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净土方便“化身土”
2014/9/3   热度:374
显净土方便“化身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一标举】
至心发愿之愿,邪定聚之机,双树林下往生,《无量寿佛观经》之意。
至心回向之愿,不定聚之机,难思往生,《阿弥陀经》之意。
【二、化身化土】
[化佛土标定]
谨显化身土者:
“佛”者:如《无量寿佛观经》说,真身观佛是也。
“土”者:《观经》净土是也。复如《菩萨处胎经》等说,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
【三、要门释】
[一、要门兴由]
然浊世群萌、秽恶含识,乃出九十五种之邪道,虽入半满权实之法门;真者甚以难,实者甚以希,伪者甚以多,虚者甚以滋。是以释迦牟尼佛,显说福德藏,诱引群生海;阿弥陀如来,本发誓愿,普化诸有海。
[二、要门本源]
既而有悲愿,名“修诸功德之愿”,复名“临终现前之愿”,复名“现前导生之愿”,复名“来迎引接之愿”,亦可名“至心发愿之愿”也。
【四、经文引证】
[一、大无量寿经一文]
是以《大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二、悲华经一文]
《悲华经》〈大施品〉言: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其余无量、无边、阿僧 诸佛世界所有众生,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诸善根,欲生我界者,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前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
[三、第十九愿成就文]
此愿成就文者,即三辈文是也。《观经》定散九品之文是也。
[四、大无量寿经二文]
(一)又《大经》言: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乃至阿难!若彼国人天,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乃至又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
(二)又言: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彼国土,谓之“胎生”。乃至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乃至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乃至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胎宫(宫殿)。乃至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乃至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
[五、如来会一文]
《如来会》言:佛告弥勒:若有众生,随于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乃至阿逸多!汝观殊胜智者,彼因广慧力故,受彼化生于莲花中,结跏趺座;汝观下劣之辈,不能修习诸功德,故无因奉事无量寿佛,是诸人等,皆为昔缘疑悔所致。乃至佛告弥勒:如是!如是!如有随于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花中,不得出现;彼等众生,处花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
[六、大无量寿经二文]
(一)《大经》言: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二)又言:况余菩萨,由少善根生彼国者,不可称计。
【五、释文引证】
[一、善导、定善义一文]
光明寺释云: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
[二、憬兴、述文赞一文]
憬兴师云:由疑佛智,虽生彼国,而在边地,不被圣化事,若胎生,宜之重舍。
[三、源信、往生要集一文]
首楞严院《要集》引感禅师《释》(《群疑论》)云:问:菩萨处胎经第二说: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乃至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著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土。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以此经准,难可得生。
答:《群疑论》引善导和尚前文而释此难,又自助成云:此《经》下文言:“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是知,杂修之者为执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国也。若不杂修专行此业,此即执心牢固,定生极乐国。又报净土生者极少,化净土中生者不少。故经别说,实不相违也。
【六、劝诫】
尔者,夫按楞严和尚(源信)解义,念佛证据门中,第十八愿者,显开“别愿中之别愿”,《观经》定散诸机者,劝励“极重恶人唯称弥陀”也。浊世道俗,善自思量己能也,应知。
【七、大、观二经三心一异问答】
[一、问]
问:《大本》三心与《观经》三心,一异云何?
[二、答]
(一、观经隐显)
答:依释家之意,按《无量寿佛观经》者,有显、彰隐密义。
(二、观经显义)
言“显”者:即显定散诸善,开三辈、三心。
然二善、三福非报土真因,诸机三心自利各别,而非利他一心。
如来异方便,忻慕净土善根,是此经之意,即是“显”义也。
(三、观经隐义)
言“彰”者:彰如来弘愿,演畅利他通入一心。
缘达多、 世恶逆,彰释迦微笑素怀;因韦提别选正意,开阐弥陀大悲本愿。
斯乃此经隐彰义也。
(四、观经隐彰十三文)
是以《经》(《观经》)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言“清净业处”者,则是本愿成就报土也。言“教我思惟”者,即方便也。言“教我正受”者,即金刚真心也。言“谛观彼国净业成”者,应观知本愿成就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也。言“广说众誓”,则十三观是也。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则是彰为恶人往生机也。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则是定散诸善显为方便之教也。言“以佛力故见彼国土”,斯乃显他力之意也。言“若佛灭后诸众生等”,即是未来众生显为往生正机也。言“若有合者名为粗想”,是显定观难成也。言“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即是显定观成就之益,以获念佛三昧为观益,即以观门为方便之教也。言“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又言“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依此等文,即三辈有三种三心,复有二种往生。
(五、结释)
良知:此乃此经有显、彰隐密之义。二经三心,将谈一异,应善思量也。《大经》、《观经》依显义异,依彰义一也,可知。
【八、释文隐彰】
[一、善导、十四文]
(一、玄义分二文)
(一)尔者,光明寺和尚云: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此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二)又云: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言“教之大小”者: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二、序分义二文)
(三)又云:又言“如是”者:即此指法,定散两门也。“是”即定辞,机行必益,此明如来所说言无错谬,故名“如是”。又言“如”者,如众生意也。随心所乐佛即度之,机教相应复称为“是”,故言“如是”。又言“如是”者:欲明如来所说,说渐如渐,说顿如顿,说相如相,说空如空,说人法如人法,说天法如天法,说小如小,说大如大,说凡如凡,说圣如圣,说因如因,说果如果,说苦如苦,说乐如乐,说远如远,说近如近,说同如同,说别如别,说净如净,说秽如秽,说一切法,千差万别,如来观知,历历了然,随心起行,各益不同,业果法然,众无错失,又称为“是”,故言:“如是”。
(四)又云: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已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三、散善义一文)
(五)又云: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乃至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忻慕。乃至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乃至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者,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自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四、序分义二文)
(六)又云:定善示观缘。
(七)又云:散善显行缘。
(五、散善义一文)
(八)又云:净土之要难逢。
(六、往生礼赞二文)
(九)又云:如《观经》说:先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乃至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观经》具说,应知。乃至又菩萨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即是利他。然今时众生,悉为烦恼系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随缘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往生阿弥陀佛国,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应知。
(十)又云: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忏悔有三品。乃至
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汗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此等三品,虽有差别,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即能彻心髓,能如此忏者,不问久近,所有重障皆顿灭尽。若不如此,纵使日夜十二时急走,终是无益,若不作者,应知。虽不能流泪流血等,但能真心彻到者,即与上同。
(七、观念法门一文)
(十一)又云: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八、法事赞一文)
(十二)又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 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
