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大圆满前行 第一章 关于大圆满法 第四节 2 转烦恼为道用
2014/9/4   热度:358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大圆满前行 第一章 关于大圆满法 第四节 2 转烦恼为道用 不管是小乘、大乘,乃至金刚乘的修行者,最终都希望成就佛果。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内在的心态和习气,努力消除烦恼障和所知障。除了共同的理论外,显密对待实际修持,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在现实生活上,我们所感官的世界,是因过去造作的习气和不善的罪障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在烦恼障和所知障没有消失之前,都会觉得眼前的世界是杂染,不纯净的。 在显宗方面,提到「众生本来是佛」、「烦恼即菩提」等等理论,教导我们用如梦如幻的方式,看待世间执为实有的一切,如果经过修持,转变内在习气,净化无始深重的业障,那么,自性本有的光明就会显露。但是如何将烦恼转换成菩提,如何了知众生本来是佛的修持步骤,比较缺乏具体的系统。金刚乘的教法则立于果位上起修,直接洞澈心性本体,可以很迅速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一切觉受都是原始清净本然的。 对于贪瞋痴慢疑等五毒烦恼,小乘佛教修持的重点着眼于远离断绝,不可有丝毫的粘着;大乘显宗的观点对五毒有选择性的包容;金刚乘则具有转贪瞋痴慢疑等烦恼为道用,将五毒转为五智的种种善巧法门,教导我们不要排斥烦恼,而是去认识五毒烦恼的本质。当然,不排斥五毒烦恼,不是允许我们去做不正当的行为,而是在根本上明白烦恼的本质,不要采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将五毒从心性上独立分开,成为要抵抗驱逐的敌人一样。由于金刚乘对待烦恼观点的差异,所以在学习密法前,要先了解贪欲、瞋恨、愚痴等在修心上的运用。 ◎烦恼的本质 1.贪欲的本质——妙观察智 贪欲,是一种渴望占有某人或某种事物的心态。在世俗上,如果贪欲不断炽热增长,会越来越痛苦,内心永远得不到满足。在学佛道路上,想要成佛的心,也是一种贪欲,而且是一种大贪。但是这种「想要成佛」的大贪,却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促使我们发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来利益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乃至究竟解脱,我们以此累积福慧资粮,圆满功德,得到根本的安乐与解脱。同样是「贪欲」,若以这种「想要成佛」的大贪,取代世俗无止尽的贪欲,就会成为修行的主要动能。 如果明白贪欲的本质,是五智中的妙观察智,那么,只要我们能转变贪欲的方向和内容,好好善加运用的话,处在现世与出世之间,不但会转化世俗贪欲的烦恼,而且,久而久之,内在自然会渐趋清净成熟。 2.瞋恨的本质——大圆镜智 瞋恨,是对自己厌恶的人或事物,产生强烈排斥的心态。只要瞋恨心一产生出来,众多繁杂的妄念就会如火如荼,像排山倒海一样汹涌,如果再伴随不好的贪欲或嫉妒,烦恼的烈火就会不断灼伤我们的心,让人痛苦到难以自拔,最后甚至会产生伤害或毁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在金刚乘的教法中,瞋恨的本质,是五智中的大圆镜智。如果对于瞋恨的处理,不拔除也不对立,而是在根本上把瞋恨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反过来瞋恨自己深重未清净的罪障,积极修持,忏悔业障,妄念自然会逐渐消灭,妄心歇息,意不错乱,心识清明,觉性就容易显现。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修行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的魔障。 3.无明的本质——法界体性智 无明,是一种心性混沌的状态,以世俗的用语,就是「愚痴无知」的意思。人在无明中,不知道如何取舍善恶,不知道要出离轮回等等。在出世修行与世俗生活中,无明是学习上最大的障碍。 如果我们认清无明的本质是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反之运用,转而对一切事物不予分别,但心中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平等看待的话,自然会明白诸法实相的胜义。 4.傲慢的本质——平等性智 贡高我慢的人,自视甚高,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心被傲慢蒙蔽住了,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不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无法进步,不但不能增长任何功德,还容易对上师及三宝产生邪见,而造作无边恶业。 如果我们明白傲慢的本质,是平等性智,转傲慢之心,用来傲视自己净化烦恼的能力,对调伏自己的心性具有很大的自信,所谓的「本尊慢」,就是这种意思,这样精进修行,自然会有所成就。 