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教义与传承简述


2014/9/3    热度:300   

净土教义与传承简述
  
  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约在公元前六百二十二年,印度北方有一个由释迦族建立的国家,叫迦毗国。国王名净饭,王后名摩耶。有一天,摩耶夫人生了一位太子,名悉达多 (注1)。当太子逐渐长大时,看到人生“生、老、病、死”无常(注2),及世间烦恼所引起的痛苦,想要寻找一个解脱的方法。于是便在二十九岁那年离开王宫,去过着出家沙门(注3)的生活 。历经六年苦行,最后来到一棵菩提树(注4)下,专精禅思,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5)。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五年,在八十岁时,于拘户那揭罗城的娑罗双树间入灭(注6),他的身教和言教被留传下来,度化无量无数的众生 。 所以佛教徒尊奉他为教主,名「释迦牟尼佛」。
  释尊一生的言教是随机开导,应病与药。随其根机而开导之,犹如应其病根,施与对症的药方。因此各宗之祖师在众多经典中,各自选取与自心共鸣之法,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各宗之大纲。如天台宗选取《无量义经》、《法华经》、《观普贤经》;真言宗选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这些作为一宗所依用的经典,名为正依经典。
  净土教始于释尊在耆阇崛山(Grdhrakuta)上之说法(讲《无量寿经》),次于王舍城(Rajagrha)(讲《观无量寿经》)与祇树给孤独园(Jetarana-Anathapindada-Arama)之说法(讲《阿弥陀经》)而逐渐显著。后依之结集成《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使净土教理成为有形之物,而大放光芒于人间。谈到的净土思想的经典有二百数十部。此中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其它为傍明净土之经典。如祖师所说:正明往生净之教者,谓三经一论是也,三经者《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一论者《往生论》是也。
  释尊入灭后五百年间,即所谓小乘教兴盛的时代,故大乘之净土教似尚未兴盛。但在这时期相传为大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纪元前六世纪)所作之《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及小乘异部之论书中,已可看出净土思想。
  其后到大乘佛教第一期之代表人物-马鸣菩萨(Asuaghosa,纪元一世纪)所造之《大乘起信论》中,明白记载受阿弥陀佛之摄护往生西方净土之事。
  至八宗之祖-龙树菩萨(Nagarjuna,纪元二世纪)于《十住毗婆娑论》之〈易行品〉中,说明难行道与易行道;更于《十二礼》专赞阿弥陀佛之德;并于《大智度论》中处处宣扬净土教。
  尤其是天亲菩萨(Vasubandhu,纪元五世纪)依「净土三部经」,撰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即《净土论》),以阐明「一心归命」之真髓。
  由于以上诸师的努力,阿弥陀佛之他力教的苞蕾,始在印度天地中,从隐而显地开出美丽之花。
  中国之佛教始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由印度僧「迦叶摩腾」(Kasyapamatanga)及「竺法兰」(Dharmaraksa)二人率先来华所传入;那时已由摩腾之兄奉持阿弥陀佛的画像来中国。其后八十余年,桓帝建和初年(一四七)安息国僧「安世高」来中国与月氏国的「支娄迦谶」(Lokaksema)共译《无量寿经》,之后许多翻译家都曾翻译过此经,计有十二次之多;其间《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也各翻译二、三次。经过这样的耕耘,净土教才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芽。
  虽然后汉起至西晋末年之三百余年间,是中国翻译经论的时代,但在东晋之世,竺僧显(三二○顷)与道安(三一二-三八五)出现,已有愿生兜率净土的思想,直至庐山慧远(三三四-四一六),中国的净土教才逐渐兴盛起来。
  慧远与同志一百五十人结成莲社,在今江西省庐山勤行昼夜六时的念佛,后来的学者称其为庐山流的念佛,其法灯相传远及宋、元、明的时代。
  梁武帝天监六年(五○七)北印度菩提流支(Bodhiruci)到洛阳翻译天亲菩萨的《净土论》,将之传授予昙鸾大师(四七六-五四二)而开始的。
  昙鸾大师本是四论宗的学者,因访南中国的陶隐居,接受传长寿法的仙经,在归途中,于洛阳遇菩提流支授与《观无量寿经》,因而焚烧低劣的仙经而归入净土教。之后著《净土论注》(亦称《往生论注》),大力地向世人显示净土他力(佛力)的深义。此后涅盘宗的学者-净影寺的慧远(五二三-五九二)、天台宗开山祖师-国清寺的智者(五三八-五九七)、三论宗学者-嘉祥寺的吉藏(五四九-六二三)、法相宗的大成者-慈恩寺的窥基(六三二-六八二)、华严宗学者-黄龙寺的元晓(六一七-六八六)、天台宗中兴者-传教院的义寂(九一九-九八七)、法相宗的憬兴(年代不明)与天台宗的知礼(九六○-一○二八)等,于自宗之外,或撰净土三部经的注解书,或修念佛三昧,各自弘传净土的教义。
