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随想
2014/9/3   热度:331
十年来,我先后将《妙法莲华经》读诵了十二部,这部经不是一部佛教化声闻、缘觉的法,是教化菩萨所讲的法,是一部成佛的经典,佛以种种譬喻、言辞,不厌其繁地诱导、教化弟子与众生,譬喻之形象、恰切,论理之契入、深刻,读后令人犹如醍醐灌顶,每读一遍,我对佛法的信、解、行都在不断深化,收到了很大的法益。渐悟的累积和深化是实现顿悟的重要基石,当我将这部经中佛的谆谆教诲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想见那种如沐甘霖,顿开茅塞,法喜充满的感觉。读这部经,我时刻能深深感受到释迦佛祖作为法王、天人师和世尊的那一片殷殷教子之心,更使我把佛教化、救度众生的那种观机逗教,善巧方便的高明教学方法由衷的赞佩到了极处。
记得我尚未学佛时,有一次去大兴善寺,一位老师父指着墙壁上贴的纸问:“你说说,纸与墙壁是怎么粘在一起的?”我傻乎乎的说,“因为有浆糊”。老师父摇摇头。又问,“宇宙天体是怎么形成的?”我不敢回答了。老师父说:“要好好学习佛法,多读一读佛的经典和大德高僧的论述。”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我的确是一个迷失很深的凡夫,连因缘会聚,缘生缘灭和宇宙共业形成天体形态都不懂。从那以后,我读过不少大乘经典和大德高僧的论著,最终选定了适合自己修行的净土念佛法门,但是真正发起菩提心,还是读了这部《妙法莲华经》以后的事。想起多年来,这个假“我”在攀比中追逐着那些虚妄不实的东西,造作那么多不善之因,时时受着烦恼的果报,耽误了许多宝贵的修行时间,真是后悔极了。我看清了什么是魔王?当下的烦恼就是魔王,这个魔王是最可怕的,外魔再凶是有限的,心魔对慧命的破坏性是很大的,也是最难对付的,看来降魔卫道先从这里开始。回过头来看一看,又觉得还是很幸运的,今生得遇佛法,就像在大海上飘泊,随时会被巨浪吞没的我,突然被人救上轮船,并看到了远方的大陆架一样。否则,这一生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在旋涡重重的六道苦海中沉浮,糊里糊涂地就会滑进恶道里去。细细想来,真是身出冷汗,汗中带血。
各位同修、各位老师:我读诵着这部《妙法莲华经》,仿佛心量大了。过去为“我”想得最多,总觉得“我”是最苦的,就连皈依三宝以后想法依然如此。有那么一首歌,歌词是“流浪的人儿,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人儿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每当唱到这里,总不免心中涌起一种感伤,禁不住潸然泪下。看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苦,看着电视剧、电影中角色人物所受的苦,就会勾起自己内心的苦涩。我想,我的故乡是西方净土,多生多劫来在娑婆这片秽土上不知有多少生在六道里滚来滚去,远方贫苦的游子真是思念慈母——阿弥陀佛啊!说到底,那时心为“我”想,泪为“我”流。后来读诵《妙法莲华经》,竟读出了对众生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看到众生的苦多了,情感从世间的同情、怜悯升华到了慈悲,这时明显地感受到了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深刻法味。我对苦与乐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西方极乐世界的乐是富中之乐、是平等、恒常的乐,生活环境(依报)是佛菩萨生活的环境,生活(正报)是佛菩萨的生活,幸福与美满都是佛菩萨的。依报随着正报而转,依正相应,依报中有正报,正报中也有依报,依正圆融。在西方净土上,除了七宝池中的莲花外,正报、依报都是不生不灭的、无量寿的。娑婆世界的苦是绝对的,由众生业力所招感的,贫穷的人有贫穷人的苦和烦恼;富裕的人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享受,但他们也摆脱不了苦(八苦、无量苦)和烦恼,娑婆世界的乐只是相对的、短暂的。一个人再富有也不过是几十年的光景,财富只是让你享受一番,一样也带不走。今生不知道惜福,来生会苦不堪言。这个世界的万物、万相都是生灭不息的,因为它的依报、正报都是众生的。渐渐,我的心里产生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并把它写下来,压在玻璃板下作为座右铭,随时激励、鞭策自己。
在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次与授皈上师、方丈的谈话。老法师肯切地说:“你是个有知识的人,要写些文章。今后,弘扬佛法要靠有知识的佛门弟子了。”从那以后,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佛的正知正见观照这个世界、观照社会的发展,用心观察和收集身边典型的人与事,特别是同修们修学佛法的典型事例,发心要把六道众生的苦写出来,把自己和同修们修持的切身感受与事迹写出来,鼓舞和激励更多的学佛者。在我看来,大德高僧的论著现在比较多,他们的立足点不同,修持功夫高、文章起点高,论理也深刻。我的着笔处就选择写一些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普及性文章,奉献给信众和刚入门的同修,力求起到相互交流,抛砖引玉的作用。
发了菩提心,就要行愿等持。一方面,我以佛法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向同修和教外信众介绍佛法。这时我意识到自己观察世界,看待宇宙万事万物的视野宽阔了,与往昔有了质的根本差别,是佛法为我点开了慧眼,眼睛亮了,立足点高了。这时我由衷的感叹啊,佛菩萨来娑婆度众生是应化身,我们投生到这个世界也是应化身,而佛菩萨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化身,我们却是无明、妄想、分别、执著、烦恼的化身,自性本具,本觉相同,关键还在于我们的自性为无明烦恼所遮蔽了,看来我们要认真的转烦恼为菩提。首先是背尘合觉,以佛法觉照细查清除烦恼习气,使始觉逐渐合于本觉,最终趋于究竟觉,这件事办得到,但要经过勤苦修持才行。
(一)
读诵《妙法莲华经》,我很早就想写点心得,总是因为忙,提起笔来,迟疑良久,不由得又放下了,如今休养在家,才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佛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告诉弟子舍利弗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接着从如是性、相、体、力和因、缘、果、报方面阐述了“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佛深知法华会上常随佛学的弟子们的根基,也深悉其他与会听法者的根性,更洞视到这部经教在二乘人中将引起大惊疑,特别是在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样的末法时代,广宣流布这部难闻、难解亦难入的经典会令乐恋小法的众生带来的反应。法华会上,佛所担忧的是:“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但是,经舍利弗再三启请,佛说了这部经,讲法尚未开始,不出佛所料想得那样,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从座起,礼佛而退。”为什么呢?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问题出在这儿,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佛默然而不制止。
我真为这些中途退出法会的四众感到惋惜,听闻佛法是多么难求难遇的机缘啊!同时,又为自己与同修们倍感庆幸。大德们说“中国难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念佛这样的易行方便法门更难值遇”,而我们虽然处在末法时代,但中国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念佛法门这样一个自力与佛力相结合,横出三界,顿超十地的妙法,我们也得遇了。这些机缘我们都已经具足了,实在没有理由不惜时如金,真学实修了。此身不在今生度,还待何时度此身啊?!今生不好好把握机缘,来生一失人身,就很难说了。在六道轮回的三界火宅中,谁能够保证自己未来世还能投生作人?即使来生还能作人,谁又能确保得遇佛法?既就是得了人身,生在中国,也有机缘听闻到佛法,根性劣,宿业深,有增上慢心等等因素,照样会成为我们成就道业的障碍。那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生活在释迦佛的正法时代,佛将要讲述《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他们退场了。这不正是佛法难闻吗?这是因为他们罪根深重,是增上慢害了他们。