(九、般舟赞二文)
(十三)又云:
万劫修功实难续 一时烦恼百千间
若待娑婆证法忍 六道恒沙劫未期
门门不同名渐教 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 须臾命断佛迎将
一食之时尚有间 如何万劫不贪嗔
贪嗔障受人天路 三恶四趣内安身
(十四)又云:
定散俱回入宝国 即是如来异方便
韦提即是女人相 贪嗔具足凡夫位
[二、昙鸾、净土论注一文]
《论注》曰:有二种功德相,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故名不实功德。
[三、道绰、安乐集二文]
(一)《安乐集》云:引《大集经》〈月藏分〉言: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二)又云: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用功至重,获报伪也。
【九、真假分判】
[一、三经真假]
然今据《大本》,超发真实、方便之愿,亦《观经》显彰方便、真实之教,《小本》唯开真门无方便之善。
是以三经真实,选择本愿为宗也;复三经方便,即是修诸善根为要也。
[二、观经方便]
依此按方便之愿,有假有真,亦有行有信。
“愿”者:即是“临终现前之愿”也;
“行”者:即是修诸功德之善也;
“信”者:即是至心、发愿、欲生之心也。
[三、要门之教行信证]
依此愿之行信,显开净土之要门方便权假,从此要门出正、助、杂三行。
就此正助中,有专修有杂修。就机有二种:一者定机,二者散机也。
又有二种三心,亦有二种往生。
“二种三心”者:一者定三心、二者散三心。定散心者,即自利各别心也。
“二种往生”者:一者即往生,二者便往生。“便往生”者,即是胎生边地、双树林下往生也。“即往生”者,即是报土化生也。
[四、观经真实]
亦此《经》有真实,斯乃开金刚真心,欲显摄取不舍。然者,浊世能化释迦善逝,宣说至心信乐之愿心,报土真因,信乐为正故也。
是以:
《大经》言“信乐”,如来誓愿,疑盖无杂,故言“信”也。
《观经》说“深心”,对诸机浅信故言深也。
《小本》言“一心”,二行无杂故言“一”也。复就一心有深有浅:“深”者利他真实之心是也,“浅”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
[五、善导判定]
依宗师意(善导《玄义分》)云:“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
然常没凡愚:定心难修,息虑凝心故;散心难行,废恶修善故。
是以立相住心尚难成,故言:“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
何况无相离念诚难获,故言:“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六、门余释]
言“门余”者:“门”者即八万四千假门也,“余”者则本愿一乘海也。
[七、圣净二门释]
凡就一代教,于此界中入圣得果,名圣道门,云难行道。就此门中,有大小、渐顿、一乘、二乘、三乘、权实、显密、竖出、竖超,则是自力、利他教化地、方便权门之道路也。
于安养净刹入圣证果,名“净土门”,云“易行道”。就此门中,有横出,横超、假真、渐顿、助正、杂行、杂修、专修也。
[八、正助杂释]
“正”者:五种正行也;
“助”者:除名号已外四种是也;
“杂行”者:除正助已外悉名杂行。此乃横出、渐教、定散、三福、三辈、九品、自力假门也。
[九、横超释]
“横超”者:忆念本愿离自力之心;专修者:唯称念佛名离自力之心,是名“横超他力”也。斯即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乘中之一乘,斯乃真宗也,已显《真实行》之中毕。
[十、杂行释]
夫“杂行、杂修”,其言一而其意惟异。于“杂”之言,摄入万行,对五正行有五种杂行。“杂”言人天、菩萨等解行杂,故曰“杂”。自本非往生因种,回心回向之善,故曰“净土之杂行”也。
复就“杂行”,有专行有专心,复有杂行有杂心。
“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
“专心”者:专回向故曰专心;
“杂行、杂心”者:诸善兼行故曰“杂行”,定散心杂故曰“杂心”也。
[十一、正助释]
亦就“正、助”,有专修有杂修。就此“杂修”,有专心有杂心。就“专修”有二种,一者唯称佛名,二者有五专。就此“行业”,有专心有杂心。五专者:一专礼,二专读,三专观,四专称,五专赞叹,是名“五专修”。专修其言一,而其意惟异;即是“定专修”,复“散专修”也。“专心”者:专五正行而无二心故曰专心,即是定专心。复是散专心也。“杂修”者:助正兼行故曰杂修。“杂心”者:定散心杂故曰杂心也。应知。
[十二、杂行异名]
凡于净土一切诸行,绰和尚云“万行”,导和尚称“杂行”,感禅师云“诸行”,信和尚依感师,空圣人依导和尚也。
据经家披师释,杂行之中,杂行杂心、杂行专心、专行杂心;亦正行之中,专修专心、专修杂心、杂修杂心。此皆边地、胎宫、懈慢界业因故,虽生极乐,不见三宝,佛心光明不照摄余杂业行者也。
假令之誓愿,良有由哉!假门之教,忻慕之释,是弥明也。
【十、大、观二经三心一异问答结释】
二经之三心,依显之义异也,依彰之义一也。三心一异之义答竟。
【十一、大、观三心小经一心一异问答】
[一、问]
又问:《大本》、《观经》三心与小本一心,一异云何?
[二、答]
(一、真门四法)
答:今就方便真门誓愿,有行有信,亦有真实有方便,
“愿”者:即植诸德本之愿是也。
“行”者:此有二种,一者善本,二者德本也。
“信”者:即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二十愿也)。
就“机”有定有散,“往生”者此难思往生是也。“佛”者即化身,“土”者即疑城胎宫是也。
准知《观经》,此经亦应有显彰隐密之义。
(二、小经显义)
言“显”者:经家嫌贬一切诸行少善,开示善本德本真门,励自利一心,劝难思往生。是以《经》(《襄阳石碑经》)说:“多善根、多功德、多福德因缘。”《释》云:“九品俱回得不退”。或云:“无过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来迎。”
此是此经示显义也。此乃真门中之方便也。
(三、小经隐义)
言“彰”者:彰真实难信之法,斯乃光阐不可思议愿海,欲令归无碍大信心海。良劝既恒沙劝,信亦恒沙信,故言甚难也。《释》云:“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斯是开隐彰义也。
(四、执持一心释)
《经》言:“执持”,亦言:“一心”。“执”言彰心坚牢而不移转也;“持”言名不散不失也;“一”之言者名无二之言也;“心”之言者名真实也。
(五、无问自说经)
斯经大乘修多罗中之无问自说经也。尔者,如来所以兴出于世,恒沙诸佛证护正意,唯在斯也。
(六、列祖弘传)
是以,四依弘经大士,三朝净土宗师,开真宗念佛,导浊世邪伪。
(七、三经大纲)
三经大纲,虽有显彰隐密之义,彰信心为能入,故《经》始称“如是”,“如是”之义则善信相也。
今按三经,皆以金刚真心为最要,真心即是大信心,大信心希有、最胜、真妙、清净。何以故?大信心海甚以叵入,从佛力发起故;真实乐邦甚以易往,藉愿力即生故。
今将谈一心一异义,当此意也。三经一心之义答竟。
【十二、真门释】
[一、总标]
夫浊世道俗,应速入圆修至德真门,愿难思往生。
[二、真门方便]
就“真门之方便”:有善本有德本;复有定专心,复有散专心,复有定散杂心。
“杂心”者:大小、凡圣、一切善恶,各以助、正间杂心称念名号,良教者顿而根者渐机,行者专而心者间杂,故曰杂心也。
“定散之专心”者:以信罪福心愿求本愿力,是名“自力之专心”也。
“善本”者:如来嘉名,此嘉名者,万善圆备,一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
“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三、真门兴由]
然则,释迦牟尼佛,开演功德藏,劝化十方浊世。阿弥陀如来,本发果遂之愿(二十愿也),悲引诸有群生海。
[四、真门本源]
既而有悲愿,名“植诸德本之愿”;复名“系念定生之愿”;复名“不果遂者之愿”;亦可名“至心回向之愿”也。
【十三、经文引证】
[一、大无量寿经三文]
(一)是以《大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二)又言: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
(三)又言: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二、如来会一文]
《无量寿如来会》言:若我成佛,无量国中,所有众生,闻说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极乐,若不生者,不取菩提。
[三、平等觉经一文]
《平等觉经》言:
非有是功德人 不得闻是经名
唯有清净戒者 乃还闻斯正法
恶 慢蔽懈怠 难以信于此法
宿世时见佛者 乐听闻世尊教
人之命希可得 佛在世甚难值
有信慧不可致 若闻见精进求
[四、观无量寿经一文]
《观经》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五、阿弥陀经一文]
《阿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十四、释文引证】
[一、善导九文]
(一、定善义一文)
(一)光明寺和尚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德: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广显念佛三昧竟。
(二、散善义三文)
(二)又云: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诸佛言行不相违失,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说。乃至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三)又云: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四)又云: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三、法事赞三文)
(五)又云:极乐无为涅 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六)又云:劫欲尽时五浊盛 众生邪见甚难信
专专指授归西路 为他破坏还如故
旷劫已来常如此 非是今生始自悟
正由不遇好强缘 致使轮回难得度
(七)又云:种种法门皆解脱 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四、般舟赞一文)
(八)又云:一切如来设方便 亦同今日释迦尊
随机说法皆蒙益 各得悟解入真门
佛教多门八万四 正为众生机不同
欲觅安身常住处 先求要行入真门
(五、往生礼赞一文)
(九)又云:尔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二、元照、弥陀经义疏一文]
元照律师《弥陀经义疏》云: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
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昔作此解,人尚迟疑。近得襄阳石碑经本,文理冥符,始怀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专称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缘。”
[三、孤山、弥陀经疏一文]
孤山《疏》云:“执持名号”者,“执”谓执受,“持”谓住持。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住持不忘。
【十五、别引文】