5.怀疑嫉妒的本质——成所作智 有怀疑心的人,不相信他人的善心和所作的善法,常会产生嫉妒之心,在修行上,这是一种很大的障碍。会嫉妒他人的人,不但无法随喜他人的功德,还常常会批评毁谤别人,甚至作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如果明白嫉妒的本质是成所作智,反转过来时时怀疑自己身口意的行为,是不是如法,随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以正知正念行持,就不会偏离菩提正道。 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善巧的方式,转而运用以上这些烦恼,烦恼就会变成我们修心上很大的助力。总而言之,修心是我们累积无量资粮的诀窍,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往自己的心中观照,能够改变自己的心态和习气,才算是真正进入修行之门! ◎三藏和密续对治五毒 佛法统称有八万四千法门,在法界本体上,各个法门其实没有什么分别。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佛教有这么多的法?佛陀之所以传下无量法门,并不是要我们全都一一修持,而是因应娑婆世界芸芸众生众多不同的习气,为了调伏众生的心,所以才有无边的善巧方便。 同样的,有些人也不以为然,不明白佛教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佛和菩萨?一个释迦牟尼佛不就足够了吗?一位观世音菩萨不就可以了吗?金刚乘中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本尊和护法?因为,在法界中,东南西北中五方,事实上都是无有边际的净土;所有诸佛菩萨都是一体的,因众生而假立其名,为了让不同的众生接受佛法,调伏众生的五毒杂染,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佛菩萨和诸圣尊啊! 八万四千法门分为经、律、论以及密续四大部分,是针对众生不同的业习而设的,主要是为对治众生「五毒」的习性:贪欲、瞋恨、无明、傲慢和怀疑嫉妒。 1.律部对治贪欲 律部专讲戒律,包括两万一千法门,针对人性中的「贪欲」而设,是为人防堵我们的贪念。出家众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三条戒律,三千威仪,都是对外表行为所作的约束,此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微细的戒律,包括走路的举止,讲话的规矩,吃饭的礼仪,人和人应该怎么相处等等,都是外相上的戒律。 还有,比如,圆满居士戒中的不饮酒戒也是其中之一。因为饮酒会乱性,一个正常的人,喝过多的酒会昏醉,甚至会发疯。虽然先前能持守其它的戒律,但是因为喝酒的缘故,会把所有的戒律全都忘掉。以前,在西藏有一位修行者,遇见一位持邪见的女孩,这个女孩对他说:「你要不就娶我为妻,要不然就在我面前杀掉这头牛,我就放过你,否则你就得喝完这杯酒!」因为这位修行人打算要出家为僧,他想了一想,认为娶妻,杀生,喝酒这三项破戒之中,最轻的破戒应该是喝酒。于是,他选择喝掉那杯酒。可是,当他喝完酒以后就醉了,接着,牛被他杀了,妻也娶了,这是因为喝酒而破戒的故事。 另外,还有八关斋戒的戒律,包括不杀、不盗、不YIN、不妄语、不喝酒、不坐高广大床(不坐高于一尺或一手肘高的宽广大床)、不能化妆戴首饰香花、不听歌看舞、不非时食等等,都是对治贪欲而设。 2.经部对治瞋心 经部中两万一千法门,是对治瞋恨的。佛陀针对众生的瞋心,讲解经部。瞋心是烦恼中最严重的。「瞋心」包括瞋怒、瞋恨、瞋恚,等等。瞋心就像一把火,可以烧掉我们辛辛苦苦培育的功德林;瞋恨一发作,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大家常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瞋心具有这么巨大的负面力量,当瞋心一起时,要怎么对治呢?如果在表面上强制压抑,那只是短暂性的克制,唯有了解瞋恨产生的来源,才是对治的根本。我们仔细观察,当瞋恨产生时,是因为我们认为瞋恨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认为对方真的侵犯到「我」,「我」真的被伤害了。这些被伤害的感觉,根源在哪里呢?都是出自「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执著,只要「我执」消失了,脱离了「我」的感觉,瞋恨心马上会消失。 而事实上,凡夫的「我」是非常难消除的啊!一个人如果对自身的「人我执」很强烈的话,对外在一切的「法我执」也会很强烈。人从执着「自我」,进而执著「我」的父母、「我」的先生、妻子、「我」的小孩、「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房子、「我」的家乡、国家等等,将这一切都当作是「自己」的。 只要任何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和厌恶,接着瞋心就会开始出现。当瞋心在心中生起时,就认为有人在伤害「我」,伤害「我」的人格、「我」的自尊。慢慢的,认为别人也在伤害「我」的家人、「我」的祖先、伤害「我」所爱的、尊敬的人、「我」的偶像。