细想想,众生罪根深重,这是多生多劫以来种下的。人来到世间,从懂事起就生起了强烈的“我”的意识,于是占有欲从“我所有”不断地膨胀,想得是我怎么才能活得好,更富有,吃得舒坦,日子过得“自在”?怎样才能成名获利?名、色、财、食、睡这五欲和贪、嗔、痴、疑、慢诸毒使他们迷失了心性,在他们的意识里从未理智地认真考虑过人生从何处来?死将何处去?以我们现前生活来说,不少人对人死存断灭想,所以这一生不贪白不贪,甚至不择手段,大造伤天害理,危害国家和众生利益的罪业。一些人则满足于昏昏噩噩地度过一生,遇到苦厄和灾难就怨天尤人,他们昏昧不觉,不求解脱。
有不少人也知道有来生,但是他们还期待着来生还投生作人,这些人哪里知道作人比往生净土要难得多。修十善业上品者可生天,中品者可得人身,而往生西方净土,条件是只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就行了,阿弥陀佛允许我们带业往生。
还有人神佛不分、巫佛不分,把佛法当成迷信;不少人只求人天福报,信佛、拜佛、求佛,为的是自己和家人眼前的幸福和平安。有许多人甚至把法轮功这样的邪教与佛教混为一谈,谈佛色变。法轮功与佛法是邪与正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邪教对佛法断章取义,大肆歪曲佛教教义,他们以杀害众生和自焚为圆满,而佛教以正法教化众生觉悟,福慧双修,今生现下破无明,除烦恼习气,学会随缘不变,获解脱,得自在。临命终时,忆佛念佛,蒙佛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修行成佛。佛法如普渡慈航在前面招唤,不少人却与佛法擦肩而过,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上述种种人,都是由于他们的宿业深重,善根浅薄或机缘未熟所致。就是一些已经得遇佛法的人,佛法教他们清心寡欲,逐步看破放下,不要为那些虚妄不实之相所迷惑,离一切相即是实相。可是众生有“能执”的“我”,有“所执”的“法”,能执与所执都未空。事到当头,在现实利益面前他照就斤斤计较,翻来覆去打着小算盘。上面,众生这种种错误的认知和误解,岂不是辜负了佛的一片殷切之苦心?
话又说回来,佛在《妙法莲华经》中对增上慢者的评价是“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这也给我们学佛者敲响了警钟,学佛切忌浮华,浮而难以深入,华而必然不实。学佛不是佛学,学佛是要作佛那样大彻大悟的觉者,身口意都要向佛学习。说到这里,我不由得回忆起自己修行初期的一些做法,如今想来真是荒唐可笑。那时书是读了不少,懂得了一些名相,没有真正从义理上弄懂佛菩萨和大德高僧们所讲得义趣。自以为得意,嘴巴上虽然没说,心里美滋滋的,认为佛法学得不少了。这叫什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佛法真谛没悟到,却执在名相上了。这种自以为是,不是大的增上慢,也是小的增上慢吧?现在这样的人还是不少,特别是年轻人学佛,常常是满嘴的名相。我见到这样一位修禅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端着一把泥心茶壶,几个古董般的青瓷碗斟满香茶,在寺院书店里一坐,说起禅理来头头是道,着实读了不少的书,与修禅的老僧人辩起来常是脸红脖子粗,大有看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劲头,我断定他心里清净不了,其他的尚且不论,学风就很成问题。
几个月来,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叫“佛教之友”的网站,里面有一个聊天室叫“三学讲堂”。眼前的一幕令我惊诧不已,人真多啊!我数了数,嘉宾就有三十多位。这个网页的管理很正规,有管理员,有嘉宾,网页上有点击发言的功能键,有嘉宾的名字,大多是化名。我净下心来当起了旁观者,嘉宾中有十多岁的说话满是稚气的、正在上学的男女青少年;有正在人生道路上苦苦求索的、从事各种行业的中年男女;也有下岗或在家的人看得出来,有些人是初学佛者,有的是已经垫定了佛学基础的学人;还有向我这样的人过半百的中老年人。几个月下来,我就发现这里有不少发心修学者,谦逊好学。但是一些一知半解,执着名相,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青年人,喜爱辩论,常爱讽刺他人,学风成了他们障道的障碍。
我感悟到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些,你修道的层次才能越高。学佛要以佛的知见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以戒为师,这里的“戒”不是狭义的戒律,而是要善于以佛法观照自己,从性起修,与佛法相悖的行为、言语、见解、心念,我们不作、不说、不表、不起,这是广义上的“戒”。学佛人要善于自省,从心里忏悔,知道错了,错在哪里叫开悟。勇于改正错误就叫修行。这是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不可忽视的修行过程,这上头来不得半点虚假。
说实话,如今娑婆世界,我们修佛的环境远不如佛在世时,那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不优越,民俗、民风都很朴实,人们一日三餐,六尺卧席,生活简单无奢,淡薄欲望,心常清净无为。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者,听闻佛法,即能得度,有的当即得果。而我们的修学环境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经济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无休止的追求和过高奢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人所共知。无明、烦恼的藤蔓如毒蛇巨蟒越来越紧地缠缚着众生,八识田里装进去的垢秽越来越多,而我们又不懂得用佛的八正道来面对,习惯于用意识心来思量分别,结果常堕烦恼深渊,造作轮回业。
各位同修、各位老师,在这方面,我注意学习、运用佛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社会观、宇宙观。最初,我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沉醉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我就想这种乐不过是暂时的,是一种假象,是人们在短暂的、相对的乐中造作着长劫的苦因,看到这一点,就不会随波逐流,跟着造作不善之业因。看到扶困济危,乐于助人的事,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都会由衷地赞叹、随喜,有力量还要帮一把。看到有人在做坏事、恶事,我就想这就是众生在造作轮回恶道之因,是娑婆世界的苦根。在待人接物方面,我就想我应持平常心、平等心,随善之缘而不攀缘,对我亲与疏的人,都真诚相待。在我从事工作的时候,尽管任务重,劳动强度大,我就想我是在为祖国、为众生作贡献,应以清净心来作好。在家庭中,我常用佛法来谈论、分析家里户外的事、社会上的事、世界的大事,把这作为弘扬佛法的机会。这样既让身边的亲人听闻到佛的教诲,使她们从家亲眷属转变为法眷属,又有利于营造家庭这个修行的道场。这样观察事物、看待问题,我慢慢就会把佛法的修学学活了,就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也学会了用佛的正知正见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是观照般若的初级阶段。渐渐,我们还要学会善能分别,而不作分别想。我们对善与恶、非善、非恶的看法和见解,会从简单的、有相的赞美与接纳、厌恶与抵制,进入实相般若的境界。过去,看不惯的、听不惯的,都会起烦恼。当你想到这是末法时代的必然结果,广袤无际的虚空法界是佛的法身,其中的万事、万物、万法(包括我们所说的善、恶、美、丑等等),一切为心造,一切法从心想生,也就是佛法中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们的生灭及其联系、运动、发展的过程都是在因果规律的制约下进行的。所以古德说“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当你看到诸相非相、诸法空相的实相后,就不会再执于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了,会进入无是、无非、非是、非非的境界,不执不等于不知。我曾说过不落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这两边,有中道没有?对初学佛者,有。讲真如实相则无。为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嘛!哪有一个中道可寻觅呢?