[一、大无量寿经一文]
《大本》言: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二、北本涅 经三文]
(一)《涅 经》言:如经中说:“一切梵行因善知识,一切梵行因虽无量,说善知识则已摄尽。”如我所说:“一切恶行邪见为因,一切恶行因虽无量,若说邪见则已摄尽”。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信心为因,是菩提因虽复无量,若说信心则已摄尽。”
(二)又言:善男子!信有二种: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虽复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为“信不具足”。信复有二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无因果三宝性异”,信诸邪语富阑那等,是名“信邪”。是人虽信佛、法、僧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乃至善男子!有四善事获得恶果,何等为四?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非想非非想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乐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见明故;“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以故还没?增长邪见,生 慢故。是故我于经中说偈:
若有众生乐诸有 为有造作善恶业
是人迷失涅 道 是名暂出还复没
行于黑暗生死海 虽得解脱杂烦恼
是人还受恶果报 是名暂出还复没
乃至如来则有二种涅 :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涅 ,无常乐我净;无为涅 ,有常乐我净。乃至是人深信“是二种戒俱有善果”,是故名为“戒不具足”,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乐多闻亦不具足。云何名为“闻不具足”?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为“闻不具足”。虽复受持六部经,不能读诵为他解说,无所利益,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又复受是六部经已,为论议故,为胜他故,为利养故,为诸有故,持读诵说,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三)又言: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者,所谓菩萨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种善调御故。何等为三?一者毕竟软语,二者毕竟呵责,三者软语呵责;以是义故,菩萨诸佛即是真实善知识也。复次善男子!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何以故?知病知药,应病授药故;譬如良医善八种术,先观病相。相有三种,何等为三?谓风、热、水。风病之人授之酥油,热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授之姜汤,以知病根授药得差,故名良医。佛及菩萨亦复如是,知诸凡夫病有三种:一者贪欲,二者嗔恚,三者愚痴。贪欲病者教观骨相,嗔恚病者观慈悲相,愚痴病者观十二因缘相;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譬如船师善度人故,名大船师,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诸众生生死大海,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三、唐译华严经二文]
(一)《华严经》言:
汝念善知识 生我如父母
养我如乳母 增长菩提分
如医疗众疾 如天洒甘露
如日示正道 如月转净轮
(二)又言:
如来大慈悲 出现于世间
普为诸众生 转无上法轮
如来无数劫 勤苦为众生
云何诸世间 能报大师恩
[四、善导四文]
(一、般舟赞一文)
(一)光明寺和尚云:
唯恨众生疑不疑 净土对面不相忤
莫论弥陀摄不摄 意在专心回不回
或导从今至佛果 长劫赞佛报慈恩
不蒙弥陀弘誓力 何时何劫出娑婆
何期今日至宝国 实是娑婆本师力
若非本师知识劝 弥陀净土云何入
得生净土报慈恩
(二、往生礼赞一文)
(二)又云:
佛世甚难值 人有信慧难
遇闻希有法 此复最为难
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
大悲弘普化 真成报佛恩
(三、法事赞二文)
(三)又云:
归去来他乡不可停 从佛归本家还本国
一切行愿自然成
悲喜交流深自度 不因释迦佛开悟
弥陀名愿何时闻 荷佛慈恩实难报
(四)又云:十方六道,同此轮回无际,循循沉爱波而沉苦海。佛道、人身难得今已得,净土难闻今已闻,信心难发今已发。
【十六、真门结释】
[一、真门四失]
真知:专修而杂心者,不获大庆喜心。故宗师(善导《往生礼赞》)云:无念报彼佛恩,虽作业行心生轻慢,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二、悲叹述怀]
悲哉!垢障凡愚,自从无际已来,助、正间杂,定、散心杂故,出离无其期。自度流转轮回,超过微尘劫,叵归佛愿力,叵入大信海,良可伤嗟!深可悲叹!
[三、自力念佛失]
凡大小圣人、一切善人,以本愿嘉号为己善根故,不能生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无入报土也。
【十七、三愿转入】
[一、自督披沥]
是以愚秃释亲鸾,仰论主解义,依宗师劝化,久出万行、诸善之假门,永离双树林下之往生;回入善本、德本真门,偏发难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门,转入选择愿海,速离难思往生心,欲遂难思议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
[二、知恩选述]
爰久入愿海,深知佛恩,为报谢至德,摭真宗简要,恒常称念不可思议德海,弥喜爱斯,特顶戴斯也。
【十八、要真二门结释】
[一、圣净通塞]
信知:圣道诸教为在世正法,而全非像末法灭之时机,已失时乖机也。净土真宗者,在世正法、像、末、法灭,浊恶群萌,齐悲引也。
[二、说人差别]
是以,据经家披师释,辨说人差别者,凡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天仙说,四者鬼神说,五者变化说。
尔者,四种所说不足信用,斯三经者则大圣自说也。
[三、四依释]
《大论》释四依云:欲入涅 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依法”者:法有十二部,应随此法,不应随人。“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以得义,义非语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言:“我以指知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以此故,不应依语。“依智”者:智能筹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依了义经”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诸经书中,佛法第一;一切众中,比丘僧第一。乃至无佛世知识,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
尔者,末代道俗,善可知四依修法也。
【十九、显开真假,勘决时代】
[一、总标]
然据正真教意,披古德传说,显开圣道、净土真假;教诫邪伪、异执外教;勘决如来涅 之时代;开示正、像、末法旨际。是以:
[二、道绰、安乐集四文]
(一)玄忠寺绰和尚云: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
(二)又云:有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净土者,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正法念经》云:
行者一心求道时 常当观察时方便
若不得时无方便 是名为失不名利
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得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复,应称佛名号时者。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三)又云:辨经住灭者,谓释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众生减(灭)尽,诸经悉灭;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止住百年。
(四)又云:《大集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三、劝诫]
尔者,秽恶浊世群生,不知末代旨际,毁僧尼威仪;今时道俗,思量己分。
[四、勘决时代]
按三时教者,勘如来般涅 时代,当周第五主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从其壬申至我元仁元年甲申,二千一百八十三岁也。又依《贤劫经》、《仁王经》、《涅 》等说,已以入末法六百八十三岁也。
[五、传教、末法灯明记引证]
披阅《末法灯明记》(最澄制作)曰:夫范卫一如,以流化者法王;光宅四海,以乘风者仁王。然则仁王、法王互显而开物;真谛、俗谛递因而弘教。所以玄籍盈宇内,嘉犹溢天下。爰愚僧等率容天网,俯仰严科,未遑宁处。然法有三时,人亦三品。化制之旨依时兴赞,毁赞之文遂人取舍。夫三古之运盛衰不同,后五之机慧悟又异,岂据一途济,就一理整乎。故详正、像、末之旨际,试彰破持僧之事,于中有三:初决正、像、末,次定破持僧事,后举教比例。
初决正、像、末,出诸说不同;且述一说,大乘基引《贤劫经》言:“佛涅 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后,释迦法灭尽。”不言末法。准余所说,尼不顺八敬而懈怠故,法不更增,故不依彼。又《涅 经》:“于末法中有十二万大菩萨众,持法不灭。”此据上位故亦不同。
问:若尔者,千五百年之内,行事云何?
答:依《大术经》:“佛涅 后初五百年,大迦叶等七贤圣僧,次第持正法不灭;五百年后,正法灭尽,至六百年后,九十五种外道竞起。马鸣出世,伏诸外道;七百年中,龙树出世,摧邪见幢;于八百年,比丘纵逸,仅一二有得道果;至九百年,奴为比丘,婢为尼;一千年中,闻不净观,嗔恚不欲;千一百年,僧尼嫁娶,毁谤僧毗尼;千二百年,诸僧尼等俱有子息,千三百年,袈裟变白;千四百年,四部弟子,皆如猎师,卖三宝物;千五百年, 弥国有二僧,互起是非遂杀害,仍教法藏于龙宫也。”《涅 》十八及《仁王》等复有此文;准此等经文,千五百年后无有戒定慧也。故《大集经》五十一言:“我灭度后初五百年,诸比丘等于我正法解脱坚固(初得圣果名为解脱)。次五百年,禅定坚固。次五百年,多闻坚固。次五百年,造寺坚固。后五百年,斗诤坚固,白法隐没。”此意,初三个五百年,如次戒、定、慧三法坚固得住,即上所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二时是也。造寺已后并是末法,故基《般若会释》云:“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之后,正法灭尽。”故知,造塔已后是属末法。
问:若尔者,今世正当何时?
