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琛法师与唯心净土
2014/9/3   热度:229
道琛法师与唯心净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一
宋朝道琛法师,俗姓彭,温州乐清人。十八岁出家受具,初学律仪,后志于弥陀净土,专修念佛三昧。建炎三年,上令主资福院,赐号圆辩。
据佛祖统纪第二十七记载,法师一日于弥陀忏晏坐时,定中见一老僧坐禅床上。谓道琛曰,我四明法智是也。
四明法智者,即四明山延庆寺知礼大师也。宋太宗赐号法智大师。作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流传于世。真隐居士史浩作南湖法智大师像赞云:“得法大旨,皇皇恢恢,赐号法智。”
道琛法师既于定中见法智大师,惊喜作礼,即具照埛ā7ㄖ谴包熓卓现?
道琛觉后,心地豁开。慧悟日进,教观超然。后于法华忏中,感普贤菩萨放光 。于是道俗归向,门庭日盛。
每月二十三日,建净土法会,一心念佛。参加念佛者,至万余人。佛声不绝,远近皆闻。大众一心,愿以念佛力求生西方。
一日稍感不适,于是示疾。愿将平日纤毫功德,皆回向西方净土。愿生宝池,愿见弥陀。集众讽诵观经,昼夜不歇。
一时大众均闻异香满室,悉皆赞叹。道琛法师曰,蒙佛前来迎我,菩萨助我,我往生必矣。
于是安详沐浴更衣,向大众作别。并书唯心净土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复令大众,讽颂安乐行品。颂至深入禅定,见十方佛时,于是嗒然而化。弟子留龛一月,面貌犹生也。
道琛法师平生事,略述如此。法师存心净土,专修念佛三昧,特别重视唯心净土。由其临终时,唯心净土偈可见一斑。然其唯心净土论,契理应机,事理圆融,不同一偏之见。兹将其唯心净土论,略作介绍,俾供大家参考。道琛法师唯心净土说,见于净土圣贤录。
二
道琛法师的唯心净土论,以一法界为立论基础。唯心法界,法界唯心。论贯一乘,体即圆宗。综观其所论,可谓理融台贤,修专净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唯心净土论中有曰:
“或问,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为当往生,为即心是?若往生者,何谓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经云过十万亿佛土耶?”
或者有人会问,如果照这样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请问究竟为当往生西方净土呢?还是此心即是净土呢?如果当来往生西方净土者,怎能说是唯心?如果此心即是净土,何故阿弥陀经说,去此西方,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当知此人不识一法界义,以有所得心妄加分别。认为心与净土是二法,心外有净土,净土外有心。所以若谓往生西方,便不能说是唯心。若谓唯心,又云何往生西方净土?
“答曰,当知十界四土,若净若秽,不离我心,此但直具而已。”
十界者,十法界也。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是为十界。
四土者,天台宗所立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碍土,常寂光土。
若净若秽者,谓凡圣同居土,有净秽之分。有所谓凡圣同居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有凡圣同居秽土,如娑婆国土。
如是十界四土净秽等法,不离我心,此但直具而已。法不离心者,是一法界,千万莫作二法会。换句话说,心不异法,法不异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此之谓直具也。心之与法,互摄互入,不二不别。
三
道琛法师继续解释说:
“若达全具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尔。”
此是表明十界四土净秽,一心直具的妙旨。亦就是说,心法直具者,非是立心 法为二。乃是显于一乘妙旨,法界玄宗。
所谓全具为遍,遍者遍满也。言具言遍者,明心法非一非异。此是一乘缘起之大要。既云非一非异,当知此法,非一而一,一而非一。非异而异,异而非异。若不如此,不成缘起。若坏缘起,则坏世谛。若坏世谛,则坏第一义谛。若坏第一义谛,则破涅槃。
故缘起之法,必须诸缘各异而互遍相资,诸缘俱存而互入无碍。异时正是同时,同时正是异时。成时正是坏时,坏时正是成时。是故万缘繁兴而无碍,一体常空而不滞。故曰“全具为遍,遍彼生佛。”生是众生,佛是诸佛。这句话的义蕴,亦即是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必须如此,方是一法界义。因为既曰三,故知非一。既曰无差别,故知非异。
然无差别而差别,故曰“彼彼生佛”。然差别而无差别,故曰“互遍亦尔”。此是言互摄互入,事事无碍的道理。
犹如一室千灯,一灯之光,入于千灯之光。千灯之光,入于一灯之光。一一灯光,亦复互入。
当一灯之光,入于千灯之时,则是千灯摄一灯。千灯之光,入于一灯之时,则 是一灯摄千灯。灯灯互入,则是灯灯互摄。如此互摄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便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的精义。
故知诸佛横遍竖穷,今我此心亦复横遍竖穷。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无差别故,乃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非是偏执心性之谓也。
故道琛法师曰:
“互具各具,互融互摄。参而不杂,离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碍。夫如是者,岂有娑婆释迦,乐邦弥陀,而离我心耶?”