学习佛法后,我逐步认识到,在我们所生活的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一真法界(四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十法界是共存的,四土也并非西方净土才有。人类所生存的宇宙虚空是一个多维次的。人们通常只能认识三度空间。说到这里,我想起一次在定中,看到虚空中隐约出现了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出定后,细细琢磨,终有所悟。这个几何图形,说明了我们所居住的就是这样一个多维次空间。这就是一种感应道交的形式吧?!感应道交有显感显应,如在法会上,舍利弗请教,佛来讲解。有显感冥应,弟子提问,佛不答,弟子忽然开悟。有冥感显应,弟子不明白的、有疑惑的,佛菩萨回答了。还有冥感冥应,弟子有不明了的问题,忽然间答案就像流水般从心中流出来。当我从定中明白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是多维次的,我就想为什么我们无法进入多维次空间呢?因为业障深重,妄想、执着、烦恼习气难除,没有修行到那个次第。佛菩萨可以自在地从多维次空间进入低维次空间,乃至现身三恶道去讲经说法度众生。大家知道,从我们这里到西方极乐世界要过十万亿佛土,以现代科学而言,光速是最快的,每秒三十万公里,以这样的高速度,穿越十万亿佛土,到达极乐世界不知要走多少光年?可是佛菩萨接引往生的佛弟子,转瞬间就到了西方净土,真是不可思议。再如,讲十方三世诸佛,十方是指空间,三世是指时间,其实时间与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说有,那是对初学佛者和众生说的。当我们入定进入实相境界,时空会被突破,出定后感觉只有一会儿功夫,实际上几个钟头过去了。在甚深的定境里,能看到法华会还没有结束。在佛、等觉菩萨是自在无障碍的,在我们就是处处有障碍,事事皆烦恼。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比我们就自在。菩萨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都断了,比起阿罗汉更自在。但菩萨的无明还未断尽,比起佛来又差一等。总之,当我们真正学会运用佛法来看待这些事物,世界观、宇宙观就会发生改变,而且是根本性的改变,就会感到眼前的一切不过是虚妄不实之相,相有体空,然而它又是宇宙虚空的实相,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如。由此,联想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释迦如来二七日中悟道后的感慨。心、佛、众生平等无差别,众生只是为无始劫来的无明烦恼所遮蔽,迷失则是凡夫,彻悟即是佛陀。我们痴迷,执着诸相,做不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如来一切种智皆于定中生,无定、无慧就只能为邪知邪见、颠倒梦想所左右,因此凡夫处处成了障碍和烦恼。一句话“切忌增上慢,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佛法正道往前走”。
佛在方便品里告诉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部《妙法莲华经》,佛用了种种的因缘、譬喻、言辞来说,要使听法者解悟佛之义趣。佛在经中所说的是俗谛,惟恐众生听不明白。佛之第一义谛,它的真如实相,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因为佛法真谛是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的,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它的真实义趣难解难悟,不是用意识心的思量分别所能够理解的。
在众生眼里,有的把佛法看作海市蜃楼、有的把佛法束之高阁、有的只顾以佛法来谈玄说妙,他们不懂得佛法理事一如,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佛法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它是佛用来救度无量众生的,因此得不到真实受用。佛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呢?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就是“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佛出现于世的深弘誓愿到这里完全显现出来了。佛出现于世,是来为众生开佛知见的,是令众生能够明了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运动的总规律,这是佛出现于世的誓愿;有不少人错误的认为佛法仅仅是修来生的,这是个误解。佛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众生示现佛法的,教给众生如何用佛法来指导生活。佛法不离世间觉嘛!佛教给众生,当生就能看破、放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解脱烦恼障,得清净法喜,生活得更加自在;佛到世间来是使众生解悟佛法的,佛法是针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病开出的法药,佛要让众生在学习、解悟佛法中找到治愈自己疾病的良方妙药,从而使众生解脱六道轮回之苦。另外,佛来到世间最终的誓愿就是使众生背尘合觉,逐步消除无明烦恼业障,接引众生走上佛道,逐步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
佛在这部经中指出佛法是一乘法,没有所谓的二乘、何况有三,它是因众生的根性不同而分别说三。以华严的经论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二乘人不解佛法的真实义趣,特别是那些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增上慢者,其实是自误误人。佛说:“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佛谆谆教诲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佛法为一乘,其智慧博大精深,德用无可限量,未得谓得的人,如井底之蛙,看到的是井口那一片天,哪里知道宇宙虚空的广袤?我修学佛法,常自感叹佛法真是一个宏深的科学的体系。佛,你说他是科学家,他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科学家,他在两、三千年前的许多有关科学预言与预见,如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的说法,关于时空概念是人类的错觉等等,正在不断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你说佛是文学家,他能用最简捷的语言说明最纷繁复杂的境界,逻辑之缜密,论述之明析,叹为观止;佛,你说他是思想家,他在经中所阐述的思想,超过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位哲人和大思想家,佛的思想经历史长河的印证是颠扑不破的真谛;佛,你说他是政治家,以佛法来治国安邦,就能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百事兴隆,国富民强。我国唐朝的顶盛时期,执政者弘扬佛法,以佛法安天下,并不断与当时的佛教国家加强友好往来与交流,被世界被称为盛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今,我们佛教界的广大信众以佛的思想,积极献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为祖国的富强和安定、为众生的安乐与幸福多作贡献,是符合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于建设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佛,你说他是教育家,他是当之无愧的社会教育家,佛的讲堂最大,没有围墙,这个讲堂是尽虚空遍法界,至少在三千大千世界里,处处有佛的清净道场,有佛的弘法讲堂。他的学生最多,无量众生。佛最有成就,无始劫中教化出无量的菩萨和佛弟子,使之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最终为其授记作佛;佛无始劫来救度了无量的罪苦众生,使他们脱离生死泥沼,各得法益。佛还为我们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他的教育思想最为系统化,贯穿于世间、出世间,所揭示的是宇宙的真相及其运动的总规律,令众生不断觉悟中得大智慧,众生的权智(根本智)本来具足,后得智知一切法,要在修行中不断趋于圆满,最终得一切种智。而佛的教学方法又是最为多样化的,佛在方便品中说,“佛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佛讲法度众生讲究契机契理,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观机逗教,善巧方便,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妙”。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佛弟子,肩负着弘扬佛法,觉己化他的责任,在向他人介绍佛教和佛法的时候,能不能也像我们的本师那样,契机契理,根据学佛者的根性和接受能力来说法呢?这正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地方。
(二)