答:灭后年代,虽有多说,且举两说,一法上师等依《周异记》言:“佛当第五主穆王满五十三年壬申入灭。”若依此说,从其壬申至我延历二十年辛巳,一千七百五十岁。二费长房等依《鲁春秋》:“佛当周第二十一主,匡王班四年壬子入灭。”若依此说,从其壬子至我延历二十年辛巳,一千四百年十岁,故如今时是像法最末时也。彼时行事既同末法,然则于末法中,但有言教,而无行证。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无戒法,由破何戒而有破戒?破戒尚无,何况持戒。故《大集》云:“佛涅 后,无戒满州。”
问:诸经律中,广制破戒,不听入众。破戒尚尔,何况无戒。而今重论末法无戒,岂无疮自以伤哉!
答:此理不然,正、像、末法所有行事,广载诸经,内外道俗,谁不披讽。岂贪求自身邪活,隐蔽持国之正法乎!但今所论末法,唯有名字比丘,此名字为世真宝,更无福田,设末法中有持戒者,既是怪异,如市有虎,此谁可信!
问:正、像、末事,已见众经。末法名字,为世真实,出何圣典?
答:《大集》第九云:“譬如真金为无价宝,若无真金者,银为无价宝;若无银者,瑜石、伪宝为无价宝;若无伪宝,赤白铜铁、白镴锡铅为无价宝,如是一切世间,佛宝无价;若无佛宝,缘觉无上;若无缘觉,罗汉无上;若无罗汉,余贤圣众以为无上;若无余贤圣众,得定凡夫以为无上;若无得定凡夫,净持戒以为无上;若无净持戒,漏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漏戒,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为第一,应受世供,为物福田。何以故?能示众生,所怖畏故;若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忍地。”此文中有八重无价,所谓如来、缘觉、声闻,及前三果、得定凡夫、持戒、破戒、无戒名字,如其次名为:正、像、末之时无价宝也。初四正法时,次三像法时,后一末法时,由此明知,破戒、无戒咸是真实。
问:伏观前文,破戒名字,莫不真实,何故《涅 》、《大集经》:“国王、大臣供破戒僧,国起三灾,遂生地狱。”破戒尚尔,何况无戒?而今如来于一破戒,或毁或赞,岂一圣之说,有两判之失!
答:此理不然,《涅 》等经且制正法之破戒,非像、末代之比丘。其名虽同,而时有异。随时制许,是大圣旨,故于世尊两判无失。
问:若尔以何知,《涅 》等经,但制止正法所有破戒,非像末僧?
答:如所引《大集》所说八重真实,是其证也;皆为当时无价故。但正法时破戒比丘,秽清净众故,佛固禁制不入众。所以然者,《涅 》第三云:“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有破戒毁正法者,王及大臣、四部众,应当苦治,如是王臣等,得无量功德,是我弟子,真声闻也,得福无量。”如是制文,往往众多,皆是正法所明之制文,非像、末教。所以然者,像季、末法不行正法,无法可毁,何名“毁法”?无戒可破,谁名“破戒”!又其时大王无行而可护,由何出三灾,及于失戒慧;又像、末无证果人,如何明彼听护二圣!故知上所说皆约正法世,有持戒时,有破戒故。
次像法千年中,初五百年,持戒渐减,破戒渐增,虽有戒行而无证果。故《涅 》七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有四种魔,若魔所说及佛所说,我当云何而得分别?有诸众生随逐魔行,复有随顺佛说者,如是等辈复云何知?”佛告迦叶:“我涅 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起,当沮坏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优婆夷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听诸比丘受蓄奴仆,使牛、羊、象、马,乃至铜、铁、釜、锡、大小铜盘所须之物,耕田种植、贩卖市易、储积谷米,如是众事。佛大悲故,怜愍众生,皆听蓄之,如是经、律,悉是魔说。”既云:“七百岁后波旬渐起。”故知,彼时比丘渐贪蓄八不净物作此妄说,既是魔流也。此等经中,明指年代具说行事,不可更疑,其举一文,余皆准知。
次像法后半,持戒减少,破戒巨多。故《涅 》六云。乃至又《十轮》言:“若依我法出家造作恶行,此非沙门自称‘沙门’,依非梵行自称‘梵行’,如是比丘,能开示一切天、龙、夜叉一切善法功德伏藏,为众生善知识;虽不少欲知足,剃除须发被著法服,以是因缘故,能为众生增长善根,于诸天人开示善道;乃至破戒比丘虽是死人,而戒余才如牛黄,此虽死而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既云“迦罗林中有一镇头迦树”,此喻像运已衰,破戒浊世仅有一二持戒比丘。又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犹如麝香死而有用,为众生善知识。”明知,此时渐许破戒为世福田,同前《大集》。次像季后,全是无戒,佛知时运,为济末俗,赞名字僧为“世福田”。又《大集》五十二云:“若后末世,于我法中,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若有檀越,舍施供养,得无量福。”又《贤愚经》言:“若檀越将来末世,法垂欲尽,正使蓄妻挟子四人以上名字僧众,应当礼敬,如舍利弗、大目连等。”又云:“若打骂破戒、无戒、身著袈裟,罪同出万亿佛身血;若有众生,为我法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 印之所印也。”《大悲经》云:“佛告阿难,于将来世,法欲灭尽时,当有比丘、比丘尼,于我法中得出家已,手牵儿臂而共游行,彼酒家至酒家,于我法中作非梵行;彼等虽为酒因缘,于此贤劫一切皆当得般涅 。斯贤劫中当有千佛兴出,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所,乃至最后卢至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尚有被著袈裟者,于贤劫弥勒为首,乃至卢至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 ,次第得入涅 ,无有遗余。何以故?如是一切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终不虚设,我以佛智测知法界故”云云。此等诸经,皆指年代,将来末世名字比丘,为世导师,若以正法时制文,而制末法世名字僧者,教机相乖,人法不合。由此《律》(《四分律》)云:“制非制者,则断三明,所记说是有罪。”此上引经配当已讫。
后举教比例者:末法法尔,正法毁坏,三业无记,四仪有乖。且如《像法决疑经》云。乃至又《遗教经》云。乃至又《法行经》云。乃至《鹿子母经》云。乃至又《仁王经》云。
【二十、内外邪正决判】
[一、总标]
夫据诸修多罗,勘决真伪,教诫外教邪伪异执者。
[二、北本涅 经一文]
《涅 经》言: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三、般舟三昧经二文]
(一)《般舟三昧经》言:优婆夷闻是三昧欲学者,自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
(二)又言:优婆夷欲学三昧,不得拜天祠祀神。
[四、大集经十文]
(一)《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卷第八〈魔王波旬星宿品〉第八之二言:尔时 卢虱叱告天众言:是诸月等各有主党,汝可救济四种众生;何者为四?救地上人、诸龙、夜叉乃至蝎等,如斯之类,皆悉救之。我以安乐诸众生故,布置星宿,各有分部乃至摸呼罗时等,亦皆具说,随其国土方面之处,所作事业随顺增长。 卢虱叱于大众前合掌说言:如是安置日月、年时、大小星宿。何者名为有六时也?正月二月名暄暖时,三月四月名种作时,五月六月求降雨时,七月八月物欲熟时,九月十月寒凉之时,十有一月合十二月大雪之时,是十二月分为六时。又大星宿其数有八,所谓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日、月、荷罗 星。又小星宿有二十八,所谓从昂至胃诸宿是也。我作如是次第安置,说其法已,汝等皆须亦见亦闻,一切大众于意云何?我所置法,其事是否?二十八宿及八大星所行诸业,汝喜乐否?为是为非,宜各宣说。尔时,一切天人、仙人、阿修罗、龙及紧那罗等,皆悉合掌咸作是言:如今大仙于天人间最为尊重,乃至诸龙及阿修罗无能胜者,智慧、慈悲最为第一,于无量劫不忘怜愍一切众生,故获福报。誓愿满已,功德如海,能知过去、现在、当来一切诸事,天人之间无有如是智慧之者。如是法用,日夜、刹那及迦罗时,大小星宿、月半、月满、年满法用,更无众生能作是法。皆悉随喜安乐我等,善哉大德,安稳众生。是时 卢虱叱仙人复作是言:此十二月一年始终,如此方便,大小星等刹那时法,皆已说竟。又复安置四天大王,于须弥山四方面所,各置一王,是诸方所各领众生。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是其界内多有夜叉;南方天王名毗留荼俱,是其界内多有鸠 荼;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是其界内多有诸龙;东方天王名题头隶叱,是其界内多干 婆。四方四维,皆悉拥护,一切洲渚,及诸城邑,亦置鬼神而守护之。尔时, 卢虱叱仙人为于众生演说法已,时诸天、龙、夜叉、阿修罗、紧那罗、摩 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皆称善哉!欢喜无量。是时天、龙、夜叉、阿修罗等,日夜供养 卢虱叱。次复于后过无量世更有仙人,名伽力伽,出现于世,复更别说置诸星宿小大、月法时节要略。尔时诸龙在 罗坻山圣人住处,尊重恭敬光味仙人,尽其龙力而供养之。