这是说我心本具三十二相,十方诸佛,是我真心也。一切诸法,互具各具,互融互摄。诸法虽异,实相不二。约诸事相,则曰实相诸法。约论理体,则曰诸法实相。实相是诸法之实相,诸法是实相之诸法。诸法虽多,不碍实相为一。实相是一,却又不碍诸法之多。
以不碍故,实相即是诸法,诸法即是实相。实相则理体也,诸法则事相也。见于事相,则知理透事表。达于理体,则知事彻理源。如是则虽事相参差而不杂,诸法各离而不分。故曰一多自在,不相留碍。
以如是故,一心常空,能起万法。万法森罗,不出一心。一心随念而起万法, 万法会性而归一心。所以心念佛,心即是佛。十界四土会性是一,不出一心。故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所以娑婆是我心中之娑婆,释迦是我心中之释迦。极乐是我心中之极乐,弥陀是我心中之弥陀。万法不出一心,一心即是万法。
但是亦不可执心废法,空谓我心即是弥陀。那是痴人说梦,自误误人。若谓我心即是弥陀者,其余九法界,当在心外。云何经云一心能造十法界?如果谓我心定是弥陀者,则佛说“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色。”莫非是妄语耶?
当知心念佛,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如是知者,则知心外无佛,是心是佛。佛外无心,西方弥陀,即我真心也。
道琛法师与唯心净土(下)
一
道琛法师,并引天台一念三千的道理,证成唯心净土。例如他说:
“辅行(止观辅行传弘决)曰,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
所谓心具三千法者,是天台宗所立。此一念三千,理遍事尽,因果依正具足。吾人一心能造十法界,所谓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鬼畜地狱等,十法界不出一心。
此十法界,每一法界各具十界,如是成为百界。每一界复具十如。十如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于是便有百界千如之说。
一如又具三种世间,所谓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乃有三千世间。此 三千世间名不思议假。不思议假者,假即非假,非假即假。是故此假,即空即中。
如果无中,则摄理不遍。如果无十界,则收事不尽。如果无十如,则因果不具足。如果无三种世间,则依正不圆。故百界千如,三千世间,方得理遍事尽,因果依正具足也。
即此一念心,圆具十方法界。十方法界,即我一念之心。我心如此,人人亦复如此,诸佛众生,亦复如此。故己之三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如是重重无尽,融融无碍。此即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理也。
故道琛法师,以性相三千之理,证成唯心本性之说。是知唯心净土不如 凡情之计执,执心废佛,执佛废心也。
往往闻人言,我不必念西方佛,我心即是佛也。如是执我非他,即违佛法。何以故?以不知法性缘起故。
岂止我心即是佛也,当知我此一心,具足十法界。我心无性,随念可于十法界受生也。我心念何法,即落何法界。净念即落四圣,染念即落六凡。念善则生人天,念恶即落三途。如能至心念佛,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谓心不念佛,心即是佛,当是心不念饿鬼,心即是饿鬼,心不念畜生,心即是畜生,心不念地狱,心即是地狱耶?
如果那样,当是行善者不生人天,行恶者不落三途。据理申论,当是行善者亦落三途,行恶者亦生人天。修八正道反成外道,修外道法可成无上菩提。如是拨无因果,岂非戏论?
