国王匝、圣种五贤、胜心天子、嘎绕多吉等持明者,又由这些持明者在有缘、合格的弟子前辗转传授。(比如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将殊胜的禅宗法门传给摩诃迦叶,即是用持明表示传。)

  3、补特伽罗耳传:是指莲花生大师、大班智达布玛莫扎等补特迦罗通过口述耳闻的方式所传授下来的密法,称为补特伽罗耳传。补特伽罗是梵语,意为众生,这里的补特迦罗,是指在密法上已有相当的修证,至少也已经获得相当于显宗大乘加行道果位的修行人,对弟子则在具信心、具法相之外,没有证悟的要求。

  前译宁玛巴还细分有六种传承和九种传承。六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黄纸词句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九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教授授记传、修持加持传、耳闻实修传、行持事业传。

  以上是以前译宁玛巴的无上瑜伽为例,对密宗传承的一个简单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显宗的传承体系。

  (二)显宗传承

  1、从显宗的法流上,可以分为共同的声缘乘和不共的大乘两种传承。

  (1)显宗共同传承:佛陀将教法交付于迦叶,迦叶交付于阿难,辗转传授。小乘声闻对于佛的教法作了三次结集,结集成经律论三藏,在这之后由十八部声闻在各地代代相传。

  (2)显宗不共传承:佛灭度之后,由弥勒菩萨结集律藏,由文殊菩萨结集经藏,由金刚手菩萨结集论藏。文殊菩萨主要弘扬的是阐释甚深见的经典、弥勒菩萨主要弘扬的是阐释广大行的经典,这两位大菩萨又分别把这些深广的妙法传授给了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然后由这两位菩萨广泛传播到整个世间,后人把龙树菩萨继承、弘扬的甚深法门称为甚深见派,把无著菩萨继承、弘扬的广大法门称为广大行派。

  2、从传授的具体方式上,可以分为四类传承:

  (1)口耳音声传承:就是上师把诸佛以及祖师所传授的显密经论的文字对弟子读诵,弟子只要耳根听到声音,就算是获得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对师徒的要求都不太高,上师只要具有从佛陀或祖师开始的代代相传、没有间断的清净传承和纯净的发心,弟子有恭敬心和求法的意乐就可以。

  (2)口耳教授讲解传承,就是上师按照菩萨、阿罗汉、高僧大德解释经论的传统,给弟子具体讲解经论的字句和意义。和前一种相比,这种传承对师徒的要求就严格一点,传授者不但应当从上师那里听闻过,而且还通达了教典的意义,对于弟子,根据所传佛法的深浅,也有相应的不同条件。

  (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就是上师把如理获得的实修经论法义的经验传授给弟子,引导弟子实践佛法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对师徒要求就更加严格。

  (4)以心印心传承,就是上师把自己证悟的心性,以各种善巧方便指示给弟子,弟子在相续当中也能如是地证悟。这种传承,要求上师必须是开悟的成就者,弟子则需要对上师恭敬如佛。(我们所知道的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的传承方式,其中也有以心印心传承。)

  以上对显密两大传承作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具体的介绍和所引用的经论,大家可以到“显密佛网”中的“显密源流”这一板块上去阅读、了解。

  三、传承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传承的作用就是能使佛法传续不断,从而保证佛法的完整、纯正,只要传承不断,佛法就不会流失、变质。

  不论是哪种佛法都需要清净的传承,尤其在密法中,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传承,普贤王如来等都不开许闻思修行,更不用说在没有传承的情况下给别人灌顶、传法、引导、实修了。正是因为殊胜的传承没有中断,由传承力量的加持,西藏各大教派的显密佛法,至今仍极为兴盛。

  在佛法的传授中,四种传承方式都不可缺少,每一种传承都有其殊胜的加持力量。具体来说,口耳音声的传承传授的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传授下来的佛法,每一次的念诵和听闻,以代代相传的传承加持力,对于弟子来说,都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同时也能保证佛法的完整、纯正,杜绝外道伪经伪论混入佛法中,也能杜绝把佛经和菩萨论典排出佛法的邪行;口耳讲授传承,能把佛菩萨的真实密意正确地传给后代的弟子,使弟子获得对经论句义的正确理解,同时也能防止不依止上师以分别念随意解释经论的做法,还能防止外道的观点渗入到佛法中;经论实修引导传承,能把经论中诠示的实修关要传给后代的弟子,使弟子不至于停留在口头空谈上,而是按照佛菩萨的言教去实修,同时也能防止仅仅把经论作为一种知识、没有实修的关要的错误认识,而造谤法重罪;以心印心的传承,是上师把自己证悟的明空无二的心性境界,以灵活、应机的方式传授给弟子,使弟子直接了悟自心的本来面目,防止弟子迷失在无念的智慧之外,落在依然以分别念修行的歧途。

  总的来说,显密佛法的任何一种传承,都具有住持、延续佛陀教证二法的作用,具有传承,教证二法的闻思修行就不会间断,没有传承,完整纯正的佛法就会衰败乃至彻底中断,所以佛法的兴盛与否,和重不重视传承有很大的关系。

  不但佛法重视传承,就连要做好世间的学问同样也需要重视传承,人们常说的“师出名门”、“名师出高徒”等等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

  对照佛教的历史,我们也能看出传承的重要性,唐朝时期正因为汉地和藏地的各个显密传承都保持并延续着,从而才保证了当时佛法的全面兴盛。后来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经历过几次大的灾难,法难之后,某些法脉变得一蹶不振,而某些法脉直到今天还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尽管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传承是否延续,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传承是极为重要的,佛弟子应当提高对传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这样佛法才有兴盛的基础。

  我们要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维护清净的传承、遵守清净的传承,才能使正法得以延续,才能使自利利他的事业得以兴盛。不仅在讲经、说法、实修等方面,传承的遵守非常重要,而且出家人的传戒、安居、诵戒,做各种佛事、修持五加行,汉地丛林的清规,禅堂的规矩、早晚功课,还有念佛堂的规矩,诸如此类凡是行持如法的佛教事业,都有规矩,都有法则,这些都是诸佛菩萨为了千秋万代的后代子孙,以智慧和慈悲制定下来的,能够遵照来实行,必然会在正确的轨道上,成就功德和事业。

  如果我们凡夫人,以一个随心所欲的心,随便在这些传统、规矩上增加、减少甚至废弃,这样的结果会如何呢?这会破坏传统、破坏传承,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只是以一种分别念随意来创新,结果恐怕不会带来真正真实、长远、坚固的利益。而且,这样做,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如果人人都按这样做的话,一个人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有一套自己的做法,而且凡夫的分别念也是“此一时、彼一时”,最后会造成极其混乱的局面。我们的大恩上师非常尊重传承上师的规矩,不论做什么都严格按照传统来做,举一个例子,比如传法前后的念诵,上师对于维那师随意加一些内容,或者念诵的音调不准确,不按规矩做,都会严厉批评。

  一、弘法必须发心纯净

  佛法的兴盛,众生的安乐,是我们每位佛弟子所应关心的份内家事。而弘法者发心的优劣、素质的高低、方法的对错则直接决定了佛法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传播。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弘法所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作一探讨。

  一、弘法必须发心纯净

  我们发心弘扬佛法,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动机。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当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也就是说一件事是善是恶,并不取决于其外在的形相。换句话说,即使表面是一种善的形象,但只要内心的动机不良,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恶法。因此,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样的发心才是合格的弘法发心。

  (一)真情回报恩德

  作为一位三宝弟子,我们都懂得要报恩,那么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谁呢?

  从出世间方面来讲,如果没有上师三宝的出现,我们连解脱的名词都不会听到,更不用说走上解脱之道和获得解脱的喜悦了。世间的喜悦、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如果能有人让我们脱离物质的贫乏,疾病的困扰,并赠给我们富足的生活,快乐的心情,对这样的人,我们会感恩戴德,甚至可以以死相报。这些世间的安乐,比起上师三宝所带给我们的出世安乐,却又是那么微不足道,上师三宝所赐给我们的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等等的这些安乐,很多是我们没有听过,甚至连做梦都想像不到的快乐。这样的大恩大德,即使是肝脑涂地,也报答不尽的。

  我们要感念三宝的恩德,实际上,任何一点安乐都是三宝恩赐给我们的。为什么这样讲呢?这要从“法”上来体会。因为所有的安乐,不论是暂时的安乐,还是究竟的安乐,世间有漏的安乐或者出世间无漏的安乐,身心的安乐或者外在环境的安乐,这一切的来源确实都是从修行正道而来的。修行人天的正道,才有可能现前善趣人天的圆满;修行三乘的解脱道,才会获得三乘决定胜的解脱,在这个当中,不依靠正道而现前安乐的机会,连极微尘许都没有。那么,这五乘的正道是谁开示的呢?唯一是大恩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示的,佛为了救度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宣说了浩瀚如海的圣教法,是以这些教法的光明,我们才打开自己的智慧眼,能摄取到无量安乐。

  佛在经上说:这个世间的安乐和善事,乃至夏天一丝微风吹在脸上的安乐,都是佛的悲悯和加持。同样,我们的心里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致。再从生生世世来看,我们的生命不只是这一世,今天能入佛门学习佛的教法,说明在过去无量生当中,都得到过三宝的救护。可以说,三宝在生生世世当中一直护持我们、救护我们,把我们从苦海当中拯救出来,这种护念和加被没有一个刹那间断、没有一个微尘的间隔。

  虽然我们还不能现量见到佛的三身,还不能圆满地认识三宝,但是三宝总集的大恩上师,确实是以人的形相显现在我们的眼前,为我们传了从因果到无上大圆满的妙法,做了各种甚深的灌顶,成熟我们的相续,这种把我们安置在佛果安乐的大恩大德,比大海更深、比虚空更广,我们只有尽未来际弘法利生,才能报答上师的恩德。

  在世间上,大家知道,除上师三宝之外,对我们最慈悲的,就是我们的母亲了,从十月怀胎,到抚养我们长大,母亲付出了难以想像的辛劳。虽然小时候母亲的辛勤照顾我们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但从别的母亲照顾孩子的情景,就可以知道我们也曾经受到过多么大的爱。长大后,大家都感受了这个世界的人情冷暖,当这个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时,只有母亲对我们的爱没有任何改变,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无论我们处境好坏,她总是在深切地关注着我们,我们有快乐,她就由衷地随喜,绝不会嫉妒,我们遇到挫折,她就替我们着急,绝不会在一边看我们的笑话。对于母亲来说,这种爱是天性的流露,并且每个人都感受过或正在感受着这种无私的关爱。

  这种关爱我们不只是这一生才感受,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我们都曾感受过许许多多母亲的爱,换句话来说,给予我们这样感天动地的爱的母亲有无量无边,但是为了抚育我们,她们在付出辛苦的同时,也造下了很多恶业,和其他众生积下了很多冤仇。就拿现世的母亲来说,为了给我们衣食的保障,她们要努力工作,在工作中造下了妄语、偷盗等很多恶业;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她们一次又一次买来活鱼、活鸡,亲手杀死后烹饪给我们吃。正因为种种这些因为我们而造下的恶业,使得她们一次又一次地沉沦在恶道中。

  这些过去宿世的母亲现在在哪儿呢?她们就在我们的周围,比如我们身边的亲友、同事,擦肩而过的路人,包括那个自己总是看不顺眼的人,尽管变了模样,但她们对我们曾经付出的那片真诚,和现在的母亲一模一样。这些暂时还算处境不错的,而更多的母亲,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在地狱、饿鬼和大海深处,正遭受着难以忍受的各种苦难和恐惧。

  对母亲的巨大恩德,我们要给予真心的回报,而亲爱的母亲正遭受苦难,我们更应该马上加以救护。

  这也是上师三宝最喜欢做的事业,上师三宝所致力的,完全是救度众生的事业,因此,这也是我们报答上师三宝恩德的最好途径。

  (二)最殊胜的报恩是弘法

  我们先来看已经成就了的佛陀,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救度他们过去世的母亲——我们这些众生呢?如果佛陀把自己的圆满福报布施给众生,会使所有的众生衣食丰足还绰绰有余,但众生福薄,福报到了眼前也显不出来。所以佛陀所采取的,正是给众生开示正见,传授方法,引导众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出轮回的泥潭,登上极乐的涅槃城。佛经上说:“诸佛不是以水洗除众生的罪业,不是以手遣除众生的痛苦,不是把自己的证悟移到众生心中,诸佛是开示法性真谛使众生得以解脱。”所以除了为众生宣说正法,无误的让他趣向解脱之外,诸佛如来也没有其它的救度方法。

  再从历代成就了的祖师大德来看,他们帮助母亲众生的方法,也是通过弘扬佛法,来引导众生一步步获得心相续的转变。

  弘扬佛法的利益不可测度。就以因果正见为例,如果学法者在学习了有关因果的公案、道理、教言之后,心中改变了原先的错误观念,生起了坚定的因果正见,那么这种正见给他带来的利益远远不是让他得到一亿块钱可以相比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给他一亿块钱,只能利益他的今生,不可能利益他的来世;只能利益他的肉身,不可能利益他的法身。但是这样的因果正见,能让他进入断恶行善的善道,由此他的色身、财富、外在环境等等,不但在今生,而且生生世世中都会不断增上,再在这个基础上受持三乘戒律,就能产生更殊胜的戒定慧功德。

  不但如此,而且在一个人受到佛法的加持,感受佛法的真实利益后,他就很有可能会将自己的亲身体会介绍给亲朋好友,并以自己的正见和善行影响有缘的人们,让他们心中也生起因果正见。这样辗转传播,佛法的甘露就会呈放射状地传播出去,对世道人心的教育,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稳定强盛,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使他们种下佛法的解脱种子。

  因此,弘扬佛法,是报答上师三宝和母亲众生最究竟、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那么是否要等我们成佛之后才能开始去弘扬佛法呢?从诸佛菩萨的开示与示现上可以看出,我们在自己对佛法有所认识、把握后,就应该尽力地去把自己学到的佛法传播给有缘的那些众生。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建立喇荣五明佛学院,并培养了大量的法师,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弟子在自相续得到提高的同时,就能作狮子吼,作弘法利生的大事业。

  大恩上师法王说,寺院里的建筑是无常法,前几十年寺院遭到了破坏,庄严的寺院、佛像变成了土石、瓦片,近来寺院的建筑虽然恢复了,但是如果没有讲法、没有闻思修,只会一些念诵、打鼓,这表明佛法还没有复兴起来,因此寺院里要恢复讲经说法,要建造闭关房,有些地方如果暂时没有讲法的法师,学院可以派那些学修有成的法师去。对于派去的法师,要认识到这是回报母亲大恩的好机会,认识到这是代表了五明佛学院去弘扬佛法,要严格要求自己。

  有的寺院的当家师认为讲法不需要,重要的是修行。对于当家师自己,有可能在过去许多世中已经经过了闻思阶段,现在可以直接安住于法性之中。但是寺院里所有的出家僧众中不可能都是当家师这样的根基,寺院旁边的群众也不可能都是这样的根基。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能力安住于法性中的人,还是需要从闻思开始,这一点很重要。

  即使一个寺院不存在了,僧众们各奔东西,也可以带领出家僧众修学,可以为在家的群众开示,让大家断恶行善。一方面凡夫不可能做到像圣者那样的宏大事业,但很多国家的总统、首相,想来也应该是凡夫,他们也能成办很多事业,可见只要我们有决心,肯下功夫,大家发心广大、众志成城,也一定能真正利益自己和母亲众生。

  (三)弘法要有明确目标

  弘法的目标可以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三种。

  远期目标,是使一切有情都获得佛陀的安乐,以回报上师三宝赐予法身慧命的出世恩德,以及众生母亲哺育色身的世间恩德。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自己要立下坚定的誓愿,不但在这一世,在今后的生生世世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利益众生,永不放弃。这是我们学习了大乘佛法后,所应该立下的一种广大、深远的目标。

  中期目标,就是在这一生当中,或者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当中,应当至少在哪些方面护持、弘扬佛陀的圣教。各人因前世习气的不同,机缘的差异,在法门的选择上会各不相同,每人应在掌握了佛法的修行次第后,选择适合自己根基的法门,长期一门深入,首先转换自己的相续,同时发愿帮助其他的众生共同提高。

  定好了远期目标、中期目标之后,还要确定近期的基本目标。比如在近一两年中,主要帮助的是哪些道友,帮助他们生起的是哪方面的正见,获得哪方面的体悟。为实现这个目标,自己还需要在什么地方努力,着重作什么内容的闻思。并且,平时要多祈祷三宝,多积累功德,清净业障,尤其要注重祈祷三宝总集的上师,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修习上师瑜伽,所有的这些功德,都要回向到顺利地弘法利生的事业上去。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们能够从目前最切实的地方做起,不断积累提升,最后广大、深远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

  弘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违缘,这时我们应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榜样,思维佛陀在因地漫长的菩提路中,甘愿舍弃自己头目脑髓的种种伟大行为,感念佛陀的传法恩德,学习佛陀为法捐躯的精神,鼓起勇气,克服困难。

  我们当中也有一部分人,对于佛法的闻思修行,常常提不起心力,不能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愿力不够,也就是在利益众生、宏扬圣教上并没有立志。如果心里真正立定了志向,真心要为佛教做事、要为众生做事,怎么可能在闻思佛法、修行佛法上没有动力、没有进取精神呢?

