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六)C
2014/9/3   热度:199
这也是十数的类集,与『华严经』相通。这里面的「十瑞、十持」(陀罗尼),确是『庄严菩提心经』的内容。晋聂承远所译(与竺法护有关)的『超日明三昧经』说:修十种三昧,得超日明三昧。如『经』卷上(大正一五·五三六下)说:
「何谓法宝三昧?……发无上正真道意,成就德本,如须弥山,信乐大乘,心不动移。先睹嘉瑞,三千佛土亿百千藏,皆满具足。逮成殊胜难当总持。而成就通达施度无极」。
十种三昧,是法宝三昧……勇猛伏[首楞严]三昧。每一三昧,有嘉瑞,总持,度无极[波罗蜜]。名称与内容,都与『庄严菩提心经』相合。这一类集的内容,竺法护的译品中已经存在,可推见集出的时代,约在西元三世纪初。还有,传为鸠摩罗什所译的『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共有四种译本,世亲Vasubandhu有论释。这部经,也是以菩提心为主体,立「初发心」,「行道心」,「不退转心」,「一生补处心」──四位,而加以分别。说到了「十地」,及「十智」、「十发」、「十行」等分别。四位的分别,可能比『庄严菩提心经』的十位说要早些。这些经典,同样有阿□达磨的特色;为后代瑜伽者,敞开了大乘法相的通道!
『庄严菩提心经』,『大方广菩萨十地经』,说到了十波罗蜜,但在解说波罗蜜各有十事时,却只解说了施、戒、忍、精进、禅、般若、方便──七波罗蜜。罗什译本的十波罗蜜,六波罗蜜以外,是方便、智、成就众生满足、诸愿满足,也与一般的十波罗蜜不合。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波罗蜜,从本生谈类集而成的菩萨行,是通常的六波罗蜜。「中品般若」、「文殊法门」,方便从般若中分离出来,般若与方便对立,方便的地位重要起来。六波罗蜜以外,立方便波罗蜜,部分的初期大乘经就是这样。『庄严菩提心经』约七波罗蜜来分别,就是初期大乘佛法的旧说。一般的说,『华严经』是说十波罗蜜的,如第七地所说。然「晋译本」的『十地品』,初地说:「常行大施」。二地说:「十波罗蜜,戒波罗蜜偏胜」;三地说:「十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偏胜」。四地以下,没有说某波罗蜜偏胜的话。古译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十住经』,都与「晋译本」相合,特别是也说三地的忍与精进偏胜。到了「唐译本」及尸罗达多S/i^ladatta所译的『十地经』,才在十地的每一地,说十波罗蜜多的某一波罗蜜多偏胜,显然与古本不同。龙树Na^ga^rjuna的『十住□婆沙论』。是解释『十地品』的,而在论(及『大智度论』)中,竟没有说到十波罗蜜。所以可推定为:十波罗蜜的成立,是比龙树迟一些。现在的『华严经』,虽有十波罗蜜说,但还在不确定的阶段。『华严经』采用六波罗蜜说的,不少;说六波罗蜜与方便,说六波罗蜜与四无量,说六波罗蜜、方便与四无量的,也非常多。初期大乘经,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华严经』的新说──十波罗蜜,还是流动而不确定的,如:
1.施、戒、忍、精进、禅、般若、智、愿、神通、法
2.施、戒、忍、精进、禅、般若、大乘、愿、力、智
3.施、戒、忍、精进、禅、智慧、方便、愿、力、神通
4.施、戒、忍、精进、禅、般若、方便、愿、力、智
从这多少不同的十波罗蜜中,可见还在流动不确定的阶段,这是『华严经』大部集成时代的情形。确定为六度、方便、愿、力、智──十波罗蜜;说十地的每一地,一波罗蜜偏胜,那不是『十地品』的旧说。等到十波罗蜜定形,修正『十地品』,可能是西元四世纪的事。
二、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次第,后汉译出的『兜沙经』已经说到。从佛放光的处所,及说法的处所,次第向上,在编集者的心目中,应该是有先后次第的意义!『华严经』在印度,是著名的经典,但后期大乘经论,对于菩萨行位,都用「华严十地」,而对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次第,可说是没有采用的。仅有的,是梁真谛Parama$rtha所译的,天亲所造的『摄大乘论释』卷一一(大正三一·二二九中)说:
「愿乐行人,自有四种,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为菩萨圣道有四种方便,故有四人」。
「愿乐行」,玄奘译为「胜解行」,是没有入十地圣道以前的菩萨。依真谛译,地前的愿乐行位,是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解就是十住;在十住前,又立十信,这是『华严经』所没有的。真谛译又说:「菩萨有二种,谓凡夫、圣人。十信以还是凡夫,十解以上是圣人」。又说:「从十信至十回向,是信乐正位」;「信乐」,就是「愿乐」。真谛译本,在十地以前,立信、解、行、回向──四十位。但同本异译的,隋笈多Dharmagupta共行矩译的『摄大乘释论』,唐玄奘译的『摄大乘论释』,都没有以上所引的文句。真谛所译的,每将当时印度的不同论义,附入所译的论中,所以愿乐行人分为四十位,可能为印度方面,世亲学系以外的论义。不过也可能是:中国的助译者,根据中国佛教的见解而附入的。此外,唐地婆诃罗Diva^kara──日照三藏,在西元六八0──六八五年间,所译的『方广大庄严经』卷一(大正三·五四0下)说:
「自在熏修七阿僧只,所习善根皆已回向,弘五福德,施七净财,行十善道,增长五十二种善根。已能修习正行相应四十分位,已能修习誓愿相应四十分位,已能修习意乐相应四十分位,已能修习正直解脱四十分位。……为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趣一生补处」。
『方广大庄严经』,是大乘化的佛传。文义不太明显,然菩萨「熏修七阿僧只」,是「余部别执」,见梁译的『摄大乘论释』。五十二种善根,可能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总称(日照与贤首的时代相同;五十二善根说,与贤首说相合)。所说的「四十分位」,修习圆满了,「趣一生补处」,然后成佛;「四十分位」,极可能是十住、十行、十迥向与十地。不过竺法护初译的『普曜经』,没有这一段文句。这部经,现有梵文本,可以对勘。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菩萨行位,或十住以前立十信,在中国佛教中,是众所周知的。这主要是受了『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的影响。上二部,一向有「疑伪」的传说。『菩萨璎珞本业经』,『出三藏记集』在「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是「失译」经。对中国佛学有莫大影响的三部经,来历都有欠明白!论到菩萨行位,『梵网经』立四十位, 『仁王经』立四十一位,『璎珞本业经』立四十二位。对列如下;
『梵网经』 │ 『仁王经』 │『璎珞本业经』
─────────┼────────┼────────
十发趣心(坚信忍)│习种性(十信心)│习种性──十住
十长养心(坚法忍)│性种性(十止心)│性种性──十行
十金刚心(坚修忍)│道种性(十坚心)│道种性──十回向
十地(坚圣忍) │(十地) │圣种性──十地
体性平等地 │ 善觉菩萨 │ 欢喜地
体性善慧地 │ 离达菩萨 │ 离垢地
体性光明地 │ 明慧菩萨 │ 明慧地
体性尔焰地 │(尔)焰慧菩萨 │ 焰光地
体性慧照地 │ 胜慧菩萨 │ 难胜地
体性华光地 │ 法现菩萨 │ 现前地
体性满足地 │ 远达菩萨 │ 远行地
体性佛吼地 │ 等观菩萨 │ 不动地
体性华严地 │ 慧光菩萨 │ 善慧地
│ 灌顶菩萨 │ 法云地
│ │等觉
体性入佛界地 │ 萨婆若 │妙觉──一切智地
『梵网经』的第十地,就是佛地。『仁王经』在第十灌顶菩萨外,别立佛的一切智(萨婆若)地。『菩萨璎珞本业经』,在第十法云地与佛的一切智地间,加一等觉位。四十位,四十一位,四十二位,表示了这三部经集出的先后。这三部经,都是知道『华严经』与卢舍那佛的。『梵网经』十地的名字,非常不同,但第三光明地,第四尔焰地,都与「华严十地」相同,不过以焰为「尔焰」的焰,不能不说是误解了!『梵网经』的「十发趣心」;『仁王经』的「十信心」;『璎珞本业经』所说,十住前所修的「十信心」:比对起来,差别不大,只是传说的不同,今对比如下:
『梵网经』│1.舍、2.戒、3.忍、4.进、5.定、6.慧、7.愿、8.护、9.喜、10.顶
『仁王经』│6.施、7.戒、1.信、2.精进、5.定、4.慧、9.愿、8.护、3.念、10.回向
『璎珞经』│9.舍、6.戒、1.信、3.精进、4.定、5.慧、10.愿、8.护、2.念、7.回向
三经所说的,名目虽有三心的不同,而可以推定为出于一源。依『菩萨璎珞本业经』说:十住以前的名字菩萨,修十信心,如十信成就了,进入初住。『仁王经』也有「习忍」以前的十善菩萨。十住以前立十信位,所以中国有五十一位,或五十二位说。这三部经,是在中国集出的。在十地以前,立三(贤)位──「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信」、「十(意)止」、「十坚」:在『梵网』与『仁王经』中,并没有引用『华严经』的术语。到『菩萨璎珞本业经』,才称之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引用『华严经』说。从此,成为中国佛学界的定论。为什么立三贤位,每位是不多不少的十数,如不出于『华严』的传说,到底原始的根据何在?这一发展,虽不属于印度,但我总觉得:十地以前立三贤位,多少有西方传来的因素。
『庄严菩提心经』(大正一0·九六一中──九六三上)。
『合部金光明经』卷三(大正一六·三七二下──三七七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大正一六·四一七下──四二二中)。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大正一四·四八一下──四八三下)。
『庄严菩提心经』(大正一0·九六二中──下)。『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大正一0·九六四中──九六五上)。『大宝积经』卷一一五『无尽慧菩萨会』作十度(大正一一·六四八下──六四九上)。
『庄严菩提心经』(大正一0·九六二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七(大正一0·一九六中──下、一九八上──中)。『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五(大正九·五六一中──下、五六三上──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三(大正九·五四七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四(大正九·五五0上、五五二中)。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二(大正一0·四七0上)。『十住经』卷二(大正一0·五0八中)。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三(大正一0·二八二中──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七(大正九·六三五中──下)。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二(大正一0·三九一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四,「愿」作「无着」(大正九·七四一上──中)。『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二,「大乘」下加「勤修一切善巧方便」(大正一0·七六四上)。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七(大正一0·四二四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四(大正一0·八一九上)。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七(大正一0·一九六中──下)。
『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正三一·一七七下)。
『摄大乘论释』卷七(大正三一·一九九中)。
『摄大乘论释』卷一一(大正三一·二三0上)。
『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二一下)。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上(大正二四·九九七下──九九八上)。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八·八二六中──八二八上)。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大正二四·一0一二下──一0一三上)。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上(大正二四·九九七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八·八二六中)。『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大正二四·一0一一下)。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大正二四·一0一一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正八·八三一中)。
第五节 善财南参
第一项 善财与福城
「华严法门」中,以善财Sudhana童子访问善知识为因缘,阐明菩萨行,一生精进而入普贤地的,是『入法界品』。西秦圣坚所译的『罗摩伽经』,仅是一小部分。唐般若Prajn~a^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是『入法界品』的别译。般若所译的,内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经后记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不思议解脱经』;也就是「入法界」。『普贤行愿品』,是这一品的品名,但一般流通的『普贤行愿品』,专指末后一卷,是「晋译本」、「唐译本」所没有的。末卷的『普贤行愿品』,留到下一节去研究。
善财童子,在部派佛教的传说中,是释尊的「本生」。『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释尊自说往昔生中的菩萨大行,说到了善财童子。善财是般遮罗Pan~cala国北界,那布罗Na^gapura,或义译龙阁城,或象阁城)城的王子。猎师以不空□索aorghapa^s/a,捉到了一位美貌的紧那罗Kim!nara女悦意Sumana,奉献给王子,受到王子非常的染爱。由于婆罗门的播弄,善财王子受命,出去征伐叛逆。国王要伤害紧那罗女悦意,悦意就逃了回去。善财平定了叛逆回来,不见了悦意,知道事情经过后,就决心出城向北去寻访悦意。善财童子向月亮、鹿、蜜蜂、蟒蛇、百舌鸟、无忧树,心里迷乱的,见到什么,就问:「见我悦意耶」?善财的到处寻访,经历了种种山、种种河流,可畏的蛇、鸟、夜叉;以无比的勇气,克服险难,终于到了紧那罗王城,会见了悦意,与悦意同回那布罗城。依世俗的观点,善财寻悦意的故事,是真挚纯洁的爱,不惜一切的追求,终于达到了目的。『律』中说:当时是「发精进波罗蜜」;「我为悦意故,精勤威力第一超越」。善财的到处寻访,「精勤威力第一超越」,不是与『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的到处参访,非常类似的吗?善财童子的到处参访,是为了从菩萨行中,达成清净的佛道,不是访问紧那罗女悦意可比。然而访问悦意的善财童子,正是「贤劫菩萨」。寻访悦意的是「染欲」,参访善知识的是「正法欲」。经上说:「诸法欲为根本」。有欲才能引发精进,有精进才能成就一切事业。以愿欲而引发无限的精进,是善财童子故事的精髓!