佛弟子智慧舍利弗在法会上,听释迦佛讲的方便品后,由衷感叹、自责。“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心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舍利弗的感叹,代表了与会听法者,也代表了我们的心声,可谓是由衷而发。见诸菩萨受记作佛,我等同入法性,为什么佛以小乘法济度我等。当下找出了症结所在,这是我等的过错,不能怨佛啊!我们能不能也向舍利弗学习呢?学习他的悔悟心、感恩心,学习他对佛法修行孜孜不倦地进取心。学习他的正念、正见、正思维。他听闻佛的开示后,感叹闻所未闻,从来没有听佛说这样希有难得的法,当即断诸疑悔。我们也是佛的弟子,真正做到断疑生信了吗?信为道源功德母,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这个“信”是深信,“信自、信佛、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不能有丝毫疑惑,一定要弄清楚,做到正信无疑,带着疑惑就是往生,也只能生到边地疑城。你认为自己的修行做到信愿具足,老实念佛了吗?还是那个问题,人到了往生的关键时刻,能放得下万缘吗?我们要深入思考,给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来,一个一个问题切实解决好,把佛法的修行当成毕生的大事来办,真修实证才行。
释迦牟尼佛在为舍利弗授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后,引用了一个譬喻。大长者于火宅中,面对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的诸子,自己虽然能从这个燃烧的门内安然出去,也有能力将诸子救出,但是这个火宅只有一个门,又狭窄,孩子们小,没有意识到火宅随时可能坍塌,危在旦夕,而他们还在留恋执着的嬉戏,并没有丝毫躲避逃离的意思,乃至大长者在向诸子讲述了怖畏之事以后,善言诱喻,让他们快出去,诸子竟然不知什么是火,什么是宅。细想一想,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些生活在五浊恶世的末法众生,无量劫以来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火宅当中轮回六道,还常常沉迷于五欲,以苦为乐,佛给我们讲八苦、无量苦,讲四谛、十二因缘法,我们会说,苦乐是相对的,很正常啊!我觉得娑婆世界的生活得挺好啊!物质生活的享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啊!这就是我们的颠倒梦想,是愚昧所在,不知三界火宅中什么是火,其实一句话,众生的无明、执著、烦恼习气就是火,是娑婆世界苦的根源。佛是众生之父,要救众生出离火宅,其实多生多劫以来,众生不知在恶道中滚了多少遭,并没有意识到六道轮回的痛苦,我们深入经藏才知道了火宅之凶险,是佛为我们指出了如何跨越烦恼中流,到达觉岸的途径。很可惜,我们如今还没有真正生起对佛的感恩心、出离六道轮回苦海的厌离心,还没有从根上斩断对娑婆秽土的迷恋心,由此可以想见,欣愿前往西方净土到底有几分真实的成份?
在这种情况下,大长者告诉诸子,“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如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于是,诸子“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在这一品中,大长者即是佛,诸子是众生,羊、鹿、牛车分别比喻佛法中的声闻、辟支佛、佛乘。佛很讲究教学方法,这就是“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这不是佛以虚言妄语来哄骗众生,佛是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不入佛法的殿堂,不知佛家的富有。大长者随顺诸子“乐著嬉戏”的心,许愿以三车赐予诸子,来诱导他们速出火宅。以大长者的财富,将羊、鹿、牛三车赐与诸子并不是一件难事。当诸子脱离火宅之难后,大长者以众宝装饰,大白牛驾驭的华贵之车赐予。佛法为一乘,依众生根性而分别说二、说三。所以,大长者在无奈之下才许愿赐予羊车、鹿车,这同样是随众生“乐著嬉戏”之心、贪恋小法,不思进取之心而为利益。最终,对脱离火宅的诸子,以大白牛车赐之。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五经,特别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为我们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绝对是真实不虚的。娑婆世界的众生不是贪图享乐吗?娑婆这片秽土是众生来受报的,贫富不均,灾难频繁,战火不息,众生在六道中轮回,苦不堪言。这里的万事万物皆在生灭之中,虚妄不实。佛忠告众生不可贪恋娑婆,到极乐世界去,那里是依正庄严的净土,是阿弥陀佛在观察了二百一十亿佛土之后,择其优,祛其劣,经过勤苦修行建立起来的,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愿愿为众生。到了那里,众生得到的不是小乐,是极乐。西方净土上居住的都是大乘人,能够当生成就,一生补处成佛。众生不是希望长寿,贪生怕死吗?其实刹那生灭,生灭同时。就以人的衰老来说吧,人体就是在细胞无数次生灭的新陈代谢中走向衰老的。死亡也不过是一次生灭过程而已,此存在形式的灭,随之进入另外一种存在形式的生。科学家都知道物质不灭,精神不灭。既然众生住于生死、畏惧生死,佛就为众生说解脱生死轮回之法,特别是为众生传授净土念佛法门,告诉大家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必定感佛垂慈,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去?是精进修行,为成佛道度众生而去。佛告诉大家,西方净土的人其寿量如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这是什么?这就是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三)
在《妙法莲华经》信解品中,须菩提等四位佛的大弟子听到佛为舍利弗授记,也由衷地发起希有心,欢喜踊跃。他们感慨万分,进一步表达了前面舍利弗的自责之意。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磐,无所堪任,不复进取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磐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这一番佛前忏悔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佛的大弟子们在这上面身体力行地给后世修学者做出了典范。他们用了一个恰切的譬喻。一个舍父逃逝,久住他国多年的游子,人到中年,饥寒交迫,为求衣食,四方奔走,渐渐接近自己的故土。父亲也在寻找自己离散多年的骨肉,先于儿子来到这个城市。父亲是极其富有的一位长者,为了使儿子消除只求衣食温饱和对自己的富贵与威势的怖畏心理,继承自己的家业,一步一步随顺着儿子的心理变化进行诱导。先遣使者,疾走往捉,找到后,见儿子因惶怖闷绝于地,又放了儿子任他随意所趣。接着,令两个人打扮成形色憔悴,无威德者对儿子软语相劝,使其到自己家中除粪,答应付给他丰厚的工钱。长者长时期观察儿子的心理变化,以至于“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右手执持除粪之器”,接近儿子,以软言诱导。就这样,于二十年中常令儿子除粪。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又劝说儿子代为保管、管理财富。直到最后,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其心时,才向人们揭示了这个求衣食者就是自己多年思念找寻的儿子,并把家业交给了儿子继承。佛的几位大弟子以此比喻,形象地把佛觉悟弟子,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和高超的弘法度生技巧表达得淋漓尽致。常随佛学的这些大弟子们,能够体恤佛心,他们在佛入涅磐后,荷担如来家业,将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集结成三藏十二部经典,也给末法时期的佛弟子,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使我们这些贫苦的游子,脱贫转富,继承了佛家这笔丰裕的家业。我们确实要深深地体恤、学习菩萨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发菩提心,勇敢地荷担起如来的这份财富,直趋大乘,精行六度,为佛法能长久住世,尽己所能多做贡献。学佛者应该发荷担如来家业这个心。荷担如来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弘法是智慧门,即上求佛道;利生是慈悲门,即下化众生。当然,弘法最究竟圆满的是佛。在佛的弟子里,阿难尊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多闻第一,代佛传法也是第一。有的同修会说,“我又不会讲经说法”,不会说法,你总该会做吧?示现修行也是一种说法。有一位年近七旬,多年来独居的同修,平时衣食简朴,节省下来的钱就用来印经、放生,她常到寺院参加佛七,有时一连要打三、四个佛七,除此之外,在家修行每天除了拜佛三百拜以外,就是念佛,看高僧讲法的光碟。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很自在,生活并不富裕,但过得愉悦。富与贫的人修行佛法所得的自在是平等的,富有富的自在,贫有贫的自在,到了佛菩萨那里就是大自在,究竟圆满的自在。我不时打电话给她,赞扬她精进修行的精神,她说我要修就要向上品莲花努力,打定主意要往生净土。过年,儿子接她到家团圆,她在儿子家过了大年三十,初一晚上就回到自己家,惟恐耽误了修行的时间。这样修行下去,怎么能不成就道业呢?!必定往生,关键在于信而不疑,愿而无悔,做到了深信切愿。这位同修不是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为我们说法吗?
