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与自性见的演变
2014/9/3   热度:307
自性与自性见的演变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自性与自性见
1,所谓自性,在传统佛教中有其特有的,特定的,比较全面的成熟的深刻的含义,为历来佛教界所认可。
在《坛经》里,自性既是万法之本体,又是众生之本体,也是众生成佛之根据。总括《坛经》所言,自性可有以下五义【参方立天:《性净自悟》,《哲学研究》,1994年第5期。】:其一,自性是清净性。“自性清净”【《坛经》第18节。】、 “自性常清净”【《坛经》第20节。】等语屡屡出现。其二,自性是真如性。《坛经》称,自性“即自是真如性”【《坛经》第27节。】,所谓真如性就是真实如此的本性。其三,自性是智慧性,“本性自有般若之智”【《坛经》第28节。】。其四,自性是空寂性。《坛经》认为众生之本源空寂,“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坛经》第48节。】,“性”是超时空、无生灭、无去来的绝对之存在。其五,自性是含藏义。“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坛经》第45节。】,即是此义。以上五义可以合并为“真如佛性”而言之。换句话说,《坛经》所言之自性是蕴含于众生之中的真如理体。因此,它才有诸多功能--含容万法、观照万法、思量自、化及生三身佛。
《坛经》中另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以无相、无住、无念阐释自心、自性的体、相、用。
无相的标准定义是“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坛经》第17节。】这样的“无相”是对心体本然状态的一种说明。世人对于声色诸相容易产生执著,神秀等北宗禅师教人看心就易于著于心相,看净而著于净相亦有违心体的本来面目。取相著相就障蔽了自己的本性,如果离相就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如云散而虚空明净一般。所以,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显性体清净,因而自心是以无相为体的。不过,《坛经》并未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着重于其运用。它对一切修为,统统冠以“无相”的限定词,如“无相戒”、“无相忏悔”、“无相三皈依戒”、“无相偈”等等,都是它的具体化。特别是其“无相戒”更是《坛经》的一大特色。“无相戒”全称为“无相心地戒”,“心地”即自性、佛性。《坛经》中两次引《菩提戒经》所言“戒本源自性清净”【诸本《坛经》均将“戒”字误写为“我。”此据扬曾文先生考证。】。据杨曾文先生研究,慧能的无相戒与《菩提戒经》所言之“佛性戒”、“持心戒”有关【参见《〈坛经〉敦博本的学术价值》,载《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99页。】。因佛性、心体(禅宗将二者看作一回事)是无相之实相,所以可称之为“无相戒”。慧能不是简单地继承此“佛性戒”的提法、作派,而有很大发展。具体的进展就是将其与“四弘誓愿”、“忏悔”、“三皈依”融为一体。这样的嫁接,使得戒体被牢靠地建立在心体之上。隋唐以来,律学对戒体为何迭有争论,是“色”?是“心”?还是“不相应行”?众说难一。“《坛经》摈弃了律学的各种主张,将戒体统一于修体,并定修体为无相,使得戒律的意义完全变了。因为戒律是种外在的
“无住为本”【以下有关“三无”之旨的论说,参考了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第8章第3节。】的命题是从《维摩诘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演化而来的。依僧肇的释文,“无住为本”就是“以心动为本”【僧肇等:《注维摩诘经》卷六,《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184页。】。 这与《大乘起信论》以心之初动为世界生灭的根源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简单地说“无住”就是“心动”。《坛经》说:“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坛经》第17节,以下四条引语均见于此节。】
“无念”一语,在佛教其他典籍中偶尔也用,集中加以发挥的是《大乘起信论》。《起信论》云:“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言,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起信论》将“无念”作为心体和最高境界的同义语,用以突出“心”的本然状态为“不动”的静态。在《起信论》中,“无念”是心体离言静寂,心相的流动迁流全不复存在的状态,《坛经》所言则与其相反。《坛经》言:“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
2,自性见一词的最早来源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自性见】
【自性见】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身上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云:既是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shigc简评:《顿悟入道要门论》是禅宗大德大珠慧海禅师写的一本著作,此处的自性见,是以无念无相无住为本的意思,属于修证境界,是褒义词,亦为正见的意思。
3,自性见在现代佛学中含义的演变
自性见的消融
-----黄国达
“自性”是什么?这是在众生的认知中,直觉得事物的存在有着固定不变的实体,但在深层的观察之下,知道凡是对事物的实体的、固定的、单一的、孤立的认知都是违背真相、虚幻不实的。自性不可得,称之为“无自性”,以为实有自性可得,称之为“自性见”。
shigc简评:在这里下了许多定义,很费劲,其实就是禅宗里的"着相",“执着”、“我执”,“法执”的意思,许多概念历史上的大德已经做了许多深刻的系统的探讨,已经成为经典了,因为现代人看不懂古文,所以得用现代语言重新定义。中国历史上的翻译经典工作长期持续了一千多年,许多概念是有约定的相对固定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现代语言与古文的不同,使得佛教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和混乱。
执着其一否定其余,其实是自性见的表现。以为“非有非空”是究竟,空不究竟,或“即有即空”究竟而“非有非空”不究竟,在印顺导师的“中观今论”第十章第三节“二谛的抉择”中说明这是横竖、单复的不同说法而巳。横是空有相待,假名安立为空、有、即空即有,竖是绝待的、超绝的,说为空、无、不、非的否定。空是单,非有非空是复,“非”即是空义。明见实相,则横说竖说、或单或复都可以,若不见实相那么执有“空”、“有”、“非有非空”或“即有即空”,都是自性见。
shigc简评:现代人对“自性见”下的定义及对治方法没有超出禅宗“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行理念的范畴。反对“自性见”其实就是佛教中说修行不要“着相”",“执着”、“我执”,的意思,至于什么是“无住,无念”,那是要修证才能达到的境界范畴,就不是翻翻书本能想象到的了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