『入法界品』的主体人物,是善财童子。『入法界品』说:文殊师利Man~jus/ri^到南方去弘化,首先「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曾所止住,教化众生大塔庙处」。文殊在这里说法,善财也从福城来,听法后发心,开始一生参学的历程。福城是善财参学的出发处,应该有实际的意义。福城,晋译作觉城;「四十卷本」作福城,福生城。现存的梵本,原语为Dhanya^karanagara;这一梵语,晋译怎么会译作觉城呢?怕是后代有过变化了。考『大品』的『药犍度』,有Bhaddiyanagara(幸福城),佛在这里,受大福报长者Men!d!aka(□荼)的供养。『十诵律』作修摩国Suhma的婆提城,婆提与Bhaddiya音相合。『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作Bhadram!kara,与或译为跋提城相合。我以为,这就是善财所住的福城,原语Bhaddiya,晋译所以会译作觉城。婆提城,巴利本以为在An%ga(央伽)境内,这是佛世摩竭陀Magadha以东的通称。『十诵律』与『四分律』,是修摩(或译苏弥)的一城。据Br!hatsam!hita^说:修摩在央伽与羯■伽Kalin%ga之间。『十诵律』说:「从婆提城,持衣钵,向频□山游行」。频□山Vindhaya是横亘于南印度与中印度间的山脉。依律本所见,Bhaddiya或Bhadram!kara的所在地,可以想见。现在奥里萨Orissa的Ja^japur市东北,约二十里处,有地名Bhadraka的,与跋提──福城的语音及方位,都完全相合。所以,推定奥里萨的Bhadraka,就是佛世的跋提城,传为善财所住的福城。在传说的故事中,也有符合处。跋提城的□荼长者,福报非常大,如有神通威力的那样。谷子从虚空落下,谷仓永远是充满的;锅里的饮食,囊中的金子,都是用之不尽的。福城的善财童子,诞生以后,财富也自然而来。七宝楼阁下,有七伏藏;说不完的宝器而外,「又雨众宝及诸财物,一切库藏悉令充满」。这是『律』中跋提城,『华严经』福城所有的共同性──财富无量,大福报者的住处。这应该与此地的濒临大海,商人的往来海外有关。奥里萨的Bhadraka,传说为善财所住的福城;这里的确是与『华严经』『入法界品』有关的。
『龙树菩萨传』说:龙树Na^ga^rjuna入龙宫,读到无量的大乘经,「得诸经一箱」而出。龙树从龙宫得经,传说中主要是『华严经』。如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说:「龙树从海宫持出(『华严』)」。真谛Parama$rtha说:龙树往龙宫,龙王「即授下本华严,并诸经一箱」。波罗颇蜜多罗Prabha^karamitra说:「龙树从龙宫将经出已,遂造大不思议论」。龙树从龙宫得经(华严)的传说,极为普遍。还有入龙宫得塔的传说,如『法苑珠林』卷三八(大正五三·五八九上)引『西域志』说:
「波斯匿王都城东百里大海边,有大塔,塔中有小塔,高一丈二尺,装众宝饰之。夜中每有光曜,如大火聚。云:佛般泥洹五百岁后,龙树菩萨入大海化龙王,龙王以此宝塔奉献龙树。龙树受已,将施此国王,便起大塔以覆其上。自昔以来,有人求愿者,皆叩头烧香,献华盖,其华盖从地自起,徘徊渐上,当塔直上,乃止空中」。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0(大正五一·九二八中──下)说:
「乌荼……国西南境大山中,有补涩波只□僧伽蓝。其石□堵波,极多灵异。或至斋日,时烛光明,故诸净信远近咸会,持妙花盖,竞修供养。承露盘下,覆钵势上,以花盖□,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针也。此西北山伽蓝中,有□堵波,所异同前。此二□堵波者,神鬼所建,灵奇若斯」!
玄奘所传乌荼Ud!ra,即现在奥里萨的灵塔,与『西域志』所传的龙树塔,显然是同一事实的不同传说。『西域志』说:龙树塔在大海边;乌荼的确是濒临大海的。灵塔都有放光的传说。『西域志』说:供塔的华盖,在塔上空,不会落下来,『西域记』也这样说,这是同一事实的明证。『西域志』说:塔在波斯匿Prasenajit王都东百里大海边;波斯匿王都是舍卫城S/ra^vasti^,离大海极远,所以波斯匿王是不可信的,这是乌荼的大塔。
龙树从龙宫得塔,或说入龙宫得经,是同一事实。灵塔的所在地──补涩波祗□Pus!pagiri,确与龙王有关。补涩波只□,意义是「华山」,这是印度有名的神山。在『吠陀』Veda、『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往世书』Pura^n!a中,都说到婆楼那Varun!!a经常来往「华山」。在婆罗门教中,婆楼那本为天界的大神,由于主管降雨流水,所以『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与『摩诃婆罗多』,说婆楼那是水神。在佛教中,就是有名的婆楼那龙王;龙是主管降雨流水的,所以密典中称之为水天。如『大集经』『须弥藏分』,婆楼那是五类龙王中的鱼龙王。婆楼那是龙王,经常往来的补涩波山,恰好就是传说龙树入龙宫、得经得塔的地方。龙王经常往来的,龙树得经得塔处,到底在乌荼的什么地方?依『西域记』,补涩波山在国西南大山中,还有西北僧伽蓝,都有灵奇的塔。依『西域志』,塔在大海边。近代学者对补涩波山的研考,或以为:Puri洲的Kandgiri与Udayagiri──二山,推定为『西域记』的补涩波只□,与西北山伽蓝,两处有同样的灵塔。现有耆那教的遗迹,可能为佛教的圣迹,被破坏而改造成的。或以为:Cuttack洲的Ja^japur,Subdivision 的Assia山脉中,也就是Udayagiri山脉的极东处,山中有佛教的遗迹。『入法界品』福城大塔庙处的地位,与Assia山极东处相近。Udayagiri山脉,一直延展到西南,与玄奘所传的灵塔处相连。我以为:传说,特别是宗教的传说,大抵是这样的──同一事件,会扩展到附近,甚至很远的地方。所以龙树得经得塔处,指为福城,Udayagiri山一带,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Udayagiri──优陀延山,优陀延是日出或出光的意思。『翻梵语』说:「优陀延山,日出处也」。还有,乌荼也有作优特伽罗Uttkala的。梵语(郁特)Udaka,『一切经音义』说:「东天竺呼水名也」 。乌荼面临大海,被称为乌荼,可能与水有关。这里,是大海边,是日出处,是水国,是婆楼那经常来往的地方。传说龙树入龙宫,见龙王,得塔,得经,也正是这个地方。
上面说过,『入法界品』的出发处,善财童子所住的福城是乌荼──现在奥里萨Ja^japur市东北的Bhadraka。此地的补涩波只□大塔,应该就是『入法界品』所说,福城以东,庄严幢娑罗林中的「大塔庙处」。以Bhadraka为福城,从善财南参的途程来看,更可以确信无疑。一、善财从福城出发,先(西南向)到胜乐国Ra^ma$vara$nta的妙峰山,应该是现在Maha^nadi南岸的Ra^mpur。二、再(东南向)到海门国Sa^garamukha,虽不能确指,依经中「观海」及以下行程,应在现在Chilika湖以南的海边。三、(西南向)到楞伽道头Lan%ka^patha,这是去锡兰的海口。四、(向西南)到达里鼻荼国Dramid!apat!t!ana的自在城VajrapuraC达里鼻荼,『西域记』作达罗□荼,是沿Palar河两岸地方。五、向(西)南到住林聚落Vanava^sin,这是有名的婆那婆私,阿育王曾派传教师去布教。婆那婆私的所在地,学者们议论不一。依『入法界品』在达里鼻荼以南,应该在现在Mysore南部。六、后来到了阎浮提畔Jambudvi^pas/i^rs!a的摩利伽罗国Milasphran!a,这是到了印度南端,『西域记』所说的摩罗矩吒。依这一旅程来看,大致近于玄奘南下的行程。善财出发处的福城,传说与龙王有关。文殊说法时,「于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诸龙而来其所」。在这里特别说到龙族,是不应该看作偶然的。这里,传说龙树入龙宫,得塔得经,主要是『华严经』的传说,所以乌荼的福城以东,补涩波只□大塔庙,推定是『入法界品』集出的地方。在这里集出流通,所以经上说:文殊来福城教化,善财发心参学,从此地开始。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乌荼国王手写『华严经』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呈献中国皇帝,后来翻译出来,就是『入法界品』别译,四十卷本的『华严经』。这可见『入法界品』与乌荼,是有特别关系的!『大唐西域记』说:「乌荼……僧徒万余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日照Diva^kara三藏说:「南天竺国,近占波城(这是佛世央伽的首府),有一僧伽蓝,名□瑟奴(可能为补涩波的别传)。……有一大乘法师,持华严一帙,来至其寺。……华严一经,盛于此国」。「南天竺……堀忧遮,此名□也,见彼寺诸德并受持华严」。在乌荼及以南一带,到西元七、八世纪,『华严经』还是盛行的经典。总之,『入法界品』是在乌荼开始流行的。这里,是早有塔庙的──古佛大塔庙处(可能是婆楼那塔庙)。龙树(?)在这里,得到国王的护持重建,在小塔外加一大塔;印度大塔的修建,大都是这样的。在婆楼那龙王的塔庙中,得到大乘经(『入法界品』等),传说是龙树发现的。于是传说为:龙树被龙王接入龙宫中,从龙宫得经得塔了。这一传说,是有多少事实依据的,不过经过传说的神化而已。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八中──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三──一四(大正二四·五九中──六四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三(大正二四·五九中)。又卷一四(大正二四·六四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三(大正二四·六0下 、六一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二(大正一0·三三一下──三三二上)。