  然舍去他宗之教,而归入净土一门,是西河道绰禅师(五六二-六四五)。禅师十四岁出家,专以《涅盘经》求安心。因参谒石壁谷的玄中寺,读昙鸾大师的碑文,深受感动,而彻底归入净土门,时年四十八岁。此后每日念佛七万遍,一生讲解《观无量寿经》达二百遍,著《安乐集》,极力阐扬净土教理。
  踵之,唐朝之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受教于道绰禅师,着《观经疏》四帖、《往生礼赞》、《法事赞》、《观念法门》、《般舟赞》,以楷定从来被错解的净土教义,而建立中国净土教的骨干,至此净土教才开始繁荣,而成为有花有果巍然壮观的大树。其弟子有怀感(六八○顷)、次有法照(七七二)、次有少康(八五○)等相继出世,以继承善导大师之伟迹。
  这样,从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等相继传来的一流,叫做善导流的念佛。这是日本净土教的源流。
  现在中国遵奉的净宗十三祖,是经宋、元、明至民国的逐渐推选而形成的。净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净宗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净宗三祖南岳般舟承远大师、净宗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师、净宗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净宗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净宗七祖杭州昭庆省常大师、净宗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净宗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净宗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净宗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净宗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净宗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
  根据日本书纪,钦明天皇十三年(五五二)时,始由百济的圣明王送佛像及经卷来日本,那时的佛像就是弥陀、观音、势至之西方三圣像,相传是现存善光寺的佛像。若如此,则日本的佛教徒最初礼拜的佛像就是阿弥陀佛。之后有名的圣德太子(五七四-六二一)大力兴隆佛教,而太子也是发愿往生净土的行者。如此,慧隐(六五○顷)也曾两次在宫中演讲《无量寿经》;又藤原镰足(六一四-六六九)愿生弥勒净土;又奈良朝的光明皇后(七○一-七六○),也深切仰慕阿弥陀佛净土;又行基菩萨(六七○-七四九)游行各地,高声念佛;智光(七○○顷)与其同伴礼光都是西方安养界的憧憬者。
  平安朝时,亦即将首都从奈良迁移到京都以后,日本天台宗开祖传教大师(七六七-八二二)在比睿山勤修念佛三昧。继之,慈觉大师(七九四-八六四)、座主延昌(八八○-九六四)、慈慧僧正(九一六-九八五)等也都是念佛人。又延昌弟子空也上人(九○三-九七二)特别在京都市区来来往往劝人称念六字名号。
  曾经是比睿山横川谷的源信僧都(九四二-一○一七)撰述《往生要集》与《阿弥陀经略记》等,有力地坚固净土教的基础。又良忍僧正(一○七二-一一二二)奉敕命开创「融通念佛宗」的一宗。
  上述是在北方比睿山的山上,附属于天台宗之净土教所开的花;此外,在南方高野山真言宗的开祖弘法大师空海(七七四-八三五)也教其母亲念佛;又新义真言宗之兴教大师觉钢(一○九五-一一四三)也注释阿弥陀佛的教义;又附属于真言教的净土教,也由京都禅林寺的永观律师(一○五三-一一三二)与大和中川的实范(一一二 ○顷)而弘扬开来。
  静静思惟,无论任何时代,人类的思想走到穷极,都会自觉到自身力量的薄弱,而倾向于依托一种伟大灵格的力量。这从印度、中国及日本三国佛教的代表人物,大多将自己的安心立命,托在阿弥陀佛的他力来看,便可判知。但在印度尚未达到特别开显净土宗一宗之宗旨的程度。在中国虽然一度依菩提流支、昙鸾、道绰与善导的力量,独立了净土教,但后来又被他宗所掺杂。
  在日本,如上所述,只是附随于他宗而修愿生西方之道而已。平家之末,高仓天皇承安五年(一一七五)春二月,法然上人离开北方黑谷(地名),来到东山吉水,结茅而居,专修念佛,这是净土宗独立的开始。
  法然上人源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是美作(冈山县)人,九岁亡父,十五岁登比睿山,十八岁师事于黑谷之睿空上人(?-一一七九),二十四岁游学于奈良,又参访京都仁和寺等求道,承安五年春,读源信和尚之《往生要集》与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散善义〉,遂归入净土教,隐居京都东山之吉水,称名念佛,时年四十三岁。此后常常对前来访道之人,劝信念佛一法。建永二年(一二○七)春,因事被流放于赞歧(香川县),建历元年(一二一一)冬,蒙赦归京,翌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吉水往生,时年八十岁。其著作很多,其中《选择本愿念佛集》是净土宗最尊崇的本典。
  法然上人的弟子非常多,其中圣光房辩阿(一一六二-一二三八)回到筑紫,开创「镇西流」;证空上人善慧(一一七七-一二四七)在京都西山为「西山流」之祖;隆宽律师(一一四八-一二二七)在京都圆山开创「长乐寺流」;觉明房长西(一二一二顷)前往赞歧提唱「九品寺流」;成觉房幸西(一二一○顷)赴于下总(千叶县)为「一念义」之祖;这被称为「净土五流」此外,尚有一条清流从吉水之泉涌出,这就是善信房亲鸾的净土真宗。
