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集四 第一部分: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1 前言
2014/9/4   热度:270
法海集四 第一部分: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1 前言 法海讲授 吉卓 记 本集分为五部分,第一为般若蜜多心经,第二菩提之道,第三六十如理论,第四宗义学说断谬释要,第五见及乘差别备忘录。 第一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一、前言 我们生存在急速的环境变化中,从出生开始,生命是永不停止的流逝,进趣死亡;其实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生咸必死,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以我个人而言,生命中最宝贵的岁月已经度过了,反顾六十多年的生命历程时,发现自己很多与平凡人一样,犯过许多的错误。但随著时间的演变,由于经验体认身为佛弟子,应该按照佛陀的教示,时刻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这点对修心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精神的追求者,不应该以得到某些成就,而骄矜自满。因为精神的的潜力,是永无止境,每个人都可以无限的发展,并且可以成就佛果位。佛教认为尚未证悟的凡夫,大多受到了颠倒执著心识的影响,也就是被无明所障蔽。但是经由佛法的修持,可以完全去除内心的无明污染,显现唯明唯知的光明心性。 身为人类,每个人都具有共同性,在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彼此之间,不应该有陌生感。我们都有许多消极负面的情绪,同样也具有善良正面的情绪,都有相同的精神潜能。因此要提升积极向上的善良品德,抑制根除消极负面的不良习性,这是我们生活中最为迫切需求的。追求幸福的人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在精神领域中,努力勇猛向前,观察起心动念,培养积极正面的思惟,减低我们内心负面的情绪,如是才能达成幸福人生的目标。 每个人都想得到美好的人生,为了能实现美满幸福,最主要的方法不是依赖外在物质的改善,而是依赖净化内在的情绪。如何净化我们的内心、使内心获得改善呢?其中也有不依赖宗教信仰的方法,在现代的社会,多数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而科学家也不断的研究,如何透过内心,让身体产生正面的影响,在这方面科学家也找到许多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方法,以及精神提升的方式,让内心获得改善。这点非常重要。 在这种善心里,有一种是透过宗教信仰来增长善心的。而宗教中,一些是有宗义,一些是没有宗义的。任何一派具有宗义的宗教,都是依据哲理建立的教义,虽然教理有差异,但利益众生的心愿是一致的,最终目标,都是想使有情的内心获得平息。因此教导我们修慈心、悲心、忍辱、持戒、知足常乐等等。在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为何会产生不同的宗教信仰呢?因为有许多不同的根器和思想,依此差别而演绎不同的宗义和哲理。以佛教而言,都是追随同一位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但导师依弟子们不同的根基,或不同的希求,说出不同的内道宗义、哲学道理,如此能帮助不同根器的弟子。但是纵使本身具有正确无误的哲理,有时却无法利益当时听法的众生,也许众生没有希求不想听,或福报不足无法接受。如同医生治病,是依患者当时的症状,对症下药。因此是否能帮助众生,决定于众生的根器与希求,不光只是宗义教理正确圆满无误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佛法分三乘,以及许多宗义的原因。 以这个角度来思考,世上是允许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依此基础和原则,可以了解这些宗教,在过去对千百万的人民,都曾作过很大的贡献。当然无论现在或未来,仍然会持续不断的利益众生。这点必须认识与澄清。我平常都有忠言相劝,不要轻易改变宗教信仰,或刻意对自己宗教强行推广,在西方社会,大都信仰天主教、犹太教、回教等等,应当保持原有的,相信原有的宗教,不要轻易改变。不同宗教有不共的优点,可以互补缺失,大家应该互相交流。我个人曾认识一些天主教的神父,或长年修行专注一处三摩地的印度瑜伽士,他们终身修持忍辱、慈悲等,都是以不共的方法修行。 以佛教徒而言,我相信一定能从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信徒们,获得一些学习或改进的地方,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佛教徒望尘莫及,如:建学校、盖医院……,利益广大群众。我有位德国的佛教徒朋友,曾对我说,过去的三、四十年,尼泊尔盖了许多的寺院,却没看见佛教徒盖的医院和学校;如果是基督教,盖了那么多的教堂,同时也会盖同等数量的医院和学校。这种说法是很正确的,佛教徒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落人后。 我有些基督教朋友,对空性的哲学很感兴趣,我开玩笑的对他说,这是我们佛教徒相信的,你们最好敬而远之。因为一切法依赖缘起而有,就无法主张常、一、自主的世间创世主,将对你们的信仰产生影响。我想今天来听法的,一定有不但对基督教感兴趣,同时又相信佛法的,若是初学者,对于各别的导师们,能够不分宗教派别,一致的保持纯净的尊敬,这是最恰当的方法。若想认真学习各宗教信仰和哲理,如同现代的教育般,初学时广泛接触各种课程,到了深入探讨时,就必须专精某一门。宗教也一样,有了修习经验,必须有专一的宗教信仰了。以各别的修行者而言,一种宗教非常重要。从整体社会而言,当然需要更多的宗教,这是合理的!众多的宗教,好像矛盾,其实不矛盾,从社会角度不同而言的,个人需要深信一个真理去修行,众多的人有不同的理念、希求、根器,当然需要更多的宗教,以满足不同众生的需求。 世界上宗教教义大致分二:一者主张有神论的世间创世主,另一者是无神论,不主张有世间创世主。后者如︰佛教、印度的裸形派、无余数论派。不主张有世间创世主的宗教又分二:一、不认为有常一自主与五蕴毫不相干的我。唯有佛教主张此点。二、认为有常一自主与五蕴毫不相干的我。裸形派和无余数论派主张此点。过去印度宗教另有一种分法,一、主张有前后世。二、不主张前世今生,轮回流转。前者又分为︰相信有解脱,和不信有解脱。有解脱中分︰一派认为有个净土,到达净土就是获得解脱;另一派认为解脱不是地方或国土,而是内心的功德。佛教是属于此派。 接著是以佛法的哲学道理为大家作介绍。一般人认为,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年前来到世间;可是西藏的萨迦派,有位名贡轧噶千班智达说,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来的;另有一派认为是二千九百年前,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有时觉得身为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不能确定导师真正降世的时间,是种耻辱。也因此衍生了许多不同的主张。导师释迦牟尼佛是否来到世间?不是以本尊相,或净相所产生的化身相、法身相,而是一般而言的十二相示现。因此我深深觉得,应该针对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仔细探讨研究,以高科技的仪器作判断,但是至目前为止尚未有此研究计划。导师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的十二相示现,生兜率、从兜率降生、入胎、出胎、学艺、受眷属、出家、往菩提座、降魔,最后获得正等正觉的圆满果位。其他宗教各派的导师,所示现的事业和成就的次第,也是一样。 我相信其中一定有它深奥的道理,无论各宗各派的导师,为获得自己宗教事业的成就,都是经过一番苦修;不是以舒适安祥的方式,不需要努力精进,不作任何付出,只抱著希求的态度,就能获得成果。我时常提起,我也常常思考,大家认为让佛菩萨去承担痛苦,去努力精进,而我们在旁边吃香喝辣,这种想法不太好!当年释迦牟尼佛多年苦行,才成就果位,我们修行也必须有心里准备,认真努力学习才行。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