『铜□律』『大品』(南传三·四二0──四二八)。『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二二(大正二二·一五0下──一五一中)。
『十诵律』卷二六(大正二三·一九一上──一九二中)。『四分律』卷四二(大正二二·八七二中──八七三上)。
冯承钧译『大孔雀经药叉名录舆地考』(一一)。
『十诵律』卷二六(大正二三·一九二中)。
『铜□律』『大品』(南传三·四二0──四二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二(大正一0·三三二中)。
『龙树菩萨传』(大正五0·一八六上)。
『净名玄论』卷二(大正三八·八六三中)。
『法华传记』卷一(大正五一·五0上)。
『华严经传记』卷一(大正五一·一五六中)。
高桑驹吉『大唐西域记所记东南印度诸国之研究』(二一)。
『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八「须弥藏分」(大正一三·三八九上)。
高桑驹吉『大唐西域记所记东南印度诸国之研究』(一八──二一)。
『翻梵语』卷九(大正五四·一0四二下)。
『一切经音义』卷二六(大正五四·四七三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二(大正一0·三三二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八中──下)。
『大唐西域记』卷一0(大正五一·九二八中)。
『华严经传记』卷四(续一三四·二五八、二五四)。
有关福城部分,依拙作『龙树龙宫取经考』改写的。
第二项 善财参访的善知识
『入法界品』,本来是一部独立的经典,在舍卫国S/ra^vasti^只树给孤独园Jetavana$na^thapin!d!adasya$ra^ma说,会中有舍利弗S/a^riputra等五百声闻,与『世主妙严品』的「始成正觉」,『十地品』的成道第二七日不同。由于有声闻在会,不能见如来境界、不思议的菩萨境界,存有贬抑声闻的意趣,与「文殊法门」相近。如舍利弗领导的六千初学比丘,离开舍利弗,而随文殊师利Man~jus/ri^趣入大乘了。如在海幢Sa^garadhvaja比丘的三昧中,声闻与缘觉,是从背上流出来的。『入法界品』出发于佛陀的赞仰,阐扬契入佛法界的菩萨大行,到底是与『华严经』其他部分相应的,所以成为大部『华严』的一分。
在善财Sudhana童子南参以前,首先显示了佛菩萨的甚深境界。由于菩萨、声闻、世间主的共同愿望,从如来所入师子□申三昧中,只园出现了不思议的如来境界,于是十方菩萨都来了,十方菩萨各各表示自己所得佛德的一体。普贤Samantabhadra宣说了「悉住普贤行,皆游法界海」的境界。佛放光普照,菩萨大众都深入如来功德大海。文殊师利赞叹了这一境界;菩萨众都不离当下,普遍的利益众生。(这就是下文善财童子南参所见的善知识,所习学种种菩萨行的情形)。菩萨们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一(大正一0·三三0中)说:
「此诸菩萨,或时示现无量化身云,或现其身独一无侣,所谓或现沙门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苦行身,或现充盛身,或现医王身,或现商主身,或现净命身,或现妓乐身,或现奉事诸天身,或现工巧技术身。往诣一切村营、城邑、王都、聚落、诸众生所;随其所应,以种种形相,种种威仪,种种音声,种种言论,种种住处;于一切世间,犹如帝网,行菩萨行。或说一切世间工巧事业,或说一切智慧照世明灯,或说一切众生业力所庄严,或说十方国土建立诸乘位,或说智灯所照一切法境界。教化成就一切众生,而亦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
文殊师利「辞退南行,往于人间」。首先,使声闻的初学者,回小心而行菩萨道。然后到福城Dhanya^kara去教化,善财童子在这里发心。善财到南方去参访,「愿见文殊师利,及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悉皆亲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善财终于「入普贤行道场」,「见普贤菩萨」,「与普贤等,与诸佛等」,完成了从菩萨行而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的历程。文殊的到南方教化,善财的到南方去参访,暗示了大乘在南方兴起,南方大乘佛化的特色。善财参访的善知识,(经日照三藏续译而补足了的)「晋译本」,「唐译本」,及「四十卷本」,人数与次第,都是一致的。不过晚出的四十卷本,内容上增加了一些,如阿赖耶识说等。「四十卷本」末,附有乌荼Od!ra国王奉献『华严经』书,明说「五十五圣者善知识」。一般传说为「五十三参」,那是省去了再见文殊师利的第二次,及推介善知识而没有说法的遍友Vis/va^mitra。梵本经名Gan!d!avyu^ha,在『普贤行愿赞』末,列举五十二位善知识,那是没有第十七位普眼Samantanetra长者,合有德S/ri^mati^童女与德生S/ri^sam!bhava童子为一,及省去文殊的第二次。依『入法界品』说:善财「愿见文殊师利,及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悉皆亲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菩萨发大心,亲近的善知识,那里只是五十五位?『入法界品』所说,也只是略举一例而已。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可以分为三大类:「人」、「菩萨」、「天神」;从这里,可以发见一些意义。经上说:文殊师利菩萨,「辞退南行,往于人间」,所以善财从文殊发心以后,参访的人间善知识,一直是在人间,一直是向南行,共有二十六位。以后,在南方见到了观自在Avalokites/vara、正趣Ananyaga^min二位「菩萨」善知识。以下,参访了大天Maha^deva,不再南行,而到了菩提场Bodhiman!d!a,迦□罗Kapilavastu,菩提场,岚□尼园Lumbini^,迦□罗,三十三天Trayastrim!s/a;参访的善知识,都是称为天神的。从三十三天下来,到迦□罗,婆□那Vartana,然后又向南方;所参访的善知识,又都是「人」了。末了,到南方海岸国Samudrakaccha见弥勒Maitreya菩萨,苏摩那城Sumana见文殊菩萨,然后「入普贤道场」,见普贤菩萨,到了成佛的道场。这是五十五位善知识的次第经历。
从上面所述,可见向南方参访的,是「人」、是「菩萨」,而方向不明的,是中间部分──「天神」善知识。大天,是被称为神的。阿育王As/oka时代,有一位大众部Maha^sa^m!ghika的大德大天,曾奉命到南方去弘化;对南方佛教的大乘化,是有极深远影响的!大天,在印度语中,与大神的意义相同,所以「现广大身,为众说法」的四臂大天神,可能为大天在传说中的神化!『分别功德论』说:「唯大天一人是大士[摩诃萨□],其余皆是小节」,大天是被称为菩萨的。大天以下,称天神的共十位。中间八位主夜神,与『世主妙严品』中的主夜神相同。
『世主妙严品』 │『入法界品』
────────┼──────────────
普德净光 │ 普德净光
喜眼观世 │ 喜目观察
护世精气 │ 普救众生妙德
寂静海音 │ 寂静音海
普现吉祥 │ 守护一切城
普发树华 │ 开敷一切树华
平等护育 │ 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
游戏快乐 │
诸根常喜 │ 婆珊婆演底
示现净福 │