  亲鸾大师(一一七三-一一六二)是藤原氏末裔,皇太后宫大进(官名)日野有范之子,承安三年(相传四月一日)生于京都,四岁失父,八岁亡母,九岁入粟田口之青莲院,依天台座主慈圆慈镇和尚(一一四七-一二二五)之座下出家。学于比睿山(天台宗)长达二十年,曾任堂僧,精勤修业。建仁元年(一二○一)春参谒吉水之源空法然上人,而归入弥陀他力之教,彻底决定凡夫直入的真心。承元六年(一二○七)因事被流放于越后,居此约八年,建保二年(一二一四)顷前往常陆(茨城县),随即居住下妻(地名)之小岛,后移居笠间乡之稻田(地名)。
  大师居住关东,从事教化约二十年,在这期间撰写毕生之大作《教行信证文类》六卷之草稿,这是净土真宗最初成为有形之物,而诞生于世界大舞台之始,也是开创真宗的根本教典。之后,大师在归京都的途中,随处停留,为众说法。嘉祯元年(一二三五)顷入京都,着《三帖和赞》、《净土文类聚钞》,常常寄信给关东的莲友,做为信心相续的助缘。这些书信都收集在《末灯钞》、《御消息集》及《血脉文集》。
  净土三部经典之翻译,《无量寿经》在中国前后翻译过十二次,其中五部现存,七部失传,此称为「五存七缺」。
  1.《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 安世高译 欠缺
  2.《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 后汉 支娄迦谶译 存
  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吴 支谶译 存
  4.《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 康僧铠译 存
  5.《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 白延译 欠缺
  6.《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西晋 竺法护译 欠缺
  7.《佛说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东晋 竺法力译 欠缺
  8.《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 觉贤译 欠缺
  9.《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 宝雲译 欠缺
  10.《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 昙摩密多译 欠缺
  11.《无量寿如来会》二卷 唐 菩提流志译 存
  12.《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赵宋 法贤译 存
  此外,明治二十七年(一九八四),英国马克斯.缪拉博士从梵语原典英译,收录于《东方圣书》(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第四十九卷。又南条文雄博士也从梵文本译成日文,名为《梵文和译支那五译对照佛说无量寿经》,出版于明治四十一年春(一九○八)。
  《观无量寿经》在中国有「二译说」及「三译说」,先举三译说,如:
  1.《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 后汉 译者不明 欠缺
  2.《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 刘宋 礓良耶舍 存
  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刘宋 昙摩密多译 欠缺
  次就「二译说」而言,没有上(1)的译本,但不管怎样现在只传一本。又高楠顺次郎博士与马克斯、缪拉博士两人共同英译礓良耶舍的宋译本,收录于《东方圣书》之第四十九卷。
  《阿弥陀经》在中国有三译,如:
  1.《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 鸠摩罗什译 存
  2.《佛说小无量寿经》一卷 求那跋陀罗译 欠缺
  3.《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玄奘译 存
  马克斯、缪拉博士从梵文英译,收录于《东方圣书》之第四十九卷。
  以上三部经,虽有种种翻译,此中于净土教所正依之经典及其年代等详细举出:
  1.《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 康僧铠译 西历 二五二
  2.《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 刘宋 礓良耶舍 西历 四三三
  3.《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 鸠摩罗什译 西历 四零二
  净土三部经之梗概:
  《无量寿经》是释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入大寂定,显现与阿弥陀佛同相之威相,以阿难尊者为对告众,演说释尊出世之本怀的他力法门。
  上卷说如来净土之因果:
  如来净土之因:即阿弥陀佛示现法藏菩萨时,在世自在王佛所,见二百一十亿之诸佛国土,于诸佛净土中选取最美善之处,自己也构思建立一个净土,而发四十八之誓愿,并重发三誓之大愿,就是誓愿不论善人、恶人、智者、愚者,只要听闻我愿力的道理而信顺的人,就必定救度他,使其往生安养界,如果此事不成就,誓不成佛。之后即依其誓愿永劫修行。此谓之如来净土之因。