  我们看,今天天主教徒在全世界范围内宏扬他们的教义,为什么他们的教能在全世界宏扬,能到处扎根呢?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天主教徒献身于天主教。不论地方多么遥远,不论环境多么艰苦,不论宏扬的过程中有多少困难,都无法动摇他们传教的热情。反观我们,都是一颗自私自利的心,什么事都要符合自己,稍微有一点不顺心意,不合口味,就不愿意发心。大家都是来自汉地,汉地那么大,有那么多众生连一句佛法都没听过,他们日日夜夜都在无明黑暗的笼罩之中,说得好听都是现代的文明人,说得不好听,都是无知的众生——造罪业的众生,沉溺在苦海中的众生。这些父母有情他们都具有佛性如来藏,也都或多或少具有善根,如果有谁能发心为他们一步步宣讲因果、宣讲四谛、宣讲空性,他们就可以得到救度。所以,他们最可怜的地方,就是缺少佛法上闻法、学法的因缘,如果能接上这个因缘,还是能趣入佛法。但是这个工作是需要人实际来做的。我们都会说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但是这个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要在实际行动上体现的,如果宏扬佛法的事都不发心去做,那你这个菩提大愿以什么来满足呢?这也不是以口里空谈来满足的!

  真正讲起来,如果你有了强烈利益众生的心,有强烈护持圣教的心,你就会有学习佛法的真诚愿望。这样对于佛法当中的字字句句都会以整个生命来顶戴受持,因为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切众生安乐的源泉,只有自己把她圆满地学到,才有能力再传给无量众生、才能振兴佛教。所以每个人都要发宏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大愿,这样闻思才有动力。真正的大愿发起来,生生世世都要朝这个目标努力,就象行愿品讲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没有动摇、没有退缩、没有后悔,乃至众生界没有穷尽之间,一直发心。

  (四)弘法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弘法者应该意识到自己肩负了很重大的责任,什么责任呢?就是要尽量使听者的心中生起,并且增上佛法的正见。世间医生救死扶伤,可以说责任重大,而法师们是在拯救众生的慧命。如果每位讲法者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从让一个听者得到收获开始,发展到让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千千万万的人生起佛法的正见和体悟,这样,我们的佛法就会兴盛起来,末法时代就会转为正法时代。

  尤其在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深重,佛法也日渐式微,做为一个佛弟子,不能眼看着佛法隐没、众生的相续越来越染污,心里无动于衷,而应当有一种献身圣教、终身弘法的心愿才对。比如河西的曲恰堪布和我们的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都是一辈子弘法,即使在文革那样违缘深重的时期,上师还是坚持传法,讲了《七宝藏》等的显密妙法。

  我们应当常常这样思维,圣法比这个肉身尊贵无量倍,自己只要有一分能力,就要尽心尽力地讲修、弘扬。只要能以自己的口宣扬四句佛法,即使舍弃任何物质享受,都心甘情愿,因为能把圣法传入众生的相续,这是最有意义的事。

  如果讲法者没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心,只是凭一时的兴趣,甚至夹杂着一些私人的目的,这样就不可能如理如法地来作弘传,所获得的效果就不会好,佛法的讲闻也就不会兴盛。

  具备了强烈的弘扬佛法的责任感,就会极大地督促自己,使自己专注在法义上,反复思惟,这样自己会不断提高,对别人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帮助。比如讲解《因果的奥秘》时,如果讲解者本人责任心强,那他首先就会尽力学习书中的法义,认真阅读各种讲解因果规律、列举因果事实的经论,在反复思维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信念把法义讲授给别人,这样就能让听者增上对因果的信心。

  (五)弘法要去除名利心

  在传法,或作佛法上的辅导时,如果弘法者内心是为了获得现世的名声、地位、利养、恭敬,那么这只会增上自己的贪嗔痴,造作恶业,结果是使自己堕落恶趣。

  就拿念经修忏超度亡灵来说,本来经文、仪轨都是具有殊胜加持的金刚句,但是如果念修者本人的相续不清净,只是想以做佛事这个方法来获取钱财,那么对他来说,这种念诵就会成为一种很下劣的恶法。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口里讲的是非常殊胜、清净的佛法,心里追求的却是大法师的名声,以及千万信众的供养,那么这样的讲法只会成为增上烦恼、堕落恶趣的因缘。假如这时来了一位更优秀的法师,吸引了原来在自己座下的信众,嫉妒心、嗔恨心就会强烈地生起,会做各种毁谤,造下走向地狱的恶业。《百业经》、《贤愚经》等等的经典中,讲了很多这一类的公案。

  比如《百业经》当中有一则公案是这样讲的:

  佛世的时候,有一天目犍连尊者以神通来到地狱,看见一个众生,身体有几由旬长,正在无间地狱当中受苦。很多狱卒把它的舌头拖出来,铺在烧红的铁地上钉住。有时候,他的整个舌头和身体都被烈火烧尽,过不了多久,又复活过来。很多农夫在舌头上耕地,耕牛和农夫的脚踏下去又抬起来,每一步都有一个兵器出来,把舌头割成一块一块的碎肉,这个众生痛苦得辗转翻滚,大声地嚎叫。当时,目犍连尊者入定观察它前世的恶业因缘,但是神通力不够,就回来请问佛。

  佛说:“这个众生曾经造了极大的恶业。过去无失心如来出世的时候,在王宫中,有一位三藏法师,受到王宫上下和内外城民的恭敬供养,衣食富足。后来有一位阿罗汉带了五百位眷属,在王宫里住了一段时间,然后搬到王宫外面住。这位阿罗汉,相貌很好,又具有圣者的德行,所以很多人都对他有很大的信心,做了很恭敬的供养承事。这样就引起宫中三藏法师的嫉妒。他在很多人面前诽谤说:‘那位法师已经破了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的法,所传的都是邪知邪见,你们千万不要依止他,对他恭敬供养没有什么利益。’听到这些话的人都信以为真,在这之后,很多人不再恭敬供养罗汉法师。圣者阿罗汉的心里当然明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就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免三藏法师造下更多的毁谤恶业。王宫当中的三藏法师很高兴,他的名闻利养又恢复到象从前一样。但是,他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就是现在你看到的这个地狱众生。因为他无因诽谤罗汉比丘,从无失心如来一直到现在我的教法之下,都没有得到解脱。”

  目犍连尊者又问佛:“他在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脱?”

  佛说:“在将来正觉师如来出世的时候,他才会得到人身,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位。在他证果以后,也会受到众人的诽谤。因为他曾经无因诽谤了罗汉比丘,所以生生世世都会受到很多人的诽谤。”

  大家都是发了大心来弘扬佛法、护持圣教,希望能以这位三藏法师为鉴。三藏法师的堕落,是因为耽著名闻利养,当心中生起并在增长这样的贪欲时,后面的结果都会相应地产生,也就是见到别人的圆满心里生起嫉妒,在所求得不到满足时,又引起嗔恚,接着由烦恼的推动,通过语言而造下极其严重的毁谤大德的恶业,结果堕入了无间地狱。

  这个公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如果讲法本身会让我们下地狱,那不如不讲。但这不能归咎于佛法,原因完全是传法者最开始的动机不清净,不是怀着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心,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恭敬承事。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弘法的动机象这位三藏法师一样不清净,那等待我们的也是象这位三藏法师一样的地狱恶果。因此,每个人应当从内心深处发愿: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借传法的名义求取名闻利养。

  (六)弘法要发长远之心

  弘扬佛法的工作任重道远,因此应当发长远心,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这样才能对自己,对众生,都产生出真实、广大的利益。

  众生无始以来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中颠倒执著,以至相续中的恶习积重难返。因此现在的转变也需要有个过程,不能希望只听几节课,相续就能有大的改进。应当耐心在闻思修的每一个环节上,帮助他逐步改变过去的习惯,渐渐使他的心习惯于听闻法、思维法、串习法,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比如一个人本来对三宝、对因果没有真实的信心,要让他生起信心,这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帮助他遣除疑惑、邪见和无知。在产生信心之后,要使它进一步增上、成熟,还是需要时间。其它方面,比如培养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智慧,都是如此。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众生相续的改变就象一颗树种的成长一样,需要阳光、雨露、土壤、时间各方面条件的聚合,需要长年累月耐心的养育,最后才会真正获得丰收的硕果。

  过去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素质远远超过我们,连他们还要通过多年的闻思修,最终才获得成就,而我们相续当中所串习的烦恼是这样的深重,怎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当中就彻底解决呢?

  过去的高僧大德精进弘法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比如唐朝的清凉国师,他是华严菩萨再来,一生讲《华严经》达几十遍。西藏近代有一位宁玛派的大德叫邬金丹增洛吾,他在一生当中总共讲授了《入行论》两百多遍,《中论》25遍,《入中论》19遍,《大乘庄严经论》38遍,《辨中边论》7遍,《辨法法性论》8遍,《戒律根本颂》1遍,《三戒论》38遍,《俱舍论颂》5遍,《量理宝藏论》1遍,《如意宝藏论》9遍,《大圆满心性休息颂》13遍,《大幻化网根本续》20遍,《功德藏》40遍。在这之外,还讲授过各种经论、修法引导等等。

  佛法上的修行、弘扬,不能急功近利,这种千秋事业,需要耐得住寂寞,事业是渐渐积累、发展而壮大的,佛法的学习和弘扬也不例外,我们应当首先打好基础,有了稳固的基础后逐渐深入,以长期的精进努力作保证,日久天长,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行自然会越来越深入、稳固,而且越往后,修行的功德越大,对众生的利益也越大。

  上面我们讲述了要以纯净的发心来弘扬佛法。弘扬佛法除了有纯净的发心作为前提之外,还需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这样才会使在弘法的过程中顺缘具足,违缘减少。这个氛围需要讲法者和听法者的共同努力,总共需要在三个方面引起重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第二部分,弘法要重视的三个基本条件。这三个方面,也就是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所有的四众弟子所教诫的三条基本要求:第一、团结和合、第二清净持戒以及第三、闻思修行。这三点做到了,能使大家的思想和行为不超越轨道,保证良好的弘法氛围的形成,使弘法利生事业得以顺利地开展。

  二、弘法应重视的三个基本条件

  (一)团结和合

  团结和合,在当今时代,着重需要做到的是各个法脉、各个传承的佛弟子,都能打破凡夫的狭隘情见,抛开门户观念,共同把佛法弘扬开来。因此,首先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1、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圣法原一味,无偏应普弘。”但现在的人对待佛法的态度上不大严肃,容易在没有多少根据的情况下,随意地作出各种评论。对于我们初入佛门的人,在对于整体的佛法产生完整正确的认识之前,极有可能因这种习气的诱使,而对圣法这个严重的对境,生起很多贪嗔分别,造下舍法、谤法的深重罪业。

  比如说,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虽然究竟意趣是一致的,但所用的方便不尽相同。如果一位藏族佛弟子没有深入学习过汉地的佛教,就妄评禅宗、净土宗、天台宗,那就会因为无知造下大的罪业;同样,一位汉族佛弟子对于在藏地弘扬的佛法如果没有深入地学修,就随意进行评述,也容易造下极严重的罪业。其实,只有依止了善知识,经过学习、思惟、实践,在自己通达之后,才有能力分辨佛所安立的法门,否则就象盲人评论五彩斑斓的景色一样可笑。所以当前极为紧迫的问题,就是要帮助佛弟子建立起一切佛法圆融无碍的认识,从根本上消除来自佛教内部的种种纷诤和对立。

  为什么说一切佛法都不相违呢?因为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所统摄的一切圣法,它的源泉,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慈悲。假如一个人的智慧和慈悲不够,那么他所传的法中有可能部分是清净,部分有垢染;或者一部分能利益众生,另一部分会损害众生。但是佛陀已获得了究竟的智慧和慈悲,他所说的圣法,不可能会有矛盾之处,表面上看起来相违的地方,实际上并不相违,而且对待不同的众生,确实也需要宣说不同的法门。

  比如,为了有效治疗人们的各种疾病,一个大型的医院会开设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等等科室,在每一科当中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开药、做手术等。如果只有一种专科,那就不能对病人提供全面服务,如果只用一种药方,也不能治疗一切疾病,所以,治疗的方法和药物多种多样,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必需的。同样的道理,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心中存在的烦恼病也是多种多样,针对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具有圆满智悲力的佛陀自然会宣说八万四千种对治的妙法,这些法门都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作用。

  《法华经》当中说,佛是为了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所说的法都是引导众生成就佛果的方便。在一切佛法当中,必定不会有一种是成佛助缘,另一种是成佛障碍的相违之处。

  其实,一切佛法都是在诠释心,在这个“心”上就能圆满含摄一切佛法,比如说,一切基道果都是在心上安立的。轮回和涅槃是在心上安立的,离开了心,一丝一毫轮回涅槃所摄的法也不可能找到。一切因果缘起的法则无非是心的规律,一切缘起的显现无非是心的现相。所谓的空性、如来藏、圆觉等等,无一例外都是指心的实相,种种法相都完全是心的相状,三乘所摄的一切道无非是心的不同层面的智慧,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无不是从心中显现的。既然都是无误地显示“心”,怎么可能一者应理、另一者非理呢?之所以有人认为有相违,除了本人对自己的心不了解之外,再没有其它原因。

  再从法门的前后次第来看,真正进入了上上道,一切下下道自然会含摄在里面。以十二缘起和十业道因果为例,十二缘起当中完全含摄了十业道因果,而十业道因果内在的规律,就是十二缘起,这两者没有什么相互矛盾的地方,认为其中一个正确,另一个不正确的,完全是凡夫的错误理解;又比如对于空性,佛宣说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只是对空性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解说的不同,在空性的法义上不会有任何相违的地方;或者谈到缘起,有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等等,也是后后完全含摄了前前;或者有些法着重于解说显现、有些法着重于解说空性,并不是学习了空性就会毁谤显现,也不是承认了显现就要否定空性,空性和显现本来是无二双融的,没有任何相违的地方。

  避免谤法、舍法的一个办法,就是抱着一个开明、谦虚的心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己懂一点,就宣说一点,不要不懂装懂。对自己不了解、不通达的地方,先不做评论,要发愿早日通达。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的注释当中说:真正寻求正法的人,如果自己尚未通达、尚未产生定解,对于圣法千万不要产生嗔恚、轻舍的心,安住在舍心当中,这是很好的,因为这样做对自己不会产生过患。如果在这些方面做到了,自己的认识会越来越全面,对于佛法各不相违就会产生越来越坚定的信解。

  2、团结护教

  我们静下心来思惟,自己是一个佛弟子,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无量无边的圣教法。作为一个善良的人,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应当护持,而不是去破坏。就像对于花草,不能只爱护几种自己喜欢的花,而对其它的无数种花都摧折掉,这样一种排斥、破坏异类的心态,显然只是恶劣的嗔心。

  对于微小的花草都应当同样爱护,何况是对待世间中最殊胜、最希有、最能利益众生的圣法呢?正确的想法,应当是从慈悲的立场出发,只要是能利益众生的法,就要希望能广大弘扬,而且祈愿和这个法有缘的众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大家把自己的心放大一点,看问题要从整个人类、整个众生界的利益出发,这样才会比较客观。尤其在当今时代,每个佛弟子都有责任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人类未来是兴盛还是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彼此之间的态度。如果能够求同存异,彼此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共同为人类的和平幸福努力,那人类的前途将会是很光明的。如果因为彼此的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就互相敌对,这样只会造成无法解决的冲突和矛盾,凭这种贪嗔的执著,最后带来的只有痛苦的结果。

  求同存异的方式是:只要彼此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就可以在这些方面共同努力,这样一种方式,是教我们从因地就要远离贪嗔的执著,避免恶性的诤论,由此才能做到和平共处、同心协力,才能把一切正面的力量发挥出来,最后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利益。如果一开始就以烦恼心打击对方、贬低对方,结果也只能是得到对方同样的还击,这样相互斗争,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利益。

  从全人类的利益来看是这样,在特定的佛教范围内,更应当这样行持。虽然各种佛教宗派在见修行果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我们不能互相攻击,而是应该团结起来,携手共进,集中正面的力量来共同振兴佛教。彼此不同的地方,可以互相交流探讨,暂时有不理解的地方,应保持不赞不谤的心态;而在观念一致的地方,应当共同努力,让这些良好的观念在人们心相续当中树立起来。比如说,因果的观念、断恶行善的观念、慈悲的观念、出离轮回的观念、皈依的观念、依止善知识的观念、空性的观念,这些理念是佛教所有宗派所一致认同的,而又是目前人类迫切需要的,如果佛弟子能在这些相同点上,共同发心来弘扬,就有希望复兴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即使对一根焦木也不能生起嗔心,何况是对待宗派不同、传承不同的神圣佛法呢?如果佛教徒之间彼此针锋相对,互相斗诤,这是佛教毁灭的恶相,因为佛弟子自身都处在一种贪嗔迷乱当中,内心和圣法的广大、平等、清净、慈悲完全相违,这不是灭法又是什么呢?