天神部分,与『华严经』前六品(「晋译本」作二品)是有关系的。主夜神多数相同以外,如寂静音海Pras/a^ntarutasa^garavati^主夜神说:「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东,过十世界海,有世界海名一切净光宝。此世界海中,有世界种,名一切如来愿光明音。中有世界,名清净光金庄严」。「世界海」、「世界种」、「世界」,开敷一切树华Sarvavr!ks!apraphullanasukhasam!va^sa^主夜神,也有说到。这一世界结构,是『华藏世界品』所成立的。还有,二十六位人间善知识,所得的法门,称为「解脱门」的,只占半数,其余的十三位,是称为「法门」、「三昧门」、「庄严门」、「行门」、「行」、「法」的。但天神以下,无论是人、是神、是菩萨,所得的都称为「解脱门」。『世主妙严品』中,列众共四十类,每类十位,每位所得的法门,也都是称为「解脱门」的。所以『入法界品』中,天神以下的善知识,一律称为「解脱门」,是与『世主妙严品』相应的。可以说,不明方向的天神部分,是在『华严经』前六品集成时,为了适应印度神教的信仰,而增编到『入法界品』中去的。第十位是岚□尼的主林神,见到佛下生与出生时所有的瑞相与神变,所以接着说到释种女瞿波Gopa^。瞿波是佛在太子时代的三妃之一;依传说,瞿波死后是生在三十三天的。接着是佛母摩耶Ma^ya^,摩耶生了太子,七天就去世了,生在三十三天,所以有佛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的传说。以下的天主光Surendra^bha^,是三十三天王的女儿。这样,瞿波、摩耶、天主光,虽经说地点不同,其实都是与三十三天有关的,所以次第而成一类。前面十位与这里的三位,都是女性的天神;在经文方面,多数有本生与偈颂说法,与前面的人善知识、菩萨善知识不同:这十三位女性天,是自成一类的。天主光以下,有九位「人」善知识;第四坚固解脱Mukta^sa^ra起,又回复了向南游行。这九位,是「晋译本」所没有的。除善知众艺S/ilpa$bhijn~a童子外,都是说自己得什么解脱门,几句话就过去了。这九位「人」善知识,有什么意义,离开前面的人善知识,而列在天神与菩萨的中间?从「晋译本」所没有,内容极其简略而论,这也是增补的;或是不同的传诵,而后来综合编集起来的。所以『入法界品』的原始本,应该是大天以下,南行见弥勒、文殊,而进「入普贤道场」的,一共三十三位。
善财在南方参访所遇到的「人」善知识,前后共三十五人,依「唐译本」的名称分类,是:
比丘五位 比丘尼一位 优婆夷四位
仙人一位 出家外道一位
国王二位 婆罗门二位 长者八位 居士二位
童子三位 童女二位
童子师一位 船师一位
人一位 女人一位
比丘、比丘尼、优婆夷,是佛教的信行者。仙人、出家外道,是外道的修行者。国王、婆罗门、长者、居士,约世俗的社会地位说。童子、童女,是青少年。童子师、船师,是职业。还有泛称的(男)人与女人。善财所参访的,遍及出家与在家,佛教与外道,男子与女人,成人与童年,种种不同身分的人。这些善知识,约菩萨示现说,是现身在人间,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方便,来化导人类向佛道的。从学习者来说,这都是菩萨所应该修学的。善知识所开示的,就是善知识自己所修得的,自行与化他合一。大乘佛法的特质,是「一切法本不生」,「一切法本寂灭」,所以一切不出于法界,也就可以从一一法而入法界。从前,大智舍利弗,被称赞为「深达法界」;现在大智文殊师利所启发引导而流出的法门,也就称为「入法界品」了。善知识所得的法门,分开来说,各得法界的一体,所以都说「我唯知此一法门」;如一切修学,综贯融通,那就深入法界而趣入佛地了。
人间善知识中,比丘、比丘尼、仙人、出家外道及苦行婆罗门。一共九人(在二十六人中,占三分之一),都是以宗教师的身分,弘扬大乘佛法。佛法应深入世间,但在印度,宗教师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前三位善知识,都是比丘,表示了大乘三宝的意义。宗教师以外的善知识,弥伽Megha是教授语言的语言学者。自在主Indriyes/vara童子,精通数学,「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治病以外,能营造建筑,及一切农商事业。普眼Samantanetra长者是医师,治身病与心病,还能调合制香。优钵罗华Utpalabhu^ti长者,能调合一切的香。婆施罗Vairocana是航海的船师,知道海上的情形,船只机械,风雨顺逆,引导商人出海,平安的取宝回来。无上胜Jayo$ttama长者,「理断人间种种事务」,和解彼此间的诤执怨结,并教导一切技艺,使人向善。无厌足Anala王是严刑治世的;大光Maha^prabha^王却是慈和宽容的仁政。一严一宽,同样的达到了使人离恶行善的目的。这些社会上的善知识,都从事世间事业,作为入法界的方便。还有婆须蜜Vasumitra的身分是YIN女,但他以此为方便,使亲近他的人,远离贪欲。无厌足王看来是镇恚残忍不过的,却使人因此离恶而向善道。胜热Jayos!ma$yatana婆罗门,登刀山,入火聚,「五热炙身」,是一位愚疑邪见的苦行外道,但他的苦行,消除了众生的罪恶,而引入佛道。这三位,是以贪欲、镇杀、愚疑邪见为利他方便的,都曾引起人的怀疑,而其实是不思议菩萨弘法救世的善巧。□瑟胝罗Ves!t!hila居士,家中供着□檀座的佛塔,开塔见佛而入法界的。有的善知识,布施供养为方便;而念佛、见佛、供养佛,是重要的修学弘扬的法门。
菩萨善知识,先后共有六(大天在内,共七)位。观自在菩萨是「大悲行门」,四摄利生外,「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大悲拔苦法门,与『法华经』『普门品』相同。在善财参访历程中,都是前一位推介后一位,但观自在菩萨为善财说法时,却见正趣菩萨来了,观自在就推介了正趣菩萨。『阿弥陀经』中,观自在与大势至Maha^stha^mapra^pta菩萨,是阿弥陀佛Amita^bha的胁侍。『入法界品』中,与观自在同时的正趣菩萨,可说是大势至的别名。如『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四上──中)说:
「大势至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大势至菩萨的放光普照十方;令众生离三恶道的苦迫;行动时震动十方世界,宝华庄严,宛然是正趣菩萨的功德,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八(大正一0·三六七中)说:
「有一菩萨,名曰正趣,从空中来。至娑婆世界轮围山顶,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种震动,一切皆以众宝庄严。正趣菩萨放身光明,……其光普照一切,地狱、畜生、饿鬼、阎罗王处,令诸恶趣众苦皆灭」。
极乐世界的观自在与大势至,在『入法界品』中,就是观自在与正趣。观自在的特德是大悲;正趣所表示的,是速疾的,无有休息的,一直前进的菩萨精神。大天以财物来摄受众生,以不净的、凶恶的、灾横苦难来折伏众生;摄受与折伏,是菩萨利生的两大方便。弥勒是一生补处菩萨,显现□卢遮那藏庄严楼阁,表示了菩萨因行功德的圆满。善财再见文殊,是从前(见文殊时)所起智信的证实。末后见普贤,「入普贤道场」,达到了:「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辩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善财到达了菩萨道的顶峰,可说是佛而还不是佛,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三(大正一0·二二八中──下)说:
「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法,同诸如来,何故不名佛?……何故不能究竟法界,舍菩萨道」?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习去来今世,一切菩萨种种行愿,入智境界,则名为佛;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说名菩萨。……住佛所住,与佛无二,说名与佛无二住者;为佛摄受,修诸智慧,说名菩萨。……了知法界无有边际,一切诸法一相无相,是则说名究竟法界,舍菩萨道;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则说名普贤菩萨」。
普贤地菩萨,到了与佛不一不二的境地,然到底还是菩萨,还要「常勤忆念无碍见者」(佛);「为佛摄受,修诸智慧」;「观察诸法实际而不证入」。普贤地,与法云地菩萨灌顶以后的境界相同,『十地品』也说:「此菩萨住如是智慧,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转更增胜」,还在进修过程中。依世间法说,灌了顶就成为国王,如说:「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以灌顶为比喻的菩萨位,是第十住(地)。十地菩萨灌顶,「堕在佛数」,却还不是佛。灌顶为王的比喻,本意在转轮圣王。灌顶登位,如能以十善化世,可以说是转轮圣王,而真正的转轮圣王,要在布萨日(朔、望),「七宝来应」。这样,灌顶菩萨,可以说「如佛」,「是佛」,而要到究竟圆满位,才是佛呢!佛的果分不可说,惟有以菩萨因分(普贤地),多少表示佛的果德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一(大正一0·三三0下──三三一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三(大正一0·三四0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0(大正一0·四三九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0(大正一0·四四二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九(大正一0·七0四中──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八下)。
石井教道『华严教学成立史』所引(二四四)。
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一(大正一0·三三0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八(大正一0·三六八上)。