(二)《日藏经》卷第九〈念佛三昧品〉第十言:尔时波旬说是偈,彼众之中有一魔女,名为离暗。此魔女者,曾于过去植众德本,作是说言:沙门瞿昙名称福德,若有众生得闻佛名一心归依,一切诸魔于彼众生不能加恶,何况见佛、亲闻法人,种种方便,慧解深广;设千万亿一切魔军,终不能得须臾为害,如来今者开涅 道,女欲往彼归依于佛。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修学三世诸佛法 度脱一切苦众生
善于诸法得自在 当来愿我还如佛
尔时,离暗说是偈已,父王宫中五百魔女姊妹眷属,一切皆发菩提之心。是时魔王见其宫中五百诸女皆归于佛发菩提心,益大嗔忿,怖畏忧愁。乃至是时,五百诸魔女等,更为波旬而说偈言:
若有众生归佛者 彼人不畏千亿魔
何况欲度生死流 到于无为涅 岸
若有能以一香花 持散三宝佛法僧
发于坚固勇猛心 一切众魔不能坏
我等过去无量恶 一切亦灭无有余
至诚专心归佛已 决得阿耨菩提果
尔时魔王闻是偈已,倍大嗔恚怖畏,煎心忧愁,独坐宫内。是时,光味菩萨摩诃萨闻佛说法,一切众生尽离攀缘得四梵行。乃至应净洗浴著鲜洁衣,菜食长斋勿啖辛臭,于寂静处庄严道场,正念结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无使乱心,更莫他缘念其余事,或一日迄,或七日夜,不作余业,至心念佛,乃至见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乃至无量念者见佛色身无量无边。
(三)《日藏经》卷第十〈护塔品〉第十三言:时魔波旬与其眷属八十亿众,前后围绕往至佛所,至已接足顶礼世尊,说如是偈:
三世诸佛大慈悲 受我礼忏一切殃
法僧二宝亦复然 至心归依无有异
愿我今日所供养 恭敬尊重世导师
诸恶永尽不复生 尽寿归依如来法
时魔波旬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如来于我及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欢喜慈悲含忍。佛言:如是!时魔波旬生大欢喜,发清净心,重于佛前接足顶礼,右绕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瞻仰世尊,心无厌足。
(四)《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卷第五〈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上言:诸仁者于彼远离邪见因缘,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者心性柔善伴侣贤良;二者信有业报乃至夺命不起诸恶;三者归敬三宝不信天神;四者得于正见不择岁次日月吉凶;五者常生人天离诸恶道;六者得贤善心明人赞誉;七者弃于世俗常求圣道;八者离断常见信因缘法;九者常与正信、正行、正发心人共相会遇;十者得生善道。以是远离邪见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速满六波罗蜜,于善净佛土而成正觉。得菩提已,于彼佛土,功德智慧一切善根,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不信天神,离恶道畏,于彼命终还生善道。
(五)《月藏经》卷第六〈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下言:佛出世甚难,法僧亦复难,众生净信难,离诸难亦难,哀愍众生难,知足第一难,得闻正法难,能修第一难,得知难平等,于世常受乐,此十平等处,智者常速知。乃至尔时世尊于彼诸恶鬼神众中说法,时于彼诸恶鬼神众中,彼恶鬼神昔于佛法作决定信,彼于后时近恶知识,心见他过,以是因缘生恶鬼神。
(六)《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六〈月藏分〉中〈诸天王护持品〉第九言:尔时世尊示世间故,问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此四天下是谁能作护持养育?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兜率陀天王共无量百千兜率陀天子,护持养育北郁单越;他化自在天王共无量百千他化自在天子,护持养育东弗婆提;化乐天王共无量百千化乐天子,护持养育南阎浮提;须夜摩天王共无量百千须夜摩天子,护持养育西瞿陀尼。大德婆伽婆!毗沙门天王共无量百千诸夜叉众,护持养育北郁单越;提头赖叱天共无量百千干 婆众,护持养育东弗婆提;毗楼勒天王共无量百千鸠 荼众,护持养育南阎浮提;毗楼博叉天王共无量百千龙众,护持养育西瞿陀尼。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北郁单越;彼天仙七宿者,虚、危、室、壁、奎、娄、胃;三曜者,镇星、岁星、荧惑星;三天童女者,鸠 、弥那、迷沙。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虚、危、室三宿是镇星土境,鸠 是辰;壁、奎二宿是岁星土境,弥那是辰;娄、胃二宿是荧惑土境,迷沙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北郁单越。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东弗婆提;彼天仙七宿者,昂、毕、觜、参、经、鬼、柳;三曜者,太白星、岁星、月;三天童女者,毗利沙、弥偷那、羯迦叱迦。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昂、毕二宿是太白土境,毗利沙是辰;觜、参、井三宿是岁星土境,弥偷那是辰;鬼、柳二宿是月土境,羯迦叱迦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东弗婆提。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南阎浮提。彼天仙七宿者,形、张、翼、轸、角、亢、氐;三曜者,日、辰星、太白星;三天童女者,综诃、迦若、兜罗。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星、张、冀是日土境,综诃是辰;轸、角而宿是辰星土境,迦若是辰;亢、氐二宿是太白土境,兜罗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南阎浮提。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西瞿陀尼。彼天仙七宿者,房、心、尾、箕、斗、牛、女。三曜者,荧惑星、岁星、镇星。三天童女者,毗离支迦、檀 婆、摩伽罗。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房、心二宿是荧惑土境,毗利支迦是辰;尾、箕、斗三宿是岁星土境,檀 婆是辰;牛、女二宿是镇星土境,摩伽罗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西瞿陀尼。大德婆伽婆!此四天下,南阎浮提最为殊胜,何以故?阎浮提人勇健聪慧,梵行相应,佛婆伽婆于中出世,是故四大天王于此倍增护持养育;此阎浮提有十六大国,谓鸯伽摩伽陀国、傍伽摩伽陀国、阿 多国、支提国,此四大国,毗沙门天王与夜叉众围绕护持养育;迦尸国、都萨罗国、婆蹉国、摩罗国,此四大国,提头赖叱天王与干 婆众围绕护持养育;鸠罗婆国、毗时国、 遮罗国、疏那国,此四大国,毗楼勒叉天王与鸠 荼众围绕护持养育;阿湿婆国、苏摩国、苏罗叱国、甘满 国,此四大国,毗楼博叉天王与诸龙众围绕护持养育。大德婆伽婆!过去天仙护持养育此四天天下,故亦皆如是分布安置,于后随其国土、城邑、村落、塔寺、园林、树下、冢间、山谷、旷野、河泉、陂泊,乃至海中宝洲天祠,于彼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诸龙、夜叉、罗刹、饿鬼、毗舍遮、富单那、迦叱富单那等,生于彼中,还住彼处,无所系属,不受他教。是故愿佛于此阎浮提一切国土,彼诸鬼神分布安置为护持故,为护一切诸众生故,我等于此说欲随喜。佛言:如是大梵,如汝所说。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示现世间故 导师问梵王 于此四天下 谁护持养育
如是天师梵 诸天王为首 兜率他化天 化乐须夜摩