故执心废佛者,即破十法界,即破千如,即破三千世间,即无理事因果依正也。所以道琛法师引辅行言,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
二
所以唯心净土,本性弥陀,非是说心与佛的分别。而是在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所以道琛法师,进一步解释说: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今更譬喻显之。如彼帝释殿上,千珠宝网,众珠之影,映在一珠。一珠具足众珠,彼彼千珠,互映亦尔。”
此是借譬喻以明道理。
帝释殿上千珠宝网者,亦名帝网,亦名因陀罗网。因陀罗即释提桓因也,即帝 释天主也。因陀罗网者,交络互映,互相涉入,重重无尽。
我们未见此网,所以不易明白。今更以镜子譬喻,或者容易明白。
譬如有千镜,镜镜相照相映。此时一镜之中,有千镜之影。千镜之中,有一镜之影。各各镜中,复有镜镜之影。诸镜影中,复有镜镜之影。如是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故曰一珠具足众珠,彼彼千珠,互映亦尔。
举过譬喻以后,便以法合譬,论归唯心净土:
“现前一心,即是千珠中一。彼弥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界众生,趣举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能映众珠,我珠之外无复众珠,则离我心外,无别净土。何故尔耶?以释迦亦是一珠,既举一全收,岂心外有法?故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
此是合一珠映千珠,千珠归一珠之譬。若以法说,则是缘起万法,而性归于一。性原是一,而缘起万法也。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乃成毕竟空中,缘起无量法界。无量法界,尽入毕竟空也。
是以一心起于万法,万法皆归一心。一心入于万法而一心不大,万法归于一心 而万法不小。此是不思议缘起也。
如是则是“全具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尔。”也。既然举一全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
三
有人复疑问曰:
“若尔,唯心而已,何云净土?答曰,须知体非因果,一念唯心。迷悟既殊,因果宛尔。弥陀果悟,我等因迷,忻厌心生,顺佛劝往。故云唯心,又称净土矣。”
有人疑问曰,如果是这样,举一全收,应该唯心而已。例如一心起万法,既然万法悉由心起,当知唯心而已,何故复云净土呢?
道琛法师回答说,要知道,体本是一,唯是一心。既然唯是一心,无二无别,故非因非果。因为因亦一心,果亦一心,只是自体因果而已。
然从体起用,用则有殊。起用者唯心所造也。乃有始有终,有因有果,有迷有悟。只因众生,一念心迷,于是因果宛尔有别。
弥陀是果人,彻觉彻悟。我等众生,因地心迷。因为迷悟既殊,乃分生佛。如果一念回心,念彼弥陀。忻往西方,厌离娑婆之心油然而生,则此念佛之圆因,便是舍那满果也。是故既云唯心,又称净土。即此唯心,与彼净土,同是一真法界性也。
或者有人复疑曰:
“然则既有取舍忻厌,莫成虚假耶?”
佛法无生无灭妙湛不动,故无取无舍。既无取舍,当无忻厌。今厌离娑婆,忻往西方,岂不反成虚假吗?