『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大正一0·一四中──下)。 又(『入法界品』)卷六八
──七三(大正一0·三六九上──四0一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一(大正一0·三八六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二(大正一0·三九二下)。
『长阿含经』(卷一0)『释提桓因问经』(大正一·六三下)。『中阿含经』(卷三三)『释问经』(大正一·六三四中)。
『增壹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七0五下)。
『中阿含经』(卷五)『智经』(大正一·四五二中)。『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八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三(大正一0·三三八上──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大正一0·三五0下──三五一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六(大正一0·三五四中──三五五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七(大正一0·三六一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七(大正一0·三六一下──三六二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七(大正一0·三六二中──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六(大正一0·三五五中──三五六上、三五七上──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八(大正一0·三六五中)。又卷六六(大正一0·三五五中──下)。又卷六四(大正一0·三四0中──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八(大正一0·三六六上──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八(大正一0·三六七上──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0(大正一0·四四二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九(大正一0·二0八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九(大正一0·二0六上)。
第六节 普贤行愿
「普贤行」,「普贤愿」,「普贤行愿」,是『华严经』处处所说到的,而『入法界品』也称为『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所住的)地」,是「普贤行愿」所成就的。普贤Samantabhadra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0(大正一0·四四一中──下)说:
「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镇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以智光普照世间(世间智),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
『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如经文所说,是在不可说不可说劫中,所修集的菩萨无边行愿──这是「华严法门」原本的「普贤行愿」。
「四十卷本」的第四十卷,是「晋译本」与「唐译本」所没有的。这一卷的别行本,一般称之为『普贤行愿品』。经文是普贤菩萨为菩萨众说的,先长行,次偈颂。长行中,揭示了菩萨的十大行愿,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四中、八四六中)说: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十种广大行愿,在佛教思想史上,是『舍利弗悔过经』──「忏悔法门」,及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在流行发展中,与「华严法门」相结合,而成「华严法门」的初门,也就称为「普贤行愿」。先从「忏悔法门」来说:『舍利弗悔过经』,说悔过,助其欢喜[随喜],劝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三聚(或译「三品」、「三支」)。这部经,是以忏悔为主的,在十方一切佛前,自说过去与现在的一切过失;以忏悔功德,「持与」[回向]众生同成佛道。原始本是忏悔回向,是一般的、重信愿的法门。「下品般若」立随喜回向,随喜一切佛功德,及二乘人天的一切功德,以随喜功德来回向佛道,是重智证的法门。「随喜功德」被「忏悔法门」采取了,后来又加上劝请,而成为三类福德的回向佛道,如『舍利弗悔过经』所说的。『悔过经』的成立,相当的早,『法镜经』与『离垢施女经』,已说到日夜六时诵习「三品法门」了。三品法门,在印度非常的流行,如『贤劫经』说:「念佛法,勤悔过,乐助[随喜]功德,施众生[回向]因,劝请佛转法轮」。『思益梵天所问经』说:四法能善知方便:顺众生意,随喜功德,悔过,劝请诸佛。这都是「三品法门」的修法。龙树Na^ga^rjuna是以「般若法门」为宗本的;『般若经』是随喜回向相次第的,所以龙树所说,都以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为次第,如『十住□婆沙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大智度论』说:「菩萨礼佛有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劝请诸佛品」。虽是四支(如分请转法轮与请佛住世为二,就含有五支),仍随顺古说,合为三品。
这一法门与「华严法门」相关联,可以考见的,是晋竺法护所译的『文殊悔过经』,聂道真所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三曼陀跋陀罗,是普贤梵语的音译。『文殊悔过经』,是文殊师利Man~jus/ri^说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是普贤为文殊说的。文殊与普贤,与「忏悔法门」相关联,暗示了与「华严法门」的关系。『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的内容,是:悔过,礼,愿乐助其欢喜,请劝诸佛──转法轮与住世,施与[回向]。末后总结的说:「是善男子、善女人,昼夜各三劝乐法行:所当悔者悔之,所当忍者忍之,所当礼者礼之,所当愿乐者愿乐之,所当请劝者请劝之,所当施与者施与之」。悔是自说罪过的意义,忍是容忍、忏摩的意义,合起来就是忏悔。经文多一些大乘术语,然比起「三品法门」的内容,只多了「礼」,礼是礼佛、菩萨、二乘,及一切功德。「忏悔法门」,初传是为舍利弗S/a^riputra说的。声闻中的舍利弗,菩萨中的文殊师利,有智慧特胜的共同性。加上阿□世王Aja^tas/atru Vaidehi^putra的逆罪,因文殊师利而得到忏悔,在初期大乘中,流传极广,所以为文殊说,或文殊说「忏悔法门」,是可以充分理解的。『文殊悔过经』的内容,是:五体投地(礼佛),悔过,劝助众德,劝转法轮,诸佛住世,供养诸佛,(回向)我及众生成佛道。本经重视五体投地的礼佛。在悔过中,不但是事相的忏悔,而且说:「一切无所行者,乃能得入于斯本际,……名曰菩萨大士自首悔过」──理忏。回向佛道部分,与「华严法门」相通。比起「三品法门」,多了礼佛与供养诸佛。这两部经,与「华严法门」有关。如『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是「佛在摩竭提国清净法处,自然金刚座,光影甚明」,与后汉所译『兜沙经』相同。经中说到「般若波罗蜜,兜沙陀比罗经」。『兜沙陀比罗经』,是「如来藏[箧]经』;『兜沙经』为「华严法门」最初集成时的名称。『文殊悔过经』说:「或问上界悔过之处,十地、十忍、十分别事、十瑞、十持、十印、十三昧」。这两部经集成时,「华严法门」的原始部分,都已经成立了。
「四十卷本」末卷的偈颂部分,共六十二颂。唐不空Aorghavajra所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是偈颂部分的异译,也是六十二偈。这二部,都是西元八世纪末所译的。东晋元熙二年(西元四二0),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译出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四十四偈,比对起来,就是『普贤行愿赞』的古本。长行所说的菩萨十大行愿,比对三种偈颂本,只是八事而已,如