  我们在因果上不能糊涂,不同的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对一切佛法,如果是以随喜赞叹的方式来赞叹他宗,那得到的也会是对方的赞叹,如果是以一种毁谤、攻击的态度,对方也会还击,这样恶性循环,最后会造成两派之间强烈的矛盾,彼此都会造下堕落地狱的罪业。佛在经上亲口说:“一个人舍弃了真实的大乘法,他需要在成住坏空的无数个大劫当中,不断感受无间地狱难以忍受的大苦。”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在佛法上智慧浅薄的人,没有必要加入一些佛法大的争论,这不是我们一般人的事,自己修好自己的心,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世间一个团体,如果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与别人配合、为别人提供帮助,这个团体就会兴盛,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相反,成员之间彼此内心不和,这个团体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甚至会因此而灭亡。

  佛教的团体应当是这个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种团体,比别的任何一种团体的意义都要重大。所有佛教的寺院、经论、法门、修行者乃至各种佛教的形象,都是释迦牟尼佛事业的体现。我们都生在佛的家族中,各宗派的佛弟子互相之间象兄弟一样团结和合,这样佛教才会兴盛。

  比如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在一起和睦相处,这个家就会兴盛发达。如果彼此之间互相诤论,这个家很快就会衰败。同样,我们对待一切佛教的宗派,都要尊重、护持、平等皈依,这样才能把佛教护持好。

  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应该学习、实践自他交换,应当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以他人适合的方式来帮助他,对一般的众生都需要这样做,何况是对待同在释迦佛教法下的各种佛教团体和修行人,更不能有破坏、制造违缘的心,应当心里常常希望一切佛法都能兴盛广大,修学任何佛法的人都能按他的因缘得到最大的利益。

  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乘菩萨恒顺众生的伟大行愿,普贤菩萨对待一切众生,不论是哪种生类、哪种族姓、哪种相貌、哪种语言、哪种意乐,都是同等随顺,就像对待父母师长、声闻缘觉、诸佛菩萨的态度一样,我们对待众生都需要这样,更何况对待帮助众生解脱的珍贵的佛法僧三宝和三宝的所依形像呢?

  下面再把范围缩小到我们的显密学会。我们组织了各地的佛弟子共同来学习佛法,这种集体共学的形式能够持续多久、能取得多大的成效,关键是看大家能不能彼此团结和合。如果能做到团结和合,那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克服困难,而且学佛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假如道友之间出现了矛盾,甚至互相攻讦,那么这种良好的共学形式将受到很大的破坏。

  所谓的团结和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第一要各尽其责,每个学会的负责人要服从显密佛教交流中心的统一安排,每一组的辅导员要服从负责人的安排,而每一组的学员要服从辅导员的安排。这样整个系统就能有效地运转。

  第二就是各学会、各组、各学员之间要同心协力,互相配合。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好不好,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和别人配合。大恩上师在《胜利道歌》当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不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能随顺道友,这就是贤善人格的体现。

  怎么配合呢?首先要认清大家一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佛法。有利于这个目的事,要积极去做,对这个目的有害的事,要坚决放弃。

  其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佛法融入到我们的心相续之前,我们在说话、做事的心态、立场、方法上,会有很多自以为是,很多不恰当的地方,如果在和道友们一起学习时,每个人都不知道控制、改变自己的习气,只希望人家做出让步,而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每个人将会是带刺的荆棘,团体内势必矛盾重重。

  说到这里,有人会发愁,我的坏习气养成已经几十年了,怎么可能说改就改了呢?大家都知道佛法是智慧,佛法里就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那就是自他相换,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换位思考。以前我们说话、做事容易一意孤行,容易伤着人,是不是我们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我们用自他相换,先设想如果我是他,我是否会希望听到这句话,孔子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可见这一点,不但是我们学佛人理应做到的,也是世间人做人的基础。这样考虑之后,自己的言行就会在很快的时间里得到改变、提高。

  有了上面这两点认识之后,我们就自然会考虑到别人,主动和别人配合。他人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困难,我们都会主动帮助,这样,妒忌、两舌之类的不如法行为就会慢慢减少了。

  要保证一个团体的清净,关键是团体当中的每个成员要学会观清净。怎么观清净呢?就是看其它道友都是佛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能这样观想,心里就不会增上烦恼、口里也不会谈过失,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好处。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每个人能常常反观自己的过失,那就没有时间去呵责别人,每个人心里没有是非、口中不说是非,整个团体就会清净。

  大家有福德因缘组成学会,共同在一起学习佛法,这样一个共同学习的团体和每个学员都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自己能做到团结和合,这个团体就会成为快速积累功德的对境,如果在这个团体当中闹矛盾,道友之间不说话、不配合,也会造下极其深重的罪业。佛在《三摩地王经》当中说:如果道友彼此之间互相嗔恚,这种异熟果报不是以戒律能救护,不是以禅定能救护,不是以住在静处能救护,也不是以布施供佛所能救护。我们很多道友,都入了密乘,有些是同坛灌顶的金刚道友,都有誓言,如果和金刚道友发生矛盾,那就会造下堕入地狱的极为可怕的罪业。《律本事》当中说:如果僧众和合,佛法会大兴,如果不和合,就会损坏佛法。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学会上同样适用,如果每个学会中的学员们能相互团结,那我们的共学就会越来越广大兴盛。

  大家是为了法而聚在一起,不是为了名声恭敬而相聚的,所以应当一心依止正法,在清净的佛教团体当中不能搞人我是非,不能拉帮结派,谁这样做,就是破坏团体共学。如果每个人都以佛法的见行要求自己,那就能真正出现团结和合、共同闻思修行的良好现象。

  (二)清净持戒

  大恩上师强调的第二点是“守持清净戒律”,守持好戒律,对于讲法者来说,一方面以身作则,作了行动上的示范,培养大家把佛法落实在行动上的习惯,另一方面,清净的戒律也能使自己具有威望,使听法的人信服。对于听法者来说,清净地守持戒律不但是学佛进步的基础,而且还能保证学法者团体的清净,促进大家团结和合。

  1、为什么要受戒

  我们都希求解脱,能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因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在三学当中,持戒是禅定和智慧的基础,这样就知道:没有戒律,一切佛法的功德都不可能产生。所以,龙树菩萨在《亲友书》当中说:戒律是一切功德的依靠,就像一切有情和无情都必须依靠大地一样。

  从修道来看,具不具有戒律,受持戒律的多少,对于功德的积累有很大影响,戒律上持守得越多、越清净,功德就越超胜。比如,我们平常念佛、放生、布施、供养等等,如果自己具有清净的戒体,善业的力量会成倍地增长。《杂宝藏经》当中讲了这样一个公案,古代在罽宾国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其他的阿罗汉施展神通都没办法把它赶走,后来祗夜多尊者来到毒龙旁边,只是弹指三下,恶龙就乖乖地迁单了。祗夜多尊者和其他阿罗汉,在获得漏尽平等法身这一点上没有什么不同,他能具有更加超胜的威德力,是因为他从凡夫时起,一直都很精严地守戒,以戒的威力,所以能轻而易举地驱逐恶龙。再从为众生祈福超度来看,如果自己的戒律清净,加持的能力就很大;若从弘法利生来看,戒律清净,教化众生力量就强,利生的事业也会兴盛广大。

  戒律就象双脚一样,只有依靠三乘的戒律,才能走向善趣、走向解脱、走向成佛。具体来说,有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人天善趣的身,进一步,只有守好以出离心为根本的别解脱戒,才能真正趣向出世间的解脱,只有守持以菩提心为根本的菩萨戒,才能成就佛果。如果想趣入密乘,修学快速成佛的道,它的基础也是三昧耶戒,只有守持三昧耶戒,才能现前密宗殊胜的功德。大恩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当中说:“犹如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

  在佛临近涅槃的时候,阿难请问佛:在佛涅槃之后,比丘们以谁为导师。佛说:“以戒为师。”《佛遗教经》当中,佛也说:“你们比丘在我涅槃以后,应当尊重别解脱戒,就像黑暗之中遇到光明、穷人获得宝藏一样,要知道,这是你们的导师,如同我住在世间一样没有差别。”圣教的根本就是别解脱戒,要想使佛法住世,一定要守好戒律。

  《阿含经》上说:“持戒具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如果能守持好戒律,以戒律清净的力量,这一生睡也安乐、醒也安乐,内心一直都处在清凉当中,远离身心的热恼。到了临终,回顾自己的一生,所作所为都和戒相应,这时内心没有忧恼悔恨,很安祥地去世,不会有一般人四大分解的痛苦。从名声利养方面来说,内在成就了戒德,自然美名会传遍整个世界,白法方面的护法神都会日日夜夜聚在身边恒时保护,一切邪魔外道都无法干扰,不必要历经艰辛凡是心中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

  尤其在目前五浊深重的末法时代,持戒的功德远远超过在正法时期和在清净刹土持戒的功德。佛在《三摩地王经》当中说: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一直在无量的诸佛面前,以众多的幢幡、明灯、花鬘、饮食等供物不断供养,而这样所获的福德,比不上一个人在正法失坏佛教将要灭亡的时期,一日一夜持一分戒的福德。因此,今天能够精勤持戒,一天之中就能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

  2、破戒的过患

  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是破戒的过患也很可怕,因此我们要十分谨慎,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破戒会导致哪些过患。

  《比丘珍爱经》当中说:“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受戒的结果可以是安乐也可以是痛苦,如果受戒后毁坏戒律,只会感召今生和后世的痛苦。

  失坏了戒律的双足,就无法生到善趣之中。佛在《大般若经》中说:“由于破戒、破见、破威仪、破净命,必定会堕落到地狱、旁生、饿鬼之中,感受剧烈的痛苦,而且长久在生死中轮回,难以得到解脱。”不必说破戒,即使轻视学处、失坏威仪、不恭敬法衣,也会堕入恶趣。

  《律本事》当中说:“破戒有十种过患,就是:被导师佛陀呵责;被诸天以盗贼等恶名呵责;被持梵净行的同参道友呵责;如理作意时遭到自己的呵责;理应受到护法呵责;臭名远扬四方八隅;不能听闻未曾听过的法,曾经听过的法容易遗忘;产生不了地道证悟功德;在追悔莫及当中死去;死后堕入恶趣。”破戒的人就象破碎的瓶子不可能成为珍宝容器一样,不能产生善法功德。以破戒的罪业力,内心忧恼不安,无法现前禅定,不能照见四谛十六行相和三十七菩提分的法性,即使修持密法,也得不到成就。

  如果不重视戒律,作最多的闻思修行,也没有实际利益,最后还是会堕落恶趣,感受痛苦,这是佛在《三摩地王经》告诉我们的:“虽通一切法,恃闻不持戒,破戒堕恶趣,多闻无力救。”

  托嘎如意宝说:本来圣者们对待一切众生就像慈母对待儿子一样慈爱悲悯,恒时垂念,但是自相续染上了破戒的严重过患、不辨别取舍的道理,就好象体内没有了心的愚痴者,因为被严重的破戒过患障蔽,将会导致在无数劫中不能面见圣者的尊颜,一切圣者以及继承护持、弘扬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明辨善恶的诸事业护法神,也会远离、谴责他们,而得不到他们的救护。

  如果一个人舍弃生命,只会毁坏一生,但是如果破戒,则会百千万生沉沦恶道。所以,佛教诫我们: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三门放纵违犯戒律。

  3、如何守戒

  受了戒之后,戒体并不是像金刚一样在相续当中永远存在。我们凡夫通过仪轨所受的戒律是个有为法,其自性是会无常迁变的。相续中戒律清不清净、戒体存不存在,完全取决于守戒的状况。那么怎么做才能守持好戒律呢?首先需要知道犯戒的因素是哪些,对治的方法分别是什么,然后谨慎奉行,这样才能避免失坏、破损戒律。

  通常,我们说犯戒有四种因,就是无知、放逸、不恭敬和烦恼炽盛,下面我们来了解对治这四种因的方法。

  (1)无知的对治:须依靠学习戒律的学处,心里对学处有清晰的了解。

  (2)放逸的对治: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牢记在心;第二,以正知观察自己身口意三门的状态,觉察自己正在转入善的方面还是转入恶的方面;第三是知惭有愧,就是依靠自己的善根力,或者运用佛法对照、反观相续,发现恶行后,以此为耻,这是知惭,害怕别人的谴责,内心羞耻,这是有愧;第四,畏惧恶行的异熟果报,心怀恐惧,由此不敢放逸造恶。具足这些条件,平时摄持好自己的身心,不违越戒律的规定,就能对治放逸的毛病。

  (3)不恭敬的对治,就是对戒律,以及对道友心存恭敬。

  (4)烦恼炽盛的对治,就是发现自己哪方面的烦恼强,就针对这方面的烦恼努力修习对治,这样在持戒违缘现前的时候,就有力量压住或者断除这些烦恼,守护好自己的戒律。

  受戒容易,守持好戒律就比较困难,平时要修好上面这四种对治方法,关键时刻才用得上。如果不下功夫学戒,在境界现前时,十有八九都会失坏戒律。这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同样的道理。

  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当中,记载了尊者当年受持三乘戒律之后,随时随地小心防护自己的心念,不让身口意三门违越戒律的规定,偶尔有一些小的违犯,也一定以忏悔仪规及时地忏除清净。尊者自己说:“我自己入了别解脱门后,细微的过患也未染上过;入了菩萨乘,对于菩提心的学处出现过一两次的过失;入了密宗金刚乘,虽然出现过很多过失,但是每一次都立即忏悔,从来没有不忏悔而让罪业过夜的。”他在行路途中也是一样,出现恶分别念时,马上取出一个木制的曼荼罗,立即作忏悔。我们应当以尊者为榜样,严谨地护持自己所受的三乘戒律。

  (三)闻思修行

  有了团结和合、清净持戒这个基础,闻思修就可以顺利开展起来,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闻思修三者的关系。

  提到闻思修行,我们很多人的习惯是重视修,而轻视闻思。但是这三者是阶梯式的关系,有前后的严密次序,并不可以轻易超越。

  “修”是闻思修三阶梯中最后一个台阶,但在修之前,首先要知道修的是什么内容、修行的具体方法、以及通过修行要克服掉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对这样的方法,自己能不能运用得起来,以及能不能通过“修”,产生出“修慧”来。

  如果知道方法,但是无法运用,产生不了修行的功德,这就说明心里的未知、邪知、怀疑并没有被去除。如果一直僵持在这种状态,很多问题会随之产生,比如,遇到不好的因缘,就会增长邪见,或者是修了一段时间,不见效果,就会对佛法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那么怎么改变这种止步不前的状况呢?这就需要用到修学佛法中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思维。

  思维是运用佛法中开示的殊胜的方法,如理地进行观察,通过如理观察所获得的智慧,就叫做“思慧”。单单听闻正法还不够,必须要通过思维对于法义生起定解,方能断除自己相续当中的颠倒妄念。