能护持养育 如此四天下 四王及眷属 亦复能护持
二十八宿等 及以十二辰 十二天童女 护持四天下
随其所生处 龙鬼罗刹等 不受他教者 还于彼作护
天神等差别 愿佛令分布 怜愍众生故 炽然正法灯
尔时,佛告月藏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土,此贤劫初,人寿四万岁时,鸠留孙佛出兴于世,彼佛为无量阿僧 亿那由他百千众生,轮回生死转正法轮,追回恶道,安置善道及解脱果。彼佛以此四大王下付嘱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王、兜率陀天王、须夜摩天王等,护持故,养育故,怜愍众生故,令三宝种不断绝故,炽然故,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精气,久住增长故,令诸众生、休息三恶道故,趣向三善道故,以四天下付嘱大梵及诸天王。如是渐次劫尽,诸天人尽,一切善业、白法尽灭,增长大恶诸烦恼溺。
人寿三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兴于世,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嘱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乃至四大天王及诸眷属,护持养育故,乃至令一切众生,休息三恶道,趣向三善道故,以此四天下付嘱大梵及诸天王。如是次第劫尽,诸天人尽,白法亦尽,增长大恶诸烦恼溺。
人寿二万岁时,迦叶如来出兴于世,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嘱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王、兜率陀天王、须夜摩天王、 尸迦、帝释、四天王等及诸眷属,护持养育故,乃至令一切众生,休息三恶道,趣向三善道故。彼迦叶佛以此四天下付嘱大梵四天王等,及付诸天仙众、七曜、十二天童女、二十八宿等,护持故,养育故。了知清净土。
如是次第,至今劫浊、烦恼浊、众生浊、大恶烦恼浊,斗诤恶世时,人寿百岁,一切白法尽,一切诸恶,暗翳世间,譬如海水一味大咸,大烦恼味遍满于世。集会恶党,手执髑髅,血涂其掌,共相杀害。如是恶众生中,我今出世,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受提谓波利诸商人食。为彼等故,以此阎浮提分布天龙、干 婆、鸠 荼、夜叉等,护持养育故,以是大集,十方所有佛土一切无余菩萨摩诃萨等,悉来集此,乃至于此娑婆佛土,其处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大海、百亿铁围山大铁围山、百亿须弥山、百亿四阿修罗城、百亿四大天王、百亿三十三天,乃至百亿非想非非想处,如是略数。娑婆佛土,我于是处而作佛事,乃至于娑婆佛土所有诸梵天王及诸眷属、魔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王、兜率陀天王、须夜摩天王、帝释天王、四大天王、阿修罗王、龙王、夜叉王、罗刹王、干 婆王、紧那罗王、迦楼罗王、摩 罗伽王、鸠 荼王、饿鬼王、毗舍庶王、富单那王、迦叱富单那王等,悉将眷属于此大集,为闻法故,乃至于此娑婆佛土,所有诸菩萨摩诃萨等及诸声闻,一切无余悉来集此,为闻法故,我今为此所集大众,显示甚深佛法,复为护世间故,以此阎浮提所集鬼神,分布安置,护持养育。
尔时,世尊复问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过去诸佛以此四大天下曾付嘱谁令作护持养育?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过去诸佛以此四大天王曾付嘱我及 尸迦,令作护持,而我有失,不彰己名及帝释名,但称诸余天王及宿曜辰,护持养育。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 尸迦帝释,顶礼佛足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大德修伽陀!我今谢过,我如小儿愚痴无智,于如来前不自称名;大德婆伽婆!唯愿容恕;大德修伽陀!唯愿容恕;诸来大众亦愿容恕,我于境界言说教令,得自在处护持养育,乃至令诸众生趣善道故。我等曾于鸠留孙佛,已受教敕,乃至令三宝种已作炽然。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所,我受教敕亦如是,于三宝种已勤炽然;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味、醍醐精气久住增长故。亦如我今于世尊所顶受教敕,于己境界言说教令,得自在处,休息一切斗诤饥馑,乃至令三宝种不断绝故;三种精气久住增长故;遮障恶行众生,护养行法众生故;休息众生三恶道,趣向三善道故;为令佛法得久住故;勤作护持。
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应如是。尔时,佛告百亿大梵天王言:所有行法住法顺法厌舍恶者,令悉付嘱汝等手中,汝等贤首于百亿四天下各各境界言说教令,得自在处,所有众生弊恶粗犷恼害,于他无有慈愍,不观后世畏,触恼刹利心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心;乃至触恼畜牲心,如是作杀生因缘,乃至作邪见因缘,随其所作非时风雨,乃至令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精气,作损减因缘者,汝应遮止令住善法。
若有众生,欲得善者,欲得法者,欲度生死彼岸者;所有修行檀波罗蜜者,乃至修行般若波罗蜜者,所有行法住法众生,及为行法营事者,彼诸众生,汝等应当护持养育。若有众生受持读诵,为他演说,种种解说经论,汝等当与彼诸众生,念持方便得坚固力,入所闻不忘智,信诸法相,令离生死,修八圣道,三昧根相应。若有众生,于汝境界住法,奢摩他、毗婆舍那,次第方便,与诸三昧相应,勤求修习三种菩提者,汝等应当遮护摄受勤作舍施,勿令乏少。
若有众生,施其饮食、衣服、卧具,病患因缘施汤药者,汝等应当令彼施主五利增长;何等为五?一者寿增长,二者财增长,三者乐增长,四者善行增长,五者慧增长。汝等长夜得利益安乐,以是因缘,汝等能满六波罗蜜,不久得成一切种智。
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为首,共百亿诸梵天王咸作是言: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我等各各于己境界,弊恶粗犷恼害于他无慈愍心,不观后世畏,乃至我当遮障与彼施主增长五事。
佛言:善哉!善哉!汝应如是。尔时,复有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切诸大声闻、一切天龙乃至一切人非人等赞言:善哉!善哉!大雄猛士!汝等如是法得久住,令诸众生得离恶道速趣善道。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我告月藏言 入此贤劫初 鸠留佛付嘱 梵等四天下
遮障诸恶故 炽然正法眼 舍离诸恶事 护持行法者
不断三宝种 增长三精气 休息诸恶趣 令向诸善道
拘那含牟尼 复嘱大梵王 他化化乐天 乃至四天王
次后迦叶佛 复嘱梵天王 化乐等四天 帝释护世王
过去诸天仙 为诸世间故 安置诸曜宿 令护持养育
至于浊恶世 白法尽灭时 我独觉无上 安置护人民
今于大众前 数数恼乱我 应当舍说法 置我令护持
十方诸菩萨 一切悉来集 天王亦来此 娑婆佛国土
我问大梵王 谁昔护持者 帝释大梵天 指示余天王
于时释梵王 谢过导师言 我等所王处 遮障一切恶
炽然三宝种 增长三精气 弃障诸恶朋 护持善朋党
(七)《月藏经》卷第七〈诸魔得敬信品〉第十言:尔时,复有百亿诸魔,俱共同时从座而起,合掌向佛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发大勇猛,护持养育佛之正法,炽然三宝种,久住于世间,令地精气、众生精气、法精气皆悉增长,若有世尊声闻弟子,住法顺法,三业相应而修行者,我等皆悉护持养育,一切所须令无所乏。乃至
于此娑婆界 初入贤劫时 拘楼孙如来 已嘱四天下
帝释梵天王 护持令养育 炽然三宝种 增长三精气
拘那含牟尼 亦嘱四天下 梵释诸天王 护持令养育
迦叶亦如是 已嘱四天下 梵释护世王 护持行法者
过去诸仙众 及以诸天仙 星辰诸宿曜 亦嘱令分布
我出五浊世 降伏诸魔怨 而作大集会 显现佛正法
一切诸天众 咸共白佛言 我等所王处 皆护持正法
炽然三宝种 增长三精气 令息诸病疫 饥馑及斗诤
(八)〈提头赖叱天王护持品〉(《月藏经》)云:佛言:日天子、月天子,汝于我法护持养育,令汝长寿无诸衰患。尔时,复有百亿提头赖叱天王、百亿毗楼勒叉天王、百亿毗楼博叉天王、百亿毗沙门天王,彼等同时及与眷属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敬礼,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各各于己天下,勤作护持养育佛法,令三宝种炽然久住,三种精气皆悉增长;我今亦与上首毗沙门天王,同心护持此阎浮提北方诸佛法。