十大行愿 │ 『文殊发愿经』 │ 唐译二本
──────┼─────────┼──────
礼敬诸佛 │ 一──三颂 │ 一──三颂
称赞如来 │ 四颂 │ 四颂
广修供养 │ 五──六颂 │ 五──七颂
忏悔业障 │ 七颂 │ 八颂
随喜功德 │ 八颂 │ 九颂
请转法轮 │ 九颂 │ 一0颂
请佛住世 │ 一0颂 │ 一一颂
常随佛学 │ │
恒顺众生 │ │
普皆回向 │ 一一颂以下 │ 一二颂以下
从礼佛到回向,三本是一致的,仅唐译的二本,增加一颂而已。在十大行愿的次第中,三本都没有「常随佛学」与「恒顺众生」,可以断定的,这一偈颂本,起初只是八支。如『文殊师利发愿经』(大正一0·八七九上──下)说:
「我所集功德,回向施众生,究竟菩萨行,逮无上菩提」[(一一偈)]。
「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三八偈)]。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四0、四一偈)]。
上引的偈颂,是唐译二本所同有的,所以从十一偈以下,都是回向。回向的主要意义,如十一偈所说:将礼佛……劝请所集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使众生与自己,都能进修圆满菩萨行,成无上菩提。进修菩萨行中的大愿、大行,所得的种种功德,如『华严经』,也是『入法界品』所说的。这是以礼佛……劝请等法门,为入普贤行愿的方便。「忏悔法门」组入「华严法门」,如『文殊发愿经』那样,可能西元三世纪已经成立了。如「四十卷本」,以长行及偈颂,编为『华严经』末后的一卷,在西元六九五到六九九年译出的「唐译本」,还没有这一卷,可见末后一卷的集成,总是西元七、八世纪间的事。在『文殊发愿经』的八支中,加上「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不过为了适合『华严经』「十」法门的体裁。长行的十大愿,所说「穷虚空」、「遍法界」、「尽未来」等,是模仿『十地品』中,初地所发起的十大愿。由于长行改为「十大行愿」,「四十卷本」的偈颂,也插入「我随一切如来学」,「我愿普随三世学」,「我常随顺诸众生」等文句,但次第与长行不顺。
唐译二本偈颂的增多,主要是加入了信受持诵功德。如「四十卷本」的末后十偈;『普贤行愿赞』的四七──五四偈,及末后二偈。信受持诵的情形,如『普贤行愿赞』说:「若人于此胜愿王,一闻能生胜解心。…… 彼诵普贤行愿时,速疾销灭得无余。……若有持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若人诵持普贤愿」。诵持部分,是『文殊发愿经』所没有的。『文殊发愿经』没有说到持诵,但『文殊发愿经』颂,确是供人持诵的,如『出三藏记集』卷九『文殊师利发愿经记』(大正五五·六七下)说:
「晋元熙二年,岁在庚申,于杨州斗场寺,禅师新出。云:外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佛道」。
『文殊发愿经』在印度,是礼佛时诵持的,所以后来『普贤行愿赞』,就加入诵持功德(十偈)了。忏悔、随喜、劝请、回向,或加上礼佛、供养,主要是「忏悔法门」。如『文殊悔过经』,称为『悔过品』。『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说:修持这一法门,「一切诸罪盖、诸垢盖、诸法盖(即业惑苦三障)悉除也」。这是广义的「忏悔法门」,是一切修学大乘所可以通用的,如『思惟要略法』说:「若宿罪因缘,(念佛而)不见诸佛者,当一日一夜六时:忏悔、随喜、劝请,渐自得见」。『舍利弗悔过经』说:「持悔过经,昼夜各三过读」。昼夜六时的修持,是昼夜各读『悔过经』三遍。『舍利弗悔过经』这样说,异译本与『文殊悔过经』,也都说到受持读诵。大概经文长了些,所以编为简要的偈颂,在礼佛时读诵,作为修持的范本。如『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为了忏罪,诵三十五佛名。末了说偈:「一切罪忏悔,诸福皆随喜,及劝请诸佛,愿证无上智!过去及未来,现在人中尊,无量功德海,我今稽首礼」。『宝行王正论』,真谛Parama$rtha译,没有作者名字。比对西藏所传,与『宝□论』相合,是龙树造的。『宝行王正论』说:「为此因及果,现前佛支提,日夜各三遍,愿诵二十偈。诸佛法及僧,一切诸菩萨,我顶礼归依,余可尊亦敬。我离一切恶,摄持一切善。众生诸善行,随喜及顺行。头面礼诸佛,合掌劝请住。愿为转法轮,穷生死后际。从此行我德,已作及未作,因此愿众生,皆发菩提心」。为了菩萨的因德,如来的果德,在现在佛前,或在支提(塔)前,昼夜都诵三遍,每遍诵二十偈。二十偈的内容,也是礼敬,除恶[忏悔]行善。随喜,劝请诸佛住世,转法轮,回向。在佛或塔前,日夜三次诵二十偈,显然是「忏悔法门」的发展,而为『文殊发愿经』的前声。
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也与「华严法门」相结合,如『文殊师利发愿经』(大正一0·八七九下)说: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唐译二本,普贤行愿而归于往生极乐,所说完全相同。「华严法门」与「净土法门」的结合,是经由「忏悔法门」而来的,如『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八上)说:
「持是功德,令一切(众生)与某[我]……生有佛处,有菩萨处,皆今生须呵摩提阿弥陀佛刹」!
行「忏悔法门」的人,将忏悔、随喜等功德,回向众生,与自己都生在有佛菩萨的国土,生在极乐世界。须呵摩提Sukha^vati^,是极乐(或安乐)的音译。『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传为聂道真所译,是西元三世纪后半所译出的,可见「华严法门」与「净土法门」的结合,不会迟于西元三世纪初的。「忏悔法门」中,如礼佛,请佛──住世转法轮,是以佛为宗仰的。忏悔,是向一切佛自首悔过的;随喜,虽通于二乘及世间善,也是以佛──从发心、修行,到成佛、说法、入涅盘等功德为重的。所以「忏悔法门」,以深信如来功德为前提,回向佛道为目的。求生极乐的「净土法门」,「华严法门」,都是以深信如来功德为先要的,这就是与「忏悔法门」结合的根本原因。
「忏悔法门」,是对佛的,在「现前佛(及)支提」前进行的。从传译的圣典来看,凡称扬如来名号及功德的,都与忏罪有关。如竺法护所译的『贤劫经』,列举千佛名字,说:「闻诸佛名,除一切罪,无复众患」。传为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千佛因缘经』说:「闻千佛名,欢喜敬礼,以是因缘,超越九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支谦所译『八吉祥神咒经』说:「若有持是经,八佛国土名,……亿劫阿僧只,行恶悉消除」。『称扬诸佛功德经』,处处说「却多少劫生死之罪」。东晋帛尸梨蜜多罗S/ri^mitra所译『(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说:「闻我说是药师琉璃光佛名字之者,一切罪过自然消灭」。宋施护译『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举十方十佛说:「闻已,恭敬受持、书写、读诵、广为人说,所有五逆等一切罪业,悉皆消除」。如『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等,都表示了灭罪的功德:「忏悔法门」与佛,有这样的深切关系!初期的『阿弥陀经』,着重极乐世界的庄严,阿弥陀佛Amita^bha的悲愿威力,劝人念佛往生,没有说到忏罪。但在念佛忏罪的一般信仰生活中,往生净土的信仰者,也提到灭罪了。如『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法门;往生净土的神咒,也称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了。
「佛涅盘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是「大乘佛法」兴起的主要线索。佛涅盘了,再不见如来金色身,对佛弟子来说,真是无可弥补的憾事。虽有「念佛法门」,也只能念佛的功德。
自从现在十方世界有佛的信仰流行,念佛见佛的法门,也就流行起来。「般若法门」与「文殊法门」,是重于智证的,所以说到见佛,重于见佛的法身。西元一世纪以来,佛像流行,这对于念佛色身相好的见佛法门,有重大的启发性。大体是继承弥陀「净土法门」而来的『般舟三昧经』说,「作佛形像,若作画,用是三昧故」。为了修习般舟三昧,要有(塑或雕或铸的)「佛形像」,及「画」的佛像,或安在塔中,或放在眼目前,先审谛观察相好,然后系念修习。修习成就了,能见一切(色身相好的)佛在前。进一步,知道所见的佛,唯心所现,了无所有(空),开展了唯心说,也会通『般若经』的「空」义。般舟三昧见一切佛在前,「华严法门」也见佛色身相好,更见一切佛从发心、修行、成佛、说法、涅盘等一切佛事,及佛土的庄严,说得更广大、更精微、更无碍。「华严法门」以佛为前提,开示求成佛道的大行──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入法界品』诸善知识所开示的菩萨行;重于菩萨的大愿大行,精进不已,尽未来际的利乐众生。综贯佛果与菩萨行,比之但求往生的净土行,要充实得多!