“回答曰,当知圆人,舍则舍秽究尽,三土九界皆舍。取则取净穷原,直取上品寂光。故妙宗曰,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良由寂光不离三土,十界只是四土耳。”
迷人迷一法界,故有斯问。今道琛法师,以一法界义回答之。
圆人者,圆教人也。圆顿根机之人,知法尔如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是在不取不舍以外另有取舍,在取舍以外另有不取不舍。而是取舍究竟,则非取舍也。如大般若经云,色究竟则非色。声香味触法究竟,则非声香味触法。乃至一切法 究竟,则非一切法。良以一切法究竟,则是法性。法性空寂,故曰非一切法。
若不厌迷,何以证觉?若不舍凡,何以成圣?当知初地当取二地,二地当取三地,乃至十地当取妙觉。一切贤圣,无不以忻厌取舍而得成就者。换句话说,无论凡圣,完全是取舍忻厌而修,以无取舍忻厌而证也。若无忻厌取舍,何以言修?无修何以言证?修证若极,与法界为一体,等虚空而无穷,方为无修无证位也。
当知绝非不舍凡为不舍,不取圣果为不取也。若不舍凡,当是舍圣。若不取圣,当是取凡。此皆弥天戏论,大邪见人也。
所以道琛法师说,舍则舍秽究尽,三土九界皆舍。三土者,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无碍三土尽舍也。九界者,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鬼、畜、狱九界尽舍也。此是暗示,唯存佛法界也。
取者取净穷原,直取上品寂光。此简非三土九界也。上品寂光,即一法界义,一佛乘义。唯一法界,一佛乘,乃取舍究竟。取舍究竟,始无取舍。
以下并引知礼大师妙宗钞作证。文中“寂光不离三土,十界只是四土。”义即 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性,圆摄十界四土。十界四土,即一真法界。此正是一珠千珠,互摄互入。知十界四土者,当不离取舍。若非取舍,则坏十界四土义。证入一界,取舍方尽也。
最后道琛法师结论说:
“若以四眼二智观之,则万相森罗,三土九界须舍。”
四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也。二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也。
“若以佛眼观之,则真空冥寂,非离三土九界,别有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娑婆。”
以一法界义,显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真之正。
“如古德曰,只缘即心是佛,须假修行者,乃此意也。”
执修违性固不对,执性废修亦是错误。甚而言之,执修违性固然不对,然果非三途。乃至一念虔眨q有往生之望。而执性废修者,罪不可逭也。何以故?执性则违性,废修则坏性也。
“若了唯心本性,只一三千融妙之法,十万遐方,皆不为碍。何以故?以心具 故,以三千故,以融摄故,故得如斯。”结成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义。
四种念佛
一
通常见于经典,多说两种念佛。一者称名念佛,二者观想念佛。于持名念佛中,复独赞称扬阿弥陀佛名号。见于诸经,勿须赘述。
宗密大师,复引群经,立四种念佛。即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于称名念观想念以外,复加观像念与实相念。
念佛不出两种观,一是缘观,二是直观心性。经中所说观想念属于缘观,称名念则始于缘观,终于心性。而宗密大师所立观像念,即包括于缘观之类,而实相念,便是直观心性。所以四种念佛,不过是称名念与观想念的申论而已。
何为缘观?何为直观心性?本来法界唯心,无有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不过钝根众生,不能直明心性,只好借缘明心,所以缘观是明心之方便。
经云心想佛时,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心念阿弥陀佛,便无余杂想,无余杂想便会入一心。所以缘观之旨,在乎心住一缘,息诸妄念,会入一心。中下根人,必借缘观,方能进入正念。故于事修上,缘观有无量功德。
念佛人千万不可执理废事,独重唯心,轻于缘观。固然至理在于一心,而成事还在缘观。不可执理废事,当知事周方得理圆也。
所以无论缘观或直观心性,事有深湥碓瓱o二。故皆须招挪灰桑绻儆?br /> 所疑,念佛法门便不得成就。
何为直观心性?法界唯心,一心即是一真法界性,即是实相,即是一大总相法门体。万法皆是一心,一心即是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是一心。一心即是无心,无心即是一心,不可住,不可取,不可得,无有分别,无分别故,方能分别一切。
故心性者,非有非无,非生非灭,非二非不二,非可得非不可得。所谓直观者,无所住而生心也。
二
称名念佛一门,见于多经。例如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般舟三昧经等。
佛说阿弥陀佛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均见于观无量寿佛经。观经第十六观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处念佛者,即观想念佛也)。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不遑观想念佛也)。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观想)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提出称名念佛)。如是 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余如般舟三昧经,菩萨问阿弥陀佛,云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言,欲生我国,当念我名。
观想念佛,要算十六观经所说最详。如第一日观中说:“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于此可知,观想方便者,欲令心住一缘也。此是初观,名落日观。以下次第为水想,地想……等等。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