(九)《月藏经》卷第八〈忍辱品〉第十六言: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有爱己厌苦求乐,应当护持诸佛正法,从此当得无量福报。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 印之所印也。若复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 ,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 及夺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挫一切天人眼目,是人为欲隐没佛所有正法三宝种故,令诸天人不得利益,堕地狱故,为三恶道增长盈满。
(十)又言,尔时复有一切天、龙,乃至一切迦叱富单那、人非人等,皆悉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于佛一切声闻弟子,乃至若复不持禁戒,剃除须发,著袈裟片者,作师长想,护持养育,与诸所须,令无乏少,若余天龙乃至迦叱富单那等作其恼乱,乃至恶心以眼视之,我等悉共令彼天、龙、富单那等所有诸相缺减丑陋,令彼不复得与我等共住共食,亦复不得同处戏笑,如是摈罚。
[五、晋译华严经一文]
又言:离于占相,修习正见,决定深信,罪福因缘。
[六、首楞严经一文]
《首楞严经》言:彼等诸魔、彼诸鬼神、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多此鬼神,多此妖邪,炽盛世间,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诳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七、灌顶经一文]
《灌顶经》言:三十六部神王、万亿恒沙鬼神为眷属,阴相番代,护受三归者。
[八、新译十轮经二文]
(一)《地藏十轮经》言:具正归依,远离一切妄执吉凶,终不归依邪神外道。
(二)又言: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祭鬼神,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如是之人,若未忏悔除灭如是大罪恶业,不令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即便得罪。
[九、福德三昧经一文]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言:不向余乘,不礼余天。
[十、药师经二文]
(一)《本愿药师经》言: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
(二)又言: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入于地狱,无有出期。八者横为毒药、厌祷、咒咀、起尸鬼等之所中害。
[十一、梵网经一文]
《菩萨戒经》言: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务,鬼神不礼。
[十二、本行集经一文]
《佛本行集经》第四十二卷〈优婆斯那品〉言:尔时,彼三迦叶兄弟,有一外甥螺髻梵志,其梵志名优婆斯那,恒共二百五十螺髻梵志弟子修学仙道,彼闻其舅迦叶三人,诸弟子往诣于彼大沙门边。阿舅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见已向舅而说偈言:
舅等虚祀火百年 亦复空修彼苦行
今日同舍于此法 犹如蛇脱于故皮
尔时彼舅迦叶三人,同共以偈报其外甥优婆斯那,作如是言:
我等昔空祀火神 亦复徒修于苦行
我等今日舍此法 实如蛇脱于故皮
[十三、马鸣、起信论一文]
《起信论》曰: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所诳惑,若于座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宿、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今日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随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
[十四、法琳、辩正论二文]
(一)《辨正论》(法琳撰)曰:十喻九箴篇,答李道士,十异九述。
外一异曰:太上老君托神玄妙玉女,割左腋而生;释迦牟尼寄胎摩耶夫人,开右胁而出。
内一喻曰:老君逆常,托牧女而左出;世尊顺化,因圣母而右出。
开士曰:案卢景裕、戴诜、韦处玄等《集解五千文》,及梁元帝、周弘政等《考义类》云:太上有四,谓三皇及尧、舜是也。言上古有此大德之君临万民上,故云太上也。郭庄云:时之所贤者为君,不及称世者为臣。老子非帝非皇,不在四种之限,有何典据辄称太上耶!检道家《玄妙》,及《中胎》、《朱韬》、《王礼》等经,并《出塞记》云:老是李母所生,不云有玄妙玉女。既非正说,犹假谬谈也。《仙人玉录》云:仙人无妻,玉女无夫,虽受女形,毕竟不产;若有兹瑞,诚曰可嘉,何为《史记》无文,《周书》不载,求虚责实,信矫盲者之言耳。《礼》云:退官无位者左迁。《论语》云:作衽者非礼也。若以左胜右者,道上行道,何不左旋而还右转耶!国之诏书皆云如右,并顺天之常也。
外四异曰:老君文王之日,为隆周之宗师;释迦庄王之时,为罽宾之教主。
内四喻曰:伯杨职,处小臣,忝充藏吏,不在文王之日,亦非隆周之师;牟尼位居太子,身证特尊,当昭王之盛年,为阎浮教主。乃至
外六异曰:老君降世,始自周文之日,讫于孔丘之时;释迦下生,肇于净饭之家,当我庄王之世。
内六喻曰:老聃生桓王丁卯之岁,终景王壬午之年,虽讫孔丘之时,不出姬昌之世;调御诞昭王甲寅之年,终穆王壬申之岁,是为净饭之胤,本出庄王之前。
开士曰:孔子至周,见老聃而问礼焉。《史记》具显,为文王师则无典证。出于周末,其事可寻;周初史文不载。
外七异曰:老君初生周代,晚适流沙,不测始终,莫知方所。释迦生于西国,终彼提河,弟子捉胸,群胡大叫。
内七喻曰:老子生于赖乡,葬于槐里,详乎秦佚之吊,责在遁天之形;瞿昙出彼王宫,隐慈鹄树,传乎汉明之世,秘在兰台之书。
开士曰:庄子内篇云:老聃死秦佚吊焉,三号而出。弟子怪问:非夫子之徒欤!秦佚曰:“向吾入见,少者哭之如哭其父,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古者谓之遁天之形,始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遁者隐也,天者免缚也,形者身也,言始以老子为免缚形之仙,今则非也。嗟其谄曲,取人之情,故不免死,非我友。”
内十喻答外十异,外从生左右异一,内从生有胜劣。内喻曰:左衽则戎狄所尊,右命为中华所尚,故《春秋》云:冢卿无命,介乡有之,不亦左乎!《史记》云:蔺相如功大位在廉颇右耻之,又云:张仪相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右韩而左魏。盖云:不便也。《礼》云:左道乱群杀之。岂非右优而左劣也。皇甫谧《高士传》云:老子楚之相人,家温水之阴,师事常从子;及常子有疾,李耳往问疾焉。嵇康云:李耳从涓子学九仙之术。检太史公等众书,不云老子剖左腋生。既无正出,不可承信明矣!验知:挥戈操翰盖文武之先,五 三光实阴阳之首。是以释门右转,且快人用;张陵左道,信逆天常。何者?释迦超无缘之慈,应有机之召,语其迹也。夫释氏者:天上、天下,介然居其尊;三界、六道,卓尔推其妙。
外论曰:老君作范,唯孝唯忠,救世度人,极慈极爱;是以声教永传,百王不改,玄风长被,万古无差,所以治国治家,常然楷式。释教弃义弃亲,不仁不孝; 王杀父翻说无愆,调达射兄无间得罪,以此导凡,更为长恶,用斯范世,何能生善,此逆顺之异十也。