依「华严法门」来说,一般初行的「忏悔法门」,也偶尔说到的。如『十回向品』的「无尽功德藏回向」,以忏悔、礼佛、劝请、随喜功德,回向庄严一切诸佛国土。临终往生的「净土法门」,如『贤首品』说:「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佛与净土非常多,并不局限于往生极乐世界。然念佛见佛,「华严法门」是非常重视的,如『入法界品』中,善财Sudhana参访善知识,第一位是德云Meghas/ri^比丘,开示「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常见一切十方诸佛」。解脱Mukta长者开示的「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十方各微尘数如来」,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三(大正一0·三三九下──三四0上)说:
「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见一切佛而知自心所现,与『般舟三昧经』所说,是完全一致的。念佛见佛,在其他善知识的启示中,也非常重要。「华严法门」的念佛见佛,是通于一切佛的,并不限于阿弥陀佛。依『般舟三昧经』说,念西方阿弥陀佛,成就时能见十方一切佛在前立,所以见一切佛,要从念一佛起。这样,在念阿弥陀佛盛行声中,「华严法门」也就在『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文殊师利发愿经』,经「忏悔法门」的中介,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了!「净土法门」方面,『阿弥陀经』的改编本──四十八愿本,也增补了「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得佛华严三昧」;「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华严法门」与「净土法门」,就这样的深深结合起来。『文殊师利发愿经』,本是通俗的,以「忏悔」、「愿生净土」为方便,日常持诵的偈颂集。流传到西元七、八世纪间,被编入大部『华严经』,重于大行大愿,精进不已的华严精神,也许要被冲淡了!
文殊与普贤二大士,在「华严法门」中,有崇高的重要地位,现在从佛教思想史的立场来说。本来是『文殊师利发愿经』,为什么被改称为『普贤菩萨行愿赞』?这是值得深思的!文殊师利菩萨,在初期大乘中,是多数经典所称颂的。发扬「但说法界」的向上智证,菩萨方便的下化众生,如「文殊法门」所说的。代表「华严法门」的早期圣典──『兜沙经』,『菩萨本业经』,说佛与法,在家出家菩萨的大愿,也是以文殊菩萨为主体的。以后的『华严』部类,由别的菩萨,再由普贤菩萨来主持法会。『入法界品』,虽为文殊所启导,而终极是「普贤地」的普贤菩萨。称为『不可思议解脱经』的,有二部:一是『入法界品』:在人善知识与菩萨善知识──三十三位中,文殊是末后的第二位,最后是普贤。另一部是『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Vimalaki^rti菩萨是一经主体;在「入不二法门」的三十三菩萨中,维摩诘最后,文殊也是末后第二位,这暗示了「文殊法门」时代的推移。在初期大乘经中,普贤是佛教界所不大熟悉的。极少数几部经,有普贤菩萨在场,没有说法,也没有参与问答。以普贤菩萨为主的经典,是『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及『妙法莲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依『法华经』而说的『观普贤菩萨行法GE 1145>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普贤护持持『法华经』的,能除人的衰患,不受鬼神的恼乱。『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普贤与「忏悔法门」,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普贤与忏悔、降伏鬼神有关,而出现于「华严法门」的,却是邻近佛地的大菩萨。骑六牙白象的普贤,与释尊的天上弟子──释提桓因S/akro deva^na^m indra有关,是释提桓因的菩萨化,在上面已有详细的论证。释提桓因是三十三天主,统率八部龙天,为多神王国的大王。普贤菩萨出现于华严法会,『华严经』的『世主妙严品』,列众四十类,除菩萨类外,都是天、龙、夜叉、主山神、主夜神等。『入法界品』向南游行人间,而中间也加入了不明方向的主地神、主夜神、主林神,及三十三天众。多神王国的大神──释提桓因是最高的菩萨,所统率的夜叉等,也就都是菩萨了。『入法界品』中,师子□申Simhavijr!mbhita^比丘尼,为不同的听法者所围绕:信乐大乘众生,初发心菩萨,二地菩萨,……十地菩萨,执金刚神。十地菩萨以上的执金刚神Vajradhara,正与普贤地的普贤相当。执金刚是释提桓因,执金刚是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徒所周知的。未来的「秘密大乘佛教」,以执金刚为普贤菩萨,而宏传神秘化的佛教,是继承「华严法门」的潜流而明朗化的。「文殊法门」也多为天众说法,但这些天菩萨,属于梵天、兜率天及三十三天。等到「普贤法门」的时代到来,龙,特别是夜叉菩萨兴起。本来与忏悔、消灾障有关的「普贤法门」,揭开了神佛一体,「秘密大乘佛教」的序幕。
『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上──一0九一上)。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七下──五四九下)。
『法镜经』(大正一二·一八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
『贤劫经』卷一(大正一四·二中)。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五下)。
『十住□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五上──四七上)。『菩提资粮论』卷四(大正三二·五三0下──五三一上)。『宝行王正论』(大正三二·五0四中)。
『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八下)。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七中──下)。
『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二上)。
『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三中)。
『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六上──四四七下)。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六下)。『兜沙经』(大正一0·四四五上)。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六下)。
『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一下)。
『文殊师利发愿经』(大正一0·八七八下──八七九下)。『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一0·八八0上──八八一中)。『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七上──八四八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八上──中)。『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一0·八八一上──中)。
『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一0·八八一上──中)。
『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七下)。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六下)。
『思惟要略法』(大正一五·二九九下)。
『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一中)。
『菩萨藏经』(大正二四·一0八九中)。『大乘三聚忏悔经』(大正二四·一0九四下)。『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八上)。
『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大正一二·四二下──四三上)。此文出『决定□尼经』(大正一二·三九上)。『礼忏文』末附记:「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时礼忏不阙」。
『宝行王正论』(大正三二·五0四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八上──中)。『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一0·八八一上──中)。
『宝行王正论』(大正三二·五0四中)。
『贤劫经』卷六(大正一四·五0上)。
『千佛因缘经』(大正一四·六八中)。
『八吉祥神咒经』(大正一四·七二下)。
『称扬诸佛功德经』。依经后记,是麟嘉六年(西元三九四)。昙摩跋檀译的(大正一四·一0四上)。
『灌顶经』卷一二(大正二一·五三四中)。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大正一四·一0九中)。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六中)。
『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六上)。
『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五下──九0六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一(大正一0·一六五中)。又卷二五(大正一0·一三三上)。又卷五七(大正一0·三00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五(大正一0·七六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二(大正一0·三三四中)。
『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五下──九0六上)。
『无量寿佛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五下、二六六中、二六八中)。
『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九·六一上)。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九·三八九下以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七(大正一0·三六四上──中)。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