宗密大师立四种念佛,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见于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行愿品疏钞卷四云:“……然念佛不同,总有四种,一、称名念,二、观像念,三、观想念,四、实相念。”
于称名观想外,另立观像实相二种。并将四种念佛,分别引经解释。于称名念中,引文殊般若经作解:
“文殊般若经云,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速得佛菩提。欲入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坐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去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与一切佛功德无二。……”
这是宗密大师,别引文殊般若经。但是我们要知道,宣说称名念佛者,非止一经,略如本文以上所举。
其次宗密大师说观像念佛,其依大宝积经立观像念佛。观像念佛者,即观佛塑 像画像。
“如大宝积经说,佛本因中,为大精进菩萨。因见比丘画佛形像,发心出家。持画像,入山观察,观察此画像,不异如来。成就五通,得普光三昧,见十方佛。”
观像念佛者,即所谓心存目想。心存者,心中有佛想,如佛对目前也。目想者,观见佛像,想即是真佛也。
第三观想念佛,宗密大师引观佛三昧海经,及坐禅三昧经。
“一者,于三十二相中,随观一相,皆灭重罪。如观佛三昧海经说,佛为父王说白毫观。但观眉间白毫之相,右旋宛转犹如秋月,十棱成就,内外通明,如白琉璃筒,亦如暗夜中明星。观成不成,皆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重罪,常蒙摄授(应为受字,佛摄受众生者,摄取众生也)。”
十六观经初观之日观,即白毫观之张本。观佛三十二相,应于一相好入,即白毫相。
“二者明全身。如坐禅三昧经云,若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念(观)佛生身, 莫念地水火风山林树木天地万类,及诸余法。但念佛身,处在虚空。如大海清时,有金山王,相好圆满,出无量清净光明。于此虚空青色之中,常念佛身。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若心余缘,还摄令住。除无量劫罪。”
观想与观像不同,观像者有形像可依。如上殿礼佛,仰观佛像者是。无论塑像画像,皆可临像起敬。而观想者,不须依凭形像,纯系念想。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第四谈实相念。如经云,观身自相,观佛亦然。五阴皆空,即是实相。此之实相。即是法身。华严经云,诸佛法身非是身,即实相也。宗密大师,引文殊般若经等解释之。
“四实相念,亦名法身。谓观自身及一切法,真实自性。文殊般若云,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等。
又云,系缘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又智度论云,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 身自无所有故,以无忆故,是为念佛。
又占察经云,思惟诸法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
又大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一切佛。”
所谓实相念者,即一心不乱也。一心不乱时,则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以无住心,契无相法,冥合法性,是谓实相念佛。
四
我们说过,这四种念佛,可分为两种观,即缘观与直观心性。不过这是约事而论,非约理说。若约理说,一切诸法同一法性,无如是分别。犹如大海起波,波有千差而水性是一。约水言虽异而一,约波言虽一而异。故事异不碍理一,理一不碍事异。
观像念佛与观想佛,是借缘观。实相念佛,是直观心性。而称名念佛,则始自缘观,终至心性。观像观想实相三种念佛,暂且不谈,今谈谈称名念佛。
心缘一佛,唯称名字,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当然是缘观。中下根人,无力 直入实相,势必借缘而起。念西方有佛,净土极乐。至諔┣蟹Q佛名号,厌离娑婆苦,欣往西方乐。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力,自然垂手接引。
众生仗佛力得生净土,而净土即一真法界。法界一真即是实相。众生生到彼国,见佛闻法得无生忍,便入无为。所以永明大师说,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莫道实相无相,当知实相无相者,一切相皆归无相也。既然一切相皆归无相,则无相即是一切相。事不碍理,一切相即是无相。理不碍事,无相即是一切相。是故称名念佛,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始则缘观缘修,终必会归一心。
阿弥陀经说,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至一心不乱,即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持至一心不乱,当然是会归一心了。弥陀要解说,一心有二种,事一心与理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据理而论,入一心者,是上根人。中下根人,借称名因缘,亦可预其阶。故称名一门,三根普被。
称名念佛时,至心念至心听,念得清听得明,如此心中方无余杂念。心中无余杂念,方能念得清听得明。无余杂念是无念,念得清听得明是念。如此便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念是照,无念是寂。念而无念是照而寂,无念而念是寂而照。正因为无念,方能念得清听得明。正因为念得清听得明,方能无念。是故常寂方能常照,常照方能常寂。
常照而寂是实相无相,常寂而照是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者,竖穷三际也。实相无不相者,横遍十方也。竖穷三际名无量寿,横遍十方名无量光,竖穷横遍即一真法界。故一真法界,不出一句阿弥陀佛。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