内喻曰:义乃道德所卑,礼生忠信之薄;琐仁讥于匹妇,大孝存乎不匮。然对凶歌笑,乖中夏之容;临丧叩盆,非华俗之训(原壤母死,骑棺而弗讥,子桑死子贡吊,四子相视歌而孔子助祭而,庄子妻死叩盆而歌也)。故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也。教之以忠,敬天下之为人君也。化周万国,乃明辟之至,仁形于四海,实圣王之臣孝。佛经言:“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生死变易三界,孰辨怨亲。”又言:“无明覆慧眼,来往生死中,往来之所作,更互为父子,怨亲数为知识,知识数为怨亲。”是以沙门舍俗趣真,均庶类于天属;遗荣即道,等含气于己亲(行普正之心,等普亲之志)。且道尚清虚,尔重恩爱;法贵平等,尔简怨亲,岂非惑也。势竞遗亲,文史明事,齐桓、楚穆,此其流也。欲以訾圣,岂不谬哉!尔道之劣十也。乃至二皇统化(《须弥四域经》云:应声菩萨为伏羲,吉祥菩萨为女娲也),居 风之初;三圣立言(《空寂所问经》云:迦叶为老子,儒童为孔子,光净为颜回也),兴已浇之末。玄虚冲一之旨,黄老盛其谈;诗书礼乐之文,周孔隆其教。明谦守质,乃登圣之阶梯;三畏五常,为人天之由渐。盖冥符于佛理,非正辩极谈。犹访道于喑聋,麾方而莫穷远尔;问津于兔马,知济而不测浅深。因斯而谈,殷周之世,非释教所宜行也。犹炎威赫耀,童子不能正目而视;迅雷奋击,懦夫不能张耳而听。是以河池涌泛,昭王惧于诞神;云霓变色,穆后欣于亡圣(《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水悉泛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暴风起树木折,天阴云黑,有白虹之怪也)。岂能越葱河而禀化,逾云岭而效诚。《净名》云:“是盲者过,非日月咎。”适欲穷其凿窍之辨,恐伤吾子馄饨之性;非尔所知,其盲一也。内建造像塔指二,自汉明已下讫于齐梁,王公守牧,清信士女及比丘比丘尼等,冥感至圣,目睹神光者,凡二百余人;至如见迹万山,浮耀沪渎。清台之下睹满月之容,雍门之外观相轮之影。南平获应于瑞像,文宣感梦于圣牙。萧后一铸克成,宗皇四摸而不就,其例甚众,不可具陈。岂以尔之无目而斥彼之有灵哉!然德无不备者,谓之为涅 ;道无不通者,名之为菩提;智无不周者,称之为佛陀。以此汉语译彼言,则彼此之佛昭然可信也。何以明之?夫佛陀者,汉言大觉也。菩提者,汉言大道也。涅 者,汉言无为也。而吾子终日践菩提之地不知大道,即菩提异号也;禀形于大觉之境未闲大觉,即佛陀之译名也。故庄周公且有觉者,而后知其大梦也。《郭注》云:觉者圣人也,言患在怀者皆梦也。注云:夫子与子游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觉也。君子曰:孔丘之谈,兹亦尽矣!涅 寂照,不可识识,不可智知,则言语断,而心行灭,故忘言也。法身乃三点四德之所成,萧然无累,故称解脱,此其神解而患息也。夫子虽圣,遥以推功于佛;何者?按刘向古旧二录云:佛流经于中夏一百五十年后,老子方说五千文,然则周之与老并见佛经所说,言教往往可验。乃至《正法念经》云:“人不持戒,诸天减少,阿修罗盛;善龙无力,恶龙有力,恶龙有力则降霜雹,非时暴风疾雨,五谷不登,疾疫竞起,人民饥馑,互相残害。若人持戒,诸天增足威光,修罗减少,恶龙无力,善龙有力。善龙有力,风雨顺时,四气和畅,甘雨时降,百谷稔丰,人民安乐,兵戈战息,疾疫不行也。”君子曰:道士《大霄隐书》、《 上真书》等云: 上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无极,大罗天中,玉京之上,七宝玄台金床玉机,仙童玉女之所侍卫,住三十二天三界之外。按《神仙五岳图》云:大道天尊治大玄都玉光州金真之郡,天保之县,元明之乡,定志之里,灾所不及。《灵书经》云:大罗是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之上天也。《五岳图》云:都者都也,太上大道,道之中道,神明君最,守静居太玄之都。《诸天内音》云:天与诸仙鸣楼都之鼓,朝晏玉京以乐道君。案道士所上经目,皆云依宋人陆修静而列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本无杂书诸子之名,而道士今列乃有二千四十卷,其中多取《汉书艺文志》目,妄注八百八十四卷为道经论。案陶朱者即是范蠡,亲事越王勾践,君臣悉囚于吴,尝屎饮尿亦以甚矣!又复范蠡后子被戮于齐,父既有变化之术,何以不能变化免之?案《造立天地记》,称老子托生幽王皇后腹中,即是幽王之子,又身为柱史,复是幽王之臣。《化胡经》言:老子在汉为东方朔,若审尔者,知幽王为犬戎所杀,岂可不爱君父与神符,令君父不死耶!指陆修静《目录》,既无正本,何谬之甚也。然修静为目,已是大伪,今《玄都录》复是伪中之伪矣!
(二)又云:《大经》(《涅 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皆是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来,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萨心。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隔凡成圣,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故经教《成实论》说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不当善恶;事佛心强,老子心少者,乃是清信。言“清信”者,“清”是表里俱净,垢秽惑累皆尽,“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余等皆邪见,不得称清信也。乃至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
[十五、善导、法事赞一文]
光明寺和尚云:
上方诸佛如恒沙 还舒舌相为娑婆
十恶五逆多疑谤 信邪事鬼诿神魔
妄想求恩谓有福 灾障祸横转弥多
连年卧病于床枕 聋盲脚折手挛撅
承事神明得此报 如何不舍念弥陀
[十六、智 、法界次第一文]
天台《法界次第》云:一归依佛。《经》(《涅 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又云:一归依佛者,终不堕恶趣;二归依法,谓大圣所说若教若理,归依修习也;三归依僧,谓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经》(《涅 经》)云: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
[十七、遵式、乐邦文类所载一文]
慈云大师云:然祭祀之法,天竺韦陀,支那祀典,既未逃于世论,真诱俗之权方。
[十八、谛观、天台四教仪一文]
高丽观法师云:饿鬼道,梵语 黎多,此道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十九、神智、四教仪集解一文]
神智法师释云:饿鬼道,常饥曰“饿”,“鬼”之言归。尸子曰:古者名人死为“归人”。又人神云“鬼”,地神曰“ ”也。形或似人,或如兽等,心不正直,名为“谄诳”。
[二十、大智、盂兰盆经新记一文]
大智律师云:神谓鬼神,总收四趣:天、修、鬼、狱。
[二十一、戒度、观经扶新疏一文]
度律师云:魔即恶道所收。
[二十二、智者、摩诃止观一文]
《止观》“魔事境”云:二明魔发相者,通管属皆称为魔。细寻枝异不出三种:一者慢怅鬼,二者时媚鬼,三者魔罗鬼。三种发相各各不同。
[二十三、源信、往生要集]
源信依《止观》云:魔者依烦恼而妨菩提,鬼者起病恶夺命根。
[二十四、论语一文]
《论语》云:季路问事鬼神。子曰:不能事,人焉能事鬼神。
【后序】
窃以:圣道诸教,行证久废;净土真宗,证道今盛。
然,诸寺释门昏教兮,不知真假门户;洛都儒林迷行兮,无辨邪正道路。
斯以兴福寺学徒,奏达太上天皇(讳尊成),今上(讳为仁)圣历,承元丁卯岁仲春,上旬之候。主上、臣下,背法违义,成忿结怨。因兹,真宗兴隆大祖源空法师,并门徒数辈,不考罪科,猥坐死罪;或改僧仪,赐姓名,处远流,予其一也。尔者,已非僧非俗,是故以“秃”字为姓。空师并弟子等,坐诸方边州,经五年居诸。皇帝(讳守成)圣代,建历辛未岁子月中旬第七日,蒙赦免入洛。已后,空居洛阳东山西麓,鸟部野北边大谷;同二年壬申寅月下旬第五日,午时入灭;奇瑞不可称计,见别传。
然愚秃亲鸾,建仁辛酉历,弃杂行兮归本愿;元久乙丑岁,蒙恩恕兮书《选择》。同年初夏中旬第四日,《选择本愿念佛集》内题字,并“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与“释绰空”字,以空真笔令书之。同日,空之真影申预奉图书。同二年闰七月下旬第九日,真影铭以真笔令书:“南无阿弥陀佛”,与“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真文。又依梦告改绰空字,同日,以御笔令书名之字毕。本师圣人,今年七旬三御岁也。
《选择本愿念佛集》者,依禅定博陆(月轮殿兼实法名圆照)之教命所令撰集也。真宗简要,念佛奥义,摄在于斯,见者易谕。诚是希有最胜之华文,无上甚深之宝典也。涉年涉日,蒙其教诲之人虽千万;云亲云疏,获此见写之徒甚以难。尔既书写制作,图书真影,是专念正业之德也,是决定往生之征也。仍抑悲喜之泪,注由来之缘。
庆哉!树心弘誓佛地,流念难思法海。深知如来矜哀,良仰师教恩厚,庆喜弥至,至孝弥重。
因兹,钞真宗诠,摭净土要,唯念佛恩深,不耻人伦嘲。
若见闻斯书者,信顺为因,疑谤为缘,信乐彰于愿力,妙果显于安养矣!
《安乐集》(道绰)云: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生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尔者,末代道俗,可仰信敬也,可知。
如《华严经》偈云:
若有见菩萨 修行种种行
起善不善心 菩萨皆摄取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