还有一件事,也使我深受感动。一位年逾六旬的同修,她曾是一个大学教授,她患有眼病,身体虚弱,现在退休在家。她的丈夫曾任省博物馆的馆长,身患不治之症,手术后在家休养。她退休后,精心照料患病的老伴,一边千方百计为老伴治疗,一边在生活上护理,那真是无微不至。老伴因脑萎缩,有时神智不清,脾气怪癖。我的这位同修就为老伴念佛回向,家里念佛机常开着,佛号声不断。她就在老伴神智清楚时,鼓励老伴念佛。二00四年腊月大年三十下午,老伴和往常一样平静,只是来回在房间来踱着步,嘴里不时念叨着:“到了,到了,快到了。”就在两位老人和回来过年的儿女一起吃团圆饭时,这位老人吃了饭,喝了汤,只听他呼吸困难,嘴唇发紫,两、三分钟功夫,家人再一看,他呼吸停止了,就这么坐着走了。我的这位同修当下让儿女们把老伴平放在沙发上,老人像睡着了一样平静。接着,一家人在母亲的指挥下围在过世的父亲身边,念起佛来,就连小孙子、孙女也跟着一块念。几天前,我的这位同修得到一盘光碟,是讲解如何为佛弟子往生助念和办理后事的。她把儿女们叫回来一起看,谁回来都要看看。没有想到竟然就用上了。就这样一家人助念了十二个小时,第二天儿女给父亲穿衣时,发现老人通身上下关节、皮肤都很柔软,房子里不时能闻到一股股清香。全家人自始至终按照佛教的仪式为老人办后事,没有一人哭泣。她们坚信老人已经往生西方净土。这位同修在电话中告诉我:“我没有悲痛,在殡仪馆里,全家人念佛向老人告别。我看到老伴的那张照片仿佛在向我笑,笑得那么开心,我的一丝悲伤被一扫而光。几天来,我为老伴在寺院立了往生牌位,放了一次焰口”。我听后对这位同修和他们这一家人敬佩极了,他们在亲人临终的关键时刻,不失佛的正知正见,不折不扣地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这就是关键时刻见功夫。今年春天,我与这位同修通了一次电话,她说现在老家休息,这里是山区,交通不便,人们居住分散,不少居士和学佛的人都巫佛不分、神佛不分,她利用休息时间开了几个座谈会,给大家讲信、愿、行,用老伴的往生事迹鼓舞、激励同修精进修行。她也是在用实际行动给我们讲法啊!
前几天,她刚作完白内障手术,不能睁眼,不能起床,躺在床上给我打电话,我才知道她从老家回来了。她说这次回商洛去一个月,组织全家族三十多人念佛,立了一个牌位。她说,全家族都有一种遗传性眼病,为了告慰过去世被他们伤害的众生,为过去世的怨亲债主解怨结并使过去和现在的父母亲友得生善道和净土,他们发心念了一个月的佛来回向功德,而且在江里放生了不少鱼。这次回到西安后,就到医院作检查和手术,大夫惊奇地问,“你的这种病一般到五十岁左右就失明了,你居然到七十多岁,视网膜和眼底情况还保持这么好,用什么方法?”她告诉大夫,一边药疗,一边念佛。医生一一作了记录,并说,我相信你念佛心净了,不急燥,这样对病情是一种缓解和维持。我听了她的介绍好感动,这样的佛弟子就是佛的好弟子,走到哪里就把佛法弘扬到哪里。短短的一个月,她就把家族三十多口人,包括老人小孩都动员得念起佛来,大作佛事。
谈到这里,她们这种誓成佛道的行愿实在值得我们赞叹和学习,特别是值得女同修们学习。我不仅一次的听一些女同修们说,女身垢秽,不能成佛,再修也不成。这话说来是有出处的,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做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云何女身速得成佛?”这个问题,连智慧舍利弗都难信。之后,娑竭罗龙女以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一颗宝珠,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座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龙女成佛的事迹,不但强烈震撼了法华会上的与会者,也极大激励、鼓舞了末法时代的修行者,它充分说明女性精进修持,广植德本,种佛善根,女转男身,不退成佛是不争的事实,释迦牟尼佛纳受宝珠是“即受之”,是什么含义?是给予了肯定的答案。如今,女同修们大可不必为能否成佛而顾虑重重了。据我所知,女同修们中间发大心,誓成佛道的人还不少呐。在我周围的所见所闻,就令人欢心鼓舞。
前有佛法的指引,身边有学习的榜样,我们要认真学习佛法,自己先从烦恼泥沼中拔出身来,觉己方能化他。除此之外,弘法利生还要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胸怀。我们早晚课所发的四大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大心菩萨的愿。第一愿是提纲携领的一愿,没有第一愿“度众生”,其它三大愿都无从谈起。如六度一样,没有“般若”,其它五度只能是人天福报。这一愿,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明知道地狱不会空,却自无量劫以来频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个愿发得大,愿力也大,大到尽虚空遍法界,因此地藏菩萨可分身无量佛土度脱罪苦众生。我们读过《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德普贤菩萨摩诃萨的行愿也是突现在了一个“大”字上,是周遍虚空法界的,他的十大愿被誉为愿王,因为十愿都是“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因为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所以我的誓愿亦无有尽。我们所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恩德”,对众生有恩,实现这一愿也得有这等胸怀,不能自己顾自己,当小乘人、辟支佛,不能独觉。要觉悟众生,同成佛道,这个心是大慈大悲的,慈为予乐,悲为拔苦,它是无我的、无相的、无条件的、无量的。这个慈与悲显然是世间情无法比拟的,有人说,世间情都是善变的、有限的、有条件的、不恒常的,母子情可是最亲的!不然,母子情也是有条件的,这情只对儿子,对外人就不会有这种情了。到了地府,母子各有业力,受刑时谁也不肯代受。说来,还是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最大。“烦恼无尽誓愿断”是要把无边烦恼斩断,是“断德”,这烦恼习气说来可是不好断啊!常常像压下葫芦,浮起瓢,不少在网上结识的学佛网友,特别是年轻佛友就诉苦说,这心就是难以清净下来,念佛念不进去,一遇事,烦恼就起来了。“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愿也要有这样的胸怀。无始劫来,我们的自性,被无明烦恼的污垢遮蔽的太厚了,因此,同样是“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降伏烦恼,忏除业障的誓愿乃尽,自性烦恼要断,众生烦恼也要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同样如此,它是智德,是大智慧。念佛的同修在精修念佛法门,熟读净土经典后,可以阅读其它法门的一些典籍,“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嘛,只可惜,我们的寿命太短。如果二十多岁就学佛,还能多读些书,如果是人过中年,所剩时间就很有限了,要像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所剩时日就屈指可数了。我们还是一门深入,一向专念吧!其实,法法平等,法法圆融,禅中有净、有密,净、密中也有禅,法法中具足戒、定、慧。其它法门要想精修,到了西方净土后有的是时间。“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愿要以大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为坚实基础,佛道修行是很漫长的,竖出三界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就是修行念佛这样一个方便易行顿超法门,要得妙觉果位,也要经历勤苦的修持。我们不能一遇到困境就退转,一遇到魔扰就打道回府,又缩回到六道轮回的三界火宅里了。因此,同样是“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求无上佛道之誓愿亦无有尽。四大弘愿发了。我们这不是虚愿,狂愿,也决不会用这个愿来骗哄佛菩萨,更不会来乎悠众生。这就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来修学,什么都不执着,《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但世间法不执,出世间法也不要执,“莲品”高低不执,何时往生不执,“成佛”早晚也不执,横下一条心来,深信切愿,老老实实的念佛就行了,只需耕耘,不问收获。如今修行念佛法门,佛法圆融,念佛为因,成佛是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圆成,必定成佛,有什么可执着的呢?只要我们切实做到了精持净戒,行愿等持,悲智双运,真学实修,就是体恤佛心,弘扬佛法的好弟子。
(四)