  就拿修出离心来说,如果对于出离心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就要观察轮回中万法的本性,通过观察、思维,可以认识到轮回中的一切法的自性完全是痛苦,这种认识,是学习出离心所获得的“思慧”。然后我们安住在这个“思慧”所决定的意义上,使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这就是“修”,不久心中对轮回就会产生厌离之心,这种厌离之心,就是“修慧”。

  又比如修行空性,上根利器可以直接证悟空性,而一般根基不高的人,对于空性无从下手,这时就要借助于佛法中的方法,对万法进行仔细的观察,经过反复地比较、推理、分析之后,对空性会产生一个比较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时就知道如何修了。也就是说,这时可以安住在对空性清晰的认识上,这个阶段是在分别念上的“修行”,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原先的实有执著就会渐渐减弱,分别念越来越轻,最后,会突破分别念的束缚,产生出“修慧”,像上根利器一样,直接证悟空性。

  由此可见,“修慧”要依靠“修”来获得,“修”又以“思慧”为前提,“思慧”从“思维”中获得。

  那么怎么来如理地思维、观察呢,这就要借助于修学佛法的三阶梯中的第一个阶梯——听闻。

  可见,对于引生修慧来说,闻法极其重要,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教诫我们说:“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比修行更重要的是闻思。”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也作了同样的教导:“若离智慧无余因,能断烦恼所知障,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闻故闻最胜。”也就是要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话,只有依靠智慧,而智慧又是依靠听闻才会生起,所以闻法是最为殊胜的。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说:在寂静的地方精进修习禅定之前,应当安忍寻求多闻,因为没有多闻,就不会知道静虑以及净除烦恼的方便。

  听闻是广泛地学习佛菩萨智慧的一个过程。听闻的目的,就是把佛菩萨的智慧装到自己的脑子中,替换掉脑子中原先的凡夫错误观念,也就是产生出“闻慧”。

  对于闻思修三者的关系,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弥勒菩萨作了阐述:“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意思是先依靠听闻,生起如理的思维,再按如理的思维修行,产生真义境智。

  以上内容归纳归纳而言,闻、思、修这三者有因果关系,以前前作为因,可以产生后后的果。我们学佛,都希望获得修慧,这个修慧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它必定是由修方产生的。修是什么呢?修就是串习,这个所串习的法义,实际上就是通过闻思所决定的法义。换句话说,我们修的内容,首先须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而发起定解,但这是依靠善知识的力量让你决定,只有这一点还不够,意思是还需要依靠自己通过很多圣教的理证,对于所听到的各种法义反复不断地如理思维,这样,才能由自己的力量得到真正的决定,这才是生起了闻思的定解,远离了疑惑。在这之后数数串习由思慧所决定的法义,这就叫做“修”,不是在这之外有一种修。所以,修慧是从修产生,也就是从串习产生。这个串习,是串习思慧所决定的法义,所以修是从思慧产生。思慧也不会无缘无故得到,它的因是如理思维,所以,思慧从思产生。所思维的义理就是在听闻时由闻慧决定的意义,也就是一次听法下来,心里记得住的那些法义,再拿来不断观察、抉择,不然听了之后,心里连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思维怎么能发起呢?所以,思是从闻慧产生。当然,闻慧也是靠听闻才能引生。这样我们就理解闻思修这三者的关系。

  所以,我们听闻一点,就要听懂一点;听懂了一点,下来后,就要在这上面运用自己的思维反复抉择,把这个法义真正决定下来,远离疑惑,产生出思慧。而对思慧决定的意义,应当真实地串习,这样就会在相续当中断除过失、引起功德。一切佛法,都是要用来修心的,怎么修心,就是要按闻思修的次第来做,单单听闻,没有思维和修习,这也不能让心现证到佛法的境界,单单修习,没有闻思,也象没有眼睛的人一样,不知道安住在什么地方。

  对于不是最高根基的人,闻思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反过来说,闻思也是提高我们的根基,使我们能最后直接修法的过程。通过闻思修的这三个阶梯,佛弟子可以顺利、稳健地生起佛法的功德,直到获得解脱的安乐。

  三、弘法应注重的方法

  (一)运用佛法转变自己和他人

  不论是讲法、听法还是修法,都要用心来做,对照经论,时时反观自心,解决自己和听者的烦恼,如果只是为了积累学问、炫耀口才,或者为了获得赞叹、恭敬,那就会成为增上烦恼和恶业的因。

  实际上,佛法最重要的是落实在每一个人的相续中,如果心里没有忆念法、没有安住在法义上,佛法和自己的距离还是很远。不论在哪个时代、哪种区域,正法是住持还是隐没,完全看佛弟子的心中有没有受持法义。心中能记住一句法,能实行一个法,正法就会有一分住持,否则,仅仅做很多外表的行为,自己的心没有依法而住,都是所谓的影像,没有实质,照这样下去,佛法就会逐渐衰退,最后消失。

  首先,自己懂得什么是法的内涵,在传讲方式上才能到位。如果把佛法理解成一种外在知识,那不论讲法听法都不会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懂得法的内涵是修心,是转变相续,对于讲闻双方就能起到实质性的利益。

  人类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而佛法正是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

  对于法师来说,能不能在不背离佛法真实内涵的前提下,契合现代众生的根机意乐、生活环境,为众生讲解能实际运用、行之有效的佛法,确实是很关键、也很迫切的问题。

  打个比方,我有一种病,找了名医吃了一年药,但是痛苦一点没有减少,这说明没有效果。如果找另一个医生,才吃了一个月药,就有明显的好转,这说明治疗方法好,我也会信赖这个医生,想长期吃他的药。同样的道理,不是在外相上衡量一种讲法是否成功,最关键是要看能不能通过传法让听者掌握佛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听者学法之后,能减轻烦恼、获得安乐,这才是真正作到了利他。现在的时代,不论是出家在家,身心上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能针对烦恼而开示对治的方法,就能把握到关要,这样的讲法才有力量,才能长久持续下去。

  怎么以讲闻转变听法者的相续呢?最初的重点要放在转变观念上,只有首先在观念上发生深刻的转变,行为才会产生变化。怎么让听法者转变观念呢?方法归纳起来,有下面四个:第一是要用诸佛菩萨的教言和祖师大德的语录,这些是成就者的谛实语,既容易使大家接受,又具有特别的加持力;第二是要运用理论,使人从道理上完全相信而受持,这一点是最花时间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第三是要运用具体的现象和比喻帮助听法者理解。比如在讲解中观时,经常会遇到“泡”和“影”这两个比喻,大家虽然都见过“泡”和“影”,但是在听法时脑海中的回忆,远不如现场看到时感觉强烈,边给大家演示“泡”和“影”,边讲解空性的特征,能大大加深大家对空性的理解;第四是要有实际的体验,结合实际体验的讲解,往往是生动的、形象的、活泼的,对大家的帮助也最大。

  在观念转变后,接下来就要让他在这种新形成的观念当中串习,串习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从根本上转变他的心态和行为。这样才是转*轮。所以,讲法一定要符合正规,才会产生转变众生相续的效果。如果不按规矩,只是随自己的分别念信口开河,那就容易引起过失,有可能把法义解释得让人哭笑不得。

  教育别人的人,首先要教育好自己。佛陀常常说,没有调伏好自己,就不能调伏他人。这就对法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法师不但要正确地理解佛法的意义,还要首先把佛法融入到自己的相续中。法师要避免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避免成为只会空谈的佛学家,而是要将佛法人格化,将自己的生命变成法身慧命。

  (二)讨论、观察与背诵的重要性

  经论讲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讲法的圆满完成。要使讲解的效果能够产生,并且不断增长,还有几个后续的事情要做,这些事情更多的是组织性的。

  第一,组织大家讨论。在听法时,不少人是被动地跟着说法者的思路在走,听完后感觉似乎已经听懂了,但实际上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在讨论时,大家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也有发言的机会,这时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寻找前后文的内在联系,挖掘内容深层的含义,找出与现实生活和自身的联系。别人的问题、心得,又会帮助自己从新的一个角度去理解经论的意思。我曾听到过很多道友的反映,讨论对他们在理解法义上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第二,引导并督促大家将学到的法义结合生活实际反复思维。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思维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有人认为:修行不需要观察与思考,只要相信就可以。对分别念复杂的现代人来说,不通过如理地思维,很难真正生起对佛法的信心。对于佛法的很多义理,我们都是很陌生的,如果没有做如理观察,一般很难从内心深处生起不可动摇的胜解信。信心没有生起、增长,那以信心为因才能出生的欲、精进、正念等等的善根都很难开发出来。这样虽然学佛多年,结果还依然停留在一个初学者的状态。

  第三,督促大家复习和背诵。不少人在听法时觉得茅塞顿开,为佛法所折服,但几天之后,就对曾经感动过自己的法义,没有什么印象了,不但如此,而且原来所学的内容也已模糊不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原因是众生无始以来所熏染的烦恼习气很重,而刚刚熏习起来的佛法习气则很淡薄,两者一交锋,烦恼习气很容易就占了上风。因此,在帮助他人了解了佛法的内涵后,讲法的人还应该帮助大家培养刚刚熏习的佛法习气。怎么培养呢?可以要求大家不断复习,并适当背诵一些经论,比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显示寿命无常的悦耳道歌——瀑布妙音》等,每一次的背诵,其实都是对自相续的一次教导,并且在平时遇到相应的对境时,这些法宝里的金刚句就会呈现在, 脑海,指导自己如法地进行处理。

  上面我们对弘法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了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共同振兴佛法,救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一、初义

  《三主要道论》不长,只有十四颂,但归摄了显教整个菩提道的修行次第。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对菩提道次第全面、系统的阐述,《三主要道论》则是以窍诀的方式归纳了道次第的内容。说到这部论的传承,是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在光明境界中亲自得到宗喀巴大师的传授后,再传授给我们。因此,传承非常清净,具有殊胜的加持。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日,上师法王如意宝安闲地坐在床榻上,忽然间眼前掠过一道耀眼的白光,接着一位头戴黄色班智达长耳帽、身着三衣、面相庄严的大士降临在面前。上师当即认出这位尊者是宗喀巴大师,于是上前顶礼。大师为上师传授了一遍《三主要道论》后微笑说:“我如今在至尊弥勒菩萨的座下,名为文殊藏,现在你的弟子中如若有人背诵我的《三主要道论》法要,受持八关斋戒,以法性力的加持,暂时一定可以转生到兜率天享受法乐,将来我成佛为狮子吼如来时,成为我的首座法眷。”说完之后化光而逝。

  下面解释论名:

  三主要道论,就是以要诀方式显示菩提道三个要点的论典。三个要点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其中出离心是进入解脱道的标志,是解脱道的起点,菩提心是进入大乘道的标志,无二慧则是证入出世间道的标志。从修行的前后次序上来看,通常先是生起出离心,然后生起菩提心,最后是生起无二慧,三者是递进关系。

  凡是佛教的论典都具有改造和救护这两种功能。在这部论中,首先修习出离心,能把耽著轮回的心改造成厌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心,这样把众生从耽著轮回中救护出来;第二修习菩提心,把只为自己求解脱的心改造成利益天边无际有情的心,这样把众生从为自己求解脱的小乘作意中救护出来;第三修习无二慧,能把耽著人法二我的心改造成无二慧,这样能把众生从对万法实执中救护出来。

  全论分成三个部分:初义、正义和末义。

  一、初义

  初义即正文之前的内容,分为顶礼上师和立誓造论两部分:

  (一)顶礼上师:

  顶礼诸至尊上师

  宗大师在造论之前首先顶礼以根本上师仁达瓦为主的一切至尊上师。顶礼上师是为了在造论的过程中增上顺缘、遣除违缘。这是我们佛教很好的传统,不论成办什么佛事,首先要向三宝总集的上师恭敬顶礼,这个缘起力不可思议,顶礼上师、祈祷上师加持,自己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会很兴盛、广大。

  (二)立誓造论: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宗大师谦虚地说:我随自己的能力,来宣说希求解脱者通往涅槃城的津梁、佛陀一切经典中的精华、一切菩萨所赞叹的圣道。

  后面三句实际是对三主要道的赞叹,可以分别这样对应:

  (1)欲解脱者的津梁,即通达缘起性空的无二智慧。以无二慧能够断除认为万法是实有的执著,从而到达解脱的彼岸,因此它是通往解脱的津梁。《金刚经》云:“若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行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摄颂》中说:“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意思是,依靠无二慧才能获得出世间的圣果,没有无二慧则永远不可能从世间解脱。

  (2)诸佛经典的精华之义是出离心,佛经中宣说轮回的三苦、八苦、六道痛苦以及无量诸苦,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发无伪的出离心。

  (3)一切菩萨所最为赞叹的圣道就是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良医弥伽菩萨这样赞叹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为一切如来所持,则为一切诸佛忆念……则与一切菩萨平等,则为一切贤圣赞喜,则为一切梵王礼觐,则为一切天主供养,则为一切夜叉守护,则为一切罗刹侍卫,则为一切龙王迎接”等等。

  或者,后面三句是总的赞叹三主要道,因为这三要是趣入解脱的方便,是无量佛经法义的总结,是一切诸佛因地所行的道,所以它是欲解脱者的津梁、诸佛经典的精华、一切菩萨所赞之道。

  下面这一颂宗大师劝请大众听闻。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善谛听。

  宗大师说:不贪著三有轮回的安乐,为了使暇满人身获得实义,而精勤依止诸佛欢喜的正道而修行的具缘者,请你们以清净心来谛听以下对三主要道的阐述。

  这个暇满人身宝,如何利用才能使它具有大意义呢?如果不是精勤地修行三主要道,那一定是把它用于追求三有世间的安乐上,这样最多只能获得一点没有实义的有漏乐受,这就如同以无价之宝换取一颗糖般,极其可笑。相反,能利用暇满人身来修证、实践这三个菩提道的精华,人身才有大意义,这也是诸佛菩萨欢喜的正道。

  具体而言,出离心是一切道的基石,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一切乘的基础,如果相续中能真实生起出离心,那就进了解脱道的门,以出离心摄持,一切所作都成了解脱道的资粮。

  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入行论》中说,佛在许多大劫中甚深地思维观察,见到菩提心的利益最为广大。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此人就成为佛子菩萨,值得一切世间的人天众生恭敬礼拜。能日夜不离菩提心,那下至念一声佛号,在佛前供一盏灯,都成为殊胜的成佛资粮,远远超过其他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入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其它善行如同芭蕉树一次生果之后便会枯槁一样,在感受一次果报之后就会消尽,但是以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却能恒时不断地出生果报,不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辗转不断地增上。

  再看无二慧的功德,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说:“薄福于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德浅薄之人对于空性法门,连合理的怀疑也生不起来。如果有人能对空性稍微生起合理的怀疑,以这个因缘尚且能摧坏三有,何况相续中精勤闻思串习无二慧,功德更是无法宣说。永明禅师说:“若显法身而解脱者,其功全由般若,一切万行无不由般若而成立者也。”即想使法身显露而获得解脱,完全依靠般若,一切菩萨万行无一不是由般若而成立的,有了般若摄持,一切万行都成了波罗蜜多,直接到达涅槃彼岸。

  因此,如果想使自己的暇满人身具有大义,就应当精勤地依止三主要道,这是人生最正确、最核心,也是最有实义的一条道路。

  我们知道了三主要道的利益,也知道以人身怎么来摄取大义,那就应当以强烈的希求心来听受这部阐述三主要道的殊胜论典。

  所谓“善谛听”,是指听法时应该具有清净的发心与行为,在听法前应观察相续中的发心,要将恶心、无记心改成善心,尽量按大乘要求发起菩提心。行为上,有应断除的三个方面:“器之三过”、“六种垢染”、“五种不持”,和应具有的三个方面:“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师威仪”。具体可以参考《广论》和《普贤上师言教》。

  二、正义分三个部分

  二、正义分三个部分:(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无二慧。

  (一)出离心,这也有三个部分:1、应生出离心的理由;2、出离心的修法;3、出离心生起之量。

  1、应生出离心的理由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性,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如果没有真实无伪的出离心,那就没有办法寂灭追求三有大海中乐果的欲求之心,众生正是由这种对世间的贪著,而被紧紧地束缚在轮回中,因此应当首先寻求出离。

  出离心和贪执轮回的心,正好是一对相违的心。对于一般凡夫而言,以贪不能止贪,只有以厌离才能遮止贪欲,因此,若不生起出离心,就不可能消除追求轮回的心。这样以贪执束缚,一直会在轮回中受生,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

  颂词当中,所谓“有海乐”,即三有大海中的安乐,包括受用外在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尘的乐受,内在以禅定引生的乐受或舍受。轮回中的众生,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日夜所追求的无非就是这些内外的乐受与舍受。低等的欲界众生追求五欲的快乐,高一点的,清心寡欲,目的是想求得上界禅定的乐受和舍受,没有一个众生会自己去追求苦受,就连旁生也有对苦受厌离的心。

  由此可知,凡夫人都是追求有海的安乐,其实这是一种颠倒——把有漏乐受、舍受执着为真实安乐的颠倒,这样一种乐颠倒,在凡夫人的相续中串习得很深,它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被消除。换句话说,乃至还没有通过认识乐受和舍受都是苦的自性而引起强烈的厌离之前,不可能寂灭内心深处追求三有安乐的心,不可能放下各种对轮回所抱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宗大师说:“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只有首先对苦谛如理思维、看清楚三有轮回苦的本质,才可能厌离轮回,以这个厌离心才能放下对世间的耽著。最初不这样修好出离心,就不能从根本上遣除执著轮回安乐的心。没有出离心摄持,不论修什么、做什么,都不是以心趣向解脱,不算是解脱道的修行。

  以前有一位出家人转绕拉萨“热振”神山的时候,遇到仲敦巴格西,格西对他说:“尊者转绕,固然值得欢喜,但是如果能修持一种真实之法,那不是更好吗?”