  如来净土之果:即依法藏菩萨之修行而圆满愿行,成为阿弥陀佛,而完成西方净土,并向十方世界示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名号,使众生闻信。
  其次,在下卷说众生往生之因果:
  众生往生之因:有两种:一、念佛往生,二、修诸行往生。在下卷初先说念佛往生之因,接著再说诸行往生之因。之后在东方偈一段文中,诸佛劝赞这两种往生之因。
  众生往生之果:就是众生往生净土所得的佛果。释尊先从第二十二愿之意义说起,再介绍观音、势至二菩萨是最初的往生者,又广说往生之人都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圆满,神通自在,而供养十方诸佛,又能够到十方世界随意自在地救度众生。
  随著是释尊宣说「劝信诫恶」的一段,亦即恳切地劝导避五恶,修五善,不要背离仁义礼智信之道。接著说「不了佛智」,不能明信佛之大智慧的人,不能往生真实净土,所以劝人明信佛的不可思议智。
  次述《观无量寿经》的梗概:当释尊在耆阇崛山之时,王舍城发生了大悲剧。太子阿阇世禁闭父亲频婆娑罗王于牢狱,又使其母韦提希夫人同样遭受痛苦。此时韦提希夫人不堪愁苦,遥请释尊降临;因而释尊以神通力出现在夫人的室内,又从自身的光明中显现十方净土给夫人看,夫人看后,求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道。
  在此释尊先为夫人说定善十三观的修行,定善就是息虑凝心,亦即使心寂静,不起余念,观想安养国土及佛与菩萨。当释尊说到第七观华座观之时,为夫人说「除苦恼法」,正开始说时,忽然间,阿弥陀佛现在空中,夫人拜见了阿弥陀佛,发起信心,欢喜大悟。
  释尊说完了定善十三观,虽然夫人没再问,而释尊自说散善三观。散善就是废恶修善,亦即在散乱心中废恶修善之意。这善是什么呢?所谓三福;就是指世间的善、小乘的善、及大乘的善三种,释尊将此当作众生的机类,而分为九品。其中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三品是大乘的机类,大乘善就是修第三福;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之二品是小乘的机类,小乘善就是修第二福;中品下生一品是世善的机类,世间的善就是修第一福;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三福无份,虽说是一点善行也没有的恶人,但只要依念佛也能往生净土。
  在最后,赞扬「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念佛,唯有此是最殊胜的成佛之法,所以劝人信此持此,而结成一经。
  《阿弥陀经》是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以舍利弗尊者为对告众而说的经。此经先标示极乐的位置,再解释极乐的名称,进而赞叹宝树、宝池、天乐等的庄严,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解释阿弥陀佛之名,又赞叹往生的人也能得到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
  次明欲往生极乐国土者,须舍去自力的少善根少福德,劝人唯依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这就是在叙述《观经》尚未说完的余义。
  最后,释尊述说东、南、西、北、上、下六方的恒沙无量诸佛,都证明念佛的功德不虚,而举出诸佛护念的利益,劝人信称念佛。
  释尊出世的本意,唯在于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劝化众生他力的念佛。因此虽然先说《大经》而广示,但还没明白地解释此念佛胜于诸行的原因,所以再说《观经》与《小经》,使疑心深固之自力根性的人,最终也能闻信。释尊深重的慈悲和恳切的施设,唯有感泣欢喜之外,无法形容。
  净土经教,为末法时代之众生,指明了一条光明之大道。正如《佛说无量寿经》中所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一切善恶凡夫得往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庐山龙泉寺 释西源 编辑
  注:
  1、悉达多:释伽佛为净饭王太子时名也。《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
  2、无常: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涅槃经》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是。《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3、沙门:沙门:劳劬修佛道之义,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四十二章经曰:"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4、菩提树:植物。释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
  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知无上智慧也。
  6、入灭:入于灭度也,又译为灭度。灭惑度生死海之义。谓证果之人死也。
  注:此序引证了柏原佑义的《净土三部经讲话》和《佛学基础》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