佛在《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中告诉弟子:“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惟以一佛乘得灭度耳。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磐。是人若闻,则便信受。”接着,佛用一个譬喻,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有很多人要从这里到珍宝处。有一个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情况的导师引导众人过去。就在众人走得极度疲惫又很害怕,无法继续往前走,前面的路还很遥远,有意要中途退回的时候,这位导师很怜悯众人,就想在这个时候怎么能舍弃大珍宝退回去呢?于是,他以方便力在险道过三百由旬的地方,化作一个城市。告诉大家,你们不要害怕,不要往回走。可以到前面那个大城里去好好休息。要想到前头有珍宝的地方,也不会太远了。这时候,疲惫不堪的人们听了,心里欢喜得很,心想“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那时,导师知道这些人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不再疲劳了,就把化城灭去,告诉这些人,你们快走吧!珍宝处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刚才那座大城是我为了让你们休息所化的。佛告诉与会的人,“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磐。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等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磐,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每诵到这里,我总不禁为佛的慈悲之心和方便度生的高明所感动、所叹服。成就佛道是要经历百般勤苦的修行,要发大心,用坚强的毅力往前走,有余涅磐只是佛在艰险道路上为我们长途跋涉能得以休息所化现的一座大城,它接近佛的一切种智,但是它不究竟。佛在《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里,有一个譬喻,这是五百阿罗汉在佛为他们授记后,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后说的。“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接着说了这个譬喻:有个人到亲友家,喝醉酒后睡着了,这时候亲友因公事外出,临行把无价宝珠缝在醉卧之人的衣服里。熟睡的人全不知晓,酒醒起床后,出行到其他国家去了。为求衣食温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少有一点所得,就满足得很。后来亲友遇见他,责怪他的愚痴说,为了让你得安乐,我在某年某月某日,把无价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直到现在,你还浑然不知,为生活这样勤苦忧虑,是不是太痴了?你现在就可以拿着它去买你所需要的东西,就能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这五百弟子说,佛在行菩萨道时,教化我们发一切智心,我们却把佛的谆谆教导忘记了,不知不觉走到了阿罗汉道上,自以为已经到达不生不灭的无余涅磐境界,结果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天,世尊觉悟我们这些弟子说,你们所得的,并不是究竟涅磐。佛说,我多劫前就教给你们培植德本,种佛善根,以善巧方便法门,示现涅磐之相,你等却自以为实得灭度。世尊,我们今天才知道实是菩萨,并得佛授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五百弟子这一番佛前的忏悔是很深刻的。它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前面化城喻品中,佛就已经指出了化城仅是有余涅磐,它虽接近佛的一切种智,但是并不究竟。这一品,五百弟子的忏悔道出了他们的真实心理。这为我们打了一支预防针。众生都有佛性,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从来未丢“失”,因此也就无需“得”,自性本具,本来就有。如来早已将这颗价值连城的摩尼宝珠(无上正等正觉)平等地赐予了每个众生,我们却不知道啊,多生多劫以来轮回不息,受苦受难,偶生善道就自觉满足,并不醒悟,不求出离火宅。法华会上的五百弟子受佛教化多劫,走上了阿罗汉道,他们实际上是菩萨。我们可什么也不是,实在没有任何资格满足,无法与五百名得佛授记的佛弟子相比,不过我们从这部《妙法莲华经》中得到了五百弟子的前车之鉴,就要在修行道路上勇往直前,誓成佛道。在我所接触的同修里,中途遇难退转者有之,受到灾厄退回去的也有之,我时常为他们扼腕惋惜,今生得遇佛法,脱离轮回苦海,是多么难得的事啊!我们不能辜负佛的殷切期望,努力去实践“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这个誓愿。
(五)
佛在《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中,譬喻说:“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其人多诸子息,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是时其父远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远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这位有智慧的良医精通药剂,擅长治疗各种疾病,他的儿子们中毒闷乱,有些已经迷失了本心,儿子见父亲远道归来,都皆大欢喜,前来问讯,求父亲为他们解毒救命。父亲针对儿子们中毒深浅,症状轻重等情况,配制了色香美味的良药。他告诉儿子们,这些良药,色香美味具足,你们吃了可以很快解除毒性,祛除病患。儿子中,没有丧失本心的,听了父亲的话,服了药,病渐渐好了。那些迷失本心的儿子,见父亲回来,虽然也欢喜问讯,请求治病,然而父亲给的药,他们却不肯服。为什么呢?毒性深入,迷失了本心。父亲看到这些儿子实在值得怜悯。就想我当设方便,让他们服药。于是就说,你们应当知道,我现在已经衰老了,是将死的人了,这样好的良药,就留给你们,你们可以拿来服用。他嘱咐儿子后,又到其他国家去了。后来派人回来说,你们的父亲已经去世了。诸子听到这个噩耗,悲痛之余在想,如果父亲在,会慈爱、怜悯、救护我等。如今父亲离开我们,死在异国他乡。自觉孤苦,没有依靠,常自悲痛,心渐渐的醒悟过来了,才知道良药色香美味,立即服下,都解了毒,病也痊愈了。作父亲的,听说儿子们的病已痊愈,顺便回到家乡,与儿子们相见。佛问弟子和法华会上的与会者,你们能责问这位良医的虚妄之罪吗?佛在说这个譬喻前,有这样一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众生的弊病:“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浅,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长在不灭,便起娇恣,而怀厌怠,不能生于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从这里我们能够体会到佛的良苦之心,众生的心理往往是所拥有的,不知道珍视,一旦失去了才知道他的可贵。佛久住于世,德薄之人就像那些迷失本心的儿子一样,不知佛出现于世的难遇难值。佛入涅磐,就是为了使众生生起佛的难遭和难可值遇之想。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些生活在末法时代的众生是深感无佛在世的苦,有佛在世,听佛讲经说法,哪怕是旁听,也许就能得果。其实,佛是不住涅磐的,佛不在娑婆世界示现,会出现于其他佛国,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说:“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它阿僧祗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国,导利众生。”所幸佛为末法众生留下了法药,专治众生的病,可以解无明烦恼之毒,我们能够把握机缘,精进修学佛法,说明我们从本心的迷失中走出来了,愿意用法药来解自己的贪、嗔、痴、疑、慢等毒了,这是好事。这还要感念佛恩,感念佛法的救拔,有望脱离轮回苦海,离苦得乐,返回西方故土,进入常乐我净的境界。
(六)
读诵《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这部经里,出现了许多菩萨,如常精进菩萨、妙音菩萨等等,这些菩萨名号都是表法的。常不轻菩萨就是其中一位。这一品,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佛道无上誓愿成的修行者,最忌增上慢症,这是一个大的障碍。我有一次到寺院去,与一位老师父谈起修行念佛法门的事情,一个年轻师父走过来听我们谈话,听着听着,就搭话说,听那话茬,显然看不起念佛的人。那位老师父怕我介意,等那位师父离去后解释说,他是修禅宗的。我笑了笑说,这不奇怪。像这样蔑视念佛法门的说法,我遇到的还真不少呐。佛教授的法门,无论是修禅、修密,还是修行念佛的法门,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论是从觉、正、净哪个门进,都可进入佛的智慧殿堂。这些法都是释迦牟尼佛传授的,你能说哪个法好,哪个法不好,于法之间来分别吗?佛传这些法是依众生的根性来传的,在末法时代,佛为救更多众生离苦得乐,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为我们传授了自力与佛力相结合的念佛法门,这充分显示了佛的慈悲之心,我们要坚信,只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万人修万人去,我们对修行其它法门的佛弟子,得像常不轻菩萨那样的态度由衷地恭敬人家,赞叹人家的根性好、悟性高,向他们学习。就是对信奉其它教的人,我们也要真诚、尊敬地对待他们,对外道的尊敬并不等于皈依。在我们的眼里,其它宗教的教主也是佛菩萨的化身,为了救度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他们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答无尽意菩萨所问说“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在这一段经文中共例举了三、四十种。