  这位尊者心想:读诵大乘经典应当比转绕的功德更广大吧!他就去经堂的走廊诵经。

  格西说:“诵经固然值得欢喜,如果能修持一种真实之法,不是更好吗?”

  他又想:修持禅定应当比诵经的功德大。因此,他又放下经书,在床上闭目端坐。

  仲敦巴格西说:“坐禅也是值得欢喜的,如果能修持一种真实法,不是更好吗?”

  这一次,这位尊者想不出别的修法来,只好请问格西:那我应当修什么法呢?

  仲敦巴格西回答他: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在这则公案中,仲敦巴着重强调“舍弃今世”,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转绕、诵经、坐禅这些应当说都属于是修行,但是单单这样做,并不代表真正在修学佛法。假如内心并没有舍弃对世间的耽著,不是以出离轮回为动机,那不论在做什么,都是造集引生死的业,结果还是落在轮回之中(除少数依福田力之外)。只有相续中生起了圣道的心要——出离心之后,所做的一切才开始趣向解脱,才真正具有意义。

  宗大师的这个教言是对我们的当头棒喝,我们在生起出离心之前,先不必忙其它,否则虽然说是在学佛,基本上还是白忙一场。

  2、出离心的修法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所谓出离心,就是认识到轮回毫无实义、自性是苦,从而彻底厌离轮回、一心希求解脱的善心。出离心的修法有四个,就是共同四加行——思维暇满难得、思维寿命无常、思维轮回过患、思维业果不虚,修习的结果是,以前两种加行可以遣除对现世的执著心,以后两种加行能遣除对后世的执著心。

  (1)思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去除对现世的执著:

  思惟暇满,是要真正认识到自己这个暇满人身的体相、它的难得和具有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大意义。我们的修行,是从认识暇满起步的,如果深刻认识到暇满人身的意义,就会百倍地珍惜人身,日日夜夜做有意义的事。否则,就会浪费人身,把大好的时光用到了搓麻将、看电视上面,甚至去追求世间八法、造下各种恶业。

  这个思维应从三个方面着手:①认识暇满人身的体相,②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③认识暇满人身的难得。这三个方面,关键是从缘起的方面思维,也就是,从暇满所具足的条件,可以观察到以其为所依可以成办何等的意义;从造就这些条件的诸多因缘上,可以见到它的难得。

  ① 认识暇满人身的体相: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身。而“暇满人身”并非一般的人身,而是人身之中很殊胜的一种——具有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

  暇满的涵义是什么?“暇”是修法的闲暇或机会,“满”是圆满具备修法的各种条件。具体来说,“暇”有八种,是从远离八种无暇的角度来说明的。八无暇,包括不属于人道的四种情况——转生于三恶道和上界的长寿天等,以及属于人道的四种情况——出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出生在无有佛法的边地、六根不具、内心有邪见。这八种情况都是修行佛法的障难,只要具足其中一种,就无缘学佛。

  怎么来认识无暇呢?这就要对自他众生的心识做观察。“趣入佛法”,是指这个心能趣入;“无法趣入佛法”,也是不能让心趣入佛法。如果在一个有情的五蕴身上,暂时无法引起修法的心念,这就是无暇之身,非常可怜。

  三恶趣的众生痛苦太深,千万年中难得发起一念修行之心,即使稍微发起一点,也没有力量趣入修行。所以,即使他们的寿命再长,在其心识中再怎么生起各种各样、不可计数的分别念,但是在这个当中始终产生不了一种很强的追求修法的心。

  天界当中,欲界天人心识完全散乱在五欲当中。他们内心的贪欲遇上外界具有强大引诱力的欲尘,就象火焰遇上大风一样,无法把心识向内收摄起来让心趣入修法;无色界天人除了在出生和死亡的刹那存在心识的活动之外,其它一切时间当中,心和心所都不起现行。因此,这些天人寿命虽然长达亿万年,却生不起一个修法的念头,非常可怜。

  如果得到人身,相续中有邪见障碍,这也无法趣入修法。如果生在没有佛的时代,生在没有佛法兴盛的地方,这样听不到佛法,也不知如何取舍才能趣入。虽然生在有佛出世的时代,生在中土,但是如果六根不具足,也同样不知道取舍,在愚蒙的状态中,无法把心引入修法。

  以上对有情的身进行观察,看到八类众生都不能引起修法之心,因此,都是无暇之身。

  三恶道和天人的情形,我们以肉眼见不到,但是我们依靠佛经也可以了解到,通过类比的方式也能知道。比如,冰天雪地里,冻得皮肤发紫,浑身颤抖,或者七天不进食,身体虚弱,没有一点气力,这时几乎生不起任何修法的念头,即使有一点念头,身心也没有能力修行。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囚犯,终其一生都是在监狱中做很重的苦工,人身自由尚不具足,谈何修法。由这些比喻,可以推知地狱、饿鬼和傍生中,并不具备修法的可能。或者这样观察,一个人在毒瘾强烈发作时,心识完全被迷乱的习气所控制,这时连正常人的理智都没有,只有随着被业力走,没有修法的能力。在人间受这样的痛苦时,尚不能生起一点修法的心,何况痛苦深重千万倍的恶趣众生,所以恶趣众生必是无暇之身。天人的情况,大家可以从人间“富贵不修道”这一点来类比,这里就不多说。

  人间的三种情况——生在无佛出世的时代、生在没有佛法的边地、六根有残缺,也使学佛缺乏必要的因缘。无佛出世的时代当然没有佛法,即使是在有佛出世的时代里,出生在边地也听不到佛法;如果身体有很大的缺陷,眼盲不能看经书,耳聋不能听法,精神错乱不能思维观察,即使佛法就在眼前,也没有能力学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固执于自己的邪见,也是学佛的一大障碍。

  远离了以上八种无暇,就叫闲暇人身,即有自在修法因缘的人身。

  下面再看“十圆满”,包括自己方面的五种圆满和他相续方面的五种圆满。

  五种自圆满是①得到人身,依靠人身,修行非常方便、快速,所以是所依圆满;②生在中土,即佛的教法和证法兴盛之地,这是环境圆满;③六根健全,有能力趣入修法,这是根德圆满;④业际不颠倒,就是身口意三门没有造作违背正法的大恶业,这是意乐圆满;⑤相信佛法是出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的所依,这是信心圆满。

  五种他圆满是①佛陀出世;②佛已经宣说了正法;③教法住世即佛没有入涅槃之前,在修行者的相续中还有对法的修证;④法住随转,就是还有持法者对于有缘众生转*轮;⑤有他人悲愍,即有人对自己修法提供衣食等的助缘。

  ②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

  暇满人身的意义极其巨大,因为利用它可以摄取到无量的功德宝藏,是哪些方面的宝藏呢?就是增上生和决定胜。

  比如一个人具足八暇十满的条件,他的前途是无量的,对这位善缘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修行方法,在他的相续中,引起无常观、因果正见、皈依心、信心、出离心,或者愿行菩提心,甚至有机缘直指本性,开发他本具的智慧,也能发展出无误了知种种差别相从而无误取舍的广大智慧。而这一切都需要以暇满人身才能成就得了。

  所以暇满人身的宝贵在于只要肯努力,连佛道都可以成办,在这以下的增上生等等,自然不在话下。

  认识到人身的价值之后,就应当珍惜分分秒秒,每天至少积累一些福慧资粮,这才对得起自己。

  这个地方应当从缘起上观察,正面观察在暇满的十八个条件积聚时,以它能成办哪些大意义;反面观察十八个条件不具备时,成办这些大意义有没有可能性。这样一一在心里认识清楚,样才会引生定解。

  实际上,在暇满具足时,小的方面增上生的身体、相貌、财富、寿量、眷属、种族等等,其中每一项的每一分,都可以运用人身来成办,以人身能力做布施、持戒、礼拜、供养,能行持各种恭敬的行为、利他的行为。对这些方面,反观自己的身,衡量它是不是具有这些功能,是不是六度都有能力去做。大的方面,决定胜的三乘解脱果位,上至成就佛三身四智等的无量功德,都可以依靠人身而成办。所以,下等、中等、上等的利益,暂时、究竟的利益,自利、他利方面的利益,总之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利益,确实都可以以一个人身来摄取,这就是暇满人身的巨大意义。

  那么,为什么它具有这样大能力呢?因为极难得到的内外十八种条件都已经圆满积聚了。如同飞机升空的因缘已经积聚,就可以操纵它飞向蓝天一样,获得暇满人身时,确实依靠这个身就能超出恶趣、超出轮回、超出两种生死。

  反面观察,如果不具足暇满,虽然也有一个蕴身,但却非常无能,即使是增上生所摄的最小、最少的一分利益,也没有办法成办,比如一头老猪,以它的身体连发心做一点小布施也无能为力。通过正反对照观察,就能体会到暇满人身具有何等巨大的利益。

  这样,一点点觉悟过来,只要在哪方面能深刻体认人身的大意义,就会在那一方面引起摄取心要的欲乐。比如,认识到人身完全能成办增上生的圆满,而且当下就能种因,只要自己精进,日日夜夜都可以摄取实义,这样就会立志日日夜夜以人身断恶行善,这是引起了摄取下士道心要的欲乐。当然,如果能进一步认识到以人身完全可以成办解脱,就会产生摄取中士道心要的欲乐,把身心投入在成办解脱利益上;更进一步,如果深信以人身可以摄取佛果,更会精进地摄取上士道的心要。

  逐渐加强这些摄取心要的欲乐,就可以有效遮止对现世的执著。因为一个人的目光已经重点关注后世、关注解脱、关注成佛,对于更高、更广、更大的利益生起了欲求,自然对现世那一点小利益,完全可以放下来。

  ③认识暇满人身的难得:

  佛经上盲龟值遇轭木孔洞的比喻,我们都很熟悉,佛说,好比一个汪洋大海当中,有一根带孔的轭木在海面上不断漂浮,海中还有一只双目失明的盲龟,每隔一百年,才从深海当中浮出一次,盲龟浮出海面时,正好钻入了轭木的孔洞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而我们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就象这样难得。

  这不是一种方便说法,实际就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从因来衡量,获得暇满人身至少需要积聚三个方面的因缘,就是守持清净戒律、修积布施等福德资粮和发清净愿。比如,我们现在是人,能知言解义、能思维,这是过去世守持五戒的结果;现在有闻思修的机会,一生有许多时间能用于修行,这是过去世修习福德的果报;不愿意行持无意义的世间法,很愿意行持各种圣法,这是往昔发愿常随佛学的结果。所以,要方方面面的善因缘积聚,才能成就这样一种珍宝人身。

  观察当今时代人类造业的状况,有多少人在真实修集这些因缘呢?恐怕一万个当中难得有一个两个。人道以外,恶趣众生和天人,要能积聚善的因缘,更是难中之难。所以从因衡量,获得暇满人身是极困难之事。

  再从果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或许觉得人的数量并不少,尤其城市里的大街上,密密麻麻地都是人,但是和夏天一小块草地上的小虫相比,就会发觉人类的数量是多么稀少。而在人身当中,暇满人身更是极其难得,我们可以统计一下:中国十几亿人,有多少人信佛;在信佛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具足正信,不是盲目的信仰;具足正信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在如理地闻思修行?这样看来我们这样的人身确实难得。

  认识到人身难得之后,就不能浪费时间。这一次得到人身,就像一百年只能吃上一顿饭一样,如果在无意义当中让它空过,以后再想现前这样的良机,恐怕要到千万劫之后去了。

  对于暇满的难得,也应从缘起上体会,暇满人身各方面的条件,不是无因无缘能产生的,显现其中的每一种都需要由诸多善根因缘。如果对于自己身心方面及外在助缘方面的圆满,一分一分地来体会,就连一天当中有一秒钟自在修法的机会,也是许多因缘积聚而现前的果报,一生有多少天,一天有多少秒,这样综合起来观察,才知道期暇满确实是无量善根、因缘聚合的果报。又比如说,现在在喇荣沟,要听闻一个法要,上要有法师、有传承教法,下要有僧众聚合,有安住下来的福报,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下至听一节课,也是无量因缘聚合的果报,我们怎么能不珍惜呢?

  所以,在一切机会当中,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最为难得。我们常常会讲“把握机遇”、“把握商机”,这些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此生像昙花一现一样的修行机会,这是一切机会中最重要的机会。把握好了,今生就能截断轮回,把握不好,就可能万劫沉沦,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件事更要紧的了!

  无量劫以来,通过精勤积资,我们才获得宝中之宝的暇满人身,如果自己把握不住,随意把它打碎,则是最愚痴之事。

  古代有一位伊庵禅师,是我们珍惜暇满人身的榜样。他虽然每天精进,但每次睡前都会哭着责备自己:“今天又这么空过了,不知道来日如何。”

  以前噶当派的金厄瓦格西,十分珍惜暇满人身,他从不睡眠,日日夜夜就是一心修持善法。

  他的上师仲敦巴格西对他说:“你还是应当休息一下。”

  他回答:“应当是要休息,但这暇满人身实在难得。”

  金厄瓦格西以无比珍惜人身之心,一生精进不睡眠,他在一生当中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可以想象,这位大修行者一生中的分分秒秒,是如何在摄取生命大义之中度过的。

  以上这些道理了解起来并不困难,修行的方法也不复杂,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反复缘着法义如理思维,经常告诫自己“人生实在难得,这一生一定要好好修法”,只有通过这样不断串习,珍惜人身的善念才能逐渐得以坚固。

  所以,关键是自己要用心串习,不是佛法知识化,而是要佛法人格化。

  (2)思维寿命无常遣除对现世的贪执:

  这是按照三根本思维寿命无常的道理,通过再再串习,引生无常的真实体验。

  所谓三根本,就是必定死亡,死期不定,死亡时除了圣法之外其余都无助益。从这三根本,会引出三种决断:决定此生修法;决定现在修法;决定以法作为依怙。

  ① 思维死亡决定:

  有生必有死,这是世间的规律,有为法就是如此。不论是圣者还是六道凡夫,不论生活在虚空、海洋、山峰还是平地,一切有寿命的有情,在死主到来之时,都无法逃避,威势、财富、美色、药物无能遮止,药师佛灌顶加持也无济于事。所以,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谁都免不了的。

  做为出生在五浊恶世的凡夫人,我们的寿命短暂到不足一百年,在这期间,生命在刹那刹那飞快流逝,没有一秒钟停住,也不可能时光倒流。有限的百年光阴,没有丝毫增添,不间断地又在减少,最后必定寿量消减穷尽而死亡。

  每个人衡量自己,往前看,三四十年已经在毫无实义当中度过,到了晚年,精力衰竭老苦缠身,根本没有能力修行。中间大约二十年当中,一半是在睡梦的迷乱中度过,剩下的一半,要准备三顿饮食,处理各种琐事,遇到生病,在床榻上也要消磨许多时光。所以,计算下来,真正能用于修法的时间少之又少。西藏有一位大德这样说:一生真正能用于修法的时间实际不到五年。这是针对古代西藏的情况来说的。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恶浊的环境当中,工作如此繁忙,竞争这样激烈,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恐怕一生修法的时间不过两年。如果这样的两年不能分分秒秒珍惜,反而随意浪费,那“了生死”的大事怎么能成功呢?