接下来,更有人认为某些意识型态在伤害「我」的家乡、「我」的种族、伤害「我」的国家等等,甚至到最后,好像变成整个地球和宇宙都是属于「我」的。只要别人有任何动作,让「我」看不顺眼,「我」都会觉得,那些人真正伤害到「我」了。追根究底,瞋心源自哪里呢?当然是「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 瞋心来自强烈的我执,这种想要保护自己,怕别人伤害的我执,会在不知不觉之下,变成摧毁自己最大的力量。对治瞋恨,不是像律部对治贪欲,用约束的方式来处理。因为,用克制压抑的心态对治瞋心,会愈压抑愈严重。有些人忍耐一段时间,气闷在心里,受不了之后,突然间会像洪水泛滥一样冲出来,最后不但会伤害别人,连自己最珍惜最舍不得的身体,都会很舍得去上吊、跳楼、喝毒药、纵火自焚、割腕自杀等等。由瞋心引发的状况有很多,从个人的打骂到群体的围殴、冲突,甚至引发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瞋恨心影响之严重,是无法想象的。如果我们不明白瞋心所带来的危险和伤害,就会做出冲动、不理性的事情,最后的结果是伤人又害已。 所以,佛陀在经部,讲解空性的道理,是为了要破除众生的我执,让我们了解「人我执」、「法我执」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所执着的一切,是真实的存在?还只是虚幻似的存在?整个经部谈论的「中观」,就是帮助我们理清这些事实的真相,让我们破除「人我执」「法我执」,以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这样才能消除瞋心的根。 3.论部对治无明 论部有二万一千法门,是对治无明的。无明就是愚痴,不清楚是非善恶,不知取舍,甚至不明白诸法实相等等,都属于无明的范畴。人因为无止尽的贪欲和强烈的瞋恨心,不断伤害自己,伤害众生,这种种行为是什么造成的?是由于「无明」。 为了对治无明,佛陀讲解因果。造什么的因,就会有什么果。一般讲解因果,就会提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因果,将时空范围牵扯得太广了,不容易让人相信和理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果关系的循环。因为你很努力工作,老板会发工资给你,这是你辛苦的代价;如果你曾经伤害过某人,现在那个人不理你,这是你先前作的因,现在受到的果。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我们的世界和整个宇宙都在因果的定律中。 论部广述有关佛教的宇宙观和种种因果变化。有关为什么会有因果?形成各种因果的业力是什么?净化业力的方法有哪些?业力清净以后是什么状态等等,很像现在法官判决的案例一样,都登录在「论部」的经典里。 所以,在论部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善恶的来源,知道善因怎么形成善报,恶因怎么形成恶报,有关福报的大小、作恶的多寡,都解析得非常细微,并不是我们单凭表面的行为就可以判断的。因为众生不知道善恶舍取的因果关系,所以无法消除无明。为了调伏无明,就要深入佛法中的论藏。除此之外,论部更详细分析经部的内容,解释「经部」中微细的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研究论部。 4.密续对治五毒 经、律、论三藏,总共是六万三千个法门,是分开来对治贪、瞋、痴三毒的。另外,金刚乘密续有二万一千个法门,是由果找因,一起对治贪欲、瞋恨、无明、傲慢和嫉妒五毒。能同时对治五毒的,就是密续。密续中教导修行人,如何以凡夫的身、口、意,转化成佛的身、口、意,让贪欲、瞋恨、无明、嫉妒、傲慢的世俗烦恼,转为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弥勒菩萨说,贪,瞋,痴,傲慢,怀疑嫉妒等为烦恼障,三种分别意识为所知障;前者是束缚我们从轮回出离的障碍,后者是阻碍我们成为遍知一切者的障碍。如果我们能完全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就能证悟成就。 密续的二万一千个法门,加上经、律、论的六万三千个法门,就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八万四千法门」。整个八万四千法门的经、律、论和密续,对我们来说,真是太浩瀚、太庞大了。如果要我们尽一生来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萃取佛法的精华来学习。 我们现在能听闻到的大圆满前行,是佛法中的精义,不但可以增加见解,也可以作实际的行持,这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累积很多的资粮所带来的福报。现在这些福报已经成熟在我们身上,如果不加以善用的话,会消失得很快。人生是很无常的,能遇到这样殊胜的机缘,就要好好珍惜,就算今生没有办法完全证悟,来世还可以继续修行。 萨迦班智达曾经讲过:「虽然知道明天要死亡,今天也要努力学习。」为什么呢?他说:「今生所作的福报,犹如存在宝库里面的宝物一样,来世还可以随时取用。」他把福报当作珍贵的宝物,认为可以储存到来世。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闻思修的因缘,不厌其烦地听闻思考,并且努力勤修。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