其实,佛菩萨的应化身是无量的。同样,应以伊斯兰教徒身得度的人,佛菩萨就现圣人身、阿訇身、教徒身为他说法;应以基督教徒身得度的人,佛菩萨就会现基督、主教身、神父身、教徒身为他说法。常不轻菩萨“远见四众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引起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的恶口责骂,并以木杖瓦石抛打,他们说你这个无智比丘有何资格给我们授记作佛?常不轻菩萨依然说“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他们不知道常不轻菩萨看到的是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不能轻视他人。就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那样:“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多么衷肯的告诫啊!这里的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是让我们要谦虚修学,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在佛法的修持上多一分恭敬就多一分收获,多十分恭敬就多十分收获。它与授菩萨戒时,师父问:“你是菩萨吗?”你回答“我是菩萨”是不一样的,那是为了得戒。由印光大师的这段开示,我想起这么一件事,一个寺院的住持和尚与一位老法师不和,两边的皈依弟子都像对头似的。一次,我去拜望老法师,几个皈依弟子正在那里议论住持的不是。我就劝他们,“看一看你们师父的心很清净,他知道维护僧团的团结,你们该好好学习才对,戒律里就有不说四众弟子的过错一条”,议论得正热闹的在家居士一听,才停住口。净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们要常看到他人的长处,像常不轻菩萨那样看到人家当得作佛,常常赞叹、随喜他人的善举善行和修行的精进,我们的六根就清净了,把八识田中的无明、烦恼慢慢舍掉、布施掉,使我们的自性不断趋于清净圆满,修行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
每次,我读到《妙法莲华经》的嘱累品都感到心里酸楚楚的,不论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还是这部经,嘱累品把释迦佛对身后救度无量众生的事,反复托嘱给诸大菩萨,托付给佛弟子,“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佛嘱咐法华会上的诸菩萨、诸位弟子,如来有大智慧,没有一丝一毫的悭吝之心,更无所畏惧,他是一切众生的大施主,以法布施,给众生一切种智,你们也要像如来一样,在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真正行净业三福,发菩提心的佛弟子),深信如来智慧者,要广宣流布这部《妙法莲华经》。若有不信受的众生,你们应当以如来法藏中其它的微妙法门来示现、教化他们,使他们获得真实的利益,得大法喜。由此,我联想到佛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嘱累人天品中,嘱咐地藏菩萨:“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在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何况更落五无间及阿鼻地狱。动经千万亿劫,无有出期”,“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人若天,随类报应,落在恶趣,临堕恶趣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释迦牟尼佛的这一番话,我们把它同《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的一段话联系起来,不禁使我们为世尊对众生的情之真、意之切所感动,这种情是从大智慧中流出来的,浸透于经典的字里行间,溢于言表。佛不忍见众生堕入恶趣,受苦受难。就是罪苦众生临堕恶趣或将至门首,若能念一佛名号,一菩萨名号,都令地藏菩萨以大威神力救拔他们。而众生不解佛的悲悯之心。读到这里不由得令我由衷地生起一种精进心、感恩心。佛把弘法利生的重任嘱托给后世的佛弟子,我们得把这个历史使命勇敢地担承起来,特别是发菩提心的菩萨道行者更责无旁贷,要当好佛的法将和如来使者,护持佛法,接引更多的有缘者走上佛道。当好佛的法将和如来使者不是件简单事,除了我们的弘法利生外,护持正法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魔王波旬曾对佛说到了末法时代,我的魔子魔孙们就会穿上僧袍珈裟,浑进寺院,毁谤破坏佛法。邪教法轮功的所谓创始人不就是打着佛法的旗号迷惑、残害众生,歪曲、毁谤、破坏佛法的魔吗?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点都不错。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风,运用佛给我们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把分辨正邪的四依法的尺子来衡量,以苦空、无常、无我、寂净涅磐来辩别正邪之法真伪,一门深入,坚持不渝地精进修学佛法。除诵读佛经外,我们也要读书,读书要选择有权威的大德高僧们的书籍,读就要深入进去,品出法味来。看书不可过杂,今看这个说得有道理,明儿又觉得那个说的不错,就可能迷失正路。总之,佛鼓励做的,我们认真去做,佛不让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就不会为一切假象所蒙蔽,不会为邪师说法所误导,一定能完成好佛法的修学、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一定能够成就佛道。
上面是我读诵《妙法莲华经》的点滴感受,望同修们斧正,相互交流,共同进取。
我对佛法关于性相、体用的浅见
各位同修,我与一些念佛的同修坐在一起谈起有关境界方面的问题时,有的人立刻劝我:“佛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听了这番善意告诫,我也只有一笑置之,谈“相”色变竟然到了这种程度。而我遇到的一些同修却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一见我就掏出一把佛珠、手串问:“你给看一看我这串佛珠上有佛没有?是观世音菩萨,还是阿弥陀佛?”有的问:“师兄,你看我头上有佛菩萨像没有?是站着的,是坐着的?”一连串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弄得我哭笑不得。综上这两种情况,一个执着“无”,谈“有”色变。一个执“有”,心外求法,心外观佛。还有绝大多数人在“有”与“无”这个问题上,只承认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肉眼看不到的,摸不着的就“无”。其实这三种观点以佛法来观照都是不正确的。
佛在《金刚经》中所阐述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勿庸置疑的真谛。但是佛在《金刚经》里的教导是专门对治的是那些执着于“相”的众生的病,让他们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告诫大家:“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法是不着两边和中道的,对执“有”者要说“无”,对执“无”者要说“有”,往往执着于“无”的人,病根更难以挖掉,这是佛对众生不同根机、不同疾病、不同病情所下的行之有效的法药。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分析当前众生在“有”与“无”方面存在的糊涂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如来”,“如来”是从体性上所说的,它如如不动,“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去现在未来”;“遍一切法,遍一切处”,“非至非不至”,“但以酬愿度众生”。说的更通俗一点,它就是满虚空,遍法界的佛法身,是宇宙虚空,十方无量佛刹的本体,为了使人们都能理解这个体,可以较为形象地说,“若人欲知体,宇宙无微尘”。大家可以想见广袤无际的宇宙虚空连一点微尘都没有,将是一种什么境界,当然绝对的空是没有的。而这种境界即是体,是佛法身。这个体性是起妙用的,是因缘而生宇宙万物的,是可以流现出种种境界的。清代彭际清大居士在《华严念佛三昧论》中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从这个本体中,佛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普度无量众生,得成佛道,入如来本誓愿海。这就是大乘佛教“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观点。所以,我们把它分为体与用、性与相、真空与妙有。体与用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体用一如。譬如水是体,用呢?它可以发电、浇地、供人畜生活使用等等;性与相也是一体的,黄金是性,而戒指、耳环等饰品就是相;真空与妙有同样是一体的,这个不难理解。它们是一不是二,只有“体”而无“用”,就无所谓十方诸佛刹土,也无法显现诸佛度生之无量功德。与之相应,无“性”,“相”亦无从而现。没有“真空”,“妙有”又从何而来呢?