  到了临死的时候,这一生的所有圆满——财富、权力、名誉、地位、高级享受等等,都成了分别念忆念的影像,这就如一场好梦,梦中虽然贪恋追求,也曾经陶醉、欢乐,但是梦醒之后,连一个微尘那样大的法都得不到,一切已经荡然无存。有智慧的人应当尽早抉择清楚:哪些是对自己的后世真正有利益的法,哪些是欺诳性毫无实义的法。既然追求现世的圆满,最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那么现在就应当学聪明一点,不必要去追求这些无意义的法。

  好好抉择自己一生的道路,死亡必定要到来,而且没有任何阻挡的方法,现在贪执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现世八法有什么意义?因此一定要下决心修持正法。

  ② 思维死期不定:

  我们所转生的地方,是娑婆世界中的南赡部洲,这里的人类有一个特点,就是寿量没有定准,随时有可能死亡,没有绝对的保障。

  另一方面,从因上来考虑,如果使人存活的因素很多、致死的因素很少,那维持人生存的可能性就很多,时时处处有很多因素有益于他的生存。但事实上,对此方人而言,导致死亡的因素非常地多,而存活的因素却很少。所以,时时都没有生存的保障。佛经上把人的寿命比喻为广场中的一盏微弱油灯,只要哪个方向吹起一阵小风,油灯就会当即熄灭。而这样的风,随时都有可能吹来,支持油灯继续燃烧的,只有那么一点油,而且不会增多。使油灯熄灭的因素,则是来自广场四面八方随时刮起的任何一阵风,两方面的因素比较下来,确实油灯连一分钟不灭的保障也没有,随时风吹来,随时就息灭。

  导致死亡的因缘,内在的有四大不调和所导致的疾病,地水火风四大种在人体内,如同四条毒蛇共住一笼,经常发生冲突,冲突了就会生病,严重的就导致死亡;外在的有洪水、海啸、地震、台风、车祸、瘟疫、战争等等灾难。这些为数极多的死缘当中,只要出现一种,死亡就会立即降临。所以,人命危脆,朝不保夕。

  一般人每早起床,都认为今日不会死。因此心会懈怠拖延,并且以耽著现世的习气,把人生浪费在追逐世间的名利之上。但如果能想到今日会死,修法的紧迫感就会生起,会想:今天不好好把握修法的良机,为死亡作准备,死亡今天到来该如何面对,凭什么来度过这一关呢?这样能鞭策自己当下就修行。所以,汉地寺院上晚殿时,大众要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也是念死策修。

  另外,《普贤上师言教》当中教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想这是此生的最后一次,起床时,要把无常死想提一下,心想:这是此生最后一次起床,生命只剩一天,必须用来修持正法。乘坐公共汽车,也想这是最后一次,必须抓紧时间修法。来此处听法,也想是最后一次,应当努力。照这样反复串习,最终会形成坚固的意念,一提及今日会死,心就趣入修行。关键是通过串习,在相续中引起一个“今天必死”的正念,由它的作用力,可以遮止心缘现世八法散乱。如果内在的正念引不起来,单凭口头上说“无常”,当然起不了这样强大的作用。

  ③ 死时除正法之外一切无益

  这也要事先通过思维决定好。一个人的一生会有许多追求,所追求的不见得有真实的利益,如果一生追求的都是毫无实义的东西,那人生就白白空耗掉了,真正是枉活一世。那么,人生当中到底什么法有利益、什么法没有利益呢?这在死亡面前就会检验出来。死亡的时候,现世一切的圆满下至一根线也带不走。一生倾注了大量精力所追求的东西,比如妻子、儿女、名声、地位、财富、住宅,在死亡时,都会抛弃我们,连与生俱来须臾不离的身体,也要留在此世,无法前去,更何况其它的身外之物。真正伴随而去的,只有业力。从这里应觉悟,自己一心追求、经营的世间法,在死亡时竟然毫无利益,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方式生活下去,最后必定会落得一无所获。

  但是如果能换一种方向、换一种生活方式,以法为所求,日日夜夜忆念法、思维法、串习法、讲授法,这样,到临死时必定能获得安乐。死亡降临的这一刻,法是真正的依处、是真正的亲友、是真正的资粮、是真正的明灯。对于上等修行人来说,死亡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没有忧伤、没有悔恨、没有恐惧、没有迷乱,一生的修行已经成办了,只是结束过去、现前更安乐的未来。

  通过比较则明白:现世的各种圆满原来都是具有欺诳性的法,对于死亡没有任何利益,唯有正法有益。因此,从内心深处决定,此生唯一的所求就是正法,唯一的依怙就是正法。

  (3)思维轮回痛苦和因果不虚遣除对后世的执著。

  单单依靠前两种修法,还不能遣除对后世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更深入更广大的认识还没有生起。虽然内心不贪执现世,但在没有确认到整个轮回流转的苦相之前,还不能消除对后世的爱执,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对轮回的过患和业果不虚的道理进行观察。只有总的观察生死的自性为行苦,分别观察六道各自的痛苦,纵向上由十二缘起观察轮回流转的规律,透视生死苦性。只有这样认识苦,才会彻底厌离三有,不仅厌离今生,对于后世也无任何希求。

  有的人不知道思维苦是一个重要修法,也不知这样思苦和转变心态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不思苦就不会产生厌离,不会希求解脱,不会生起悲悯众生之心,不会生起皈依心,也不会精进断恶行善。思维苦是佛法一项重要的修行,一个人对世间的认识和他的心态密切相关,如果看轮回只见一片安乐景象,则只会贪著沉迷在其中,难以生起出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动机,即使能修一点,也只是以佛法成办生死中的圆满,把佛法作为获取五欲安乐的工具。这样不论做什么修什么,都只是积累转生轮回之业,并无半点是趋向解脱之因。

  佛成道之后,最开始就是转四谛*轮,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这本身是圣者的智慧所照见的轮回真实自性,真正的智者不是回避这个苦,而是要直接面对轮回,观察它的自性,从而决定好自己生命的方向。

  如同黄连遍满了苦,没有丝毫甜味一般,轮回本来就遍满了苦,没有丝毫安乐。遗憾的是,无始至今,日日在轮回,却不认识轮回,由不认识误以为有安乐引生贪著,由此把我们长劫束缚在生死之中。因此,再不能枉受分别念的蒙蔽,要下功夫认清轮回的苦性,只要能认识就会彻底厌离,从此,对轮回不存任何希望,一心希求解脱,这才是真正踏上了解脱道。因此,对于思维苦应高度重视,不是只了解一点知识,而是应生起透视轮回、看破世间的大智慧,从这里才会引生圣道的第一个心要——出离心。

  轮回的痛苦展开来有无量无边的表现,实际上,娑婆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件,不论苦乐升沉,不论中外古今,不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也不论社会的演变、四季的变迁,器世界的成住坏空、有情的生老病死、物质的生住异灭,尽其所有统统是在演说苦性。把这些苦相归纳起来,佛陀在经中演说了三苦、八苦、六道诸苦,《瑜伽师地论》更广泛地讲述了一百一十种苦,真正要认识苦谛,应当按照佛菩萨的经论,深入细致地思维观察,由此会深刻洞见轮回的真实本相。这次只是简略讲解,具体应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教典。

  佛菩萨讲述这么多苦,是要引导我们看清轮回的本质。凡夫人无始至今,一直都有一种把轮回苦性执为安乐的颠倒,就是这个乐颠倒为障,使心无法出离轮回、趣向解脱。如果不能顺着佛的教法认清苦性,则仍然会被自己的分别念所欺骗,无法放下世间追求、全心全意投入解脱道的修行。

  一切轮回的苦,可以归纳为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三苦再摄为行苦,能否通达苦谛,关键看是否能透视到五蕴为行苦的自性。

  地狱众生受寒热之苦,饿鬼有饥饿不得满足之苦,旁生有互相吞食受人役使之苦,阿修罗有战争之苦,人道有寿命短促、爱别离、求不得等的痛苦,天人有堕落之苦,这些六道痛苦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都是由烦恼和业造成的。只要是属于以烦恼和业之力所变现的五蕴身,则决定是苦性,是从这里显现出六道各种各样的苦相。

  须认识的重点是:五蕴身一直受着烦恼和业的支配,生命无自在,只有依随业和烦恼所决定的内容,不自在地迁变流转,就像何中的木头被动地被大水冲漂一样,这就是行苦。

  可以说,只要还未生起出世间的对治道,我们必然是不自在地生不自在地死,死后又继续不自在受生,受生后又要不自在地死,这样生生死死相续不断,是为流转之苦,从这一角度而言,三有之中,轮转之苦是周遍的,是不间断的,也是不见边际的。

  所以,要认真学习“苦”,研究“苦”,了达“苦”,实际上“苦”是轮回字典中,最需启蒙及认识的一个字,也是佛来世间为人天众生开示的第一个真谛。只有透视到苦,才能开启自己的心眼,见到出离轮回的意义。

  思维业果不虚,就是通过观察业与果之间的必然关系,找出以何种业产生何种果的规律,经过反复思维会在心中生起因果不虚的定解。由观察业果,可以透视轮回苦的本质,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以业果愚为根源,造十恶业,业不空耗,必定会变现三恶趣的痛苦;第二,以真实义愚为根源,见不到轮回苦性和人我无自性成立的空性,必定由后有爱和人我执造集引生死之业,终不能免三有受生,即使生在天界,感受的也是行苦,天福尽后,还有无量无边的痛苦。

  这样思维因果,心里可以确定,以耽著轮回之心不论做什么都是集生死业,无由趋向解脱。换言之,了解了因果之后,更能确切地认识到,世间众生,要么是以耽著现世的心,造集非福业,结果只有恶趣,决定是苦苦;要么是以耽著后世的心,造集福业和不动业,虽生善趣,也不出坏苦和行苦。由此从因果上断定,只要对轮回的圆满还有耽著之心,决定无法出离生死,而落于轮回上下的任何生处中,唯一只有感受痛苦,连针尖许的安乐也找不到。

  所以,能思惟认清因果,自然不愿再贪著轮回,转而会对解脱生起强烈希求之心。

  3、出离心生起之量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如果在修习以上的四种加行之后,内心对于轮回中的各种圆满,一刹那也不生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都是希求获得解脱,这时候,就是已经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

  经论中常常用火宅等比喻来描述真实出离心的状态。譬如,一人误入火宅,整个房屋被熊熊大火猛烈地燃烧,火宅中的人迫切寻求出离火宅之心的强度,相当于这里要求的出离心之量。

  应当明辨,所谓的出离心,不是只对有漏的苦受厌离,而是对有漏的苦、乐、舍三种受都厌离;不是只厌离三恶道,而是普遍厌离一切三有,视人天圆满如同无间地狱;不是痛苦时才出离,高兴时不出离,不是只对轮回中的一部分法出离,而对另一部分法不出离,也不是等到世间的事情都圆满了再出离,而是已经看破世间,对轮回彻底失去兴趣,是彻底、完全、恒时地寻求出离。如果只是生起相似或少许的出离心,那就应当按照出离心的修法,继续努力修持,直到生起如量的出离心为止。

  知道这个标准之后,可以衡量自己是否真实生起出离心,比如,见人外表漂亮、声名显赫,或者事业有成、家庭富裕,心里还会生起羡慕,这说明出离心并未生起。或者观察自己的心最重视什么,如果念念追求现世圆满,这和未入道的世间人并无两样;如果追求的是后世的圆满,也不是出离心。出离心是日日夜夜只希求从轮回中解脱的心。有些人只在疾病、贫穷、事业不成功或者感情不顺利时,心生厌离,但在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生活甜蜜之时却一点不厌离,这根本不算是出离心。

  如果出离心的基础还没有打牢,法器尚未成熟,就迫不及待地修行高深之法,这样修行的证相难以生起,即使能生起一点,也难稳固增上,几乎都是建造空中楼阁而已。

  (二)菩提心,这个要点分成两个方面:1、需生起菩提心的理由;2、菩提心的修法。

  1、需生起菩提心的理由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在生起出离心之后,如果出离心不以菩提心摄持,则不能成为无上菩提的安乐之因,因此为了能顺利趋入佛道,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应当努力生起菩提心。

  一切果都观待于发心,发心殊胜果就殊胜,发心下劣果就下劣。想想看,如果没有生起为了利益无边有情而誓愿成佛的大心,单凭一种只求自己了脱的小乘心,怎么成就无上的佛果呢?依据《宝性论》所说障碍如来藏现前的四种过失,“怖畏轮回痛苦只为自己寻求寂灭之乐”和“舍离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属于声闻缘觉相续中具有的两种障碍。行者生起出离心之后,如果不进修大乘菩提心的教法,则容易堕入小乘的下劣作意,成为修证佛果的障碍。

  《普贤上师言教》当中这样说:“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为了在相续中生起此菩提心空性大悲藏而宣说的。如果远离了此菩提心如意宝,那不论见修之法多么高深莫测,对获得圆满正等觉也没有任何利益。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持若以菩提心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但如果远离了菩提心,则和外道无有区别。”

  再从果上衡量,如果生起出离心之后,进入声闻缘觉之道,虽然能从生死中解脱,但这只是成就一分断证功德,相比于断证圆满的佛果,实有天渊之别,因此,在自利方面远远未达圆满;再就利他观察,小乘的利他极其有限,没有勇猛愿行菩提心的摄持,被贪求自己解脱的下劣作意所障碍,小乘行者无法开展浩瀚如海般的救度众生的事业。

  或者,从报恩而言,天边无际的有情过去世都曾做为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有过深重的生育之恩,如今她们在轮回的险道上如盲人一般艰难地行走,如果只顾自己解脱而不发心救度,那这样的行为与旁生有何两样呢?因此,为了报恩,应当发起菩提心。

  生起出离心之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修持菩提心而趣入大乘道,另一条是不修大悲心,直接趣入声闻道、证得阿罗汉果。经中说,由小乘道获证阿罗汉果,入灭尽定,后来经佛放光劝请出定,仍需要从资粮道开始趣入大乘,按这条路走,即使最利根的声闻,比最钝根的菩萨成佛也慢四十九劫。辨别清楚道的迟缓与速疾之后,作为具有大乘种性的人,应当唯一选择殊胜的大乘之路,因此应当精进地修习菩提心的教法。

  下面再从菩提心的利益方面显示修持菩提心的必要:

  (1)、生起菩提心则进入大乘之门

  进入大乘之门的界限,是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所谓的大乘,不是以外在形象来判定,它完全建立在菩提心上。倘若未生起菩提心,不论身份如何、地位多高、名声多大,也不论表面行持何种行为,都不算是进入大乘,而心中有了菩提心,纵然地位低下、生活贫穷,也是真正的大乘行者,在他的相续之中会逐渐生起大乘五道十地的功德,所以《华严经》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2)、依靠菩提心能消除严重罪业

  如同劫末的大火能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完全烧毁,我们心相续中一旦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就能在一刹那间忏除各种重罪。

  譬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修行前,曾经堕于地狱中,当时他和一位名叫噶玛热巴的地狱有情一起拉车,车子很沉重,十分辛苦,一旁的狱卒严厉地惩罚他们,遭受的痛苦极其难以忍受。佛当时心想:与其两人受苦,不如让我独自一人拉车承受,噶玛热巴也能因此而得到解脱。在他生起自他交换的菩提心的当下,立即便脱离恶趣,解脱了痛苦。

  (3)、能获殊胜安乐,得果无尽

  如果能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是一种无尽的善根,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永远都不会穷尽。这种情形,就象把一滴水投入大海,只要大海没有干枯,这滴水就始终不会穷尽。但是,如果善根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就只是一种有穷尽的善根,比如行持有漏人天善法的善根,或者小乘人相续中的善根,都是成熟果报之后,就不再发生作用,就像芭蕉树出生一次果实便会枯萎一样。与愿菩提心相比,生起行菩提心的利益更不可思议,即使没有行善,处在睡眠、走路等无记状态中时,善根也会不断地增上。所以菩提心具有极其殊胜的利益。

  哪怕是再微小的善根,只要以菩提心摄持,都会成为成佛的资粮。一般如铁那样价值很低的金属,通过点金剂,能转变成价值高昂的黄金,同样,任何一种微小的善根,只要以菩提心摄持,就能转成无穷无尽的成佛的善根。菩提心具有这样如点金剂一般的殊胜能力。

  (4)、名义转变,下劣身转成殊胜身

  一个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名称上应叫世俗菩萨,不能称呼为外道、小乘人或者普通善人,其相续也转成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的相续,与以前的相续截然不同,这是名义转换的功德。

  比如一名乞丐,如能生起菩提心,其身份实际已超过大公司的总裁、国家总统,甚至超过了天界的天王,值得一切人天众生恭敬礼拜。

  而且以菩提心殊胜的作用力,凡夫人以业和烦恼感招的不清净身,也能逐渐清净,最终转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殊胜佛陀妙身。

  以上从各方面思维生起菩提心的必要性,从因与果的不同角度观察了菩提心的利益。先这样做思维的前行,是为了在相续中引起对菩提心的信心和欲乐。有了意乐,以它推动,就会精进地修习菩提心。道的各支分间的关系,应当这样认识清楚。

  2、菩提心的修法

  思为猛烈四瀑流,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颂词前六句,缘自相续思维,是引发出离心的方便,缘他相续思维,能深切体会有情流转生死的痛苦状况,由此可引生大悲心,进而生起菩提心。这里,重点是以思维有情痛苦作为引生大悲的方便,而由大悲为根本因,生起世俗菩提心。

  “四瀑流”是指生老病死四大痛苦,凡夫众生一直被它猛急地冲击,每一生都会显现生老病死,生死之轮旋转不息,这是轮回有漏法的规律。当生老病死到来之时,凡夫人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为什么会这样无法抗拒?因为凡夫被业的绳索紧紧系缚,能解开业绳,还有希望摆脱生死,若解不开业绳,则随业力一定会受生。为什么难以挣脱业的绳索呢?其原因是众生念念在我执中,这我执如铁网一般,把众生紧紧困住,丝毫也动弹不得。能断除我执,自然烦恼会消失,业绳会解开,四大瀑流也能截断,但是众生一直被无明遮障,见不到无我的意义,这样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就解脱我执呢?由此可见,因为无明执我,所有的三有众生都被系缚在生死之中,无一能逃出业索的束缚和四瀑流的猛烈冲击。

  从苦追溯其因,就是思维集谛,逆向观察,生老病死的因是业,造业源自我执,我执是由无明引起,由此可决定:只要无明未破除,那以无明为源,必定刹那不停地以我执造作引生生死之业,所以凡夫在生死中都是辗转不断地受生,每一刹那都在苦苦、坏苦和行苦的逼恼中,这个五蕴之身苦受时是苦苦;感受快乐时也注定将转为痛苦,是为坏苦;不论是苦是乐,都会成为未来痛苦的因缘,这是行苦。因此有情都恒时在三苦当中,三有如火宅一般充满了痛苦。

  思维到这一点后,对于曾做过母亲、有过极重恩德的尽虚空界有情,如果自己不发心去救度,那么这些老母有情都会被生死瀑流猛急地冲漂,无休无止地一直流转下去。这种生死的大苦,只要没有生起对治,就永远不会有了结之时,因此应当发大心来救度沉溺在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从上面的解释,还可以看出学习四谛教法的重要性。为什么在完整的菩提道中,要把四谛和十二缘起这样两个教法安立为共中士道呢?原因是:思维这些法义是引生菩提心极其关键的前行。只有首先对轮回的苦集,通过思维生起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缘众生苦引发大悲和菩提心。因此,对于进入大乘道而言,修学四谛是重要的前行。

  (三)无二慧,分为两个方面:1、需要生起无二慧的理由;2、认识正见。

  1、需要生起无二慧之理由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不具有证悟无我实相的智慧,即使修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也不能断除三有的根本我执,因此应当精勤通达缘起法。

  由我执而引生贪嗔痴等烦恼,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有三有的受生,因此,三有的根本是我执。但是我执仅仅依靠出离心和菩提心能不能断除呢?不能断除。因为我执是缘五蕴执着有实有的补特伽罗人我,如果不能现见五蕴本来无我,那这种执蕴为我的耽著始终无法消除;从法我执来看,法我执是执著法有自性,这也唯有依靠通达法无我的智慧才能从根本上对治。

  《四百论》云:“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以智慧现见无我时,能从根本上消灭三有的种子,相反,如果没有断除耽著人我和法我的习气,即使暂时以禅定、慈悲、持戒等方法得以压制,但终究还是会再次生起。因此,为了断除实执,获得涅槃,应当精勤通达缘起法,了达了万法都是观待因缘而生,就会通达诸法本来无自性。

  《般若经》中说:声闻、独觉、佛果三种菩提,都要依靠空性获得。《大智度论》中也说,修行人不见般若则被束缚,若见般若则得解脱,并说,诸佛、菩萨、声闻独觉的解脱涅槃道都是由般若而获得。《金刚经》说,一切诸佛的无上菩提都是由金刚般若经而出生。《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以,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是一切四圣之母。而且,六度的前五度没有以般若摄持,则如盲人般不能到达彼岸,甚至连波罗蜜的名称也不能获得,只能称为布施而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等。

  智慧极其重要,比如离开向导的盲人,连道路都不知道,怎么能进入城市,同样布施乃至禅定的前五度,没有智慧如同无眼,不能证得菩提。

  经中说:“没有破暗的智慧光明,不能成就清净戒律,大多数因为没有智慧而导致戒律不清净。”又说:“内心不勤修智慧,此人的戒律不可能清净。”而且,不生起智慧光明,终究不能灭除愚痴黑暗,慧光若发,无明黑暗便会遣除,因此应当随自己能力精勤地修习智慧。

  2、认识正见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就是从名言角度来讲,见到因果规律遍及轮回和涅槃的一切法,丝毫不会错乱,也就是,在能取所取尚未消于法界之时,善恶因果都是无欺存在的,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是从胜义来说,目前我们错乱的根识所缘的一切色法、声音等等,只是一种错觉的假相,在真实的境界中并不存在。也就是,以我们的眼耳等根识所见、所闻、所执取的一切境界,其本体本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

  这样的境界已经现前的人,就是已经趣入了佛陀欢喜的大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这一颂是讲见解没有究竟的情况。

  如果还没有把“世俗中缘起现相不空”和“胜义中远离一切承许”这两者统一起来,还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这时还没有通达佛的真实密意。

  “无欺缘起之显现”,就是在世俗中有真实的缘起法的显现,善恶因果丝毫也不会错乱。“远离所许之空性”,就是真实中,本来是远离一切承许的大空性,因也没有,果也没有。

  实际上,“有因果”和无因果是一个,也就是在世俗的错觉面前有因果以及它的作用,但是胜义中却没有因果。比如我们的眼根看到一个杯子,而以精密的物理仪器探测,并没有杯子,只是基本粒子而已。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杯子和实际没有杯子,并不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如果执著有杯子,而不承认它实际是基本粒子,或者认为只是基本粒子的组合,就不承认眼识的错觉前有杯子,这两个观点都有失偏颇,都不完善。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这一颂是讲见解已经究竟的量。

  如果到达现和空不需要轮番,在现见轮回无欺因果规律的同时,就已断除了所有的执著相,即在有因果的同时,就是大空性,这时见解已经圆满。

  什么叫做“轮番”呢?就是见到有因果缘起的时候,没有见到空性,见到空性的时候,没有因果显现。也就是,在还未通达现空无别这种究竟境界的凡夫分别心前,显现和空性这两者无法同时存在,只能以轮番交替的方式来认识。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以现除有边”,就是见到显现时就见到它本来完全是假的、是虚幻的,从而断除了有边的执著。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有偏颇的认识,原先以为根识前的显现都是实在的,永远保持它的自性,这实际是堕入了有边。

  “以空除无边”,即了知万法虽然本来就是虚幻,但在根识前,还是可以无欺地显现,眼睛可以看,心识可以感觉,这是以空遣除无边,改变了原先以为空是一种单空的偏于无边的认识。

  这样了知缘起就是空性,两者根本分不开后,自己的智慧就永远不会被边见夺去。

  这次对无二慧只是作了粗浅的解释,般若空性很高深,也很有价值,重要的中观论典有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智慧品》、静命菩萨的《中观庄严论》等等,对这些大论典应该发愿深入学习。

  三、末义

  劝勉勤修: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对此三主要道论,自己通过如理的闻思已经如实通达之时,就应找到一个寂静之地,精进快速地修持具有最永久利益的佛陀果位。

  一切菩提道的修行扼要归摄在以上三个要点中,通过这部论的学习,对于真正菩提道的心要是什么,我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目标之后,应当抓紧时间在这三个要点上精进闻思,争取早一天如实地通达。通达之后,应当找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一切散乱,集中心力,按照法义长期精进地串习,让心相续中真正如量地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按这样修习有缘的妙法,不论修净土、禅宗或者密宗,都一定会成功。这样才是以人身真正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扎巴(宗喀巴)对查阔阿旺札巴之教言。

  一、为什么要放生

  放生是一项我们应该长期从事的事业。我们对放生的道理、放生的方法是否清楚知道,会直接影响到放生的效果。很多高僧大德已经对放生作了很多有益的开示,我们今天再从三个方面对放生进行一下探讨:一、为什么要放生;二、放生有什么利益;三、应当如何放生。

  一、为什么要放生

  (一)众生具有佛性,皆当作佛,应当尊重生命而放生

  一切生命的一念心性直下和三世诸佛无二无别,然而有的被宿世的恶业力障蔽,悲惨地沦为心智低下的恶趣众生,除了寻求食物、躲避死亡之外,其它都一无所知,这就象是一面宝镜长时间被灰尘蒙蔽,不但放不出丝毫光明,就连镜子的本来样子也看不出来了。

  但只要它通过智者的指点,知道了这满面蒙垢的东西原来是一面宝镜,之后不断地擦拭,宝镜洁净的镜面就会逐渐显出,等到最后一点污迹被擦除时,宝镜就又会恢复其映澈万物的本性。

  一切六道众生的心性都是如此,由于无始以来被烦恼和业所障蔽,导致不能显发本具的光明佛性,以迷乱力造作轮回的业。佛陀知道众生的心性和佛平等无别,于是顺应众生的根机,采用种种方便,宣说了无量法门,众生只要遵循佛陀开示的正道,修习戒定慧、断除烦恼,就都能恢复本有的佛性而成佛。

  因此,从其本质上来看,动物的本性其实并不下劣、愚痴,天生比人低下,而是和诸佛一样都具有如来藏,未来都会成佛。那么,对于这样尊贵的未来佛怎么能损害甚至屠杀呢?再则,我们又有什么权力来剥夺它们生存自由呢?

  杀害生命确实是最严重的罪业。而在他们遭受命难的时候,不发心救护同样是漠视生命尊贵自性的表现,想想看,就是对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比如一辆高档车,我们都会精心地爱护,稍微有一点损坏都会及时修复,何况生命是宇宙中最尊贵的呢?各个生命都有的佛性中原本具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自性功德,无数辆高档车加起来根本比不上他的一丝一毫。如果高档车有必要爱护的话,那生命更应当百倍地救护。

  (二)思惟轮回的过患,应当戒杀放生

  从轮回的现象上来看,我们和众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时间实在太漫长了,因此,每一个众生都和我们彼此做过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对这个轮回的事实虽然凡夫一无所知,但诸佛如来却是明明白白地照见。我们如果仔细思惟,就会情不自禁地生起惭愧心和悲悯心。

  我们由恶业力在人间或者其他善恶趣当中也曾多次彼此伤害过,曾经和有情结下的冤结如果能记录下来,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下,今天不猛利截断杀业习气的话,未来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次的重演。所以今生有幸得到人身,具有其他众生没有的坚强心力,就要好好发挥出来,解开无始以来和众生结下的一切冤结,行持戒杀放生,让一切众生都得到生存的自由,而且,还要进一步为它修法回向净土,让它获得解脱的安乐。

  (三)出于报恩之心应当放生

  众生过去世都做过我们的母亲,在做母亲的时候为了生养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而且把能得到的最好的享受都留给我们,在我们有痛苦的时候宁愿自己代受,因此,母亲的恩德极大。现在过去世的母亲即将惨遭断除命根的剧烈痛苦,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呢?虽然我们现在能力有限,还远远没能救护天下的一切母亲,在程度上也远远不能给予他们终极的幸福,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没有这份心,所以要尽自己的力量把它们从屠刀下解救出来,进行放生。

  (四)出于自他平等的善心应当放生

  我们每个人都希求安乐,不愿意接受痛苦,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体,可以舍弃外在的财富、名位,而为了保全生命可以舍弃身体的支分,我们是这样的希求生存,不愿意死亡,要知道其余的众生都是这样的啊。宋代陆游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在我们遭受命难的时候,最盼望得到救护,一切众生在被宰杀时,也同样希望有人救他。为什么我们不能替他着想,对他布施无畏呢?所以,想到众生和我们都同样希求安乐,应当尽自己的能力去加以救护。

  (五)随学大悲世尊,我们应当放生

  我们的大悲世尊在因地发了无上的菩提心,为了救度众生舍弃过无数的头目脑髓,投身饲虎、割肉喂鹰,直到成佛之间一直精进不退,而成佛之后,更是相续不断地救度一切众生。今天,我们做了佛的弟子,学习的是以慈悲为自性的圣教,修的是利他的大乘法门,如果在众生被杀的时候,却没有一点哀悯救护的心,那确实连佛弟子的资格都没有。因此,随学诸佛,我们应当尽力放生。

  (六)利他即是自利应当放生

  放生看起来是救护众生,实际是救护自己,利他和自利本来就不能分开,换句话说,我们救护了众生,就能使自己在现在和无穷无尽的未来,摆脱孤苦、贫穷、灾难的侵扰,获得长寿、健康、富贵、安乐。所以展望无尽的未来,当下这个放生,实际是提前救济了我们自己,使我们未来的生生世世永远不遭受短命、疾病、贫贱、孤苦等等的苦难,这确实是无量自他利乐的源泉。可以说,如果人人能行持放生,整个世界都会沐浴在福德的光明当中。因此为了自利我们也应当放生。

  (七)放生与慈善事业等

  有人问:在这个世界当中,充满了疾病、孤苦、贫穷、战乱,到处都需要帮助,为什么对这些不加关注,却把注意力投注在关系不大的动物身上,这样在轻重缓急上不是很颠倒吗?

  回答:人类和动物虽然在外相上有差异,但佛性本来相同,动物以恶业沦落到恶趣,我们有幸以善业得到人身,如果不能哀悯、体恤动物,反而随意损害它,将来的结果就是自己福报穷尽而堕落。动物受报完毕转生为人,难免要从头还债,反过来我们又成为它的盘中餐。事实上刀兵劫都是以宿世的杀业所感,如果人们相续中没有杀业,即使歹徒也会对我们生起善心,而不会受到他们的任何损害。瘟疫、水火等的灾难,也会远离戒杀放生的人。由此可知,爱护生命其实就是爱护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真心投入到放生的善行中去,那么这个世界的疾病、贫穷、孤苦、战乱都会自动消失,这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人间的孤苦、贫穷、灾难等当然需要切实的帮助,但是他们还没有到生存的权力即将被剥夺的地步,而快要宰杀的动物如果不去救护,很快就会在砧板上被宰割、在油锅中被煎炸,葬身在人们的口腹之中。因此放生是在急难当中把有情从最惨烈的屠杀之苦中解救出来,恰恰是真正懂得轻重缓急。

  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资助贫困等的善举。如果看到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三九天还穿着露出了脚趾头的鞋子,一天难得吃上一顿饱饭,我们还没有动恻隐之心,没有想到能去帮助他们做些什么,那说明我们的慈悲心不够真实。因此对于孤苦、贫穷、灾难等也同样要怜悯,要随分随力发心去帮助,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或者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或者邮寄生活所需的衣服被褥等,或者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为贫困者提供实际的帮助。

  还有人怀疑:动物有无量无边,你都能放得完吗?