黄念祖老居士对如来境界给予了精辟地诠释:“前说这些境界都是如来境界,此处说这些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也无量。无境界境界是无境界,一切都没有,它没有境界,它无。如来境界也如此,一切处无。”这里主要阐述了佛法不落两边。“所谓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无境界境界。无境界境界是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也如是,一切处无有。一切处没有,一切殊胜境界都出现了。极乐世界常寂光,寂而常照。在‘寂’,一切都没有,在‘常照’,则出现种种刹土。”
我们把如来境界比喻为太平洋,海水为性,海浪为相。在这个洋面上,因受台风影响,有的海域浊涛翻滚,有的地方波浪荡漾,港弯深处则微波起伏。海浪的相因风度、地域环境等因素,万象千般。无量佛刹中既有浊浪翻滚的娑婆世界般的秽土,也有像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光世界等这样风平浪静的净土。这就是一真法界。性相一如,境界多多,一旦风息浪寂,海水之性就显现出来了,往往人们只注意了浪的相,其实浪也是水。再比如,我们把自性比作净土,说“直心即净土”。直心是平常心、清净心。心清净了,不起妄念了,自性这个净土不就净了吗?!
世间人们普遍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比如人们认为,活着是“有”,死了就如同灯灭了一样,还有什么?于是,一些人来到这个世上,追求那种花前月下之情,奢侈豪华的享乐,说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在难以满足的欲望驱使下,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无恶不作,由身、口、意造作出杀、盗YIN等诸多罪业。他们不承认人有神识,更不承认六道轮回,这些人只有到了临终,恶业招感得三恶道相现,受业力牵引不由自主地向下堕落时,才知道恐惧怖畏。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果报的无情与厉害,决不造作恶因,为求生净土,他们不修善,不作恶,修得是净行,行六度万行而不着于相。众生呢?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拨轮回因,种恶业果,果报来了,吓得要命。
佛法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幻灭,是存在形式的转变,是由三世因果循环的规律来决定,由业力牵引人的神识实现轮回的。这种存在形式的转换,是人们肉眼所无法看到的,是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知的,是现代科学实验手段暂时无法证明的,据说西方国家有的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它的客观存在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证实。眼前我们没有认识到的,不要忙于否定它的存在。
在世间,人们最初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所束缚,维持在对物质世界看得到,摸得着的认识水平,当我们用二级管造出半导体收音机时,还蒙在鼓里,莫名其妙地想,就这么个玩意儿,没有连线咋就能响,能听那么好听的节目?现代科学事业向前发展,人类迈进了对物质世界任何物质无限可分、物质不灭,能量守衡、存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换的认识和实证阶段,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进而今天又迈进了对宇宙太空物质更广泛、深入的研究空间。可以这样说,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更高层次,很多问题至今未能得出科学的解释和结论,如一个氧原子无色无味,两个氧原子放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味道,而三个氧原子合在一起,为什么就会变成臭氧呢?这臭味是从那儿来的呢?这就是真空“妙有”。等等、等等。
佛法不可思议,佛在两、三千年前就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这里的“八万四千”是来表法的,今天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证实了水中细菌与病毒的存在。当我们对宇宙空间物质进行研究时,还只能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认识阶段,还不能期盼对“妙有”的认识,但是我们的同修们切不可因无现代科学的实证而否认出世间“妙有”的客观存在,否认它与真空同一体性、相互依存的性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不能用分别心去把空与色分离开来,它们的相融性是不可分的,那是由其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与妄都是佛法身。黄念祖老居士说:“颠倒执着是什么?就是诸佛的法身。你不知道这个,因此,颠倒执着就把你妨碍了,不能证得佛的智慧。你认识了这点,那成佛就是时间问题了。”因此,我们要明白“体与用”、“性与相”、“真空与妙有”的相互关系,既不执着“有”,也不执“无”,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当任何境界出现时作到心中有数,来则来,走则走,我自依然一心念佛,不为境界牵着鼻子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我们要知道,境随心转,有些“相”是意识心中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世间无论是高楼大厦、奥运体育场馆这类宏伟的建筑,还是水榭亭阁之类别具一格的仿古建筑群,哪一个不是建筑设计师心中变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从佛“心”中流现出来的,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无量功德成就的。修行人心要清净无染着,你的心不清净,妄想执着心此起彼伏,是见不到佛的,所见之“佛”,也有可能是魔所变现的,它来诱惑你,魔也有神通,可以变现,魔与佛相比,魔只是没有漏尽通。如果说显现的“佛”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也有庄严之相。你自性清净无染,自性光与佛光相融合,一天二十四小时,干事与不干事,心都处于清净状态中,这就是在定境中,是楞严大定。何愁不见佛?佛在《楞严经》中说:“人若转境则为如来,若为境转则为凡夫”,不能在心外求法,一心念佛,念念佛,原来自性即是佛。你到哪儿去找佛?我们修的就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自性为无明所遮蔽,大智慧的光明无法显现。尽管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要救度你,却是干着急,因为你到现在还没找到“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的正确途径。当你明白了,信愿具足,摄心一处念下去,自会见佛,往生西方净土也是绝对不会落空的,如能最终破除“我、法”这两种执着,就可证得“常、乐、我、净”的大自在境界。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