  虽然动物无量无边,但尽量把眼前的待杀众生解救下来,进行放生,则是我们应该做,也是能够做得到的。另外,放生这种善行,也是使自己生起普遍爱护生命的最殊胜善心的方法。透过放生这种善行,对有情的生命真心地关怀、爱护,慈悲会由衷地生起来,有了慈悲,就不会愿意再去做损害众生的行为。如果这个世界的人们都能做到这样,这是对水陆空行一切生命的大放生了。

  另外,最好的放生,就是我们能够放弃食肉,坚持素食,并且广泛宣传素食的意义,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吃素的行列里。吃肉的人少了,这个世界的杀戮就会减少,祥和之气就会降临,放生的目的也就圆满实现了。

  (八)总结

  没有佛法的启迪,一个贤善的人虽然也会有尊重生命的善心,但是单凭自己的智慧力毕竟难以认识到一切生命都具有尊贵的佛性,也没认识到在轮回辗转沉浮的过程当中,自己和众生之间彼此曾经无数次做过亲人和怨敌,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正是由于没有甚深广大的认识,导致对众生一视同仁的慈爱意乐和行为无法调动出来。一直到佛法传入东方,三世因果以及众生与佛陀心性平等的真谛才被世人所认识,从此之后,古圣先贤们都一致以戒杀放生作为挽回杀劫、培植福果、止息战争、永葆太平的根本基础。

  二、放生有什么利益

  (一)放生是功德最大的有为善法

  现在是五浊恶世,一般人福报浅薄、业障深重,比如身体多病、寿命短促、灾难很多,修持佛法有相当的困难,有没有一种方法摆脱这种困境?有!那就是放生。在一切有为善法当中,功德最大的就是放生。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藏地的根桑曲扎大师也开示说:“应当断除杀生,救护放生,在一切身语的善法中,放生的功德最大。”净土宗九祖藕益大师说:“欲即人心证佛心,转浊劫成净土,术莫过于放生。”所以要把一种恶劣的凡夫心转成大慈大悲的佛心,要把一个五浊炽盛的秽土转变成清净庄严的净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放生。

  (二)放生是积福要诀

  《金光明经》当中有这样一则公案,在宝积如来出世的时候,当时释迦牟尼佛是流水长者,他用大象往一个快要干涸的水池当中运水,救活了水池当中的一万条鱼,而且念佛号,加持回向给鱼群,以这个因缘,一万条鱼死后转生为天子,为了报答恩德,在流水长者的家里,撒下了四万颗宝珠,而且降下天花为长者祝福。

  (三)放生是生命的最佳保障

  今天人们都在寻找保护自己的方法,尤其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时时都有可能遭受天灾人祸,比如空难、车祸、传染病、水火灾难、暴力袭击、战争,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连晚上出门都没有安全感。怎么才能使生命具有保障呢?就是多做放生,放生的功德积累得越多,就越会使自己处在善法光明的护佑当中,自然远离横祸灾难,《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中说:“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所以放生是我们生命的最佳保障。

  在佛经当中有这样一个公案:

  以前有一个天人,投生在一户施主家里,长大之后,他想出家,但是父母不答应。这个小孩心里想:人身这么宝贵,如果不能出家,那这个人身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他想自杀,可是跳河的时候,河水竟然倒流。他从悬崖跳下,也丝毫无损。当时国王的法律很严厉,他又故意做强盗,想让自己遭受死刑而死,可是行刑的时候,射出去的弓箭全部都自动返回,国王大吃一惊,向他道歉。后来在国王的帮助之下,他的家人终于允许他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人前世造了什么善业,寿命这样坚固呢?

  佛说:“以前他救过一个快要被杀的人,以这个因缘,他在五百世当中,内心无所畏惧,外在的地水火风也不能损害他,而且在今生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所以放生是无畏布施,能让众生远离怖畏,也能使自己获得无畏之果,如果我们有怯弱、恐惧的心理,常常行持放生,就可以逐渐转为安定、坦然。

  (四)放生是延寿妙法

  《杂宝藏经》中记载,过去有个沙弥,承事一位长老。长老观察到沙弥还有七天寿命,就让他回家去看望母亲,临别的时候嘱咐他:到第八天再回来,意思是让他在家里命终。没想到沙弥第八天回来了,师父觉得很奇怪,就入定观察,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一群蚂蚁困在水中,他做了一个小桥把蚂蚁引到没有水的地方。以这个救护蚂蚁的功德,寿命得到延长。

  (五)放生是治病良方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中说:“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

  林则徐曾经讲过他朋友的一件事情,他有位朋友,杭州人,名叫屠琴邬,在做官前,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于是在病中立下誓愿,愿以利人济物,来忏悔自己业障。有一夜,感得观世音菩萨入梦,告诉他说,因为过去世在湖北做官时,太过苛刻,又常常杀生,因而这一生短命。现在只有放生才可延寿,且可增加福禄,并鼓励他更加努力去利人济物。屠琴邬醒后,合家戒杀,且时常买物放生。这年冬季,便被任命为九江太守,次年冬天,病体也痊愈了。

  所以,在自己的亲人、朋友得病的时候,为他们放生,对病人有很大的利益。

  (六)放生能积资净障

  如果能尽心尽力地通过放生积资净罪,就能积累极为殊胜的净土资粮。憨山大师曾经说:“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清,……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印光大师在《放生十大功德》当中说:“戒杀放生的行者,来世能生在四天王天当中,享受无极之福,如果兼修净土,直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七)放生能促进社会稳定、世界和平

  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爆发,其根本原因,在于众生无始以来所结下的冤孽,我们人类要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远离战争与暴力,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推动人们戒杀放生、树立起尊重生命的观念。放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减少了被屠杀的众生,减少了今后动荡的根源;放生带来的间接结果,是增加了人们的福报,增加了善的力量,减少了过去的冤孽成熟的机缘。印光大师在《放生十大功德》中开示说:“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因此,作为一名大乘佛子,我们应当从自己身上做起,把放生的慈悲之心,带回家,带到工作中,去感化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唤起人们珍爱生命的善心,促进社会的稳定、世界的和平。

  (八)放生如如意宝珠

  放生是象如意珠一样极其善妙的法,随着各人心愿的不同会现前相应的善报。如果希求善趣的安乐,放生能获得人天的福报,如果希求自己获得寂灭,以放生就能得到声闻阿罗汉的果,如果能以菩提心摄持放生,就能成为佛果之因,如果祈愿上师住世,放生就能感得上师长久住世,如果想让自己长寿,放生就成为殊胜的长寿法。因此,放生具有无与伦比的功德。作为大乘的修行人,我们放生当然不能仅为自己求一个回报,但是即使不希求回报,善报也会自动现前,这是因果不空耗的规律。

  大家能不吝惜自己的钱财,为了救护生命而慷慨解囊,事实上以这样殊胜的善心等于是把不坚实的财富转换成坚实的财富,这是舍弃小利益而获取大利益的作法。为什么说是不坚实的财富呢?因为钱财是一种会被水漂、会被火烧、会被盗窃的无常不坚固的法。如果把钱用于救护众生,在心相续当中所产生的功德,谁也无法夺去,所以这是最坚实的财富。其实放生都是为你自己积累资粮,在利他的同时,获得最大利益的还是你自己。

  有的人会想:我没有很多财富怎么办呢?这也不要紧,福德主要依靠的是善心,有放生的纯厚意乐就是大福德,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对众生发起救护的慈悲心,以这种慈悲心来参与放生,哪怕是放一条小鱼,也是很殊胜的福德。除了自己亲手放之外,以善心劝导别人放生,或者见到放生心里赞叹随喜,都是在积累放生的功德。但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就应当尽心尽力,不吝惜自己的财富和精力。

  佛陀告诉我们:任何损害众生的行为只会让自他遭受痛苦,而任何利益众生的行为,必定让自他获得安乐。而且给予众生安乐,自己的安乐会更大,布施者往往比受施者更幸福。事实上,在生起慈悲心放生的同时,内心就会获得安乐,而且每当想起以自己的双手救护过无数的生命,让它们重返家园,重获生命的自由,心里也一定会充满欢喜、满足。

  从未来世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放生会给自己在未来的多生多劫当中都带来巨大的福德,佛经里面记载,给一位生病的比丘送去一个水果,会在很多劫当中感得健康无病,我们现在一起以如法的意乐和行为,救济这么多的生命,功德也肯定不可思议。

  以世俗的因果缘起规律,今天你以慈悲心救护他们,今后遇到这些生命的转世时,他们就会来帮助成就你的善缘,你放的生命越多,将来获得的善缘也就越多,当你成佛的时候,他们会成为你的眷属,从你的教法中获得解脱,所以放生也是和一切有情结下生生世世的善缘。

  三、应当如何放生

  (一)放生的意乐

  放生时,调整好自己的发心十分重要。功德的大小不是取决于外在形相,而是完全取决于发心的大小,在放生当中发心越大,培植的福德也就越深。

  《普贤行愿品》说:能令众生得欢喜,即令诸佛欢喜,在对待众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应该和承事父母、师长、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我们是修习大乘的人,大乘的修行就是利益众生,给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因此放生时,对被解救的生命,要有怜惜心、爱护心,为它们能躲过砍杀的劫难而真心欢喜。同时也要意识到:这样救护众生的机会,是多么难得!自己即使只做到一点,积累的也是殊胜的资粮!这样以欢喜心推动,相续中的善根就会被不断地滋润。希望大家按这样来做。

  有一个五里铜盆的公案,以前有个叫恶见的国王,一次他看到有一只金色的猫从院子的东北角蹿入西北角,恶见王就让人挖掘,结果挖出三重铜盆,里面装满了钱,而且五里地都是这样,恶见王觉得很奇怪,就去问迦旃延尊者。尊者告诉他:

  过去毗婆尸佛出世,佛涅槃之后,那时恶见王是一个卖柴的穷人,有一次碰到一个比丘乞食,把钵放在路边,对人说:“谁把钱放入这个坚牢藏当中,一切国王盗贼水火都不能夺走。”穷人听了之后,踊跃欢喜,他刚好有卖柴的三文钱就全部做供养。

  在回家的五里长的路上,他是一路生欢喜心,到了家门口,他又转身向着比丘所在的方向恭敬地顶礼发愿,由于在五里路当中,他一直对自己的善行随喜,使功德大幅度地增长。

  我们让自己心里生起善的意乐,这是完成一个善行最关键的地方。所以我非常希望你们在放生当中能生起很好的意乐,对于众生有慈悲心,对于放生有欢喜心。

  众生最珍爱的是自己的生命,我们首先从肉身上让他得到生存的自由,但是只有这一点还不够,还应当发更大的心,就是要发心尽自己的力量让一切众生远离生死的怖畏,最终得到无住大涅槃的果位,这样才是彻底的无畏布施。暂时还没有这种能力也不要紧,但是这样一种愿心一定要先生起来,修行是从脚下的最初一步,渐渐增上而逐渐圆满的。今天能以善心做到救护一只蚂蚁、一条鱼,将来能力提高了,就可以救护一个地区的生命,只要自己精进不退,最终救护一切有情的大能力都会现前,所以不能因为善法小而放弃,现在就是要从小的方面做起。

  每一次的放生,都是菩提道上的一分修行,把当下的放生意乐和行为调整好,非常重要,能这样积累上去,功德就会越来越增长。善法不论大小,真正可贵的是长久的坚持。如果天天都有增上,月月都有积累,这样善的意乐和行为串习纯熟了,自己的修行也会越来越广大,而善行广大,福德也会越来越深厚。

  我们看佛往昔做菩萨时是如何救护众生的,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有一次,菩萨遇见老鹰追赶鸽子,鸽子见到菩萨,就飞到菩萨的身体旁边来躲避老鹰的袭击。

  老鹰对菩萨说:“你想救鸽子,你想让我饿死吗?”

  菩萨问:“你要吃什么?”

  老鹰说:“我要吃肉。”

  菩萨就把手臂上的肉割下来抵偿。老鹰想要得到和鸽子同等重量的肉,菩萨不断地把肉割给它,一直到身肉快要割尽也达不到鸽子的份量。

  老鹰问:“你有没有后悔?”

  菩萨说:“我一个后悔的念头也没有生起过。如果我的话真实不虚,应当让我的身肉恢复如初。”

  这样立下誓愿之后,菩萨的身体果然恢复如初。

  佛在因地为了救护众生,连自己身上的肉都可以割下来。救护众生确实是最有意义的,我们常随佛学,也应当把自己的心力提起来,不怕寒冷、不怕累,真正来实践救护众生的修行。

  (二)放生的行为

  放生时对这些众生要充满慈悲,要轻拿轻放,比如放鱼时不要离水面太高,不要让它们感受新的苦痛。

  放生解救了有情的性命,同时也要能进一步利益它的法身慧命。所以在放生的时候,心里要认真观想、祈祷诸佛菩萨,口里要认真念诵佛号或者心咒,加持这些可怜的众生,还要为它们授皈依。如果时间允许,还应该念诵放生仪轨,只要是高僧大德所作的仪轨,都有其不共的加持力,都可用来念诵。

  在《不退转经》上说:“听到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都获得不退果,旁生听到佛号,也播下无上菩提的种子,此后会得圣果。”

  在释迦佛的传记当中也讲到:有一条大鱼想吞食众多的商人,其中商主念诵佛的名号,以这个听闻佛号的功德,大鱼转成人身,而且在释迦佛的教下成就了阿罗汉果。

  《文殊根本续》上说:“称颂善逝之密咒,如是诸咒具实义,众人侧眼视密咒,如来亦能摄受彼。”所以我们念诵的很多心咒对这些众生有很大的利益。

  在完成这样一个放生时,我们凡夫的力量毕竟有限,可是我们有最大的加持源泉——上师三宝,所以应当以无比虔诚的心祈祷上师三宝,把这个加持力显发出来。上师三宝的加持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必定也遍及我们这里,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是上师三宝的功德力真实不虚,诸佛的名号、本尊的心咒、《般若心经》《普贤行愿品》甚深的妙法,念诵这些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大家从内心深处发的慈悲心也不可思议,如果我们能以至诚心把这方方面面的因缘很好地配合起来,那就能以共修的力量,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要用心努力。

  (三)如法的回向

  做完善业后,应该马上回向到菩提道上,这样善业就不会被以后生起的后悔、嗔恨等非理的念头损毁掉,就象存进了法界银行一样,非常保险。

  在把放生的善业回向到菩提道之前,我们首先应特别为从无始以来到今生,被我们杀害的众生进行回向和超拔。

  从无始以来,我们为了养身活命,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杀害了很多的众生。吃这些众生的肉时,我们所贪求的,也无非是从舌头到喉间那一小段时间的美味,却要它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想起来这是多么的蛮不讲理,多么的残暴。如果别人把我们的母亲、孩子杀害,来做成他们的美味,我们能否忍受?

  再来看这些食物吃下去之后的结果,等过了喉咙之后,这些生命所做成的食物,变成了难看、难闻的东西,如果这时吐出来,没有一个人愿意再靠近,再过一段时间,这些东西,就变成了不净的粪尿,使得每个人都象个流动的小厕所,即使这样,很多人还是不管不顾,继续贪食众生的肉。

  就在今生,尤其我们汉地的很多众生,单单在小时候,就因为淘气、好玩,残忍地弄死了很多的蚂蚁、蜻蜓、蝴蝶、青蛙等等小动物,我们应该以羞愧、忏悔之心,将这次放生的功德,首先回向给这些被我们杀害过的众生,并下决心以后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

  同时,我们应该祈祷十方三世佛陀悲心的总集——观世音菩萨,以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量,使这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以作为我们以前对他们所作伤害的一种补偿。

  祈祷前,大家应该先用一分钟时间来回忆自己所杀害过的那些众生,以及观想过去世死于我们手下的那些众生,并在心里生起歉疚之心。

  接下来在前方观想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化身了千百亿的形象,每个人都可以观想自己最能生起信心的那个形象,然后心中对观世音菩萨生起渴仰之心、崇敬之心,祈祷观世音菩萨以杨柳枝洒出甘露,加持那些被自己杀害的众生,使他们获得人天的所有安乐,以及出世的解脱。

  这样观想好了之后,大家一起念诵六字大明咒以及“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下面我们一起来念诵、祈祷。

  然后大家按照《普贤行愿品》,把以这次放生的功德为主的三世所有的善根,都毫无保留地回向给我们所放的生命,我们的父母、亲友以及所有的父母有情,没有一丝一毫的悭吝,使它们都能现世快乐、幸福,走上菩提正道,来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证入不退地。

  这样关于放生我们就讲完了,希望大家多进行如理如法的放生。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